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開展信息技術課的實踐操作
老師掌握了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學習能力特點,就可以把他們平時的愛好喜好運用到課堂中去、更好地為教學實踐服務,有助於根據這些特點科學合理地安排操作任務、讓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操作實踐產生興趣,並且能更好地讓老師運用好科學合理的方法、手段和措施控制和管理學生的實踐操作,使學生更好地學好信息技術課。
1掌握學生特點的幾種方法:
首先是多和他們進行語言交流,可以利用課前或課後時間進行思想和學習方面的談話,也可以在他們上機操作過程中,及時進行溝通、評價、啟發和鼓勵。當然,在交流溝通時,應以一種朋友的身份進行,這樣才能讓他們暢所欲言、敞開心扉,給他們正確的引導和啟發,這樣一來,學生也就自然願意把他們的內心話說出來了。通過和他們的交談,同時根據他們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教師就能很好地了解他們的個性心理和學習能力特點了,並可以針對這些特點「對症下葯」、「因材施教」了。這樣可以使教師更加科學地安排操作任務,也可以使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得到更好地發揮。
還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例如每學期第一節課我都會發給每個學生一份「問卷調查表」來調查學生的心理特點,比如問題有「你認為信息技術知識的內容是什麼?」、「平時用計算機主要是做什麼?」、「平時上網主要做什麼?」「你最想學習哪些方面的信息技術知識?」、「你喜歡用什麼方式教學?」、「你最喜歡的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內容有哪些?」、「你覺得一節課老師用來講課的時間是多少分鍾?」「一節課需多少時間用來自己獨立學習操作?」「你希望有多少時間進行休閑娛樂?」……通過這些問卷調查收集,能很好地掌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學習特點,便於我更好地規劃實踐操作時間、內容、方案、措施。
我也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和學生們積極聯系溝通。例如通過「QQ聊天」、「QQ空間」、「博客」、「EMAIL」等方式和學生們在休息時間加強心靈的溝通聯系,經常同他們保持聯絡、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及時了解他們的學習心理特點、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這樣他們也更加地尊重我,有利於教學的更好進行。
2運用學生特點科學合理地安排操作任務和監控管理實踐操作
首先是迎合學生的喜好和學習特點合理安排好操作任務,有助於激發學生操作實踐的興趣、高效完成教學任務。通過了解掌握學生的特點,我發現他們上網時最喜歡欣賞一些當前流行偶像明星資料、卡通動畫、游戲動漫等方面的內容,所以在學生上機實踐操作時,我會針對課本知識合理設計操作任務。例如學生在實踐操作《信息技術》「圖文混排」這一節時,我鼓勵同學們隨心所欲地上網收集整理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圖片和文字素材、運用老師講解的操作方法和技巧進行「圖文混排」,並採用全班投票評比的方法選出和分析作品。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興趣大增、積極收集資料、積極應用操作技巧進行圖文排版,同時也讓「圖文混排」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也激發了同學們的操作、創新和應用的能力。
在管理學生上機實踐操作時,由於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所以合理地採用教學方法和措施對他們進行控制和管理。因為學生接受能力有差別、模仿性強、學習能力易激發、愛突出表現、學習中需要不斷啟發和引導以及自製力不太強等特點,所以我在學生實踐操作過程中運用了「獎懲結合」、「任務驅動」、「監控管理」、「互相監督」、「團結互助」等方法和手段。我會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獎勵和懲罰,在完成操作任務並得到我的檢查、肯定和登記後,我會獎勵學生自由操作的時間:如果沒有完成操作任務的情況下,是絕對不允許他們自由操作的,如果偷偷「玩」,我會加倍安排任務給他做、取消以後的自由操作時間。對於很好完成操作任務的學生,我會大加贊賞和表揚並獎勵自由操作時間:但是任務完成太差或沒完成卻「偷玩的」,我會及時指正、強制其改正甚至強制黑屏,及時改正的不追究責任。每節課我都會安排一定的「操作任務」讓學生去完成,並且要經過我的親自檢查、過目、登記和許可,否則堅決不允許自由操作,否則強制停機糾正,不聽者取消下一節課允許自由操作的時間。一般情況下,只要學生完成好了教學任務,在我登記允許下會給他們自由操作的時間(當然,自由操作必須有意義。)。而且誰完成的任務越快越好、誰自由操作的時間就越多――這個方法對激發學生實踐操作的興趣非常有用。因為他們為了獲得更多的自由操作時間,就必須更加集中精力聽課、也能很好地提高學生操作運用知識的速度和能力。當然,要做到合理安排學習操作時間和自由操作的時間,就要求教師課前科學合理地安排好教學內容、充分地備好課,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的程度和合理分配時間,一節課內容不能太多或太少、太難或太易、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既要大部分學生能享受到「自由操作時間」的勝利、也要讓一節課大部分時間使學生的心放在「正課」上。這樣對老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也是一個考驗,同時為了控制好全班的學習狀態也需要教師花更多的心思不斷給學生創造「驚喜」。學生操作時我會隨時巡堂監視、輔導、引導、評價、指正和控制學生操作情況,還通過「多媒體網路教室」進行監控和管理來控制學生的操作,並發動全般學生互相監督、互相幫助等手段。因為學生喜歡被表揚、贊賞、喜歡幫助人,所以我總是充分發揮學生的這種特點,讓他們互相幫助、激勵互進。例如我總是激勵那些完成任務快又好的學生去幫助指導那些速度慢、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學習和操作,這樣一來,不僅讓優秀的學生有種自豪感、滿足感、也讓能力差的學生沒有懼怕老師的膽怯感和打擊感;同時也培養了同學們團結合作的精神。
通過以上方法和措施及時杜絕和制止了不良行為、激發了學生E機實踐操作的興趣和能力、高效地完成了教學實踐任務。
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使用《信息技術》「電子表格」章節時,知識內容相對比較枯燥,但我根據學生的愛好特點,
在「輸入和編輯數據」內容操作實踐時,我首先讓同學們調查周圍同學或好友的家庭住址、電話、年齡、社會關系等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數據的輸入和保存,並要求輸入五位同學的家庭情況、並進行數據的排版整理;然後要求在我的檢查、登記和通過後才可以進行自己的自由操作。這樣,學生的實踐操作完成情況非常好而快,不僅讓同學們學到了知識還增強了同學們的互動聯系和友誼。二嚴松結合,有利於學生的上機實踐操作
