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華為所面臨的技術壁壘應該怎麼做

華為所面臨的技術壁壘應該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3-02-21 10:58:36

Ⅰ 華為手機如何擺脫困境

「鴻蒙:HarmonyOS 2.0,9月10日正式發布!這是華為核心技術自主突破的高光時刻。更是,我國科技產業擺脫外部枷鎖束縛的關鍵里程碑之一。對於深陷「制裁」風波的華為,這也將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華為脖子上的「絞索」

根據美國商務部8月17日對華為作出的額外製裁決定,使用美國企業的設備、軟體和設計生產的半導體9月15日起未經美國政府批准不得向華為供貨。最新消息稱,根據這一美國制裁措施,韓國三星和海力士,將不能再向華為提供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以及NAND快閃記憶體產品。

這是美國對抗「華為科技進步」和我國企業科技進步「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制裁封鎖措施,也是美國對於扼殺華為這件事情的「第二步」:

早期,對於華為的打擊,美國集中在「市場需求端」。例如,要求美國國內不能用華為設備,現在用的也要換掉;要求盟友禁用華為設備。但是,這一策略出了兩個問題:1.華為設備在4G時代是最好的、也是最便宜的之一;在5G時代這兩個優勢進一步加強;2.三到五年內,全球5G建設的主戰場在中國,只要中國市場繼續大量采購華為設備,華為通信產品在全球就會保持必要的份額和競爭力。

市場需求端制裁不成,2020年中之後美國『想起了』供給端制裁」——為何最後用供給端制裁呢?因為這個手段太霸道,太破壞美國的「燈塔」形象。更如華為所說,「從晶元問題上看,中國所有行業都應該清醒了吧?」

對於半導體產業而言,完全能排除美國設備的產品幾乎沒有:而且是計算晶元、DRAM、NAND、調制晶元、功率晶元等這些產品,只要一個能完全卡住,就能掐死一個企業。所以「美國晶元禁用」是一個「大殺招」,也基本上是美國制裁華為的「最後武器」。

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豐收:基本可以看到,產業鏈上,無論是華為自己、還是供應商們都在用最大力度支持產業鏈完整,在美國的制裁生效之前,為華為多儲備庫存。甚至市場傳聞,作為華為核心代工商,台積電將其他公司訂單盡可能壓後,為華為全力提供備貨:當然,這背後有華為「真金白銀」的付出,但是也體現出這個科技產業鏈對美國制裁措施的不滿與無可奈何。

面對如此局面,9月15日之後,華為必然迎來至暗時刻。此時此刻,華為將以怎樣的策略和面貌擺脫困境呢?

萬物互聯,鴻蒙2.0正當其時

智能產品的核心往往包括三部分:通信標准和技術——華為5G全球第一;半導體晶元等部件——國內的短板;OS生態平台——華為有鴻蒙備胎。

2020年12月將發布手機版本,明年華為智能手機將全面升級支持「鴻蒙」2.0。這是華為TV產品採用鴻蒙系統之後,華為OS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業內人士評價,如果華為要把鴻蒙做大做強,無論是否開源,都必須在手機上去用——手機是華為最大的消費終端產品,這個產品上華為不敢上鴻蒙,鴻蒙犧牲的不僅僅是「流量規模」,而且會帶來「信任信心」下降。

所以,反過來講,鴻蒙2.0上華為手機,乃至於在美國制裁後,預期2021年華為手機出貨量大減的背景下,依然上馬鴻蒙手機,這體現了華為內部對鴻蒙的信心,也體現了「技術迭代下」,OS這個門檻正在被「踢破」。

事實上,全球范圍內OS不是壟斷行業。大大小小能說出來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OS產品幾十個。但是,為何手機的安卓、IOS和PC的windows成為王者呢?答案並不在於OS的技術水平,而在於「應用生態」的構建:也就是,一個OS到底有多少軟體支持。這件事情就如同「聚沙成塔」——急不得。更會導致後來者「壁壘重重」。——不是技術壟斷,而是市場壟斷,這是OS產業的基本競爭規律。

智慧社會,軟的方面是OS、硬的方面是5G,中間連接紐帶是晶元。」行業專家指出,這樣的一個三元格局的判斷,讓本土OS面臨「歷史難得的崛起機會」。因為,5G+智能社會是一個新場景,必然需要全新構建應用生態。無論是WINDOWS還是安卓,在5G+智能社會,都沒有「太多存量優勢」——手機智能設備,安卓超越windows的秘密,也就在於「抓住了一個新的場景升級」「天時」機遇。

更何況,全球的5G建設目前多一半在中國,外來三到五年全球5G基站,中國市場佔半數是大概率事件;物聯網產業、車聯網產業,以及工業互聯網產業,中國市場都將是全球NO.1。即5G+智能社會的全球很長時間的創新中心就在中國。這樣的「地利」條件,是鴻蒙OS千古難得的機遇。

尤其是在華為、TikTok等遭遇「美式」霸權的背景下,國內產業界從未像現在這樣認為「自主」是生命線、沒有像現在這樣團結一致的致力於提升產業鏈安全度。「國內科技企業有兩個選擇,或者像華為一樣強大起來,或者甘心做美國佬的奴才」,行業專家指出,這樣的唯二選擇是美國人制裁製造出來的國內科技產業危機,卻也是「壓力下團結一致的『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9月10日,鴻蒙2.0的發布,絕不僅僅是例行的版本升級了而已,它更可能是一次國內科技產業基礎平台的顛覆性里程碑。」

迎接所有的挑戰,華為加速變身

天下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華為的困境用這句話說最為妥帖。遙想80年代末華為剛剛開始創新,那時候面臨的技術困境、海外企業的敵意(准確的說是蔑視)豈不比現在更強大;2000年前後,國家提出發展自己的3G標准,大唐、華為、中興三劍客,誰都沒有「能成」的把握,海外對手森林般的環繞,甚至等著看笑話——最後TD標准雖然成功,卻也僅僅是國內市場能開花……

相比之下,無論是晶元、半導體製程,還是華為鴻蒙+ HMS Core,或者是5G通信,今天的華為至少能在技術上說「只是時間問題」!更可以在市場應用的前景端說,物聯網、智慧社會、工業互聯網,中國不行還有誰可能行呢?

美國制裁,三年來步步加碼,已經到了基本的臉面都不要的賴皮程度!」行業人士對此基本認識是:只有你足夠強大,你的對手才會「歇斯底里」。所以,美國的制裁是華為實力的「最好的、最高的打分」!

替代進口、自主標准、再到全球引領:敵人對華為從蔑視變成了瘋狂打擊!」35年,幾重壓力下,華為也已經質變成參天大樹。「1+8+N」體系,華為提出5G的主要應用是「產業端場景創新」,這意味著華為正在從平台技術和設備提供商,變成「場景整合者和未來數字社會的粘結劑」。——「美國人還在思考打敗舊的華為,華為已經用新的進化重塑自己。」

國內大循環為主!一定要看到,在未來信息技術創新和應用上本土產業的規模優勢和超前性優勢。」這就是華為「脫困」的路徑所在。當國內信息產業在經歷5-10年質變,確定全產業鏈循環走上國際前沿的時候,也就不存在被別人「制裁的瓶頸」。一個智慧社會生態和技術服務商的華為,要比一個通信設備和終端供給者的華為更為強大,也更為偉大。抓住智慧社會的質變歷史機遇,華為之「變」就是戰勝敵人的最好武器。

這一仗的利弊,要放在5年、1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來評估。這幾年毫無疑問是華為痛苦的幾年。但未來的華為一定會更加強大。」——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院院長方興東如此表示。作為本土OS產業鏈的領頭羊,鴻蒙2.0的新時代,不僅是華為軟體補短板,更是華為勾勒未來產業版圖的核心節點之一,也是華為戰勝外部敵對勢力的「又一有力武器」。

Ⅱ 華為破局:任何技術封鎖都是在為技術突破創造條件

幾天前,發過一篇《華為從「不起眼」一直走到了蘋果的「對立面」》,評論區很活躍。

抽時間把我對華為目前處境的理解做了說明,我認為,美國目前給華為了兩條路:要麼,舍棄最前沿的晶元研發優勢,放棄「強芯」研發,向美國購買;要麼徹底退出「強芯」信息通信技術相關領域。

這話聽起來解恨,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讓人有點哭笑不得!美國怕的是在自由競爭市場上華為所具有的競爭力和研發能力。但如果把最前沿的美系產業鏈資源都限制住,還有啥可怕?一隻老虎,放你旁邊,你肯定害怕,關進籠子里,就不一樣了。

