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冬小麥高產種植技術
冬小麥一般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播種。
播種前需做好選種、拌種工作。接著,對種植基地進行整地施肥,一般每畝施用氮肥10-156公斤、磷肥4-8公斤、鉀肥4-8公斤。然後就可以播種了,播種一定要合理,深淺一致。最後就是培育壯苗,出苗後要及時查苗和補苗。如果想提高冬小麥的產量,就一起來看看高產栽培技術吧!
一、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介紹
1、小麥要高產,在種植上要不斷提高土壤肥力,解決活土層,使耕作層的肥力及深度達到細、透、平,而且還要使水、肥、氣、熱相融合。根據有關資料證明:深耕細作的小麥根系主要分布在0-50厘米的土層內;而淺耕粗作下,主要根系分布在0-15厘米或20厘米的土層內。同時,小麥所需要的各種養分從土壤里都能找到,但數量不充足。所以,應採取外界施肥的方式加以補充。
2、小麥高產氮磷鉀是關鍵。氮磷鉀是保證小麥生長健壯,提高產量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所以人們稱它們是農作物生長中的三大要素。氮素供應充足,能促進細胞分裂和長大,使小麥的根、莖、葉等器官長得快,長得壯,營養生長旺盛,莖葉繁茂,葉色濃綠,分櫱多,穗大粒多。
同時,氮肥不足,小麥幼苗細弱、植株矮小、分櫱少、葉片窄小、葉色黃綠,由葉尖開始變黃乾枯,嚴重時整個葉片枯黃,植株早死。磷肥是構成細胞核蛋白和磷酯等的重要原料,又是促進植株體內物質轉化和運輸的重要物質。磷肥供應充足,能促進小麥開花結實、籽粒飽滿、成熟早,還能促使小麥根系發達。其次又能增強吸肥吸水能力。
同時,磷肥不足,麥苗生長緩慢,葉色深綠或發紫,分櫱少,次生根小而弱,返青、拔節期間次生根不伸展,不下扎或呈「雞爪根」。地上部分生長緩慢,分櫱成穗率低,葉片灰綠,葉鞘發紫,抽穗和成熟推遲,灌漿不足,千粒重低。鉀肥能促進小麥植株體內的磷氮的代謝,像沃葉磷酸二氫鉀,還能促進小麥生長健壯,秸稈硬,又能增強抗病和抗倒的能力。
同時,缺鉀時,作物的光合作用減弱,生長就會受到抑制,莖稈機械組織不發達,堅韌性差,籽粒減少,澱粉含量降低。
② 在中國,小麥的高產量地區在哪裡
說起小麥,可能北方的讀者更加熟悉一些,因為北方的很多美食都是小麥粉製作的,而南方人更喜歡用大米粉來製作美食,所以這就導致了北方的小麥產量遠比南方更多,而在我國的北方城市中,河南省的小麥產量又是最多的。除此之外,在四川、湖北、新疆、山東等省份,也是有大量小麥的收成的。
最後,在我國的四川省、新疆、黑龍江省也有很高的小麥產量,新疆雖然是一個非常乾旱的地方,但是小麥生長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再加上新疆地廣人稀,很適合大面積種植小麥。而黑龍江雖然以大米聞名,但是黑龍江的小麥也是不差的,四川省看起來似乎不像是小麥高產的地方,但是從數據上來看,四川省的小麥產量在全國的確是能夠擠進前十名的。
③ 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種植小麥宜選用高產品種,在整地施肥後適時播種,生長期間做好化學防控以及澆足越冬水、春季追肥等工作。
一、夯實播種基礎
1.因地制宜,選用良種。早中茬地塊應選用增產潛力大、抗寒性好的半冬性品種,如「眾麥1號」、「 周麥22」、「矮抗58」、「周麥16」;搭配種植「泛麥8號」、「周麥27」、 「豫教5號」等晚茬地塊宜選用穩產性能好、晚播早熟的弱春性品種,如「周麥23」、「眾麥2號」、等。
2.科學施肥,培肥地力。一般畝施農家肥3-5方、尿素25-30公斤、過磷酸鈣60-75公斤、氯化鉀5-10公斤、硫酸鋅1公斤,或者施用含量45%以上的復合肥40-50公斤。也可以把秸稈粉碎後直接還田,還田後要深翻,並增施速效氮肥。
3.精細整地,打好畦田。按照「秸稈還田必須深耕,旋耕播種必須耙實」的要求,提倡大型機械深耕,耕深25厘米以上,耕後機耙兩遍,除凈根茬,粉碎坷垃,達到上虛下實,地表平整;旋耕機作業的地塊要旋耕兩遍,旋耕深度15厘米左右,並要耙實。連續旋耕2-3年的麥田必須深耕一次,以打破犁底層。根據播種機播幅做好畦埂,平整畦面,以便灌溉。
4.適期足墒勻播,確保一播全苗。半冬性品種(早中茬)應在10月8-15日播種為佳;弱春性品種(晚茬)應在10月20-30日播種。凡墒情充足,又能做到精耕細作的高水肥地塊,一般半冬性品種畝播量8-10公斤,基本苗控制在16 -20萬;弱春性品種畝播量10-13公斤,晚播一天,畝增加播量0.5公斤,最大播量不超過15公斤。播種深度3-5厘米,深淺一致,達到種均苗勻。
