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眼動測試是什麼
又稱 眼動實驗,你可以在網路里看。
眼動測試,就是通過視線追蹤技術,監測用戶在看特定目標時的眼睛運動和注視方向,並進行相關分析的過程。過程中需要用到眼動儀和相關軟體。早期人們主要利用照相、電影攝影等方式來記錄眼球運動情況,現在利用眼動儀等先進工具,可以得到更加精確的記錄。
眼動實驗的原理主要是:目前熱門的視線追蹤技術,主要是基於眼睛視頻分析(VOG,Video
oculographic)的「非侵入式」技術,即用攝像機將眼睛運動錄下來再通過圖像分析判斷視線落點,且感測器與用戶沒有直接接觸。有些採用此類技術的儀器可以允許用戶自由活動,如Tobii的X60/120和T60/120系列的裸機,但有時也會通過一些方式限定用戶的活動范圍,比如要求用戶把下巴放在固定的支架上,以獲得更准確的數據。
我們知道,用戶的視線在移,眼球也在轉動,所以要推算出用戶的視線方向,就得在眼睛圖像中找到某種在眼球轉動時也保持不變的特徵,並計算其與瞳孔中心(其中心線即視線方向)間的向量關系。
視線追蹤技術中廣泛運用的方法叫做「瞳孔—角膜反射方法」(the pupil center cornea reflection
technique),其所利用的眼動過程中保持不變的特徵,是眼球角膜外表面上的普爾欽斑(Purkinje
image)——眼球角膜上的一個亮光點,由進入瞳孔的光線在角膜外表面上反射(corneal reflection)而產生。
由於攝像機的位置固定、屏幕(光源)的位置固定、眼球中心位置不變(假設眼球為球狀,且頭部不動),普爾欽斑的絕對位置並不隨眼球的轉動而變化(其實,頭部的小幅度運動也能通過角膜反射計算出來)。但其相對於瞳孔和眼球的位置則是在不斷變化的——比如,當你盯著攝像頭時,普爾欽斑就在你瞳孔之間;而當你抬起頭時,普爾欽斑就在你的瞳孔下方。這樣一來,只要實時定位眼睛圖像上的瞳孔、和普爾欽斑的位置,計算出角膜反射向量,便能利用幾何模型,估算得到用戶的視線方向。再基於前期定標過程(即讓用戶注視電腦屏幕上特定的點)中所建立的用戶眼睛特徵與電腦屏幕呈現內容之間的關系,儀器就能判斷出用戶究竟在看屏幕上的什麼內容了。
定位瞳孔中心的位置是視線追蹤技術中的關鍵一步,但一個問題是,相比於虹膜與眼白之間的極其明顯的分界線來說,瞳孔和虹膜之間的分界線並沒那麼清晰,特別是咱黑眼睛黃皮膚。因此,研究者為了提高這一步的精準度,又設計了「亮、暗瞳差分方案」,即:交替用不同方位的光源向人眼發出近紅外線,然後在每兩幀相鄰的圖像中,分別獲取用戶明亮的瞳孔(bright
pupil,亮瞳)和暗淡的瞳孔(dark pupil,暗瞳),進行疊加差分,從而更清晰地「摳」出瞳孔,再計算瞳孔的質心和形狀等參數。
究竟拍到的是「亮瞳」還是「暗瞳」,這取決於攝像頭是否與光源共線。如果攝像頭與光源在同一條線上,則攝像頭拍到的瞳孔是被光照亮的,也就是「亮瞳」。這和拍照時,相機閃光燈直對著拍攝對象時照片上會出現「紅眼」的原理是類似的(忍不住想提一下,網路說紅眼是因為閃光燈使瞳孔暫時變大,其實有點扯,首先不相關,其次瞳孔在強光下會變小,不然豈不被閃瞎了眼)。如果二者不共線,則拍到的就是正常的「暗瞳」了。所以,支持亮暗瞳追蹤的眼動儀上都有兩套位置不同的近紅外光源。
之所以要用近紅外線,是因為人眼無法察覺到,不至於晃眼,影響用戶。這些光束很弱,只要研究者按照眼動儀說明書上指示的距離安排用戶就坐(比如離眼動儀60cm以上),用戶即便在工作的眼動儀前待8個小時也不會有放射性危險。
與上述「非侵入式」技術相對應的視線追蹤技術,則需要用戶與測試設備上的感測器直接接觸。比如早期的眼動測試會在測試者的眼睛裡塞進一個類似硬質隱形眼鏡的東西,監測隨著眼睛運動而不斷變化的磁場,從而知道你在看什麼地方,或者在測試者的眼睛周圍貼上電極,監測電位變化。這些方法聽著有點懾人,操作起來也麻煩,但獲取的數據比較准確。
