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現代的科學技術怎麼樣

現代的科學技術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3-12 07:55:03

Ⅰ 現代科技發展狀況

近代中國高等學校的科技發展狀況

20世紀上半葉,中國正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高等學校尚在興辦或早期發展階段。總體來說,辦學條件較差,經費難以維持。高等學校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雖然或多或少地有所開展,但其研究規模很小,組織程度不高。難能可貴的是,一大批留學回國學者以及國內的學術專家任教於高等學校,在很困難的條件下,苦苦求索,奮力開拓,使得高等學校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開始萌生,隨著時代前進逐步有所發展,某些學科領域還取得了較高水平研究成果,個別的甚至達到當時國際水平,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關注。

下面各專題將按歷史發展脈絡,從晚清時期、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國民黨統治初期及抗戰與解放戰爭時期等四個階段,對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工作進行概括的介紹。

德國科技發展狀況一覽
來源:http://www.campus-germany.de/english/

背景
許多人用是否得獎特別是諾貝爾獎來評價成功。如果諾貝爾獎是判斷成功的唯一標准,那麼德國的科研看上去並不看好,因為德國科學家與頂級獎項和諾貝爾獎越走越遠,最近,科學家Wolfang Kefferle2001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如果你仔細想想會覺得這是德國科研人員的優勢變成了弱勢。在Wolfgang Kefferle和科學家Horst L. Str?mer及細胞生物學家Günter Blobel一樣,在獲得諾貝爾獎幾年後就不再在德國生活和工作了,而是到了美國。「Die Zeit」周報將這一現象定義為「多方勝利」。在移居美國以後,這三位科學家對德國的科研團體大加批判。
德國科研----比人們傳言的要好
1999年,所有高級國際專家們一致評價---德國的研究狀況整體水平效率低下而且大學科研體系急需改革。有人控告德國研究部門沒有關注未來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其實事情並不像人們所傳言的那樣糟糕。
不能樣樣精通
在生物醫學、機器人技術、工程學及納米技術領域,德國研究人員及研究院以其專業化著稱於世。位於漢堡的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的粒子物理學和位於達姆施塔特市的重離子研究學會等都是重要的高能物理研究單位。當然還有其他頂級的科研單位,恕不在此一一列舉。
德國研究協會(DFG)秘書長Reinhard Grunwald先生說,人們並不要求一個國家在所有研究領域都有極重要地位,但是「專注於強項」是很重要的。他還認為,與其他許多國家相比,德國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優異的條件,「在憲法中,藝術和研究一樣來去自由」。
強大的教育體系
在科學研究領域日益增多的國際合作項目是德國科研的又一特點。德國還應該繼續依賴其科學與經濟長期合作的傳統。一個有好主意的研究人員完全可以離開實驗室在職場上發揮自己的才能。能夠很自如地將知識轉化為技術。
專注於一流項目
Edelgard Bulmahn女士為了在海外表達她改革德國科研政策的理念,她對最高級的聽眾、科研領域最高代表----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的5千多名科學家進行了一次演講。在這次演講中她說,德國聯邦政府將鼓勵研究「致力於未來科學和經濟雙豐收的一流項目」。
研究領域的革命
對美國科學家來說,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但對德國研究人員來說,這些變化就是一場革命。官僚作風和低廉的薪水使他們的日常研究工作難以進行。本應該用在科研上的寶貴時間往往被一些行政事務所佔用。而嚴格的等級體系使一些年輕的科學家移師海外。
改革之風
在過去的十年間,德國的大學見證了比以前多得多的變化。Grunwald先生贊成改革,他說,當我們已經意識到嚴格的體系成為阻礙科研發展障礙,現在我們放開那些條條框框,使科學研究變得更寬松、靈活。

http://www.campus-germany.de/english/2.60.454.html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轉變動因分析