歸根結底,大家對華為不夠了解,對華為目前的處境不夠了解,對美國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對華為的影響也不夠了解。下面我們將沿著這樣一條線來看看華為將如何破局。

美國制裁華為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第一個層面是國家層面,第二個層面是技術層面。

國家層面,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近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卓有成效。以GDP指標衡量,中國GDP一路高歌猛進,於2010年超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根據權威預測,將於2028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此後,差距將會越拉越大。在 科技 高速發展的時代,大家都忙著做大蛋糕求增量來發展,但當 科技 發展走下快車道的時候,大家就開始從存量蛋糕里奪份額,你少一點我就能多一點。從這種角度看,中美競爭將會長期存在,而華為代表了中國ICT領域的高度。

技術層面,華為掌握了兩樣核心技術:5G和「強芯」(高端晶元),在這兩個領域對美國都有趕超之勢。5G是未來工業發展的核心,包括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核心技術都建立在5G之上,而華為是全球擁有5G技術專利最多的手機生產廠商。

而華為還僅僅是中國這艘巨型」航母「的一個領域的優秀代表。於是,華為就成了美國在 科技 領域遏制中國的一個重要目標。

華為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個能夠獨立提供端到端5G商用完整解決方案的通信企業。

一個完整的5G網路包括:無線接入網(也叫基站),5G承載網(是連接基站和核心網的設備,包括傳輸設備、路由器等),5G核心網(無線網路的管理中心,負責5G網路之中的數據處理、轉發等功能),邊緣計算平台,網管平台和終端。而華為在通信業的產品線豐富到從接入到交換,再到數據和傳輸的各個環節都能自己做,不論無線還是有線,不管你想要伺服器還是晶元,華為都能提供。簡單說:華為用自己的產品就可以組網,放眼全球,目前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華為,美國企業做不到!

華為海思設計的麒麟晶元已經走到世界前沿,在某些細項技術上甚至已經把蘋果甩在了後面。這一點在《華為從「不起眼」走到了蘋果的「對立面」》一文中已有相關描述。

在華為之前,涉及網路核心技術和底層架構核心技術都掌握在美國手裡,華為的5G和強芯動了美國的「乳酪」!

美國對華為的制裁分兩大類:

第一大類市場端管制,先是針對5G的市場端管制,主要措施是限售,將華為排除在美國的5G建設市場之外,並且號召盟友禁止華為參與本國5G建設,美國的禁令一出,歐洲國家紛紛響應,但也有例外,選擇不跟風,比如,義大利就選擇允許華為參與本國5G建設,就連美國的鐵桿盟友英國也允許華為參與部分非核心5G建設,何況,放眼全球美國盟友畢竟有限。這次制裁,華為頂住了。

然後是針對強芯產品的市場端管制,限制華為手機限售到美國市場。這次制裁,華為也頂住了。

第二大類是嚴格限制半導體產業鏈中涉及美系技術的企業與華為合作,美國商務部要求「使用美國晶元製造設備的外國公司在向華為或海思等附屬公司供應某些晶元之前,將被要求獲得美國許可證。」目前看,這個制裁措施真正卡住了華為的「強芯」業務。到目前為止,華為短時間內確實沒什麼好辦法突破這個制裁。

這個禁令對華為在「強芯」製造領域造成了極大打擊。比如,華為麒麟晶元的ARM架構需要美國ARM公司授權,禁令一出,ARM立即終止了與華為的合作。後經協商,2019年9月,ARM以新的"ARMv8-A"和"ARMv9"指令集和架構是由英國的 科技 為由繞過禁令,才重新授權華為。

華為設計晶元所用軟體的供應商也大都是美系技術公司,好在這些軟體在禁令前就已經永久授權,無法撤銷,所以,華為可以繼續使用這些美系晶元設計軟體。但更新就不用想了。短期受影響有限,長期會比較麻煩。

現在最麻煩的是台積電的斷供,目前中芯國際能量產的最好的製程只有14nm,遠遠低於目前華為使用的台積電7nm工藝。而且,中芯國際也用美系生產設備,所以,已經提前發布公告,稱「可能無法為華為代工」。

面對制裁,華為從未退縮。接下來要看的不是華為是否會迎難而上,而是如何迎難而上,突破技術壁壘!

華為的強大體現在「既大又全而且強」,華為整個業務結構的布局決定了,動任何其中一部分都不足以動搖華為的根本。有了這個基礎判斷,接下來對華為業務構成做簡要分析:從目前受影響最突出的晶元技術上分類,華為的業務可分成「有芯」和「無芯」兩大類,這其中「無芯」業務就是華為維持生存的基礎,只要這些業務都正常,華為就足以立足五百強。

「有芯」業務又可分為「強芯」(高端晶元)和「弱芯」(中低端晶元),其中,「弱芯」業務基本不會受到影響,比如,主打年輕 時尚 的互聯品牌榮耀就受影響有限。目前受影響最嚴重的是技術走在世界最前端的「強芯」業務,這個坎是繞不過去了,只能硬著頭皮搞研發。好在,美國制裁華為本質上是在針對中國,而中國將會是華為的堅強後盾,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國家都會不遺餘力地提供支持。 歷史 證明,在美國對中國進行的所有技術封鎖中,中國都以以頑強的毅力和驚人的速度,自力更生完成了技術攻堅,實現了國產化。

「無芯」保生存,「弱芯」圖發展,「強芯」求突破,是華為未來破局的必由之路。而這背後將是一代代中國人的自強不息和中國的一步步崛起!

Ⅲ 77歲任正非哽咽談華為現狀:一定要活下去,華為該如何突破困境

個人認為華為要突破困境,華為應該做好兩件事:對以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等國給予強烈回擊;對硬體方面關鍵部件一定要國產化,繼續提升自己的5G技術。

給予“五眼聯盟”國強烈回擊。

美國以華為5G技術存在安全問題為由,將華為排除在美國之外,而且還帶領“五眼聯盟”國對華為進行圍堵,甚至要求日本、德國、法國等一起抵制華為5G技術。因此華為對美國及相關追隨國必須進行強烈回擊。

提升5G技術產品國產化。

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必然會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壓制,前面的中興通訊已經成為一個很好的例證,因其晶元需要美國進口,被美國卡住脖子,導致損失近30億美元(相當三年的公司凈利潤),而現在華為在5G技術方面領先世界其他公司,但在硬體方面(特別是晶元)一定提高國產化的程度,防止被一些國家抓住薄弱點。只要自己的技術硬氣,到時一些國家回過頭來還會找華為。

Ⅳ 基於華為當前面臨的復雜環境,你認為華為應該進行哪些創新,為什麼

華為目前面臨著復雜的環境,最需要的就是進行技術的創新。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夠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具體如下:

1、面向市場另一個方面則是指「以客戶為中心」。「以客戶為中心」似乎是一句任何企業都會講的老生常談,但真正做到卻並不容易。了解、挖掘客戶需求並協助客戶實現需求。華為並不挖空心思去實現每個合同的利潤最大化,而是看得更長遠,首先讓客戶賺錢。

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新就一定不是封閉、以自己為導向的,也一定不是孤立、與外界隔絕的。它應該生長於一個開放、多元的生態之中。如果沒有多樣、復雜的需求,沒有一個恰當合適的氛圍,創新也就無從談起,更談不上取得突破。

2、模式創新、應用創新層次多,門檻低,參與的范圍廣,更容易形成創新氛圍和創新文化。中國正是因為這種氛圍而比肩美國、以色列,成為創業最為活躍的國家之一。持續、有活力的創新不可能來自政府規劃和舉國體制,它應該來自一種有機的生態。

這種生態應該是多元的,各種創新主體以滿足市場需求、市場競爭為目的,在政策引導、法治保護、教育文化支撐、資本助推下,各自生長、變異、升華,像自然界生物演化一樣,形成森林、食物鏈。



(4)華為所面臨的技術壁壘應該怎麼做擴展閱讀:

華為創新須有足夠的耐力和耐心

1、長期有耐心,體現在踏踏實實地在創新路上前進。

科技創新不像一些行業那樣砸錢往往就能成功,不僅探索的周期長,還要冒失敗的風險,需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正是得益於這種「集中力量在一個比較窄的方向上突破」,華為才擁有了包括核心專利在內的幾萬項專利,具備了保持全球競爭力和局部領先的持續信心。

2、長期有耐心,還反映在清醒認識創新的真正價值所在,並付諸實際行動。

以數字經濟發展為例,具備IT能力的互聯網服務商,並非是去顛覆某個線下行業,而是通過新技術、新模式,和產業的上下游一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進體驗,共同把「蛋糕」做大——這才是真正有價值、可持續的創新。

Ⅳ 華為晶元被斷供,未來該如何破局

華為被斷供已過去一個月,按照美帝邏輯和最近動作,非得把華為打垮才肯罷休(參照法國阿爾斯通及日本東芝事件)。核心配件的斷供暫時還沒對華為傷筋動骨,在未來還不好說。

至於如何破局,(本人非專業人士,只談淺見)目前來看還沒有能夠替代者出現,三星、台積電已經明確表態不會給華為供應晶元,唯一有可能給華為爭取時間的替代者中芯國際目前還不具備華為所需的高製程晶元生產能力,連低端晶元的供應也會受到美帝的技術授權約束。

看到這你可能已經沒有信心了,認為華為可能被卡死。但縱觀西方對我們的態度,只要比我們技術強的,能夠壓制我們的,何曾對我們手軟過?

