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教學技術的技術基礎是什麼

教學技術的技術基礎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01 01:33:34

『壹』 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有哪些

綜述:

教育技術理論包括以下四個理論:

1、視聽教學理論,指出了各種視聽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2、學習理論,闡明人們的行為變化如何產生,揭示學習是依據什麼機制而形成的理論;

3、傳播理論,是全面研究人類進行信息傳送、交換、加工的科學;

4、系統科學理論,包括了控制論、系統論和資訊理論。

現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包括三個理論:

1、現代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 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系統論的觀點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育技術;

2、語義網路理論,其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是—個層層相連的網狀結構,這個結構中有節點、鏈等;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結構從最初的知識節點出發,呈網狀分在的知識鏈結構形成一種多層次的知識結構;

3、認知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揭示了人類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階梯式發展過程。

『貳』 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包括什麼

1、視聽教學理論:它指出了各種視聽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2、學習理論:它闡明人們的行為變化如何產生,揭示學習是依據什麼機制而形成的理論
3、傳播理論:它是全面研究人類進行信息傳送、交換、加工的科學
4、系統科學理論:包括了控制論、系統論和資訊理論

『叄』 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是什麼

傳播理論

學習理論

教學理論

系統科學理論

『肆』 教育技術學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教育技術學的基本理論有兩個方面:其一是過程理論,即傳播理論和系統科學理論;其二是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理論,即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

這里的技術過程指的是對過程的系統化設計,工具的使用指的是教學軟體和傳播手段的利用。而印刷技術、視聽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網路技術等是它的技術基礎。

對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是應用教育技術學系統化分析、解決教與學問題的一個有機整體的理論、手段與方法。教學設計和媒體開發的理論與技術較為成熟,而課程開發、過程和資源的組織與管理的理論,以及教育開發的系統方法和分析、處理技術尚不完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4)教學技術的技術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特點:

教育技術是在視聽教學方法、個別化教學方法和設計與改進的實驗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科技手段的引入和有關理論(傳播理論、系統科學理論、學習理論等)的影響,形成了以對教學過程的設計、評價技術和教學媒體開發與利用技術為基本內容的教育技術。教育技術學是在教育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框架,並逐步從教學方法范疇中分離出來的一門新興的教育分支學科。它區別於其他教育分支學科的特點不是表現在這個學科的目的任務上——為了改善和獲得有效的學習結果,而是在於它分析、解決教育和教學問題的思想、手段、方法和方法論。正如伊利(D. Ely)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所說:「教育技術領域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和改善人類學習的質量。由於這個目標提出的任務是由教育學科的各個分支所共同負擔的,那麼它就不能作為某個特殊領域的理論依據而提出了。教育技術學的特點,從而可謂它賴以存在的理由是在於它達到這個目標的哲學方法和實踐方法。作為教育技術的特徵,其方法已被3個先後發展起來的模式所揭示。在以往50年間,它使這一個領域得到發展。這3個模式是:應用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強調個別化學習;運用系統方法。正是這3個模式被綜合成一個促進學習的智慧方法和操作方法時,就形成了教育技術的特點,從而也確立了這個領域的理論依據。」從這段闡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到教育技術學在分析、解決教育與教學問題中的基本思想、操作方法與方法論,以及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所以我們認為教育技術學是基於系統科學理論、傳播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思想、原理和方法研究解決教育和教學問題,探討學習模型的建立與實施的技術過程以及媒體利用的理論和實踐。

正如加涅(R.Cape)所說:「教育技術學領域的一個基本目標就是促進和輔助在教學的設計和傳授中應用那些眾所周知並得到證實的方法。因此,從理論上講,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核心可以認為是有效的學習條件的研究,技術學可以用於改善教學的設計和傳授。」但是,由於教育技術的發展只有幾十年的歷史,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和學科。不同背景的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教育技術提出了不同的定義和界定,並且都在實踐中取得了相應的效果。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對它們作出判斷,應相互借鑒,允許各自發展。

