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期,管理團隊對北斗衛星系統進行了在軌軟體升級,軟體升級後有哪些優勢
在過去的兩年中,北斗三號系統運行穩定,已經在全球超120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向億級以上用戶提供服務。近期,為進一步優化北斗導航系統全球服務性能,確保導航服務更加安全、穩定、可則歷靠,管理團隊對北斗衛星系統進行了在軌軟體升級工作。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軌運行服務衛星共45顆,包括15顆北斗二號衛星和30顆北斗三號衛星。當前北斗系統運行連續穩定,全球范圍水平定位精度約1.52米,垂直定位精度約2.64米;測速精度優於0.1米/秒,授時精度優於20納秒。此次軟體升級,主要是為了讓北斗系統進一步減少偶發故障、實現技術升級,提升衛星在軌罩鋒穩定運行性能和物盯晌異常處置能力。
2. 有哪些技術升級,讓ES6的續航有了明顯提升
蔚來ES6的續航確實比蔚來ES8的續航有明顯的提升。同樣搭載70度電池包,ES8續航里程為355公里而ES6的續航里程就可以達到420公里。搭載84度電池包,ES8續航里程為425公里而ES6的續航里程最大可以達到510公里。那麼蔚來ES6到底是通過什麼樣的技術升級實現續航里程的大幅提升的呢?
小局局結
蔚來ES6相對於蔚來ES8,從外觀來看還是要小一號的,同時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等,都使得ES6的整車質量是要明顯小於ES8的,同時迎風面積也要小於ES8,導致高速行駛風阻可以降低,這在某桐清讓種程度上,也是可以提高續航里程。電動機的調整也有助於蔚來ES6提升其續航里程。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新能源汽車相關的行業資訊,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謝謝。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3. 電腦技術以後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從目前的發展水平來看,電腦技術的發展前景還是非常好的。
第一,電腦技術改變了大部分的傳統行業,比如以前我們看新聞大部分都看報紙 或雜志等紙質媒介,現在各類網站、app的普及讓人們有了更好更方便的選擇。
第二,現在是個信息化時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網路,離不開電腦,所以自然而然往後會有越來越多的電腦崗位,除此之外,國家也在大力支持,國務院接連推出了關於加強人工智慧發展的文件,扶持人工智慧產業人才的發展。
第三,也是最現實的一點,電腦專業畢業後不緊就業機會多,薪資也是相當可觀,在二線城市畢業生拿到一萬月薪,在一線城市拿到二十萬年薪並不是太難得事,越有學歷待遇則越高。
第四、現在各企業越來越注重網路安全,安全方面的電腦技術人才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一直需要旺盛。
4. 在汽車技術升級後,手動擋汽車市場占額會消失嗎
我不知道您是否在駕駛執照時段,C1也是C2。當我記得這輛車時,我用教練聊了聊。他說,「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自動齒輪C2而不是C1,想到之前,C2基本上只有登記的低頭數量,現在比例已經到了三七。」事實上,考慮一下,想一想駕駛執照,如果它沒有從事一整天的工作來處理汽車,我相信大多數人不會遇到手動齒輪。
不可否認的是,手動齒輪+性能汽車確實是一件事,但自動變速器換擋速度不會更糟,例如質量雙離合器齒輪箱,雖然人們將具有它的穩定性。什麼是加倍,但其傳輸效率超過90%,而與國內自主品牌雙離合器齒輪箱相比,有必要使發動機的馬力成為四個輪子。其升級版本的PDK變速箱版本用於保時捷產品,強大的換檔移動可以讓您沉浸。
