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航天跟基因技術哪個更重要

航天跟基因技術哪個更重要

發布時間:2022-03-02 02:59:38

Ⅰ 基因技術,網路技術,航天技術對人有什麼危害

生物安全的現狀與對策

1 對GMOs持截然不同的觀點

所謂的GMOs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是指經遺傳修飾了的生物體。轉基因作物就是GMOs中的一種。目前在國際上對GMOs存在下列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贊同大力發展GMOs的觀點,其理由是基於下列幾點。

1)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

下面有幾個數字能說明問題。如美國,1996年時70%的轉基因Bt棉花不再噴灑殺蟲劑,產量提高70%,每公頃節約140~180美元;美國原來每年約有一半的玉米田(3 200萬hm2)受棉鈴蟲危害,喪失金額達10億美元,但種植轉基因Bt玉米後,產量提高9%,而經濟效益1996年是190萬美元,1997年達1 900萬美元;在加拿大,在1996年種植了1 200萬hm2耐除草劑油菜後,產量提高9%,經濟效益達600萬美元;中國種植轉基因抗蟲棉花,從1997~2000年的4年,總的經濟效益達3億3千7百萬美元。全世界2000年轉基因作物產品的價值為30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時價值可達300億美元。由此可見,經濟效益是十分明顯的。

2)解決發展中國家人民的飢餓問題

世界人口,特別在發展中國家,會不斷增長是肯定的,而糧食如何能隨著增長的人口同時增加,是一個全世界關心的嚴重問題。不少人認為,基因工程技術,特別是轉基因技術,將是解決21世紀不斷增加人口對糧食需求的唯一途徑。1999年,在英國皇家學會曾召開過一次世界上有關科學院共同討論GMOs問題的會議,會議上一個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認為:"我們與歐洲的一些發達國家不一樣的是他們國家人口少,已經有足夠的糧食,可以不發展轉基因技術。而我們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多,需要大力發展轉基因技術來解決我國的糧食問題"。轉基因技術不僅能提高糧食或作物的產量,並可提高其品質。全球每年由於維生素A缺乏症導致50萬人失明,100萬兒童死亡,這類事件多數是發生在以稻米為主食的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中,特別是非洲。瑞士科學家Ingo Petrykus領導的研究組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出一種稱為"金稻"的水稻,這是一種具高含量維生素A原物質的水稻,有可能解決維生素A缺乏症問題。

3)可能大大縮短作物生長期

西班牙科學家從擬南芥菜中提取一種基因插入柑橘樹中,使原來要5~6年才能成熟的柑橘樹,在一年內就開花結果(Pena et al., 2001);又如德國科學家培育的馬鈴薯在栽種後15周就能收獲馬鈴薯,比普通馬鈴薯塊莖收獲時間要提早7周之多,這種新品種並能產生一種細菌酶,可以把能使馬鈴薯萌芽的焦磷酸鹽分解而阻止其出芽(Farre et al., 2001)。

2001年7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布的第12期《2001年人類發展報告》中對基因改良技術的可利用性的一面也是充分肯定的。《報告》指出,盡管充滿爭議,基因改良生物(GMOs是一種翻譯方式)可能成為發展中國家的突破性技術。在承認需要面對基因改良技術所帶來的環境和健康等方面風險的同時,仍要注意到這一技術在生成抗病毒、抗旱和富有營養的作物方面具有的獨特潛力,這些作物能夠大幅度減少目前仍困擾著全球8億人口的營養不良現象。《報告》認為基因改良生物帶來的風險可以得到控制。