那麼,普通的商用眼動測試究竟能有多精確呢?這就得看測試用眼動儀的具體參數了。分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空間上的相關參數有精確度、漂移和屏幕尺寸,時間上的參數是采樣率(延時)。比如:Tobii
X120的精確度是0.5度,隨時間的漂移在0.3度內,如果以用戶距離屏幕60cm計算的話,則偏移量約在0.13mm;其采樣率為120Hz,則延時在17ms,因為每隔兩幀才能算一次瞳孔。但有研究者發現,實際測試中的位置偏差要比這里算出來的值大很多,可能與用戶移動頭部、或定標問題有關。如果用tobii這一系列做閱讀測試的話,很可能無法准確定位用戶到底在看界面上的哪一行字。因此在作分析時,要避免太相信結果中所給出的注視點。
同時在做測試時,也應盡量遵守實驗規范。現在的商用眼動儀一般都能對頭動進行補償計算,但是,即便眼動儀允許用戶自由活動,也有一個規定的頭動范圍,比如Tobii
X60和T60型號的頭動范圍在44×22×30cm(長寬高),而X120和T120的頻率高、允許的頭動范圍更小,為30×22×30cm(長寬高),測試時應保證用戶的頭動幅度在此范圍內。而在定標時,則應允許用戶在規定范圍內的移動頭部,在定標階段將頭動納入考慮。
http://ke..com/view/1508093.htm
⑵ 為什麼人們要用眼動技術研究閱讀
每天,我們從外部世界獲得的信息中有90%以上來自眼睛。心理學家很早就開始通過直接觀察眼球運動直接對心理過程進行研究。例如,在本世紀20年代國外就有人在沒有任何儀器的情況下,使用肉眼觀察眼動來研究廣告心理學[1]。現在通常用照相技術和眼動儀對眼動進行分析研究[2]。心理學家認為眼球運動是視覺過程的直接反應,並且反映了多種人類認知活動,受到多種認知因素的影響,如眼球的運動與注意、預期、記憶、推理、閱讀等認知活動都有密切的關系。
有關閱讀中眼動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法國學者Lamare和Jaral 以及Heuy的工作[2]。此後,人們試圖通過研究眼動中注視點的順序和眼跳動來了解閱讀背後的知覺過程。近20多年,由於心理語言學研究的深入和眼動技術的發展,研究者開始嘗試把眼動作為人閱讀過程的指示器。眼動記錄是一種比較自然、干擾較小的過程,與心理學中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有其特殊的優越性,因而使得這一領域的研究變得異常活躍[2]。然而,由於閱讀過程的復雜性,眼動記錄能在何種程度上反映閱讀過程中的認知活動呢?研究者已對這個問題做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對於眼球運動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這些探索的結果還主要是來自西方心理學家工作。
2 眼動技術在閱讀研究中的幾個基本問題
經過多年的研究,人們發現了眼球運動和認知活動有基本對應關系。任務難度越大,認知因素就越多地參與、塑造並決定了低水平、反射性的眼球運動行為。如E.Kowler對預期追蹤是源於習慣性行為還是源於認知預期的問題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在「沒有線索」的實驗中被試傾向於按上次刺激運動的方向反應,這更多是一種習慣性活動,而在有認知線索的情況下,認知線索對預期眼球跟蹤產生了明顯的影響[3]。眼動與知覺和認知過程之間的關系是過去15年間眼動研究的中心問題[2]。隨著研究方法的進步,研究者也發現認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自然任務狀態下的眼球運動。一些基本問題的深入探討為閱讀過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2.1 眼腦距離
