⑴ 農業種植技術
板藍根高效栽培技術明白紙
板藍根為十字花科菘蘭屬,其乾燥根叫板藍根(別名草大青),葉叫大青葉,由鮮葉加工製得的深藍色粉末狀物為青黛,三者均為常用中葯,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等功效。對治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肝、甲肝、肺炎、丹毒、熱毒發斑、神昏吐血、咽喉腫痛、暴發火眼等有一定的治癒作用,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板藍根治病防病的應用范圍也在不斷的擴大。它對氣候的適應性很強,喜溫暖向陽,較耐寒,耐旱,怕水澇。板藍根是耐肥、喜肥性較強的草本植物,肥沃和土層深厚的土壤是板藍根生長發育的必要條件。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喜疏鬆、肥沃、濕潤的沙質土壤,一般夾沙土或微鹼性的土壤均可種植,PH6.5~8的土壤都能適應。其高效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一、選地、整地
板藍根為深根系植物,主根長可達40~50厘米,應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肥沃疏鬆,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沙壤土。黏土、鹽鹼土、澇窪地、白漿土不宜種植。過沙、過粘、低窪地生長不良,易分叉。板藍根不適合低溫積水地種植,水漬後易爛根。為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宜與禾本科、豆科植物壟作。施足底肥,每667平方米施基肥農家肥(有機肥、腐熟廄肥)2000~3000千克,過磷酸鈣50公斤,硫酸鉀30公斤,尿素20公斤。將肥撒勻,深翻20-30厘米,耕細耙平,做成1.2~1.5米寬的畦備用。(北方應作平畦,南方可作高畦,易於排水,畦寬1.5~1.8米,畦高20~30厘米,作業道寬30厘米,四周作好排水溝。)地干時澆透水,待表土稍干松時再播種。
二、播種
(種子性狀:角果長圓形,扁平,翅狀,長13.2~18.4mm,寬3.5~4.9mm,厚1.3~1.9mm,表面紫褐色或黃褐色,稍有光澤。先端微凹或平截,基部漸窄,具殘存的果柄或果柄痕;兩側面各具一中肋,中部呈長橢圓狀隆起,內含種子1枚。種子長橢圓形,長3.2~3.8mm,寬1.0~1.2mm,表面黃褐色,基部具一小尖突狀種柄,兩側面各具一較明顯的縱溝(胚根與子葉間形成的痕)及一不甚明顯的縱溝(兩子葉之間形成的痕)。胚彎曲,黃色,含油分,胚根圓柱狀,子葉2枚,背倚於胚根。千粒重10.2g。)
板藍根種子發芽率約為70%,在16℃~30℃萌發均良好。生產上可春播或夏播,春播在3下旬至4月上旬(清明前後,最遲不過穀雨節),夏播在5月下旬,不遲於6月(芒種前後)。早春播,可蓋地膜,有利於板藍根提前出苗和提高產量。播種前對種子進行處理,用40度的溫水浸種24小時,撈出,晾乾表層,即可播種,這樣可使苗齊、苗全,7~10天可出苗,多用條播法,先在畦面上按20~25cm行距劃出1-2cm左右淺溝,將種子用水浸後瀝干,均勻撒入溝內,覆土1-2cm,稍加鎮壓,保持土壤濕潤每667平方米用種子2~3kg為宜。要保持土壤濕潤,確保全苗。。在氣溫18~20℃時一周內即可出苗,氣溫在25~30℃時3~5天即可出苗,為收獲種子也可秋播,於8~9月播種。夏播。翌年3月開始抽薹、現蕾,4月開花,6月果實相繼成熟,全生育期約9~11個月。(有的產區把板藍與糧食作物或蔬菜間作,能夠起到充分利用土地,得到增收效果。)
三、田間管理
