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園林景觀設計的九種方法
構思
構思是景觀設計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說是景觀設計的最初階段。從學科發展和國內外的實踐來看,景觀設計的含義相差甚大。我們這里認為,景觀設計是關於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決土地、人類、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與健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它涉及區域、新城鎮、鄰里和社區規劃設計,公園和遊憩規劃,交通規劃,校園規劃設計,景觀改造和修復,遺產保護,花園設計,療養及其他特殊用途等很多領域。同時,從目前國內很多的實踐活動來看,景觀設計著重於具體項目本身的環境設計,即狹義的景觀設計。兩種觀點並不相互沖突。
基於以上的觀點,我們認為無論是關於土地的合理使用,還是一個局部的景觀設計方案,構思都是十分重要的。
構思首先考慮的是滿足其使用功能,充分為地塊的使用者創造、規劃出滿意的空間場所,同時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盡量減少項目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干擾。然後,採用構圖以及下面將要提及的各種手法進行具體的方案設計。
方案構思「四法」
1草圖法
草圖法的特點和作用
在運用草圖法進行構思的過程中,可以捕捉靈感、自由發揮、不受約束。
能將自己的想法較明確地表達出來,也可以隨意修改。
2模仿法
模仿法的核心在於通過別人的想法、構思,激發自己的靈感。
模仿法在仿生學領域的應用:模仿鷹眼的成像原理仿製出來的微型照相機、攝像機自動調焦的攝像頭等;人造衛星的拍攝系統;模仿飛鳥的翅膀結構原理製造出的飛機機翼等。
模仿法構思設計方案時,可以大致分為:
a.外形模仿
b.仿生模仿:形態仿生、結構仿生、原理仿生
c. 結構模仿
d.功能模仿
3聯想法
要用聯想法進行方案構思,人們就必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較廣的見識、較好的知識基礎及較豐富的想像力。
加一加
減一減
擴一擴
縮一縮
變一變
反一反
4奇特性構思法
運用這種方法形成的方案一般具有原創性。這些構思在歷史上很少發生,或從來沒能發生過,甚至有些構思在當前的科學、技術、經濟條件下無法實現。
方案的比較與權衡:
1、概念:在多個方案經構思形成之後,我們往往要對這些方案進行評判和比較,同時要從設計的目的出發,針對一些相互制約的問題進行權衡和決策,最後選出較為滿意的方案或集中各方案的優點進行改進。
2、方案的比較:通過比較,明確了各個方案對設計指標的符合程度。但,要制定出最佳方案,還必須根據設計要求與設計原則對各個方案進行權衡。
3、方案的權衡:通過比較,明確了各個方案對設計指標的符合程度。但,要制定出最佳方案,還必須根據設計要求與設計原則對各個方案進行權衡。
注意:
(1)比較與權衡必須有依據(設計要求與設計原則)。
(2)比較與權衡是技術的思想方法的重要內容,比較是為了權衡,沒有比較就沒有權衡.
繪圖
構思是構圖的基礎,構圖始終要圍繞著滿足構思的所有功能。景觀設計構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平面構圖組合和立體造型組合。
平面構圖:主要是將交通道路、綠化面積、小品位置,用平面圖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確地表現出來。
立體造型:整體來講,是地塊上所有實體內容的某個角度的正立面投影;從細部來講,主要通過景物主體與背景的關系來反映,從以下的設計手法中可以體現出這層意思。
對景與借景
景觀設計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築軸線和道路軸線,在盡端安排的景物稱為對景。對景往往是平面構圖和立體造型的視覺中心,對整個景觀設計起著主導作用。對景可以分為直接對景和間接對景。直接對景是視覺最容易發現的景,如道路盡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瞭然;間接對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軸線或行走的路線上,其布局的位置往往有所隱蔽或偏移,給人以驚異或若隱若現之感。
對景一般指位於園林軸線及風景視線端點的景物。對景多用於園林局部空間的焦點部位。多在入口對面、涌道端頭、廣場焦點、道路轉折點、湖池對面、草坪一隅等地設置景物,一則豐富空間景觀,二則引人人勝。一般多用雕塑、山石、水景、花壇(台)等景物作為對景。