所謂眼腦距離是指眼球運動與大腦加工之間的聯系,可以用視覺過程和認知加工過程之間的延遲來描述。將眼動技術應用於閱讀加工的研究,基本前提就是眼球運動能夠反映即時的閱讀加工過程。Just等人假設,當眼球離開一個詞時,表明他對此詞加工完成並且轉向下一個詞的加工,因此注視時間可作為一個即時的詞加工指標。也就是說視覺過程與認知加工過程之間的延遲很短。大量的研究結果也基本支持這種假設。在閱讀中眼睛不是平滑、連續地運動,而表現出幾種運動方式,即眼球振顫、眼跳(Saccade)、回掃(Regression)、和注視(Fixation)。讀一篇文章,眼睛通常先在某個地方注視一段時間,然後做一個很快的眼跳,這樣眼睛便移到了下一個注視位置;每當讀完一行,眼睛便進行一次大幅度的換行;有時眼睛還會重新回到原來讀過的地方——回掃。眼睛注視時間一般在200-400毫秒之間,眼跳時間一般很短只有10―40毫秒。研究發現,在眼跳的時候,眼睛幾乎不能獲取信息,主要的認知加工就是在注視時進行的[4]。Rayner等發現,當文章的難度加大時,認知加工過程變得復雜和困難,眼跳的距離一般變短,被略過的詞數減少,而回掃的次數明顯增加,平均注視時間變長[4]。從高頻單詞、預測性高的單詞上的眼動模式可以看出閱讀中的認知加工和眼動過程是密切聯系的。在一般的文章中,單詞的頻率和長度是高相關的,控制了單詞的長度後,注視時間上仍然有很強的頻率效應[4]。嚴格匹配了句子中不同預測性單詞的頻率和詞長,發現單詞的預測性越強,單詞上的注視時間越短[8]。McConkie等還發現了首次注視點的位置受到了詞形的約束[5]。這些結果顯示了眼動與認知加工在時間上是一致的,在空間上也是一致的。總之,在即時的基礎上,眼球運動基本上受到了認知加工的影響並反映了認知加工活動。
2.2 溢出效應和前視效應
盡管眼動數據對理解閱讀過程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它們並不是完全對應的。如,在注視時間中除認知加工過程外還包含一個單純的運動激發過程。低水平的視覺和感覺因素也會影響在單詞上的注視時間和移向下一個單詞的眼跳長度[4]。而且一次單獨的注視活動也可能包括多個認知過程。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即時理解過程的測定。在閱讀過程中,很多單詞的加工開始於注視這些單詞之前,而另一些單詞在注視點離開之後還會被加工。也就是說,單詞不僅僅在單一的注視中被加工。「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和「前視效應」(preview effect)就是這種現象的具體反映。
有些研究發現,閱讀中不僅低頻詞的注視時間比高頻詞的注視時間長。而且,低頻詞後面的單詞或區域的注視時間也會相對較長。這種現象就被稱為「溢出效應」。例如:在下列句子中,比較被試在兩種條件下眼動過程發現,在閱讀替換句時,被試不僅在句中低頻詞(walte、gondola)上的注視時間比在原句中高頻詞(music、vehicle)上的注視時間長30—90毫秒。而且,被試在低頻詞的下一個詞(captured、moved)上的注視時間也增加了30—40 毫秒[6]。這表明與低頻詞相關的加工過程可能影響到對下一個詞的加工。在歧義消解研究領域中,研究者就將這種影響效應作為歧義消解過程的一種反映。由於歧義詞的通達和信息整合會影響到後面的閱讀過程,在歧義詞後面幾個單詞(解歧區)上的注視時間會比非歧義詞後面幾個單詞上的注視時間長。所以研究者會考察讀者在歧義詞和歧義詞後解歧區上的注視時間(閱讀時間)來推測大腦對歧義詞等的加工過程。
另一種效應的存在是因為閱讀中,讀者的旁視野會從注視點以外的區域中獲得有用的加工信息,這些信息的獲得會使後面的閱讀加工過程變得容易。這種效應就被稱為「前視效應」。很多研究中都發現和利用了這種效應。早在1907年,Dodge指出從旁視野中獲得的信息能夠縮短對注視點上單詞的命名反應時[7]。在自然的閱讀過程中,讀者每次眼跳移動8個字母的位置,大約1.5個單詞。短的單詞常常會被跳過,而六個字母以上的單詞一般不會被跳過。讀者忽略掉的這些短詞,可能是讀者從旁視野提前獲得了這些詞的部分信息,並在注視它們之前就通達了意義[4,6,8]。很多研究閱讀的技術,如計算機移動窗**術,忽略了「前視效應」的存在,因而不如用眼動技術研究閱讀過程接近自然閱讀狀態。根據這種效應,McConkie 等創建了眼動隨動顯示(eye movement contingent display)技術[2,4]。這種技術主要有兩種範式,一種被稱為移動窗口範式,一種是邊界範式。移動窗口範式是在注視點的附近設定一個「窗口」,「窗口」之外的內容以某種方式改變,眼跳到新注視點處出現新的窗口。這種範式能夠近似的確定讀者閱讀的知覺廣度[4]。而邊界範式在眼跳越過某一設定的邊界時變化一次呈現內容,以確定從旁視野中被試能夠獲得何種信息[4,8]。