目前來看,我們同胞唯有齊心協力,共同幫助我們的國產以及優質企業共渡難關,我們強大了,西方國家所謂的制裁就是一紙笑話。

最後,讓我們祈禱 科技 界早日找到攻克技術的方法,也祈禱華為的明天會更好。加油華為,加油國貨

華為晶元被斷供,未來如何破局?其實華為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那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在美國針對華為最嚴禁令生效前夕,華為舉行了開發者大會,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承認,因為美國的制裁,華為的麒麟晶元將不能繼續生產,麒麟9000將成絕唱,Mate40系列將有可能是最後一批搭載麒麟晶元的高端旗艦手機。但余承東也同時表示,華為將繼續搭建自己的網路生態系統,操作系統,繼續釋放5G紅利,讓更多的人體會到5G的好處。另外,華為還要聯合國內外友商——主要是以國內為主,打造去美國化生產線,補齊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一系列短板,「向上捅破天,向下扎深根」,解決卡脖子問題。

如今,美國針對華為的最嚴制裁令已經生效一個多月了,但華為並沒有驚慌失措,各項業務有條不紊的推進運行著。華為能有如此定力,主要還是因為自己有實力。去年任正非在接受BBC采訪時說:「美國不可能摧毀我們,世界也離不開我們,因為我們更先進。」他還說:「東邊不亮西邊亮,南邊不亮北邊亮。美國不能代表全世界,美國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美國針對華為的絞殺已經歷時一年多了,他能出的招也出完了,只要華為挺過去,他就沒招了。

當然,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華為業績業務肯定會受損。這沒辦法,毛主席說的,「要革命,就得有犧牲」,華為以一家企業PK一個超級大國,有犧牲在所難免,但只要活下去,就有辦法,就是勝利。

我認為,在未來幾年,華為在消費者業務方面要實行戰略轉移或者說是戰略收縮。因為生產高端手機、平板所需要的5納米、7納米製程晶元一時半會國內是解決不了的,外購的路又被堵死了。所以,以後我們可能要和華為、榮耀的Mate系列、P系列、Nova系列、V系列等中高端手機、平板電腦說再見了。但暢享系列、暢玩系列低端機應該還在。因為上海微電子的光刻機可以生產14納米、28納米製程的晶元,這些晶元用在低端機和電腦、智慧屏上沒有問題。

中高端手機、平板電腦方面的損失,我認為華為可以通過收專利費來彌補。美國盡可以絞殺華為,也可以威逼利誘自己的盟友不用華為的設備,甚至還可以逼到華為什麼產品都不能生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但華為的技術他不能不用。在國際電信聯盟規定的5G必要標准專利中,有3000件專利技術是屬於華為的。這3000件技術你用也得用,不用也得用,跑不了的,除非你不搞5G了。除了5G專利技術外,華為對4G專利技術貢獻也很多,還有在藍牙技術、內存技術、快閃記憶體技術、視頻技術等等方面貢獻也非常多,據統計,華為一共有8萬多件專利技術。比方說咱們能在網上追劇、看視頻、做直播,用的就是華為提供的視頻編碼和解碼技術。咱們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的「飛行模式」技術也是華為的。在以前,華為對收取專利費用是不上心的,用任正非的話說是因為「忙,沒時間收」,但真實情況是華為一直秉持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技術共享,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在專利技術使用上,國內友商基本上不收錢;而對國際友商,則大多數採用交叉授權的方式。比方說華為和高通,你用了我多少件專利技術,我用了你多少件專利技術,最後雙方一商量,就交叉授權,這專利費就可以少交或者不交了。如果美國真的逼得華為什麼都不能生產的話,這交叉授權的基礎就不存在了,變成國際友商在單方面使用華為的技術了,那你就掏錢吧!去年任正非在接受央視采訪時就說了,「等將來有空的時候還是要去收點錢的。」主持人問他打算收多少,他說「反正比高通便宜。」我認為,任正非說的「有空的時候」就是指美國將華為逼向絕境的時候。

除了收取專利費外,華為還可以轉型。比方說前段時間有消息稱華為要和比亞迪合作,搞智能 汽車 。另外,說出來很多人可能不相信,華為除了生產手機、平板、通信基站、智能家居用品、電子數碼產品、大型的數據存儲器、數據交換機外,還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逆變電器生產商,還承包了全球1/4的海底光纜製造、鋪設業務。所以,任正非在接受BBC采訪時才會說「美國不可能摧毀我們,世界也離不開我們,因為我們是最先進的。」「東邊不亮西邊亮,南邊不亮北邊亮。美國不能代表世界,他只是世界的一部分。」

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有了,破局的布局已清晰、格局已形成。

破局的確是在未來 。華為余承東也說了類似的話——「扎扎實實,贏取下一個時代」,一定的!華為在中國繼成為第一家創造世界領先技術的高 科技 企業之後,還將成為打破世界第一強國最狠制裁的第一家。

未來破的是個什麼局? 即:華為設計的領先世界麒麟系列晶元有法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無法製造,實現重回海內外市場,絕唱後又高歌且更為高亢,讓華為手機的份額重回並且穩坐全球第一名的位置,而且更為遙遙領先。晶元製造是瓶頸,使得華為陷入了困局,是未來必須突破的關鍵。

未來怎樣才能破局? 就是余承東向國內產業和行業所呼籲的創新和突破基礎技術能力,包括半導體製造能力的創新和突破,如EDA設計技術、生產製造、材料、工藝、封裝封測。這就是說,破局並不單單是依靠華為自己,而且還應該可以說不是主要依靠華為,整個國內晶元產業要構築起核心能力,「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大家一起干,讓根的技術衍生出豐富的生態。已知,在國內,這個大家一起破局的局勢已經明朗化了,熱火朝天、爭先恐後,也必將持續下去,最終必定會實現更加繁榮的未來,遠不止華為1家繁榮;只是,要經歷1個仍然比較落後、終於趕上、最後全球領先的過程,這個過程說短不短、說長不長,我們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

破了局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國內整個產業和行業突破、戰勝了當前已有、未來必有的美國封鎖與打壓,主要標志之一是具有了高端晶元生產能力,關鍵是實現了晶元全產業鏈的自成體系、自主可控,全面不再受制於人。於是,不會再出現美國一封鎖、一制裁,就有國內 科技 和高 科技 企業包括世界領先的便陷入像華為那樣困局的情況,說華為被制裁又是1個重大機遇的道理就在這里,美國失去理智和理性的制裁是對國內力度和廣度都空前之大的 科技 倒逼,我國整個晶元產業將加速實現升級,迎來大發展的新局面,接下來,必定以嶄新的開放姿態特別是比現在強得多的 科技 實力參與全球化競爭。現在直至將來,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國內企業和國人堅定不移地支持陷入前所未有困局的華為,道理就在這里,看清了當前形勢和未來趨勢。中國、中國企業、中國人,從來就不怕逼,有史為證,未來也將證實!

