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常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有哪些
與整體救援活動整合在一起進行,及時調整心理救援的重點,配合整個救災工作的進行;以社會穩定為前提工作,不給整體救援工作增加負擔,減少次級傷害;綜合應用干預技術。保護接受干預者的隱私,不隨便透露個人信息;明確心理危機干預是醫療救援中的一部分,並不萬能。
評估、干預、教育、宣傳相結合,提供災難心理救援服務;盡量進行災難社會心理監測和預報,為救援組織者提供處理緊急群體心理事件的預警及解決方法;促進形成災後社區心理社會干預支持網路。
干預過程
如果有些醫院傷員及家屬過於集中,會給救援工作和善後處理帶來一些隱患,建議盡量將其分散救治;對於死者家屬的安置要盡可能分散,持續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幫助;防止他們在一起出現情緒爆發,以免善後處理被動。
對死傷者及其家屬的信息通報要公開、透明、真實、及時,以免引起激動情緒,給救援工作帶來繼發性困難。在對傷員及家屬進行心理救援同時,政府各部門要對參與救援人員的心理應激加以重視,組織他們參加由工作組提供的集體心理輔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心理危機干預
B. 危機干預的危機干預工作
危機干預工作中需要專業人員的參與,而心理咨詢師就是這樣的專業隊伍。他們不僅應具備該職業的基本素質,如道德素質、反省能力和誠實品質。而且還應具備特殊的專業素質,如生活經驗、鎮靜心態、靈活性、充沛精力、快速反應能力和換位思考能力等。當然,除去日常專業訓練所養成的各種素質以外,心理咨詢師也要掌握有關心理危機干預技術,如關注、傾聽、評估以及某些具體的危機干預措施。最後介紹了國內外危機干預中心理咨詢師的主要工作領域和服務形式,並探討了我國心理咨詢師參與危機干預工作的一些設想。
危機干預則借用簡單心理治療的手段,幫助當事人,處理迫在眉睫的問題,恢復心理平衡,安全度過危機。干預的對象不一定是「患者」,盡管大多數國家將此列為精神醫學服務范圍。干預的最低目標應是保護當事人,預防各種意外,故常動用各種社會資源,尋求社會支持。
C. 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心理危機干預就是指運用心理學、心理咨詢學、心理健康教育學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對處於心理危機狀態的個人或人群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全方位的心理指導、心理輔導或心理咨詢,以幫助平衡其已嚴重失衡的心理狀態,調節其沖突性的行為,降低、減輕或消除可能出現的對人和社會的危害。
D. 危機干預療法 的創始人,支持性理論,理論假設,治療流程,技術與方法 是什麼(請心理學高手)
危機(crisis)是指人類個體或群體無法利用現有資源和慣常應對機制加以處理的事件和遭遇。危機往往是突發的,出乎人們的預期。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時緩解,危機就會導致人們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出現功能失調以及社會的混亂。因此,危機控(crisis management)、危機干預(crisis intervention)便成為人類處理危機,給處於危機之中的個人或群體提供有效幫助和支持的一種必然的應對策略。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危機干預是一種通過調動處於危機之中的個體自身潛能來重新建立或恢復危機爆發前的心理平衡狀態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技術,目前危機干預已經日益成為臨床心理服務的一個重要分支。
早期的危機干預工作主要是由一些志願者參與進行。這些志願者或者是以往危機的受害者,或者是當前危機的受害者及其它受到危機影響的人。而早期出現的危機干預組織中較著名的有「消滅艾滋病委員會」等。但人們很快發現,危機干預中存在著非常復雜的問題,是志願者的美好意願所不能解決的。因此,危機干預越來越需要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工作人員參與。心理咨詢師在危機干預的專業人員中是一個最為活躍的群體。後來的事實證明,由於受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咨詢師的參與,危機干預的組織才逐漸從盲目走向成熟。那麼心理咨詢師為什麼能在危機干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專業性是如何體現、又是如何得到保證的呢?
