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兩次太空授課相隔8年你認為有什麼變化嗎
我認為一方面這次太空授課首次使用了我國的中繼衛星傳輸信號,直播不再卡頓。另一方面則帶來了全新的物理實驗。
2013年繼天宮第1課之後,我國再次在空間站上進行了太空授課。這次授課不僅首次使用了我國新的中繼衛星來傳輸直播信號,網路直播不再卡頓。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許多全新的物理實驗。可以讓許多人更直觀的感受航天員在實驗艙裡面的操作和生活環境。讓我們更近距離地了解航天員們的生活。
一:這一次太空授課首次使用了我國中繼衛星傳播信號。
這一次的太空授課相比之前來說,網路信號更加的好,傳輸已經不會卡頓。可以更方便航天員與人群進行互動。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讓廣大人群近距離的了解航天員們的生活,不僅有助於宣傳航天技術的發展,更有助於讓很多人知道外太空的生活。
❷ 神舟十號王亞平太空授課演示的五個小實驗的原理
物理學原理告訴我們,高速旋轉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軸特性。在太空失重環境下,這一特性更加直觀地呈現出來。
航天員王亞平取出一個紅黃相間的陀螺,把它靜止懸放在空中。用手輕推陀螺頂部,陀螺翻滾著飛向遠處。緊接著,王亞平取出一個一模一樣的陀螺,讓它旋轉起來,懸浮在半空中,再用手輕輕一推,旋轉的陀螺不再翻滾,而是保持著固定的軸向,向前飛去。
王亞平介紹說,高速旋轉陀螺的定軸特性在航天領域用途廣泛。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上,就裝有各式各樣的陀螺定向儀,正是有了它們,才能精準地測量航天器的飛行姿態。
❸ 美國人說:太空授課標志著中國迄今最大膽的一步,太空授課有什麼風險
這既包括技術上的風險,也包括政治上的風險。
技術上的風險,比如說太空授課過程中,航天員在天宮一號的艙室內進行各種實驗演示,參加演示的人員、設備一旦出現問題(演示失敗),又或者給航天員造成身體上的傷害,實驗物品處理不當(比如實驗用的物體撞擊到天宮一號的重要設備上,造成設備損壞;液體泄露或接觸到天宮一號的精密儀器部件上,造成短路或更嚴重的後果),太空授課過程中通信中斷或受到干擾,影響實時天地互動的效果等等。
政治上的風險:畢竟太空授課對中國來說還是第一次,成功了自然是錦上添花。但如果一旦出現以上提到的情況(技術故障,從而導致授課失敗),不僅會讓國人失望,在國際上,更將使中國的國家威望受到影響。因此,美聯社才說:中國航天員的太空授課就是「一場戰斗」,這一任務堪比他們冒著巨大風險(進行)空間對接。
❹ 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有哪些技術難點,展現了怎樣的中國航天實力
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室,是很難的,因為空間是在太空上,有些東西不是在陸地上放,在哪裡就可以了?因為它裡面的空間放東西都是不穩的,有時候技術難點很大,雖然難度很大,但是,太空里的工作人員還是把中國航天的實力技術展現給我們,我們太幸福了
❺ 太空授課的基本簡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表示:「航天員將首次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太空授課和天地互動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動,這將成為神舟十號飛行任務的一大亮點。」 神十航天員北京時間2013年6月20日上午10點在太空給地面的學生講課,此次太空授課主要面向中小學生,使其了解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的表面張力作用,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員將進行在線講解和實驗演示,並與地面師生進行雙向互動交流。 天宮一號運行在預定的交會對接軌道上,狀態穩定,設備工作正常,推進劑等消耗性資源充足,滿足交會對接任務要求和航天員進駐條件。武平表示,本次科普教育活動將在組合體運行期間擇機進行,具體時間將綜合考慮飛行任務安排、航天員作息情況和測控通信等保障條件最終確定。屆時,將通過媒體全程直播這次活動。
武平介紹說,本次科普教育活動是中國利用載人航天活動普及航天知識的一次嘗試,希望通過開展此類科普教育活動進一步激發廣大中小學生對宇宙空間的嚮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
女航天員王亞平將成為中國境內的第一位「太空老師」。對於她的授課內容,武平介紹,主要是使中小學生了解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特點,了解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員將進行在線講解和試驗演示,並與地面師生開展雙向互動交流。
「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中小學生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熱愛航天,「王亞平說。 王亞平:授課主講;
聶海勝:授課助講兼指令官;
張曉光:攝像。 北京時間2013年6月20日上午十點零四分零秒到十點五十五分零秒 共五十一分鍾。
❻ 王亞平天宮授課都講了哪些內容
太空授課主要面向中小學生,使其了解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王亞平在天宮講解和實驗演示。
1、實驗(質量測量)
在神州十號,有一樣專門的「質量測量儀」。「太空授課」的助教聶海勝將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亞平將連接運動機構的彈簧拉到指定位置。鬆手後,拉力使彈簧回到初始位置。這樣,就測出了聶海勝的重量——74千克。
揭秘內容:牛頓第二定律
對這個問題,王亞平就有解釋,「其實,就是牛頓第二定律F=ma。」也就是,物體受到的力=質量×加速度。如果知道力和加速度,就可算出質量,「彈簧凸輪機構,產生恆定的力。也就是,剛才將助教拉回至初始位置的力。此外,還設計一個光柵測速系統,可測出身體運動的加速度。」
2、實驗(單擺運動)
T形支架上,細繩拴著一顆小球。這是物理課上常見的實驗裝置——單擺。王亞平將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後放掉,小球像著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擺動。隨後,王亞平用手指輕推小球,小球開始繞著支架的軸心不停地做圓周運動。
揭秘內容:太空失重