正對:在道路、廣場的中軸線端部布置的景點或以軸線作為對稱軸布置的景點。
互對:在軸線或風景視線的兩端設景,兩景相對,互為對景。
借景也是景觀設計常用的手法。通過建築的空間組合,或建築本身的設計手法,借用遠處的景緻。如蘇州拙政園,可以從多個角度看到幾百米以外的北寺塔。這種借景的手法可以豐富景觀的空間層次,給人極目遠眺、身心放鬆的感覺
1借景的類型
①遠借
就是把園林遠處的景物組織進來,所借物可以是山、水、樹木、建築等。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北京頤和園遠借西山及玉泉山之塔;避暑山莊借憎帽山、留錘峰;無錫寄暢園借惠山;濟南大明湖借千佛山等。為使遠借獲得更多景色。常常需登高遠眺。要充分利用園內有利地形,開辟透視線,也可堆假山疊高台,山頂設亭或高敞建築(如重閣、照山樓等)。
②鄰借(近借)
就是把園子鄰近的景色組織進來。周圍環境是鄰借的依據,周圍景物,只要是能夠利用成景的都可以借用,不論是亭、閣、山、水、花木、塔、廟。如蘇州滄浪亭園內缺水,而臨園有河,則沿河做假山、駁岸和復廊,不設封閉圍牆,從園內透過漏窗可領略園外河中景色,園外隔河與漏窗也可望園內,園內園外融為一體,就是很好的一例。再如鄰家有一技紅杏或一株綠柳、一個小山亭,亦可對景觀賞或設漏窗借取。如」一技紅杏出牆來」,」楊柳宜作兩家春」、」宜兩亭」等布局手法。
③仰借
系利用仰視借取的園外景觀,以借高景物為主,如古塔、高層建築、山峰、大樹,包括碧空白雲、明月繁星、翔空飛鳥等。如北京的北海港景山,南京玄武湖借雞鳴寺均屬仰借。仰借視覺較疲勞,觀賞點應設亭台座椅。
④俯借
是指利用居高臨下俯視觀賞園外景物,登高四望,四周景物盡收眼底。所借景物甚多,如江湖原野、湖光倒影等。
2借景的方法
①開辟賞景透視線
對於賞景的障礙物進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擋視線的樹木枝葉等。在園中建軒、榭、亭、台,作為視景點,仰視或平視景物,納煙水之悠悠,收雲山之聳翠,看梵宇之凌空,賞平林之漠漠。
②提升視景點的高度
使視景線突破園林的界限,取俯視或平視遠景的效果。在園中堆山,築台,建造樓、閣、亭等,讓游者放眼遠望,以窮千里目。
③借虛景
如借時借光,借聲借香等。如朱熹的」半畝方塘」,圓明園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雲影」;上海豫園中的花牆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蘇州拙政園的」聞木樨香軒」,杭州西湖的」柳浪聞鶯」,則是借了鳥語花香。
表現在景區劃分、植物配置、建築景點、假山造型等方面。如利用花卉造景者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的表現手法。用樹木造景的有春柳夏槐、秋楓冬柏。利用山石造景者有揚州個園的春石筍、夏湖石、秋黃石、冬宣石作法。運用意境造境的有柳浪聞葷、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進行大環境造景的有杏花村、消夏灣、紅葉嶺、松拍坡等。南京有春登梅花山、秋遊棲霞山、夏去清涼山、冬登覆舟山的賞景習慣。畫家對季相的認識,對造園甚有益處,如園林植物上」春發、夏榮、秋蕭、冬枯」或」春莫、夏蔭、秋毛、冬骨」。」春水綠而瀲艷,夏津漲而彌漫,秋潦盡而澄清,寒泉涸而凝滯」。」春雲如白鶴,……夏雲如奇蜂,……秋雲如輕浪,……冬雲澄墨慘翳,……」。總之,按照四時特徵造景,利用四時景觀賞景,早已成為人們的習慣。
隔景與障景
「佳則收之,俗則屏之」是我國古代造園的手法之一,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也常常採用這樣的思路和手法。
凡將園林綠地分隔為不同空間、不同景區的景物稱之隔景。隔景是將好的景緻收入到景觀中,將亂差的地方用樹木、牆體遮擋起來。
障景是直接採取截斷行進路線或逼迫其改變方向的辦法用實體來完成。
隔景有實隔與虛隔之分。實隔後視線不能透過,造景上便於獨創一格。虛隔則視線可以透過,增加聯系及風景層次的深遠感。
障景(抑景)是指以遮擋視線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國園林講究」欲揚先抑」,也主張」俗則屏之」。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組織遊人視線發生變化,以增加風景層次。障景多可用山石、樹叢或建築小品等要素構成。
引導與示意
引導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採用的材質有水體、鋪地等。如公園的水體,水流時大時小,時寬時窄。