5.土壤處理和種子處理。主治全蝕病、紋枯病、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土壤處理可選用50%辛硫磷(或55%甲拌磷)200毫升拌細干土(或麥麩)10-15公斤,耕地前撒施。種子處理選用2%力克秀(或3%苯醚甲環唑20毫升)10克加40%甲基異柳磷10毫升或55%甲拌磷乳油20毫升,兌水0.5-0.75公斤,拌麥種10公斤,堆悶3小時,晾乾播種。
二、冬前麥田管理措施
1.促弱控旺。小麥出苗後葉色發黃,生長慢,根少而變褐,田間成片狀或帶狀發生,繫上茬除草劑殘留葯害所致,應及時畝噴灑0.01%芸苔素內酯30克加氨基酸葉面肥75毫升,兌水40-50 公斤,全田噴霧;對晚播弱苗麥田,以促為主,採取增施有機肥和淺中耕等措施提高地溫,實現促弱轉壯;對群體偏大,有拔節趨勢以及植株偏高的旺長麥田,應於冬前(12月上中旬)畝用15%多效唑30-40克兌水30公斤,葉面噴霧進行化控。
2.除草防病。11月中旬-12月中旬,氣溫8度以上,雜草2-3葉時,防除豬殃殃、播娘蒿等闊葉雜草,每畝用10%苯磺隆15克加20%氯氟吡氧乙酸30毫升;防除野燕麥、早熟禾等禾本科雜草,每畝用6.9%驃馬濃乳劑50-60毫升。先把除草劑配成母液,再加水30公斤,田間均勻噴霧。畝用12.5%烯唑醇40克,加水40公斤,小麥莖基部噴霧,預防紋枯病。
3.澆好越冬水。小麥越冬前,在日平均氣溫降到3度左右時,及時澆好越冬水,並及時中耕鬆土,保墒防旱,彌實土縫,預防凍害。
④ 小麥作為主要的糧食,能讓小麥高產的栽培技術有哪些
讓小麥高產的栽培技術有:
一,種子的選擇是關鍵。
選擇籽粒飽滿、具有高產潛質、抗病性好且抗倒伏的優良品種。優良的種子,具有優良的遺傳基因。這是實現小麥高產最重要的一步。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⑤ 小麥高產種植新技術
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麵包、饅頭、餅干、面條等食物,那麼小麥高產種植的新技術有什麼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小麥高產種植新技術,一起來看看。
1.選地整地
選擇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種植小麥。耕層厚度>20cm,土壤有機質≥13g/kg,水解氮≥80mg/kg,速效磷≥20mg/kg,速效鉀≥
150mg/kg。前茬作物收獲後,及時深耕,耕深20cm左右,並耙透耙勻,做到上虛下實,以利種子萌發和根系生長。可用40%辛硫磷或40%毒死蜱4.5kg/hm2,拌干細土150~225kg隨犁撒施,防治地下害蟲。
2.選用良種
一是要選用與當地氣候、栽培等條件相適應的品種:二是要選用與生產發展、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品種。選用時應積極聽取小麥生產專家以及市場分析專家的推薦指導意見,降低生產的盲目性。
3.種子的處理
經過一定時間儲藏、加工以後的種子,發芽率、水分指標等是否符合要求,要進一步測試鑒定,同時注意播種前的曬種、選種等其它准備工作,確保種子質量。
4.適量播種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條件因品種制宜。中產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適當增加播量,可較多地依靠主莖穗爭取高產。高產田若播量過大,易引起群體過大,通風透光不好,個體生長弱,易倒伏,若適當降低播量,群體不會過大,個體促壯,抗倒,穗大,產量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不同的品種要掌握一定的播種。
1 播前准備
1.1 品種選擇及種子處理
選用優質、豐產性、適應性、抗逆性好的優良品種,高肥水地塊宜選用武農148、小偃22、矮抗58等品種,中低肥水地塊宜選用小偃22、西農979等品種。小麥播種前除選種、曬種外,最好每100 kg種子用200~300 g的多菌靈或15%粉銹寧拌種或小麥專用拌種劑對麥種進行包衣或使用包衣種子,防治小麥根腐病、全蝕病、紋枯病等病害,保證小麥出全苗[1]。
1.2 土壤處理及培肥地力