危機干預工作中需要專業人員的參與,而心理咨詢師就是這樣的專業隊伍。他們不僅應具備該職業的基本素質,如道德素質、反省能力和誠實品質。而且還應具備特殊的專業素質,如生活經驗、鎮靜心態、靈活性、充沛精力、快速反應能力和換位思考能力等。當然,除去日常專業訓練所養成的各種素質以外,心理咨詢師也要掌握有關心理危機干預技術,如關注、傾聽、評估以及某些具體的危機干預措施。最後介紹了國內外危機干預中心理咨詢師的主要工作領域和服務形式,並探討了我國心理咨詢師參與危機干預工作的一些設想
危機干預,屬廣義的心理治療范疇。危機干預則借用簡單心理治療的手段,幫助當事人,處理迫在眉睫的問題,恢復心理平衡,安全度過危機。干預的對象不一定是「患者」,盡管大多數國家將此列為精神醫學服務范圍。干預的最低目標應是保護當事人,預防各種意外,故常動用各種社會資源,尋求社會支持。
[適應范圍]
當事人或求助者受到的常見心理沖擊簡括為以下四類:1.喪失因素涉及人員、財產、職業、軀體、愛情、職業、地位、尊嚴等的喪失。例如親人之故、失竊破產、失業下崗、受奸盡或致殘、失戀、離婚、事業及追求受挫等。約占危機誘發的加呢。
2.適應問題包括新生人學、退伍、離休、動遷新居、初為人媳、移民等情況,多指對新的環境或狀態時需要重新適應的心理應激。
3.矛盾沖突面臨各種急需作出決斷的矛盾及長期的心理沖突等狀況。例如棄學就商、商海沉浮、現實的趨俗與良心道德價值觀的激烈沖突等,均可導致心理危機。
4.人際緊張嚴重的或持續的人事糾紛極易陷人心理危機。
[方法與技術]1.干預的方法可有電話危機干預、面談危機干預及社區性危機干預等多種方式,干預技巧既有共性之處,也各有側重。
2.電話危機干預比較方便、及時、且經濟、保密性強。但難度較大,因為互不見面,聲音是獲得信息、施行干預的唯一途徑。治療者的任務應迅速從音調、語氣及簡潔應答中判斷求助者的心理狀態,基本干預策略是先穩住對方的情緒,導其傾訴,曉之以理。3.面談危機干預的基本方法為傾聽、評價及干預,干預措施包括①調整認知。②改善應對技巧。③鬆弛訓練。④充實生活內容。,⑤擴大交往,建立支持系統。
4.以社區為基礎的危機干預,具體內容包括成立各種自助組織,及時識別高危人群,(如抑鬱悲觀者、絕症思者、老人、殘疾人及天災人禍後的當事人等)。普及相關預防知識,在社區中宣傳心理衛生知識,提高扶弱濟因救危活動的公眾意識,預防危機所產生的不良後果。
E. 心理危機干預的危機干預
對災區情況的了解,包括道路、天氣和受災情況的了解。
1.確定干預地點
2.確定干預對象及其分布和數量
3.制定危機干預實施方案
4.編制、印刷心理危機干預評估工具和相關宣傳資料
5.聯絡、了解所要干預社區、各家醫院、住院受傷人員、死難者及家屬分布和安置情況,制定具體的干預流程和路線。
6.干預團隊食宿安排,干預隊員自用物品,常用葯品的准備。
7.可能的話到達之後對當地精神科醫護人員進行危機干預知識培訓,擴大人力資源。 1.與整體救援活動整合在一起進行,及時調整心理救援的重點,配合整個救災工作的進行;
2.以社會穩定為前提工作,不給整體救援工作增加負擔,減少次級傷害;
3.綜合應用干預技術。
4. 保護接受干預者的隱私,不隨便透露個人信息;
5..明確心理危機干預是醫療救援中的一部分,並不萬能。 地震災難的心理受災人群大致分為五級人群。第一、二級為高危人群,是干預工作的重點,如不進行心理干預,其中部分人員可能發生長期、嚴重的心理障礙。第一級人群:地震災難的直接倖存人員、死難者家屬及傷員。
第二級人群:與第一級人群有密切聯系的個人和家屬,可能有嚴重的悲哀和內疚反應,需要緩解繼發的應激反應;現場救護人員(消防、武警官兵、120救護人員、其它救護人員)。第三級人群:從事救援或搜尋的非現場工作人員(後援)、幫助進行地震災難後重建或康復工作的人員或志願者。
第四級人群:受災地區以外的社區成員,向受災者提供物資與援助,對災難的可能負有一定責任的組織。
第五級人群:在臨近災難場景時心理失控的個體,易感性高,可能表現心理病態的徵象。 ABC 法:
A、心理急救,穩定情緒
B、行為調整,放鬆訓練,晤談技術(CISD)
C、認知調整,情緒減壓和哀傷輔導。
1.首先要取得受傷人員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
