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宣講論文
熟悉論文主要評審老師的研究領域和喜好。
熟背論文的主線索和重點及弱點。
如果是工科論文,要先將論文相關的關鍵技術熱點作為引題,提起大家興趣。
明確論文的核心技術要點,解決了當前技術發展的哪部分的難點。
按照實驗順序得出你的結論。也可以倒述。個人認為這是個化繁為簡的描述,或者是個化簡為繁的講故事過程。
如果是文科論文就好講多了,沒有對錯,只有是否圓滿。
希望能幫到你,順利通過論文答辯!
Ⅱ 如何利用信息檢索技術,進行科學研究或論文寫作
科研方法與論文寫作
發布時間:2014-11-18 來源:畢業論文網
一、科研論文及其特點
1.論文
論文是以事實和理論根據為基礎,用無可辯駁的邏輯證明,議論說理的文章。論文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即論點、論據、論證。論點是作者對所議論的事情或問題所持的觀點。論據是證明論點的根據,包括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類。論證是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
論文必須通過概念、判斷和推理來闡明道理,必須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語言的准確性和概括性。
2.科研論文
科研論文(也稱學術論文)是論文的一種。它是專門討論和研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問題和表述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理解這個概念要注意把握兩個方面:(1)學術論文是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2)學術論文是表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科學研究是學術論文寫作的基礎,學術論文寫作是該科學研究過程的繼續,學術論文是科學研究的成果。
3.科研論文的特點
學術性。學術論文是科研成果的載體,是作者在某一科學領域中對某一課題進行潛心研究而獲得的科研成果的認真表述,具有系統性和專門性。
所謂學術,是指專門的、系統的學問。學術論文與一般論文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具有學術性。一般論文可以有感而發,不求系統,只在某一點上談感想、講心得、說體會;學術論文則不是一般的點滴體會,必須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因而要求作者在專業上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對所研究的課題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既了解它的歷史,又掌握它的學術動態,把握好自己的主攻方向,解決學術上有價值的問題。
科學性。揭示所研究事物或問題的本質,闡述客觀規律。一般論文只需要佔有一部分材料,選取能夠證明自己觀點的論據,可以比較自由地展開議論;而學術論文必須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揭示事物的本質,反映客觀規律。這就要求作者具有實事求是的態度,詳細地、大量地佔有材料,採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從中發現固有的本質和規律,並且准確地表述出來。
創造性。學術論文中的理論觀點是作者獨到的理論或見解。學術論文的創新性表現在:選取的課題新、研究方法新、展開的角度新、取得的成果新等。作者能夠站在某一學科的前沿,以自己的遠見卓識捕捉住合適的研究對象,靈敏地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深入研究並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提出富有創見的的理論或觀點,在理論和實踐上較之前人有創造性的進展。
科學研究的意義在於發現和創新。沒有發現或創新的研究,或重復研究,必然造成時間、精力和財力的浪費。學術論文能夠寫出自己新的發現、新創造、新見解,能夠在學術上有所突破,乃至填補一項空白,當然是非常理想的。但是,對於一般研究者來說,並非是輕而易舉的事。中小學教師主要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我們不能用過高的標准要求他們論文的學術前沿水平。只要他們的論文有理論意義或實踐意義,有新意,就應該予以肯定。所謂有新意,即能夠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或對別人所作出的結論進行實事求是的補充和修訂,加以捍衛或否定,而且有理有據,能夠自圓其說,都可以算是一家之言;只要選題有新的角度、材料上有新的發現、論證上有新的進展、觀點上有新的突破或者在認識上比前人有所提高,也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創造性。
二、科研論文的選題
1.選題的原則
價值性原則。也叫需要性原則,即選擇具有應用價值或理論價值的課題,它是選題的主要依據。科研課題的價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應用價值,即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亟待解決的課題。也可以理解為所謂的「社會熱點問題」。選擇這類課題,社會需要,人們關心,研究目標明確,一旦突破,必然會帶來顯著的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選擇這類課題進行研究,要注意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例如,當前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就屬於這一類課題。二是理論價值。有些研究項目,屬於基礎理論研究項目,雖然目前還不能應用於社會實踐,但是它對於科學文化的發展,對於解決理論上的疑難問題具有重大價值,或者對於應用課題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例如,數學上的「歌德巴赫猜想」。研究這類課題,必須要掌握研究領域的學術動態。還有一些課題,既有理論價值,又有應用價值,當然是更好的選擇對象了。例如,公有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實現形式問題,它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當前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問題。
