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全面正確地看待科學技術的影響
科學技術對人類的消極影響
科學技術會積極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但它也有另一面,會給社會帶來潛在的不良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科技異化的問題。科技成果應用不當,會異化為一種破壞人類生活,違背人的本意,制約人壓迫人的「異己」力量。目前人類掌握的核武器可以毀滅地球幾十次,「克隆人」會不會成為一支可怕的異己力量也很難斷言。其次,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科技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地位突顯,知識經濟初露端倪,掌握科學技術者會不會逐步集中,形成其自身特定的利益范疇,上升為一個階級?若果如其然,那麼社會又一次趨向於階級的簡單化——技術階級與非技術階級,那麼就會出現一系列問題。第三,科技的進步帶動全球性問題的出現。網際網路的建立,電子計算機的普及使網路安全、高技術犯罪成為不可不防的問題。經濟發展造成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然嚴峻。宇航技術的發展,移民月球並非遙不可及,人們對月球甚至太空的開發是否會造成許多太空生態災難亦未可知。
生物工程技術也向人的傳統形象、傳統價值和社會倫理觀念提出了重大挑戰,提出了急待解決的社會倫理問題。如基因工程會不會對人類帶來危險,遺傳重組的生物雜種會不會引起生物公害、破壞生態平衡;人工授精、胚胎移植、體外孕育也提出了夫婦雙方生育權問題、血緣關系問題、父母親的確定問題、「代理母親」的社會合理性問題、對待胚胎的道德問題、無性繁殖是否可以應用於人的問題等。
信息商品化也有負面影響。第一,它可以削弱社會的凝聚力。由於信息商品化促進了社會的分工專業化,因此它使得社會成員越來越成為一個一個的「經濟人」,變成只顧自己利益,不顧他人和社會利益的自私自利者,從而大大削弱了社會的凝聚力。信息的多樣化或分散化導致了不同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多樣化,也不利於社會內部的整合和團結。第二,使社會的許多犯罪和腐敗現象更加隱蔽。當信息成為商品,成為社會財富後,有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採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社會信息,並用來進行交換,而把所得占為己有。還有人可能通過炮製假信息來非法謀利。由於信息的非物質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進行犯罪和非法佔有屬於他人或社會的信息就具有極大的隱蔽性,不易被察覺,懲治起來也較困難。
3 全面認識科技的影響,正確認識微技術
科學技術本身是中性的。許多事實表明,同一種科學技術的同一種用法在一些條件下起著正面的積極影響,而在另一些條件下則起著負面的消極影響。科學、技術、社會的關系問題已成為科學技術專家和哲學家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出現了諸如唯科學主義、技術決定論和反科學主義、悲觀論等不同觀點。人們特別嚴肅地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即人類應該以什麼態度和價值目標來從事科學技術活動,科學家在「求真」的過程中應不應該承擔道德義務和責任。科學技術是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發展規律,也會受到社會力量、社會條件的制約。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關鍵看它為誰所用和怎麼用。
科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給科技一點人文關懷,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是每一個人追求的現代科技生活理想。同時,在經濟發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每個人有權利、有義務去了解科技發展的新動態,從而能夠估量它們對於人類有什麼利害。原因很簡單,今天科技發展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2. 為什麼大家不看好技術人員
這是怎麼了?以前有人說搞導彈的科學家不如賣茶葉蛋的老太婆,現在又說做技術沒前途?