2.提供疏泄機會,鼓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出來;
3.對訪談者提供心理危機及危機干預知識的宣教、解釋心理危機的發展過程,建立自信,提高對生理和心理應激的應付能力;
4.根據不同個體對事件的反應,採取不同的心理干預方法,如:積極處理急性應激反應,開展心理疏導、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矯正、放鬆訓練、晤談技術(CISD)等,以改善焦慮、抑鬱和恐懼情緒,減少過激行為的發生,必要時適當應用鎮靜葯物;
5.調動和發揮社會支持系統(如家庭、社區等)的作用,鼓勵多與家人、親友、同事接觸和聯系,減少孤獨和隔離。 1.心理急救
(1)接觸和參與
目標: 傾聽與理解。應答倖存者,或者以非強迫性的、富於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開始與倖存者接觸。
(2)安全確認
目標: 增進當前的和今後的安全感,提供實際的和情緒的放鬆。
(3)穩定情緒
目標: 使在情緒上被壓垮或定向力失調的倖存者得到心理平靜、恢復定向。憤怒處理技術、哀傷干預技術。
(4)釋疑解惑
目標:識別出立即需要給予關切和解釋的問題,立即給予可能的解釋和確認。
(5)實際協助
目標: 提供實際的幫助給倖存者,以處理現實的需要和關切。解決問題技術。
(6)聯系支持
目標: 幫助倖存者與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來源,包括家庭成員、朋友、社區的幫助資源等等建立短暫的或長期的聯系。
(7)提供信息
目標: 提供關於應激反應的信息、關於正確應付來減少苦惱和促進適應性功能的信息。
2.心理晤談
通過系統的交談來減輕壓力的方法,個別或者集體進行,自願參加。對於病房的輕症地震病人,或醫護人員、救援人員,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組進行集體晤談。
心理晤談的目標:公開討論內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資源動員;幫助當事人在心理上(認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創傷體驗。集體晤談時限:災難發生後24-48小時之間是理想的幫助時間,6周後效果甚微。正規集體晤談,通常由合格的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指導,事件發生後24-48小時之間實施,指導者必需對小組幫助有廣泛了解,指導者必需對應激反應綜合征有廣泛了解,在事件發生後24小時內不進行集體晤談。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員都必須參加集體晤談。
晤談過程:正規分6期,非常場合操作時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並進行。
第一期介紹期:指導者進行自我介紹,介紹集體晤談,的規則,仔細解釋保密問題。
第二期事實期:請參加者描述地震事件發生過程中他們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實際情況;詢問參加者在這些嚴重事件過程中的所在、所聞、所見、所嗅和所為;每一參加者都必需發言,然後參加者會感到整個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感受期:詢問有關感受的問題:事件發生時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過類似感受嗎?
第四期症狀期:請參加者描述自己的應激反應綜合征症狀,如失眠、食慾不振、腦子不停地閃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減退,易發脾氣,易受驚嚇等;詢問地震事件過程中參加者有何不尋常的體驗,目前有何不尋常體驗?事件發生後,生活有何改變?請參加者討論其體驗對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和改變?