創新性原則。即選擇的課題要有創見,有新意,有特色。在選題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兩點,一是選題要防止雷同,防止步別人後塵;二是要考慮所選擇的課題,能否研究出新的成果。創新性原則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1)別人未曾涉足的領域,填補學術上的一項空白。客觀世界是多樣化的、復雜的和不斷發展的,不管科學怎樣發達,總有尚待人們去研究、去認識的新課題。選擇這樣的課題進行研究,一旦有所突破,就能把科學推向前進。(2)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有重要的補充或發展。客觀事物是不斷發展的,人類的實踐也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們的認識也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前人的理論或學說總有需要補充或發展的地方。事實上,多數理論都是在後人的不斷補充和完善中發展起來的。選擇這類課題,也是很有意義的。例如,如何當好班主任,這可以說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課題。但是,如果結合素質教育的實施,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研究,就具有創新性。(3)對通說中的某些錯誤進行糾正。有些理論,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對的,成了通說,看起來好象是對的,其實不對,或者在某些方面是錯誤的,應該有新的認識。如果我們通過研究,能夠對其進行糾正,也是一種創見。
可行性原則。根據自己進行科研和寫作的主觀、客觀條件進行選題。選擇科研課題,既要考慮課題研究的必要性,又要考慮自己完成研究和寫作的可能性。有些課題,雖然很有價值,但是,作者力不從心,無法完成或無法圓滿完成,也是不適合的。因此,選擇科研課題時,一定要考慮完成課題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主觀條件包括:(1)專業特長與優勢。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主觀條件。所選擇的課題,應該是自己經過認真學習、鑽研的必然結果。自己對所研究的學科領域有比較多的積累,不但對前人取得的成果、達到的水平比較熟悉,而且對遺留的問題、爭論的問題也比較清楚。在所研究的學科領域中,研究的薄弱環節是什麼?在哪些方面仍有研究的必要和廣闊前景?學科的發展趨勢如何?對這些問題,應該心中有數。這樣,才能避免盲目性,有利於發揮自己的專長和優勢。搞學術研究,要揚長避短,揚長,即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和優勢;避短,即不要去搞自己不熟悉的課題。(2)自己的研究興趣。研究興趣是人們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達爾文曾經說過:「我記得從我在學校時期的性格來說,其中對我後來發生影響的,就是我有強烈而多樣的興趣,沉溺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深喜了解任何復雜的問題和事物。」這就是達爾文研究和撰寫《物種起源》等論著的動力之一。陳景潤如果不是對「歌德巴赫猜想」有濃厚的興趣,也不可能以那麼堅強的毅力,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演算。(3)自己的能力與水平。選題的大小、難易要根據自己的水平。一般說來,論題大,難度也大;論題小,難度也小。因此,對於初次搞科研的同志來說,選題宜小不宜大。先從較小的課題開始,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後,再研究較大的課題。有些較大的課題,一個人不可能完成,則需要集體合作。客觀條件包括:(1)資料來源。科研資料的來源,一靠文獻,二靠調查,三靠試驗。因此,在選題時,要考慮課題所需的資料類型和來源。(2)時間。有無充足的時間進行研究。(3)經費。有無完成課題所需的最低限度的經費保證。(4)導師。有無導師的指導。
三、科研課題的論證
課題論證是對選定的科研課題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目的在於避免選題過程中的盲目性。尤其是在申請科研經費時,更要進行認真的論證。我國目前國家資助的科研項目,分為國家級、省部級、區縣級和單位級。在申請科研經費時,首先要進行申請立項,申請被批准立項之後,還要進行開題論證。申請立項和開題論證,二者的內容基本相同,只不過後者比前者更詳盡。進行課題論證,本身也是一種研究,確切地說,是研究的前期准備工作。它必須依據翔實的資料,以齊全的參考文獻和精細的分析來支持自己的課題主張。通過課題論證,進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創設落實的條件。
課題論證的主要內容包括:
1.課題名稱、類別、負責人(課題組成員)
2.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3.國內外同類課題的研究狀況
4.本課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5.完成本課題的研究條件
(1)課題負責人的研究水平和時間保證
(2)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水平和時間保證