總結一下
雖然手動齒輪市場的份額越來越低,但其存在不會完全消失,因為商用車需要其成本,而且柔性耐用的特點,乘用車需要它來降低價格。如果手動齒輪將迎來最終,那麼我認為這是即將到來的新能源時代,但是當時,自動變速器也將退出歷史階段。
5. 新買的戴爾靈越 7420特別版,買的時候技術人員升級了bois,說是升級之後性能會下降,但是速度上來了
inspiron 7420作為家用主流機型,整體性能還是不錯。不過普通機械硬碟慧逗的物理限制,由於載入服務和程序等不同1-3分鍾都還算正常。如果希望提高下啟動速度,可以嘗試參考點擊左下角開始菜單搜索欄,裡面輸入msconfig 回車之後在啟動項裡面dell、quickset和intel 微軟、殺毒軟體等保留,其他的勾取消掉,然後確定。
如果要隱皮體驗20秒的極速啟動和磁碟更好的性能,可以考慮更換為SSD固態硬碟。
注意,不要使用優化軟體清理系灶碧差統,也不要使用360隨機啟動,後台不要同時 運行兩個安全軟體,容易導致沖突。
6. 榮耀10,GT技術升級以後耗電怎麼樣
GPU Turbo是一個軟硬協同的圖形加速技術,能夠提升系統的圖形處理效率。
如果手機耗電快,待機時間短,可以嘗試以下辦法:
1、慶畝滅屏關閉應用設置:設置方法,依次選擇「設置」> 「省電管理」 > 「受保護的後台應用」,不要勾選標示為「高耗電任務」的應用,其他不需要的後台任務也不要選。設置搏拍後滅屏會自動停止此耗電應用。
2、調整屏幕亮度:設置方法,依次選擇設置– 顯示 – 亮度 ,調整減小亮度進度條的值。
3、節制應用消耗流量:設置方法,依次是"手機管家">"流量管理">"應用聯網" 將"全部"旁邊的"移動數據"和"WLAN"關閉,使其處於灰色狀態。
4、限制第三方應用程序譽銀森的許可權,減少不必要的操作和耗電:設置方法,首先是桌面〉手機管家〉許可權管理〉取消第三方應用「讀取位置信息」許可權,其他如果不必要的也請一起禁止。
以上辦法如果還無法解決的話,建議先將手機中重要的文件數據做好備份並攜帶保修憑證前往華為客戶服務中心處理。
7. 電腦技術以後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雖然現在移動平台比較火爆,但部分領域仍需要pc的身影,各行各業的發展及改革仍離不開電腦技術的參與。
1.軟體開發方向 目前移動設備雖然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手機使用的系統,軟體均是使用pc進行編程和開發,也就是說有pc才有現在的安卓和蘋果系統和鴻蒙系統。pc是無法被取代的。
2.圖像處理方向 PC強大的性能,在特效製作,3d建模,圖像渲染,cg製作仍是非常重要的工具。電影,游戲,建築等行業均需要pc的幫助,相信隨著Pc的發展也將對這些行業帶來重大的突破。
3.電腦是廣義概念,並非特指pc設備,計算器、手機、平板、智能設備、AI設備也算電腦的一種。從這一角度分析,電腦技術以後的發展仍有無限前景。
8. 為什麼手機通訊技術越發達,手機通話信號反而越差了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隨著通信技術的演進,從2G到現在的5G,缺拿移動制式在不斷的升級,但是在很多地方和當初的2G相比,現在的4G信號也好,5G信號也好,都有變差的趨勢,這是一個相對存在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的產生,其實是多種原因共同導致的結果。
移動通信制式演進,使用的無線頻率是在不斷的升高的。任何無線技術,無線頻率都是基礎。無線頻率,是無線技術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根本。無線頻率越高,繞射能力也就越差,覆蓋能力也就越差。同樣的組網,使用越高的無線頻率需要支出的成本也就越高。
