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翻車機的工作原理
翻車機指一種用來翻卸鐵路敞車散料的大型機械設備。可將有軌車輛翻轉或傾斜使之卸料的裝卸機械,適用於運輸量大的港口和冶金、 煤炭、 熱電等工業部門。礦井下的礦車也大多用小型翻車機卸車。翻車機可以每次翻卸1-4節車皮。早期的設備只能翻卸1節車皮,現在最大的翻車機可以翻卸4節車皮。翻車機的工作原理是將敞車翻轉到170-180度將散料卸到地下的地麵皮帶上,由地麵皮帶機翻車機將卸下的散料運送到需要的地方。
『貳』 翻車是哪個朝代的
翻車最早出現在東漢,發明者是畢嵐。
翻車又名龍骨水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曹魏時,經過改制的翻車用於灌溉。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
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
翻車的作用
畢嵐創造的「翻車」,據考證就是我國鄉村中一直至現代還使用的龍骨水車的前身見王楨《農書》,基本原理與結構並無多大變化。畢嵐所創造的翻車,雖未直接運用於農業生產,但「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故對於國計民生也是有一定貢獻的。
畢嵐是我國歷史上「翻車」的「創造」者,而三國時的馬鈞,是翻車技術的「改進」者。馬鈞在前人創造用來吸水灑路的翻車的基礎上,設法加以改進,製造了既輕巧又便於操作的翻車。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後來逐漸推廣使用,提高了抗旱能力」,在今天也還有一定的作用。
『叄』 古代的筒車和翻車分別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筒車最初發明於隋朝,但唐朝的筒車勝於隋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漢代的畢嵐是我國歷史上「翻車」的「創造」者,而三國時的馬鈞,應是翻車技術的「改進」者.
『肆』 開鏟車導致翻車的原因有哪些和主要注意事項
第一:大臂升的過高,重心也隨之降低。二:車速快,同時也在轉向,容易側翻。三:遇到坑窪地,使重心轉移到車身側面,也要側翻!大體就是這樣
『伍』 工作20年發型師給女兒剪頭將其氣哭,20年的手藝為何會在一朝翻車
『陸』 古代的筒車和翻車分別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筒車最初發明於隋朝,但唐朝的筒車勝於隋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漢代的畢嵐是我國歷史上「翻車」的「創造」者,而三國時的馬鈞,應是翻車技術的「改進」者。
筒車(chinese noria)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於隋而盛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種靠水力自動的古老筒車,在家鄉鬱郁蔥蔥的山簡、溪流間構成了一幅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為中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
筒車又稱 「天車」 、「竹車」 、「水輪」、「水車」,是水力灌溉工具。按照材質分竹筒車和木筒車兩種。筒車的水輪直立於河邊水中, 輪周斜裝若干竹木製小筒, 有達四十二管者。利用水流推動主輪; 輪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滿, 至頂傾出, 接以木槽, 導入渠田。最早的記載見於唐代, 宋以後逐漸推廣。南宋張孝祥《於湖居士集》中《竹車》詩雲: 「轉此大法輪, 救汝旱歲苦」。「老農用不知,瞬息了千畝。」功效顯著,較人、畜力翻車為優, 一些地區沿用至今。
翻車又名龍骨水車,舊時中國民間灌溉農田用的龍骨水車。為世界上出現最早、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曹魏時,經過改制的翻車用於灌溉。
《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中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6)翻車的技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莊周《南華經》記載的漢陰抱翁老人恥用的桔槔,即是豎於井邊的提水器械。隨著社會的發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來越被重視,先後又出現了戽斗、汲筒、龍骨車(又名翻車)和筒車。戽斗是用粗繩縛於木桶或笆斗的兩邊,兩人對立各執一繩,將河水汲入田間。
汲筒是用打通竹節之粗大竹桿,相互連接,隨地勢高下,用木石支架,跨越澗谷,引水入田。龍骨車是用連串的活節木板裝入水槽中,上面輔以橫軸利用人力踏轉或利用牛力旋轉,溝溪河水隨板導入田中。筒車是利用水力運轉的原理,讓竹筒取水,流水自轉導灌入田,不用人力。