『伍』 教育技術學的基本原理

教育技術在發展過程中要從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系統科學等有關的研究成果中尋求理論依據,作為自身進一步發展的指導理論。同時,在自己的領域內亦需要從實踐中總結出規律並把它上升為理論以指導本領域的實踐。由於教育技術學也具有應用性學科的特點,其理論體系中大部分概念與
理論依據來自其它相關學科。但教育技術學的理論架構是新的,融學習與教育心理學、傳播學、系統科學等學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於一個有機整體之中,創造出一門新的學科體系。正如94定義一書中所指出:「教育技術是教育中的媒體、教育心理學和系統方法的融合。」其中教育中的媒體的概念與理論均來自傳播學。媒體作為傳播過程的基本要素,它是解決信息傳播的基本手段。系統方法的基本內涵是系統科學的整體研究思想和科學的操作方法(系統工程方法),它是分析、解決教學過程和教育過程所涉及的因素和各因素間關系的指導理論,並根據教育心理學中有關學習模型和學習結果類型對教學過程進行總體設計,從而開發出一個有效促進學習的過程並付諸實施。在設計過程中教學媒體的選擇或開發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而教學媒體的開發與利用是以印刷技術、視聽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整合技術為基礎的。特別是現代通信技術與網路技術的發展,使獲得有效學習結果的手段與形式更加豐富,使建構主義學習模型的實現成為可能。所以說教育技術是描述解決教與學問題的技術過程和工具的使用。這里的技術過程指的是對過程的系統化設計,工具的使用指的是教學軟體和傳播手段的利用。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有兩個方面:其一是過程理論,即傳播理論和系統科學理論;其二是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理論,即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而印刷技術、視聽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網路技術等是它的技術基礎。
在AECT出版的94定義一書中把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與實踐概括為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5個方面。亦可以細分為教學設計、評價的理論與技術(包括微觀層次的教學設計和中觀層次的課程開發);教學媒體(或資源)開發、利用的理論與技術;過程與資源的組織與管理的理論與技術;教育開發的系統方法與分析、處理技術(或稱為教育研究的技術學方法)。教學設計與課程開發理論是教育技術學基本原理的核心部分,亦是教育技術學對教育理論的主要貢獻。藉助資源和媒體是教育技術學解決教與學問題的基本手段和表現形式,而對過程和資源的科學組織與管理是獲得有效學習成果的保證。所以,對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是應用教育技術學系統化分析、解決教與學問題的一個有機整體的理論、手段與方法。教學設計和媒體開發的理論與技術較為成熟,而課程開發、過程和資源的組織與管理的理論,以及教育開發的系統方法和分析、處理技術尚不完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陸』 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分為哪幾大類理論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為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和《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有關精神,特製定《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本標准適用於中小學教學人員、中小學管理人員、中小學技術支持人員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與考核。
第一部分 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
(一) 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關注新技術發展並嘗試將新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完善自身素質結構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的意識與態度。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
3.掌握教育技術理論的基本內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術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見教學媒體選擇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系統設計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
(一)教學設計與實施
1.能夠正確地描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並能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2.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
3.能為學生提供各種運用技術進行實踐的機會,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4.能應用技術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學過程的評價。
(二)教學支持與管理
1.能夠收集、甄別、整合、應用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優化教學環境。
2.能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學中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學中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與發展
1.能結合學科教學進行教育技術應用的研究。
2.能針對學科教學中教育技術應用的效果進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業務知識,發展自身的業務能力。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就學習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就學生情況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廣泛開展合作與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教育管理人員就教育管理工作進行溝通。
5.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在教學資源的設計、選擇與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與交流。
6.能利用技術與學科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就教育技術的應用進行交流與合作。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
(二)有效應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三)健康使用促進學生正確地使用學習資源,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四) 規范行為能向學生示範並傳授與技術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
第二部分 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推動在管理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推動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支持教師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密切關注新技術的價值並不斷挖掘其教育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促進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促進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促進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管理能力與個人素質不斷提高的意識與態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術為教師創造終身學習環境的意識與態度。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
4.掌握績效技術、知識管理和課程開發的基本知識。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資源管理、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4.掌握課程規劃、設計、開發、實施與評價的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
(一)決策與規劃
1.制定並實施教育技術應用計劃以及應用技術來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條例與法規。
2.能夠根據地區特點和實際教育狀況,宏觀調配學習資源,規劃和設計教育系統。
3.能夠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和統計數據輔助決策過程。
(二)組織與運用
1.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保證教育技術應用計劃的貫徹和執行。
2.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促進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建。
3.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學活動。
4.能運用技術輔助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
(三) 評估與發展
1.能使用多種方法對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教育技術應用效果進行評價。
2.能運用技術輔助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評價。
3.能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技術體系的不斷改進,支持技術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為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5.能充分運用技術改善教育教學條件,並為教師提供教育技術培訓的機會。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學人員就教學工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就學習支持與服務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及學生就學生發展與成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就管理工作進行合作與交流。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能夠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應用
1.能夠促進學習資源的應用潛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2.能夠促進技術應用達到預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確保技術環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術應用的安全性。
(四)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信息道德的宣傳與教育。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與言論。
3.具有技術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並能夠以實際行動維護這種知識產權。
第三部分 技術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一、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研究與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識。
2.具有利用技術不斷優化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意識。
3.具有積極輔助與支持教學人員和管理人員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4.具有不斷嘗試應用新技術並探索其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技術及應用方案進行選擇和評價的意識。
2.具有對技術開發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技術支持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資源管理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積極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術以提高業務水平的意識。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不斷提高個人素質的意識。
二、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掌握現代教學媒體特別是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的原理與應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學系統設計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的設計與開發的技術。
4.掌握教學媒體的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學習資源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6.掌握對教學媒體、學習資源的評價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
(一)設計與開發
1.參與本單位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的整體規劃與設計。
2.能夠設計與開發本單位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3.能夠收集、整理已有學習資源並設計與開發符合教學需要的學習資源。
(二)應用與管理
1.能夠為教學人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2.能夠為管理人員的管理和評估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3.能夠對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的使用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維護。
(三)評估與發展
1.能夠對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開發與應用效果進行評估,並提出發展建議。
2.能夠對自身的技術服務和管理工作進行評估,並反省自身的技術服務和業務水平。
3.能夠參與本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效果的評估工作,並提出發展建議。
4.能夠參與制定本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方案並實施。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師就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管理人員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及家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行及技術專家進行交流。
四、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能夠通過有效的統籌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應用
1.能不斷加強信息資源的管理。
2.能不斷提高教育技術應用的有效性。
(三)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術應用環境的信息安全。
2.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術服務。
(四)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技術環境下信息資源的規范管理。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方式。