很簡單,關鍵看你做的是什麼技術,有怎樣的技術水平,能為公司創造多少價值,有人只拿到3、4K月薪,也有拿著3-4萬月薪的,所以看問題不能以偏概全。
確實,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抱怨做技術工資低、做技術沒前途,這是值得重視的現象,而出現這種現象,當然是有原因的。
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我認為主要由於以下兩方面原因所致。一、看到銷售人員的高收入,讓技術人員越來越浮躁。
眾所周知,銷售人員就是靠業績吃飯的活,跟學歷、就業時間長短並沒有強相關,鄧爺爺也說:「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銷售人員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拿到定單,有好的業績就能吃香喝辣,兩、三年就有機會買房買車,外人看起來覺得風光無比、羨煞旁人的。其實,我認為也沒必要過於羨慕別人,俗話有說:要想人前顯貴,必要人後受罪。人家高收入的背後,也充滿著艱辛,據說,很多銷售人員為了拿到定單,常常要犧牲私人時間陪客戶喝酒,經常喝到酩酊大醉,很多人甚至喝到胃出血,人家也確實不易啊。
技術人員,就是一種靠技術、靠經驗吃飯的活,雖然起薪低點,成長慢一點,但堅持多年後確實有很多人能夠吃香喝辣的。但是,我還是要說「但是」,現在的人都是很現實的,一個起薪低、成長慢的工作,是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可的,是很難讓人有堅持下去的熱情的,誰能確定堅持十年八年就一定能夠吃香喝辣呢?萬一不行呢?很現實的一點就是,沒有錢,你連相親的資本都沒有,更搞不掂未來丈母娘!所以也就不能怪現在搞技術的人越來越浮躁了。
二、目前國內企業普遍對技術人員不夠重視
在外企工作過的童鞋們可能會清楚,外國企業對技術人員是非常重視的,受尊重程度也很高,很多技術崗位都能看到50、60歲的老外工程師,都一頭白發了還在專心鑽研技術的工程師,就因為外國對技術人員的重視程度很高,工資也很高,所以穩定性非常好,工資與資歷也是成正比的,是真正做到越老越吃香的。
而在國內,技術人員除了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之外,還擺脫不了中年危機的厄運,所謂的越老越吃香,也只是自我安慰罷了。所以,很多人做技術做到一定年齡後,轉行的轉行,創業的創業,真正能一直做技術做到退休的沒幾個。大環境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唯有不斷改變自己,把自己打造成技術上的多面手,也讓自己掌握更多核心的技術,只有這樣,才不至於輕易被替代。
展望未來大環境如此,我們雖然無法左右這個「局」,但作為萬千技術人員之中的一員,我依然堅守在技術崗位,依然認為技術始終是製造業大國的基石,依然認為技術工作並沒有落幕。
當然,光有情懷也是遠遠不夠的,人都是需要物質支持的,一個沒有物質支持的職業,是很難讓人們堅持下去的。借著我國提出了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中國製造2025等等戰略之機,在這里,也呼籲 社會 各界對技術人員給予更多的關注,給技術人員更多的尊嚴,給他們營造一個可以安心的、可長期做技術創作的環境,不要令技術人員剛到有經驗的年齡,就要面臨各種危機,我認為這才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核心的。
技術也有很多的工種,關鍵看你做的是什麼技術,有怎樣的技術水平,能為公司創造多少價值,有人只拿到3、4K月薪,也有拿著3-4萬月薪的,所以看問題不能以偏概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周圍好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吐槽做技術的起薪特別低,而且成長慢,都說沒前途,反而呢,都覺得做銷售特別掙錢,而且來錢快,很多人都跳槽去做銷售了,那麼為什麼現在大家越來越不看好做技術了呢?這是值得重視的現象,而出現這種現象,當然是有原因的。
銷售人員的高收入
眾所周知,銷售人員就是靠業績吃飯的活,跟學歷、就業時間長短並沒有關系。俗話有說:要想人前顯貴,必要人後受罪。人家高收入的背後,也充滿著艱辛,據說,很多銷售人員為了拿到訂單,常常要犧牲私人時間陪客戶喝酒,經常喝到酩酊大醉,很多人甚至喝到胃出血,人家也確實不易啊。
不知道大家對技術是否有很深的了解,在國內,技術人員太多了,每年的畢業生太多了,所以技術人員大都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甚至在某某企業還傳出35歲辭退的消息,這讓很多的技術人員都恐慌了起來。
技術人員,就是一種靠技術、靠經驗吃飯的活,雖然起薪低點,成長慢一點,現在的人都是很現實的,一個起薪低、成長慢的工作,是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可的,很現實的一點就是,沒有錢。
大環境如此,我依然堅守在技術崗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靜下心來沉澱。 社會 是公平的的,給每個人的機會也是公平的,技術和銷售都各有優勢。
您好!
技術成功案例
您現在用的windows系統的創始人就是做技術的,蘋果手機的創始人也是做技術出身的,我現在和您交流的平台創始人也是做技術出身的,BAT那家不是從技術開始才創造奇跡的?難道大家不看好這些人嗎?