播種後,要注意觀察,蓋地膜的有70%出苗,就可揭開地膜,進行淺鋤,除去小雜草。當苗高3~5厘米時進行間苗,間苗時應連根拔出,不要拔斷苗,防止再生,影響生長。剔除小苗、弱苗,留壯苗,苗距4~6厘米;間苗時要結合拔除苗間雜草。定苗後及時中耕,一般進行3次鏟趟。當苗高7~10厘米時進行定苗(株距6-10厘米)。留苗距太密時,根小,葉片不肥厚;苗距過大,主根易分叉,須根多、條不直,產量降低。定苗後,根據植株生長情況,適當追施1次人糞尿或化肥,另可在6月下旬,每667平方米追過磷酸鈣20公斤多雨季節,四周應加開深溝,以利及時排水,避免爛根。如遇伏天乾旱天氣可在早、晚澆水,確保出苗及幼苗的生長發育,切忌在陽光暴曬下進行。追肥,追施在根側,結合趟地將肥料蓋上,以防留失。 在雨季到來時,要注意排水,嚴防積水爛根。
定苗後,根據板藍根的生長情況,可追施一次人糞尿水或無機肥。每割一次大青葉,都要注意重施糞肥,促進跟部後期生長,增加產量。可噴施葉面肥,以0.2%的磷酸二氫鉀為好,在生長中後期噴2~3次。天旱時注意澆水,以利於板藍根正常生長,可在每天早、晚進行,切記在陽光曝曬下進行。雨季注意排水,長期積水,板藍根易爛根,造成減產。
以收大青葉為主的,一年要追3次肥,第一次追肥在定苗後,667平方米追尿素10-12公斤,以行間開溝施入,遇旱澆水;第二三次都在收割葉子後立即追肥。
以收板藍根為主的,生長旺期不割葉子,少追氮肥可追施30-40公斤餅肥。
6月上旬至7月下旬每畝追施銨10公斤,過磷酸鈣12公斤,混合撒入行間,施後澆水。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15千克或磷酸二銨10千克,順行間開溝追施,然後埋溝澆水。
四、病蟲害防治
(一病害)
1.霜霉病
3~4月始發,尤在春夏霉雨季節發病嚴重,主要危害葉柄及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產生黃白色病斑,葉背面出現似濃霜的病斑。隨著病程的發展,葉片變黃,最後呈褐色乾枯,使植株死亡。防治方法:(1) 農業防治為主,合理密植,清潔田園,處理病株。減少土壤濕度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病原;(2)安排茬口時與禾本科作物合理輪作;(3)發病初期用40%的乙磷鋁200~300倍液噴霧防治,7~10天一次,連續2~3次。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液或40%多菌靈8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或用1:1:100波爾多液噴灑。葉面葉背噴灑均勻,7-10天1次,連噴3天;也可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噴霧,連噴3—4次。
2.菌核病
4月始發,6~7月多雨高溫時發病嚴重。此病危害全株,從土壤中傳染,發病初期莖基部或莖葉呈水浸狀、淡褐色,周緣有不明顯的病斑,最後腐爛,有黑色菌核,似鼠屎狀。引起幼苗猝倒。防治方法:(1)水旱輪作或禾本科植物輪作;(2)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覆蓋地膜,防止釋放孢子,減少病源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7~10天一次,連續2~3次。噴葯時,應著重於植株莖基部及地面。施用石灰硫磺合劑於植物基部。
3.白銹病
此病主要侵害十字花科植物的葉片。病葉表面出現綠色小斑點,病斑破裂後,散出白色粉狀物。防治方法:(1)合理密植,加強水肥管理,降低田間濕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2)清潔田園;(3)發病初期用50%粉銹寧400~600倍液噴霧防治,7~10天一次,連續2~3次。
4.白粉病
危害葉片葉柄。葉片有黃綠色小斑點、白色絮狀物,葉背突起,葉片變褐色枯死。
防治方法 輪作前茬不選用十字花科作物;用生物農葯2%農抗120水劑或1%武夷菌素水劑150倍液噴霧,每7—10天噴1次,連防2—3次。
5.根腐病