第五期輔導期:介紹正常的反應;提供准確的信息,講解事件、應激反應模式;應激反應的常態化;強調適應能力;討論積極的適應與應付方式;提供有關進一步服務的信息;提醒可能的並存問題(如飲酒);給出減輕應激的策略;自我識別症狀。
第六期恢復期:拾遺收尾;總結晤談過程;回答問題;供保證;討論行動計劃;重申共同反應;強調小組成員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資源;主持人總結。
整個過程需2小時左右完成全部過程。嚴重事件後數周或數月內進行隨訪。
晤談注意事項:
(1)對那些處於抑鬱狀態的人或以消極方式看待晤談的人,可能會給其他參加者添加負面影響。
(2)鑒於晤談與特定的文化性建議相一致,有時文化儀式可以替代晤談。
(3)對於急性悲傷的人,如家中親人去世者,並不適宜參加集體晤談。因為時機不好,如果參與晤談,受到高度創傷者可能為同一會談中的其它人帶來更具災難性的創傷。
(4)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單次實施。
(5)受害者晤談結束後,干預團隊要組織隊員進行團隊晤談,緩解干預人員的壓力。
(6)不要強迫敘述災難細節。
3.鬆弛技術
除了那些分離反應明顯者,對所有被干預者教會一種放鬆技術:呼吸放鬆、肌肉放鬆、想像放鬆。 (一)專家組應該迅速給政府及相關部門提出建議
1.如果有些醫院傷員及家屬過於集中,會給救援工作和善後處理帶來一些隱患,建議盡量將其分散救治;
2.對於死者家屬的安置要盡可能分散,持續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幫助;防止他們在一起出現情緒爆發,以免善後處理被動。
3.對死傷者及其家屬的信息通報要公開、透明、真實、及時,以免引起激動情緒,給救援工作帶來繼發性困難。
4.在對傷員及家屬進行心理救援同時,政府各部門要對參與救援人員的心理應激加以重視,組織他們參加由工作組提供的集體心理輔導。
5.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利用媒體的資源,向受災民眾宣傳心理危機和精神健康知識,宣傳應對災難的有效方法,動員當地政府人員、援救人員、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或志願者接受工作組的培訓,讓他們參與心理援助活動。
6.定期召開信息發布會,將救援工作的進展情況及已做的工作,讓公眾了解,注意發布前把必須傳達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記者的問題要盡可能精確和完整,,盡可能保證屬實,如果沒有信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實回答;積極主動,引導輿論導向。
7.建議指揮部能夠進一步協調各部門關系,以便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順利進行。
建議提出後,應該盡量和當地政府溝通,以取得重視並採納,並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抓落實。
(二)工作流程
1.聯系救援指揮部、各家醫院,確定地震災難傷員住院分布情況,以及進入現場救援的醫護人員情況。
2.擬定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內容、宣傳手冊、心理危機評估工具,並緊急印刷。
3.召集人員夜間舉行技術培訓以便統一思想和技術路線,內容包括心理危機干預技術、流程、評估方法等。
4.緊急調用當地精神衛生中心的人員和設備等。
5.分組到各家醫院,社區,訪談地震災難傷員、相關醫護人員,發放心理危機干預相關知識宣傳資料。
6.應用評估工具,對訪談人員逐個進行心理篩查,重點人群評估、危機動力分析。
7.根據評估結果,對出現有心理應激反應的人員當場進行初步的心理干預。
8.在每一家醫院均向醫院領導提出有關病人的指導性診療和處理意見、工作人員與病人溝通處理技巧、工作人員自身心理保健技術。
9.對每一個篩選出有急性心理應激反應的人員進行隨訪,強化心理干預和必要的心理治療,治療結束後再次進行心理評估。