http://www.chinahightech.com 2006年5月24日

[摘要]2002年12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啟動,標志著我們在實踐上開始擺脫多年來以跟蹤模仿為主的科技發展戰略,向以自主創新為特徵的跨越式發展模式轉變。2003年以來,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據適度超前原則,科技部著手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制訂工作,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的轉變進一步國家意志化。對這一轉變過程的基本動因進行分析,有助於我們對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若干爭論有一清醒的判斷。有助於增強政策設計的系統性和前瞻性。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科技發展戰略開始發生轉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規劃與科技部隨後制訂的科技發展規劃和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的總體目標,強調要在「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和「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兩個層面進行戰略部署,在進一步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的同時逐步形成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群體優勢和新的比較優勢。2002年12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啟動,標志著我們在實踐上開始擺脫多年來以跟蹤模仿為主的科技發展戰略,向以自主創新為特徵的跨越式發展模式轉變。2003年以來,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據適度超前原則,科技部著手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制訂工作,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的轉變進一步國家意志化。對這一轉變過程的基本動因進行分析,有助於我們對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若干爭論有一清醒的判斷。

一、國際政治動因:技術威懾成為斗爭焦點

民族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的選擇,既決定於本國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也受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與制約。20世紀末以來,現代高科技廣泛運用於戰爭使得技術優勢成為各種威懾力量中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國際關系的強權背後是技術強勢的支撐,科學技術水平是一個國家總體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的體現。今天的高科技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政治軍事格局的主要因素,技術上的領先是主權國家參與國際政治較量、擴大國際影響力的物質基礎之一,技術威懾是比直接使用武力更為有效的威懾手段。一個國家只有擁有符合時代特徵和社會生產力發展趨勢的現代科技工業體系,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實力和影響,獲得國際政治中的戰略主動權。在當代世界上的不穩定因素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對涉及國家安全和國家競爭力問題的那些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央政府必須從整個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通過科技發展戰略的制訂來引導其發展。

從科技發展史來看,引進吸收和自主創新是一個民族與國家技術進步的兩種主要途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外部環境的制約,自主創新和「科技追趕」成為我們政策設計的基本特徵。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世界安全觀念的變化,各國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使得政治和軍事因素不再是國家間關系的唯一主導者,、發達國家將製造業向國外轉移導致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發生了某些變化。「以市場換技術」戰略的實施,使得我們在一段時間內忽視了自身的科技積累和自主創新,將外資導向型經濟發展帶來的技術引進作為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要途徑。應該說,這種戰略部署是與全球化的歷史趨勢相一致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們必須看到,高新技術和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密切相關,其發展已經不單純是一項經濟范疇的活動。作為國家政治戰略意圖的一種表現形式,西方發達國家不可能把真正的高新技術轉讓給中國。由於一些國家將中國崛起視為是對既定國際格局的挑戰,正在試圖對中國的發展進行壓制,因此經常把技術特別是高端技術問題政治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可能把技術合作和引進作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我們必須分清科技發展的國家目標和企業目標。在企業運行的微觀層次,可以繼續堅持比較優勢的技術引進,但是在國家戰略層面,必須堅持把技術的趕超和跨越作為重點,大力發展戰略產業。

在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代世界,維護生存權和發展權不受侵害是一國政府的兩項基本職能,也是民族國家的根本利益所在。目前我國的科技能力尚不足以承擔起保障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歷史重任,「技術瓶頸」是我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從世界發展大勢和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角度來看,在科技發展上擺脫過去的跟蹤模仿向自主創新轉變,是我們必須確立的戰略思維,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的統一應該成為技術選擇的出發點。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的外部環境不可能有過去20多年那樣好,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安全上的高風險期。我們必須從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綜合安全利益出發,主動進行科技發展戰略的調整,提高國家戰略能力,預防和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沖突或者戰爭。21世紀是戰略技術和戰略產業競爭的世紀,自主創新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最佳選擇。沒有自己的戰略技術和戰略產業,中國要在世界競爭格局中獲得相對優勢地位是不可能的。我們逐漸成型的新科技發展戰略之所以強調要著重研究解決事關國家中長期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性和前沿性高技術問題,在一些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安全的高技術領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並在若乾重要領域和關鍵產業實現技術發展階段的跨越,就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二、國內經濟動因:經濟增長模式轉變