發病初期葉片變褐色,萎蔫脫落。根部腐爛,有腐臭味,植株死亡。防治方法 選擇排水好的地塊種植,雨季注意排;發病初期用5%石灰水灌根;生育期發現病株拔除燒掉,對土壤撒石灰消毒。發病初期用70%甲基拖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淋穴,並拔除病株。
(二)蟲害
1.地下害蟲防治。
清理田園,地上雜草,這樣可以切斷害蟲棲息和繁殖場所。在耕地前可用50%的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畝用100克拌炒香的玉米糝、麥麩撒於地面,耕地時翻入地下,這樣可以殺死地下螻蛄、蠐螬。
2.菜粉蝶
其幼蟲俗稱菜青蟲,偏食十字花科植物,自5月份開始為害嫩葉,咬食葉片,吃成缺刻,6月份為害嚴重,可將葉片吃光,只剩葉脈和葉柄,嚴重影響產量和質量。防治方法:(1)清除田間雜草、殘株病葉,減少蟲源,翻地減少越冬場所;(2)田間設黑光燈,誘殺成蟲;(3)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噴霧防治,連續2次。或用生物農葯BT乳劑,每畝200-250克。
3.蚜蟲
主要危害十字花科植物,植株被害後嚴重失水卷縮,扭曲變黃。對板藍根一般於春季危害剛抽生的花蕾,使花蕾萎縮,不能開花,影響種子產量。危害板蘭根葉的背面,吸葉片汁液,使葉片變黃,葉面皺縮。
防治方法:可用40%樂果乳劑2000倍液噴霧防治,防治效果好。可用蟲必克防治。發現食葉性害蟲、蝶,用樂斯本EC除治。蚜蟲用1.5%爾果粉劑,每667平方米用1500g,於上午露水未乾時噴灑。
五、採收與留種
收葉
春播板藍根,收獲加工以收大青葉為主的,一年可收割2-3次葉子,選晴天收割第一次在6月中旬(芒種前後)生長旺盛季節,苗高20厘米左右時進行,留茬2-3厘米以利發新葉;第二茬在立秋前,第三茬於8月下旬在處暑到白露之間。伏天高溫季節不宜收割,以免引起成片死亡。
刨根
以收板藍根為主的,生長期不割葉子或只割一次葉子,板藍根應於10月下旬地上部枯萎時收刨,選晴天採挖,挖時務必刨深,以防把根刨斷。先靠畦邊用鐵杴挖60厘米深的溝,順溝將根刨出,抖掉泥土,剪去莖葉,曬干入葯。畝產干板藍根300-400公斤。避免把主根挖斷。刨挖下來的板籃根晾曬至六七成干,去掉泥土,捆成小把,再曬晾至充分乾燥時即為商品板藍根。根據板藍根葯效成分的高低,適時採收。實驗證明:12月份的含量最高,因此,在初霜後的12月中下旬採收,可獲取葯效成分含量高、質量好的板藍根葯材。故這段時間選幾日晴天,進行板藍根的採收。首先用鐮刀貼地面2~3厘米處割下葉片,不要傷到蘆頭,撿起割下的葉片,然後從畦頭開始挖根,用鍬或鎬深刨,一株一株挖起,揀一株挖一株,挖出完整的根。注意不要將根挖斷,以免降低根的質量。
留種技術
可用春播或夏播板藍根,隔行刨收,留下;越冬行,也可秋播留種,在9月初播種,出苗後露地越冬。以上方法均在翌年5~6月份收種,促使莖葉生長,以收到籽粒飽滿、品質優良的種子。春、夏播種的板藍根於入冬前採挖時,選擇無病、健壯的根條移栽到留種地上,株行距3厘米x40厘米,留種地直選在避風、排水良好、陽光充足的地方。翌年發棵時加強肥水管理,適當施些磷鉀肥。於5-6月種子由黃轉黑時,全株割下,曬干脫粒。也可在採挖板藍根時留出部分植株不挖,自然越冬收籽。如茬口關系,還可採取秋播、幼苗越冬的辦法,促使翌年正常結籽。做過種子的板藍根已木質化,故不能作葯用。留種田的管理:春播的板藍,當年不能開花結籽,為了採收種子,必須經受低溫。有以下兩種方法:一是10月下旬刨收板藍根時,選擇無病蟲害、粗壯順條的主根,移栽到采種圃加強管理,11月份加蓋馬糞禦寒,翌年5月底至6月初種子成熟,選留飽滿充實的種子供下一年繁殖用。二是8月份選向陽、肥沃的地塊播種,當年苗高可達30厘米左右。冬前充分施肥、澆水,促使幼苗生長,第二年返青後分兩次間苗,按行距30-40厘米留苗。4月中下旬開花,5-6月份可收獲種子。凡是收過種子的板藍,其根部不宜再供葯用。
六、板藍根、大青葉的初加工
1.板藍根的初加工:將挖取的板藍根去凈泥土、蘆頭、莖葉,攤放在蘆席上曬至七八成干(曬的過程中要經常翻動),然後紮成小捆,曬至全乾,打包或裝袋儲藏。以根長直、粗壯、堅實而粉性足者為佳。曬的過程中嚴防雨淋、發生霉變,降低板藍根的產量。
