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蘇聯航天火箭技術怎麼樣

蘇聯航天火箭技術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1-26 20:57:28

⑴ 為什麼很多大國的航天技術,仍然比不上50年前的蘇聯和美國

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弄得?1978年才開始改革開放

美國人說他們登上月球就是了嗎?他們自己還沒有完全解釋自己的旗子為什麼在月球上能飄揚

總的來說,還是兩個國家發展的時間相差太大。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GDP就第一了,二戰後就是全球霸主,加上美國調動了全世界各地的精英人才

⑵ 冷戰時期的美國與蘇聯。到底誰的太空技術更先進

在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還是蘇聯的太空技術是更先進的,蘇聯是最先進入太空的,美國無法與之比較。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人造衛星,1961年4月12日把加加林送上太空,1971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美國做這三件事分別是1958年初、1962年5月、1973年。論美國載人登月的科學價值,不如蘇聯的空間站。最後在1988年,蘇聯的太空梭暴風雪從這里上天,在技術上遠比美國太空梭先進,這確定了蘇聯在整個冷戰的成果優於美國的事實。

⑶ 世界大推力火箭對比概況

        開篇詩雲:

            航天工程火箭先,國之重器開路艱。

            莫道差距依舊在,愚公移山總向前。

        隨著"嫦娥四號"在月背的成功降落,大家對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無疑予以充分肯定,為我國科技事業蒸蒸日上歡欣鼓舞。而任何太空計劃的順利實施,必依賴於運載火箭的同步發展,沒有了火箭,航天工程寸步難行。

        所謂運載火箭,就是把東西運輸到太空中的設備。我們熟悉的人造衛星、空間探測器等等都是搭載著運載火箭到達太空。運載火箭搭載的設備本身就很重,一般來說,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大都在幾十噸以上,這還不算它本身的重量。對於運載火箭來說,推力是很重要的一環,想要完成太空任務,就需要大推力運載火箭的幫助。目前,航天領域中,美國 、俄羅斯、中國是做得比較好並走在前列的國家。

        對美國來說,19世紀60年代,美國就已經開始發射運載火箭。美國大推力運載火箭是「土星五號」。「土星五號」又叫月球火箭,直徑10米。高度在110米左右,推力高達3408噸,是推力第二大運載火箭。「火星五號」自身重量很大,是目前世界上使用過自重最大的運載火箭,起飛重量在3千噸左右。「土星五號」在使用期間,一共發射了17次,而且沒有一次失敗。「土星五號」載過人,也運載過登月飛船。「土星五號」運載能力超強,而且從未失手,安全性能也比其他運載火箭高很多,這也是為什麼一說到運載火箭,大家最先想到「土星五號」的原因。1973年以後,「土星五號」就再也沒有發射過,美方認為「土星五號」是20世紀60年代的產物,其科技已經很落後了,如果重建,不僅消耗巨大,而且使用價值並不大。因此,美國開始「太空發射系統」,用來取代「土星五號」進行航天航空工作。

        「太空發射系統」是由太空梭演變而來,其本身和「土星五號」一樣,都是超重型運載火箭,預計運載能力將達到165噸,推力約4173噸。據說,「太空發射系統」已有了發射計劃。

        再看蘇聯。美蘇爭霸時期,蘇聯在航空航天方面比美國要做得好,其研發的「能源號」是世界上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能源號」採用了全新設計,不僅推力大,其壽命也比其他運載火箭要長。

        「能源號」直徑8米,長60米,起飛推力達到3552噸,推力遠比「土星五號」大很多。「能源號」執行過2次發射任務,第一次攜帶了試驗飛船,但是載荷沒能進入預定軌道。第二次順利將太空梭送入預定軌道。蘇聯解體後,「能源號」因資金緊缺,就沒有發射過了,但是「能源號」發動機仍然在使用。在「能源號」之前,蘇聯還研發過一款N-1運載火箭,其推力高達4620噸,但在試飛時,N-1運載火箭在高空發生爆炸,隨後又發射了3次,也都以失敗告終。

      相對美蘇,盡管我國研發運載火箭起步晚,但是我國運載火箭技術飛速發展,如今中外差距已經在逐步縮小。我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只有三百千克,2016年,「長征5號」長首飛成功,成為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5號」直徑5米,長56.97米,最大推力是1078噸,近地軌道可運載25噸。而且「長征5號」設計可靠,我國運載火箭技術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如今,我國正在研製「長征9號」,用於深空探測、載人上天等任務。「長征9號」直徑10米,長103米,起飛推力高達5873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高達140噸。一旦「長征9號」研製成功,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運輸火箭,希望這一天盡快到來。

