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能源技術創新發展未來前景如何
我在中大咨詢推出的《能源技術創新分析報告》上看到專家闡述。從我國能源戰略視角上看,在「雙碳」目標、生態文明建設和「六穩六保」等總體要求下,我國能源產業面臨保安全、轉方式、調結構、補短板等嚴峻挑戰,對科技創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階段都更為迫切。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進一步提出「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因此今後以能源技術革命推動能源革命將是長期不變趨勢,深化能源科技體制改革與強化能源技術基礎前沿研究將是提升我國能源科技實力的主要抓手。
從能源技術的發展路徑上看,我國將堅持補短鍛長的總體發展思路。一方面將圍繞國家能源重大戰略需求,加強能源裝備領域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技術攻關,補強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另一方面將以綠色低碳為能源技術發展目標,保持風電、光伏等技術領域的國際先進地位,鍛造長板技術新優勢,帶動產業優化升級。
❷ 近年來我國重點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的好處有哪些呢
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模式基於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它是繼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後人類社會的又一重大進步。低碳經濟的本質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潔能源的發展和綠色GDP的追求。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概念的轉換。
低碳經濟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已經很明顯。英國有很多“零碳”超市,通過提供自己的生物質發電機、建築節能、雨水循環利用等方式,營造低碳購物環境;倫敦南部的“貝丁頓零碳社區”更為著名。低碳設計在建築、生活等諸多方面已經成為標桿。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有一個“零碳館”的原型。
❸ 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
本文核心觀點:空氣直接捕集技術可捕集分布源排放CO2,作為二氧化碳捕集技術的一種,發展前景較好。
政策加快制定碳中和行動方案,推動碳捕集技術發展
碳中和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法增加碳吸收量,將碳吸收量與碳排放量抵消,實現碳中和。碳達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是碳中和前必須經過的階段。2020年9月,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2021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進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
碳中和目標背景下,我國加快低碳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推廣。其中,二氧化碳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指把CO2從工業或相關能源的源分離出來,繼而投入到新的生產過程中進行循環再利用或封存。
空氣直接捕集CO2技術可捕集分布源排放CO2
從捕集環節來看,根據碳捕集與燃燒過程的先後順序,傳統碳捕獲方式主要包括燃燒前捕獲、富氧燃燒和燃燒後捕獲等。空氣直接捕集CO2(Direct air
capture,DAC)技術指利用化學吸附劑,以空氣作為CO2的輸運媒介,直接從低濃度的氣體分壓(40Pa)下富集CO2的技術。近年來,隨著科研人員不斷研發DAC的方法和材料,目前DAC技術已被視為一種可行的CO2減排技術。
目前碳捕集與封存主要對工業固定源排放的CO2進行處置捕集,而對佔CO2總排放近50%的分布源CO2關注度不高。空氣直接捕集CO2技術不僅可對數以百萬計的小型化石燃料燃燒裝置以及數以億計的交通工具等分布源排放的CO2進行捕集處理,還可有效降低大氣中CO2濃度。
吸附系統為DAC技術重要環節,初創企業加速研發
目前,DAC工藝一般由空氣捕捉模塊、吸收劑或吸附劑再生模塊、CO2儲存模塊3部分組成。空氣中CO2通過吸附劑進行捕集,完成捕集後的吸附劑通過改變熱量、壓力或溫度進行吸附劑再生,再生後的吸附劑再次用於CO2捕集,而純CO2則被儲存起來。
目前,全球有30餘家初創公司、科研機構、研發聯合體正在對DAC技術進行研究,初創公司建立了19個試驗場為研究提供試驗數據,修正研發方向。其中Climeworks公司、Global
Thermostat公司、Carbon Engineering公司技術領先,擁有自己的試驗場,已經初步商業化。Carbon
Engineering公司吸附劑類型為液體吸附,Climeworks和Global Thermostat為固體吸附劑。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碳中和產業投資機會與投融資策略建議分析報告》。
❹ 低碳的前景