2.3 知覺廣度
讀者在一個注視點上能夠知覺的范圍不止一個單詞。知覺廣度是注視點周圍可以獲得有用信息的區域。用眼動數據對閱讀過程進行較精確的推測時,了解知覺廣度范圍的大小和從知覺廣度中提取的信息類型是很重要的。
2.3.1 知覺廣度范圍
很多研究表明,單次注視的知覺廣度是有限的。利用上述眼動技術——移動窗口範式,通過不斷變換呈現窗口的大小,可以精確測量被試知覺廣度的大小。其基本原理是,當呈現窗口小於人的知覺廣度時,閱讀速度減慢。研究發現,英文閱讀時讀者從當前注視點得到信息的范圍是從注視點左邊3―4個字母到注視點右邊大約15個字母的位置之間。識別單詞的信息局限在注視點右邊5―7個字母的范圍中,所以這個范圍被稱作識別范圍。這表明知覺廣度范圍在注視點兩側是不對稱的。O』Regan等發現了英文中眼睛注視詞的最佳位置接近詞的中間或中間偏左的位置上,注視點落在這些位置上,被試命名詞或詞彙判斷的反應時間最短[9]。在閱讀過程中,注視點偏離最佳位置加大將會導致再次注視頻率的上升[10]。在從左到右書寫的文字中(如英文),注視點右邊的知覺廣度范圍較大,而在從右到左書寫的文字中(如希伯來文),注視點左邊的知覺廣度范圍較大,說明知覺廣度的不對稱性受到了閱讀主導方向的影響[4]。
知覺廣度范圍的大小還受到許多其它因素的影響,例如,文章難度會影響讀者的知覺廣度,難度較大的文章知覺廣度的范圍較小。知覺廣度范圍還受語言正字法空間特性的影響,如與拼音文字的讀者相比,閱讀中文和日文的讀者的知覺廣度范圍較小[4]。閱讀過程中,知覺廣度的范圍局限在單行內,也就是說注視點無法提取到下一行文字中的信息的[4]。
2.3.2 從知覺廣度中獲得的信息
讀者從知覺廣度范圍中獲得閱讀過程所需要的多種信息。在識別范圍內,可以獲得識別某個單詞需要的所有信息。而在識別范圍之外的區域中,讀者也可以獲得多種有用的信息。那麼這些信息又是什麼樣的呢?有一種設想認為從旁視野中能獲得單詞的發音信息,但是研究發現在首音節相同的情況下,旁視野中的啟動詞write並未對目標詞rough的命名有促進效應。研究者認為讀者可以從旁視野中得到單詞的視覺特徵。如Rayner等發現在旁視野中出現字形相似的詞會促進對後來注視的目標詞的命名反應。Rayner和McConkie等人提出了「起始字母識別假設(preliminary letter identification hypothesis)」來解釋在旁視野中獲得了何種信息。這種假設認為讀者可以從旁視野中獲得單詞中前幾個字母的信息,這種信息可以為後面字母的識別提供必要的語境信息(如視覺信息或正字法規則),也可能促使注意集中在沒有被識別的字母上而促進了對單詞的識別[7]。研究中發現無論啟動詞在注視點的左邊還是右邊,啟動詞與目標詞的前若干個字母相同確實會促進對目標詞的命名。
Rayner 和 McConkie等人的研究還發現讀者在旁視野中不能獲得語義信息,識別范圍外的區域中獲得信息並不都促進單詞的識別[7,11]。
2.4 注視時間與詞彙通達