⑷ 俄羅斯火箭發動機為什麼這么厲害

這要源於二戰以後。美蘇正式成立了對立方二者不斷在各方面進行競爭和超越。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研究各方面的高精尖武器和裝備。結果蘇聯成功了,超越了美國,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繼承了這一下技術和優勢,一直到現在。

⑸ 現代蘇聯,美國,中國航天取得的成就

蘇聯(俄): 起步, 為後面奠定基礎。
美國:剛剛起步,為中國奠定結實的基礎。
中國:會完善其不足。中國比美國那時候先進多了,在過幾年,中國太空梭會更比美國的強。

航天
航天(Spaceflight)又稱空間飛行或宇宙航行,泛指航天器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航行活動,分為載人航天和不載人航天兩大類。
近代航天技術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火箭才又重新蓬勃地發展起來。近代的火箭技術和航天飛行的發展,涌現出許多勇於探索的航天先驅者,其中代表人物有齊奧爾科夫斯基,奧伯特,戈達德。
前蘇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一生從事利用火箭技術進行航天飛行的研究。在他的經典著作中,對火箭飛行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論證,最早從理論上證明了用多級火箭可以克服地心引力進入太空的論點。他建立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數學方程,奠定航天學的基礎。他首先肯定了液體火箭發動機是航天器最適宜的動力裝置,論述了關於液氫液氧作為推進劑用於火箭的可能性,為運載器的發展指出了方向,這些觀點僅僅幾十年就成為了現實。他還指出過用新的燃料(原子核分解的能量)來作火箭的動力;並具體地闡明了用火箭進行航天飛行的條件,火箭由地面起飛的條件,以及實現飛向其他行星所必須設置中間站的設想。他還提出過許多的技術建議,如他建議使用燃氣舵來控制火箭,用泵來強制輸送推進劑到燃燒室中,以及用儀器來自動控制火箭等,都對現代火箭和航天飛行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和現代航天學奠基人之一戈達德博士在1910年開始進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他在1919年發表的《達到極大高度的方法》的論文中,闡述了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指出火箭必須具有7.9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並研究了利用火箭把有效載荷送至月球的幾種可能方案。戈達德博士認識到液體推進劑火箭具有極大的潛力,他從1921年開始研製液體火箭。1926年3月16日,他進行了人類首次液體火箭飛行試驗並獲得成功。火箭長3.04m,飛行2.5s,達到12m高,56m遠,速度103km/h,這使得他成為液體火箭的實際創始人。1932年他首次用陀螺控制的燃氣舵操縱火箭飛行,1935年他試驗的火箭實現了超音速飛行,最大射程達20km。
德國的奧伯特教授在他1923年出版的《飛向星際空間的火箭》一書中不僅確立了火箭在宇宙空間真空中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還說明火箭只要能產生足夠的推力,便能繞地球軌道飛行。同齊奧爾科夫斯基和戈達德一樣,他也對許多推進劑的組合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真正的近代火箭的出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法西斯德國。早在1932年德國就發射A2火箭,飛行高度達到3km。1942年10月3日,德國首次成功地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彈道導彈——V-2(A4型),並於1944年9月6日首次投入作戰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大約有4300多枚V-2導彈襲擊了英國、荷蘭安特衛普港和其他目標,破壞嚴重。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m,質量為,箭體直徑1.65m,最大射程320km,發動機熄火高度96km,飛行時間約320s,命中精度圓公算偏差5km,有效載荷約1t。
V-2的成功在工程上實現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航天技術先軀者的技術設想,並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有實踐經驗的火箭專家,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V-2的設計雖不盡完善,但它卻是人類擁有的第一件向地球引力挑戰的工具,成為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國分別接收了參與V-2研製的部分專家、設備及資料,為這兩個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發展火箭和導彈技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40年代末至50年代末,在V-2的基礎上,以美國和前蘇聯為主研製的火箭武器得到了迅速發展,各種類型的導彈武器相繼問世,並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導彈武器系統。
航天生活
宇宙環境是極為惡劣的,對人體有害的主要因素是高真空、高缺氧、宇宙輻射、溫度差異等,這些不利因素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傷害。在這種環境中,航天員是無法生存和工作的。面對嚴峻的宇宙空間環境,怎樣才能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呢?我們的科技人員為其研製了一個基本與外界隔絕的密閉環境即密閉座艙,用來保護航天員。
一會兒是早晨,一會兒是黑夜
人們長期的生活習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一般都安排在夜晚。飛船在航天飛行中的晝夜周期和我們在地球上的晝夜周期是不同的。地球上的一天是一次日落日出,並定為24小時。空間飛行時的一次日落日出,周期長短不一,因為它和飛船繞地球飛行的軌道高低相關。軌道高,晝夜周期就長;軌道低,晝夜周期就短。飛船航天飛行期間的晝夜周期,白天和黑夜時間長短是不一致的,白天時間長,黑夜時間短,90分鍾一個晝夜周期,最長的黑夜僅僅是37分鍾。飛船由地球陽面進入陰面時,就如同由白天進入黃昏黑夜一樣。太空梭速度很快,太陽出來時好像「迅雷」似的一躍而出,太陽落山時也如「旋風」一樣迅速地隱去。