就運營商角度而言,如果有足夠的帶寬的話,是非常樂意使用更低的無線頻率的。移動通信制式在不斷的演進,就會出現不同的移動制式共存的現象。由於低頻頻率通常都會被更早的制式所佔用,在老舊的只是沒有完全退網的時候,新的制式也必須使用更高的無線頻率。
移動通信制式,1G是存語音通信。2G數字化在滿足語音通信的同時,還開始只是窄帶的數據通信。3G是無線通信寬頻化的開始,數據業務成為了主流,這也使得進入3G時代之後,移動通信制式對於無線頻率帶寬的要求越來越高,更高的帶寬也迫使運營商不得不使用更高的制式去進行組網。
2G里兩大移動制式,GSM率先使用的是900Mhz的無線頻率,後期引入了1800Mhz,CDMA在大部分國家是使用的800Mhz的無線頻率。無線頻率低,覆蓋效果就比較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2G信號是最好的原因。
4G時代,運營商對2/3G使用的無線頻率進行了重耕,不過由於低頻部分的無線帶寬不足,運營商主要的容量承載還是1800M/1900M/2100M/2300M/2600M等中高的無線頻率,低頻部分設置的優先順序別比較低,所以一般來說如果可以站上更高的無線頻率的話,手機一般不會待機在低頻,這也導致了很多時候手機現在的4G信號不夠那麼強。
中國的5G,現在中國移動使用的是2600Mhz,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使用的是3500Mhz,就顯得更弱了。不過現在由於運營商使用的NSA組網,5G用戶很多時候5G其實反應的是1800Mhz的錨點站的信號強度,相對來說還要強於NR真實的信號強度。
一個好消息是廣電的700Mhz將在未來被5G部署使用,700Mhz覆蓋能力很強,這是5G信號破局的關鍵。
手機進入智能手機,通信能力其實也是在下降的。2G時代,手機只需要滿足打電話和發簡訊的功能就可以了,當時的手機完全是以通信終端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現在被稱為功能機的手機。
智能手機由於功能眾多,內部載入了大量的其他零配件,也使得終端的通信性能有部分的下降,實際上即使是同樣的2G信號,智能手機的信號強度也會距離當初的2G手機要差很多,尤其是在一些基站信號不是那麼強的地方則會更為明顯。
城市高層樓宇,城市建設,也使得部分區域信號變差。現在的移動通信制式,大部分地區的覆蓋,包括室內部分,主要還是依靠室外的宏基站來完成的。
宏基站的信號是通過基站天線發射的,這就涉及到一個天線掛高的問題。比較常見的鐵塔的高度在25-55米之間,城市內部目前是以30米鐵塔為主,現在不得不說的是城市的高層建築越來越多,很多建築物高度都遠高於基站天線的掛高,城市現在無線信號的阻擋也是越來越嚴重的。
原本的城市基站不少天線都在5層以下的國有單位的樓頂,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拆遷也使得不少基站不得不被迫搬遷。現在運營商選擇新建站的難度要遠遠的高於2G時代,不少居民認為基站輻射有害 健康 ,也有物業在里邊煽風點火,不少小區內的基站被迫搬遷、斷電,還有大量的城市基站不得不上覆蓋效果差一些的美化天線,也導致了基站覆蓋效果變差。
總而言之,現在的4/5G信號覆蓋的確是沒有2G時代那麼好了,盡管4G基站的數量是要超過2G基站的,但是在多方面的原因影響下,手機肆碧顯示的信號強度是不如當初的2G的。5G使用了更高的無線頻率,未來5G覆蓋如果完成700Mhz的全國組網的話,效果會好很多。
通訊網路更新換代較快,我們經歷過了1G、2G、3G以及4G網路時代,當前正處於5G網路的初始階段。不過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很多人卻發現手機通話信號一代不如一裂扮舉代,這究竟是何原因呢?通訊並不在是單一的語音通話功能,甚至包括了圖片、語音、視頻等內容,我們的需求不再單一,而是多樣化、綜合化的結合體。這與家庭寬頻帶寬不斷提升,大家卻總覺得網速慢有著類似的效果。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影響手機通話信號的具體因素都有那些吧!