能做什麼的決定因素其實您做什麼,不是由您來決定的,而是由您的性格和自己不斷學習完善自己來決定的。
技術無罪1、做技術的人,專注於技術。整天面對機器,代碼,工具等冷冰冰的東西,沒有語言,沒有驕人的身材,沒有漂亮的臉蛋。所以做技術的人對這些外在的美都沒有審美觀,吃飽,穿好即可,眼裡只有技術。要是用技術給人解決問題,得到豐厚的回報,那個時候,他感覺是最快樂的事情。
2、做技術的人起薪低,是因為技術不是一看就能會的,而且您是要解決技術問題的,開始您並不能獨立處理問題,或者處理問題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從而不能給企業創造效益。薪資永遠是和公司的效益掛鉤的,是成正比的。所以起薪低是正常的,但是一旦您能獨立擔當一面,薪資也相當可觀。
3、做技術的人成長慢,這個是正常的。技術需要積累沉澱,需要時間,需要琢磨,需要實踐,需要不斷的學習,完美,需要很多次的失敗,才能成功。但是只要您在某個領域做到了極致,您就大牛人,某里巴巴就是很好的例子,您能說他沒有前途嗎?
銷售特點1、銷售是來錢快,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銷售的。銷售首先要外表過人,這樣人家對您第一印象才好,才有可能跟您做生意,買您的東西,把錢給您。
2、銷售的性格要外向,能言善辯,做多面人。
3、做銷售也很辛苦,看著他們表面光鮮錚亮,背後受的苦其實您沒有看到。為了生意,捨命陪酒,投其所好,溜須拍馬,加班加點,只要能成單,傷了多少腦筋,付出多少青春!要想人前顯貴,必須背後受罪,一點也不假。
總之,只要人優秀,選適合自己性格的職業,努力奮斗,不斷完善自己,成長自己,都是可以取得驕人的成績,不論技術或銷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靜下心來,沉澱自己,迎接未來!
正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技術人員一直被認為是勞心者,其實只不過是高級一點的勞力者罷了。士農工商,技術人員對應的是「工」。以前的「工」到現在的技術人員,幾千年來實際 社會 地位並無改變。因為他們的工作對象仍然是物,而不是人。只不過由於經濟和技術的發展,我們不再需要手工製作了,而是用上了機械罷了。試想一下,從事的行業是製造業,製造業本身平均利潤率就很低;那從事製造業的技術人員又怎麼可能獲得高收益呢?
回歸到這個話題本身就是——為什麼技術人員起薪低?因為是和物打交道。為什麼銷售有機會拿到高薪?因為它是和人打交道。
從理論上講,和人打交道比和物打交道更容易獲得利潤。不過和物打交道的好處是可以旱澇保收。
一言以蔽之,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你要是眼饞別人掙得多,那就也可以嘗試去做這個。
首先,"大家不看好技術人員"是個偽命題。在 社會 分工中,除極少數純簡單的、服務性工作外,幾乎沒有哪個企業能離得開技術人員。尤其是高新產業、創新技術,更離不開技術人員。如晶元、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化工制葯、機械、紡織等等。
其次,極少數人不看好技術人員或不願從事技術工作,這是受"金錢至上「、" 娛樂 至上"這股濁流的侵蝕。過於追求物質享受,過於追求急功近利,過於追求賺取高薪(其實是資本的逐利性和公配的不公性所造成的)。
第三,中國要建成強大的 社會 主義現代化強國,核心在科教興國。這就需要擁有大量高素質、愛國的 科技 人才;需要掌握和創新大量的高精尖技術和產品;需要大量的實體企業尤其是掌握高新技術的產業。所以,各類技術人才,是國家的棟梁,振興民族的希望,是造福人民的榜樣,在我國是大有前途的。各類技術人員應學會"風物長宜放眼量",應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應時刻不忘愛國主義家國情懷,像錢學森、袁隆平、吳孟超、屠呦呦、樊錦詩那樣,為致力自己的專業奮斗終身。
10年資深技術人員給你答案吧!請問你一個問題,從古至今你聽過多少搞技術的大富大貴了,只能說衣食無憂已經很不錯了。也不能說沒有,只能說少之又少!跟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樣!現在人生活壓力很大,生活成本也很高!搞技術,沒有個三年五載的,是不能獨當一面的,大部分都很平庸,少部分搞得高精尖的還是不錯的。而且搞技術的人多數都是被不懂的人管著,特別是有一些外行管理內行,啥也不懂還瞎指揮,讓搞技術的人特別窩火,所以很難堅持下去!有的幹了幾年連養家糊口都成問題,所以也不再堅持了,如果是你,你還會堅持么?