由於信息技術課的技術性和操作性強的特點,所以學生的上機實踐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合理地控制好學生的實踐操作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嚴松結合」這一方法能高效地管理和控制好學生的實踐操作課。
信息技術課主要是與計算機打交道,而隨著INTERNET網路的日益普及、網路信息資源的豐富多彩、千姿百態,加上學生具有好奇性、模仿性、好玩性的特點,因此他們最喜歡網路方面的學習和操作,特別是精彩的網路信息資源更容易吸引他們的眼球,比如網路游戲、QO聊天、FLAsH動畫、視頻電影等。所以在學生進行上機操作時,如果不科學合理地採取措施控制和管理地話,很容易使他們忽視有用的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和操作、而容易上網成癮、甚至影響到其他功課的學習,從而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而強制遏制他們上網的所有興趣和慾望,也會讓學生厭倦和反感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和操作。所以,需要我們教師能夠「嚴松結合」地開展信息技術課的實踐操作工作。
我曾經「問卷」調查過初一六個班的學生,讓他們回答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最喜歡用計算機做什麼?二是最喜歡什麼方式進行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三是對網上什麼內容感興趣?他們的回答竟然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相同:一的答案是上網;二的回答最喜歡在老師少許適當地輔導下自由學習和操作的教學方式:三是對網路游戲、QQ聊天、動畫作品最感興趣。通過以上問題可以看出,學生具有愛玩、愛自由、愛圖文並茂的作品等特點。因而,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控制和管理好上機實踐操作,我採用了以下的「嚴松結合」的教學方法和措施。
「嚴松結合」就是嚴格要求學生必須認真高效地完成信息技術知識的上機操作實踐任務後,可以允許學生有少量自由的操作時間。對於那些在實踐操作時進行游戲或聊天等與教學無關的操作的學生,我會及時提醒和警告他們終JE這種操作,嚴重不聽的學生會採取「靜屏」的方式和扣分的「懲罰」;操作任務完成得好有獎勵、不好則處罰。對於完成任務快又好的同學我會獎勵他們「自由操作」時間,獎勵他們自由上網查看信息資源和設計博客等(當然這種自由必須是有益的、健康的);而任務沒完成或檢查不合格的是堅決不讓他們自由操作的。如果學生想要「自由操作」時間,就必須合格地完成我布置的任務並通過我的檢查登記後才能進行;發現有兩次不完成任務者納入我的「重點監控對象」名單,下次實踐操作課時重點檢查他們的任務完成情況。這樣一來,同學們就不敢隨便進行與學習無關的操作了;同學們為了擁有更多的「自由操作時間」,就必須認真聽課、認真花精力去完成任務,因此他們上信息技術課的積極性也明顯提高,操作效率也大大加快,並且有許多真正愛好信息技術的同學能利用這些自由操作時間去學習和操作更多有用的信息技術知識。
三師生共同操作實踐,有利於激發學生操作興趣和師生共同進取
教師只有起到榜樣作用,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由於教師是每個學生崇拜的偶像和模仿的對象,因此教師的行為舉止關繫到學生的成長。教師應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好學生的榜樣。信息技術是一門技術性和操作性很強的課程,為了讓學生學到有用的新知識以及激勵學生學好更多的知識,教師自身就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和鞏固舊知識、不斷地進行實踐練習和操作,這樣才能跟得上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使師生共同進步。
首先,為了更好地上好一節課,我們教師應該積極備好課、搜集與教學任務有關的學習資料、認真做好生動活潑的教學課件;然後,在上課當中,應採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豐富生動的教學,特別是在「上機操作」時,為了培養同學們的實踐操作和動手能力,可以以自身為例積極動手操作以激發同學們的動手慾望,並且在學生實踐操作時,及時引導他們動手操作甚至一起進行操作,而且可以採用師生互評的方法進行某項操作。
例如,在進行「設計製作節日賀卡」這項綜合實踐操作時,我和學生採用競賽的方法進行,要求在相同的時間內每個人設計製作一副電子作品,完成後採用無計名的方式進行評比,我和全班學生一起投票看誰獲得前十名,這樣一來同學們的操作熱情高漲。都積極認真地設計製作作品。實踐證明,這樣的方法和效果非常好,也加深了師生配合默契的程度。
通過與學生共同學習操作,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增強和培養了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也能激勵了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操作的多樣性、創新性和靈活性。
經過我各方面的積極努力和實踐,我教的學生在實踐和創新這方面的能力非常強,也取得了不少驕人的成績成效。例如,我開展的「電子黑板報的設計製作」實踐活動獲得2004年5月舉辦的「第十九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實踐活動類」一等獎以及8月「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科技實踐活動類」三等獎;我2005年開展的「展現自我、真我風采」實踐活動獲得「第二十屆珠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科技實踐活動類」二等獎的好成績;2006、2007年學生的科技實踐作品在「市科技實踐作品展」中獲集體獎;2009年9月學生實踐作品在「區軟體作品比賽」中獲得各種獎項和集體獎。
總之,科學合理地開展好信息技術課的實踐操作,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學好信息技術知識。除了以上方法和手段外,還有其他的科學方法和手段開展好學生的實踐操作,希望大家一起積極研究和探討、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㈡ 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合到日常教學中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對於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經常要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要和同行一起討論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其他的課程中,信息技術給其他課程帶來什麼?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寬,知識面的拓寬,教學方法的改變等等。那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是什麼?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教師的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