先從技術上來談談這個問題,1G通訊網路僅用於語音信號傳輸,大哥大是那個時代所代表的通訊工具;2G通訊網路可以同時傳輸數字、語音、簡訊等內容,還記得節假日祝福簡訊隨處可見的場景嗎;3G通訊網路已經開始可以傳輸互聯網資源,甚至包括視頻通話功能;4G通訊網路的出現,通話功能已經不再突出,反而數據傳輸業務變得較為突出;5G通訊網路則將數據傳輸發揮至極致,萬物互聯時代即將開啟!
雖然數據傳輸的速度越來越快,但是依然無法逃脫無線技術的基礎理論。頻率越高,單位時間能夠傳輸的內容也就越多,但是無線波長也就越短,穿透性能也就越弱。這意味著覆蓋同樣的距離,通訊技術越發達所需要的基站數量也就越多。所需基站數量的增多,對於運營商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壓力。雖然現在已經進入5G網路通訊建設階段,依然無法保證我國4G網路的全面覆蓋。
一方面是5G基站建設並未鋪開,一方面是2G、3G老舊基站的退服工作,導致運營商現網主力4G基站符合超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手機通話的質量。當4G基站還沒有上VoLTE之前,語音通話與數據業務相互分離,彼此之間並不會相互影響,語音通話會使用2G、3G基站,數據通信才會使用到4G基站。現如今,無論是語音還是數據通訊均會使用4G基站。當然,技術的升級始終是一件好事,但是承載業務量若超過4G基站的負載,勢必會導致問題(需要運營商針對各個網點不斷地進行優化調整)。
最後一個較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用戶需求量的增加。無論是語音通話也好,還是數據傳輸也罷,用戶使用網路的頻率、容量是在不斷提升的。如果通訊網路基站的擴容速度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勢必也會出現信號不佳或者通訊緩慢的問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從視頻傳輸畫面的清晰度來說吧!已經從原始的VCD、DVD等普清畫質升級至1080P,甚至是藍光畫質。移動網路與我們已經密不可分,隨時的掃碼支付,公交、地鐵乘車等,均會對通訊網路資源帶來一定的壓力。我國地府遼闊,真正實現網路全覆蓋也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關於通訊技術越發達,手機通話信號反而越差的事情,您怎麼看?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不可否認,通訊技術越來越發達了,但手機信號越來越差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有多個方面的原因,在此全面分析一下。
從早期的2G網路,到眼下的5G網路,通訊技術經歷了多次技術升級。升級到5G網路後,手機上網速度更快了,可手機通訊使用的頻率更高了。
眾所周知,手機頻率越高,信號穿透力越差。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2G基站覆蓋半徑通常在10公里左右,一個5G基站覆蓋半徑只有500米左右。 由於無線頻率的穿透力更差了,手機信號也變得更差了。
無論是哪一代網路技術,無線信號遇到一些障礙物都會受到影響。早期2G的基站鐵塔比較高,信號覆蓋范圍更廣。現在城區的手機基站,鐵塔都比較矮。很多城市的居然小區,基本是28層的樓房,大約100米左右。
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50層高的寫字樓隨處可見。由於手機基站的鐵塔高度有限,密度很大的樓區會嚴重影響手機信號覆蓋。 所以,哪怕4G時代每隔1公里就會有一個基站,信號仍然很差,因為城市的建築影響信號覆蓋。
總的來說,通訊技術升級後,無線頻率的穿透力更差了,城區更密集建築物,對影響了無線信號的傳輸。另一方面,手機使用金屬機身,這對信號接收也有一定影響。多個因素摻雜起來,讓手機信號越來越差。
隨著 社會 的飛速發展,我們早已進入互聯網的時代,如今5G網路都快要與我們見面了,但是現在大家都在反應,感覺中國移動的4G信號越來越差,網路越來越慢,尤其是在廁所或者一些封閉的寫字樓里,所以遭到了大家的強烈吐槽。那麼這究竟什麼原因呢?