一座園林創作,關鍵在於引導的處理。引導是個抽象的概念,它與具體景象要素融匯一氣而體現園林思想與實用的全部內容。因此,引導決定諸景象空間關系,組織景觀的更替變化,規定景觀展示的程序、顯現的方位、隱顯的久暫以及觀賞距離。
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是指採用文字說明的形式,如路標、指示牌等小品。暗示可以通過地面鋪裝、樹木的有規律布置指引方向和去處,給人以身隨景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㈡ 旅遊景區景觀設計有什麼技巧旅遊景區景觀設計有什麼原則
旅遊景區景觀設計有什麼技巧?旅遊景區景觀設計有什麼原則?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景觀設計專家指出,園林景觀設計效果圖僅僅是綠維創景設計的其中一個方面。 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下設有景觀設計分院,分院宗旨是為人類塑造生活環境與生活空間,本著旅遊業對景觀設計的特殊要求,遵循旅遊景觀設計的獨特性原則,把握景觀主題化、情景化、生態化、游樂化、動感藝術化等旅遊規劃設計五大技術和獨特趨勢,專注於園林景觀設計、建築景觀設計、生態景觀設計、道路景觀設計等方面。 我們始終致力於創意景觀設計前沿問題的研究,在生態景觀設計、主題景觀設計、旅遊景區山門設計、建築景觀設計等諸多方面形成了諸如主體化設計思路、動感化設計思路、本土化設計思路、游樂化設計思路、生態化設計思路、情景化設計思路。綠維創景做旅遊產品設計,力求將創意策劃最終落地到建築與景觀設計上。經過幾年來的探索,我們創造性的將創意景觀設計總結為三要素、四特點、五領域。 上述北京綠維創景對「旅遊景區景觀設計有什麼技巧?旅遊景區景觀設計有什麼原則?」兩個方面詳細介紹,如果您還需要了解更多綠維關於景觀設計方面的研究理念和相關案例,請您參閱:綠維創意建築與景觀設計之路、旅遊業對景觀設計的特殊要求。
㈢ 風景旅遊區景觀規劃設計要注意哪些
旅遊規劃軟體操作示意TourismPlanningAndDesign 2016_6_2 3_38_54.mp4,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jhRY4tMLT5Z7B8dDyOmNYA
目前流行的三個軟體的基本操作、繪圖技巧和案例應用,還介紹了地理信息系統、虛擬現實技術在旅遊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㈣ 一個旅遊的問題,各位有什麼高招嗎觀光型景區升級、復甦的規劃策略有哪些
觀光型景區升級、復甦的規劃策略
要改變上述的種種問題,跟緊中國旅遊產業系統升級的腳步,觀光型景區向休閑度假的升級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當然,升級後的休閑度假型景區絕不是全盤否定觀光,而是在觀光的基礎上,賦予更多、更大比重休閑的內涵。我們認為,在升級過程中,其規劃應該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主題提升
深度挖掘文化資源是觀光型老景區提升主題的突破口。在觀光型景區的規劃中,要善於發現和提煉精品文化的主題,打造具有國際化標準的主題,創造強勢吸引核,這是景區賴以生存的基礎,如何增加吸引力是景區更上一層樓的關鍵所在。主題提升是老觀光型景區增加吸引力的必然選擇和首要工作。在《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劍門關景區總體規劃》中,綠維發現,原有劍門關景區為山嶽型歷史文化亞類,缺少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總結概括,景區內僅涉及少量的歷史文化方面的旅遊產品,而景區的自然資源也屬於世界級奇觀,卻沒有被充分的利用。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對景區的歷史和自然資源進行重新分析、評價,發現劍山山脈及劍門關的獨特地質構造,形成了「易守不易攻」、 御敵以北的天然戰陣,這種地質構造造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國」的安定與富庶,同時在此留下了眾多攻關、守關的傳奇故事,是自然奇觀與人文歷史的完美結合典範。經過反復的研究和論證,最終把劍門關景區的主題提升為「天生戰陣,地理人文奇觀」,這有助於劍門關景區的再次騰飛。
2、空間擴展
