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仿生機械的研究領域
分為上肢假肢和下肢假肢。上肢比下肢精巧靈活,結構也較復雜,一般要求假手的外形、構造與人手相近。隨著電子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假手已由裝飾假手、機械牽引假手發展到肌電假手。肌電假手是大腦通過脊髓和神經系統向有關肌肉發出一組生物電脈沖,利用裝在手臂皮膚表面的電極接受指令而驅動假手運動。這種假手受人的意志控制,能實現多功能的、與人手相似的動作。中國清華大學已於1983年研製出肌電假手。
下肢的主要功能在於負重走路,既要有穩定性、又要有適應性和靈活性。下肢包括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和足部各小關節。它在結構上要比較堅實、穩定,以適合下肢生理功能的需要。身體的重量經髖關節和股骨頭傳到雙腳。膝關節保證大腿和小腿之間具有一定的相對運動,以保證人體的穩定。美國還進行了在人體外側安裝機械骨骼即所謂「蟹殼」的研究,人的手足動作信息由機械檢出後,再來驅動機械骨骼。通過機械骨骼來承受外部力量可使人的力量增大許多倍,即藉助機械可擴大人的機能和對外界的適應性。 其他仿生機械 模仿鳥類、昆蟲和魚類的形態構造特點,研製各種適宜在空中、水下活動的機械技術系統,也是仿生機械的內容。自然界能飛的動物種類接近全部動物的3/4,其中佔主要地位的有600多種鳥類和35萬多種昆蟲。這些飛行動物為人類改進飛機性能和製造新型飛行器提供了天然的設計原型。鳥類和昆蟲的某些特殊機能,如蚊蠅和蜜蜂等昆蟲靈活機動的陡然起飛,翻轉翅翼的高頻振動,光面懸垂和空中定息等,都是現代飛機所做不到的。蜻蜓不僅飛得快,而且飛得高,飛得遠,是因為它有柔軟單薄的翅膀,飛行速度可達50公里/時。蜻蜓翅膀上的翅痣具有消除飛行中翅膀顫動的特點。根據這個特點,在飛機設計中將飛機類似部分加厚,以克服機翼的顫動現象。此外,沙漠蝗、金色鷸的節能飛行等,都是飛行器設計中可資借鑒的。
根據蝙蝠喉頭發出的超聲波可在空中導航和它對空中食物定位的原理,人類發明了雷達。根據蒼蠅、蜻蜓的復眼原理,人類發明了復印機和印刷機的復眼透鏡。根據響尾蛇的頰窩能感覺到 0.001℃的溫度變化的原理,人類發明了跟蹤追擊的響尾蛇導彈。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鯨、海豚和各種魚類經過億萬年的進化,形成了適應於水中的多姿體形。其中有適應於快速航行的仿錘形;適應於水底緩慢運動的平扁形;適應於穿入泥土或石洞間的圓筒形。脊鰭闊大的劍魚速度可達110公里/時,並能在幾秒之內就可達到全速,這是現代快艇所不及的。魚類除了有適於航行的形體外,同時還有特殊的推進和沉浮機能。人類根據水生動物尾鰭擺動式推進系統的生物力學原理,設計出一種擺動板推進系統。它不僅可以使船隻十分靈活地轉彎和避開障礙,還可以順利地通過淺水域或沙洲而不擱淺。僧帽水母用感覺細胞控制浮鰾內的氣體使身體沉浮。金槍魚靠控制體內一種生理化學反應而沉浮。人類根據這些原理研製成潛水艇的沉浮系統。烏賊的體型雖然和魚不太相同,但運動器官十分完善,它靠收縮腹肌把外套膜中的水從噴嘴迅速射出,藉此推進身體前進。人類根據這個原理設計出噴水船。人類還模仿海豚皮膚可減少水阻的特點,製成了「人工海豚皮」。
B. 假肢矯形工程專業開設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學什麼
主幹課程
高等數學、普通物理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電路分析、電子技術基礎、運動生物力學、機械原理、金屬工藝學、C語言、正常人體形態學、矯形臨床學、矯形外科學、矯形材料學、假肢學、矯形器學、康復工程、康復心理學等。
人才培養
針對國內迫切需要假肢矯形器製作、研發和臨床康復服務高級專業人才的實際情況,按照教育部本科生教育的基本要求,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假肢矯形協會公布的職業假肢矯形師標准,專業培養目標明確定位於「培養具備康復醫學、機電技術與材料科學、假肢矯形器設計與製作相關的基本理論以及康復醫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基本技能,能在臨床康復、假肢矯形工程領域從事設計與技術服務的高級應用人才」。
假肢矯形工程是應用現代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為補償、矯正或增強殘疾人已缺失的、畸形的或功能減弱的身體部分或器官,使殘疾人在可能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或代償功能和獨立生活的應用性技術,是康復工程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是一門邊緣性學科,涉及醫學和工程學兩大學科的若干專業,涵蓋了解剖學、人體生物力學、機械學、電子學、高分子材料科學等學科。
假肢矯形工程專業作為健康科學領域中一個新興的復合型、交叉型專業,涉及康復醫學、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學、電子學、高分子化學、材料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等多種學科。注重培養具備康復醫學、機電技術與材料科學、假肢矯形器設計與製作的基本理論,以及康復醫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基本能力,能在臨床康復、假肢矯形工程領域從事研究、設計與技術服務的高級應用人才。
C. 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就業方向有哪些
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就業方向有哪些?
快車教育,某名企人力資源總監曾先生表示,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培養具備康復醫學、機電技術與材料科學、假肢矯形器設計與製作的基本理論,以及康復醫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基本能力,能在臨床康復、假肢矯形工程領域從事研究、設計與技術服務的高級應用人才。
高考在即,那麼假肢矯形工程專業的就業方向有哪些?下面讓快車教育我綜合了快車教育的建議,為各位看官介紹一下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就業方向分析吧,僅供參考!