(3)資料設備和研究手段
(4)課題組人員分工
6.本課題研究所採用的方法
7.本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和研究計劃
8.經費預算
9.專家評定意見
Ⅲ 論文<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多媒體教室設計
修紅1 王存林2
(1大連女子商業職業中專 2大連女子職業中專 遼寧大連116021)
摘要:
本文首先論述了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意義在於變抽象為直觀,便於學生觀察和認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提高教學速度、節省課時,減輕了教師的勞動。接著重點闡述了構建多媒體教室所需的設備和應用中的重點問題:系統環境的選擇和圖像處理;動態的顯示與色彩、聲音技術。本文最後還提及了多媒體在教學中運用的前景。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室 動態顯示
Applying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to teaching
Xiu Hong 1 Wang Cunlin 2 3
(1Dalian Girl』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Commerce 116021)
(2Dalian Girl』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116021)
Abstract:At firs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of applying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to teaching in two aspects ,and one is to make the abstract become the intutionistic so as to be propitious to the obervation,cognition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teaching material of the students;The other is to make the complex become the simp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peed、saving hours and relieving teachers』s labor.Secondly,this article puts an importance on expounding the following three problems about the devices and application of building multimedia classroom:1)the selection of system environment and image processing.2)dynamic displaying and the technique of color and sound..Meanwhile,it also introces the prospect of applying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to teaching.
Key words: Multimedia technology multimedia teaching multimedia classroom dynamic displaying
1 引言
近幾年來,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快速發展並走向成熟,在微機上就可以實現許多傳統模擬的數字化。使得視頻、音頻、圖像、動畫和圖形文字一起在計算機中進行處理,因此,計算機所處理和表達的信息量急劇增加,從而為多媒體計算機在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可能。
2.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最有前途、令人振奮的發展領域。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知識的急劇增加和人口的膨脹,急需訓練有素、能適應時代要求的人才。、利用多媒體技術所具有的高度集成性、良好的交互性、信息容量大、反饋及時等特點,將多種信息同時或交替作用給學習者感官,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的種種弊端,使學習便加趣味化、自然化、人性化。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意義既深且遠。
(1)多媒體教學使教學內容由抽象變為直觀,便於觀察和認識,有利於學習和掌握教材。
多媒體計算機所提供的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對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於學生知識的獲取和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家赤瑞特拉曾作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是人類獲取信息究竟通過哪些途徑?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信息的士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可見信息主要是來自視覺加聽覺。多媒體技術使得信息既能聽得見又能自得見,集聲光形色動等為一體,直接對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官產生作用,這種通過多感官刺激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的聽老師講課強得多。