土壤處理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0 g/hm2拌52.5 kg豆餅,結合耕地邊撒邊犁;也可用3%甲拌磷顆粒劑或3%呋喃丹顆粒劑30~45 kg/hm2,用於防治蠐螬、螻蛄和金針蟲。秸稈中含有氮、磷、鉀、鎂、鈣及硫等元素,是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無素。秸稈中有機質含量平均為15%左右,可增加土壤有機質。秸稈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質,還田後微生物量激增,土壤生物活性強度提高,接觸酶活性可增加47%。隨著微生物繁殖力的增強,生物固氮增加,鹼性降低,促進了土壤的酸鹼平衡,養分結構趨於合理。秸稈還田可使土壤容量降低,土質疏鬆,通氣性提高,犁耕比阻減小,土壤結構明顯改善,連續秸稈直接還田,由於根茬粉碎疏鬆和攪動表土,能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土壤的保水、透氣和保溫能力增強,吸水率提高。因此,充分發揮興平市秸稈資源豐富的優勢、推廣秸稈機械直接還田技術是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建立高產穩產農田的有效途徑。
1.3 科學配方,合理施肥
按照目標產量,實行測土配方施肥,一般產量6 750~7 500 kg/hm2,施優質腐熟有機肥30~45 t/hm2及純氮180~225 kg/hm2、五氧化二磷135~180 kg/hm2、氧化鉀90~120 kg/hm2,全部有機肥、磷肥、鉀肥和70%氮肥作底肥結合翻地施入,剩餘30%氮素化肥結合灌水在拔節期追施。
1.4 深耕細耙,精細整地
一般深耕20~25 cm,深耕耙透不漏耕,旋耕機作業的地塊,旋耕深度要達到15 cm以上,特別是秸稈還田地塊至少旋耕2遍,達到上虛下實、地面平整、無殘茬和土塊。起壟要求行直壟端,為提高小麥機播種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2 適期播種,寬幅精量條播
2.1 播期確定
科學地確定小麥的適宜播種期是冬前形成壯苗的關鍵,也是小麥高產的主要措施之一。由於近年冬前(9—11月)氣溫有提高趨勢,播種時間可根據當地氣象預報確定。一般於日平均氣溫14~16 ℃播種,興平市一般在10月7—18日播種,半冬性品種於10月7—12日播種最佳,弱春性品種在10月12—18日播種為宜。
2.2 寬幅精量、半精量條播
小麥精量、半精量條播是有效控制播量、適當降低基本苗、構建合理群體的有效途徑。用精量、半精量條播機播種,下種均勻,深淺一致,播種深度3~5 cm,覆土良好、鎮壓較實。同時帶肥下種,種肥以約75 kg/hm2的氮磷復合肥為宜。主要根據品種的分櫱力、分櫱成穗率、播種期早晚和土壤肥力水平確定播種量,分櫱力強、分櫱成穗率高、播期較早和土壤肥力水平較高的條件下播量相對小些。一般播種量為:精量120~150 kg/hm2,半精量10~12 kg/hm2,早播宜少,晚播可以適當增加播量,每推遲1 d,播量增加3.75 kg,確保全苗不斷壟[2]。
3 加強冬前麥田管理,培育壯苗安全越冬
3.1 促查苗補種,培育壯苗
播後10 d左右,及早查苗、補苗,消滅斷壟,保證苗全;消滅疙瘩苗、保證苗勻、促進苗壯。對群體偏大、有旺長趨勢的麥田,要及時進行中耕、鎮壓,中耕深度7~10 cm,也可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450~600 g/hm2對水450 kg噴霧抑制其生長,實現控旺轉壯。對晚播弱苗麥田,以促為主,採取增施有機肥和中耕等措施提高地溫,實現促弱轉壯。
3.2 化學除草
在採取輪作倒茬和人工除草的基礎上,於11月下旬選晴天用高效、低殘留麥田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對以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用6.25%使闊得水分散顆粒劑150~300 g/hm2,或20%使它隆乳油750~900 mL/hm2對水450 kg防治;對禾本科雜草可用3%世瑪乳油375~450 mL/hm2對水450 kg防治。
3.3 適時冬灌
及時灌好越冬水,冬灌時間以平均氣溫降至4~5 ℃、日消夜凍時澆越冬水為宜(一般在12月15日前後),秸稈還田地塊,應提前10 d進行冬灌,及時踏實土壤,嚴防麥苗架空死亡,造成缺苗斷壟,一般灌水900~1 200 m3/hm2。
4 狠抓中後期管理,促苗轉化奪高產
4.1 科學追肥,促進麥苗升級轉化
根據苗情科學追肥,對一、二類麥田積極推廣前氮後移技術,提高小麥品質,3月上中旬結合澆起身水追施尿素120~150 kg/hm2;對長勢較弱的三類麥田追施尿素150 kg/hm2,促進麥苗升級轉壯;生長過旺或群體偏大的麥田,除起身期控制肥水外,在拔節前還應採取壓麥、深中耕和化控等控制措施[3]。