信息技術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圍,極大地豐富了信息資源,為個性化、自主及互動式的學習提供了實施的舞台,使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得以進行,使終生教育、學習化社會的構想得以實現。信息技術不只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服務於他們學科教學的得心應手的教學媒體,是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的工具;對於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措施,是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必修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
我是這樣認為的信息技術這門課的前身是計算機教學,從計算機到信息技術的改變我覺得是一個突破和飛躍。從單機到聯機到網路的貫通必然對改變了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變化和發展,即從「計算機文化論」到「計算機工具論」,再到現在提出的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正是人類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認識的不斷提高。對於我們21世紀的學生來說,基本的「信息素養」應包括:
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並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後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並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4.信息創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想的思維活動,找出相關性、規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創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6.協作意識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夠通過互聯網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圍,面向世界,開闊視野,並能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與他人的聯系、協作。
三、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課程整合應該分幾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術課程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而學習,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處理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級小報的形式進行教學。Microsoft access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通訊錄的形式進行教學等等,因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識要比課本中的知識豐富和精彩的多,學生們喜歡貼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說事半功倍。
第二步,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
目前,在中小學信息課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好學生以為上信息課是在耽擱他們的學習時間,差點的學生以為信息課是休息課,是玩的課。所以就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別談自主性學習。針對這一現象我在高中信息課的教學中是這樣做的,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比如現在的學生要求更寬更廣的知識面,但從課本上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語文方面從作者的生平,寫作歷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體的形式去表現其效果不言而喻。數學方面通過直觀的線、面、圖形的運動會加深學生對幾何的理解,拓寬他們對解題的思路,枯燥的數學就活了起來。其他的課程就不用再說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節信息課為例,淺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體會。
我講的這節課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網上查找信息。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網路的基本知識,對Internet有了感性的認識,能對相關信息快速搜索,並能製作簡單網頁的基礎上學習的。考慮到大部分同學都會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到了如何將找到的信息運用到日常的學習中,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將網路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從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信息技術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完成任務相結合。
針對學生平時的各科進度,有目的的選擇一些趣味性強、與各學科知識相關的內容,設置幾個任務,由學生自主學習,最終目的是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擴充自己的資源庫。具體做法是如下。
1.設置任務:利用所學知識,搜索相關信息,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語文:關於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物理:關於聲納的定位;化學:金屬對身體健康的作用;歷史:對陳獨秀的評價;地理:對黃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兩名水平較高的同學,每個成員選擇一科,合理的運用所學知識,在網路上檢索信息,下載下來,最後由小組成員們一起將信息匯總,擴充到資源庫中,每小組在解決問題時,可以相互討論,相互研究,使學生積極協作,運用集體的力量來完成任務。
3.各組互相交換成果,互相點評。