另一種觀點是全面對GMOs持否定的態度。特別是"綠色和平組織"等一些非政府組織,他們不僅遊行、抗議,有時甚至採取行動。2001年8月28日中央電視台新聞30分節目中播出了法國的反對GMOs的群眾,拿起了鐮刀大量的砍除已長得很大的轉基因玉米,因為法國食品安全機構在遞交給政府的一份報告中說,"在受測試的玉米種子中,大概41%的樣品含有轉基因物質成分。此外,一小部分油菜種子和大豆種子也含有轉基因物質"。報告還指出,"我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使我們得出結論,常規食品含有轉基因物質的現象並不僅限於我們所研究的種子。現在常規穀物的種子或作物含有微量轉基因物質的可能性已成為現實"。

綠色和平組織在對一片贊揚聲中上述的"金稻"也持截然相反的立場。當然他們對任何轉基因產品都是反對的,他們認為轉基因技術存在著不可預測、不精確、和不可逆轉等問題。與其他基因工程技術一樣"金稻"沒有解決根本的安全問題,對環境有潛在的威脅。他們引用營養學家的意見說,貧困人口的飲食結構中缺乏脂肪,為之才影響了他們吸收大米中維生素A。因此"金稻"解決不了維生素A缺乏症。從營養學角度考慮,轉基因技術能夠解決飢荒的理論是沒有充分依據的。他們甚至認為不論是在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想僅僅憑借某一種技術力量解決復雜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是不可能的。

對上述能使傳統產品大大縮短生長期的轉基因技術,環境保護主義者也持強烈反對的態度,他們認為這些作物對環境和健康的長期影響還不得而知。在他們的強烈反對下,西歐目前實際上禁止對轉基因作物作商品化的種植。

2 轉基因作物的潛在生態風險

關於轉基因作物的潛在生態風險早在1992年公布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條款中就已明確提出來,要求制定或採取辦法酌情管制、管理或控制由生物技術改變的活生物(LMO或GMO)在使用和釋放時可能產生的危險,既可能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影響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持續利用,也要考慮到對人類健康的危險。對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包括了對農田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影響是多方面的,我們已有文章報道(錢迎倩等,1998),在Kjellsson(1997)的基礎上列了表1。

表1中所列的不少是生態風險,轉基因作物因為是人工製造的品種,我們可以把這些品種看作為自然界原來不存在的外來種。一般說來,外來種對環境或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或危險會有一段較長的時間。有時需10年的時間,或更長的時間。轉基因作物商品化種植至今最長也就是5~6年的時間,一些潛在風險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不一定能表現出來。可是有些風險在實驗室水平上已經證實。如Mikkelsen等證實抗除草劑轉基因油菜的抗除草劑基因可以通過基因流在一次雜交、一次回交的過程已轉到其野生近緣種中(Mikkelsen et al., 1996)。這就是表中所指出的在農田生態系統中可能產生新的農田雜草。沒有預料到的是轉基因作物自身變為雜草成為現實的時間來得如此之快。根據2001年8月的報道,在加拿大主要的轉基因作物是耐除草劑的GM油菜,但它們正在變成雜草。農民們正在與他們農田裡的一種新的有害植物作斗爭。因為在他們農田裡已出現了未種植過的GM油菜,而這種植物能抗常規使用的除草劑,要殺死它們還較困難。曼尼托巴大學的植物科學家Martin Entz說,"GM油菜傳播的速度要比我們想到的要快很多,而要控制它是絕對不可能的"。加拿大食品檢驗署已勸告農民們用另外的葯劑來殺死他們。可是其它的葯劑能把農民種的作物殺死,在某些情況下,GM油菜對這些葯劑卻具有抗性。這些GM油菜真正成為所謂的"超級雜草"。

表1 轉基因植物釋放到環境後潛在的風險

對環境有害的影響 造成影響的過程

農田生態系統Agro-ecosystem
增加殺蟲劑的使用 抗性的選擇和轉運到可相容的其它植物中
產生新的農田雜草 基因流和雜交
轉基因植物自身變為雜草 插入性狀的競爭
產生新的病毒 不同病毒基因組和轉基因作物的病毒外殼蛋白的重組
產生新的作物害蟲
病原體-植物相互作用
食草動物-植物相互作用
對非目標生物的傷害 食草動物的誤食
一、轉基因植物

