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圖像處理中有哪些演算法
1、圖像變換:
由於圖像陣列很大,直接在空間域中進行處理,涉及計算量很大。採用各種圖像變換的方法,如傅立葉變換、沃爾什變換、離散餘弦變換等間接處理技術,將空間域的處理轉換為變換域處理,可減少計算量,獲得更有效的處理。它在圖像處理中也有著廣泛而有效的應用。
2、圖像編碼壓縮:
圖像編碼壓縮技術可減少描述圖像的數據量,以便節省圖像傳輸、處理時間和減少所佔用的存儲器容量。
壓縮可以在不失真的前提下獲得,也可以在允許的失真條件下進行。
編碼是壓縮技術中最重要的方法,它在圖像處理技術中是發展最早且比較成熟的技術。
3、圖像增強和復原:
圖像增強和復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圖像的質量,如去除雜訊,提高圖像的清晰度等。
圖像增強不考慮圖像降質的原因,突出圖像中所感興趣的部分。如強化圖像高頻分量,可使圖像中物體輪廓清晰,細節明顯;如強化低頻分量可減少圖像中雜訊影響。
4、圖像分割:
圖像分割是數字圖像處理中的關鍵技術之一。
圖像分割是將圖像中有意義的特徵部分提取出來,其有意義的特徵有圖像中的邊緣、區域等,這是進一步進行圖像識別、分析和理解的基礎。
5、圖像描述:
圖像描述是圖像識別和理解的必要前提。
一般圖像的描述方法採用二維形狀描述,它有邊界描述和區域描述兩類方法。對於特殊的紋理圖像可採用二維紋理特徵描述。
6、圖像分類:
圖像分類屬於模式識別的范疇,其主要內容是圖像經過某些預處理(增強、復原、壓縮)後,進行圖像分割和特徵提取,從而進行判決分類。
圖像分類常採用經典的模式識別方法,有統計模式分類和句法模式分類。
圖像處理主要應用在攝影及印刷、衛星圖像處理、醫學圖像處理、面孔識別、特徵識別、顯微圖像處理和汽車障礙識別等。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源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通過海底電纜從英國倫敦到美國紐約傳輸了一幅照片,採用了數字壓縮技術。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可以幫助人們更客觀、准確地認識世界,人的視覺系統可以幫助人類從外界獲取3/4以上的信息,而圖像、圖形又是所有視覺信息的載體,盡管人眼的鑒別力很高,可以識別上千種顏色,
但很多情況下,圖像對於人眼來說是模糊的甚至是不可見的,通過圖象增強技術,可以使模糊甚至不可見的圖像變得清晰明亮。
Ⅱ 圖像處理可以用到哪些實際應用中
圖像處理可以用到以下實際應用中:
1.衛星圖像處理
衛星圖像處理(Satellite image processing),用計算機對遙感圖像進行分析,以達到所需結果的技術。衛星圖像處理方法在地圖制圖中的不斷應用,不僅為地圖制圖人員提供了更加准確的數據信息,還且能有效的彌補傳統地圖制圖中帶來的不足,為制圖人員提供了便利。
2.醫學圖像處理
醫學影像學部分涵蓋X線、CT、MRI、超聲、核素顯像五類醫學影像,著重分析各類影像的成像原理和臨床應用。醫學圖像處理部分包括醫學圖像處理的基本概念、圖像增強、圖像分割、圖像配准、圖像可視化幾個主要部分。
3.面孔識別,特徵識別
面部識別又稱人臉識別、面像識別、面容識別等等,面部識別使用通用的攝像機作為識別信息獲取裝置。以非接觸的方式獲取識別對象的面部圖像,計算機系統在獲取圖像後與資料庫圖像進行比對後完成識別過程。
面部識別是基於生物特徵的識別方式 ,與指紋識別等傳統的識別方式相比,具有實時、准確、高精度、易於使用、穩定性高、難仿冒、性價比高和非侵擾等特性,較容易被用戶接受。
4.顯微圖像處理
顯微圖像是指在顯微鏡里觀察到的圖像。隨著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和模式識別的發展,對顯微圖像進行分析處理已經逐漸在科學研究中得到應用,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對微生物進行分類識別。
5.汽車障礙識別
汽車想要擁有自動駕駛的能力,第一步必須具備與人類一樣的形狀識別能力,從而掌握周圍的情況。而自動駕駛汽車上面的攝像頭和激光雷達等就相當於汽車的眼睛,對道路和行人等進行探測和識別。
由於圖像極大豐富的信息以及難以手工建模的特性,深度學習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優勢。也就是說深度學習就是將攝像頭、以及雷達中探測到的信息進行識別,再通過晶元的運算,得出結論。
Ⅲ (急)數字圖像處理主要包含哪八個方面的內容
主要內容有:圖像增強、圖像編碼、圖像復原、圖像分割、圖像分類、圖像重建、圖像信息的輸出和顯示。