『柒』 舉例說明什麼是技術基礎,技術細節,技術環節和技術關鍵

技術細節是細摳每一個微小的動作,比如說如何低下重心,如何舉球過肩,如何發力。環節是把一項技術拆分成幾個部分,是做細節分析的基礎。
技術環節是第一個分拆的動作要達到的目的,細節就是要怎麼去做。投籃的環節:降低重心、舉球過肩、腿部發力、出手、隨球動作。
技術關鍵則有很多,每一個環節都有關鍵。如果說環節是每個細分的動作本身;細節是把每個環節再細分;那麼關鍵就是最重要的那一個細節。
技術基礎就是最重要的那個環節。
當然宏觀考慮時,你把籃球當成一項技術,那麼各個環節就是運球、投籃、籃板、搶斷、封蓋、傳球,此時的基礎就不好說了,每一項都是基礎,關鍵則是投籃。別忘了,籃球的目的是得分比對手更多的分。
社會上習慣於把
科學和
技術連在一起,統稱為「
科技」。實際二者既有密切聯系,又有重要區別。科學解決
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科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發現
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與
現象之間的關系,並建立理論把
事實與現象聯系起來;技術的任務則是把科學的
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
科學主要是和
未知的領域打交道,其進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難以預料的;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
領域內工作,可以做比較准確的
規劃。

『捌』 教育技術學學什麼 應該掌握哪些技術

教育技術學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教育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教育學或理學或工學學士學位。課程體系主要包括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和畢業論文(設計)。

教育技術學理論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大學外語、計算機基礎與應用、大學體育、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創業基礎課程、就業創業指導課程等,旨在提升學生的基本知識素養、科學與人文素養、道德品質和身心素質。

專業基礎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包括教育學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課程與教學論、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特殊教育概論等。

專業方向課程

各高校可根據培養目標確定專業方向課程,教學內容應涵蓋業務方面核心知識點,如教育技術學導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教學技術與媒體、學習科學與技術、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等。

教育技術學要學習的技術

教育技術本科專業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學習內容。一是教學設計;二是編程及網站開發;三是動畫製作和多媒體設計開發;四是攝錄像及圖片、影視後期。

教學設計主要就是學習怎樣安排學習內容,協調學習環境、學習者、教師之間的關系,設計學習的過程,教學的過程。使教學的投入減少,學習的效果提升,這是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根本目標。之所以學習其他所有的課程,都是為了提升教學效率,改善學習。這是教育技術的本質。

編程及網站開發。這些課程是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而開設的。主要是網路遠程教育和在線教育的需要。隨著網路學習優勢的體現,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先行者們意識到了網路對教育的變革性影響,所以開設這些課程,希望學習者通過學習這些課程來更好的開展教學設計,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

動畫製作和多媒體設計開發。PPT就是多媒體設計開發的主要內容,教師上課要使用PPT,flash也是課件製作的工具之一,之所以開設這些課程也是服務於教學設計的。就是為了更好的教和更好的學。會開設flash、fireworks、ps,以及相關的視聽媒體處理工具課程。

攝錄像及圖片、影視後期。主要學習內容有攝影、攝像、ps、pr、ae等。攝影攝像基礎構圖知識,色彩的原理,電視節目製作等相關內容。目標是可以製作出合格的影視作品,海報。但是這方面的課程普遍重理論輕實踐,實踐操作機會較少。如果能有電視台、網路培訓機構的實習機會,將會得到很大的能力提升。

閱讀全文

與教學技術的技術基礎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徠卡全站儀如何提取數據 瀏覽:653
雲南男裝代理有哪些牌子 瀏覽:831
南寧面料市場到哪個站下車 瀏覽:155
縣城技術類事業單位工資一般多少 瀏覽:33
淺談通過會計信息化有什麼收獲 瀏覽:464
spss數據模板是什麼 瀏覽:23
文檔篩選刪除後剩餘的數據在哪裡 瀏覽:557
市場半邊天是什麼意思 瀏覽:46
真正的名牌服裝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156
菜市場買花甲怎麼選 瀏覽:752
微信小程序奧特曼抽卡游戲王的激活碼是什麼 瀏覽:128
數據線灰藍是什麼意思 瀏覽:142
天貓產品如何查總銷量 瀏覽:183
如何查詢銀行貴金屬交易信息 瀏覽:709
地區代理商有什麼條件 瀏覽:947
店鋪交易稅怎麼減少 瀏覽:243
產品通孔什麼意思 瀏覽:706
半永久紋綉怎麼開拓市場 瀏覽:402
產品擔當薪水如何 瀏覽:126
為什麼注冊商標要找代理公司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