轉基因植物是基因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植物。它可通過原生質體融合、細胞重組、遺傳物質轉移、染色體工程技術獲得,有可能改變植物的某些遺傳特性,培育高產、優質、抗病毒、抗蟲、抗寒、抗旱、抗澇、抗鹽鹼、抗除草劑等的作物新品種。而且可用轉基因植物或離體培養的細胞,來生產外源基因的表達產物,如人的生長素、胰島素、干擾素、白介素2、表皮生長因子、乙型肝炎疫苗等基因已在轉基因植物中得到表達。

二、轉基因動物

轉基因動物就是基因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動物。它是按照預先的設計,通過細胞融合、細胞重組、遺傳物質轉移、染色體工程和基因工程技術將外源基因導入精子、卵細胞或受精卵,再以生殖工程技術,有可能育成轉基因動物。通過生長素基因、多產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蟲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基因轉移,可能育成生長周期短,產仔、生蛋多和泌乳量高,生產的肉類、皮毛品質與加工性能好,並具有抗病性,已在牛、羊、豬、雞、魚等家養動物中取得一定成果。

還可將轉基因動物作為生物工廠(Biofactories),如以轉基因小鼠生產凝血因子IX、組織型血纖維溶酶原激活因子(t-PA)、白細胞介素2、α1-抗胰蛋白酶,以轉基因綿羊生產人的α1-抗胰蛋白酶,以轉基因山羊、奶牛生產LAt-PA,以轉基因豬生產人血紅蛋白等,這些基因產品具有高效、優質、廉價與相應的人體蛋白具有同樣的生物活性,且多隨乳汁分泌,便於分離純化。

但由於轉基因動物受遺傳鑲嵌性和雜合性的影響,其有性生殖後代變異較大,難以形成穩定遺傳的轉基因品系。因而,嘗試從受體動物細胞中分離出線粒體,以外源基因對其進行離體轉化,再將轉基因線粒體導入受精卵,所發育成的轉基因動物雌性個體外培養的卵細胞與任一雄性個體交配或體外人工授精,由於線粒體的細胞質遺傳,其有性後代可能全都是轉基因個
網路技術可以快速傳播不良信息
航天技術利用不當可以成為超級武器

Ⅱ 航天種子與轉基因食品的區別

航天種子基因重復,缺失,倒位還是易位都可能發生,與轉基因種子,外觀看不出區別。

2樓,3樓對轉基因的宣傳是錯誤的。

上海世博會的事科技部已經發布澄清聲明:

關於世博科技專項行動中應用快速檢測技術檢測食品中轉基因成分的說明

近期,有網民對我部網站世博科技專項行動中關於快速檢測技術檢測食品中轉基因成分的表述存在不同解讀,現就有關情況說明如下。
我國於2001年5月23日由國務院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並在2002年1月5日由相關部門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開始實施對大豆、玉米、棉花等轉基因產品的標識制度。
為了對實施轉基因標識制度提供科技支撐,科技部把轉基因產品的檢測技術的研發作為重點工作,已經持續開展了大量研究。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轉基因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等產品的檢測和鑒別方法,制定了30多項國家檢測技術標准,並已在幾十個檢測單位使用。
上海世博會是我國承辦的國際性盛會。世博科技專項行動組織開展對已有的相關檢測技術在上海世博會中的集成應用,目的是滿足上海世博會中將屬於我國轉基因標識目錄中的轉基因產品加貼轉基因標簽的需要,提供快速檢測和鑒別的技術手段,這與檢測病原體、有毒有害物質不同。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Ⅲ 發展航天技術的利與弊