技術需要慢慢的積累,這個過程很漫長,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所以很多人因為各方面的壓力,中途退出技術專業,轉投來錢快的工作!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大家都是哪裡掙錢多去哪裡,我還沒聽說誰那裡掙錢少去哪裡的!
作為資深HR,真誠地奉勸一句,誰不看好技術人員誰就是不懂人才、不懂未來、更不懂核心競爭力。這個世界的文明發展和工業改革,哪一次不是依託於技術的飛躍?
技術工作,是冷線工作,如果不是天才,往往需要多年的積淀,才能厚積薄發。有許多人,「厚積」一輩子,最後卻沒能「薄發」。我們經常看見,那些獲獎的技術專家,個個都是老態龍鍾了。用一輩子研究一個技術,都未必能成功,何況是普通的技術人員呢?
銷售工作,是熱線工作,與技術(冷線)相反,銷售不熱鬧,銷售不搞好人際關系,銷售不做廣告,銷售不走秀場,酒香也怕巷子深啊。所以,年輕人喜歡站在世界的舞台中央,銷售這個職業,可以提供這樣的機會。然而,高技術,天天走秀場,你還研究個啥呀。
銷售工作,是一個量變與質變不明顯的工作,所以,充滿了機會主義。有的人,靠一張嘴皮子就能叱吒風雲,這與技術工作需要硬實力是不一樣的。銷售工作收入彈性大,與個人努力直接掛鉤,而且都是現做現得,這個月我賣了100萬元貨,下個月你就要提成10萬給我,下下月我就想辦法賣200萬元的貨。這種的投入即回報的特性,深受年輕人喜愛。
有一個人說過,做過投資、做過銷售、做過貿易的人,是很難回歸去做技術的,因為那樣來錢太快了,誰還願意坐冷板凳啊?!錦衣玉食之後,誰還願意衣不遮體啊?!
但是,做技術的人,不是吃青春飯的。比如,醫生,比如,化工專家,比如,機械專家,都是越老越吃香。所以,國家召開人才工作大會,重點要鼓勵那些基礎科學、實用科學,營造尊重技術、技術光榮的氛圍。
未來的時代,一定是技術不斷迭代的時代,許多革命性的技術正在崛起。比如,人工智慧,比如,無人駕駛,比如,數控機床,比如,航天技術,等等,可能都在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展。當今 社會 ,高度重視技術,技術人才的高價位已經不斷涌現,比如,一些IT公司對大數據專業應屆生,都開出了幾十萬的年薪,誰說技術沒有前途?!
銷售與技術,都有前途,完全是兩個人生發展的維度。如果適合做銷售,就去做銷售。如果適合做技術,就去做技術。兩者都大有可為,前途都非常光明。
奇形的思維邏輯,什麼叫做都不看好技術人員?現在 社會 飛速發展,製造工業等等為代表的正是需要大量的優秀技術人才,現在有真才實學的技術人員正是可以發揮自己才華的最好時機,以前工業基礎薄弱,就是因為缺乏技術人才,種種原因教育方式不對,導致孩子對未來的追求就是什麼明星之類的或者可以坐在辦公室裡面就可以輕松掙大錢的工作,對技術型的工作根本看不起,沒興趣,看看每年什麼報考公務員等等的有多少人?好像孩子沒有考上高中進入技術學校就沒有前途了,這就是一種奇葩的心理。 社會 進步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從事技術工作的人可能暫時沒有什麼從事營銷等等的人收入高,可是沒有技術人員的創造,你拿什麼產品去銷售?現在 社會 對技術人才越來越看重,這就是 社會 進步的表現,假如說你作為技術人員沒有得到你期望的回報,說明你還沒有真正本領可以發揮,你沒有過人之處,需要刻苦鑽研,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樣子才會得到你想要的的東西。
樓主是從收入方面不看好技術人員不奇怪。因為與銷售人員相比,技術人員拿的是死工資,革新改造方面的獎勵很少。而銷售人員除了基本底薪之外,主要是有銷售提成,干好了一年收入幾十萬是正常的,多的有上百萬。就算是收入10萬元左右,工作上也比技術人員自由。
技術人員的起點就是大學生,但一輩子搞技術的人,確實有認知缺陷,不要說大家不看好,他自己都不看好自己。
技術人員的認知缺陷,就是把自己搞懂的部分想得太透徹,把自己沒搞懂的部分想得太簡單,而且過於執著自己這種認知閉環,臉皮還薄,死要面子,有時候亂放炮。
技術人員最不理解的東西,就是政治。比如,領導器重你,他想讓一畝地能打2000千糧食,這個時候有人說能畝產萬斤,領導很高興,但有很大的疑問,在會上,想聽聽你的意見。
技術人員容易犯的錯誤之一 ,就是直接揭穿吹牛的傢伙。錯誤之二,就是害怕得罪人,唯心的同意。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其實是有的。那個傢伙明顯在吹牛,但領導讓他發言,這是反常的,你不管支持還是反對,都有問題,但不表態,更有問題。
此時,有種說法比較好,留下了充分的餘地。你說,根據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轉換原理,畝產萬斤是完全可行的,但我們這里能量轉換效率是多少,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如果技術人員老是迴避人性的陰暗和復雜,不敢和人斗,總是寄希望於老闆是伯樂,這一生其實沒什麼希望了,真的不能看好。
有句話,值得技術人員體悟,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
3. 克隆技術那麼厲害,為什麼科學家還要一直反對普及克隆技術
因為克隆技術會帶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的問題,會干擾社會正常的人倫禮教。因為克隆如果對人進行研究,克隆另一個一模一樣的人,那麼這樣就會有兩個甚至更多個一樣的人,就必然會出現倫理相關的問題。
4.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科學技術
