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技術經濟學
問題1:什麼是技術經濟學?
問題2:技術經濟學是什麼意思?
技術經濟學(techeconomy):也稱經濟效果學,它是研究各種社會活動在經濟上符合目的性程度的評價科學,也就是從研究社會勞動消耗與社會體系中各種實踐活動所取得效果相互間量的關系角度出發,對人的實踐活動進行評價的科學。主要分支有農業技術經濟、工業技術經濟、運輸技術經濟、能源技術經濟、建築技術經濟及生產力布局技術經濟。它通過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技術經濟肆稿蔽效果進行計算,分析和評價,以衡量其在技術上的先進性、經濟上的合理性及社會實踐中的可行性。
技術經濟學發展的特點與趨勢
技術經濟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是我國廣大技術經濟工作者在總結中國經濟建設的實踐經驗,廣泛吸收國外相近學科的有益成分,由中國人自己建立起來的新興綜合性交叉學科。技術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在指導我國經濟建設的實踐中發揮了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學科發展的新特點
技術經濟學創立之初是為了解決經濟建設不講經濟效果的問題,因此,在學科傳統上以成本效益分析理論和方法為主線,以技術方案比選和建設項目經濟評價為主要內容。大體上與西方國家的工程經濟學和項目評價理論相仿。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實踐推動著技術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也在不斷拓展。主要特點和動向如下:
(1)專項研究領域不斷增加裂州。技術經濟工作者幾乎對各行各業均有涉獵並建立了專門的研究領域。如已經形成規模的不同行業的項目評價、資產評估等咨詢工作,資源類(土地、能源、人力資源等)技術經濟研究,環境經濟研究,技術經營(管理),軟技術,技術進步,技術創新,生產力研究,循環經濟,知識經濟,等等。這些領域的研究往往與該領域的其他經濟學科或管理學科高度融合,雖然可以看到技術經濟學的影子,但已經很難用技術經濟學傳統理論來概括。
(2)從微觀領域向宏觀領域不斷滲透。傳統技術經濟學本質上屬於微觀經濟學的應用學科,主要涉及廠商、市場、價格、成本、所得等微觀經濟學概念。目前相當多的研究涉及投資與消費、就業、社會福利、產業結構等宏觀經濟領域,如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演進,經濟全球化下的技術轉移與技術擴散,國家技術創新戰略和技術創新體系等。即便是項目評敬稿價中的區域經濟與宏觀經濟影響分析,也主要以宏觀經濟學的理論為指導。
(3)從簡單定量分析向應用復雜系統模型深化。技術經濟學首先要解決現實經濟活動中量大面廣的「技術的經濟性」問題,要滿足通俗性的要求,堅持採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所採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比較簡便易懂,以利於普及。當前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一方面,這些技術經濟學常規方法已經從大學、研究院所進入企業和市場咨詢機構,發揮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國家重大技術經濟課題,往往藉助模型化的數學方法,將系統分析,最優化理論、運籌學、計量經濟學與技術經濟學融為一體,構造更加復雜系統的數學模型進行分析和模擬,如投入產出模型、系統動力學模型、動態系統計量模型、CGE模型等,大大提高了分析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二、國外相關學科動態
國外沒有與我國的技術經濟學完全對應的學科。相關性較強的有以下兩類研究。一類是設在工科院校的工程經濟學(EngineeringEconomics),有的院校,如美國加州大學,也稱為技術經濟學(TechnologicalEconomics),作為經濟學的分支,目的是培養工科學生掌握分析工程、技術應用經濟性的能力。內容設置包括:資金的時間價值、現值分析、收益/費用分析等。與我國技術經濟學相關部分的內容大致基本一致,名詞、術語、方法相同。
另一類是有關技術的經濟學研究。國外有一些院校設立了與技術經濟相關的學科,西方國家有關技術經濟學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術在不同企業、不同產業和不同地區之間的轉移和擴散的經濟規律,新技術的生成,新技術對企業獲得的影響,新技術如何影響市場份額和保持競爭地位,企業的規模和特徵如何影響技術創新的類型和數量,以及技術變化對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作用等。
西方國家對技術的轉移和擴散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視,不僅學術界有大量的研究文獻涌現,政府也對此非常關注。2004年和2005年期間,西方國家有關技術與經濟方面的主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領域:(1)技術變化與經濟增長;(2)技術生成的主要過程,研究者如何選擇、模仿和試驗新的觀念,如何建立模型模擬這些過程;(3)技術變化的增長效益;(4)技術創造如何進入內生經濟增長模型;(5)是什麼因素引起地區之間增長率的差異。
西方「技術經濟學」(EconomicsofTechnol鄄ogy)所研究的領域,我國技術經濟學者多有涉獵,可以互相借鑒。但在研究方法上,國外更加強調經濟學分析範式的運用和理論的形成與創新,值得借鑒。此外,研究中所使用的術語,與我國並不一一對應,不可斷章取義,而應該加強溝通和交流。
三、技術經濟學發展趨勢
技術經濟學將伴隨中國經濟建設的實踐需要而不斷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技術經濟學方法的應用范圍將不斷擴大,廣泛應用於各種技術政策、產業政策的論證與評價;生產力布局、轉移的論證與評價;經濟規模的論證與評價;資源開發利用與有效配置的論證與評價;企業技術改造的論證與評價;技術轉移與技術擴散的經濟分析與技術引進的論證與評價;企業技術創新、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研製的論證與項目評價;企業技術經濟潛力的分析、論證與評價;技術發展戰略的研究、論證與評價等等。