過去20多年中國的發展是以數量擴張為特徵的「數量型增長」,經濟增長明顯超前於科技進步。在比較優勢戰略指導下,雖然技術引進對中國經濟增長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中國自主科技進步進程緩慢,統計意義上的中國產業競爭力的知高並不等同於中國企業競爭力的同步提升。新世紀開始後,由於科技和信恩化的飛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到不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就不能促進經濟發展的時期。在全球化所導致的南北貧富差距拉大的情況下,在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單純依靠消耗自然資源和發揮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來積累資本、換取技術、發展經濟的做法已經落後於時代。只有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增強中國自主產業的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的轉換,我們才能在世界上立於不敗之地。21世紀前10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需要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階段。這一時期自主科技發展狀況如何,直接決定了中國能否在21世紀中期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這是我國科技發展戰略轉型的一個主要原因。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這個目標不僅是經濟數量增長的概念,更是生產力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度提高的綜合體現,是經濟和社會發展質的提升。作為從屬於國家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戰略的科技發展戰略必須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服務。現在,我國科技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為了實現科技發展「三步走」戰略設想,爭取到2020年前後科學技術整體水平達到發達國家中等水平的中期目標,形成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在高新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形成支撐我國核心競爭力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基礎,必須完成科技發展由跟蹤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的戰略轉變。正因為如此,我們根據適度超前的原則,從2003年開始了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制訂工作。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使我們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更高的層次上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科技人才和科技市場,但是「全面開放、跨越發展」應該是我們在確定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時必須堅持始終的基本思路。

中國全方位地參與國際分工體系這一歷史變化加快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的發展主要表現為一種「外來型工業化」。一方面工業化所需關鍵技術大多來自國外,另一方面東部和中西部經濟聯系不緊密,沿海地區的技術引進沒有起到拉動內地經濟增長的作用。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們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即從世界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出發,結合中國的實際,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是以科學技術為先導的高科技含量的經濟,強調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這一變化意味著,我們的科技發展必須考慮可持續性,努力改變中國經濟發展過於依賴外資和國外技術的局面。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是國內技術發展。新型工業化成效如何,主要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是否提高。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普適性」:「科技是牽頭的方面」應該落實到我們工作的方方面面。正因為如此,科技部在2003年工作要點中強調,「制定科學和技術長遠發展規劃」是實現科技發展戰略向自主創新轉變,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力的重大措施,必須以原始創新為主,引進和創新相結合,實現我國技術和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努力使中國成為技術創新型國家。

三、世界經濟動因:貿易保護主義和知識產權爭端加劇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世界經濟發展已經由資源驅動、資本驅動向創新驅動過渡,同時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由過去單純的縱向流動轉向同時共存。這一變化意味著作為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戰略沒有必要嚴格遵照梯度轉移的漸進式模式,而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步提供的有利條件實現本國科技的跨越式發展。在今天的國際經濟格局中,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升主要表現為產業鏈條或者產品工序所處地位及增殖能力的提升上,發達國家更為注重科技研發,依靠知識產權來增加物質財富總量而把製造業等轉向發展中國家,從而形成一種新的依附關系:技術上的依附。這使得落後國家的財富總量盡管與過去相比有所增加,但是卻無法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整體差距。盡管我們不能因為加工製造環節的附加值低而否認參與新型國際分工的、承接發達國家加工製造環節轉移的經濟合理性,但卻不能放棄對技術先進性的更高追求。跨國公司把製造部門轉入發展中國家,其出發點是對利潤獲取的考慮。在這種格局中,東道國的產業發展由跨國公司而不是由本國決定,發展中國家除了提供廉價勞動力,很難涉足核心技術,生產規模的擴張並不能促進產業結構的同步升級和優化,很難談得上真正的發展。我們提出全面落實人才、專利和技術標准三大戰略,切實推進重大科技專項工作,就是從這種認識出發的。