浙大航空航天學院專家:在地面,單擺的運動周期與擺的長度、重力和加速有關。但在失重的狀態,沒有了回復力,鋼球就靜止在原始位置。這時,細繩並沒有給球拉力。
手推小球,相當於給了小球一個初始速度,同時細繩又給小球提供了拉力,細繩拉力平衡離心力,小球便繞著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如果沒有細繩的拉力,小球就做勻速直線運動。而在地面,空氣的阻力使物體的速度越來越慢,重力則使物體向下掉。
3、實驗(陀螺運動)
王亞平取出一個陀螺,用手輕推,陀螺竟然翻滾著向前,行進路線變幻莫測。隨後,她又取出一個陀螺,抽動它後,再用手輕推,陀螺沿著固定的軸向向前飛去。
揭秘內容:角動量守恆
特級教師駱興高:轉動的陀螺具有定軸性。轉子的轉動慣量愈大,穩定性愈好;轉子角速度愈大,穩定性愈好。定軸性遵守角動量守恆定律——在沒有外力矩作用的情況下,物體的角動量會保持恆定。
航天員瞬時施加的干擾力不能產生持續的力矩,由於角動量守恆,高速旋轉陀螺的旋轉軸就不會發生很大改變。而這一點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難實現,因為陀螺與地面摩擦產生的干擾力矩等因素改變了陀螺的角動量,使其旋轉速度逐漸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轉方向。
4、實驗(製作水膜與水球)
一個金屬圈插入飲用水袋並抽出後,形成了一個水膜。這在地面,難以實現,因為重力會將水膜四分五裂。那麼,這個水膜結實嗎?輕晃金屬圈,水膜並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個小水滴。再往水膜表面貼上一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更奇跡的時刻:在第二個水膜上,用飲水袋不斷注水,水膜很快長成一個晶瑩剔透的大水球。水球內有連串的氣泡,用針筒取出,水球卻不受任何破壞。最後,王亞平注入紅色液體,紅色慢慢擴散,水球變成了一枚美麗的「紅寶石」。
揭秘內容:液體表面張力
液體表面層內分子間存在著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張力,它能使液面自動收縮。表面張力是由液體分子間很大的內聚力引起的,在太空與地面液滴產生表面張力的原理都是一樣的。失重時,水珠之間沒有了重力的擠壓,液滴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都形成了最完美的球形。
(6)航天太空授課用什麼技術擴展閱讀:
講課背景
2013年6月中旬,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在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上為中小學生授課,成為中國首位「太空教師」。為了做好本次科普教育活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中國科協和中央電視台等部門對活動進行了系統、周密的策劃。
並完成了課件、教具製作和地面課堂的准備工作,航天員也進行相關訓練,本次活動將在組合體運行期間擇機進行,具體時間將綜合考慮飛行任務安排、航天員作息情況和測控通信等保障條件來最終確定。
講課意義
作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完成太空授課的國家,此次太空授課不僅將提升全民對航天的興趣,還會從應用上推動天地大容量信息處理產業的發展,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將成為天地大容量信息處理產業發展的契機。
同時這也意味著中國已經可以對地外航天器進行至少40分鍾的實時監控,這意味中國已經擁有對洲際導彈進行全程的調整和監控能力。
❼ 太空授課是通過什麼傳到地球的
標准答案,網路上有!!!!!
-----------------------------------------
專家指出,太空授課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它在中小學生眼裡是溫情的科普,對別國來說則是冰冷的威懾。太空授課是依靠三顆天鏈中繼衛星來實現的。天宮的授課視頻先要傳到距地球3.6萬公里之遙的天鏈同步中繼衛星,再由中繼衛星傳至地面。中國在2012年7剛剛發射了天鏈三號,組成了覆蓋全球的中繼衛星系統。授課畫面穩定,語音清晰,驗證了這一系統的可靠性。
不知是否故意,王亞平在講課中提到,飛船每90分鍾繞地球一圈,而太空授課持續了40多分鍾,在此期間,它已經飛過半個地球;此外,授課有學生提問環節,表明天宮與地面是雙向的數據交流。中國通過太空授課的方式告訴潛在的對手,如果它想發射一顆洲際導彈,它有能力對導彈做出實精準的監測和控制。
神舟系列飛船執行過大量軍事任務。神舟四號的軌道艙攜帶了電子偵察設備,神舟五號上載有解析度為1米的高清晰度傳輸型相機。神舟項目本身既是秀肌肉。與天宮的交會對接、返回艙的回收,都展現出強大的制導水平。
近年來,中國軍事技術呈現飛猛進之勢,如2011年殲20首飛,2012年航母入役、大型運輸機首飛。航天方面也是一年上一個台階。中國軍力的成長提升了國家影響力,已經改變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❽ 航天技術由什麼三大部分組成
航天技術由運載器技術、航天器技術和航天測控技術三大部分組成。
運載器技術是指克服地球引力,將航天器送到外層空間的運載工具技術。航天運載器僅有火箭,所以,航天運載器技術亦稱火箭技術。
航天器又稱空間飛行器,是在太空按照天體力學的規律運行並完成一定使命的各種飛行器的總稱或空間系統。
航天測控技術是為保證航天器在軌道上正常運行,地面與航天器進行遙測、遙控、跟蹤和通信的技術。航天測控由航天器所載測控分系統和地面測控系統共同組成。
神舟十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它是中國第五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升空後再和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對接,並對其進行短暫的有人照管試驗。
對接完成之後的任務將是打造太空實驗室。神舟十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921工位」,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02.666秒,由長征二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遙十)「神箭」成功發射。
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中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