觀光勝地提升為休閑度假勝地,最缺乏、最需要的是開拓景區的休閑度假空間。值得注意的是,老景區由於環保和用地限制已無解決此類需求的空間。而在與主景區相連、相鄰的廣大城鄉有希望找到此類空間。休閑度假資源強調環境、重視民俗,與觀光資源有很大的差異。實現資源對接,功能互補,就能使新建休閑度假地最大限度地利用觀光勝地既有的客源市場和品牌價值,迅速切入以主景區為核心的旅遊圈,形成新的亮點。
因此,觀光勝地在主景區周邊的區域上開發新的高水準的休閑度假地,相當於宏觀結構意義上的二次開發,完全有可能開發出頗具價值和非常成功的旅遊產品。
3、產品創新
景區間競爭的核心是旅遊產品。因此,從產品開發的角度,應在增加景區文化內涵、完善景區服務功能的同時,推進一批填補旅遊空白、市場潛力大、檔次高、符合旅遊未來發展趨勢的新產品和新項目。
休閑度假型旅遊產品設計要突出原生態、本土化、靜態與動態兼備、時尚與懷舊相濟的獨立特色,創建當地前所未有的優美度假環境和休閑吸引物。休閑度假地不靠常態的居家休閑活動或一般農家樂活動支撐,而是開發高雅、新潮的國際流行度假活動如:湖畔靜養、水上娛樂、森林浴、野餐、露天吧、濕地觀鳥、垂釣、觀天象、汽車露營、極限運動、瑜伽、舍賓會所、高爾夫俱樂部、健身、中醫葯保健、溫泉和水療、袖珍主題公園、湖鮮美食、民俗主題小鎮等,這些都是與主景區錯位而又不同於於主景區的獨特賣點。它們並不排斥觀光,而是在關鍵節點部署吸引物和觀景台,配以服務設施,始終將觀光與休閑功能復合。
綠維創景認為觀光產品打造還應強調採用參與性、趣味性、互動性、情境化、體驗化的手法來打造。在四川老君山策劃中,針對三條溪谷,我們分別用文化、游樂、休閑度假三種主題功能來打造:「蝶溪八瀑」,營造國畫意境,用「漁樵耕讀」,「奕棋、牧童」等情境化手法表現士大夫的休閑生活主題;「動感靈溪」,該溪谷中設計水上蹦極等水上游樂項目來打造;第三條溪谷比較寬闊,結合山體及水岸的坡面景觀,借鑒「流水別墅」做休閑度假。
4、科技手段的運用
在觀光型景區規劃升級中應注重科技手段的應用――利用先進技術,打造科技景區。目前,數字化技術、虛擬技術、電子技術、自動化控制等已經廣泛應用於景區規劃和設計中。如深圳世界之窗,就是利用美國蘭馬克娛樂公司的高新科技優勢,對其旅遊景點和晚會節目進行包裝和改造,營造出有故事有情節的旅遊環境和內容,令遊客融入其中,激發其參與熱情,使之親身體驗國外不同地區的民俗生活方式,使整個景區的旅遊活動充滿動感和娛樂性。
5、設施完善
目前我國不少觀光型景區只有少量簡易、且千篇一律的餐館和旅店,衛生條件差,且價錢較高;小商販隨意擺攤,商品檔次低;幾乎沒有休閑娛樂設施,景區簡陋的服務和局促的接待設施與火爆的市場之間的矛盾彰顯。
完備的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是觀光型景區升級的堅實基礎,建設的滯後直接會影響旅遊的質量,降低景區的品位。首先應提高景區的可進入性,這是景區進一步發展的重中之重;其次,應加強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如給水、排水、電力、電信等,這是觀光型景區升級的根本保證;再次,應從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方面,加強旅遊配套設施的建設,完善旅遊服務功能,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黃山市在完善設施建設方面的措施,非常值得我們借鑒。一、規劃建設大型停車場,健全人行道服務網路體系,配置街道沿線的休憩、飲水、公廁和自動售貨機、刷卡機等設施,發展一批滿足自駕游、自助游需求的汽車旅館及汽車租賃公司。二、強力推進黃山雨潤、黃山東大門旅遊綜合項目、東方紅影視城、奇墅湖度假村、黃山茶博園、黃山娛樂城和新徽天地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徽菜美食街、露天酒吧街、步行商業街等一批精品街、休閑街、特色街。三、在全市主要景區附近新建一批集餐飲、購物、娛樂為一體的遊客服務中心。完成主要景區(點)、星級以上賓館以及特色商業街區、機場、車站、碼頭、銀行等窗口單位的多語標識系統。四、全面推進高星級賓館軟硬體建設,2008年三星級以上賓館全面開通數字電視,2010年五星級酒店增至5家以上。
6、人本化服務
我院院長林峰博士提出,旅遊設計規劃,必須以人為本(見《人本主義旅遊策劃方法論》),所謂人本主義原則:是指把以人為本,遵循人體生理與心理的規律,滿足人類審美、修學、交流、康體、休憩及整個生活方式需求作為第一要義的原則。
傳統的觀光型景區基礎設施差,人本觀念意識淡薄,雖然景觀突出,但很難形成強勢吸引核,遊客不僅要追求景色優美,更注重人本關懷。而最近出台的5A景區標准,就是適應休閑度假要求的表現,這類景區在景觀設置、項目設置等方面,注重遊客互動與情景體驗的結合,注重細節,注重對遊客的關懷,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㈤ 生態景區的開發規劃應該怎麼做