一個航天員曾經這樣描述宇宙間的一天:早晨,計算機控制的鍾喚醒我們起床。醒來拉開窗簾看宇宙空間,陽光燦爛,天色真美。可是不大一會兒,太陽沒有了,天暗下來了,黑夜來臨了,我們想又該睡覺了吧。真是有趣極了,一會兒是早晨,一會兒是黑夜……
站著睡躺著睡都一樣
在宇宙空間最特殊的就是睡覺姿勢,失重時,身體完全放鬆會自然形成一種弓狀姿勢。航天專家認為,在太空中睡眠,身體稍微彎曲成弓狀,比完全伸直平躺著要舒服得多。
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中,睡袋一般固定在飛船內的艙壁上,如果不這樣,飛船內的姿態在發動機開動時,就可能跟艙壁碰撞。所以,航天員一般還是喜歡將睡袋緊貼著艙壁睡覺,這樣就像睡在床上一樣舒服。在失重時,反正分不清上和下,站著躺著睡都一樣,所以,航天員既可以靠著天花板睡,又可以筆直地站著靠牆壁睡,想怎麼睡都是可以的。
由於人在失重時飄浮,航天員行動起來會感到困難和不方便,動作都不像在地面上那樣協調。坐立不穩搖搖晃晃,稍一抬頭仰身就有可能來個大翻身,彎腰時又可能翻筋斗,所以一切動作都得小心從事。
航天員在宇宙飛行中可以遙望地球景色,這也是他們太空生活的一大樂趣。自古以來,飛向太空就是人類最美好的遐想。航天員在飛船上看到的地球漂亮極了,它是一個綠色的球體。白天你仔細看去時,地球大部分是淺藍色,密密的森林帶看起來更是藍色的,惟一真正的綠色地帶是中國的西藏高原地區。一些高山湖泊看起來是明亮的並且呈鮮綠色,好像硫酸銅礦地區顏色。溫度很低又沒有雲彩的地區,如我國喜馬拉雅山那樣的高山區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那兒的地貌。航天員能看到的最令人目眩神迷的奇景,要算是伊朗的卡維爾鹽漬大沙漠,這片大沙漠看上去像木星,中間有一個紅色、褐色和白色的大旋渦,這是因為鹽湖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蒸發之後而留下的光輝耀眼的痕跡,它像綠寶石一般閃閃發光。
離不開體育鍛煉
航天員生活在太空當中,同樣離不開體育鍛煉。它除了增強體質外,還有其特殊意義:增強對失重及其他航天環境的適應能力,減少航天飛行中不良環境對航天員的有害影響。在長期航天的空間站內,都設有專為航天員體育鍛煉的「小型體育場」,設置一些特殊的航天體育器具供航天員使用。這些器具有自行車功量計、微型跑道、彈簧拉力器及負壓筒等。
在宇宙中航行的航天員和地球上的人一樣,都需要有個人清潔衛生的處理,如刷牙、洗臉、洗澡、大小便等等。失重條件下處理清潔衛生及廢物非常復雜,需要有特殊的設施和技巧。
失重時刷牙,牙膏泡沫很容易飄浮起來,水珠在艙內飛飄,會影響人的健康和儀器正常運轉。飛船中的航天員不能採取地面上的刷牙工具和方法。那樣做,說不定在哪一環節把水泄漏出去,水就會飄浮起來,所以,航天員只能採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刷牙。美國採用的是一種特製的橡皮糖,讓航天員充分咀嚼以代替刷牙,達到清潔牙齒的目的。航天員洗臉,其實是取一塊浸泡有清潔護理液的濕毛巾擦洗面部。隨後,把毛巾鋪在按摩刷上用來梳理頭發。
航天員若在空間站上長期生活,還需要洗澡。長期的載人空間站上,就配備有航天工程技術人員設計製作的航天浴室設施。這種浴室,只不過是一個強力尼龍布浴罩,浴罩上下有固定的框架,上連天棚下連地板,成為通天式密閉浴罩,平常折疊著固定在生活艙的頂棚上。頂棚上還設有圓形水箱、噴頭、電加熱器,洗澡用的水箱,有管道跟大水箱相通。
洗澡前,先把廢水回收凈化裝置中的凈化吸附劑配好,准備用來回收和凈化洗浴時的污水,然後清理給水管道、抽水裝置和過濾凈化裝置(除去雜質和不良氣味),並將卷在頂棚上的尼龍罩放下,直到底框並固定好,形成一個連接天棚地板的圓桶,就好像一個完全透明的大玻璃缸。啟動電加熱器,把水箱中的水加熱到合適溫度,這時人可脫去衣服進入浴室。圓筒底下有一雙固定的拖鞋,人穿上它後就不會飄浮起來。在打開水龍頭之前,應先將呼吸器戴好,呼吸器同一條通到外面的軟管相連接,航天員可呼吸艙內空氣,避免洗浴時的空氣、水汽混合物吸入呼吸道發生危險。航天員洗澡時,還要將耳朵塞起,帶上護目鏡,就像潛水員一樣。一切准備好之後,就可打開水龍頭,一陣陣細細的水流噴在身上,形成一層夾著無數氣泡的水膜,必須用毛巾或吸水刷將水吸走。失重時水不會自動流出,水箱中有氣加壓,水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出來。
飛船上航天員大小便的處理也有其相當的科學性。尿盆是特製的,抽水馬桶同一個塑料套相連接,大便後快速關閉橡皮閥,大便通過氣流落入透氣的大便收集袋裡,然後用密封袋密封投入便筒,便筒裝滿後會自動彈出艙外。
這就是航天員特殊的生活起居,是不是真的很奇妙?
航天:指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間或太陽系空間飛行。
在當今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工具書總是顯得相對了舊或定義含糊不準確。雖然有跟隨形勢發展的局部修改,但往往也會因此產生出矛盾來。
在現代的自然科學中,「宇宙」採用上述第二種解釋。通俗地說就是: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總和。我們的祖先早就對宇宙有正確的認識。漢代古籍《淮南·齊俗訓》中說,「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漢代著名天文學家張衡說:「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空間和時間的劃分要求愈來愈精細。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人們只要把時間區分為、月、日就足夠了。後來要求區分出時辰或小時來才感到方便。近代工業和火車、汽車、飛機等交通事業的興起,進一步要求劃分出分和秒來。對現代科學技術來說,這還不夠,還要求用毫秒、微秒和納秒來計時。
對空間的劃分也是這樣。古代只要有天空、空間和地面這樣的概念就足夠了,但卻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科學技術的要求。特別是航天技術誕生後,要求把「天」與「空」嚴格區分開來。「天」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廣大宇宙空間。這大致與「天空」、「太空」相當。說「大致」,是因為若日月星辰不包括地球,「天」則只有地球大氣層以外才有,那「天空」就是太空,而「太空」又籠統地說是「極高的天空」,沒有精確的物理性質上的劃分。
「空」是指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氣層空間。
按照上述劃分,「天氣」、「天氣預報」和「星空」,是否就慶叫「空氣」、「空氣預報」和「星天」呢?但這里有個約定俗成的問題,無須修改也不會產生歧義。同樣,現在使用的「空間科學(技術)」一詞,也應叫「太空科學(技術)」,如因「太空」一詞太含糊,則需再進行一次約定俗成的過程。
中國航天
神州五號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製並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