善用有益,盲目迷念失去生命本性,而成為其奴隸則是生命的毀滅悲哀。
5. 如何正確理解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這既是生產力提高的一種結果,同時又為生產力的進
一步提高創造了條件。正因為這樣,
小平同志才會斷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並不是每個人
都對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報以歡呼。相反, 有相當多的人
, 堅持這樣一種觀點: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
劍,它既可以造福人類,又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
一
現在銀行利用高科技設備如計算機幫助工
作,這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 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工作
強度,又方便了顧客。但是
, 計算機的普遍使用又
帶來另類問題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種高科技手
段破壞計算機網路、盜竊銀行機密文件
, 侵犯儲戶
利益,
獲取非法利益。尤其讓人不安的是
, 隨著科
技水平的提高
, 這種所謂的高科技犯罪越來越多
, 讓人產生一種
「道高一尺
,
魔高一丈」的感覺。再
如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和平利用原子能
,
解決人
類能源危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殺傷力極大
的原子彈也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生產出來了
,
過來又給人類帶來了更大的危機。類似現象都給
支持
「
科學技術是雙刃劍」這一觀點的人提供了證
據。因此當上世紀末科學家成功培育出
「
克隆羊」
後
,
有些人不是歡呼
,
而是憂慮
,
擔心這種技術的
[收稿日期]2005-07-01
濫用給人類帶來災難
!
應該承認這種擔心有其理由
,
但是堅持這種擔
心不利於我們去提高科技水平。比如:克隆技術可
以用於器官移植等諸多方面
,
為許多病人解除痛
苦。但是由於擔心被不當利用
,
所以許多國家禁止
或者限制發展克隆技術。這會不會成為一種新的
「
因噎廢食」呢
?
科學技術到底是第一生產力還是雙
刃劍呢
?
要回答清楚這些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
先我們需要清楚什麼是科學技術。對這一問題
,
教
科書這樣回答
:
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的知識體系
,
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一種精神力量。技術是生
產過程中的勞動手段、工藝方法
,
是人們科學知識、
勞動技能和生產經驗的物化形態。這段話其實是比
較淺顯易懂的,但是必須指出的是
,
這里提到的
「
自
然」這一概念它的范疇非常廣
,
不僅包括一般意義
上的大自然」
「 ,
「。
「
或自然世界」更包括人類社會」
而我們容易犯一個錯誤:只承認自然科學的研
究對象是自然,而不承認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也是
反自然。比如當說到某某是科學家的時候
,
我們會想
當然的認為此人是研究自然科學的
,
而不會想到此
人是研究社會科學的。好象科學家這個稱呼是研究
自然科學的學者的專利
,
研究社會科學的學者配不
上這個稱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理解上的誤區。這
[作者簡介]何國正
(
1973-
)
,男,湖北宜昌人,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講師。
44
何國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
個誤區多少說明我們對科學理解的片面。其實
,
不
僅研究自然科學的學者可以是科學家
,
研究社會科
學的學者同樣也可以是科學家。只要他在本專業領
域的水平足夠高就可以了。
二
毛澤東曾說過這么一句話「:世界上的知識只
有兩門
,
一門叫做生產斗爭知識
,
一門叫做階級斗
爭知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就是這兩門知識的結
晶。」現在很多人不同意這種說法,大概是認為這種
觀點有點「左」
「
是右」
吧。這種觀點是左」
「
暫時不去
討論
,
筆者認為
,
這句話至少把科學技術
(
知識
)
的
內涵進行了全面的概括。也就是說
,
完整的科學體
系應該是既包括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只研
究自然科學的科學
,
是不完整的科學體系。只有既
研究自然科學
,
又研究社會科學
,
才是完整的科學
體系。
甚至有必要給自然科學改個名字
,
因為自然科
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
,
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也是自
然。也就是說,自然科學這個名稱應該是雙方的共
稱
,
憑什麼讓一部分科學把自然科學這個名字給
「
霸佔」了
?