現在,我國有關政府部門已經提出了2020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力爭達到4500億美元的目標。但我們不得不面臨這樣一種現實,那就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與過去相比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首先,入世後中外知識產權糾紛不斷。自2002年6C聯盟向中國DVD生產企業徵收專利費以來,類似事件不斷增多,從而增加了中國企業的成本壓力。這一現象要求國家應該從戰略高度考慮制定相關的宏觀指導政策,引導企業從追求短期效益轉向通過增加創新能力謀求長期效益的軌道上來。其次,國外針對中國的技術壁壘和反傾銷問題更為嚴重。

1996年至今,中國已經連續7年成為世界反傾銷頭號目標國,2003年前三季度國外對我國反傾銷保障措施立案共計42起,涉及金額10.7億美元;調查表明,2002年我國71%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受到國外技術壁壘的限制,損失達到170億美元,均高於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前。不掌握專利和技術標準的危害性可見一斑。強勢增長與弱勢競爭力並存這一過程持續的時間越長,中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就越弱,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動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影響就越大,中國自主選擇的空間就越小。另外,外資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外國資本在中國獲得巨大利益的同時擠壓了中國企業發展的空間,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劣。如果國家不適時調整科技發展戰略,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戰略就是一句空話。

全球化背景下區域合作加強的同時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事實說明,當今的世界市場並不是完全競爭的世界市場,政府依然在各國經濟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因為技術壁壘和反傾銷的運用都是藉助政府力量,其應對顯然不能僅僅在企業的層面上進行,同樣必須動用國家資源。我們不能以自由貿易和靜態比較利益來指導中國產業的發展,應該通過高新技術的發展創造動態的比較利益。中國的科技發展必須堅持市場機制與政府組織協調相結合的原則,國家要掌握關鍵部門關鍵技術和行業技術標准。事實上,盡管20多年來我國一直堅持的是市場導向的發展戰略,但是政府作用始終是我國經濟增長內在決定性因素。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在中國加入WTO一年後對國內24個中央和地方權威經濟研究單位的經濟學家進行的問卷調查,近七成的專家認為政府行為是經濟增長的主因。強化政府在科技進步中的戰略決策能力和宏觀調控能力,是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發揮政府作用,保持戰略技術及產業領域的相對完整性和獨立性,同樣也是我國科技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利用WTO規則中的「國家安全」例外原則,在公開、透明的原則下合理合法地保護國內產業。不然,依靠企業自身與在技術和資本上都十分強大的跨國公司競爭,中國科技進步的前景不容樂觀。

四、科技動因:科技短缺與科技起飛問題

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在經濟活動中存在一種「短缺效應」,即經濟增長水平和速度是由最短缺的生產要素的數量和質量決定的。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科技短缺是種普遍的現象,是制約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高新技術研發基礎仍然較為薄弱。從目前來看,我國的科技短缺主要表現在缺乏原始性創新能力上,即自主知識產權少,由此導致中國在一些關鍵領域內形成強烈的對外技術依賴。為了改變這種狀況,2002年科技部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增強原始性創新能力的意見》,指出原始性創新是科技創新的主要源泉,是科技與經濟獲得重大發展和超越的前提,已成為決定國家間科技乃至經濟競爭成敗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們必須利用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加入WTO的機遇,把增強原始性創新能力作為我國新時期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指導思想。為了加快實施專利戰略,切實提高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總量,科技部又於2003年2月出台了《關於加強國家科技計劃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規定》,以促進國家科技計劃在高起點上創新,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

但是我國現在仍然有一些人認為,在比較優勢基礎上形成的產業分工體系是一種內生地促進產業升級和轉換的機制。國內差距和國際差距的縮小是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兩大根本任務。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意味著我們必須在與世界經濟的聯系中取得超過其他國家的利益。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於技術水平和附加值低,顯然無助於這一目標的實現。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發展模式強化了對發達國家技術轉移的依賴,使我們的科技開發能力呈惰性降低,無助於產業結構的升級。由於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民族國家政策設計的自利性,中國的科技進步不能完全放在國外技術的「本土化」上,而應該考慮把「國產化」作為追求目標。開放市場和加入WTO並不意味著不能有國家意志和國家發展戰略;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也不是被動地接受國際分工,而應主動地調整戰略,實現產業升級,增強國家的競爭實力。我們不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本土化」,不可能給我們帶來最大的收益。當然,我們要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賦予「國產化」以新的內涵。