晶元問題 有些 被過於放大 ,不是說高端晶元不重要, 其實類似的問題,華為一直在面對 ,國產企業也都一直在面對,只是這次的晶元問題讓很多人關注到了。

30年前,任正非白手起家,那時候國內沒有自己的交換機,裝一部固話就要幾千甚至上萬元, 核心技術都在國外企業手中 。但華為仍舊從一無所有中走出來了,如今華為是全球知名的通訊設備供應商。

20年前,華為也遭遇瓶頸,移動通訊技術推出後,華為在2G、3G中都沒有取得優勢。 直到華為研發出singelran技術以後,才逐步奠定了在無線通訊技術領域的地位。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和發展,才有了今天5G技術的突破。

如此看來,華為在高端晶元的困難,並不是第一次遇到,而是一直都在困難中前行。 華為要做的,就是堅持自研,堅持科研投入,堅持人才培養,同時在缺芯的期間,做好中低端手機市場的進一步開發。

現在華為並不是所有晶元都缺,而是集中在高端晶元上,既然不讓進口,就要想辦法實現國產。 要加強與中芯國際、中興、比亞迪等關聯企業的合作,把高端晶元自研作為重要目標。

除此之外,電子晶元終究會到盡頭, 華為應該更具有技術創新性,在量子技術、光學晶元上不斷嘗試 ,為下一代晶元做好基礎。

其實,這些華為已經在做,並有了自己的計劃。 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過度的解讀和傳播,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華為。

文/小伊評 科技

根據美國在五月份下達的禁令,從九月16號開始,華為的手機晶元就要被斷供了,而且根據消息人士的話說,台積電目前確實已經全面停止給華為代工晶元,也就是說,以後的華為確實沒有手機晶元可用了。

我看看到很多答主的回答的都很熱血,認為這只是華為前進路上的一個小挫折,華為的主營業務不是手機,所以華為一定能夠重新站起來。甚至還有的自媒體平台更是誇張,就連華為在攻克晶元代工的技術未來很快就能自主生產光刻機,生產晶元設備這種文章都寫的出來。

但是筆者要在這里給大家潑一盆涼水了,華為雖然是以通信行業行業起家的,但是目前華為的消費者業務的營收已經佔到了華為總應收的55%左右,其中大部分都來自於手機業務。也就是說,華為已經根本離不開手機業務了,手機業務出現問題對於華為的打擊是巨大的,仔細想想,如果封鎖華為手機業務沒有意義的話,老美犯得著拉下臉這么針對一家企業么?

所以,封鎖華為的晶元供應對於華為的手機業務是致命的,哪怕是未來高通准許供貨華為,對於華為來說距離其手機業務的全面衰退也只是時間問題。因為華為手機的很多賣點以及特色都是拜麒麟晶元所賜,如果沒有了麒麟晶元,華為手機也就沒有了靈魂。

至於所謂攻克晶元的生產,那更是無稽之談,晶元的加工是全世界頂級 科技 力量匯集的成果,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不依賴其他國家技術的情況下獨立的生產出晶元。美國不能,中國不能,華為作為一家企業更不可能。正如巴甫洛夫所說的那樣:「 科學是無國界的,但是科學家有」

所以,對於華為來說,如果未來依舊無法獲得晶元的話,手機業務必將會遭到重創。

那麼華為應該怎麼辦呢?或者說會怎麼辦呢?其我們來聊一聊(其實很多方面華為已經在做了。)

第一:轉戰筆記本,智能車載設備以及其他智能家居產業。

和手機晶元被美國全面封鎖不同的是,包括英特爾,AMD等公司已經對外公布可以向華為供應PC晶元,同時還包括英偉達。在這種情況下,華為未來在消費者業務就會傾向於PC領域以補足手機業務下滑所帶來的虧空,華為目前也確實是這么做的,榮耀之前發布了旗下第一款 游戲 本;華為也一口氣發布了四款Mate BOOK產品,這都說明了華為的戰略重點的轉變,未來的華為會不會成為聯想的有力競爭者,我們拭目以待。

另外在車載智能設備方面也是華為發展的重點,此前華為就已經和比亞迪達成戰略協議,共同打造智能車載設備,麒麟710A也已經交付給了比亞迪這也是華為首次將麒麟晶元往外賣。

因為根據台積電的表示來看,未來是可以給華為代工非頂級的晶元,也就是說一些中低端的晶元是可以為華為生產的,那麼這正好可以支持華為的車機,智能家居等設備。這就是華為目前著重在討論的「1+N+8戰略」。

第二:利用鴻蒙系統,成就中國的谷歌。

其實大家對於鴻蒙系統系統的理解是有問題的話,鴻蒙系統並不是安卓的替代品,而是一個具備全新理念的操作系統,鴻蒙的主要價值是為了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類似於安卓和安卓手機的關系。

因為鴻蒙系統是微內核架構而安卓是宏內核,微內核對於性能的要求非常非常低,這也就意味著鴻蒙可以移植到任何家電設備上,而且用戶不需要付出過高的成本,這才是鴻蒙最強大的地方,至於兼容安卓只是其中一個功能罷了。

所以鴻蒙系統對於華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如果發展順利,華為非常有可能成為中國的谷歌,再一次引領時代。

第三:等待政策回轉

美國的政策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對於華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穩住軍心不要自亂陣腳,等待政策的回轉,目前對於華為來說還沒有到最難的時刻,尚且有800多萬片麒麟9000系列晶元可以出售,再加上其他一些晶元的庫存堅持到明年上半年並不是太難得事情,到那個時候政策是什麼樣的還未可知。

華為晶元斷供已經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是我們目前可以看到華為的產品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反而現在市場的預期跟銷量出現了一定的下滑,至於未來該如何破局,華為從近期的幾個大動作也表現出來了未來的方向。

雲手機

其實雲手機這個概念並不新奇,因為前兩年有些手機廠商也做過這個同樣的產品。但是由於當時的雲服務以及網路速率都不完善,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不過2020年是5G元年,5G網路的高速率其實還並沒有真正被應用使用到,同時雲服務也逐漸被各大手機廠商和國家重視,目前雲生態的建立也越來越豐富。因此雲手機再次被華為啟動,無論時間節點上還是被逼無奈也都是必須進行的。

由於麒麟晶元被斷供雲手機的構成其實並沒有那麼復雜,簡單來說就是將所有的內容和應用都搬上雲,服務通過雲計算跟高速網路來實現正常的使用。因此對於手機的性能和晶元的要求就沒有那麼高了,哪怕是麒麟810或者710的晶元也同樣可以滿足。這樣也不會被卡住脖子或者限制手機業務的發展。

所以雲手機是目前華為一大主要方向,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晶元的問題只好通過雲服務來實現智能終端設備的延續。

不斷求和解或徹底放棄手機業務

其實前段時間華為向高通支付巨額的專利費用也表明了華為在向溝通示好,畢竟手機晶元目前為止還是手機當中最重要的零部件,即使自己的麒麟晶元無法使用但如果能繼續使用高通驍龍的產品也是能保證正常運行的,畢竟高通驍龍的晶元目前為止還是很厲害的。所以華為也會繼續像聯發科高通這樣的晶元廠商尋求更多的合作。

除此之外要麼就是徹底放棄手機業務,完全專注於通訊業務或者繼續做手機業務之外的生態產品,例如智能電視、手環、平板等這一系列的產品。在這些領域目前我國是可以自主生產的,不會受到某些重要的核心元器件限制而導致流產。所以華為後續很可能將自己的手機業務打包出去專心做智能生態鏈或者物聯網的發展,畢竟下一代的計算平台VR、AR設備也有可能會提前到來。

總的來說,如果高通跟聯發科能繼續提供晶元那麼華為手機業務一定還會有不錯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如果友商無法幫助,那麼徹底斷絕手機業務專心做下一代計算平台反而也是可以的。

綜上所述,目前華為晶元斷供的時期要想破局,更多的是在手機形態或者模式方面的改變。要麼就尋求合作或者徹底放棄專注於下一代計算平台的研發。

純粹以晶元行業從業人員的觀點說一下個人的看法:

1. 對於手機業務來說,做好華為旗艦級手機業務2021年下半年開始大規模衰退的准備,華為的P/Mate系列手機性能或體驗得以超越OPPO/vivo/小米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硬體(晶元)軟體的協同一體化設計,少了這個最大的殺手鐧,華為的旗艦級手機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差異化就很難體現了。

2.對於網路通信業務來說,做好兩年後(2022)主要國外市場減少一半以上的准備,之前華為高性價比產品加國開行優惠貸款的市場開拓武器,接下來競爭對手會照貓畫虎,在美國優惠貸款的扶持下,南美洲,歐洲,亞洲的市場會被競爭對手慢慢蠶食。

3.對於華為來說,接下來需要穩固的市場是中國在國外比較具有影響力的那些國家(例如非洲,東歐等等),靠著這些,外加國內市場,華為至少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4.對於華為自己搞晶元製造來說,因為晶元製造尤其是先進工藝晶元製造的門檻遠遠大於晶元設計,需要做好10年內不賺錢的准備。