4.老師總結點評:同學們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內容很新穎、豐富,極大的擴充了大家的
知識容量,豐富了學習網站的內容,由於時間的關系,很多同學還有大量的內容沒有添加到自己的網站,同學們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再找一些更多的相關內容,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
在組織的這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上,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整合起來。在活動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驅使他們自主的去學習。象這樣讓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在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積極應用到實踐中。
第三步,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並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後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遊類問題等。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初中以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高中以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
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後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
這一步的教學就更加的開放與靈活更會激發學生求知表現的慾望,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缺的就是這一點,可以說能改變整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學生和教師夢寐以求的境界。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㈢ 如何做好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的有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步入了信息社會,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誰能更充分地使用信息技術,更快捷並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誰就可以在未來的發展中占據更大的優勢。因此,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知識以適應社會的需要,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下面本人結合學科特點和自已的教學實踐,就高中信息技術的有效教學談幾點做法。
一、了解學生水平差異,做好准備工作
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和其他學科不同,受城鄉影響較大,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為了使以後的教學能順利、高效地進行,我在學期開始,讓每位學生填寫信息技術調查表,充分地了解所有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及操作水平。根據學生的操作水平來安排他們的上機座位,讓信息技術水平好的學生和水平較弱的學生坐在一起,這樣做能讓優秀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對水平弱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幫助。
二、加強課堂紀律管理
良好的課堂紀律能提高課堂效率,是順利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保證。而在信息技術課堂上,部分學生卻只喜歡玩游戲、上網聊天 ,老師上課根本不聽。這種現象的產生多是因為這些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思想認識不夠,認為電腦課就是讓他們玩的,或者是對學習失去了信心或沒有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我主要採取以下一些措施,有時會有較好的效果:(1)將學生機安裝還原卡,只對學生開放一個分區;(2)經常給他們說一些真實的案例,通過反面典型教育學生,讓他們深刻認識到沉迷於游戲會造成的嚴重後果;通過談心疏導學生,淡化他們的游戲情結;(3)通過屏蔽、監控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控制學生下載、安裝、運行游戲;(4)允許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允許適當的玩一些小游戲,等等。
三、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比如,在powerpoint中設置動畫效果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我這樣和學生說:「現在幻燈片是舞台,你是導演,幻燈片中的對象就是你的演員,演員什麼時候進場,怎麼進場,什麼時候退場,如何退場,都由你這個導演來決定。」我這樣一說,學生立刻興趣盎然,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四、用好任務驅動法
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理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帶著任務學習,以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來驅動和維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因此 ,採用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問題一一探究」為中心的「任務驅動教學法」,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增強學生的求知慾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和探索創新精神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信息能力。從實踐中看它也是一種比較好、比較有效果的教學方法。該教學法的應用,重點是要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目標,而「任務」的好壞能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因此設計任務應注意以下幾點 :