影響詞彙通達的因素(如詞頻、詞長和單詞的可預測性等)也影響了單詞上的注視時間,這一事實使研究者一般認為:單詞上的注視時間基本對應於詞彙通達時間,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眼跳時間。但是「溢出效應」和「前視效應」都會影響某個單詞上的注視時間,研究者應該考慮的是在一個單詞上的注視時間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對單詞的加工時間。心理學家們在研究中提出了不同的眼動控制模型,試圖說明眼動過程與詞彙通達過程的對應關系。其中,Morrison提出的眼動控制模型將詞彙的通達作為眼球移動的啟動點,而注意的轉換在真正的眼球運動前面。因而,這個過程是⑴詞彙通達⑵注意轉換到下一個注視的位置⑶眼球的移動[2]。也就是說,注視時間內完成了詞彙的通達並且可以發出眼球移動的指令。Morrison在研究中操縱了閱讀中刺激的起始的延遲時間,發現延遲時間長度強烈的影響了注視時間的長度,這說明了注視時間受到了直接控制,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詞彙通達與注視時間的直接對應關系[12]。
但是,注視時間並不僅僅反映了詞彙通達的過程。Rayner 等對注視時間與詞彙通達、文章整合過程的關系進行了討論[6]。Schustack, Ehrlich 和Rayner進行實驗對這個問題做了最為直接的檢驗。實驗中被試閱讀同樣的一段文章並對出現在屏幕上的目標詞命名。結果顯示了注視時間反映的不單是詞彙通達過程還包括文章整合的過程[6]。
當然,注視時間的變異大部分是由詞彙通達過程引起的,利用眼動技術來研究即時的閱讀過程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利用眼動的數據來解釋某些閱讀過程時,應該考慮到如前視效應,溢出效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才可能得到可信的推論。
⑶ 微軟Windows 10將內置眼動追蹤技術 到底什麼是眼動追蹤技術
目前微軟正與眼動追蹤技術的領導者瑞典Tobii公司合作,通過為Windows 10提供Tobii產品原生支持,使Windows能追蹤用戶視線,為用戶提供除鍵鼠及觸摸之外的新型互動形式。
Tobii眼動追蹤儀使用雙感測器精確測量距離信息,為眼球創建「TrueEye」真實3D生理模型,從而能對常見的眨眼,頭部運動作出補償,可容忍的頭部運動范圍超越市面上其它對手。
⑷ 眼動儀怎麼說話的原理
眼動儀說話的原理如下。
眼動儀中有一種眼動結合語音輔助交互裝置,包括,語音單元、定位單元以及主控單元;語音單元用於獲取用戶的聲音信號,將聲音信號傳輸至主控單元;定位單元用於獲取注視點信號,並識別注視點信號對應的位置信息。
將包含位置信息的注視點信號傳輸至主控單元;主控單元用於獲取注視點信號,並將包含位置信息的注視點信號轉換成屏幕坐標;還用於獲取聲音信號,識別聲音信號中的控制指令,在相應的屏幕坐標上實施控制指令。
就是追蹤人的眼睛看了什麼東西,有個攝像頭可以把你前方的場景錄下來,在視頻上有個叉叉,那個叉叉就是你的視線焦點了!我們新買了一個叫Dikablis的眼動儀,還不錯呢,還能自動分析一些數據。
眼動儀的介紹
眼動儀用於記錄人在處理視覺信息時的眼動軌跡特徵,廣泛用於注意、視知覺、閱讀等領域的研究。現有不同廠家生產的多種型號的眼動儀,如EyeLink眼動儀、EVM3200眼動儀、faceLAB4眼動儀、EyeTrace XY 1000眼動儀。
⑸ 眼動儀的原理
⑹ 眼動實驗屬於語言學嗎
眼動實驗屬於語言學。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顯示,眼動研究最早出現於心理學領域,近年來眼動技術在語言學研究領域的應用日漸廣泛。眼動即眼球的運動,眼動研究指研究者採用某種方式記錄眼睛在觀測文字、圖片或視頻時的運動軌跡,並藉此推斷大腦處理信息的過程(Tanenhaus&Spivey-Knowlton1996)。眼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是注視(fixation)和眼跳(saccade)。
⑺ 接排球發球的技術講解
隨著排球運動規則對發球技術的不斷完善,發球的技戰術得到了一定的促進和發展,面對越來越兇猛的發球又如何應對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