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中國所面對的基本形勢有幾項對中國來講是非常有挑戰性,這個挑戰性已經從原來的政治命題,比如人權問題,比如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支持台 獨、疆 獨、藏 獨逐漸向經濟領域、社會領域轉移,世界上用氣候變化,二氧化碳的溫室排放向中國施壓的預言不幸言中,現在越來越急迫。原因是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路程上,我們現在對重化工業的發展肯定是我們發展階段躲不開的,這就意味著我們會對能源消耗和環境本身干擾在這個階段會是比較高的。中國現在又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消耗的能源和我們對環境本身的干擾也應該是比較大的。 當然,看一百年的歷史中,這只是一個瞬間,並不是代表整個一百年整體的狀況,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用二十世紀前五十年與二十世紀後五十年比較的話,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問題,發達國家在一百年的路徑中所積累排放出的溫室氣體大致佔一百年排放溫室氣體的75%到80%,而中國雖然在這幾年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或者溫室氣體排放量和速度是比較高的,但是在一百年中不是最高的,而且在這個發展階段中,不只是我們,其他發展中國家在他們發展起飛的階段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這個問題既是中國的個別現象,也是世界發展的普遍現象,現在以美國為首以碳關稅的方式獲取他們在二氧化碳排放或者是減排問題上進一步對於發展中國家在高速發展階段進行一些不公正、不合理待遇,這實際上是發達國家又一次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中國的一種新的嚴重挑戰,這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我們也注意到,在上個月,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在訪問中國的時候,之前、之後也以碳關稅的命題來進行實質上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這個貿易保護主義用綠色、低碳為名義實施的,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基本問題。也就是發達國家利用自己的優勢、技術上的優勢、發展階段的優勢以及在他們自己所處的實際狀況下的優勢來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採取一些不公正待遇。他們把一些高耗能、高排污的產業大量地轉移到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或者是發展中國家,為了求得地方的低成本,而他們享受的是用高耗能、高排放換來的產品,對於產品本身來講,相對來講其本身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已經到了末端了,比較小了,而在前端為他們生產的這部分就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樣子按照這種狀況徵收碳關稅,實際上是非常不公平的一件事。假如要是公平的話,我們有兩個公平的辦法,第一個公平的辦法要從一百年來對地球二氧化碳的總貢獻來算這個賬。這樣子按照份額來分攤對於二氧化碳減排的義務。第二個公正的是把產品從產業鏈的源頭、過程、一直到末端整體來看,分享產品也應該對源頭二氧化碳的排放或者是二氧化碳應該負有相關的責任。如果這兩條能夠實現的話,全球氣候變化就能夠取得比較公正、滿意的解決辦法,而現在恰好對於這兩個提出公正裁決的意見,發達國家並沒有理解,或者是理解了以後他們不願意承認,或者是承認了又不願意承擔義務,這是現在全球氣候變化遇到的一個比較關鍵性的問題。中國怎麼辦?我們中國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態度是積極的,而且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要負責任,這個負責任表現在何處呢?中國積極地推行低碳經濟的戰略,中國低碳經濟的前景基本是樂觀的,這個話怎麼說?我們有一組數據可以作為支撐。現在中國的能源結構化石能源占據總能源份額92%,也就是說92%能源消耗靠石油、天然氣、煤炭,這是屬於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源頭。我們怎麼辦呢?我們首先要從能源結構的調整上下大功夫,大概這一年來世界上都非常驚奇地發現,中國實際上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步伐,而且取得了非常有效地結果,怎麼說呢?可以這么看,我們可再生能源,我們的新能源發展速度和規模確實令世界震驚。我有這樣一個數據表達,例如中國的風能我們主要有兩大風廠,一個集中在新 疆 內 蒙 古,一個集中在東海和南海,這兩個風廠本身能夠孕育的能量非常巨大。中國大致在2030年左右我們所需要的總能源大概是在10億到12億千瓦能源總需求,我們現在的風能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和勢頭以及國家支持的力度,我們在2030年可能能發展到1億到1.5億千瓦的能量,因為十一五結束,十二五開始的時候我們已經接近1億千瓦了。我們再看我們的核 電,現在也在積極地進行中。大致也可以預料到超過1億千瓦的能量,我們也是可以拿到的,再看我們的水電,現在水電發展的成本雖然比較高,周期比較長,但是中國的水資源的蘊藏量也極為豐富,我們也希望中國的水電能夠達到1億到1.2億千瓦。