信息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獲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獲取大量的知識。他的另一個實驗是關於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表明:如果既能聽得到,又能看得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能大大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而多媒體技術能使學生既聽到又看到,且又有足夠的討論。這說明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利於學習知識,而且有利於知識獲取後的保持。
(2)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提高教學速度、節省課時,減輕了教師的勞動。
(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將與網路技術結合起來,與模擬技術結合起來,與人工技術等高科技結合起來應用在教育教學中,那必將掀起人類教育事業的一場新革命。
3.多媒體教學的實踐——多媒體教室
作為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一個嘗試,我們建立了一個多媒體教室。其中的主要教學手段是應用圖像處理、計算機動畫以及聲音來處理教學問題。在系統整個中主要包括:計算機、投影儀、屏幕、音響、掃描儀五個部分;在教學內容上採用循序漸進、逐步開展的原則,將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化的教學實踐相結合。教師講解、指導,結合系統顯示模擬。合理安排時間,留下足夠時間給學生討論。這樣,實現了學生從三個方面,即聽、看、講(交流)來達到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和鞏固。
3.1系統環境的選擇和圖像處理
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採用支持多任務、多媒體的Windows環境,使用的開發工具主要是Powerpoint,這個軟體是非常適合用於演示的軟體系統。它有各式各樣的模板,提供了多種繪圖工具、豐富的圖片和文檔等,而且用它做成的課件可以很方便的演示。
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必須畫出的圖,使用Powerpoint提供的繪圖工具在模板上直接畫出,而對於現已成形的實物框圖,就可以使用掃描儀,將其掃描成圖形文件,供Powerpoint調用。另外,為了能使學生對於一些部件有一個直觀形象的認識,也通過掃描儀將這些部件掃描成圖形文件,加到教案當中。這樣一來,使得原來需要教師在黑板上畫的許多框圖,就可經過一「掃」而進學生視野,而且可多次重復使用大大,減輕教師的勞動。另外,也使許多教師想給學生看,但學生又不容易看到的實物,通過圖片,使學生得到一個直觀的印象,加強了學生的理解。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並很快理解和掌握知識很重要。為了增添學生興趣,界面要設法吸引人。在這里調用了Windows和Word中的圖片,並且從一些光碟圖片庫中選了許多漂亮的畫片。之後,使用剪貼和拼湊,組成一幅幅既吸引人又內容相關的圖片。
3.2動態的顯示與色彩、聲音技術
人對靜止東西的敏感程度遠不如運動的東西。在課堂上,如果學生看到的總是靜止不動的圖像、文字和數據,學生就容易疲勞,從而覺得乏味,用不了多久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為此,我們充分利用了該軟體所提供的豐富的動態顯示功能,使多數畫面從屏幕中央向四周慢慢展開,有的是從上而下一點點地翻開,有的卻是自上而下,自左而右,或從左下角、右上角,或飛進時,舊的一角則以弱色顯示,從而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學生的注意力能緊緊跟隨著教師的講解,而不致三心二意。
在使用動態顯示時,也注意到一點,這所以用動態顯示是為了增強教學效果,不能為了動態顯示而亂用動態顯示。該動的要動、該靜的要靜,要注意動靜的結合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不同的色彩、亮度對一個人的視覺產生的刺激是不同的。有的顏色使人心清氣爽,而有的色彩搭配會使人昏昏欲睡,所以合理地使用色彩搭配對教學效果的提高是很有益的。
因為所作的教案是演示給學生看。所以界面的主色調不能用沉,深的格調,而應盡可能地使界面歡快流暢,多選白、紅等顏色,而盡可能少灰、褐等顏色。對於重點的詞、句,以醒目的顏色作為前景色,而對於繁雜的、枯燥無味的原理圖,則更需要注意顏色的合理搭配填充。使學生看到框圖不是感覺那是一個個枯燥無味的框,而是象在看一幅美麗的圖畫,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美的享受。不同的亮度也使學生的注意力產生不同程度的集中,重點字詞,加大顯示力度。
聲音作為多媒體的一個方面,我們主要採用了錄音技術來配合畫面的顯示,教師的講解多一些。在多媒體教室的使用中,對於聲音的使用我們不處於摸索之中。
4.結束語
多媒體教室的實踐活動,以真實的實例反映了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運用的優勢,受到學生的歡迎和支持。精心製作的多媒體教案,不但加深了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和信心,而且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使教師得以安排更多的時間組織討論、輔導答疑和進行教學創造。它的使用給教師的備課和組織教學帶來了方便。雖然多媒體在教學的運用上還存在這樣那些的缺點和不完善,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必將越來越廣泛。
參考文獻:
[1]朱秀昌,宋建新 多媒體網路通信技術及應用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1998
[2](美)考克斯(Cox,N.)等著 多媒體網路互連指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6
[3]李學農,丁彥青,溫玲 多媒體教學優化設計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4]毛漢書 網路技術基礎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0
作者簡介:
修 紅:生於1968年,女,教師,大連女子商業職業中專。
通訊地址:遼寧省大連市女子商業職業中專
郵政編碼:116021
王存林 :生於1966年,男,副校長,大連女子職業中專。
通訊地址:遼寧省大連市女子職業中專
郵政編碼:116021
---------------------------------------------------------------------------------------------------
論多媒體技術在自然教學中的應用
我們即將進入21世紀。21世紀是一個科學技術競爭的時代。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科技人才競爭。鄧小平同志在《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一文中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教育是基礎。」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是人才建設的奠基工程。小學自然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擔負著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任務。通過自然課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和認識自然界里常見的事物,擴展小學生的知識領域,激發他們學習自然的興趣。更有利於培養他們良好的科學素質,對培養科技人才的幼苗,提高勞動者素質具有深遠意義。
多媒體是高科技的產物,它具有以下特點:一、能把文字、圖形、圖像、視頻、符號、動畫和聲音等多種信息進行集成;二、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中心對多媒體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使之按用戶的習慣顯示在屏幕上;第三、多媒體技術利用其強大的圖形交互和窗口交互操作,使人們能通過十分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來操縱控制多媒體信息的顯示。由於多媒體的這些特點,它逐步進入我們的課堂,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強大的人機交互功能,靈活調用聲、像、文並茂的教學信息,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創造欲,同時還能增強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力。
小學自然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自然教學中,我們不能單純靠老師講解,也不能完全依靠教師的演示,必須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在反復觀察實驗活動中,掌握各種知識、技能。我根據自然課的特點,把多媒體技術用到了自然教學中,服務於我們的自然教學。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自行探求科學知識創設情境
自然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獨立思考自己去獲得結論,注重指導學生自行探求知識,其目的是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同時鍛煉和發展有關的能力,初步掌握研究自然科學的初步方法。
教學中向學生提供實物教材,再恰當地輔以多媒體手段,就可以為學生自行探求科學知識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為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搭橋,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學《土壤的成分》,在學生自己採集土壤樣品後,進行觀察、分析,並經過充分討論之後,多媒體出示一幅土壤成分的表解;教學《魚》的外部形態特徵,在學生通過觀察實驗,並進行充分研討之後,再由多媒體依次出示魚的各部分的名稱和必要的註解,最後拼成一條完整的魚,在重點的地方,在出示畫面的同時,伴隨著發出「叮」的一聲和閃爍相應部位,從多方面刺激學生感官,讓學生引起興趣和注意……這種手段的使用,在內容上可以做到畫龍點睛,在效果上也可事半功倍,在培養與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上更會有效。
由於地區性和季節性等原因,往往在創設情境及搜集實物教材方面遇到困難,這時多媒體就更能大顯身手了。比如初春時教學青蛙,在我國南方,青蛙已經出洞了,而在北方,這時的青蛙可能還在地下冬眠,很難捉到青蛙。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放影一段青蛙的錄像。在講青蛙是怎麼捉害蟲的時候,錄像的速度比較快,為了讓學生觀察清楚,更好地掌握這一知識點,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用慢鏡頭播放,使學生能清晰地看到:一隻大青蛙張開大嘴,倒在下頜的長舌像張開的摺尺一樣伸出來,舌尖一下子粘住了一條蟲子,又一折,送進嘴裡去。學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屏幕上。而且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利用多媒體的交互作用,靈活播放。青蛙捕食這個講不清,道不明、實驗又極難做成功的難點,迎刃而解了……