神舟-5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州六號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神州七號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與「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閘艙。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神舟七號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
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布會上,受「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總指揮部的委託宣布:9月25日21時07分至22時27分直接發射,進行載人航天飛行。屆時中國航天員將首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當前,氣閘艙等核心技術難關已被攻克,整船已進入綜合測試階段,用於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預計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總裝。據悉,「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高。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裡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裡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後航天員在水池裡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慶偉表示,未來的神舟七號飛船,不會是神舟六號的簡單重復,突破許多關鍵技術。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仍然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此前這種火箭已經成功地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目前新一枚運載火箭元器件的采購與生產已經展開,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說,這一次他們將採用質量更高的元器件。針對前幾發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還將對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來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們還考慮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攝像頭。
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里,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二F火箭擔任.
系統組成
195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 1在前蘇聯發射成功,開創了人類航天新紀元,宇宙空間開始成為人類活動的新疆域,並且將這一年定為第一個國際空間年。近半個世紀以來,航天技術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巨大的進展,航天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科學活動、軍事活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許多部門,產生了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航天是指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即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又稱外層空間)以及地球以外天體各種活動的總稱。航天活動包括航天技術(又稱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大部分。航天技術是指為航天活動提供技術手段和保障條件的綜合性工程技術。空間應用是指利用航天技術及其開發的空間資源在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國防建設、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各種應用技術的總稱。空間資源系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可為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環境、能源與物質資源,入空間高遠位置、高真空、超低溫、強輻射、微重力環境、太陽能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物質資源等。
航天系統是指由航天測控網、應用系統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務的工程系統。其中應用系統指航天器的用戶系統,一般是地面應用系統,如各類衛星的地面應用系統、載人航天器的地面應用系統、空間探測器的地面應用系統。
航天系統按是否可載人可分為無人航天系統、載人航天系統;按用途可分為民用航天系統和軍事航天系統;按航天器種類可分為多種,如衛星航天系統、載人飛船航天系統、月球衛星航天系統等。
航天系統是現代典型的復雜工程大系統,具有規模龐大、系統復雜、技術密集、綜合性強,以及投資大、周期長、風險大、應用廣泛和社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等特點,是國家級大型工程系統。組織管理航天系統的設計、製造、試驗、發射、運行和應用,要採用系統工程方法,在航天工程實踐中形成了航天系統工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完善的航天系統是一個國家航天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目前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擁有這種實力。