科技短缺的消失意味著實現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在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技術差距的階段,把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作為科技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無疑是正確的。但隨著自身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的上升,我們有必要放棄跟蹤和模仿的發展思路,通過自主創新使科技從經濟發展的「外生變數」轉變為「內生變數」。戰略技術和核心技術是引進不來的,而且引進的目的也是為了在更高層次上自主創新,實現跨越。經費投入現在不再是制約我國科技競爭力的瓶頸,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科技資源,使科技產出最大化已成為提升科技競爭力必須考慮的問題。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國的R&D投入佔GDP的比重達到1%後,其科技投入將會進入一個較快的增長期,即進入科技起飛階段。2000年我國的R&D投入首次達到GDP的1%,2002年R&D投入總額1289.4億美元,其佔GDP的比重上升到1.23%,自1995年以來連續7年保持增長,並且企業投入大幅度上升,達到R&D投入總額的6O%以上。在科技起飛進程已經開始的情況下,如果我們還固守跟蹤模仿的技術發展戰略,將喪失科技趕超和跨越的有利時機。

由跟蹤模仿向自主創新的轉變是新世紀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的核心理念。這一轉變的實質在於從國家戰略層面上對市場和政府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進行重新界定,以擺脫比較優勢的束縛,實現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在經歷了20多年市場化條件下的技術引進後,這一轉變將確保我們在全球化進程中獲得不斷增長的物質利益。科學分析中國科技發展戰略轉變的動因,有助於營造支持技術自主創新的社會心理氛圍,加速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

來源: 中國大學科技園信息網

Ⅱ 現代科技給我們帶來了哪些變化

現在 科技 發展的水平越來越高,給人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出行的交通工具不斷地更新。人們的生活圈兒越來越變小啦。天上有飛機,地下有輪船。路上有各種車輛。標志性的八縱八橫的高鐵和公路。過去出行需要幾天幾夜的時間。現在只需要幾個小時或者是幾十分鍾就達到了目的地。現在網路的暢通。人們拿著手機看著電腦。坐在家裡就知道天下的大事。隨時隨地就知道世界上發生了哪些大事件。現在的人們就成為古人描寫的活神仙了。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啦!現在的機器人已經深入到家庭之中。可以代替人從事家務勞動。 社會 在發展, 科技 在進步。 科技 的發展超過人們的預期。比人們想像的還要快。人工智慧將改變這個世界。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自身。

現代 科技 給我們帶來的變化太多了,太大了,數不勝數,在這里我就說說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幾件吧:

一,通訊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有了手機後,天南地北的人打開手機就能通話或視頻,讓距離沒了距離,信息快的像閃電。幾十年前,要想聯系只能通過寫信,本省內一封信也要走六七天,外省要半月左右或更長。如有急事就靠發電報。

二,診病治病方面,過去最好的技術也就是拍個片,喝個鋇餐,有很多疾病根本查不出來或被誤診。現在有了CT,核磁共振,B超等先進設備和技術,大大提高了疾病診斷的准確率,降低了誤診率,特別是手術上,很少再向過去一樣開刀了,而是採用了微創新技術,既減輕了病人的痛苦,又提高了治癒率。有些疾病還處在萌芽狀態,就被診出或被消滅了。

三,出行方面,特別是有了高鐵以後,過去坐普通火車需要兩天才能到達的,現在半天左右的時間就能到達。

四,幾十年前,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普通人家根本沒有,也買不起,現在家家都有了。更有人,已經用上了機器人打掃衛生了。

還有很多……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作為一名 科技 工作者,我來說一說我對 科技 發展的看法。