最後,現在不是全球合作開發的時代了,華為接下來的發展和中國的國際關系極其相關,問題是以目前情況來看,接下來2到3年內情況都不樂觀除非國際形勢突變。

晶元斷供這局破不了,至少短期靠華為自己是解決不了,即便是國內整個半導體產業也不一定能解決。

晶元困境短期內無解: 這么說不是我比較悲觀,而是現實困境擺在這里,按照我國整個半導體產業當前的境況解決不了。

首先是代工廠僅有中芯一傢具備相對較好的工藝,但中芯完全不可能在未獲得許可的情況下冒險為華為代工生產,更何況中芯本身也被美國盯上了,不排除未來被進一步制裁打壓。

其次,是晶元產業鏈上游我們不具備核心技術,最基本的晶元設計軟體(也就是常說的EDA軟體)我們沒有,現在國內對應的EDA軟體廠商只具備較為低端的能力,用來給華為設計晶元不行。

最後,現在整個半導體產業中或多或少都包含有美國技術,這些廠商涉及廣泛,遍布整個上下游產業鏈,在當前的美國長臂管轄之下幾乎都不可能主動給華為貢獻。這也意味著,我國整個半導體產業只有完成國產化,至少在核心領域要國產化,而這在短期內幾乎不可能實現。

不過,目前美國不少大廠為了利潤,紛紛向美國申請生產許可,在一些非核心領域華為應該不會出現徹底斷芯的狀態。

產業鏈國產化是破局唯一的路: 這是華為破局的唯一出路,也為需要走很長時間的一條路,至少以每10年一個計算單位。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還未完全掌握核心技術前,華為能做的就只有兩件事,一是努力使自己活下去,二是做好技術儲備。

努力活下去: 這是重中之重,一旦倒了後續全就是瞎扯淡了。這點我想華為自己也清楚,從目前華為曝光的一些項目看,它們正在做調整,類似鴻蒙系統就是發力目標之一。此外,華為在通信領域的根基很深,而且晶元斷供對其產生的影響也有限(囤積的晶元可以用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個人認為華為活下去應該不成問題。何狂作為國內第一 科技 企業,一旦被打垮負面效應太大,對整個產業會帶來很大沖擊,我國也不允許它倒下。

技術儲備: 這點其實華為也已經公開提到了,在部分核心領域上自研或者參與整個產業鏈的自研,幫助自己在技術領域繼續保持主流水平,至少不會掉隊。同時,由於華為在晶元設計上有一定的技術累積,這方面可以和同行及產業鏈上下游共享,相互扶持有助於國產廠商更快的提升技術。類似操作其實圈內也早有傳聞,比如華為技術人員入駐中芯,共同解決一些問題。

Lscssh 科技 官觀點: 綜上所述,這就是華為的破局之路,短期內就是保證自己生存下去,對部分項目進行調整以滿足當前形勢上的需求,從長遠角度出發就是持續投入技術研發,進行技術儲備並協同產業鏈共同做好國產化。未來,我們終將擁有掌握核心技術的半導體產業,雖然實現的時間可能會10年以後,但這一天必定會到來。

我認為不用擔心,華為不會被壓垮!因為他的後盾是14億中國人民。縱觀天下,有哪一個企業敢說有14億人做後盾的,沒有!只有凝聚力極強的中國,也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當代中國!就目前而言,華為代表的已不再是一個企業,他代表的是中華民族的堅強意志和永不言敗的決心!

破局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力更生,自然美國不允許別人給華為提供晶元,那麼我們只能自己解決,這就是「吃別人飯,遲早都會餓;吃自己飯,永遠不會餓」的道理。

先是華為准備打開美國市場的大門,到被美國以安全威脅為由趕了出來,但不止於此,美國政府還下令美國內的企業不得與華為存在利益關系,高通不再賣晶元給華為。除了美國國內解除與華為合作之後,美國又通過各種途徑游說、脅迫美國外的國家和企業與華為合作,後來很多國家都在華為問題上站邊美國,拒絕華為參與5G建設,又不給華為提供晶元支持。

在美國卑劣的手段下,就連國內的個別企業都因使用美國技術而遠離華為,9月15號之後,華為麒麟晶元不得已只能停產。為了打破美國的封鎖,華為也在尋找新的合作商,但是又在美國新一輪的制裁下,幾乎所有渠道都被封鎖了,華為已經無路可退,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國產晶元的發展過程

原本我們國家想通過荷蘭購買一台先進的光刻機,不過最後也沒買成。後來發現國產晶元已經面臨抉擇的時候了,不能再依賴別人,也不可能等到美國對中國晶元解禁的時候,國家下定了決心和目標,在2025年之前,國產晶元自給自足率要達到七層以上。

除了國家大力支持晶元發展以外,國內很多的半導體企業聞風而起,很多新生的 科技 企業在國家的支持下起足了勁兒。華為雖然因為美國的影響損失巨大,但也沒有放棄晶元的研發,反而投入了更多的資金和精力。

中國舉國上下欣起了自產晶元的浪潮,中國首家晶元大學落戶南京,許多的晶元企業取得了新的突破,一則則好消息傳遍世界,美國各界人士聞到中國發展的速度,都紛紛擔心起了,說到,是美國在幫助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幫助中國生產晶元。

原本不願意對中國出口光刻機的荷蘭ASML態度突然大變,該企業的代表人達森表示,他們可以對華出口DUV光刻機,無需得到美國的批准。

這也意味著,美國對華的技術封鎖逐漸失去它的作用,不單單是荷蘭ASML公司,很多公司都害怕中國實現技術自主化而失去中國市場,因此在向我們示好,不過這的確是一個好消息,美國對華的晶元斷供也即將被打破。

Ⅵ 華為目前所面臨的困難是什麼,任正非是怎麼說的

華為目前處於非常艱難的時期,華為方正在經歷美國政府的第三輪禁令,這一禁令十分不公平,導致處境艱難,大家都知道華為手機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晶元,但是華為本身是生產不了晶元的,這個晶元是由台積電來供應的,但是台積電除了給華為代工,還需要給美國其他廠商代工,而且美國的市場佔到了九成。

任正非表示,華為目前對最大的困難並不是晶元短缺的問題,而是設計出來的晶元,國內的基礎工業是無法造出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目前我國並沒有這么先進的半導體晶元製造技術,如果投入大量的人才和精力去科研,也是需要時間的,並非一日就能成功,高端晶元是一個需要長期燒錢,專利壁壘都很高的產業,這方面的產業鏈發展的並不健全,而華為5G晶元的代工製造商主要是台積電,這導致華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要更快地適應環境,謀求生存。

Ⅶ 基於華為當前面臨的復雜環境,你認為華為應該進行哪些創新

最近華為藉助新技術加持成為了市場上的最大黑馬,不僅在國內坐穩了第一的位子。而且在全球市場上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不過,由於受到美國制裁的影響,對海外產品的依賴,直接導致產品研發的緩慢,很多應用在海外版本中都無法使用。

文章應從可行性經驗入手,對於華為面臨的困境提供創新。文章舉例如下:

挑戰一,美國商務部的封鎖和制裁。

首先要認清一個事實,美國商務部已經對華為進行了技術封鎖和封殺,目前華為依然能夠進行相關產品購買,是因為在國家談判團隊的斡旋下,商務部給華為的一個臨時許可,每次給90天的許可時間,可以說,華為是頂住了壓力在為了自己的生存奮斗。

挑戰二:美國認為華為破壞實體清單,將限制使用美國技術涉及和生產的產品。

這點其實才是大家討論的焦點,因為美國技術無處不在,華為在於他的自研晶元和5G技術,那麼從晶元上講,華為主要主要的是設計這塊,但是,晶元的製造和封裝上,還是西方國家的天下,如果這一禁令實行,那麼台積電等就不能給華為代工。

為了應對危機,華為緊急向台積電下了7億美元的晶元訂單,來補充自己的庫存,而且台積電有一手玩的也很溜,那就是台積電草擬將在美國設立一座5nm級別的圓鏡廠,

挑戰三 :華為商業計劃沒有完成預定目標,營收、增速不及預期。

去年開始,美國將華為納入實體清單,華為的商業計劃就被打亂,按照華為方面的說法,受此影響,華為的去年的業務目標少了120億美元,去年每個季度的增長其實也在不斷的下滑,而且,每下一個訂單,獲取一個合同,難度和之前都是不能相比的。