⑹ 俄成功發射「加加林」號飛船,送3名宇航員到空間站,俄國的航天水平如何

俄羅斯的航天水平還是非常強大的,曾經美蘇爭霸蘇聯的航天科技水平是非常強大的。隨後蘇聯解體,大部分的蘇聯航空技術都被俄羅斯繼承了,俄羅斯的航天水平在全球目前是數一數二的,基本可以和美相媲美。雖然說近幾年俄羅斯的經濟並不是特別好,但是就算吃老底俄羅斯的航天水平目前依舊優於我國。

3、我國飛船可否接入?

當時這個國際空間站由16個國家出資興建,由於當時中國沒有出資所以目前國際空間站中國無法直接連入。雖然說我們製作的航天飛船的介面與國際空間站的介面完全一致,但是由於沒有受到邀請地面人員不會輔助,我們國家的飛船目前只能與天宮一號空間站對接並不能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可見國際空間站也不過是名副其實罷了,這個國際根本就是個空談。

⑺ 蘇聯導彈技術怎麼樣

蘇聯的導彈、火箭技術,是世界領先的。當年,蘇聯解體,美國就到蘇聯挖大量的導彈火箭人才,美國才解決了許多的導彈火箭問題,使這一技術得到很大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一。

⑻ 蘇聯航天技術為什麼牛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就是我們唯一的衛星—月球,自古就有非常多的關於月亮的傳說,我國更有嫦娥奔月的故事。進入20世紀科技有了巨大的進步,奔月成為了現實。近日中國從烏克蘭手中個購買到40年前蘇聯時期的登月艙,並且烏克蘭還提供該動力系統的最終設計圖紙。雖然是40年前的東西,但它是蘇聯鼎盛時期產生的技術,很多技術和設計仍值得現在去借鑒學習。那問題來了,為什麼在蘇聯鼎盛時期沒能像美國一樣成功登月呢?