2.大青葉的初加工:將大青葉運回曬場後,進行陰干或曬干。如陰干,需在通風處搭設蔭蓬,將大青葉紮成小把,掛於棚內陰干;如曬干,需放在蘆席上,並經常翻動,使其均勻乾燥。無論是陰干或曬乾的都要嚴防雨露,以發生霉變。以葉大、潔凈、無破碎、色墨綠、無霉味者為佳。
半夏種植的市場行情及栽培技術要點
泰興市農科所
一、目前半夏種植的市場行情
半夏是傳統常用中葯材,以塊莖入葯,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等功效,用於治療痰多咳喘、痰飲眩悸、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生用外治癰腫痰核。目前,已有學者研究發現,半夏有抗腫瘤、降血脂等特殊功效。近年來,國內半夏年需求量在5000噸-6000噸之間,而野生加家種量僅能滿足1/3,市場缺口較大,價格連年攀升。泰興市出產泰半夏,俗稱「野芋頭」。半夏種植效益很高,經濟價值是糧食作物和一些中葯材所不能比擬的。泰半夏以其優良性狀,業已成為享譽國內外葯材市場的著名道地葯材。
二、泰興市半夏生產基本情況
歷史上,泰興盛產半夏。據《泰興縣志》記載,1935年泰興年產半夏5噸,1957年泰興年產半夏85噸。20世紀60、70年代及以前,半夏生產較穩定。70年代以後,隨著種植制度的改革和旱改水面積的擴大,以及化肥、農葯和除草劑的廣泛使用,適宜半夏生長的面積日漸減少,泰半夏已處於瀕危狀態。
近年來,本地區部分農戶積極種植半夏。2009年,在姚王鎮、宣堡鎮和珊瑚鎮出現半夏種植大戶。據調查,其種植規模分別達到100畝、50畝和30畝,品種來源於山西省和湖北省。宣堡產量較高,效益也好。2009年-2011年,經泰興市農科所半夏種植比較,與外地半夏品種相比,本地品種泰半夏適應性強、個體大、質堅實、產量高和效益好,同時摸索出半夏栽培技術要點,供廣大半夏種植戶參考。
三、半夏栽培技術要點
1、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有塊莖繁殖、珠芽繁殖、種子繁殖和組織培養繁殖。生產上,以採用塊莖繁殖和珠芽繁殖為主,亦可種子繁殖。塊莖繁殖使用較多,珠芽繁殖使用次之。種子繁殖發芽率不高,生產周期長,一般不予採用。組織培養繁殖技術要求高,目前尚未大面積推廣。
塊莖繁殖 收獲時,選擇葉片肥厚、葉柄粗大、須根粗壯和伏天倒苗時間短的植株的塊莖。
珠芽繁殖 在塊莖抽出葉後,每葉柄中下部都能長出1個珠芽。夏秋季當老葉將要枯萎時,珠芽已成熟,即可採下作種用,亦可在原地蓋土繁殖,以不露珠芽為度。
種子繁殖 2年以上的泰半夏,從初夏至秋冬,能陸續開花結果。當佛焰苞萎黃下垂時,採收佛焰苞。切勿過熟採收,否則種子脫落散失。採收後取出種子,用潤濕的沙土貯藏,以待播種。本方法可用於半夏品種選育,而大面積生產上並不採用。
組織培養繁殖 選擇葉柄、葉片等進行切段,在一定條件下培養。組織培養繁殖方法可以大量生產優良種苗,還可以縮短大田的生長期,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2、選地整地
選地 地塊宜選濕潤、肥沃、保水保肥力較強、質地疏鬆、排灌良好、呈中性反應的沙質壤土或壤土種植,澇窪鹽鹼地不宜種植。前茬以豆科作物等為宜,可連作2年-3年。
整地 在冬季對土壤進行深耕曬垡,促進風化熟化,確保翌年土壤疏鬆。播前半月,施入腐熟有機肥3萬kg /hm2-4.5萬kg /hm2、48%(16-16-16)高濃度復合肥300 kg/hm2-375kg/hm2,翻入土中作基肥。整細耙平開畦,畦的長度不宜超過20m,畦床寬0.8 m-1.2m,畦溝寬30cm,畦溝深15cm-20cm,挖出的土壤均勻撒在畦面上。整地時應建立良好的排灌系統,保持「三溝配套」(田內橫溝、田內豎溝與田外溝),能灌能排。
3、適期播種
播種期 春秋季均可播種。春季播種,產量高;秋季播種,產量低。故以春播為宜,且越早越好。
播種量 半夏植株矮小,可以適當密植。種莖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橫莖為0.5 cm-1cm。播種量以1500kg/hm2-1800kg/hm2為宜。