二、利用多媒體幫助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
一些最基本的動手實驗操作技能,應該在小學自然課的教學中掌握。這不僅是中小學教育內容銜接所必要,也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形勢對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因此,貫徹自然教學新大綱,教好自然新教材,不僅要敢於放手讓學生面對大自然進行獨立地探索,還要切實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採用必要的手段,去指導學生認識各種實驗器材、材料,學會使用的方法,掌握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在這方面,多媒體技術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配合實驗,這可以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觀察,對研究的問題理解得快,印象深刻。
1、實驗前,用多媒體幫助學生裝配實驗,掌握實驗的注意事項
如《水的蒸發和沸騰》一課,要求學生會使用酒精燈給試管里的水加熱。課本上有插圖,但圖是靜態的,部分學生不容易理解。於是,我用多媒體做了一個小課件:第一步,出示酒精燈,讓學生認識酒精燈。講到什麼部位,就閃一下什麼部位,刺激學生感官,幫助學生記憶。第二步,做一個點酒精燈過程的動畫:先出示移去燈帽的過程,再出示怎麼點火,最後出示燈芯被點燃,重要的地方,如點燈時手的位置等都能重復播放,並加文字註解,播放時教師講再配合講解。點燃後,出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由下往上點火?第三步,出示一個燃燒著的燈芯的特顯,讓學生觀察比較火焰的三層顏色的區別:外層是淡黃色的,第二層是桔紅色的,最里邊一層是淺藍色的。然後,出示標注,讓學生記住最里邊的一層叫做和焰心,第二層叫內焰,最外邊一層叫做外焰。同時介紹外焰的溫度最高,所以要用外焰加熱。第四步,多媒體演示如何熄滅酒精燈,「桌面」上的酒精燈帽「飛」到了燈芯上,燈熄滅,同時強調一定要用燈帽蓋滅火焰。演示完一遍之後,再讓同桌同學相互思考、討論,並且讓各小組實際操作一遍。最後,演示加熱試管。出示一個試管,裝入少量水,試管夾從上半部分將試管夾住,酒精燈的外焰正好給試管的底部加熱,並且把實驗中的要點、重點通過多媒體展示在屏幕上,配合教師的演示講解,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方法。演示完畢,再讓學生復述,要求正確回答出給水加熱的方法:試管里裝多少水?試管夾夾在試管的什麼部位?試管的與火焰的角度?用哪部分火焰加熱?等等。然後,再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用酒精燈給裝水的試管加熱,並仔細觀察水沸騰時的現象。通過與傳統教學方法的對照與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是十分令人滿意的。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理論要聯系實際,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對小學自然學科同樣有這個要求。在指導學生自行獲取知識之後,還要積極指導學生自己去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這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受到鍛煉,增長才幹。在這方面,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也可以發揮啟發誘導的作用。
如教學《呼吸器官》一課,這是一堂暗箱式內容的教材,要分析人有哪些呼吸器官。我們有實物模型,它雖然能向學生展示人有哪些內臟及位置。但是,它不能向學生展示人呼吸時氣體經過了哪些器官,無法讓學生通過自己觀察得出人有哪些呼吸器官。為了能讓學生自主的學習,可以用多媒體技術設計一個動畫:標有藍色的箭頭沿著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示意吸氣的過程,讓學生思考吸氣時,氣體經過哪些器官;又出示一幅動畫:標有黃色的箭頭沿著肺、支氣管、氣管、喉、咽、鼻示意呼氣過程,再讓學生思考,人呼氣時,氣體要經過哪些器官。在學生了解了人呼吸要經過哪些器官後,讓學生來說說,呼吸器官有哪些,在人體內的什麼位置。由於運用上述教學方法,人有哪些呼吸器官學生都能說出來。
在講氣體交換這一抽象的問題時,我同樣運用多媒體技術設計了這么一個教學過程:我們通過實驗,學生得出了人吸進去的氣體中含有的氧氣多二氧華碳少;呼出來的氣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多氧氣少。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於是要講到一個氣體交換問題。關於人的呼吸器官,專門有一部科教育片的錄像,但是與我們的教材不是太相符。我於是把其中有用的部分用視頻捕捉卡捕捉到電腦里,進行修改加工,這樣一來,這部分重點內容在課堂上要用幾遍就可以用幾遍,要怎麼用就怎麼用,改變了電視錄像靈活性差的缺點。而且,課堂討論氣氛也大有改觀,學生的思維普遍都很活躍,事後記憶效果極好。這一切,都歸功於多媒體技術,他的可交互性,靈活性是其它電教手段所不及的。
四、恰當、合理、適時地運用多媒體,強調教學效益