所以說,華為目前是在求存 ,這個存是生存的存,其實企業想要的很簡單,就是消除地域歧視,科技歧視,一起讓所有人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但是國外的人不會那麼覺得,特別是某國領袖,他們的立場不同,他們更理所當然的將華為先進的技術視為一種威脅。

(7)華為所面臨的技術壁壘應該怎麼做擴展閱讀:

華為的生態布局之路

華為在手機、PC業務上尋求替代方案存在的挑戰,生態問題也將是華為在傳統業務和新業務上面臨的難題。在第四屆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副董事長胡厚昆宣布,新的"沃土計劃"將投入15億美元,使開發者的規模擴大到500萬人。這將是華為在構建生態方面的又一大手筆。

在這次華為全聯接大會上,作為華為生態合作夥伴,北京四維圖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雙方合作的自動駕駛地圖產品項目。不過,自動駕駛是一個龐大的系統,華為的能力和技術可以帶動合作夥伴快速成長。

在生態布局的過程中還有諸多問題:如基於平台開發的產品如何與華為兼容,孵化中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在打造全球生態的過程中,如何破除已有的生態壁壘等。而華為想要讓產品擁有足夠的吸引力,還有一段很艱難的路要走。

Ⅷ 基於華為當前面臨的復雜環境,你認為華為應該進行哪些創新,為什麼

1、推動視頻成為運營商的基礎業務

運營商的基礎業務經歷了話音、數據的發展階段,下一個大的機會在哪兒?華為認為是視頻,幫助推動視頻成為運營商的基礎業務。

2、引領IT系統從傳統技術架構向雲架構轉變

華為在這方面選擇的路徑和亞馬遜、阿里巴巴、騰訊不太一樣,華為是非上市公司,因此要走一條「私有雲+公有雲」的混合雲的輕資產模式。華為需要找到一個更適合行業大中型企業的商業盈利模式,這也是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和運營商商業成功的重要基礎。

(8)華為所面臨的技術壁壘應該怎麼做擴展閱讀:

華為已經進行創新

1、技術創新

華為到2012年年底,擁有7萬多人的研發隊伍,占員工人數的48%,是全球各類組織中研發人數最多的公司;從1992年開始,華為就堅持將每年銷售額的至少10%投入研發,什麼事情都可以打折扣,但「研發的10%投不下去是要被砍頭的」。

2、「工者有其股」的制度創新

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工者有其股」,這無疑是人類有商業史以來未上市公司中員工持股人數最多的企業,也無疑是一種創舉,既體現著創始領袖的奉獻精神,也考驗著管理者的把控能力。

實現企業的長期使命和中長期戰略,滿足不同股東階層、勞動者階層、管理階層的不同利益,從而達成多種不同訴求的內外部平衡,其實是極富挑戰的——前無經驗可循,後面的挑戰依然很多。從這一意義上看,這種顛覆性創新具有獨特的標本性質。

Ⅸ 華為在互聯網的困局

1、 在互聯網行業,並非主營業務相同才叫競爭關系。 這跟我們說阿里最大的競爭對手是騰訊是一個道理。沒人覺得阿里能做出微信一樣的產品(之前做了類似產品也徹頭徹尾的失敗了,也沒人覺得騰訊能打造一個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之前試圖打造也失敗了,改為投資京東)。但基本公認,阿里國內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騰訊,其次是網路。之所以他們是競爭關系,那就是在產業鏈維度,雙方激烈的搶佔下一個產業鏈風口,比如:移動支付、打車服務、共享服務等。同時在產業鏈覆蓋的維度看,雙方的產業鏈重合度越來越大,只是在各自的產業鏈環節,各有優劣,也就使得雙方的產業鏈競爭越來越激烈。在海外國際市場也是類似,谷歌主業是搜索,但對他威脅最大的競爭對手卻是做電商的亞馬遜,做SNS的facebook,做手機的蘋果。他們也是在進行產業鏈競爭。谷歌主導的安卓生態在與蘋果的競爭,亞馬遜通過的智能語音音箱,切入AI終端領域與谷歌競爭。 所以華為優勢主營的網路管道業務雖然與互聯網公司的當前主營業務不同,並不意味雙方不是競爭關系。也正是我們擁有我們優勢的管道業務,才有資格跟這些互聯網巨頭競爭,否則連資格都沒有。 我們去和互聯網公司競爭,也不是說要做和互聯網公司一模一樣的產品,我們能做個vmall自娛自樂,但很難再做個電商平台。我們也可以玩玩espace,但連公司自己人都懶得用於社交,指望把espace做成微信規模,基本上也是痴人說夢,我們甚至連這個夢都沒做過。 華為和互聯網公司競爭與互聯網公司之間的競爭類似,是全產業鏈的競爭,產業鏈控制權的爭奪戰。另外,除了產業鏈的競爭,還有人才維度、融資維度、企業效率維度、經營成本維度、資源維度等方面的競爭。 

2、 在為何非要與互聯網公司競爭而不是合作的問題上,我的觀點是面向未來,與互聯網公司,只有通過競爭獲取產業鏈控制點,才有合作的基礎,否則連合作的基礎都沒有。合作的本質是利益的交換或為了共同利益而投入。想跟人家平起平坐,那就拿出你自己的實力來,沒有那個資格的話,那就只有聽人指示,任人擺布的命了。互聯網公司願意指使或擺布的往往都是些SME小夥伴,對於不太聽話的大塊頭,要麼就是把這些大塊頭切成小塊,要麼就是把大塊頭的油水榨乾。這種大塊頭的未來標桿就是富士康。如果華為有能力且有意願通過跟富士康激烈競爭,在未來能夠跟富士康平起平坐,能分得上游產業鏈扔給下游的一杯羹。那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所說的華為與互聯網公司是競爭對手的觀點,是徹頭徹尾錯誤的。

3、 華為靠無線與網路技術壁壘能否守住江山?難。 華為不去主動攻擊(業務擴張)或學習改變,而是依靠運營商牌照壁壘以及自己的無線與網路技術這些管道壁壘是否能守住江山呢?。 快速瀏覽了能搜到我司內部公開的運營商經營與未來發展的MI洞察材料(如:2017 CSPA關鍵發現等材料),結合自己的理解,有幾個結論或觀點:

3.1、如果電信運營商僅提供網路管道服務的話,即使未來的超寬頻時代,運營商的整體收入並不會有太大的增長。 因為帶寬增長的同時,價格也在下降(雖然有圖表顯示帶寬會增長跑贏降價,在競爭市場環境下,本人不表贊同能跑贏)。即使有增長,也會非常緩慢。運營商純網路收入增長緩慢,那麼華為在網路領域的收入也會增長緩慢,甚至在經歷完運營商建設周期後,會陷入停滯或負增長。

3.2  「極簡網路」的發展讓我司無處藏身。 極簡網路由SDN衍生,理念和商業運作模式是來自互聯網和軟體公司。其技術目標是軟硬體解耦,硬體成本透明,軟體成本可無限攤薄,並且通過開源,讓其成本接近於0。成本等於0很多人不認可。但從推動者的商業目的考慮,他們至少希望把網路的市場空間由微軟公司的體量做成紅帽公司的體量。現在微軟市值大約6000億美金,紅帽市值約200億美金,差了多少倍呢?1/30(這個觀點可能很多人不認同,會拿出第三方分析師的種種數據說市場會很大)。而且從產業鏈的重新整合角度看,在極簡網路時代,硬體希望由富士康這樣的公司生產,而軟體直接由網路運營商開發和維護。中間並不太需要過去的網路設備提供商。我們公司自己是肯定不希望極簡網路時代早日實現的,但互聯網公司甚至電信運營商都可不是這么想。極簡網路時代的實現速度很可能就是華為純管道業務的塌陷速度。這個速度由不得我們說了算的,我們只能和思科聯手成為這個極簡網路時代發展的阻力,盡量減緩其實現。我司在SDN上曾經很消極,在極簡網路上也會很消極,反對者會找出一萬個理由說極簡網路時代不會快速到來,我們有多麼多麼高的技術壁壘,我不反對這些技術壁壘,但通過技術壁壘逆潮流而動也是事實。逆潮流而動,我司最大的顧慮無非是除了管道業務,我司還沒有其他的業務收入能支撐這么大的盤子。無論我們是否同意,我們都已經走在被顛覆的路上了,哪怕是自己顛覆自己。

