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汶口文化陶器怎麼修復
第一,歷史背景分析。陶器文物正式修復前,應該對文物歷史背景和所生產年代進行分析,因為不同年代的陶器文物,其歷史特徵各不相同,並且不同地區所生產的陶器文物,外形和材質更是千差萬別。旨在保障文物修復工作更具科學性、有效性,事前一定要充分掌握文物歷史背景,參照出土信息等,由此保障文物修復信息的全面性,這樣一來,修復工作者才能進行更為精細化的修復,竭盡所能地還原文物本來面貌。
第二,修復檢測工作。陶器文物修復工作者要應用最為先進的科學檢測設備,對陶器文物進行綜合性檢測,由此去了解文物材質和整體結構以及所用工藝等。以彩繪類陶器文物為例,不僅要做好上述工作,還要對顏料成分實施檢測,如此才能讓修復工作者掌握文物的整體材料屬性,便於其選用針對性的修復技術進行修復。
第三,掌握文物基本情況。陶器文物修復前期,工作人員應全面掌握文物的具體信息,包括文物材質、大小以及重量等,還有就是受損位置和受損程度都要掌握全面。若對已經完成部分修復的文物開展二次修復時,一定要備齊所有修復資料,如此方可讓修復工作者全面了解文物情況,繼而節省准備時間,亦可使修復工作者選用科學的修復方式去執行操作,從而保障文物修復的水平和效率。
(二)修復技術應用
第一,清洗。陶器文物修復期間,文物清洗工作至關重要,其屬於文物修復工作的首道工序,目的即為清除文物表面雜質,讓文物顯露本來面貌。因為陶器文物整體結構偏脆,所以清洗期間旨在避免陶器被腐蝕,需使用蒸餾水進行清洗,如此才能更好地保護文物本身。清洗時要注意使用棉球等柔軟類物體去擦拭,若蒸餾水不能更好地去除雜質,應考慮使用細毛刷去清洗,亦或是選用物理清洗的手段,但切忌損傷文物表層。
第二,粘結。此環節屬於陶器文物修復技術中的「重頭戲」,會對陶器文物修復的最終質量產生決定性影響。當前頗為常見的粘結材料便是樹脂類合成材料,該類材料的粘合性極佳且可以將對文物造成的損傷降到最低。粘結工序開始前,應找到和所要修復文物類似的廢棄陶器片去做試驗,仔細觀察粘結情況是否滿足預期。剛開始進行粘結時,工作人員要二次清洗文物,用手術刀緩慢刮取適量環氧樹脂並塗抹於陶器表層,之後清除所擠壓出來的樹脂材料。通常來說,粘結操作往往都是單獨實施的,有的時候會與陶器文物作色同步進行,若使用502膠水進行粘結的話,那麼工作人員要更加快速且精準地進行陶器粘結,反之則會影響整體修復效果。
第三,補配。陶器文物修復補配期間,應按照具體情況去篩選匹配的補配材料。傳統補配材料以石膏為主,其修復能力極強,但若周邊環境濕度過大的話,那麼石膏極易出現開裂的情況,保存時間短且穩定性差。當前時期的陶器文物補配,環氧樹脂材料被視為首選,環氧樹脂材料有著極強的粘合力且整體結構穩定,並具備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一系列優勢,抗老化能力也很優秀,整體粘合力極佳,肉眼難以看出存在粘結痕跡。環氧樹脂可按照陶器不同顏色去配色,將顏料倒入到環氧樹脂中便可,時下常用的環氧樹脂有502膠水和3A膠水,補配完成後,等待膠水起效,陶器文物整體結構日趨穩定後,便可清理多餘膠液,使用砂紙細微緩慢地打磨,直到無稜角為止。
第四,加固。陶器文物修復階段,要應用好加固技術,通常情況下都會使用環氧樹脂作為主要加固材料,若使用石膏的話,就要在石膏中添加一定量度的502膠水,如此方可解決石膏不穩固的問題。另外,陶器文物補配中添加合成樹脂材料去加固的方法也得到了大范圍普及,還有就是在補配完成後用毛筆沿著陶器縫隙去塗刷,而若文物風化程度小的話,可考慮使用噴塗的方法對其進行加固。
第五,作色。市面上常用的作色顏料一般都是礦物質顏料及有機顏料,穩定性相對較高。當前陶器文物作色修復中化學顏料的應用較多,以丙烯顏料為主,此類顏料可在文物表面形成高強度防護膜,穩定性極佳,不僅可以將水分隔離,還可以對油污和灰塵等進行隔離,防護膜的存在保護了粘結膠性能,這種作色方式既安全又實用。
新時期的陶器文物修復工作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嫻熟的修復技術,要對歷史文化和陶器文化有著充分的了解,在日常文物保護、修復時,不斷創新修復技術和方法,仔細分析文物病害成因,選用針對性的操作方案進行修復,全方位、多角度地保障文物完整性和歷史價值,盡可能地展現文物原貌,供世人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