首先, 科技 發展所帶來的諸多影響雖然有負面的,但是更多的影響是積極的,包括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工作環境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提升等等,可以說當前的 科技 進步正在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體驗,也創造了巨大的價值。

科技 帶來的諸多變化當中,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最為重要的一個體現就是思維方式產生了變化,簡單的說就是 科技 的發展改變了人們處理各種 社會 事務的方式,而思維方式的變化也在推動 科技 進一步發展,所以 科技 發展必然是一條「不歸路」。

從創業者的角度來看, 科技 發展帶來的變化也非常明顯,比如在工業化時代,創業者會建立工廠思維、產品思維,在互聯網時代,創業者需要建立互聯網思維、數字資源整合思維,而在大數據、智能化時代,創業者需要建立大數據思維和智能化思維。從這個角度來看, 科技 發展是推動思維方式變革的重要原因。

從職場人的角度來看, 科技 發展也帶來了三個基本的體現,第一個是勞動力強度的下降;第二個是工作能力的提升;第三個是工作難度的下降,所以職場人要想充分享受 科技 發展所帶來的紅利,一定要積極擁抱新技術並掌握新技能,這樣才能更為順利地推動自身的崗位升級。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 科技 的發展將打開更多的學習渠道,同時也可以藉助 科技 發展來提升學習體驗,目前教育領域也是人工智慧產品實現率先落地的場景之一。

如果有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方面的問題,或者是考研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我!

真正的不出家門便知天下事。不出家門吃喝快遞到家,不出家門遠游五湖四海,不出家門便能養家甚至有些人賺了大錢。高 科技 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也帶來苦腦,人們的生話節奏加快,加班加點常事,有很多人身體吃不消。真正人們忙忙錄錄是為了什麼?是為多正錢,是為了正錢之後去 旅遊 ?去在人們中間炫耀?不管老扳也好,工人,農民也好,公務員也好,真正想通高 科技 帶來的效果不言而預。現在看來對人們的生活還是可以的。今後如何不得而知?。

科技 時代能源利用;

機械設備風起雲涌;

各種體力勞動解放;

前所沒有古今速度。

信息時代網路傳媒;

天地之間大小事件;

物人推廣普及很快;

未來急待存認續正。

好的方面,是生活越來越方便。

壞的方面,人越來越懶惰,懶得動,甚至是懶得思考。

長此以往,不知道人會不會變得越來越笨,越來越難以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還有,就是現代 科技 佔用了我們太多時間,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越來越少,以至於人與人之間其實是越來越冷漠的,哪怕好像交通和通訊都越來越方便。

現代 科技 給人類帶來了豐富的物質條件,造成資源的過度開發...為了維持生態平衡,人類應該利用現代 科技 手段聯通生態平衡的循環鏈,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世界各國應該坦誠地聯合起來,達成消除戰爭和武器、消除嚴重破壞自然環境的畜牧屠宰攴飲業、消除賭博淫伎業、消除洗錢詐騙偷盜業、消除恐怖行業、消除對危害人類身心的各種不正當的邪業!這些才是人類真正的敵人!

一切高 科技 手段的真正的意義,都是為了創造豐富的物質條件滿足人類需求而提升精神思想!而不是用於掠奪和屠殺人類!同一件工具,有的人用來做有益於人類的好事,有的人卻用於干危害人類的壞事,罪不在工具,而在人心指向!我贊成發展高 科技 造福人類的同時,亦反對利用高 科技 坑人害人!既贊成生產生活資料的循環利用,又反對對一切資源的浪費及反面利用!人類只有端正了思想,發展高 科技 可以多多益善。否則,還不如立即停止而進入原始人的自然發展的和平共處的生存狀態好!

