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移動互聯應用技術就業方向是什麼
目前移動互聯網開發人才需求達200多萬,移動互聯網應用軟體開發人才以及移動互聯網應用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因此,可以說選擇了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就是選擇了更多的行業人才需求、最熱門的新技術行業、更好的熱門就業崗位、更快的薪酬提升通道。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掌握與移動互聯技術相關的電子、通信等基礎理論知識和移動互聯專業知識,從事移動互聯、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穿戴等設備的生產和銷售。
移動互聯應用系統的設計、安裝和維護,移動應用軟體編程和測試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② 移動互聯網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是移動互聯網超越PC互聯網,引領發展新潮流。有線互聯網(又稱PC互聯網、桌面互聯網、傳統互聯網)是互聯網的早期形態,移動互聯網(無線互聯網)是互聯網的未來。PC機只是互聯網的終端之一,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電紙書)已經成為重要終端,電視機、車載設備正在成為終端,冰箱、微波爐、抽油煙機、照相機,甚至眼鏡、手錶等穿戴之物,都可能成為泛終端。
二是移動互聯網和傳統行業融合,催生新的應用模式。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推動下,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正在呈現出新的特點,平台和模式都發生了改變。這一方面可以作為業務推廣的一種手段,如食品、餐飲、娛樂、航空、汽車、金融、家電等傳統行業的APP和企業推廣平台,另一方面也重構了移動端的業務模式,如醫療、教育、旅遊、交通、傳媒等領域的業務改造。
三是不同終端的用戶體驗更受重視,助力移動業務普及紮根。2011年,主流的智能手機屏幕是3.5-4.3英寸,2012年發展到4.7-5.0英寸,而平板電腦卻以mini型為時髦。但是,不同大小屏幕的移動終端,其用戶體驗是不一樣的,適應小屏幕的智能手機的網頁應該輕便、輕質化,它承載的廣告也必需適應這一要求。而目前,大量互聯網業務遷移到手機上,為適應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及不同操作系統,開發了不同的APP,HTML5的自適應較好地解決了閱讀體驗問題,但是,還遠未實現輕便、輕質、人性化,缺乏良好的用戶體驗。
四是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多樣化,細分市場繼續發力。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進入快車道,網路、終端、用戶等方面已經打好了堅實的基礎,不盈利的情況已開始改變,移動互聯網已融入主流生活與商業社會,貨幣化浪潮即將到來。移動游戲、移動廣告、移動電子商務、移動視頻等業務模式流量變現能力快速提升。
五是用戶期盼跨平台互通互聯,HTML5技術讓人充滿期待。目前形成的iOS、Android、Windows Phone三大系統各自獨立,相對封閉、割裂,應用服務開發者需要進行多個平台的適配開發,這種隔絕有違互聯網互通互聯之精神。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機,甚至不同品牌、類型的移動終端都能互聯互通,是用戶的期待,也是發展趨勢。
六是大數據挖掘成藍海,精準營銷潛力凸顯。隨著移動帶寬技術的迅速提升,更多的感測設備、移動終端隨時隨地地接入網路,加之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帶動,中國移動互聯網也逐漸步入「大數據」時代。目前的移動互聯網領域,仍然是以位置的精準營銷為主,但未來隨著大數據相關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數據挖掘的不斷深入,針對用戶個性化定製的應用服務和營銷方式將成為發展趨勢,它將是移動互聯網的另一片藍海。
③ 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就業方向及前景
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就業方向及前景如下:
一、就業方向
通信類企事業單位:移動通信設備開發,移動軟體測試,企業資源管理系統開發,軟體技術支持,軟體銷售,軟體售後維護,資料庫維護。
二、前景
目前,移動通信已從模擬通信發展到了數字移動通信階段,並且正朝著個人通信這一更高級階段發展。未來移動通信的目標是,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向任何人提供快速可靠的通信服務。