首先是因為移動的用戶量最大,移動一個基站對應385個用戶,聯通一個基站對應323.3個用戶,而電信一個基站對應224.6個用戶,所以說移動的基站是最擁堵的,那麼移動的4G網路信號越來越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用戶量大,而基站少。
還有就是現在大部分都是無限量流量套餐,也就是說一天24小時,大家都是在使用網路,並且用戶們也不是單純的瀏覽網頁,都是看視頻、打 游戲 等,所以大家使用的流量越多,就越會造成網路信號的擁堵。
我是老嘉,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在2G時代開始手機的出現,就有取代電話機的趨勢,如今已成為現實。
通信網路信號的不斷完善,讓更多偏遠的地區有了手機
9. 架構師的技術升級之路
這篇文章更多的是從溝通角度分析架構師的升級之道。但我們知道,架構師更多是靠技術拿高薪。
在本文里,我將列些我見到的技術架構平時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技術的,也有溝通協調方面的,以這些實實在在的案例,來列舉些技術架構需要具備的技能,以此來分析下高級開發如何更高效地升級到技術架構。好了,開場白結束,正文開始。
1 技術本身不產生價值,業務才會,論技術和業務的整合
一般會把架構分為技術架構和業務架構,這里我無意對比這兩類的優劣,但我只想說,在公司里,是靠業務價值創造盈利點的,所以技術,比如消息隊列,內存優化,以及分庫分表資料庫集群等,只有嵌入到業務里,才能通過提升業務的可擴展性或性能,從而產生價值。
上述似乎是廢話,但恰恰是架構師工作的難點,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比如通過MyCat搭建個分庫分表架構不難,甚至把分庫分表組件通過負載均衡搭建成集群也不難,這些網上都有現成的案例。但如何要在當前的業務系統里實現分庫分表,難度就不小了。具體來講,因為業務系統里或許有冗餘數據,而且有各類帶join, group by等的查詢語句,如何在分庫分表系統里兼容這些 歷史 問題,而且在上線新分庫系統後遷移 歷史 數據,又如,在產線切換到分庫分表時,萬一有問題如何回退,這些絕非是知道些Demo案例的高級開發能解決的問題。
所以在技術和業務方面,我自己的感受是(包括我見到的和聽到的) :只有接觸到業務了,才能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才能更了解這個技術用起來的各類坑,像剛才提到的分庫分表是這樣,其它的諸如日誌組件,消息隊列組件都這樣。通過下面部分給出的架構師平時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的講述,大家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這點。
2 資深架構師平時要解決的問題
如下的問題均是來源於實際,出於項目保密的原則,本人隱去了關鍵性的業務描述,但大家都能看懂,並能感受到架構師平時要解決問題的難度。
問題一,A公司有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10個左右的項目,它們在產線上,需要標准化管理,比如用同一個Maven倉庫,不論功能業務如何,得用同一套配置管理服務,用同一套日誌管理和分析組件,還得用同一套大數據組件來根據不同的業務維度來分析數據。
如果是重新搭建一套系統,這個難度也不小,更何況,對資深架構師的要求是,在 歷史 項目的技術上做標准化管理,否則每個項目各管各的,維護成本大不算,不同項目間的庫還很容易產生沖突。架構師要在保持業務穩定的前提下實現這點,大家可以考慮下難度。
問題二,隨著B公司業務量的上升,資料庫里的數據達到了T級,所以需要通過分庫分表來實現優化。這本身不難,但如何在升級的過程中保持業務的穩定?不能說上個功能點,關鍵業務就掛了,而且,萬一上線後出現問題,得提供應急的回退方案。