圖像增強用於改善圖像視覺質量;圖像復原是盡可能地恢復圖像本來面目;圖像編碼是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前提下壓縮數據,使圖像便於存儲和傳輸;圖像分割就是把圖像按其灰度或集合特性分割成區域的過程。
圖像分類是在將圖像經過某些預處理(壓縮、增強和復原)後,再將圖像中有用物體的特徵進行分割,特徵提取,進而進行分類;圖像重建是指從數據到圖像的。處理,即輸入的是某種數據,而經過處理後得到的結果是圖像。
(3)圖像處理技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發展概況
數字圖像處理最早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電子計算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人們開始利用計算機來處理圖形和圖像信息。數字圖像處理作為一門學科大約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
早期的圖像處理的目的是改善圖像的質量,它以人為對象,以改善人的視覺效果為目的。圖像處理中,輸入的是質量低的圖像,輸出的是改善質量後的圖像,常用的圖像處理方法有圖像增強、復原、編碼、壓縮等。首次獲得實際成功應用的是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
他們對航天探測器徘徊者7號在1964年發回的幾千張月球照片使用了圖像處理技術,如幾何校正、灰度變換、去除雜訊等方法進行處理,並考慮了太陽位置和月球環境的影響,由計算機成功地繪制出月球表面地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隨後又對探測飛船發回的近十萬張照片進行更為復雜的圖像處理,以致獲得了月球的地形圖、彩色圖及全景鑲嵌圖,獲得了非凡的成果,為人類登月創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推動了數字圖像處理這門學科的誕生。
在以後的宇航空間技術,如對火星、土星等星球的探測研究中,數字圖像處理技術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數字圖像處理取得的另一個巨大成就是在醫學上獲得的成果。
Ⅳ 數字圖像處理主要包括哪些技術
數字圖像處理主要研究的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圖像變換由於圖像陣列很大,直接在空間域中進行處理,涉及計算量很大.因此,往往採用各種圖像變換的方法,如傅立葉變換、沃爾什變換、離散餘弦變換等間接處理技術,將空間域的處理轉換為變換域處理,不僅可減少計算量,而且可獲得更有效的處理(如傅立葉變換可在頻域中進行數字濾波處理).目前新興研究的小波變換在時域和頻域中都具有良好的局部化特性,它在圖像處理中也有著廣泛而有效的應用.
2)
圖像編碼壓縮圖像編碼壓縮技術可減少描述圖像的數據量(即比特數),以便節省圖像傳輸、處理時間和減少所佔用的存儲器容量.壓縮可以在不失真的前提下獲得,也可以在允許的失真條件下進行.編碼是壓縮技術中最重要的方法,它在圖像處理技術中是發展最早且比較成熟的技術.
3)
圖像增強和復原圖像增強和復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圖像的質量,如去除雜訊,提高圖像的清晰度等.圖像增強不考慮圖像降質的原因,突出圖像中所感興趣的部分.如強化圖像高頻分量,可使圖像中物體輪廓清晰,細節明顯;如強化低頻分量可減少圖像中雜訊影響.圖像復原要求對圖像降質的原因有一定的了解,一般講應根據降質過程建立"降質模型",再採用某種濾波方法,恢復或重建原來的圖像.
4)
圖像分割圖像分割是數字圖像處理中的關鍵技術之一.圖像分割是將圖像中有意義的特徵部分提取出來,其有意義的特徵有圖像中的邊緣、區域等,這是進一步進行圖像識別、分析和理解的基礎.雖然目前已研究出不少邊緣提取、區域分割的方法,但還沒有一種普遍適用於各種圖像的有效方法.因此,對圖像分割的研究還在不斷深入之中,是目前圖像處理中研究的熱點之一.
5)
圖像描述是圖像識別和理解的必要前提.作為最簡單的二值圖像可採用其幾何特性描述物體的特性,一般圖像的描述方法採用二維形狀描述,它有邊界描述和區域描述兩類方法.對於特殊的紋理圖像可採用二維紋理特徵描述.隨著圖像處理研究的深入發展,已經開始進行三維物體描述的研究,提出了體積描述、表面描述、廣義圓柱體描述等方法.
6)
圖像分類(識別)圖像分類(識別)屬於模式識別的范疇,其主要內容是圖像經過某些預處理(增強、復原、壓縮)後,進行圖像分割和特徵提取,從而進行判決分類.圖像分類常採用經典的模式識別方法,有統計模式分類和句法(結構)模式分類,近年來新發展起來的模糊模式識別和人工神經網路模式分類在圖像識別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