1要注意力集中。不要受旁邊的任何干擾,也不要受上一球失誤的影響。
2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面對對手的兇狠發球,不要有畏懼心理,不要怵。
3合理站位。隊員之間的站位,即不能違反規則,又要相互照應,站位不能太近,太密。
4要提前判斷球的落點,在球過網的一瞬間,移動位置和接球動作的准備要完成。一旦你起動了,就要接球到底。
5要熟悉球性,接球時,是墊,還是捧或者托,看各人習慣。在氣排球中,由於對持球的判罰很寬松,因此托或者捧的動作,是很實用的。
6接球動作盡可能提前,不要等球快落地時再接,因為此時球的旋轉和速度已經強了,而 且執行軌跡更加不規則。
排球接發球技術中的「六動」:
在排球訓練和比賽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兩個或幾個隊員搶接球碰撞在一起或衫喊互相依賴漏接球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是對接發球技術運用不當造成的。將近20年的訓練和比賽經驗告訴我,如果在訓練或比賽中採用「六動」策略,即「眼動」、「 腦動」、「 口動」、「 腳動」、「手動」和「互動」,不但能克服搶接球或漏接球的現象,而且能提高接發球的到位率,提高比賽和觀賞效果。
1、「互動」
排球接發球技術中的「眼動」、「 腦動」、「 口動」、「 腳動」、「手動」是屬於個人技術,但互動屬於集體反應,他要求場上六個人同時做出反應,同時作出決策。當然,一個隊如果在場上能得到流暢自如的互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需要長期不斷地協作配合,也需要教練員不斷地有意強化。
2、「眼動」
「眼動」即觀察、預判。當對方隊員發球時,接發球隊員要全神貫注,注意力集中,全身處於靈活的放鬆狀態,認真觀察對方發球隊員的發球姿勢,手型,球飛行的路線,以及球的尾速變化,千萬不能左顧右盼分散注意力
3、「口動」
「口動」是六動中最簡單或陪野的一個環節,但也是很關鍵的一環對初學者尤為重要。場上氣氛的活躍,場上接球的准確性,主要是靠「口動」實現的。一個優秀的運動隊很重視動口的培養,以減少接球的失誤。接發球過程中出現搶接球或漏接球的現象,大多是由於不「動口」造成的。
4、「腳動」
「腳動」是進行調整場上的位置,目的是快速地去接近來球,占據場上有利位置,爭取到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完成各種擊球技術和戰術配合,從而提高技術和戰術的質量,減少失誤。
「腳動」其實就是移動,它是由起動、移步、制動三個環節組成的。起動是移動的開始,是在准備姿勢的基礎上變換身體重心的位置,破壞准備姿勢重心的穩定,使身體便於向某一個方向移動;移步則是在起動的基礎上,利用腳步動作來改變運動員在場上的位置,完成技術動作和戰術配合的行動;制動是移動的結束,要及時克服身體的慣性沖力,保持好擊球的身體姿勢。移動的目的是為了合理取位和迅速去接近球,保持好人與球的位置關系。
5、「腦動」
「腦動」即思考、判斷。高質量的一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正確的判斷。首先應根據發球隊員的位置進行第一次判斷,以確定合理的取位。因為發球隊員的位置不同,球的落點和球的位置也有所變化。當發球隊員擊球後,接發球隊員要再根據對方發球的手法、球的飛行路線和效能進行第二判斷,以決定是否接球,或用怎麼樣的技術動作接球等。
排球運動中移動的步法很多,如並步法、跨步法、滑步法、交叉步法、跑步法……具體採用哪種,要根據場上情況靈活運用。如「救」短距離球時,亂胡採用並步法;當來球較遠,使用並步不能接近球時,採用滑步;當接體前較遠的球時,採用跨步法;當來球在體側2-3米距離時,採用交叉步法接近來球;當來球距離身體比較遠時採用跑步法。平時的教學和訓練中,要時不時的進行各種步伐的訓練,以提高腳下移動的速度,提高接球質量。