問題三,C公司是個創業型公司,剛開始的時候,通過SSM外加Oracle,能滿足大多數的業務需求,但隨著業務量的提升,需要資深架構在短時間里實現針對高並發和大數據的方案,比如並發量高了,系統至少不能垮,而且針對每筆訂單,處理可以稍作延遲,但不能丟數據。
問題四,D公司需要在linux上搭建一套和產線一樣的測試環境,在平時的開發過程中,各業務組可以通過工具,在測試環境上部署或回退本項目的組件,這里,不僅要搭建測試環境,更要通過jenkins等工具給各業務組搭建一套能便捷部署系統的工具。
除了上述的問題之外,資深架構更像一個救火隊員,比如在公司的業務體系裡,任何一個團隊報出的和架構相關的問題,比如調消息隊列有延遲,調分庫分表時報內存OOM異常了,或者因Dubbo底層而導致的延遲或OOM,資深架構得能親自或帶領手下解決具體的問題。
3 和高級開發相比,資深架構一定得精通的技能(或素質)
其實高級開發和資深架構在需要掌握的技能方面,並沒太大的差別,具體而言,能幫助實現性能優化的分布式組件和資料庫組件(或者叫中間件)也就這么多,linux下的操作命令也就這么些,一些系統管理的工具,比如Maven,Jenkins,ant等的用法也不難。但和高級開發相比,資深架構的差別在於如下幾點。
1 資深架構解決的問題種類和數量要比高級開發多很多,所謂神槍手得靠子彈喂出來,有些問題,比如針對Kafka消息中間件的問題,資深架構一看日誌就知道該怎麼改,或者一看log4j錯誤信息就知道和其它哪些類有沖突了,又如,在搭建線程池時遇到了OOM問題,資深架構估計也能通過簡單地看日誌,也能快速定位問題所在。
也就是說,資深架構已經積累了很多處理問題的經驗,遇到一般問題時,無需再通過比較耗時的debug看問題根源,往往在腦子里已經存儲了大量可能會導致問題的原因,再通過查看關鍵日誌即可定位到具體的代碼點,然後就能很快地給出解決方案。
2 在給出解決方案時,比如要上個分布式redis集群,或者上個消息中間件,對高級開發而言,往往會有很多試錯的時間,比如上線後有某些功能點沒調通,得通過Debug或查日誌來逐一解決問題,或上線某個基於python的大數據分析系統後,雖然能滿足基本的功能,但在某個場景(比如寫日誌線程並發量太多)里,可能會導致OOM異常。
而對資深架構來說,往往之前已經做過同類事情,所以能避免很多坑(少了很多試錯成本和時間),而且由於對底層代碼比較熟悉,所以哪怕出現比較疑難的問題(比如不能穩定重現),資深架構能通過看日誌很快定位到具體的底層類,(而高級開發一般對此就束手無策了)。相比之下,資深架構的中流砥柱效應就能體現出來。
3 資深架構一般具有對各組件的差別非常了解,比如做分布式隊列,該先用Kafka還是rabbitMQ,或者搭建資料庫集群時,該用MySQL里的哪種引擎。
這樣,在選型時,由於知道了各種方案的優缺點,所以能知道哪類方案更適合本業務系統,或者說,通過重寫哪類組件的底層代碼,能很快地搭建起滿足本系統的中間件組件。這點,高級開發未必能做到。
總結一下,資深架構得對關鍵組件的底層非常了解,並且精通針對某些組件(比如消息組件,分庫組件)的實施和排查問題的能力,此外,資深架構的基本功也得非常扎實。
1 debug能力就不用說了,得能熟練地通過linux命令,從各類日誌中發現並解決問題。
2 無需了解所有組件的底層代碼(這太難了,也做不到),但需要了解一些常用組件的關鍵底層實現(比如Spring IOC或常用中間件) 方式,更得具備到組件內部jar里debug排查問題的能力。
3 學習能力更不說了,和高級開發相比,資深架構更得了解哪類組件該學,而且,每個組件內部的知識太多,比如Kafka的知識就能寫至少一本書,對於資深架構而言,首先需要用較短的時間了解該組件(比如kafka)的架構以及和其它分布式組件(比如Flume)的整合方式,而且還得具備過濾知識的能力,即知道哪些知識不用學。這樣一旦有需求,就可以較快地搭建出系統原型骨架,隨後再逐步完善功能效果。
4 對於程序員而言,如何高效地升級到架構或資深架構?