蘇聯LK月球飛船

1976年,耗資巨大的N1號火箭項目被迫下馬,蘇聯太空署署長黯然下令將剩餘的N1號火箭硬體設施全部拆毀。蘇聯的登月夢徹底破滅。歷史總是陰差陽錯,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購買了當年N1火箭保留下來的發動機,他們發現蘇聯當時的技術比任何人想的都要強,這種發動機運用了我國現在還搞不定的閉式循環技術,這些技術後來被用於放大型的RD-180發動機,成為現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箭發動機,這也是蘇聯航天留下的最珍貴的技術遺產。就是這么先進的技術也沒能助蘇聯登上月球,這才是真正的遺憾。

⑼ 俄羅斯的航天科技

俄羅斯的載人航天發展目標和計劃

http://tech.qq.com/a/20050926/000098.htm
俄羅斯將重新啟用「暴風雪」號太空梭(附圖
http://jczs.sina.com.cn/2001-06-30/25502.html
前蘇聯一直把載人航天計劃作為整個航天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載人航天體系,在長時間載人航天方面取得世界領先地位。

前蘇聯在通過衛星式飛船試驗掌握了生命保障和返回技術之後,於1961年4月12日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開創了載人航天時代。到1970年止,蘇聯共發射「東方」號,「上升」號和「聯盟」號飛船16艘,藉以掌握了載人飛船的設計、發射和軌道機動、交會、對接與艙外活動等基本技術,研究與試驗了航天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以及人在天上生活與工作的能力,這為後來的長時間和大規模載人航天活動奠定了基礎。

從70年代起,前蘇聯的載人航天進入以載人航天為主體的研究、試驗新階段。其特點是,充分利用六十年代載人航天的已有成果,藉助於以航天站為主體、以載人飛船和無人貨船為運輸手段的載人航天體系,在近地軌道上開展了頻繁的載人航天活動,研究人在空間環境中長期生活與工件的能力,進行與軍事、科研和國民經濟有關的試驗。

迄今前蘇聯已經發射了三代共8艘航天站,重量均為20噸左右,即第一代的「禮炮」-1到「禮炮」-5號,一次只能對接一艘飛船,第二代的「禮炮」-6至「禮炮」-7號,每次可同時與兩艘飛船對接;「和平」號為第三代,可同時與6艘飛船對接,目前已形成了由「和平」號為核心艙、「量子」號天文物理艙、「聯盟」-TM飛船、「進步號」貨船四部分組成的軌道復合體,總重達60多噸。

為了支援「禮炮」號與「和平」號空間站,前蘇聯研製使用了這樣幾種運輸系統:①載人飛船,包括60年代研製的「聯盟」號和後來以它為基礎改進的「聯盟T」、「聯盟TM」飛船,可載3名航天員及少量貨物,主要用作為空間站運輸往返人員,1971年4月至1987年底共發射50艘,②「進步」號小型無人貨船,主要用於為航天站運輸燃料、儀器設備、消耗品等,本身不返回地面,1978年1月投入使用。飛行實踐證明,採用人貨分運的方式更有利於人的安全和載貨量。截止1987年底,共計發射33艘「進步」號貨船;③重型貨船,主要用於運輸較重的大型貨物,重約20噸,長13米,直徑4米,容積50立方米,可向上運輸5噸載荷,其返回可實現軟著陸,把500公斤貨物帶回地面。1977年到1987年底共發射4艘,即「宇宙」-929、-1267、-1443、-1686號,估計這種貨船尚處在研製試驗階段。

另外,前蘇聯也在研製發展作為航天運輸系統主要組成部分的太空梭。1988年11月,已完成首次無人駕駛的大型太空梭的飛行試驗,90年代可望投入使用。據美國國防部分析,蘇聯還在研製一種小型太空梭,它將作為一種機動靈活、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輸系統取代目前使用的載人飛船,支援空間站計劃,從事軌道服務和軍事活動。今後10年,獨立後的俄羅斯試圖繼續在載人航天領域內發揮優勢和起主導作用。

首先,俄羅斯計劃繼續研製「和平-2號」號軌道站。未來的軌道站的運營方案有兩個,一是「和平一2」號軌道站在軌道上單獨飛行;二是與美國未來的「自由」號航天站在軌道上對接聯合飛行。「和平-2」號軌道站採用主桁架結構。各艙段集中在中部。太陽電池陣和太陽能收集器分別分布在兩端。目前,「和平一2」號軌道站的核心艙已經研製出來。其重量為20t。其餘各艙段也採用結構簡單、造價低廉的標准組件。

