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科學技術有哪些
科學技術有:航空航天技術、深海技術、基因技術、高鐵技術等。
社會上習慣於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統稱為科學技術,簡稱科技。實際二者既有密切聯系,又有重要區別。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科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發現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系,並建立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系起來;技術的任務則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科學主要是和未知的領域打交道,其進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難以預料的;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工作,可以做比較准確的預測。
事物的聯系
事物的聯系分為系統聯系和事件聯系,系統聯系分為上下級別的聯系(歸屬關系)和同級別的聯系,事件聯系分為原因與結果、前提條件與觸發條件、目的。
物質是事件的基礎,事件是物質的變化。物質是系統的結構,事件是系統的變化。
㈡ 我國在科技發展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我國在科技發展方面存在的不足有:
1、科技進步主體錯位
在我國傳統科技體制下,政府是科技進步的唯一主體,企業作為政府行政機關的附屬物,僅僅是科技成果的被動受體。這種政府主導型科技進步機制的最大缺陷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和能力嚴重不足,科技進步缺乏充滿活力的微觀主體。這是導致我國長期以來科技發展嚴重滯後的根本性原因。
8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開始向獨立的經濟主體和市場主體轉化,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有所增強。但是,迄今為止,從總體上看,政府主導型科技進步機制仍未發生根本改變,企業作為科技進步主體的地位仍未真正確立。
2、科技成果的推廣擴散能力較差
技術擴散是指一項創新在最初的商業之後的繼續利用,它包括別的創新者使用採納這項創新,也包括原來的創新者擴大它的用途。技術擴散對提高新技術的經濟效益至關重要,它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由於科技體制改革滯後,我國科技成果與生產環節相脫節,科技成果的擴散能力較差,大批有實際經濟價值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閣,許多科技成果長期停留在樣品、展品或禮品階段,科技成果的利用率很低。
3、全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科技人員數量較少
目前,我國每萬人中科技人員的比重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也低於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科技人員的總體素質也不高,全國科技人員中,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比例很小。
我國科技人員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處於生產第一線的企業科技人員太少,在工業企業中,從事技術開發的科技人員更少。目前,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擁有工程技術人員約178.5萬人,從事技術開發的不足36萬人,平均每個企業只有5人。
提高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辦法:
1、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把教育和科技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國家和各級政府要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抓好人才的培養,建立國家科技獎勵制度,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堅持對外開放等。
2、中學生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敢於質疑,善於質疑,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多參加小製作、小發明,敢於創新,善於創新,把創新熱情與科學求實態度結合起來。
㈢ 科學技術有哪些呀
科學技術如下:
1、科學界完成迄今最全面癌症基因組分析。2020年2月5日,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宣布,一個國際團隊完成了迄今覆蓋面最廣泛的癌症全基因組分析,這有助於加深研究人員對癌症的認識,為開發出更高效的治療方案鋪平道路。
2、人造葉綠體研製成功。德國和法國研究人員通過將菠菜的「捕光器」與9種不同生物體的酶結合起來,製造了人造葉綠體。
這種葉綠體可在細胞外工作,收集陽光,並利用由此產生的能量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富含能量的分子。
3、人工智慧首次成功解析蛋白質結構。2020年11月30日,在蛋白質預測結構挑戰賽CASP上,AlphaFold程序將深度學習與張力控制演算法結合,並應用於結構和遺傳數據,該深度學習網路利用目前已知的17萬種解析完畢的蛋白質進行了訓練。
4、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變為甲烷。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銅-鐵基催化劑,可藉助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天然氣主要成分甲烷。
這一方法是迄今最接近人造光合作用的方法。研究人員稱,新催化劑如獲進一步改良,將降低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5、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如果想繪制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需要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
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作冷凍電鏡技術。
㈣ 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有哪些弊端
(1) 環境污染
調對自然的影響主要集中討論在製冷劑對地球臭氧層的破壞上,但是這些年,由於製冷劑更新行程的發展,這已經不是主要因素了。
未來空調對自然的影響還是體現在能耗這個領域,空調能耗已佔我們生活和工業總能耗中很大的比重。能源的開材和給大氣環境釋放大量的熱量,己以給我們的自然環境響成的很大的負擔,這才是我們長期以來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2)物種滅絕加快
這是由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捕殺所造成的.也屬於科技發展的壞處。發展科技減少物種多樣性,動物往往只適應一種特定的生活環境,一旦環境改變,如森林被砍伐,原來在此生活的動物將面臨巨大的危險。
污染是野生動物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污染破壞了水、空氣等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全球性的氣候變化,改變了動物的原有生存環境。
(3)人身安全危害