現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探索中前進,逐步民開,於是在一些老師心中就產生了一種偏面的想法:要上好一堂課,就一定得用多媒體。其實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兩面性,多媒體也不例外。一堂課怎麼上,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手段,這是由教學內容決定。我們有些課的內容,如前面講到的青蛙,由於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著地區差異。為了解決教材編排與地區差異之間的矛盾,我們就可以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再或者一個抽象的概念,用了多媒體之後,把這個抽象的問題轉化成了一個非常容易理解的,直觀的問題……象這些內容,這們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因為它的教學效果是其它教學手段達不到的;但也有一些教學的內容:如小學自然第一冊中的《玩石頭》,各種各樣的石頭,應讓學生自己在玩的過程中去找出他們之間的異同,發現他們各自的特性。它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在學生玩的過程中就可以完成了,所以,就可以不運用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了。
總之,多媒體是一種先進的現代化教育手段,把他應用於我們的小學自然教學,用這高科技的產物來輔助我們的科學啟蒙教育,不但可以幫我們解決許多問題,而且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教育。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網路化必將是未來教學的發展趨勢。把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教學合理結合,讓多媒體課件在網上進行傳播。這是其它教學手段所不能達到的。
--------------------------------------------------------------------------------------------------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勞動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自九十年代以來,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繼而蓬勃發展,其應用已遍及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正在對人類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變革。特別是由於多媒體具有圖、文、聲並茂甚至有活動影像(GIF、FLASH等動畫)這樣的特點,所以能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它必然會對教育、教學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下面筆者就自己在課程方面的教學經驗及實踐,對多媒體技術在勞動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作粗淺的窺探。
一、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技術特點
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課堂教學的特點是:教師實時參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多媒體計算機僅僅作為先進的教學手段,由教師直接操縱。
配置——將帶有「集成控制系統」的多媒體計算機與各種視音頻設備(如大屏幕投影電視、視頻展示儀、錄像機,影碟機、錄音卡座、功放、話筒等)組合起來參與課堂教學。
特點——這里,多媒體計算機僅作為教學手段,主要用來集中控制視音頻設備、發布各種教學信息。教師在多媒體教室可以使用教學所需的任何教學媒體(如幻燈片、投影片、圖片、實物、模型、錄音 帶、錄像帶、光碟、CD-ROM、計算機軟盤等),來豐富教學內容。由於集中控制,操作簡便、直觀,且教師還可以通過人機對話,調用各種教學資源。由於這類多媒體示教室的規模可達200-300人甚至更多,投資相對較少,但收益面廣,又能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銜接,因此使用普遍。當然,多媒體計算機只由教師控制,不直接接受學生的反饋信息。
二、正確認識多媒體技術對勞動技術課堂教學的作用
1、 多媒體計算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於知識的獲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於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就是人類獲取信息到底主要通過哪些途徑。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信息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獲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識。他還作了另一個實驗,是關於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這說明多媒體計算機應用於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於知識的保持。
2、 多媒體計算機可作為認知工具實現很理想的學習環境。由於勞動技術對象大小的局限性及運動過程的隱蔽性,所以在動手實踐時很多演示過程進行得很快,也有很多對象不能讓學生全方位地觀察,不能直觀地讓學生領會接受直接影響課程教學的效果,多媒體計算機可通過課件以圖片的形式將實物的各個角度完整地展示,可通過錄像文件播放形式全面反復地展示全過程,更可以通過模擬技術通過多媒體去除現實中的各種影響因素將最理想的狀態以不同的速度直觀地反復地演示,從而創造一個理想的認知環境。