技術經濟理論方法也將應用於環境研究領域中,如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經濟損失估算,綠色GDP核算體系,環境政策與管理的經濟分析。在資源技術經濟領域,將研究節能技術的經濟評價,替代能源及新能源技術開發的經濟分析,重大能源項目的經濟分析。人力資源配置,技術進步,增長方式轉變與就業形勢分析等。在信息經濟領域,將應用於技術進步與信息化戰略,企業信息化技術經濟評價理論與方法等。知識經濟研究也將把技術與經濟互動關系的研究帶入到一個新的天地,相關的研究針對知識經濟的發展背景、概念,知識經濟與高技術產業的關系,知識經濟與工業化現代化的關系,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等展開。
技術經濟學方法還將應用於以下一些方面:企業績效評估,證券投資基金績效評估,資產評估,資源、生態與環境的價值評估,資本效率與經濟增長分析,人力資源開發,政府公共工程項目評價理論與方法,大型區域開發項目經濟分析與社會分析,技術產權交易和金融擠兌的博弈分析等。
2. 技術經濟學的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全面地介紹了技術經濟學的理論、方法與實踐,其主要內容包括:經濟效果及其評價、資金的時間價值、技術經濟確定性評價方法、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設備更新決策、技術創新、價值工程等。
本書體系完整,繁簡得當,在內容的安排上循序漸進辯凳亂、由淺入深,符合教學規律,有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該門課程;同時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提供了案例和習題,便於學生學以致用。
本書可作為經濟類、管理類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適合於粗梁理工科各專業學生使用,同時也可作為工程技術人員和經濟管理人員的攜檔參考書。
3. 什麼是技術經濟
技術經濟學是研究技術和經濟矛盾關系的科學,具體說它是專門研究技術方案經濟效益和經濟效率問題的科學(註:技術方案是指以技術為基礎,由人力、物力、財力、運力、自然力和時力組成的,為達到某種目的和滿足某種需要的一種有機組合)。技術經濟學的研究任務是正確地認識和處理技術和經濟之間的關系,尋找技術經濟的客觀規律,尋找技術和經濟之間的合理關系,包括最佳關系和協調關系。具體研究任務有以下三個部分:(1)研究技術經濟評價和綜合評價理論和方法。一是研究共同的評價理論和方法;二是結合不同技術研究不同的評價理論和方法。這兩種研究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有了理論和方法,規劃設計、生產運行和經濟管理等部門就能夠根據各種具體情況 來解決各種具體的技術經濟問題。(2)從總的技術經濟分析論證出發,尋找國內外技術(包括硬技術和軟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和發展規律。(3)研究解決實際技術經濟問題,特別是因素復雜、綜合性很強的重大技術經濟問題,提出具體結論和建議,供實際應用。
技術經濟問題,存在於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農業和工業、交通運輸和郵電、市政生活和建築業、商業和外貿、旅遊和服務業、環境保護和衛生、教育和文化、科學研究和國防、行政管理和金融等;存在於生產建設的各個階段:試驗研究、勘測考察、規劃設計、建設施工和生產運行等;存在於全國和各地區國民經濟建設的各個綜合領域。由此可見,技術經濟的研究內容相當應泛,除了研究理論方法和客觀規律以外,結合實際研究內容很多,大致有以下若干方面的技術經濟問題:(1)地質資源的勘探開發。(2)各種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綜合開發利用。(3)農業優良品種的培養和選擇。(4)各種工業原料、材料的製造和利用。(5)能源的生產和供應。(6)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儀表的採用。(7)各種標准和系列的制定。(8)產品和設備的生產、造型和結構。(9)生產專業化、協作化和聯合化。(10)生產規模、結構、布局和後備。(11)建設方式(新建、擴建和大修)和建設工期的確定。(12)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發展、選擇和配合。(13)各種通訊方式的發展、選擇和配合。(14)各種國防軍事安全措施的選擇。(15)城市建設的規模和布局。(16)科研、教育和衛生機構的規模、結構和布局。(17)環境污染防治方式的選擇。(18)生產運行中工藝條件和技術參數的合理選擇。(19)物流的技術經濟問題。(20)外貿的技術經濟問題。(21)引進工程技術、合資經營和經濟技術協作的技術經濟問題。(22)技術進步的經濟評價問題。(23)規劃和設計(包括工程設計)的技術經濟問題。(24)各種管理的技術經濟問題。(25)各種人力、物力、財力、運力、自然力和時力的合理分配使用問題。以上列舉的僅僅是國民經濟建設中經常遇到的和比較重要的技術經濟問題。應該說,技術經濟總是無所不在。
技術經濟這門科學,是在1963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批準的我國第二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全國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誕生的。當時,技術經濟與自然條件和資源調查研究、技術科學、基礎科學、工業科學技術、農業科學技術以及醫學科學技術六大科學技術並列一起,作為第七大科學技術被列入規劃綱要,這在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這門科學在我國產生不是偶然的,有它的客觀背景。60年代初是我國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當時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比較注意技術和經濟相結合的正面經驗,也有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把生產技術和經濟規律完全分開的反面教訓,對比之下,深感生產技術和發展必須考慮經濟規律,技術和經濟必須結合。為此,有必要建立一門專門研究技術和經濟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技術經濟問題的科學,這就是我國技術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從科學發展歷史看,現代科學技術和發展有著兩個明顯的趨向,這就是科學發展專業化和綜合化,兩方面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技術經濟學既是科學發展專業化的產物,也是科學發展綜合化的產物。