再加上太陽能,昨天我們看到的消息美國一個非常大的太陽能公司要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做一個大致200萬千瓦世界上第一個大型太陽能發電站,根據這個勢頭二氧化碳零排放在2030年左右大致可以達到4億甚至是5億千瓦,大家可以看,把當時10億千瓦裡面佔一半是二氧化碳零排放,這樣我們就可以把現在的二氧化碳排放從現有基礎上一下子拉下30%,40%甚至是50%,這是巨大的成就,應該說是對全世界巨大的貢獻。我們還要再看看,中國目前在我們的國家計劃當中,在政府積極推進的目標當中,我們是低碳經濟,這就包括我們第二個產業結構調整,我們盡量把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用現代服務業,或者是先進的製造業,由產業結構本身來降低二氧化碳的消耗,這里頭就包括一系列的技術升級,技術創新,技術改進,這些技術創新、改進從另外一個方面就把現有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帶到一個新的台階。我們進入2030年,中國一定是第二大經濟體,我們有13億到14億人口,我們有龐大的進出口貿易的數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能夠實現我剛才講的從1.8噸降低到1噸以下,基本是削減了40%,甚至是50%的二氧化碳排放,這應該是對全球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了。在2008年中國每建一平方米的房屋,我們要付出0.8平方米的土地,要付出0.8噸的二氧化碳排放,要付出0.2噸標准煤的能源等等,這意味著什麼?中國現在每年都有大量的房屋建築,光城市房屋建築就占據總能源使用本身20%到30%,朱棣文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中也說到美國綠色建築,所以我想,如果我們能夠在這些方面產業整個系統的連接中都注意這個問題。一個從能源結構,剛才我已經講了,利用新能源,利用零碳排放的能源加大其份額。另外在產業每一個環節都注重這個問題的話,我想前景一定是非常光明的。這樣也體現了我們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如何在我們自己的發展當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也是為全球作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中國在歷史上對世界有四大發明,假如中國經濟體能夠在世界的能源消耗、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環境污染方面能夠走出一條新路的話,應該說其貢獻不亞於我們四大發明對世界的貢獻,因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世界最龐大的經濟體之一,也是世界最大進出口貿易體之一的,而且我們是世界最大的民生工程點,如果我們能夠走出一條真正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們借用世界名人的話「中國能夠做到的事情就意味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說不能再做到」。由此看來,我國的低碳前景還是很樂觀、光明的。既確保了我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為世界做出一個負責任大國應有的貢獻。
❺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機會分析
(1)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既給我國帶來壓力,更帶來發展的新機遇在當前應對金融危機和氣候危機的背景下,國際經濟結構和貿易規則正在發生變化,我國有機會憑借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發展低碳經濟意味著我國能夠避免走西方國家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工業化發展道路,走出一條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國轉向更為高效的低碳產業結構,直接步入低碳經濟發展階段,這有利於我國保持國際貿易領域的持久競爭力。
(2)國際碳交易市場的蓬勃發展為我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目前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的主要類型是基於項目的交易,即在我國,碳交易更多的是指依託清潔發展機制(cDM)產生的交易。由於存在巨大的減排成本差異,發達國家的企業積極進入我國尋找合作項目。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從2006年到2008年,我國的CDM項目佔全球該項目的比例逐年遞增,分別為54%、73%和84%,遠遠領先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據估算,2012年以前我國通過CDM項目減排額的轉讓收益可達數十億美元。
(3)國際技術轉讓與合作,首先,此次哥本哈根會議上西方國家已經向我國等發展中國家低碳技術轉讓上做了部分承諾;其次,發達國家已經與我國達成了清潔技術合作的協議;再次,我國科研隊伍日益龐大,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這些都為我國研發低碳技術、低碳經濟提供了難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