6、「手動」 當接球隊員移動到球可能的落點位置時,要及時判斷,及時動手。「手動」是「六動」中的最後一環,也是最關鍵的一環。接發球隊員採用何種接球技術,取決於發球隊員發出的球的效能。
接球隊員常用的接球方法有傳、墊、擋等技術動作,墊球最常用,其次是擋球,傳球用的次數最少。
墊球時要根據球的力量、速度等靈活運用。當來球力量小、速度慢、擊球主要靠手臂上抬力量,以增加球的反彈力;當球飛到腹前約一臂距離時,兩臂夾緊前伸,插進球下,向前上方蹬地抬臂,以全身協調動作迎向來球,身體重心隨擊球動作稍向前移;當來球有一定的力量,兩臂迎球動作不宜太快,主要靠來球本身的反彈力將球墊起;當來球的力量大、速度快,觸球後球自身反彈力也大如接大力跳發球時,不能主動迎擊來球,應用含胸收腹的動作,幫助手臂隨球後撤,並適當放鬆肌肉,緩沖來球的力量。但是如果當來球高,速度快,力量大,不便於用傳球或墊球時,可採用擋球。當來球較高速度速度較慢時,可採用傳球。平時的訓練中,教練員應發各種不同效能的球,讓運動員熟悉球性,以提高運動員接球技術。
當然,接發球技術中的「六動」之間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在實際訓練中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目前,隨著世界排球運動的發展,排球發球水平變得越來越高,並且向主動、多變發展,因此接發球也應向全方位、多手段的方向發展。在平時的訓練或比賽中,教練員要特別強調「六動」技術,養成運動員之間默契配合的習慣,減少接發球失誤率,提高成功率,從而提高運動員的排球水平,以增加比賽和觀賞效果。
⑻ 雙眼聚焦跟蹤移動的物體叫什麼
2016年被廣泛認為是VR元年,隨著VR智能眼鏡、VR跑步機、VR攝影機等等VR虛擬現實產品相繼問世,眼動追蹤等相關技術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這其中也能為用旅扒凳戶帶來更為震撼的視覺感受,隨著眼鏡移動而進行場景的變換,這就像是我們自己的眼睛一樣,那這些VR產品是如何實現眼球追蹤技術的呢?本文介紹兩種MEMS技術在眼動追蹤中的應用。
什麼是眼動追蹤此雹
眼動追蹤(Eye Tracking),是指通過測量眼睛的注視點的位置或者眼球相對頭部的運動而實現對眼球運動的追蹤。眼動儀是一種能夠跟蹤測量眼球位置及眼球運動信息的一種設備,在視覺系統、心理拆旅學、認知語言學的研究中有廣泛的應用。
移動端的眼動追蹤技術也開始發展,蘋果申請了若干相關專利,通過「該技術可以根據用戶視線延遲顯示屏操作的執行,還可以改變用戶界面,生成並執行相關信息。例如,當用戶輸入文本時如果出現拼寫錯誤,且眼睛正在注視錯詞,系統將自動修正;如果設備發現用戶的視線沒有注視錯詞,系統將延遲修正。蘋果認為該功能可以讓操作更直觀。」(該描述來自蘋果2012年9月提交的專利申請)。
⑼ 眼動測定是怎樣判斷異常的
就是通過視線追蹤技術,監測用戶在看特定目標時的眼睛運動和注視方向,並進行相關分析的過程。過程中需要用到眼動儀和相關軟體。早攔型畝期人們主要利用照相、電影攝影等方式來記錄眼球運動情況,現在利用眼動儀等先進工具,可以得到更加精確的記錄。
當前眼動分析法是研究人類認知加工的有效方法,其無損傷、生態化、高效化的優勢是一般研究技術難以取代的。心理學與生理學研究及實驗成果明確指出的眼動與說謊存在一定關系,相關特徵差異包括瞳孔直徑、眼動軌跡、眼動注視時間、注視區域、眨眼頻率、眼跳等。
眼動技簡森術既可以分析認知加工過程,又可以分析認知過程所伴隨的情緒反應,而″謊言″產生機制,則恰是認知加工與情緒加工雙重加工的合體。此外,相對於其它反測謊手段來說,一些眼動指租纖標不受人意識控制,有意控制某些眼動指標反而會出現指標異常。
⑽ 什麼是眼動技術
據相關報道,蘋果在今年(2014年) 4 月份推出一款 2K 屏幕 iPad Pro,iPad Pro 將會添加眼部追蹤識別功能。這項技術通常用於追蹤網路的可用性,所以許多公司通常會利用它來追蹤用戶與互聯網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