3、 多媒體計算機能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技術在勞動技術課程中的輔助應用,極大了豐富了學習的認知環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縮短了學生認知課程對象的時間,使學生能更加有效地獲取和保持知識,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通過多媒體系統部分地替代人工講解工作,還可緩解課堂上教師的勞動量。
在教學《靠墊的設計》一課時,我特別製作了一個教學課件:屏幕上首先出現了各種各樣精緻舒適的靠墊,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了過去。此時,屏幕上又出現了:你最喜歡哪個靠墊,為什麼?學生一下子活躍了起來,紛紛發表意見。本來,象這樣的問題,單靠老師理論上的講解,學生很難聽懂,會感受到枯燥無味。而現在屏幕上出現了豐富多彩的靠墊,有動物形的:史奴比,機器貓,還有星星月亮等。這樣,優美的畫面、悅耳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了。學生在觀賞的同時也激發了他的學習興趣,想到自己要設計一個更有創意的靠墊時更是躍躍欲試。原本枯燥的內容立即變得生動有趣了。
4、 不能替代動手實踐的主體模式。勞動技術教育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在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多媒體技術在勞動技術課程中的應用,雖然包括了多種外部感官刺激,但終究是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的一種輔助模式,即使是將來模擬技術的發展應用,也不能替代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的主體模式,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只能在加深課程理解、加強環境感受等方面起到更有效的效果,要更深一步理解並操作,則需要學生親自去動手實踐身感心受。
三、如何合理充分地在勞動技術課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
1、 合理組建選用多媒體教學系統。在組建多媒體教學系統時,可根據學校規模、學生數量及學校財力確定多媒體教學系統的規模大小。一般一個多媒體教室至少需要一台多媒體計算機(CPU主頻達到600MHZ以上內存128MB以上已能基本滿足要求)和各種視音頻設備(至少需要投影儀和音箱)。不論計算機與視音頻設備多少,都需要將他們合理搭配連接,有校園網的學校還要考慮將該教室的計算機並入網路,以實現與網路中心及網內其它計算機的資源共享;
2、 合理選用課堂教學軟體。當前被廣泛採用的教學軟體是微軟公司的POWERPOINT和MA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還有DIRECTOR,FLASH等。下面筆者簡要介紹應用最廣泛的前兩種。
Powerpoint(以下簡稱PPT)是微軟的OFFICE系列組件之一,原意是幻燈片,是為了方便公司介紹發布產品而定製的。由於它的編輯多媒體的功能相對強大,立刻被應用於課件製作。PPT的特點是無需編程,簡單易學,一個沒有基礎的教師經過幾個小時的培訓,就能做出一個不錯的課件,幾乎每個教師都以Powerpoint起步。PPT內置豐富動畫、過渡效果和幾十種聲音效果,並有強大的超級鏈接以及由此帶來的交互功能
Ⅳ 如何寫技術論文
1.論文的組成
論題:是需要進行證明的判斷,即論點
論據:證明論題判斷的依據,泛指立論的根據
引證:引用前人事例或著作作為明證、根據、證據
論證:引用論據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或者說是用於反映論點與論題之間的邏輯關系
結論:從一定的前提推論得到的結果,對事物做出總結性的判斷
2.論文的撰寫
1)論文的性質而言
解決學術問題的論文
明確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研究,形成自己的觀點,引出應有和必要的結論,對所提出的問題做出肯定的回答。提出學術問題的論文就某一問題,綜合前人研究的結論,將各種結論說清楚,把問題擺出來,說明這個問題需要解決。
2)論題的確立(立論)
贏論:以闡述正確的觀點為主。有例證、引證、因果、反證
駁論:以反駁錯誤的論點為主。有列舉對方的論點以事實和道理進行反駁、歸謬法。
3)材料的要求
足以為論點服務,或者說材料的使用必然能導致確立的論點。
材料本身必須是准確的、可靠的,必須經過仔細核對五謬誤、無錯誤、無想當然、盡可能使用第一手的、原始的材料。
Ⅳ 怎麼講解一篇學術論文
1、要做到對本人論文內容的相對熟習,相對熟習,相對熟習!緊張的事變說三遍!
2、留意把握陳說時間,每個人陳說時間以5-6分鍾為宜,語速不要過快,先在腦筋里想清晰再說出口,盡能夠避免不對或許忘記。
3、陳說時留意言語簡便、不要啰嗦,要重點特出,邏輯清晰。別的要冷靜岑寂,聲響嘹亮,站穩!
4、著裝,選擇正式而得體的著裝,表現你對論文辯論的緊張性。
5、講解之前,找同窗本人互相排演至少三遍,記得相互計時。
6、答復教師發問時,肯定要所答即所問。這就要求必須十分熟習本人的論文內容,尤其是論文觸及到的種種根本概念、研討辦法等。一旦教師問到,要做到能很純熟的答復。
Ⅵ 論文寫作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詳細
一、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
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二、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啟發人們的思維;導致新的發現。
三、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
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
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四、文獻研究法(查找文獻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五、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