利:做地球上沒條件作的實驗,培植更好的轉基因產品,探知新物種、新元素、新現象。
弊:浪費錢,浪費物,有風險,時間漫長 ,太空垃圾

Ⅳ 航天育種屬於轉基因嗎有什麼優勢

航空育種並不屬於轉基因技術的范疇,而是屬於基因突變的技術范疇。並且航空育種的優勢也很明顯,經過太空輻射的蔬菜水果,育種周期相較於普通蔬菜水果縮短了很多,這就為水果蔬菜的種植戶們節約了經濟成本,提高了經濟效應。並且經過航空育種的蔬菜,由於經過基因的改變和人工的挑選,他們的果實比平常的果實要大好幾倍,在某些營養物質的含量上也增長了許多,有利於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航空育種的蔬菜和水果在外觀上也會產生各種的變化。

Ⅳ 什麼是航天生物技術

通俗來說就是通過航天飛行器搭載一些生物(主要是各種植物的種子)到太空中,利用太空的強輻射和微重力來誘導物種變異,然後再把這些經過誘變的生物帶回地球,篩選出對我們有利的變異,並把這些有利的變異穩定地保存下來。

Ⅵ 宇航員DNA永久突變,人類到底該不該繼續征服外太空

征服外太空是永遠不會停止的,人類絕不能總局限於自己的星球而放棄外太空的探索,這次宇航員DNA的突變,只是探索宇宙中的艱難險阻的一部分,但是在實現大我的理想面前,這點艱難險阻我們肯定需要克服。

開始我們就要分析這次宇航員考古特的基因突變,到底是不是在大程度上影響到我們人類的盛生活,就目前為止,宇航員DNA永久突變還僅僅是個例,而且宇航員在人類中就占據極少一部分,這倒不是說不尊重宇航員,但是這種基因突變的影響范圍極少,而宇航員創造出來的價值則會影響到整個人類文明的一大步,用前宇航員的話來講就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航天史的一大步!」在DNA突變面前,這僅僅是一個小小的點。所以我們還會就繼續探索和政府外太空!

此外,宇航員基因突變,對於個體來講是負面影響,但是這恰恰說明我們在外太空的探索過程當中還需要進行一系列的風險預測,發生宇航員基因突變或者其他疾病亦或者外星人等不可預測的風險,我們都需要做好准備,而且每一步都意味著我們將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可以說這次宇航員DNA突變,相對於「阿波羅」航天飛船爆炸失去的11條生命來講影響更小,代價更小,阿波羅爆炸都不能停止我們對外太空的探索,這次宇航員基因突變更不能阻止我們對外太空的探索。

展望人類對太空對外太空甚至對外系的探索,無論哪個階段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絲毫不會動搖我們對太空的執著,這次的DNA突變,更加讓我們意識到要保持敬畏繼續探索!

Ⅶ 中國航天技術和西方強國還有多大差距

就西方強國來說只和美俄有差距了,而且差距在不斷縮小,雖然美俄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實現了太空領域的很多突破,但是太空探索不像武器或經濟領域可以用時間來衡量差異。比如太空載人飛行,雖然美俄上世紀就完成了,但不代表中國在載人飛天技術上就落後了50年。再比如載人登月,即使中國在未來實現載人登月也不代表中國在技術上落後美國幾十年。太空領域的技術發展是很容易有天花板的,出大氣層就是人類第一個天花板,載人就是第二個,月球就是第三個,載人登月就是第四個,太陽系內其他星球就是第五個,出太陽系就是第六個,目前人類探索的瓶頸停留在太陽系內的星球,而且老美也沒辦法實現從火星取樣返回,說明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瓶頸期。很有可能中國會比美國先完成火星取樣返回也說不定,這就是航天領域的微妙之處,越往上發展越緩慢,後起之秀就很容易追上你,而你擁有的只是實踐經驗比後來者多,不代表技術上會有很大領先優勢。
目前中國與美俄在航天上的最大技術差異是大推力火箭方面,美蘇曾經都擁有過大推力火箭,並且大推力火箭幫助美蘇完成了很多航天工程,比如載人登月、空間站、太空梭等,其實美國牛逼的不是載人登月的裝備設計、也不是空間站的設計、也不是太空梭的設計,而是他們有大火箭把這些東西送到太空去。中國長征五號火箭在運載量上大大提升了,因此幫助中國完成很多新突破,比如空間站的建設、無人探測器登月工程、登月返回工程等等大事件。可以說空間站我們早就會製造了,月球車也完全不在話下,只是一直在等待長征五號把它們送上天。如果有大推力火箭,中國現在就能載人登月,因為可以把更大的飛船、更多的燃料、更多的設備、更多的物資同時打上去,所以,太空探索,很大一部分是火箭技術,設想一下如果有足夠大的火箭,我們可以直接在地球上造好月球基地然後用火箭打上去落到月球上就行了。
至於和歐盟的技術差異,中國是總體領先歐盟的,而且領先很多,主要在載人航天、自主空間站製造、登陸月球(及背面)、月球采樣返回等等方面,但是歐盟也有很多技術方面比我們有優勢。