  4、 電信運營商的互聯網式的轉型,對我司的影響。

4.1  部分電信運營商正在轉型為垂直整合型的互聯網廠商,這會逼迫我們轉型。 以AT&T為代表的電信運營商,都在嘗試像互聯網公司那樣進行垂直的產業鏈整合,當然反對者也可以說AT&T學習的不是互聯網模式,總之在進行垂直產業鏈整合是事實,目前與時代華納的合並交易還在進行中。目前電信運營商的垂直整合主要是向上的整合居多。這種整合的結果,那就是電信運營商面向最終用戶的收費模式將發生變化,由按帶寬(流量)收費,改為按內容(應用服務)收費或像互聯網那種羊毛出在狗身上讓豬買單的收費模式。比如阿里聲稱IaaS未來是免費的。這些新收費模式,給華為這種底層設備供應商帶來的一大轉折就是,網路建設和供應由直接的價值創造中心變成了成本中心。從內容和應用收到的錢,被底層網路和設備所抵消。既然變成成本中心,那麼降低網路建設成本的訴求就會變得越發強烈,這個壓力勢必傳導到華為這樣的管道供應商頭上。

4.2  部分運營商選擇與互聯網公司合作,也會逼迫我們轉型 運營商在與互聯網廠商抗爭失敗後往往與轉而選擇與互聯網廠商合作。這貌似與華為無關,但在筆者看來,這比電信運營商垂直整合對華為的威脅更大。因為運營商與互聯網廠商的合作從早期的內容合作,一旦成功,勢必走向深入,所謂的走向深入,無外乎從上向下走,自然就會觸及到華為這些管道供應商在電信運營商的利益。前文所說的極簡網路時代,可能因為電信運營商自身的技術能力,很難推進華為、思科、愛立信這種傳統管道供應商做出快速改變(他們可能只是磨洋工,口頭高聲講,實際能拖盡量拖)。但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廠商合作後,就會形勢大變。互聯網廠商可是擁有技術實力的,特別是軟體能力,而且具備強大的向下垂直整合能力(這是本文忌諱使用OTT的原因,用OTT這個名詞本身就是對互聯網公司的蔑視)。IBM、Oracle、EMC這些公司幾十年積累的技術門檻,被互聯網公司不到5年就徹底突破和顛覆了,難道咱們電信行業的技術門檻比IOE這三巨頭還高么?通過與電信運營商合作,有了電信運營商的牌照、網路運營和市場的巨大利益誘惑,以互聯網廠商的實力突破電信技術門檻(甚至直接收購電信設備供應商)應該是難度不大的。有目共睹,現在愛立信、諾基亞等電信設備供應商的股價一路下跌,越來越便宜了。BAT與聯通戰略合作後,還沒注入技術,只是玩玩互聯網思維,玩玩大小王卡,用就讓聯通4G用戶在半年時間激增了2000多萬戶,估計再這么下去中移動都快哭了,華為估計也不會因此太高興。阿里及互聯網公司與中國聯通在新業務領域幾乎在開展全棧合作。聯通也似乎完全放棄了央企那種高高在上的架子,全線擁抱互聯網,互聯網兄弟說怎麼玩,他就怎麼玩。

4.3  華為如果至今還迴避互聯網轉型,那麼在電信運營商轉型中的新業務合作中的定位和角色就非常尷尬了。 在與運營商在新業務領域的合作中,華為似乎有三種角色可以選擇:選擇一、視而不見;選擇二、做新業務的軟硬體提供商;選擇三、與電信運營商做新業務的聯合運營。 「視而不見」肯定不是華為的風格。 華為首選選擇了第二個,做新業務的軟硬體提供商,這一定位本身就是把自己直接被定位成了成本中心,然後其劣勢凸顯。互聯網類的新業務的本質是運營,而且向用戶提供接近免費的服務,所有軟體和底層設備都要為免費服務,竭盡所能壓低成本,但還要保持高效的運營。無論華為產品與人力的成本,還是敏捷度跟提供互聯網業務的友商比起來估計都不敢恭維,最直接的表現似乎就是業軟產品線的一敗塗地。 第三個選擇,即華為與運營商聯合運營,類似CLOUD BU在公有雲領域與運營商的聯合運營,與互聯網廠商直接競爭,那就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互聯網公司,這基本上無需分析了。只是說,對於電信運營商而言,雲計算只是其眾多新業務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其他的互聯網業務需要拓展,華為還在猶豫不決。

4.4  關於我們看好的大視頻業務 筆者的觀點是,無論未來視頻有多大,電信運營商都需要從視頻內容入手進行運營。視頻業務目前是半傳統與半互聯網化的。半傳統的意思是,在有線網路視頻方面,電信運營商首先搶奪的傳統廣電運營商的飯碗(欺負不了互聯網,那就先欺負傳統行業的小弟),獲得新增長。在移動視頻部分則是主要與互聯網公司展開爭奪或合作。與互聯網公司在視頻領域的爭斗用帶寬流量做補貼,自然有其優勢,但和前文分析的一樣,這讓帶寬流量成為成本中心(這跟電信運營商補貼賣手機似乎有點異曲同工之處)。當前,互聯網廠商在積極的介入視頻內容的製作,視頻終端(含VR/AR)的普及。互聯網廠商的介入讓視頻內容產業互聯網化會不斷加速,電信運營商在視頻內容爭奪上與互聯網公司激烈競爭或深度合作是已經發生並不斷深化的。華為目前積極布局的是視頻底層相關處理技術,對視頻內容製作和互聯網化的運營,是不是還是主要體現在給客戶講的主打膠片里?在電信運營商大視頻內容業務運營與發展上,華為是不是還是想一直站在幕後,默默的看著電信運營商暴露在互聯網廠商的炮火里或者被窩里? 

4.5  我們再看一下物聯網。這個讓電信運營商每次一提,眼睛就放光的未來業務,而且所能看到運營商相關的文章,每每寫到物聯網,就像整個物聯網產業鏈早已被電信運營商收在囊中的感覺。但至今電信運營商只是物聯網產業鏈中負責網路聯通的一個小環節(5-15%的價值空間),也似乎是不爭的事實。肉沒有吃到嘴裡的時候,永遠不要相信那肉是屬於你的。幾乎所有互聯網公司以及傳統企業都在布局物聯網業務。互聯網公司應該心知肚明,要想控制物聯網的產業鏈,就要擺脫電信運營商的掣肘。在物聯網領域,互聯網公司和電信運營商的激烈競合(不僅僅是競爭還有合作)在所難免。華為又希望把電信運營商推到前台當炮灰么?因為自己不是互聯網公司? 

4.6 筆者觀點:實際上在大視頻和物聯網這兩大電信運營商未來的黃金板塊上,華為的角色選擇並不多,要麼作為成本中心的技術和產品供應商,被逐步排擠出局,或擠壓成富士康;要麼轉型為互聯網企業跟電信運營,在IPD變革的時候,我們提出了削足適履,向當時會跳舞的大象學習,穿美國鞋走中國路,如今我們再一次削足適履,向代表先進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互聯網公司學習,又何嘗不可呢?

4.6  筆者觀點,實際上在大視頻和物聯網這兩大電信運營商未來的黃金板塊上,華為的角色選擇並不多,要麼作為成本中心的技術和產品供應商,被逐步排擠出局,或擠壓成富士康;要麼轉型為互聯網企業跟電信運營商聯合運營,搶得這兩大板塊更大的蛋糕。當然,也可以選擇自己直接成為視頻和物聯網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相抗衡。    5、 從互聯網公司的維度看與華為的競爭。 5.1 互聯網公司一直在試圖進入通信領域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 從facebook和谷歌建設各種稀奇古怪的通信網,到亞馬遜直接鋪設通信光纜,自研晶元。微軟的SKYPE和微信蠶食的則是語音、簡訊以及視頻通信的業務。阿里實際上也很激進,我看MI的調研數據,2014年就成立阿里通信,之後與亞信戰略合作,收購中興軟創,入股中國聯通,布局物聯網軟硬體和生態平台等等。在整合完運營商之後,以阿里等互聯網公司的資金實力,入股或控股中興乃至收購之,都不是沒有可能。 互聯網公司為何非要進入通信領域?因為電信運營商的寬頻接入包括對互聯網公司的收費,以及對個人用戶的收費,以及未來對物聯網終端的收費,都是互聯網公司業務增長的攔路虎,恨不得早點除之而後快(把成本壓到最低,最好免費)。面向5G超寬頻時代,互聯網公司在通信領域的投入只會不斷增強,不會減弱。我們天天喊大視頻和物聯網,難道互聯網公司不是天天盯著這兩塊蛋糕么,難道他們不知道在大視頻和物聯網時代,網路成本將成為其互聯網運營的最大成本么。