不過改名字是很困難的
,
因為習慣成自
然嘛。所以在本文中自然科學只是科學的一部分
,
如物理、數學、醫學等,而不包括社會科學。
但是我們至少要有這種意識
,
切不可讓自然科
學把科學給
「
霸佔」了
!
具體到實際科學研究中,也
是如此。以我們前面提到的克隆技術為例:克隆技
術無可非議是科學
(
技術),屬於自然科學范疇。但
克隆技術本身和由誰來掌握克隆技術、由誰來使用
克隆技術以及克隆技術為誰服務等是兩個完全不
同的概念。
克隆技術是科學,需要我們去研究。但由誰掌
握克隆技術、如何使用克隆技術、使克隆技術為人
服務更是一門科學
!
更需要我們去研究
!
克隆技術
是純自然科學的
,
但它的掌握和使用一定帶有社會
科學的因素。只研究自然科學
,
不研究它被誰掌握
和為誰服務
,
不是對科學的一知半解
,
就是對科學
的一種偏見。
遺憾的是現在就存在這樣一種一知半解和偏
見:大家都是熱衷於研究自然科學
,
而對於自然科
學掌握在誰手上
,
在為誰服務並不關心
,
更不去研
究它。好象這些問題不是科學家需要研究的問題似
的
,
即使有所注意
,
也只是非常抽象地說什麼科學
要為人類服務。
為什麼需要研究科學技術掌握在什麼人手中、
在為誰服務這些問題呢
?
難道科學技術不是普照之
光
?
難道它還會偏愛某些人
,
歧視另外一些人
?
是
的,至少到目前為止,科學技術還不是普照之光
,
從
某種意義來說
,
它甚至是一種奢侈品
,
只為少數人
服務。很多人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堅持,科學無國
界,是為全人類服務的。這種想法當然好,但可惜的
很,到目前為止這還是一種空想。
西方早期有位經濟學家叫奈克爾
,
他曾經說過
這樣一句話:(在西方國家),對財富佔有的不均又擴
展到對知識的佔有上。這句話說得不那麼直接
,
如
果說直接一點就是:有錢人才能讀得起書
,
能夠掌
握更多的知識
,
沒錢的人就讀不起書
,
掌握的知識
也少。其實,不僅西方國家如此
,
中國也不例外,中
國歷史上的知識分子
,
大多數出自比較富裕的家
庭,真正從下層社會里走出來的
,
只是少數,即便是
這一少部分
,
也在
「
學而優則仕」的
「
改造」下被
「
改
造」了。也就是說,在私有制條件下
,
掌握科學知識
需要一個重要條件,即當事人必須要有足夠的經濟
實力
,
如果沒有的話
,
掌握科學的道路將是非常艱
難和崎嶇的。
「
有教無類」在私有制社會中只是一個
美麗的幻想。
通過這些分析
,
可以確定
:
科學的內涵非常復
雜,其中的部分內容
,
是全人類的財富
,
按照馬克思
的觀點
,
這部分內容不帶有階級性
,
是科學的自然
屬性。所有的科學家都可以團結在一面旗幟下。另
外一部分內容,並不是普照之光
,
反而帶有階級性
,
即是為一定的階級或集團服務的
,
這是科學的社會
屬性。
正因為這樣
,
所以才會出現一方面
「
科學技術
是第一生產力」
,
另一方面
「
科學技術是雙刃劍」這
一奇怪現象,才會出現有人反對發展科學技術的現
象。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很多
時候使用某項技術需要向技術所有者交專利轉讓
費。如果不交的話就不能使用它
,
那就更談不上服
務了。而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競爭社會里
,
掌握技術
的強者對於沒有掌握技術的弱者來說
,
難道不會構
成威脅嗎
?