10.對社區幹部、醫院醫護人員進行了集體講座、個體輔導、集體晤談等干預處理。發現現場救援的醫護人員普遍出現明顯的應激反應,主要的表現為,創傷地震災難場景的閃回,情緒不穩定、焦慮,食慾差、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
11.每天晚上工作組人員召開會議,總結當天工作,對工作方案進行調整,並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對干預人員開展督導。 1.心理危機干預是指針對處於心理危機狀態的個人及時給予適當的心理援助。這不是一種程序化的心理治療,而是一種心理服務。
2.心理危機干預的最佳時間是遭遇創傷性事件後的24小時到72小時。24小時內一般不進行危機干預。若是72小時後才進行危機干預,效果有所下降。若在4周後才進行危機干預,作用明顯降低。
3.心理危機干預的方法是最簡易的心理治療方法,如:凈化傾訴、危機處理(心理支持)、鬆弛訓練、心理教育、嚴重事件集體減壓等。
4.心理危機干預必須和社會支持系統結合起來。尤其是在遭遇重大災害的時候,心理危機干預和社會工作服務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F. 危機干預的方法和步驟
危機干預的方法和步驟:
1.確定問題
從求助者的角度,確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認識的問題。為此必須以關心、真誠、尊重的態度去傾聽、觀察、理解並作出恰當的反應。
2.保證求助者的安全
干預的策略必須時時顧及求助者和有關人員,包括干預者本人的安全。
3.給予支持
採用關懷、同情、樹立信心的策略,通過與求助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使對方相信「這里有一個人正在關心你」。
4.提出並驗證可變通的應對方式
處於危機狀態中的人由於思維不靈活,常常感到「無路可走」,故干預者應提開放性的問題,啟發求助者找出多種選擇並與其討論這些選擇,考慮:有哪些環境支持可以利用(哪些人過去經常關心過自己)?自己可以採用哪些戰勝危機的策略或行動?可以採用哪些建設性的思維方式,以改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並減輕個人焦慮水平?唯應注意的,一是不要把你認為是有用的選擇強加給對方;二是只需與對方討論幾種選擇,處於危機中的人不需要也無能力處理太多的選擇。
5.制定計劃
與求助者合作,確定確實可行的行動步驟。在制定計劃的過程中注意提請求助者發現自己被忽視的能力,恢復其行動的自主性、自製力,減少對干預者的依賴性。
6.得到承諾
通過要求求助者口頭小結行動步驟,得到實施計劃的承諾和保證,培養其積極應對的行動意向。
G. 危機心理干預的8個步驟是什麼
1.確定問題 危機干預的第一步是從求助者的立場出發,確定和理解求助者的問題。干預人員使用積極的傾聽技術:同感、理解、真誠、接納以及尊重。包括使用開放式問題。既注意求助者的語言信息,也注意其非語言信息。
2.保證求助者安全在危機干預過程中,干預人員應該將保證當事人安全作為首要目標。這里的安全是指對自我和對他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危險性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在干預人員的檢查評估、傾聽和制訂行動策略的過程中,安全問題都必須給以同等的、足夠的關注。
3.給予支持和幫助 危機干預強調與當事人溝通和交流,通過語言、語調和軀體語言讓求助者認識到危機干預人員是能夠給予其關心幫助的人,讓求助者相信「這里有確實很關心你的人」。
4.提出應對的方式 幫助當事人探索可以利用的替代解決方法,促使當事人積極地搜索可以獲得的環境支持、可資利用的應付方式,啟發其思維方式。當事人知道有哪些人現在或過去能關心自己,有許多可變通的應對方式可供選擇。
5.制訂行動計劃 幫助當事人做出現實的短期計劃,包括另外的資源的提供應付方式,確定當事人理解的自願的行動步驟。計劃應該根據當事人應付能力,著重於切實可行和系統地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計劃的制訂應該與當事人合作,讓其感到這是他自己的計劃。制訂計劃的關鍵在於讓求助者感到沒有剝奪他們的權力、獨立和自尊。