5.2 華為看不上互聯網公司與自己能夠形成威脅的地方也正是因為看到互聯網公司進軍通信業務所遭遇的挫折,比如谷歌光纖業務的終止。至今也沒看到互聯網公司染指5G的標准和專利。但這不等於互聯網廠商放棄了通信市場,放棄了與華為以及電信運營商這些電信企業的競爭。

5.3實際上互聯網公司才不會傻到現在就跟華為這樣的通信設備供應商硬碰硬了(只有我們自己總覺得,只要人家沒跟我們硬碰硬,那就不叫競爭關系),真到硬碰硬的時候,那肯定是人家以絕對優勢兵力碾壓我司的時候。

5.4互聯網公司的一般做法有兩種,一種是蠶食策略,一種是繞道策略。 所謂的蠶食策略是建立在內部自產自消基礎上,這和華為當初的自研伺服器發展策略類似。互聯網公司對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幾乎都是免費的,他們必須想方設法壓低服務的成本,當有了互聯網廠商自身的規模優勢,他們對互聯網服務下層的任何產品的自研,都會大幅削減運營成本。這也是他們自研的內在動力,首先自研的就是軟體,之後是所有數據中心硬體和終端。在網路設備方面,互聯網公司首先關注的自身數據中心內網路設備的自研,在2014年前後,網路就研發成功了數據中心交換機,使其數據中心網路成本下降了80%。如今互聯網公司的數據中心內部自研化改造基本完成,開始隨著全球業務的擴張,開始改造其自己數據中心之間的互聯網路,為此他們跨過運營商自己鋪設光纖網路甚至海底光纜(Amazon)。全球跨數據中心網路鋪設完成後,互聯網公司下一步要做的,自然就是消除數據中心到終端之間的網路成本了。實際谷歌的光纖(+Wifi)計劃就是為這條路走的。只是最終遇到了障礙,我沒有看到終止的原因,但可以想像在西方國家土地私有化,鋪設光纖是很困難的。在中國只要有牌照反而很容易,國內的互聯網廠商BAT現在都不需要自己鋪設光纖了,因為已經入股聯通,他們所需做的,就是大幅降低聯通的運營成本,來降低他們給聯通的轉移支付成本,電信運營商基礎網路的最後一公里基本上就可以打通了。至於發展用戶,那正是互聯網廠商的拿手好戲,然後用用戶數量增長反哺聯通。 在海外,facebook甚至不惜代價要發射通信衛星,美其名曰社會責任,讓邊遠地區人口接入互聯網,筆者不懂技術,在筆者看來這實際應該是探索新型無線網路覆蓋技術,這實際上是互聯網廠商的第二個策略,繞道策略,一旦成功,則可以在全球規模覆蓋。除了facebook這種可能繞道策略,互聯網公司的在其他繞道方式的創新能力和失敗容錯能力是絕對不能低估的。而華為往往認為,互聯網公司某次嘗試失敗就會徹底失敗了,按我司習慣思維,失敗後,項目負責人連同那個業務部門就都被幹掉了。實際上我們要看到互聯網公司要進入通信領域的決心。只要他們認准這個方向,一個項目的失敗又算什麼呢,他們還會繼續想其他辦法。筆者在這里開個腦洞,舉個例子(實際不一定如此)。比如,我們在5G時代,傳統電信設備供應商所設計的無線網路應該是(骨幹網+5G網路基站)的星狀結構覆蓋模式。而互聯網廠商很可能會利用物聯網終端高密布局的特點,利用類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思想,利用P2P的模式,由智能移動終端和物聯網終端直接通過無線或有線相互聯接起來,構成一個去中心無狀態全網狀網路,而且此網路通過類區塊鏈技術保障通信安全。這種布局在人口高密的城市最容易被實施,從而把運營商從城市寬頻業務里擠出去,把需要昂貴部署成本的邊遠地區的網路覆蓋留給電信運營商建設和運營(或直接通過衛星來覆蓋邊遠地區)。這個P2P網路哪怕只是互聯網公司用於對超寬頻時代網路接入的補充,都夠電信運營商受的。我司如果有此類的想法,估計首選要做的是趕緊進行專利布局然後束之高閣了(因為不會通過設備銷售給自己帶來銷售收入)。實際此類網路的價值關鍵是在網路所承載互聯網或物聯網業務的運營環節,通過運營實現收入,以及軟硬體系統的設計完善與不斷優化,光技術布局形成不了啥太大的壁壘和價值。 還有個大家已知的繞道方式。當互聯網公司無法解決針對當前晶元廠商(如Intel)和網路通信廠商的短期技術壟斷時,互聯網公司還在積極准備下個更遠布局的繞道措施,我們能看到的就是投資布局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技術,這個在我司看來(賺錢)還遙不可及的技術。互聯網公司並不缺融資渠道,而且其融資主要依靠的就是願景融資,一個公司的市值往往反應的是投資者對該公司的遠期願景的投票,所以對這種願景性投資,並沒有太大的資金困難。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阿里、谷歌等廠商投資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就不是個市場宣傳的噓頭了,而是通過更遠的一跳來解決現在無法實現的產業鏈整合問題。反正失敗了也不會損失他們自己個人的錢。

  6、 與互聯網公司正面競爭對華為的價值和風險

6.1 價值部分:通過積極參與產業鏈價值再分配,給自己爭取更大的一塊蛋糕,更多的是未來自己的長期生存;通過垂直的產業鏈整合(或反整合),獲取相對穩定、長期的收入來源,通過向互聯網公司學習,進行內部優化,讓組織繼續保持活力,讓公司持續保持競爭力;

6.2 風險部分:商業模式復雜化,讓經營風險更加不可測;與互聯網公司競爭之路並不平坦,互聯網公司對高風險的追利特性及與風險資本的結合,會讓華為暴露在更多風險與不確定之中。需要華為配合與互聯網的競爭模式,在局部乃至全部進行一場類似當初IPD變革一樣進行大的內部組織、流程、企業文化、業務領域乃至分配製度等變革。既然是變革,變革自然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垂直的產業鏈整合,勢必引起反壟斷機構的關注,也會涉及一些灰色地帶,垂直的產業鏈整合,讓華為與客戶(運營商及企業客戶)、消費者、合作夥伴之間的關系更加的復雜和微妙,關系處理難度增加。

  7、 結語:總之,不管我們自己是否願意,互聯網公司與華為公司的全面競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已經在進行當中,這是由不得我們的。我們積極的去應對這個競爭,總比我們被動的響應效果會更好.

現在正是公司的業務的穩健期和上升期,是轉型的好機會。如果在業務收入下滑的時候進行轉型,那阻力會更大,顧忌會更多。 ·        在IPD變革的時候,我們提出了削足適履,向當時會跳舞的大象學習,穿美國鞋走中國路,如今我們再一次削足適履,向代表先進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互聯網公司學習,又何嘗不可呢?

我們看到的好消息是CLOUD BU和消費者BG的部分業務與組織已經在向互聯網經營模式轉型,這說明公司至少在變革轉型方面是開放的。不知道最需要向互聯網轉型的軟體產品線為啥不轉向為互聯網運營商或與電信運營商聯合運營。雖然這種產品線\BU級的轉型跟筆者期望的集團轉型相差甚遠。但至少是個開始吧,希望CLOUD BU和消費者BG的互聯網業務部門能早日成功,以便於在全集團復制和推廣

閱讀全文

與華為所面臨的技術壁壘應該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粱酒代理商什麼牌子好 瀏覽:669
300元鬼市場在哪裡 瀏覽:649
代理什麼醬酒有發展 瀏覽:270
信息技術興起於20世紀哪個年代 瀏覽:282
欠款要是走法律程序需要什麼證據 瀏覽:397
成都購買電動輪椅大市場在哪裡 瀏覽:265
房子過戶贈予和交易哪個好 瀏覽:608
環評審批信息屬於什麼單位 瀏覽:776
嵊州領帶批發市場有哪些 瀏覽:278
武漢葵花葯店代理怎麼樣 瀏覽:135
人事代理是指哪些 瀏覽:445
紅軍為什麼不投入轉會市場 瀏覽:138
資料庫一頁多少k 瀏覽:568
華為換蘋果x手機怎麼轉移數據 瀏覽:353
張氏絕密技術有哪些 瀏覽:931
如何在電腦上安裝顯卡驅動程序 瀏覽:175
如何編apk程序 瀏覽:862
上匯眼鏡市場怎麼樣 瀏覽:711
夏門金龍技術部員工月工資多少 瀏覽:588
社保卡上信息與交費怎麼查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