播種方法 先在畦上按溝心距20cm開5cm深的橫溝,播幅10cm-15cm。播前對種莖進行葯劑消毒處理,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0min。將晾乾的種子均勻撒於溝中,粒距約3cm-5cm。播後蓋腐熟堆肥或草木灰,然後再施人畜糞水,最後蓋土,與畦面平齊即可。秋季播種,消毒方法可改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葯液浸種為直接拌種,以防爛種。
地膜覆蓋 春季播種後覆蓋地膜,寬度視畦的寬窄而定。清明至穀雨,當氣溫穩定在15℃-18℃,出苗達50%左右,應揭去地膜,以防膜內高溫烤傷小苗。去膜前,應先進行煉苗。方法是中午從畦兩頭揭開通風散熱,傍晚封土;連續幾天後再全部揭去。地膜覆蓋增加有效積溫,保持土壤疏鬆,提前出苗13d-15d,提高產量20%-40%。
4、田間管理
追肥 春季出苗後應及時追施腐熟人畜糞水1次,6月-7月份追施人畜糞水1次,秋季出苗後適當追施人畜糞水1次,每次追施人畜糞水2.25萬kg/hm2-3萬kg/hm2。
排灌 不耐旱,喜愛在濕度較高的土壤中生長,但忌澇。根系淺,吸收能力有限,地上部耐旱能力差,缺水或空氣過於乾燥,均易造成地上部枯萎。在春季發芽出苗和秋季成熟期需水量較少;在夏季旺長期和塊莖膨大期,需水量較大。整個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宜保持在20%-25%。當土壤濕度超出一定的限度甚至田間積水,反而生長不良,造成爛根、爛莖、倒苗死亡,塊莖產量下降。久晴土壤過干,要及時灌溉(忌漫灌),否則易引起倒苗;若遇大雨或降水過多,要及時排水防澇,否則易引起根腐病發生甚至爛根、爛莖、倒苗死亡。
培土 6月份以後,葉柄上的珠芽逐漸成熟,即脫落或倒苗掉地。此時,可以從畦溝中取出泥土,把土搗細撒於畦面,厚度在1cm-1.5cm,把掉落的種子及珠芽蓋住。珠芽不久即可出苗,成為新株,當年即可採收作種。種子當年雖能發芽生長,但因植株幼小,當年不能採收,應待翌年收獲。由於珠芽及種子不斷成熟,故培土應隨時進行,6月-8月需培土2次-3次。
5、倒苗規律
一個年生長周期,泰半夏一般要經過3次出苗,3次倒苗的生長發育過程:第1次在4月中下旬出苗,6月中旬至7月上旬倒苗;第2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苗,8月下旬至9月上旬倒苗;第3次在9月下旬出苗,11月上旬倒苗。11月至翌年2月為半夏越冬休眠期。各次出苗、倒苗界限不十分明顯,而是互相重疊、交錯發生的。
6、種植模式
糧葯套作 根據半夏忌強光的特性,利用玉米等高稈作物創造適宜的遮蔭條件,避免烈日暴曬,同時增加糧食產量。
葯葯套作 與黃葵、金銀花等高稈葯材作物相間套種。
葯林套作 適宜間套種於茶園、桑園、果園、樹林的林間空地,提高林地土地利用率,同時又為半夏遮蔭打傘,但也忌光照嚴重不足。
7、病蟲草綜防
根據中葯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要求,病蟲草綜合防治應從生物和環境整體觀點出發,把病蟲草害的危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在進行防治時,宜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保證半夏安全、有效及保護生態環境,不能使用國家禁止在中葯材上使用的一切高毒高殘留農葯。
(1)病害防治 病害的防治原則「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選擇無病植株留種,避免從發病地區引種及發病地留種,控制人為傳播,並進行輪作。施足有機肥料,適當追施磷鉀肥,增強抗病力。一旦發生大面積病害,防治起來相當麻煩,不但影響生長,還增加成本。