6.得到當事人的承諾 幫助當事人向自己承諾採取確定的、積極的行動步驟,這些行動步驟必須是當事人自己的,從現實的角度是可以完成的。如果制訂計劃完成得較好的話,則得到承諾是比較容易。在結束危機干預前,危機干預工作者應該從求助者那裡得到誠實、直接和適當的承諾。
除以上六步之外,還應該啟動社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主要包括:來自於父母及其他親人、來自於老師和同學、來自於其他方面如朋友和社區志願者的支持等。這種支持不僅包括心理和情感的支持,也包括一些實質的救助行動。有調查表明,大學生從他人那裡獲得的社會支持具有可靠同盟、價值增進、工具生幫助、陪伴支持、情感支持、親密感和滿意度等調節功能,這些功能對處於危機期的大學生具有重要作用。
H. 如何進行危機干預
第一,確定問題。准確把握危機面臨者的問題是危機干預是否有效的關鍵,即從受幫助者的角度,確立和理解其所存在的問題,採用核心傾聽技術,包括同情、理解、真誠、接納以及尊重等,確定當事人所面臨的問題。
第二,保證危機面臨者安全。保證危機面臨者安全應作為危機干預的首要目標,即把危機者對自我和對他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危險性降低到最小。這是整個危機干預過程中應時時謹記的,也是危機干預最起碼的目標。
第三,給予支持。通過與危機面臨者的交流和溝通,讓他們知道有人能夠關心和幫助他們。工作人員不評論危機者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其應對和處理方式是否合適,而是無條件地接納危機面臨者,鼓勵和支持他們做出積極的反應。
第四,提出並驗證可替代的應對方式。工作人員幫助當事人客觀地看待其問題,追求並評估各種可能的選擇,從中找到有效的應對方式。可供選擇的途徑包括從環境中發現那些過去曾幫助過自己,而現在很可能還會幫助自己的人,列出當事人可以用來應對目前危機的行動、行為方式或環境資源;從當事人的思維方式中找出能夠改變對問題看法並減輕應激與焦慮水平的想法,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准確地判斷什麼是最佳的選擇,建立積極的、建設性的思維方式。
第五,制訂計劃。與當事人一起制定行動步驟以改變情緒的失衡狀態。這一計劃的核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當事人自己的努力,二是要有外界的直接介入和支持。當事人要選擇一系列能夠採用的、積極的應對機制,同時有明確的支持者、支持團體或機構。
第六,得到承諾。要讓當事人清楚他應採取的行動是什麼,應如何實施,並且明確承諾將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如果計劃制訂的過程得到了保證,得到當事人的承諾就很簡單了。這里的關鍵是讓當事人清楚他們的選擇,並確保能夠落實。
I. 常用的心理干預方法有哪些
北京癲癇病醫院專家稱理干預選擇賴於病病情其情況同症狀病接受同式治療面給家介紹1、支持性理治療:治療手段主要採用言語內容包括(1)病現狀評價;(2)病存問題析;(3)病作行建議適用於伴抑鬱情緒、焦慮情緒、性問題特別社理素所導致情緒問題治療且於治療依性重要作用作於癲癇發作本身治療及於精神障礙問題其治療起輔助作用同癲癇患者隨著齡增現系列理社問題患者及家屬提供理咨詢必要:2、行治療:經典條件反射理論基礎發展行治療包括厭惡療、脫敏療適用於強迫綜合征、恐怖綜合征等情況病操作性行治療適用於癲癇性格障礙通獎勵懲罰措施使病異行矯施行操作性行治療前提病應該收入強制性監護病房應該病監護理解同意及本理解松馳治療適用於顯焦慮、恐懼情緒病及睡眠障礙病物反饋治療則外些者作治療癲癇發作本身重要非葯物治療手段具體進行訓練未見任何詳細說明內未見展項治療功報道另外治療睡眠障礙限制卧床間療種於病程用各種葯物效較差病適合治療間相較且功與否病配合要求較高3、家庭治療:癲癇病理障礙產根源能源於家庭解決家庭問題才能解決病問題家庭員病產同情反應使病社功能明顯減退現明顯抑鬱焦慮自卑情緒影響病恢復家庭治療應該解決問題主要包括:(1)家庭員病疾病確認識問題(2)家庭員病態度問題(3)癲癇維持治療問題(4)恢復癲癇病社病康復意義問題(5)病家庭員溝通問題4、