筒車的使用在安康始於南宋郭浩營田時。恆口千工堰龍口下筒車河是郭浩營田時制筒車引水入渠處,故地留「筒車河」之名。在河東岸崖壁上遺有石刻兩方,字跡雖已漫漶,但依稀仍可認出「奉檄制龍筒車」、「提水入堰」、「灌田」等字樣。
後來發展的高轉筒車,王禎《農書》描繪的高轉筒車,屬於提水機械。以人力或畜力為動力,外形如龍骨車,其運水部件如井車,其上、下都有木架,各裝一個木輪,輪徑約四尺(明代一尺約合0.32公尺)輪緣旁邊高、中間低,當中做出凹槽,更顯凹凸不平,以加大輪緣與竹筒的摩擦力。
下面輪子半浸水中,兩輪上用竹索相連,竹索長約一尺,竹筒間距離約五寸,在上下兩輪之間、在上面竹索與竹筒之下,用木架及木板托住,以承受竹筒盛滿水後的重量。高轉筒車也用人力或畜力轉動上輪。
綁著竹筒的竹索是傳動件,當上輪轉動時,竹索及下輪都隨著轉動,竹筒也隨竹索上下。當竹筒下行到水中時,就兜滿水,而後隨竹索上行,到達上輪高處時,竹筒將水侵瀉到水槽內,如此循環不已。帶動連成串的小竹筒盛水,沿水槽而上,可在高岸上從低水源地區取水。
南宋以來,筒車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完善,並漸行推廣普及。明、清之際,安康各縣都可見到筒車。地方誌書多有記載。諸如平利壩河的筒車埡,紫陽縣的筒車溝,寧陝縣汶水河的筒車灣這些至今沿用的地名,即可探尋到當年的蹤跡。在漢濱區迎風鄉黃洋河畔,至今仍可看到筒車風姿。它們在噴珠濺玉、澆灌農田的同時,也成了人們旅遊觀光的靚麗風景。
『柒』 人力翻車在什麼時期
「翻車」的發明者是畢嵐。
畢嵐(?-189),東漢宦官,十常侍之一。畢嵐創造的"翻車",據考證就是我國鄉村中一直至現代還使用的龍骨水車的前身(見王楨《農書》),基本原理與結構並無多大變化。
眾所周知,東漢的漢靈帝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在位時宦官繼續專權,貪污腐化成風,公開實官鬻爵,天下田畝增稅十錢,大建宮室等等。階級矛盾激化,終於引發了黃巾起義。因而畢嵐發明的翻車當時只能用於宮廷游樂,根本不可能用於發展生產力。到了曹操統一北方後,魏國的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要求當時的科學技術也能夠適應生產的需要而有所發展,這時「發明家馬鈞」便應運而生了。
馬鈞在前人創造用來吸水灑路的翻車的基礎上,設法加以改進,製造了既輕巧又便於操作的翻車。這種翻車,連小孩都能轉動,且能連續提水,可見有很大改進,所以很快流傳民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後來逐漸推廣使用,提高了抗旱能力,直到今天也還有一定的作用。
小結:東漢宦官畢嵐是我國歷史上「翻車」的創造者,而三國時的馬鈞,應是翻車技術的改進者。
『捌』 翻車最早出現在什麼朝代
翻車最早出現在東漢。翻車發明者是畢嵐(?—189),東漢宦官,十常侍之一。
翻車又名龍骨水車,舊時中國民間灌溉農田用的龍骨水車。為世界上出現最早、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
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曹魏時,經過改制的翻車用於灌溉。
《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
(8)翻車的技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
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
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中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玖』 向左轉、向右走 這項測試告訴你什麼樣的車輛會翻
[汽車之家安全技術]?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研究數據,翻車事故中,有超過三成的事故導致了車內人員的死亡,翻車在交通事故中個比例並不高,但是翻車事故仍舊需要被高度重視。今天,我們就來到了長安汽車重慶綜合實驗場,觀摩一次長安UNI-T應對翻車的「魚鉤測試」。
當然,車身與底盤是一套龐大且復雜的工程,除此之外,工程師針對減振器也做了針對性的匹配,尤其是減振器內的閥體,可以精細控制不同工況阻尼需求,優化車體側傾工況。
最後,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車身穩定系統的升級。尤其是在SUV車型中,車身穩定系統在緊急情況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夥伴們,除非必要,千萬不要關閉車身穩定系統,這是你人身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線。
寫在最後: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重心較高的貨車和SUV車型要比轎車或跑車更容易發生翻車事故,根據數據顯示,在美國因不同碰撞事故發生的死亡案例中,超過六成SUV是因為翻車引起的,而其他轎車僅不到五分之一。不過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車身穩定系統、底盤懸架結構不斷的優化,現在車輛發生側翻的幾率也在不斷降低。(編輯/汽車之家郭楓)