科學技術不是雙刃劍又是什麼
?
三
通過上述分析
,
筆者覺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
產力」這一觀點和
「
科學技術是雙刃劍」這種說法都
有各自的局限或片面性。前一種觀點沒有考慮科學
的社會屬性,過於樂觀。後一種說法則不利於我們
何國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
提高科學技術水平,過於悲觀。因此,有必要把二者動者的利益就越大,所以他們只會利用科學技術來
綜合起來。把這二者綜合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是相反。
事,幸運的是,前人已經替我們做了這項工作
,
只不在筆者看來,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最大的現實意
過現在很多人大概都忘了。這個人就是列寧,因為義在於:把這個問題討論清楚後
,
我們就知道降低
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全人類的首要的生產力就是工普通老百姓接受教育的成本的重要性了。近十年
人,勞動者。來,尤其當政府事實上實行
「
教育產業化」這一政策
為什麼說這句話把上述二方面都綜合起來了後
,
普通百姓接受教育的成本越來越高
,
已經到了
呢
?
第一,科學不僅包括自然科學本身,還包括由誰相當多家庭無法承受的地步。對於教育收費為什麼
掌握,由誰使用及為誰使用等內容。而這些內容都提高這么快
,
政策制訂者有自己的理由
,
比如學校
與人有關。撇開人來談科學談生產力
,
談不出什麼經費緊張,要用收來的學費增加教育投入等等。可
結果。第二,是不是只要人掌握了科學技術,這個科是,這項政策短期內也許可以使學校的教育經費增
學技術就會成為生產力
,
甚至成為第一生產力呢
?
加,但它的直接後果卻是剝奪了許多老百姓及其子
這也未必,因為不同的人利益不同
,
或者說
,
人分屬女受教育及掌握科學技術的權利。既然老百姓無法
不同利益集團。科學技術為某一個利益集團創造效走進大學走進課堂,那麼大學增加的教育投入與他
益並不一定會給其它集團也帶來好處
,
有時候反而們有什麼關系呢?我們甚至可以分析得出
:
教育投
會帶來災難。所以不能籠統地談人類
,
而必須細化入增加的越多,他們越不利。因為教育投入增加越
到底是哪一類人。第三,為什麼只認定工人或者勞多,就使得那些能夠享受這些投入的學生可以更方
動者是首要生產力而不是把全人類都看成生產力便快捷地掌握知識,這些學生在競爭中的優勢會更
呢?這樣說是不是階級性太強了?的確,這句話帶有明顯。而那些無法走進校園接受教育的學生則被越
比較明顯的階級性,所以很多人不願意接受。不過
,
甩越遠。最後的結果是:國家增加教育投入是一把
在一個真實的社會里
,
誰敢拍胸脯說他是站在全人雙刃劍。能夠享受這些投入的人得到的是正效益
,
類的利益這一角度來說話的
?
能夠不僅僅站在自身不能夠享受這些投入的人得到的是負效益。最嚴重
角度而是站在本利益集團角度說話已經非常不容的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會導致一種惡性循環
,
易了。第四,從整個人類進步的歷程來看,勞動者在無異於飲鴆止渴。
其中起的作用最大
,
如果讓他們掌握科學技術
,
對因為我們本來是想解決教育經費不足這個問
加快人類的進步最有幫助。第五
,
勞動者靠什麼來題,但出現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
是因為學
創造財富呢?一個是靠體力,另一個是靠智力。體力費太低嗎?不是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水平不高。我
是有限的,智力是無限的。如果不讓他們掌握科學們以為是學費太低導致教育經費不足
,
因此提高學
技術,生產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話。第六,勞動者掌費標准。這就使得大量勞動者無法掌握科學技術
,
握了科學技術會不會反過來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呢
?
勞動者不能夠掌握科學技術
,
生產力怎麼能夠提
如果從某個勞動者來看,這種可能性存在。但從整高
?
生產力不提高
,
教育的投入又怎麼能夠增加
?
體上來看,就沒有必要過於擔心。因為勞動者的利
「
教育產業化」不是飲鴆止渴又是什麼
?
這就是研究
益與生產力的發展是同方向的
,
生產力越發展,勞這個問題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