移動通信產業是一個涉及子行業較多的產業,產業鏈構成比較復雜,有硬體為主的系統設備製造、測試設備製造、終端製造等,也有軟體為主的網規、網優、網管軟體、增值服務等,也有以提供服務為主的網路服務公司等。移動通信產業大發展帶來了眾多工作機會,是依據這個大背景開設的。
專業簡介
移動通信技術主要研究移動通信基站設備維護、無線網路規劃與優化、移動互聯應用等方面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網路規劃與建設、運行管理、移動終端應用設計開發、設備營銷及維護等。例如:3G、4G、5G通信技術的開發與運用,手機、筆記本等通信終端的開發與銷售等。
課程體系《3G終端技術與應用》、《Java核心卷應用》、《Android基礎開發實訓》、《HIBERNATE技術應用》、《軟體工程》、《UML技術應用》、《WAP與MMS應用與技術開發》、《Oralce資料庫應用》、《Android高級開發》、《移動通信設備的安裝》。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現代移動通信技術
④ 移動通信技術未來的就業方向
這個專業前景還是不錯的。我也是這個專業的。
還有其主要課程有:電路基礎、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電路、數字電路、計算機原理與應用、單片機原理和應用、電力系統基礎、電氣設備、電力光纖通信技術、電力通信電源技術、移動通信技術、手機維修、計算機網路基礎、電子電路設計與CAD技術等。
其中單片機比較難。其他只要認真都比較好學。
還有就業方向:電力、電信系統的通信控制中心、通信設備生產及經銷等單位,從事通信/電力通信設備及通信線路的安裝、檢測、調試、維修;在通信製造部門從事通信產品的工藝實施、生產組織、技術管理等工作,以及電力通信應用和工程從事設備及系統的操作、維護、維修等工作。
對於光信息科學可能就業的范圍暫時沒有通信的廣。這個是個人觀點,因為沒去了解這個專業。希望可以幫到你。
⑤ 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
1.1無線數據——生機無限
當前移動數據通信發展迅速,被認為是移動通信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近年來出現的
移動數據通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電路交換型的移動數據業務,如TACS、AMPS和GSM中的
承載數據業務以及GSM系統的HSCSD,另外一種是分組交換型的移動數據業務,比較著名的
有摩托羅拉的DataTAC、愛立信的Mobitex和GSM系統的GPRS。
目前,無線數據業務只佔GSM網路全部業務量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在未來的兩年中
這種狀況將開始扭轉,並大大改變。1999年以後,隨著HSCSD、GPRS等新的高速數據解決
方案顯露崢嶸,並成為數據應用的新的焦點,無線數據將成為運營商經營計劃中越來越重
要的部分,它預示著未來大量的商業機遇。
應用驅動市場
無線數據業務的主要驅動力在於用戶的應用。話音是單一的、容易理解、應用的市場。
然而無線數據則不同,無線數據最初的應用重點放在象運輸管理這樣的專業市場。近期無
線數據業務的目標市場是銷售人員或現場工程師這樣的用戶群。從這些先發目標的應用中
積累無線數據的經驗,並從中受益。隨著速率的增長,其他更通用的應用將會出現,無線
數據業務將開始影響大眾市場。
在過去的十年裡,傳統的生活方式已經在迅速改變,人們更經常性地移動,職業和個
人生活之間的分界變得模糊,人們需要不分時間、地點訪問很重要的信息。發生在用戶身
上的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將成為驅動無線數據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
網際網路的影響
和通信的其他領域一樣,無線數據業務的一個最重要的驅動力來自Internet。根據最
近的研究,未來兩年歐洲的網際網路用戶數量將翻一番。在我國,網際網路用戶的年增長率將
高達300%。顯然用戶在運動中接入網際網路的需求將會增長。
為了滿足接人網際網路的需求,一個全球性的開放協議——無線應用協議(WAP)應運
而生。WAP為將Internet的信息內容以及增值業務傳送到移動終端提供了一種開放的通用
標准,實現了IP與GSM網路的橋接,是一個為廠商提供加速市場增長、避免網路割接、保
護運營商投資的標准,WM確保任何與WAP兼容的GSM手機都能工作。WAP是實現無線數據市
場快速發展的工具。
數據速率的發展
GSM承載業務所提供的GSM數據速率最高只能達到9.6kb/s。國際上1998年引入的高速
電路交換數據(HSCSD)技術將實現57kb/s的數據速率,對要求連續比特率和傳輸時延小
的應用是理想的,如會議電視、電子郵件、遠程接入企業的區域網和無線圖象。1999年商
用化的GPRS是第一個GSM分組數據應用,將實現超過100kb/s的數據速率。對較短的「突發」