Ⅷ 太空育種技術屬於航天學的成就,跟生物學沒有多大關系

是被太空的放射性射線改變了染色體和基因的改變。有一定的關系望採納,可追問

Ⅸ 航天技術的優缺點

眾所周知,地球受著很多力的作用,如:太陽的引力、月球的引力、甚至於接近我們的其它行星、彗星都會或多或少的對地球造成一定影響。 在這么多的力的共同作用下,以及地球自身的向心力、離心力的特殊影響,使得人類發射航天儀器上天,變得很不容易。因此,小部分的聰明人將發射場地放在離赤道很近的緯度(這樣即可以節省燃料,又可以保證地面安全,一舉兩得),就像我國的發射中心在酒泉,不在上海、北京;而美國的發射地不在紐約、華盛頓,而在休斯頓。 當航天設備進入太空後,會根據不同用途進行運動調位。從太空梭與航天飛船的外表就會看出端倪,前者的調位噴射火箭至少是後者的幾倍,因此不管從出軌的角度、姿態、速度等,都會比後者好控制的多。 觀察兩者的進入大氣時,太空梭採用機腹吸收沖力以及分散熱量,而航天飛船僅僅用底部的吸熱材料,隨著摩擦消失。 進入大氣後,太空梭採用迂迴方式,不斷調整機身速度、方向、姿態;航天飛船隻能根據運算,降落、打開減速傘,並受風向的影響。 從各方面看,兩者有著不同的優缺點。太空梭回來時准確,但期間易受天氣影響,而且是去時容易回來難的「品種」;航天飛船雖然技術上,比前者差了一小節,但是還是穩一點的好啊!!!

閱讀全文

與航天跟基因技術哪個更重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家庭實用新產品有哪些 瀏覽:251
如何做外匯交易誤區 瀏覽:752
如何鍛煉王者的技術 瀏覽:115
哪裡能賣交易冷卻的飾品 瀏覽:666
寶雞第二商貿學校里邊有什麼技術 瀏覽:547
湖北怎麼查打疫苗信息 瀏覽:60
怎麼跟客戶說明產品變更了什麼 瀏覽:171
保稅區會計業務代理需要哪些條件 瀏覽:991
如何運用空閑時間學一門技術 瀏覽:388
美元國際原油連續產品是什麼意思 瀏覽:395
電腦怎麼把後台運行程序搞到桌面 瀏覽:467
轉賬時收款行拒絕交易該怎麼處理 瀏覽:640
違建怎麼處理程序 瀏覽:309
一個女人出差怎麼發信息 瀏覽:102
uc應用市場怎麼打開 瀏覽:45
國際期貨交易軟體哪個便宜 瀏覽:803
品牌服飾代理商處如何拿貨 瀏覽:972
華夏基金定投為什麼不顯示交易 瀏覽:244
個性數碼產品有哪些 瀏覽:849
房地產代理公司主委是什麼職位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