如果採用此方案,那麼美國航天局將全權負責航天站的計劃協調、系統工程組合與安全,俄羅斯將負責設計、研製和支持該計劃所需要的火箭和發射工具。為此,美國航天局將在莫斯科設立常駐聯絡處。

即使組合航天站發展計劃不能實現,俄羅斯也將為「自由」號航天站的建立提供大量的技術,其中包括提供「聯盟TM號飛船作為航天站可靠的乘員飛行器和應急救生運載飛船、新的對接系統、環境控制和生命系統、空間拖船等。關於空間拖船的詳細資料,俄羅斯已向美公開,對於美國這是前所未聞。它有可能代替准備用於「自由」號站的「航天公共汽車」飛行器。後者為美國一項秘密研製計劃。

為了發展與「和平一2」號軌道站配套的運輸飛行器,俄羅斯除繼續進行「暴風雪」號太空梭的研製外,還推出了一個「小型太空梭」發展計劃。該計劃方案由一架小型的太空梭和一枚小型號火箭構成,小型太空梭類似於法國的「使神」號。「小型能源」號火箭由「能源」號火箭發展而成。有兩種方一案,一種是一次性使用的,另一種是可重復使用的。它由助推級和火箭組成。推進劑採用液氧、煤油,芯級採用液氧、液氫推進,火箭的起飛重量為1050~1100t。低軌運載能力為32~34t。為了發射高軌道衛星和星際飛行器,一次性使用的火箭又配置了三面級火箭。這些火箭採用自然推進劑,可回收的助推火箭帶有疊尾翼及機翼。在與芯級分離後,機翼及尾翼張開,飛回發射基地,水平降落。

俄羅斯已有數家機構開始對空天飛機進行探索性研究,並提出了多種方案。1993年9月在莫斯科舉辦的一個航空航天展覽會,推出了發展空天飛機的各種各樣的設想、草圖及眾多的設計方案。其中以電磁發射器方案特別引人注目。採用這種電磁懸浮技術可推進一些高速運行裝置或發射和回收太空梭中不同類型的遙控可器(這些工具都是由洲際特超音速飛機運送的)。太空梭是在洲際特超音速飛機裝置的「電磁跑道」上起飛和降落的。這種電通道既能使太空梭在起飛時加速,又能在返回時使其制動減速都是採用了磁場中運動系統相互作用的同一原理。還有一種空天飛機,也採用上述技術,但在結構上是一種單級式的可重復使用無污染的飛行器。它發射安全性高,向軌道運送或回收有效載荷成本低,可廣泛應用於觀測、研究和運輸。在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的今天,美國和俄羅斯聯合研製空天飛機可能性很大。一個正在醞釀中的合作方案,被稱作「國際空天飛機系統」,它重27t,可運載10t有效載荷。在空中發射後空天飛機帶著一個可脫扣的裝有液氫、液氧和煤油的油箱,可飛到200km的高空。

從太空之旅看俄羅斯航天

莫斯科時間2001年5月6日9時41分,載有太空遊客蒂托的俄羅斯"聯盟"型飛船返回座艙准確、安全地降落在了哈薩克境內,歷史上的首次太空旅遊圓滿地劃上了句號。此次太空之旅創造了世界航天史和旅遊史上的奇跡,向世人展示了俄羅斯的航天科技水平,及其航天商業開發取得的驕人成就,同時還顯示出,未來俄美在國際空間站等航天計劃上的的合作與斗爭將會繼續。自1961年尤里·加加林勇闖太空以來,俄載人航天業已走過了40年的風雨歷程。40年的航天科學成果的積累,創造了一個傳奇般的成就--普通地球公民遨遊太空。雖然蒂托也曾是一名航天專家,但其專業職務畢竟是航空航天工程師,若想成為合格的太空遊客,還須經歷技能和體能方面的考驗。蒂托在俄加加林宇航員訓練中心接受了專項航天訓練。他先後學習了"聯盟"飛船設施、國際空間站構件、生命保障系統、航天器飛行控制等有關知識,並在"星辰"號服務艙和"曙光"號功能貨艙練習器上經受了鍛煉。這些技能訓練幫助蒂托順利往返空間站。