葉斑病 病原為半知菌多孢喙殼屬真菌,多在初夏發生。染病後病葉皺縮扭曲,葉上出現紫褐色斑點,輪廓不清,為不規則形,由淡綠色轉為黃綠色,後變為淡褐色,後期病斑上生有許多小黑點,發病嚴重時,病斑布滿全葉,使葉片蜷曲焦枯而死。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燒毀,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灑,每次相隔7d-10d,連續2次-3次。
病毒病 也叫縮葉病,病原為病毒。多在夏季、高溫多雨季節發生。發病時,葉片上產生黃色不規則的斑,使葉片變為花葉症狀,葉片變形、皺縮、蜷曲,直至枯死。當蚜蟲大發生時,容易發生該病。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集中燒毀深埋,病穴用5%石灰乳澆灌,全田用10%毒死蜱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次相隔5d-7d,連續2次-3次。
腐爛病 病原為基腐病原病菌。多在高溫多濕季節發生,危害地下塊莖,造成腐爛,隨即地上部分枯黃倒苗死亡。播前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梅雨季節及大雨後,及時疏溝排水。發病初期,拔除病株後,病穴用5%石灰乳淋穴,以防蔓延。
炭疽病 病原為一種炭疽菌。危害葉片、葉柄、莖及果實。葉片染病葉斑圓形或近圓形,大小2mm-5mm,中心部分灰白色至淺褐色,邊緣綠色至褐色,病部輪生或聚生黑色小店。莖、葉柄染病產生淺褐色梭形凹陷斑,密生黑色小粒點。漿果染病生紅褐色凹陷斑。發病初期,剪除病葉及時燒毀,防止擴大。發病期間,用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炭疽福美600倍液噴灑,每次相隔7d-10d,連續2次-3次。
(2)蟲害防治 蟲害的防治原則為「預防為主,化防為輔」。
紅天蛾 生長期間危害極大的食葉性害蟲,危害率可達80%以上。夏季發生,幼蟲咬食葉片,食量很大,發生輕時,可造成葉片空洞或缺刻;發生嚴重時,可將葉片食光。在幼蟲1齡-3齡期間,用48%毒死蜱800-1000倍液噴灑,每次相隔5d-7d,連續2次-3次。
芋雙線天蛾 生長期間危害極大的食葉性害蟲,危害率可達80%以上。幼蟲盛發期,結合田間檢查,人工捕殺。成蟲發生期,用黑光燈誘殺。低齡幼蟲階段,用20%殺滅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Bt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次相隔5d-7d,連續2次-3次。防治方法可參照紅天蛾。
蚜蟲 又稱膩蟲,是病毒病的主要傳播媒介。防治方法包括:一是農業防治。翻耕曬畦,清除田間雜物,摘除被害葉片深理,減少蚜蟲源。合理施肥,多用腐熟的農家肥,化肥不能一次性施肥過多。物理防治。採用黃板誘殺,在黃板上塗抹機油、凡士林等誘殺。黃板大小一般為15cm-20cm,插或掛於田間,黃板誘滿蚜蟲後及時更換。二是生物防治。蚜蟲的天敵主要有瓢蟲、食蚜蠅、草蛉、蚜繭蜂、蚜黴菌等。當田間蚜蟲不多、而天敵有一定數量時,不要使用化學防治。三是化學防治。用10%毒死蜱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氟蟲腈懸浮劑1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
蠐螬 成蟲稱金龜子,幼蟲稱蠐螬。幼蟲直接咬斷幼苗的根莖,造成枯死苗,或啃食塊根、塊莖;成蟲主要取食葉片。金龜子成蟲都在傍晚飛出取食、交尾,黎明前又鑽入土中,在土中產卵。防治方法包括:一是農業防治。冬前耕翻土地,使其風干、凍死或被天敵捕食。物理防治。用黑光燈或汞燈誘殺成蟲。二是化學防治。播前:用10%二嗪磷顆粒劑7.5kg/ hm2與225kg-450kg細土混勻後撒施。拌種:用50%辛硫磷乳劑、水、種子的比例為1:50:600,拌後悶種3h-4h,其間翻動1次-2次,種子干後即播種。灌根:用50%辛硫磷乳油l000倍液,或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灌根,每株灌葯液200毫升。噴霧:在成蟲盛發期,噴灑90%敵百蟲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