當今社會,科技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不斷創造各種奇跡來滿足人類的種種需求。
但同時,高科技犯罪的出現,卻又不斷地破壞著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不同於一般的犯罪,高科技犯罪藉助於技術的力量,將技術的創造力化為其巨大的毀滅力,因而其較一般犯罪後果的危害性也更為嚴重。
運用現代科技實施的犯罪,其後果具有嚴重危害性、高度危險性和隱蔽性,犯罪能量巨大,影響范圍廣泛,造成的後果十分嚴重,甚至會產生難以挽回的損失。
(4)人類身體素質
隨著科技發展,氣車,火車,飛機等各種交通工具的出現使人類的日常生活發生了重大改變,人類已經不再總是依賴自己的兩條腿,因而現在的人類的身體素質和以前相比已經是不能相提並論。
(5)各種新興病菌不斷出現
很多病菌的殺傷力已經遠遠超過以前的病菌的破壞力.這是由於醫葯科技的迅速發展加快了病毒的變種,以至於科技的發展速度已經跟不上病毒的變種速度.或許有一天人類會滅亡於某一場大的瘟疫。
(6)互聯網、手機通訊影響
電話和簡訊剝奪了孩子與他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容易讓孩子變得怯懦、孤獨、偏執。
(7)倫理挑戰
新興科技的迅猛發展還可能導致一些新的倫理問題。當人類作出涉及未來的決策時,人工智慧技術往往能夠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在大數據中發現並總結出人們行為的規律,然後據此預測某人或某群體未來採取某種行動的可能性。
比如,消費者有多大可能購買某種商品,什麼人可能擔任企業的高級執行官,某種疾病在某一地區或國家發生的概率有多大,等等。
在此基礎上,人工智慧技術會引導人們作出相應的干預策略。但也要看到,人工智慧技術所發現的規律一般是根據大數據識別出來的,而大數據往往是人們以往行為留下的信息,根據這種以往行為留下的信息預測未來行為,很可能發生偏差或造成偏見,出現倫理問題。
㈤ 我國科技創新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我國創新環境存在科技管理體制與市場經濟不相容、科技創新主體錯位、教育體制和文化傳統抑制創新、知識和技術協同創新不夠等問題。
我國創新能力較之以往有大幅提高,但總體創新能力不足,許多領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還不能滿足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需要,這與我國的創新環境不完善有關。
因此,正確認識我國創新環境存在的問題並尋求優化創新環境的對策,不僅對提升創新能力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升級產業結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以「新型舉國體制+市場競爭」構建我國科技創新生態體系
一是構建各就其位的科技創新體系。
構建「國家隊+地方隊+企業隊」的全鏈條創新網路。應由國家主導基礎研究,建設一批一流的科研院所、大學和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加大長期持續投入,集中力量在基礎應用研究及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實質性突破。
各級地方政府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除了要做好金融支持、人才支持等工作外,更要學習先進經驗,避免政府不當干預。高科技企業可以學習華為等先進經驗,構建「市場+技術創新+富有正向激勵的分配」的現代管理制度,激發創新活力。加強風險投資發展,推進成果有效轉化。最終,在全國逐步形成對科技發展持續關注的良好局面。
二是弘揚科學精神,打造一流科研人才隊伍。
科技創新關鍵是人才。首先,要加大國內人才的培養。我國技術與國外有較大差距,在培養人才上有難度,尤其要注重引進國際人才,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加強基礎教育,培養創新意識,著力打造一批一流高校、培育一流人才;
在我國已處於世界領先的技術領域加強傳幫帶力度,形成試錯機制鼓勵科研人才創新,在實踐中培育本土人才。
其次,大力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崇尚理性、勇於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應選對人、選准問題開展研究,並為人才提供持續穩定的環境,使其能夠長期潛心研究,避免浮躁。此外,學術研究要做到平等交流,注意解決學術圈固化等問題。
三是創新科研管理制度,釋放研發活力。
打破傳統僵化的科研管理制度,試行職務發明實行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辦法,探索實施科技創新「包干制」改革,改革滯後的科研院所人事、財務制度,科技企業實施員工持股,落實知識產權保護,釋放活力。
推動行政性的放管服變成法治化的放管服,構建支撐放管服的誠信體系,做到「靠譜者」給錢,「不靠譜者」不給錢。應建立嚴格的問責制,加強對有權分配科研資源相關工作人員的監督管理。
四是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突出質量貢獻績效導向的科技評價體系。
以創新質量、產業貢獻、社會效益為導向,根據不同學科、研究領域以及創新鏈不同環節科技人員的崗位特點,分別設置合理的評價指標,構建科技創新分類評價體系。積極探索制定有利於專注研發、潛心研究的科研人員發展的評價辦法,有利於成果轉化的評價辦法。
五是運用產業鏈思維,加強與發達國家科技生態體系的「咬合」。
全球產業鏈正在深度調整,必將形成新的融合,由此,我國應在產業鏈變化的基礎上,加強構建跨境創新網路,尤其是通過加大國際一流創新人才的引進和使用,使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生態體系加強「咬合」,實現成功構建我國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的美好願景。
㈥ 你覺得科學技術發展到現在遇到了哪些瓶頸
也沒有遇到瓶頸,還是在一直進步的。
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社會作用或社會價值
第一,科學技術的認識功能。憑借著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人們不僅能認識自然狀態下顯露的事實,也能認識超出感官功能的微生物、基本粒子、紅外線等;不僅能捕捉、搜尋到現象,也能揭示出現象背後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認識當下的現有事物,也能追溯過去和預測未來。
第二,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科學技術一方面滲透到生產力的實體要素中,通過物化為新的勞動資料,特別是其中的生產工具;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生產技能,通過擴大勞動對象。
開辟新的產業部門來實現其生產力功能。另一方面,科學技術還滲透到生產力的非實體要素(如生產管理、決策、教育等)當中,通過加強這些要素的功能,間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作用有哪些:
經濟發展
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40。科學技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其作用大大超過了資金、勞動力對經濟的變革作用。
軍事上戰鬥力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但「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強國已經成為現代國家的共同選擇。
政治上影響力
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中的一個籌碼和大國地位的象徵。鄧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可能成為較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