當我還處在一般開發和高級開發的中間水平時,我認為我能很快地升級到架構師的水平,所謂無知者無畏。當我邁出升級的步伐時,剛開始,我突然發現升級的難度很大,從而無處下手,因為平時我缺乏實踐架構師技能的實戰機會。現在,通過一些努力,我雖然沒有自信說自己一定達到了架構師的水平,但大多數架構師能乾的活,我勉強能做好。而且我平時也在不斷揣摩身邊技術架構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這方面我自認為給出的建議不會耽誤大家。
首先是鞏固自己基本功方面的建議。
1 學再多的視頻和材料,也不及動手實踐一個案例。
比如,大家在學習消息隊列時,一定得動手搭建個環境,最好用虛擬機模式分布式的場景,這時可能就有同學說了,環境太難搭建,怎麼辦?自己查資料,這種動手能力對架構師而言就屬於基本功,如果這也做不好,那麼也沒希望升級到架構師了。
類似這樣,大家可列個學習列表,網上升級到架構師的系列視頻很多,質量高的也不少,都是別人的經驗之談,但如果就看理論,或者看關鍵點,這連架構師的面試都通過不了,更何況做實際的架構師的活。
2 平時不能畏難,一定得多解決問題。
在平時工作中,一定會出很多問題,而且不少是出在核心代碼和底層代碼里,這時就一定得通過看日誌等方式去排查問題。 我知道,對很多想升級的高級開發而言,剛開始的時候一定很難,比如linux命令都不熟,或者效率很慢,別人都找出問題點了,自己才剛打開日誌。其實大家都這樣過來的,多查多練,最多三個月,動手能力一定能提升。
3 得鍛煉自己在linux里(或在分布式環境里)部署系統部署組件的能力,尤其是部署集群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工具能進行壓力測試。
比如還是拿kafka來說,搭建好集群後,就可以用kafka自帶的Performance來做壓測。其實如果是自己練習,壓測的結果沒太大的意義,但這個流程走下來,一定能對搭建環境,使用工具和看日誌等技巧就非常熟悉了。
4 盡量培養自己的調優意識。說這個話很虛,具體而言,自己得能通過各種資料庫日誌(比如各sql的運行時間)來找出長sql,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執行計劃來優化,又如,可以通過mp文件和GC日誌來看虛擬機的內存使用曲線,看內存主要耗在哪些方面,如果是自己代碼沒寫好那還好辦,如果是耗在(中間件的)底層jar包里的代碼里,那也得知道解決方案。
以上只是架構師所需要的基礎技能, 其實如果能真正做到上述4點的話,大家離開架構師的水準也不遠了,在此基礎上,大家還得繼續鍛煉整合的能力。
從縱向來講,需要進一步深化搭建集群的技能,比如能從底層代碼的角度,了解集群的組成方式,這樣的話,就能很清晰地了解到集群的擴展方式和性能調優點。
從橫向來講,需要進一步了解多種組件的整合方式,比如系統如何同日誌組件整合,大數據分析工具如何同日誌組件整合等。
剩下的就是不斷積累經驗技能了。
5 在升級路上,如何避免一些坑
我在平時還有機會接觸一些大神,這些其實都是大神們的經驗之談。下面分享下在升級過程中應當避免哪些坑。
1 就像大家以前准備政治考試時,先准備大點,在保證大點不拉下的基礎上,再詳細復習每個大點里的細節。比如,可以先了解Spring Cloud里有哪些組件,比如Ribbon可以用來負載均衡,Hystrix可以用來容錯等,先把Spring Cloud里諸多組件先了解個大概,能用它們搭建成一個微服務體系後,再深入了解其中每個組件的細節,比如Spring Cloud Stream里Kafka配置細節。
但我經過和多位架構師溝通,他們在升級時,多少都在這方面走過彎路,我自己有時候也會不知不覺陷入技術細節之中,而忘記我學這個技術的初衷。這里給大家的建議是,在明確學習目標後(比如要學Spring Cloud),剛開始別先自己閉門造車地為自己制定學習目標,可以先借鑒現有的視頻講解等的學習路線。制定學習計劃時,以兩到三天為單位,給自己定好一個短期目標,等到Spring Cloud組件全都了解後,再通過運行通若干個案例來深入了解組件的細節,這樣就能控制住自己的學習步驟。
2 千萬別理論和實際脫節。這似乎是廢話,但我見過很多高級開發,平時就看視頻和書,也不運行代碼,結果進步的速度很慢。
如果沒機會實踐架構技能怎麼辦?看自己組里有沒有架構的活。如果也沒有怎麼辦?(別嫌我啰嗦)回家自己准備環境,按視頻里的搭建架構環境。必要時,你甚至可以通過跳槽來換得一個架構師的實踐機會。