集體理治療:癲癇病集體理治療促進病間相互溝通起相互解、相互啟發及互助作用同部病提供社交機般類似家庭、社問題及理障礙病組織組定期進行內容包括講解疾病關知識、理衛關識、病間相互交流、傾訴解決理、社問題較功病介紹等外北京癲癇病醫院專家認康復融其例:病進行職業能力、社交能力些特殊技能面訓練
J. 老年社會工作危機干預包括哪些內容
1.身體健康方面的服務
(1)健康促進與健康維護服務。
健康促進服務即是為老年人提供與治療、康復、預防疾病有關的服務,主要內容包括有關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推廣活動、處理酗酒和濫用葯物問題、協助進行壓力管理、鍛煉身體方案、設計防範老年人在家中的受傷的措施、提供精神健康服務、推廣預防性服務、提供跟年齡有關的疾病的信息、提供有關社會服務和後續性健康服務的咨詢等。
(2)與健康照顧有關的服務。
與健康照顧有關的服務即是為老年人提供的與身心健康間接相關的生活照料、家務助理、出行協助、信息咨詢等方面的服務。健康照顧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
①送餐、家庭病床、家務、探訪、電話慰問等個人協助服務;
②出行和行動服務,包括提供手杖、輪椅和住所改造等輔助手段的提供:
③緊急呼叫系統安裝等技術支持:
④信息咨詢、轉介、代際互助、日托、營養配餐、房屋修繕、照顧者的休息安排、人住老人院舍等服務。
2.處理認知與情緒問題
抑鬱症、痴呆症、譫妄和焦慮症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四個認知和情緒問題。老年社會工作者會處理老年人的一些認知和情緒方面的問題。
在有些個案中,社會工作者幫助老年人消除產生情緒問題的因素。而在另外一些情況下,社會工作者要致力於改變老年人的認知,幫助老年人適應他無法改變的情形。
做這方面的工作要注意老年人對待介入的態度。老年人可能對認知和情緒問題有偏見,抵觸配合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因而,幫助老年人學會識別和接納自己的各種情感狀態也是介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3.處理精神問題
珍惜當下;找到往事的意義;直面自己的局限;接受生活中的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拓展個人愛好和同情的圈子。
4.社會支持網路的建立
社會支持系統的工作主要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
(1)正式支持。
正式支持體系主要是由政府的老年工作組織機構和涉老組織機構構成。如社會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頤養院、護理院、臨終關懷機構、社區老年中心等。
主要支持內容:貧困救助、生活照料、危機干預、老年****益保障。
(2)非正式支持體系的構成。
非正式支持體系的構成通常分成3類:第一類是家庭成員(主要是子女)對父母的養老支持。第二類是親屬(兄弟姐妹及遠親、姻親等)對老年人的支持。第三類是非親屬(鄰居、朋友、同事、慈善機構、非政府組織、社區志願服務等)對老年人的支持。
主要支持內容包括:經濟支持、情感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
(3)用家庭思維建立家庭支持。
家庭體系工作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幫助家庭「解除羈絆」;二是識別成功的家庭應對技能:三是幫助老人及家人把有沖突的需求排出先後順序;四是為老人制訂行動方案。
(4)促進老人的社會融合。
促進社會接觸,設計活動方案,開展社區活動項目,促進融合。
5.處理老年特殊問題
(1)虐待和疏於照顧問題。
措施:保護老年人免受經濟方面的剝奪、提供救助性服務、發展支持性服務、改變和調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