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就業方向分析:
假肢矯形工程專業畢業生適合在國內外康復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從事與假肢、矯形相關的科研、教學、醫療技術開發和技術管理等工作;到國內各大醫療機構中的康復中心,或各級康復醫療中心,協助各機構建立整合性假肢矯形工程系統.提升醫院整體康復醫療水平與康復效能;進入假妓裝配中心、假膠零部件生產廠,研製與開發社會需求的假肢矯形工程產品;利用本身豐富的專業知識背景,進入政府的醫保單位從事假肢矯形器醫療保險技術管理,或到裝配中心、假膠部件生產廠從事車間管理工作;繼續就讀國內外假肢矯形工程專業的相關研究所,進入學術領域,從事與研發假肢矯形工程學術研究工作。
以上是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就業方向分析情況,更多高考專業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就業方向分析資訊敬請關注快車教育職業規劃頻道。
D. 假肢矯形工程專業課程有哪些
高等數學、普通物理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電路分析、電子技術基礎、運動生物力學、機械原理、金屬工藝學、C語言、正常人體形態學、矯形臨床學、矯形外科學、矯形材料學、假肢學、矯形器學、康復工程、康復心理學等。
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對假肢矯形專業人員的培養,先後培養出一批技工、中專、大專層次技術人員。但是,隨著經濟與技術的進步,殘疾人福利及保障事業的發展,技工及大、中專層次的技術人員專業面窄,基礎較差的缺點暴露出來,在實際工作中已不能滿足社會的較高層次的需要。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殘疾人大國。全國共有各類殘疾人8290多萬,其中肢體殘疾佔30%,約75萬人需要裝配假肢或矯形器,但其中 74.4%尚未安裝。原因是多方面的。
假肢矯形工程專業作為健康科學領域中一個新興的復合型、交叉型專業,涉及康復醫學、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學、電子學、高分子化學、材料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等多種學科。注重培養具備康復醫學、機電技術與材料科學、假肢矯形器設計與製作的基本理論,以及康復醫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基本能力,能在臨床康復、假肢矯形工程領域從事研究、設計與技術服務的高級應用人才。
E. 假肢矯形工程專業的介紹
假肢矯形工程是應用現代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為補償、矯正或增強殘疾人已缺失的、畸形的或功能減弱的身體部分或器官,使殘疾人在可能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或代償功能和獨立生活的應用性技術,是康復工程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是一門邊緣性學科,涉及醫學和工程學兩大學科的若干專業,涵蓋了解剖學、人體生物力學、機械學、電子學、高分子材料科學等學科。假肢矯形工程專業作為健康科學領域中一個新興的復合型、交叉型專業,涉及康復醫學、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學、電子學、高分子化學、材料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等多種學科。注重培養具備康復醫學、機電技術與材料科學、假肢矯形器設計與製作的基本理論,以及康復醫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基本能力,能在臨床康復、假肢矯形工程領域從事研究、設計與技術服務的高級應用人才。2007年,中國首屆25名假肢矯形工程專業本科大學生今天畢業,填補了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領域的空白。這是首都醫科大學2003年首次招生的全國第一屆假肢矯形工程專業本科大學生。這批學子經過4年培養學習與專業訓練,成為適應社會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水平的假肢矯形器製作師與企業管理人員。
F. 假肢矯形工程專業課程有哪些
假肢矯形工程是一門醫工結合,研究運用工程技術手段提高殘障人士生活質量的生物醫學工程分支學科,是現代科學技術與人體康復需求相結合的產物,亦是工程技術與康復醫學相互滲透形成的新興交叉學科。
假肢矯形器概論、假肢矯形器技術(含小腿、大腿及上肢假肢學)、假肢矯形器裝配與訓練學、假肢矯形器專業管理、相關法律與法規等。
本專業主要為國家培養在醫、工結合領域較為緊缺的復合型高級假肢矯形工程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假肢矯形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相應的訓練,具有服務與研究涉及人體的外部功能的基本能力。
1.掌握假肢矯形工程的基本知識;
2.掌握假肢矯形工程的基本理論;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了解假肢矯形工程的相關信息;
5.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以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
6.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G. 假肢矯形工程專業的發展前景
現代假肢矯形器已向生物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氣壓(或液壓)膝關節、電腦控制假肢、大腦神經控制外動力肌電假手、智能仿生假腿、CAD/CAM 在假肢矯形工程的應用,都要求舉辦高等教育,培養出高層次應用型和復合型的人才。
確立假肢矯形工程學學科地位是改變中國假肢矯形器行業長期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生產效益低下、產品質量差的狀況,推進假肢矯形工程行業高技術產業,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最重要措施。 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對假肢矯形專業人員的培養,先後培養出一批技工、中專、大專層次技術人員。但是,隨著經濟與技術的進步,殘疾人福利及保障事業的發展,技工及大、中專層次的技術人員專業面窄,基礎較差的缺點暴露出來,在實際工作中已不能滿足社會的較高層次的需要。
因此,肢體殘疾人研究開發和服務領域,高層次人才非常匱乏。全國共有各類殘疾人8290多萬,其中肢體殘疾佔30%,約75萬人需要裝配假肢或矯形器,然而,其中74.4%尚未安裝。目前,中國從事為肢殘人服務的假肢與矯形裝配的專業人員不足,假肢矯形行業從業人數不足5000人,專業技術人員不到1000人,大多數一線技術人員是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培養出來的。
據介紹,2003年首都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為滿足社會較高層次需要,首次招生第一屆假肢矯形工程專業本科大學生。上海理工大學2013年開始招收假肢矯形工程本科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