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介紹關於中國古代三大冶煉技術
1、青銅冶鑄技術:
中國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銅,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煉制銅錫合金的青銅。冶煉青銅的過程較復雜,大概是先把選好的礦石加入熔劑,再放在煉爐內,燃木炭熔煉,等火候成熟,取精煉銅液,棄去煉渣,即得初銅。初銅仍比較粗,需再經提煉才能獲得純凈的紅銅。紅銅加錫、鉛熔成合金,即是青銅。
青銅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於其克服了純銅的柔軟弱點,且具有熔點低、鑄造性能好等優點,逐漸成為古代銅器中的主要品種,並促進了車、船、雕刻、金屬加工等製造技術和農業、軍事及經濟社會的發展。青銅器的應用,代表了當時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藝術水平,成為這一時代的鮮明標志。
2、古代鑄鐵技術:
對鐵器的大量需求,促成了鐵范(鑄鐵金屬型)的發明。1953年河北興隆燕國冶鑄遺址出土的鐵范,曾用來鑄造鐵斧、鋤、鐮和車具。這些鐵范結構合理,壁厚均勻,形狀和鑄件輪廓相一致,並已使用鐵芯。有的范能一次鑄兩件器物(如雙鐮范,圖2[興隆鐵范(雙鐮范)]),表明鑄鐵技術在這個時期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鑄鐵熱處理技術在此期間有明顯的進步。由於鑄鐵都用木炭熔煉,碳含量大都在共晶點附近,而其他元素含量較低,屬於較純的鐵碳合金。不少器件用鐵范鑄造,壁厚一般在3~5毫米,屬於薄壁鑄件。在實踐中,已採用了較為合理的熱處理規范,因而所得韌性鑄鐵件質量較好。白心韌性鑄鐵件多數處理完全,很少殘留滲碳體和析出石墨。黑心韌性鑄鐵件多數以鐵素體和珠光體為基體,一部分以鐵素體或珠光體為基體,石墨形狀與現代同類材質相近。
3、古代鑄鋼技術:
灌鋼法,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先進煉鋼工藝。是中國早期煉鋼技術一項最突出的成就。由北齊著名冶金家綦母懷文發明。17世紀以前,西方各國一般都是採取熟鐵低溫冶煉的辦法,鋼鐵不能熔化,鐵和渣不易分離,碳不能迅速滲入。經過「塊煉法」--「百煉鋼」--「炒鋼法」的發展歷程,中國發明了灌鋼法,成功解決這一難題,為世界冶煉技術的發展做出劃時代貢獻。
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了技術更為先進的灌鋼法,用此法製作的兵器堅韌鋒利。早在漢代,人們就開始用煤做燃料,並用來冶鐵。北宋時期,用煤冶鐵已相當普遍。冶鐵爐的溫度因此得到提高,於是加速了冶煉進程,提高了冶鐵業的生產效率。
(1)古代造鐵的技術叫什麼擴展閱讀:
被譽為「中國古代兵器之王」的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12月出土於湖北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時插在木質劍鞘里,出鞘時寒光四射,耀人眼目,鋒利無比,令人贊嘆不已。
越王勾踐劍就是一把採用復合金屬鑄造工藝製作的青銅劍,它的主要成分有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而劍刃的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代在精密磨床上生產出的產品相媲美。由於其劍身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使銅和錫的比例也不一樣。劍脊含銅較多,能使青銅劍韌性良好,不易折斷;而刃部含錫量高,硬度大,則會使青銅劍更為鋒利。
考古學家還證明在湖北地區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像越王勾踐劍這樣千古不銹、湛亮如新的還有多把;但奇怪的是,與青銅劍相比,鋼鐵劍卻更容易銹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