3 架構師可以是技術控,但絕不能是完美主義,畢竟解決方案得和實際業務切合,並得考慮解決問題的成本。而且,架構師不能過於拘泥於細節,不能什麼都事必躬親,很多時候,得給出方向,或者把問題拆分成開發能理解的子問題,然後讓手下人去干。 這似乎和技術沒有關系,這就要求架構師更具備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了,這點將在本文的第6部分詳細說明。
6 指導技術難於自己實現功能,再論資深架構的協調(或者說扯皮)能力的煉成
不少開發者,尤其是資深開發者,或許都有這樣的體會,對於一些功能,我寧可自己做,而不是把它們拆分成若干個子功能再安排手下人去做。或者我寧可去攻克一些技術的難題,也不願意去和人扯皮,從而去制定架構里組件的選型方案。
可以這樣說,架構師30%的價值來自他擁有的專業技能,30%的價值來自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40%的價值(甚至更高)來自於指導和協調能力。除去最後40%的價值,架構師其實和高級開發沒什麼差別。比如通過下面的例子,我們能看到架構師為什麼還得具備指導和協調的能力。
案例1:當架構師被要求改善本公司系統(比如是個應用網站)的調用性能時,他就得和多個組打交道,往往是,有些組未必肯支持(畢竟現有系統用得不錯誰都不願改),或者具體的改善點需要一些組來落實,這就相當於增加該組的工作量了。
案例2:當架構師搭建好一套分布式緩存系統後,就得培訓其它組的開發人員,讓他們合理使用這套系統。
案例3:又如架構師幫一個組解決了一個典型的OOM問題後,得把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向其他組推廣,以便節省解決同類問題的時間。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一定能感受到在溝通,協調方面架構師需要掌握的技能水準。這方面說難不難,多練就行,但對IT開發而言,動嘴要比動手寫代碼要難。下面也給出些提升「動嘴」能力的技巧。
1 首先得提升自己綜合邏輯思維的能力,這點可以靠多寫博客,甚至寫書來提升。其實寫的時候,就相當於把自己要講的內容用文字整理了一遍,這樣無形中也提升了自己綜合表達能力。
2 在組內要多分享技術。其實剛開始分享時,一定不知道該說什麼,甚至講完後沒人能懂(當然自己一定能懂),但多講幾次後,口頭表達和與別人的交流能力也上去了。
3 在遇到和其它組交流時(比如聯調或溝通介面),一定得抓住機會多開口,剛開始的時候,估計很難讓別人能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者自己有理也未必能講清楚,但經過多次協調後,就能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者大家能達成彼此能接受的妥協方案。
對本文感興趣的Java工程師的朋友們可以私信我【Java架構】進我的粉絲群領取一些架構資料 電子書籍在群里也會有面試上的一些建議交流
最後一個小要求,可以幫我轉發下!
10. 技術升級改造是利空嗎
對於長瞎昌圓期是利好,至於利空不見得。
技術改造是企業采磨塌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迅培材料對現有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產服務等進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後產能,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投資活動。它是實現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推進節能減排、促進安全生產的重要途徑。
實踐證明,用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僅具有投資少、工期短、見效快等特點,而且不需要再鋪新攤子,能有效避免重復建設,同時還有利於優化產業結構、改變增長方式、提高企業的效益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