因為經濟科學原來是一門科學,隨著專業化發展的結果,產生了許多經濟學的分支學科,技術經濟學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技術經濟學不單純從經濟科學中產生出來的,而是從技術科學和經濟科學互相交叉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科學發展綜合化的必然結果,這是技術經濟學產生的科學背景。也許有人認為,技術經濟學是從蘇聯和西方搬來的,其實,蘇聯只有技術經濟指標、技術經濟論證等各種說法,並沒有技術經濟學這門科學,西方也沒有這門科學,瑞典學者埃里克·達克在《中國的技術經濟學》一文中指出:"無論是技術經濟學這一名稱或是這一學科系統的方法,在今天蘇聯的經濟學中都不存在。""在蘇聯經濟學中,與技術經濟學最接近的學科實際上僅是一個部門經常學"。"技術經濟學和西方的成本效益分析有些相近。""詳盡地研究這一學科的各種概念是很有趣的。"(引自《美國亞洲概觀》,1981年9月號)由此可見,技術經濟學已早被國外承認。
技術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開創發展、全面破壞和全面發展三個時期。從1962年正式定名"技術經濟"學,並制定了全國技術經濟研究規劃綱要開始,一直到十年內亂前,是第一個發展時期,也是這門新學科的創建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經濟學理論方法體系開始形成,而且有著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是:以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經濟理論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規律和價值規律為依據;以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要求為目標;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為手段;以結合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具體實際為基礎;以認識和正確處理技術同經濟之間的實際矛盾關系為目的。十分遺憾的是,在十年內亂中,技術經濟研究機構被撤消,技術經濟學的研究工作全部停止,而且遭到徹底的批判,這個時期就是全面破壞時期。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技術經濟學獲得了新生,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1978年11月成立了中國技術經濟研究會,現在許多省市和部門也都成立了技術經濟研究會;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技術經濟研究所,很多部門相繼成立了技術經濟研究機構;許多理工科大學開設了技術經濟課程,不少文科大學也開設了技術經濟課。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專門培養了技術經濟專業博士生、碩士生和大學生。這個時期,技術經濟學理論方法體系得到了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經濟這門學問越來越重要,研究工作正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技術經濟學在實際中應用愈來愈廣,技術經濟學分支學科越來越多。
4. 技術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包含哪些內容
技術經濟學是研究技術領域經濟問枯激題和經濟規律,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猛猛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並且是研究技術領域內資源的最佳配置,尋找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結合以求可持續發展的科學。
技術經濟學研究的不是純技術,也不是純經濟,而是兩者之間的關系,即把技術與經濟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以選擇最佳技術方案。
從全局的范圍來看,技術經濟學研究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速度、比例、效果、結構的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的最佳關系問題;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合理轉移問題;投資方向、項目選擇問題;能源的開源與節流沒知襪、生產與供應、開發與運輸的最優選擇問題;技術引進方案的論證問題;外資的利用與償還,引進前的可行性研究與引進後的經濟效果評價問題;技術政策的論證、物資流通方式與渠道的選擇問題等等~
5. 什麼是技術經濟學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技術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技術領域經濟問題和經濟規律,研究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是研究技術領域內資源的最佳配置,尋找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結合以求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它主要是對下列各方面經濟活動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效果進行分析:各種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農業優良品種的選擇;各種工業原料、材料的選擇;能源的生產和供應;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的採用;各種標准和系列的制定;產品的造型和結構;生產的專業化、協作圓缺化和聯合化;企業規模、布局和結構;建設方式和建設周期的確定;各種交通、郵電、通訊方式的選擇和配合;環境污染防治方法;工藝條件和工藝參數的合理此桐選擇;引進技術的合理選擇等橘扒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