(1)把總體任務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課堂中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如果開始就提出一個大的「任務」,這樣可能會讓學生望而生畏,感覺任務太難而不願意動手去做,因此教師要在總體學習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並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完成這些小的「任務」來達到掌握總的學習目標。
(2)「任務」的設計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傳統的基礎性學科比較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目標的培養,信息技術學科則需要在關注「雙基」目標的基礎上,向能力目標傾斜。因此在設計「任務」時,要依據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科學處理「雙基」目標與能力目標的關系。信息技術課程要求學生會背出多少概念的意義不大,而是看他們會操作什麼,比如「窗口」、「模板」、「版式」、「網路協議」等,不一定需要學生背出它們的確切定義,而在於學會怎樣操作「窗口」、「模板」、「版式」,怎樣遵循「網路協議」。尤其對於初、高中學生,信息技術常規性的知識和操作已經基本具備,更需要發展他們「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培養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
(3)任務要「分層」。設計"任務"時,要注意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接受能力的差異,即使對相同年齡段的學生,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由於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城鄉差異較大,尤其應注意這一點。倘若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相同的「任務」,任務簡單了,水平好的學生「吃不飽」;任務太難了,水平差的學生會覺得無從下手,長此以往他們便會失去學習興趣。因而要將學習目標分層次,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分別提出恰當的基礎目標、發展目標和開放目標,在此基礎上設計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務",要求所有學生完成基礎目標對應的小任務,學有所思的學生接著完成下一個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發展目標對應的任務,學有所創的學生還應繼續完成後面開放性的任務。比如,在製作電子報刊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對於操作水平差的學生,我只要求他們能掌握文本框,圖片,藝術字,自選圖形等操作,而對於水平好的學生,除上述要求外,我還在版式設計、色彩搭配、創新思維、審美能力等方面提出要求。
五、巧妙運用比喻,幫助學生理解
限於信息技術中部分知識的抽象化,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使抽象難懂的變成形象易理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打比方。因此我盡量將深奧的知識講得通俗易懂,在教學中巧用學生熟悉的實例將難懂的知識形象化。比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計算機中文件名的組成:「主文件名.擴展名」,我將它和英語中的人名聯系起來,英語中的人名是名在前,姓在後,擴展名相當於文件的「姓」,主文件名就相當於文件的「名」,擴展名代表著文件的類型,兩個文件的「姓(擴展名)」相同可理解為它們是一個「家族」的,具有相同的特性」。運用這種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對問題進行說明的方法,學生就會感到所學內容理解起來相對容易。這種加深印象、幫助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法,被運用在許多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建立好幫助系統
新課程內容面廣、難度大,如果一堂課下來,學生不斷舉手詢問,教師恨不得分成三頭六臂去解決學生各種各樣的簡單問題,累得精疲力竭還忙不過來,這只能怪你的幫助系統沒有做好,而且這樣的課堂一定是低效率的。在教學中我除了讓能力強的學生去幫助能力差的學生外,我還在課前運用屏幕捕捉軟體flash cam製作好演示型課件,讓不會的學生可以自主學習,這樣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也將教師從簡單問題的詢問中解放出來,可以分身去解決學生遇到的復雜問題。
上好信息技術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想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還需要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積累經驗。
㈣ 什麼是信息技術如何支持信息任務的處理
一、更新觀念,明確目標任務
(一)信息技術教育不同於計算機教育
計算機是21世紀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質承擔者和技術支持者,沒有計算機及其網路技術,就沒有當今社會的高度信息化,因此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計算機、網路教育是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計算機教育不等於信息技術教育。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計算機學科比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它涉及眾多的邊緣和基礎科學。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就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所謂計算機學科性,它兼有基礎文化課程、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特點,也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
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打破了只能講計算機的「學科」知識的「學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單純學習技術的觀點,加強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成為支持學生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明確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是培養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同樣重要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之一的課程。國家新的課程綱要已將它列為政、語、外、數之後的第五位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歸納為以下四點:
1.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計算機和網路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夠快捷有效地獲取信息;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准確地處理信息,創造性地使用信息。
3.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獨立自主的學習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並且有意識的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三)加強對課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討論稿)》中指出,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涉及了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的問題。
我們應該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各類課程的整合,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潛力,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通常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有意識地開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教學。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學科的任務,也可以是把學科「任務」包含其中的真實性問題情景,使學生置身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學習過程中。例如,安徽省編寫的初一《信息技術》第3.3.1節中要求學生輸入的一段英文,取自初一英語課本第16單元第120課,第3.4.4節練習第4題使用了初一語文課本中的要求背誦的名篇《愛蓮說》。
在整合過程中,把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強調信息技術服務於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學生使用計算機獲取、處理信息就像使用電話、鉛筆、橡皮那樣自然。教師進行「任務」時,要盡可能體現學科整合的思想,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煉,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信息道德的培養
當今的社會各種信息層出不窮,既有大量的、豐富的學科知識、動人事跡等信息,也泛濫著一些不科學、偽科學、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計算機犯罪、計算機病毒肆虐、個人隱私遭到威脅等都是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消極後果,因此在進行信息技術課程中,加強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就顯得非常重要。
二、明確信息技術教師應充當的角色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自覺不自覺地扮演著知識「講述者」、信息「傳授者」、教學活動「領導者」的角色。教師特有的這種權威性,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置於中心位置,學生圍著教師轉。但現在社會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渠道,教師只有正確認識、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效益。因此,教師應確立「教即學,學即教」的觀念,即教師在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學習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別人的過程,教師的角色應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導學者、合作者、評價者、「競爭」者。
1.設計者:通過教學設計優化課堂,提高教學效果。
2.導學者:(1)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2)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3)指導學生區分好與壞的信息,提高學生對信息的分辨能力;(4)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考,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習興趣;(5)身體力行,為學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合作者:師生間相互交流、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既密切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可在合作的環境中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4.評價者:教師可通過評價對學生具有導向、激勵作用,幫助學生確定努力方向,通過學生的自控,實現學習目標。這對學生樹立自信心,發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競爭」者:通過網路環境給教師學生一個平等的學習和展示的氛圍,建立了師生間的平等關系,使師生的作品或成果在這種和諧的環境中平等「競爭」,既促進教師終生學習的意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願望,形成「師不如弟子」的可喜局面。
三、靈活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
現代教育引入了以計算機為主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提出了以「超媒體」方式組織教學信息,以「任務驅動」組織教學過程的思想。「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目前,「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形成了「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