『拾』 翻車、筒車、水排有什麼區別
翻車
漢代,出現了一種新式的提水工具——翻車。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時畢嵐發明了翻車,「翻車設機車以引水」。翻車的工作原理是:其上、下鏈輪,一主動,一從動,繞在輪上的翻板就是傳動鏈,這個翻板兼做提水的工作件,一面帶動翻車轉動,一面把水提上來。長期以來,翻車成為我國農村中應用最廣、最為重要的一種提水機械。馬鈞對翻車進行了改進,製造了新式翻車,結構精巧,能連續不斷地提水,效率大大提高。這種新式翻車也較省力,兒童都能轉動。以後,這種翻車發展為龍骨水車,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1129415952&tn=imagedetail&word=翻車&in=2
筒車
亦稱「水轉筒車」,是唐代出現的一種提水工具。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兩個硬樁,制一大輪,將大輪的軸擱在樁叉上。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裡,可自由轉動。大輪輪輻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個個竹筒,岸旁湊近輪上水筒的位置,設有水槽。當大輪受水板受急流沖激,輪子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此種筒車日夜不停車水澆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約產生於隋唐時代。唐詩人劉禹錫有《機汲記》加以描述。直至今日,雲、桂、川、甘、陝、粵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車」,依靠齒輪傳動帶動筒車;「高轉筒車」,通過兩大輪,將低處之水帶向高處,結構均巧妙合理,為我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唐陳廷章《水輪賦》:「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宋梅堯臣《水輪詠》:「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宋史.太祖紀三》:「六月庚子,步至晉王邸,命作機輪,挽金水河注邸中為池。」宋李處權《土貴要予賦水輪》詩:「江南水輪不假人,智者創物真大巧。一輪十筒挹且注,循環下上無時了。」明王臨亨《粵劍編》卷三:「水車,每輻用水筒一枚,前仰後俯,轉輪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為輪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802764503&tn=imagedetail&word=筒車&in=5
水排
水排是我國古代一種冶鐵用的水利鼓風裝置。人類早期的鼓風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爐子用好幾個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動這些排囊,就叫「水排」。水排發明於東漢早期,是南陽太守杜詩(?-38)在總結勞動人民實踐經驗基礎上發明的。因為它「用力少,見功多」所以大家樂於使用。三國時期的韓暨把它推廣到了魏國官營冶煉作坊中,用水排代替過去的馬排、人排,四季不歇。水排不但節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風能力比較強,因此促進了冶鐵業的發展。水排在我國沿用了很長一個時期,直到本世紀七十年代,一些地方還在使用。
漢代的水排由同一時期的水碓和翻車結構推測,也是一種輪軸拉桿傳動裝置、我國古代水排構造的詳細技術最早見於元代的《王禎農書》,依水輪放置方式的差別,分為立輪式和卧輪式兩種。都是通過輪軸、拉桿及繩索把圓周運動變成直線往復運動的,以此達到起閉風扇和鼓風的目的。因為水輪轉動一次,風扇可以起閉多次,所以鼓風效能大大提高。
http://images.google.com/imgres?imgurl=http://www.cws.net.cn/cwsadmin/UploadFiles/yemao20041123103618458.jpg&imgrefurl=http://www.cws.net.cn/kjcg/CWSArticle_View.asp%3FCWSNewsID%3D17232&h=330&w=371&sz=22&hl=zh-CN&start=25&tbnid=Wi5peo_Ly691MM:&tbnh=109&tbnw=122&prev=/images%3Fq%3D%25E6%25B0%25B4%25E6%258E%2592%26start%3D20%26ndsp%3D20%26svnum%3D10%26hl%3Dzh-CN%26lr%3D%26newwindow%3D1%26sa%3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