殺菌劑、殺蟲劑應輪換使用,效果更好。
(3)草害防治 在生長期間,田間雜草危害是相當嚴重的。半夏植株矮小,如果雜草比較高大,常會造成蔭蔽,與半夏爭光、爭肥,影響半夏生長發育和產量。最佳方法是採取人工除草與化學除草相結合。人工除草,要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化學除草,減少大量除草用工,提高經濟效益。在播後覆膜前,用50%乙草胺乳油750ml/ hm2-1050ml/ hm2兌水600kg/ hm2-900kg/ hm2均勻噴霧土表。倒苗末期,95%以上地上部分已倒伏,塊莖已在地下休眠,選用41%草甘膦水劑300倍液噴灑畦面雜草,能有效滅除多種雜草。
8、採收
塊莖繁殖和珠芽繁殖在當年或第2年採收,一般於夏秋季莖葉枯萎倒苗後採挖。實踐上,以農歷的芒種至夏至間採收為最佳。選晴天,用二齒或三齒,自畦的一端起,依次淺翻細翻,將橫徑7mm以上的塊莖撿起作葯或做種,將過小的塊莖留於地中繼續培植,翌年再收。採收過早影響產量,過晚難於去皮乾燥。
⑵ 天麻怎麼種植
天麻,又名赤箭、神草、定風草等,是蘭科天麻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分布廣泛有著很長的種植歷史,是山區農民收入來源之一,這幾年隨著天麻無性繁殖技術的推廣很多農民也因此發了財。
一、天麻的分類:
天麻品種有四個,紅天麻、綠天麻、黃天麻和烏天麻。天麻在全國有六大產區,分別是雲南、四川、貴州、安徽、湖北和陝西,按品種劃分,湖北、陝西和安徽的是紅天麻;貴州、四川和雲南的是烏天麻。
全時收獲
收回來的天麻可以直接賣給商販,鮮烏紅天麻大概15每斤,也可以曬干再賣,干天麻大概70元每斤
⑶ 西瓜種植技術和農葯
西瓜露地栽培就是在沒有保護設備的條件下的栽培。各地氣候有很大差異,因而播種時間也各不相同,南方地區由於氣溫較高,播種時間偏早,而北方地區一般播種較晚,但採用早熟栽培時間也可相應早播。春季露地直播栽培,一般以當地終霜已過、地溫穩定在15℃左右時為露地播種的適宜時間。播種的最佳時間還應根據品種、栽培季節、栽培方式以及消費季節等條件來確定。
2.種子處理及催芽:1)曬種:置陽光下曬兩個中午,以提高種子發芽能力。
2)浸種:把曬過的種子用不燙手的溫水(大約30℃左右)浸種6小時,然後撈出用毛巾或粗布將種子包好搓去種子皮上的粘膜,用800倍液的60%多·福或70%福·甲硫可濕性粉劑再浸4個小時,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葯液,可防枯萎病。
3)催芽:把浸好的種子平放在濕毛巾上,種子上面再蓋上一層濕毛巾,放在33℃的恆溫下催芽(24小時不出芽時用清水再次投洗)。
3.播前准備:
1)選地:栽培西瓜要選土壤疏鬆、透氣性好,能排水,便於運輸的地塊。西瓜地不能連作,一般要5~6年輪作一次。否則枯萎病嚴重。
2)選茬:前茬對西瓜產量、品質及抗病性都有較大的影響,良好的前茬可以提高產量和品質,增加抗病能力,為豐產、豐收打下基礎。栽培西瓜最好前茬是荒地,其次是二荒地及禾穀類作物茬口,豆茬及菜地不理想,瓜茬不能連種。
一、
苗床處理
主防病害:枯萎病、猝倒病 主防蟲害:蠐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蟲
防治技術
方法一:苗迎春1500倍淋噴苗床;
方法二:美邦甲托500倍+卡斯本1000倍淋噴苗床;
二、發芽期
主防病害:病毒病、猝倒病
主防蟲害:蚜蟲、粉虱、薊馬
https://wk..com/view/cc5a792ff46527d3250ce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