現代 科技 最大的意義是提升了人類的意識。

互聯網技術使人類意識合一。

人工智慧技術聯接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

未來區塊鏈技術能解決人類道德問題。

量子科學打破了科學與神學的界線,科學與神學最終會統一。

# 科技 創新為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科技 為生活帶來的改變真的太多了,自從進入5G時代,我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

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這些詞眼不多走進我們身邊,小到掃碼乘車、電子證件、手機支付;大到全系投影、VR/AR、AI機器人等等;這些創新產品也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當然還有#移動雲手機# 也是依託著 科技 創新的智慧成果,讓我們能夠「雲」上進行辦公、學習、 娛樂 等,暢享 科技 帶來的便利!希望我們國家的智慧產業不斷壯大,5G早日全民普及,人人都用「移動雲手機」!

1、經濟發展——提升了生產效率

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40。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生產力大大提升,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其作用大大超過了資金、勞動力對經濟的變革作用。

2、政治上影響力——提升綜合國力

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中的一個籌碼和大國地位的象徵。

鄧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可能成為較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可以提升綜合國力,還可以彰顯中國在世界的重要地位。

3、 社會 進步——方便生活

科學技術所開拓的生產力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促進了 社會 的進步。如移動支付的普及、人臉識別功能的發展、共享單車文化等,極大便利了人們的出行和生活。

4、促進 健康 發展

醫學、葯學、治療學的發展,可以使得越來越多不治之症有治療和緩解的的餘地。生物技術的發展也對人類的 健康 起到了促進作用。

5、帶領人類繼續 探索 未知空間

科技 的發展帶動人類的求知慾。整個自然科學正在形成不斷發展的、多層次的、綜合的統一整體。伴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使人類對科學技術活動認識的哲學眼光、 歷史 視野和戰略高度不斷擴展和提升。

Ⅲ 現在科學技術怎麼樣未來的科學技術是什麼樣的

未來科技如何發展

互聯網從1G到 5G就這樣我們發現,買東西,網購。出去吃喝玩樂,美團。付款,支付寶,微信都離不開互聯網就這樣,發現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互聯網,離不開手機。

然而從現有的科學技術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尖端科學就代表著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20年間技術還是可以取得不少進步的。
1.無人駕駛技術。現在幾乎世界上所有的科學公司都在研發無人駕駛技術。蘋果,谷歌,特斯拉等。如果再有20年甚至10年無人駕駛技術應該會廣泛應用。車就已經不再是代步工具。甚至不再是典型的交通工具。人們可以在車里工作,玩耍,甚至睡覺飲酒。因為並自動駕駛技術並不需要人類作出多餘的指令。

2.醫療可能不僅僅是醫療。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會經歷生老病死。現代科學很多無法攻克的疾病,癌症最為典型。雖然現在已經有一些靶向葯物可以有針對性的治療,但是並不受用所有人。未來的科學應該可以攻克這一難題。即便有攻克不了的疾病,或者損傷比較嚴重的情況應該也可以藉助冷凍技術暫時讓患者進入休眠中,等待未來科學來讓他們重獲新生。

3.食物的產生不在是農業。有傳聞3d列印技術可以利用細胞來列印一份牛排。既然牛排可以列印,那所有糧食應該都可以列印。或者用其他生物技術製造出來。農業不再需要大片土地。並且可以解決飢餓問題。

4所有的人類器官包括大腦轉變為機器形式的模擬人類(機器人),但是由於人類守舊情感還會保留人形,這種機器人不是純粹製造出來的機器人,他是自然人隨著壽命增加,器官逐漸被替代的過程,直到最後大腦老去,產生意識的腦電波被電子存儲介質代替形成有來無回的准人類。那些肉體死去的人以某種波的形式在現實的網路世界裡得到了永生。