今年1月蒂托曾被查處患有肺炎,並接受了兩個星期的住院治療。據俄航空航天局局長科普捷夫表示,在經過治療之後,蒂托的恢復狀況令人滿意,訓練計劃的如期完成沒有受到影響。事實證明,俄宇航訓練技術、航天醫學和太空生命保障技術,確保蒂托平安度過了8天的太空之旅。蒂托的成功顯示出,俄航天科技依然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蒂托的太空之旅還反映出,俄羅斯正在著力推進航天商業開發。據俄航空航天局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俄政府的航天預算額約為1.65億美元。該預算額與俄航天業所需經費之間存在著較大缺口,彌補這一缺口的主要措施就是航天商業開發。在"和平"號空間站未墜毀之前,俄曾在"和平"號上成功地進行了商業開發活動,創造了年收入兩千萬美元的良好業績。目前,俄正打算利用國際空間站俄屬太空艙和先進的航天技術繼續進行商業活動,並計劃在俄所支付的國際空間站建設資金中,力求使預算外資金的比例達到30%至35%。另據俄航空航天局管理處主任古謝耶夫介紹,今年,俄有望在國際航天市場上創收約10億美元。今後,俄將努力使這一開發的年收入達到約20億美元。

此次蒂托的太空之旅也並非一帆風順。美國宇航局一直對蒂托之旅耿耿於懷,並以"國際空間站工作受到干擾"等為理由為蒂托太空旅行計劃設置重重障礙。但是在俄方的據理力爭和堅決抵制下,美方的企圖未獲成功。5月2日美宇航局局長戈爾丁在國會聽證會上宣稱,蒂托的旅行使空間站的建設工作被迫中斷,宇航局將因此向俄航空航天局索賠。對此,俄方國際空間站計劃負責人留明指出,所謂的"國際空間站工作受到干擾"其實是美方臆造出來的借口,其目的是為了部分地抹煞俄所取得的航天商業開發成就。俄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的專家也表示,美國阻撓蒂托上天是出於政治目的。

俄航空航天局新聞秘書戈爾布諾夫指出,目前已有多人表示願乘"聯盟"飛船赴空間站旅遊。俄將就此事同參與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各方協商,以解決與此相關的法律和行政問題。但是,從美國宇航局近期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圍繞國際空間站商業開發等問題,美俄將面臨一番激烈的唇槍舌劍。

戈爾布諾夫介紹說,在國際空間站計劃以外,基於生存發展的需要,俄將繼續著力開展商業航天。目前,俄羅斯正與烏克蘭、澳大利亞、法國、比利時和歐洲航天局進行一系列的商業航天合作,部分合作項目將被納入2001年至2005年俄聯邦航天規劃。順利開展這些合作,將使俄航天業的生存空間逐漸擴大,俄總體航天實力的恢復將因此而充滿希望。

⑽ 不吹不黑,俄羅斯如今的航天技術水平,在國際上的真實地位到底如何

俄羅斯航天技術在國際上的真實地位是數一數二的,因為從前蘇聯開始蘇聯的航天技術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冷戰的時候俄國和美國打得才不可開交,大國力量之間互相較量,誰也不服氣誰。俄國也算是最早進入太空的,我們這方面快速的發展也來源於前期蘇聯專家的指導。



所以說俄羅斯的技術早在之前都進行了很大的突破,即使停止十幾年不發展也不會落後。因為這個技術水平非常高,而且革新非常困難,費時、費力、廢財,而且他們也不會擱置太久,畢竟國家航天力量、國家力量和國際舞台是掛鉤的。

與蘇聯航天火箭技術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80後學點什麼技術謀生 瀏覽:384
一卡通業務怎麼找代理 瀏覽:335
python如何替換excel單元格數據 瀏覽:275
紅米版本信息在哪裡 瀏覽:285
qq怎麼樣設置時間信息 瀏覽:540
容桂代理記賬有哪些 瀏覽:735
立邦代理怎麼做 瀏覽:301
要做程序員該怎麼選方向 瀏覽:875
招聘代理商怎麼操作 瀏覽:417
產品正常損耗如何計算 瀏覽:717
qq如何查群活躍數據 瀏覽:143
沒有點技術怎麼吃肉 瀏覽:516
三菱數據運算為什麼突然出現亂碼 瀏覽:45
掙錢的汾酒代理費用多少 瀏覽:881
交易費用在借方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193
發送信息顯示通知信息是什麼意思 瀏覽:621
如何下單套利交易 瀏覽:84
微信添加信息怎麼恢復 瀏覽:529
交易貓不付錢怎麼聯系賣家 瀏覽:188
哈登為什麼叫停交易 瀏覽: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