生態旅遊景區開發生態化規劃的主要內容:
1、景區生態化規劃目標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自然資源目標在於要保存現有資源的整體生態價值、基本特徵以及對人類活動干擾進行自我恢復的能力。第二,人文資源目標在於要維護並提高歷史和文化資源。第三,發展目標在於採取與景區整體生態和文化價值的保護相互協調的方式來調整旅遊產業的發展。例如:山西太原玉泉山森林公園規劃。
2、生態調查目的在於收集規劃區域的自然、社會、人口、經濟方面的資料和數據,為充分了解規劃區域的生態過程、生態潛力與制約因素提供基礎。
3、生態化旅遊產品規劃是隨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們旅遊產品越來越強調生態模式,其中,包括主題生態化、游樂生態化、藝術表現生態化三個方面的內容。
4、生態技術,包括生態材質運用、本土化植物配置、低耗能技術應用、綠色植物環境、環保材料與技術等等,對於景區規劃特別重要。
5、生態適宜性分析是生態化規劃的核心,其目的是應用生態學、經濟學、地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原理和方法,確定景觀類型對某一用途的適宜性和限制性,劃分景區資源環境的適宜性等級,為景區旅遊開發中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出建議。
㈥ 旅遊景區規劃設計的模式包括哪些生態小區建設有哪些措施
旅遊景區生態化規劃的主要內容
1.確定生態化規劃目標
景區生態化規劃目標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自然資源目標在於要保存現有資源的整體生態價值、基本特徵以及對人類活動干擾進行自我恢復的能力。具體內容有保護、保存並提高地表和地下水質量;保存、保護並提高動植物及其棲息環境的多樣性;保護自然風景的質量等。
第二,人文資源目標在於要維護並提高歷史和文化資源。具體內容有維護與規劃區域整體生態價值相關且協調的傳統生活方式;保存、保護歷史和文化資源要素;發掘歷史和文化資源要素。
第三,發展目標在於採取與景區整體生態和文化價值的保護相互協調的方式來調整旅遊產業的發展。如只允許在指定的未來發展區內進行能夠促進發展的項目、只允許在規定區域內布置旅遊接待設施等。2、生態調查
生態調查的目的在於收集規劃區域的自然、社會、人口、經濟方面的資料和數據,為充分了解規劃區域的生態過程、生態潛力與制約因素提供基礎。
景區生態調查可以通過實地調查、歷史調查及公共參與的社會調查、遙感調查等調查手段來完成。
自然環境調查的內容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氣候、植被、野生動物、土地利用現狀等方面。人文調查的內容包括當地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人文地理特徵。社會經濟要素的調查分析是確定旅遊景區所在區域的經濟水平,以及最臨近中心城市、經濟帶、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輻射距離。這對旅遊景區的發展規模有關鍵的決定作用。3、生態化旅遊產品規劃
隨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們旅遊產品越來越強調生態模式,其中,包括主題生態化、游樂生態化、藝術表現生態化三個方面的內容。
體現旅遊景觀生態化的項目,有生態迷宮(花卉迷宮、果蔬迷宮、濕地迷宮、水景迷宮、樹林迷宮等等)、森林氧吧和森林浴場、大型樹屋、大地藝術、空中花園等等。把生態造景與生態游樂結合起來,用綠色植物進行造景,用綠色植物製造游樂項目,用綠色環境打造遊憩模式。4、生態技術在景區規劃中的運用
生態技術,包括生態材質運用、本土化植物配置、低耗能技術應用、綠色植物環境、環保材料與技術等等,對於景區規劃特別重要。5、生態適宜性分析
生態適宜性分析是生態化規劃的核心,其目的是應用生態學、經濟學、地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原理和方法,確定景觀類型對某一用途的適宜性和限制性,劃分景區資源環境的適宜性等級,為景區旅遊開發中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出建議。
以生態適宜性分析為基礎,可以准確地將那些生態上極為敏感、景觀獨特、宜保持原貌,不宜進行人工建設干擾的區域設為保存區;對有的敏感性稍低,景觀較好,宜在指導下做有限的開發利用,設置為保護區,還有生態敏感性較低,自然地形及植被意義不大,適於開發而成為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