5通過高度發達永恆的雲存儲技術,不藉助任何形式的實體,單憑網路來永生的人類(或者說永生的思想)。像比特幣一樣虛擬又真實,一個組織或者國家不可能消除這種寄居在網路世界裡的靈魂,只能客觀承認這種人類繼續存在於世界上,達到永生境界。這種的永生就像在網路世界裡的某個房間內,一個胖子拿著薯片看著屏幕上的世界,關注者客觀和虛擬世界的一舉一動。
期間肯定要通過比較低級(相對來說)的步驟來一步步實現。
比如說有一天人類突破了所有疾病的治療方法,培養出了可以替代人類器官並且不存在排斥反應且易替換的醫療方法。
對於血液中的細菌病毒來說,研製出超mini靶向機器人,對入侵人類血液的病毒進行定點打擊,完全消除用葯和手術給身體帶來的後遺症和損害。
在生活中,達到百分之幾光速的超級高鐵可以把人類以極快的速度送達目的地。甚至有能力在小范圍內人工製造相對可控的蟲洞傳輸。或者發明出把人類從大分子分解成原子通過蟲洞或者某種形式的信號傳輸,最後在另一端再重新由原子組合成大分子的無損傳輸模式。
在糧食問題上,准備同種原料,通過3d列印(原子級)出各種各樣的食物,原理像人類體中幹細胞一樣,通過分化形式創造出不同器官。

Ⅳ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和趨勢

一、現代科學技術呈現出的主要特點
現代科學與現代技術緊密相聯,突飛猛進的發展正在導致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的激烈變革。現代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已顯示出與以往任何歷史時期不同的新的特點。
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呈現出的主要趨勢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所產生的影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它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同時,現代科學技術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呈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Ⅳ 現代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了哪些好處

1、出行方便。讓世界縮小。
2、生活速率加快,使得人類更有利用聰明才智的時間去干別的,也就是提高的人類生活效率。
3、促進文明的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的進步,擴大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4、電腦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它可以讓人們發送電子郵件,很快就能傳到對方的電腦,比在郵局寄信自然快多了。
5、科技改變生活,生活中任何一部分都離不開科技的發展
人的衣、食、住、行,稍微一挖,就是大把大把與科技有關的。眼前隨便走過一個人,身上總有手機、各類智能手機或者智能手錶……哪怕是一顆最普通不過的紐扣,也會找出些最新科技的影子來。

我們的生活每天都有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最為明顯的就是智能化,當然感觸最深的就是每天不離手的手機所帶來的變化,大多數人現在出門不帶錢包、不帶各種卡,只要一部手機所有大小事都能搞定。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因此生活中也會因為長時間用手機而失去很多樂趣,可能少了很多與朋友之間的相互關心,與家人之家的溝通,與愛人之間的陪伴,但最讓我們焦慮的是,手機沒電這件恐怖的事!

科技使醫療技術迅猛發展,醫療環境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挽救了大量生命垂危的病人,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得到了提高,以前人們認為的絕症,現在都順利的成功的治療了,現在發達的醫療技術,也可以是那些看不見光明的盲人,得以重見陽光。

我們也無法否認現在基本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都在和智能接軌,比如智能家居、智能駕駛、智能汽車,似乎沒有智能就已經與這個時代脫軌了,各種智能化層出不窮。
科學的進步帶來了智能化的發展,但是只有人才是最重要的,合理應用各種智能設備讓我們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才是科學進步的初衷

閱讀全文

與現代的科學技術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考信息確認表丟失了怎麼辦 瀏覽:660
丁基下游產品有哪些 瀏覽:404
絕地求生啟動程序放在steam哪裡 瀏覽:941
企業開發微信小程序怎麼設置 瀏覽:4
德技技術公司怎麼樣 瀏覽:188
什麼是二手手機交易市場 瀏覽:518
廣發銀行交易失敗什麼原因 瀏覽:444
來年代理什麼項目致富 瀏覽:844
有代理怎麼做辣條 瀏覽:681
山東專業潤滑油代理怎麼樣 瀏覽:158
硬碟壞了怎麼轉移數據 瀏覽:444
比心信息發不出去怎麼回事 瀏覽:522
深耕華南市場的料企有哪些 瀏覽:226
硬碟壞了數據恢復軟體哪個好 瀏覽:551
綠世界產品怎麼樣 瀏覽:728
公司產權如何交易 瀏覽:107
數據透視為什麼同品種有好幾行 瀏覽:643
什麼微信小程序容易做 瀏覽:820
卸載小米運動後如何清空數據 瀏覽:947
在中國市場哪裡可以買到球衣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