4.2 麥田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對於冬季未進行化除的麥田於3月上旬及時開展化學除草。4月上旬,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50 g/hm2,加10%噠蟎靈可濕性粉劑300 g/hm2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 g/hm2,對水450~750 kg,綜合防治小麥銹病、白粉病及麥蚜、麥蜘蛛、吸漿蟲;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50 g/hm2,加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 g/hm2,加磷酸二氫鉀2.25 kg/hm2對水450~750 kg綜合防治小麥銹病、白粉病、麥蚜、吸漿蟲和乾熱風;若小麥揚花期天氣預報有2~3 d陰雨過程可用50%多菌靈750 g/hm2對水450~600 kg在雨前噴施,預防赤霉病,如雨前未噴施,在雨後1 h補噴仍可有效防治赤霉病[4]。
4.3 酌情澆水,防止倒伏
孕穗期和灌漿期是小麥需水的高峰階段,若遇乾旱,應及時澆水,澆水時要結合天氣、土壤墒情、苗情等具體情況而定,切忌澆水過晚造成後期遇風雨倒伏,導致小麥減產。
5 適時收獲
小麥最佳收獲期是蠟熟末期,應及時收獲,搶收搶打,確保豐產豐收。
⑥ 你想知道如何實現小麥種植高產增收嗎
想要實現小麥種植高產增收,關鍵是要有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些關於小麥種植的方法。
四、施肥
在富硒小麥的生產中,有機硒肥用水稀釋後噴灑在小麥上。有機硒肥的施用分兩次:第一次,有機硒肥在第一次澆水後、第二次澆水前噴施除草劑,用量為3000 ml /hm2,稀釋至2-1000倍,噴施均勻;第二次,抽穗期噴小麥,用量3000ml/hm2,稀釋至2-1000倍,噴灑均勻。
以上就是關於小麥種植的方法介紹,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知道了方法,就要切身去實踐,才能實現小麥種植的高產增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⑦ 請問專家如何種植小麥才能高產
您好!
小麥高產種植技術: 選擇高肥水地塊。高產優質小麥品種種植。增施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精細整地,土壤無坷垃。播前拌種,可選用辛硫磷,三唑酮進行拌種,預防地下病蟲害。適期晚播,根據品種特性,確定適宜的基本苗。要防止播量過大,造成後期管理被動。注意防止倒伏,重施起身拔節肥。在返青至拔節前須進行一次化控處理,要重施起身拔節肥,促進穗大粒多。
小麥灌漿期可噴施葉面肥,防止早衰。對於增粒重、預防乾熱風有重要作用。結合防治病蟲害,噴2-3次葉面肥,如0.3%磷酸二氫鉀,能減輕乾熱風危害,增產效果明顯。噴施三唑酮,吡蟲啉,樂果等葯劑防治白粉病,銹病,蚜蟲等。
供您參考!
⑧ 種植小麥怎樣才能高產
小麥要想高產無非就是這幾個方面,一是種子,二是根,三是旗葉,四是非葉器官。小麥最後長出來的一片葉子就稱為是旗葉,旗葉的出現也是小麥進入孕穗期的標志,它有功能葉的稱號,旗葉光合性能的優劣和衰老進程的快慢直接就會影響到小麥產量的高低。旗葉的壽命雖然只有40天左右,但是卻對小麥後期的生殖生長的貢獻最大。
還有合理的施肥也很重要,而對於小麥的整個生長周期來說,它們對於氮磷鉀的需求量還是蠻大的,但是由於田地中小麥的氮磷鉀的含量是有限的,也無法滿足小麥正常的生長需求,就需要定期的施肥。而且小麥在不同的生長時期內對於氮磷鉀的吸收需求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還要對小麥合理的進行施肥。
⑨ 小麥種植想要高產,小麥種植有哪些高產的技術
當一些種植者聽說小麥每畝產1400斤時,他們不太相信,甚至說我在吹牛。我們的故鄉在黃河北,就在我們這邊。如果小麥產量低於1100磅,農村就會感到非常謙卑,而正常的產量超過1200磅。雖然各地區之間存在產量差異,但小麥產量差異主要是由於管理原因造成的。
然後,在這段時間內,小麥在整個生長期的百分比,以及為60%以上的小麥在這一時期達到創紀錄的20公斤尿素穗數,為小麥有效穗數的提高奠定了基礎。在小麥灌漿期,噴施磷酸二氫鉀有利於小麥干物質的灌漿。研究適量磷酸二氫鉀對小麥高產也有重要意義。只要你能把小麥的整個生育期,三倍的水分和兩倍的肥料,只要你把這兩點做好,小麥的增產就不會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