類型業務是理想的,如信用卡認證、遠程測量和遠程事務處理。EDGE(增強數據速率GSM改
進模式)使用修改過的GSM調制方式來實現超過300kb/S的數據速率。EDGE會讓GSM運營商
特別受益,他們不但可以贏得第三代移動通信的經營執照,還可以提供有競爭力的寬頻數
據業務。
1.2個人多媒體通信——網路演進的方向
對隨時隨地話音通信的追求使早期移動通信走向成功。移動通信的商業價值和用戶市
場得到了證明,全球移動市場以超凡的速度增長。移動通信演進的下一階段是向無線數據
乃至個人移動多媒體轉移,這一進展已經開始,並將成為未來重要的增長點。
個人移動多媒體通信將根據地點為人們提供無法想像的、完善的個人業務和無線信息,
將對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在個人多媒體世界裡,話音郵件和電子郵件被
傳送到移動多媒體信箱中;簡訊將成為帶有照片和視頻內容的電子明信片;話直呼叫將與
實時圖象相結合,產生大量的可視行動電話。還將實現移動網際網路和萬維網瀏覽。象無線
會議電視這樣的應用將隨處可見,電子商務將蓬勃開展。對於運動中的用戶還有隨時隨地
的各種信箱和娛樂服務。
2網路技術的寬頻化
在電信業歷史上,移動通信可能是技術和市場發展最快的領域。業務、技術、市場三
者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伴隨著用戶對數據、多媒體業務需求的增加,網路業務向數據
化、分組化發展,移動網路必然走向寬頻化。
通過使用電話交換技術和蜂窩無線電技術,70年代末誕生了第一代模擬行動電話。AM
PS(北美蜂窩系統)、NMT(北歐行動電話)和TACS(全向通信系統)是三種主要的窄帶模
擬標准。第一代無線網路技術的一大成就就是去掉了將電話連接到網路的用戶線。用戶第
一次能夠在他們所在的任何地方無線接收和撥打電話。
第二代系統引入了數字無線電技術,它提供更高的網路容量,改善了話音質量和保密
性,並為用戶引入了無縫的國際漫遊。今天世界市場的第二代數字無線標准,包括GSM、D
-AMPS、PDC(日本數字蜂窩系統)和IS-95CDMA等,均仍為窄帶系統。
第三代移動系統,即IMT-2000,是一種真正的寬頻多媒體系統,它能夠提供高質量寬
帶綜合業務並實現全球無縫覆蓋。2000年以後,雖然窄帶行動電話業務需求將依然很大,
但隨著Internet等高速數據通信及多媒體通信需求的驅動,寬頻多媒體綜合業務將逐步增
長,而且就未來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無縫覆蓋而言,寬頻多媒體綜合業務將逐步增長,而
且就未來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無縫覆蓋而言,寬頻移動通信作為整個移動市場份額的子集
將顯得愈來愈重要。第三代系統預計在2002年投入商用。
從第二代到第三代系統的變化並不象從第一代模擬網路到第二代數字網路那樣存在重
大的技術變遷。從目前的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來講,第二代系統將逐步平滑過渡到第三代
系統,在此演進過程中,移動網路所能實現的數據速率逐步升級;GSM承載業務所能提供的
數據速率為9.6Kb/s,1998年商用的HSCSD技術實現了57kb/s的數據速率,1999年引人的GP
RS將實現超過100WS的數據速率,將在2000年引入的EDGE技術可實現超過300kb/s的數據速
率。2001年後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統將能夠在廣域網上實現384kb/s的數據速率,在辦公
室和家中還可以達到2Mkb/s。
3網路技術的智能化
移動通信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新技術在移動通信中的廣泛應用,促使移動網路得到了
迅速發展。移動網路由單純地傳遞和交換信息,逐步向存儲和處理信息的智能化發展,移
動智能網由此而生。移動智能網是在移動網路中引入智能網功能實體,以完成對移動呼叫
的智能控制的一種網路,是一種開放性的智能平台,它使電信業務經營者能夠方便、快速、
經濟、有效地提供客戶所需的各類電信新業務,使客戶對網路有更強的控制功能,能夠方
便靈活地獲得所需的信息。移動智能網通過把交換與業務分離,建立集中的業務控制點和
資料庫,進而進一步建立集中的業務管理系統和業務生成環境來達到上述目標。通過智能
網,運營公司可以最優地利用其網路,加快新業務的生成;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來設計業
務,向其他業務提供者開放網路,增加效益。
關於移動智能網的研究,早在1995年就已開始,剛開始時並沒有具體的標准協議出現,
各廠商各自製定了自己的標准,並且據此進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如Alcatel、Nortel、
Ericsson等都先後推出了自己的初期產品。這些工作為最終移動智能網標準的形成積累了
經驗。
1997年末,美國蜂窩電信工業協會(CTIA)制定了移動智能網的第一個標准協議——
IS-41D協議。1998年1月,歐洲電信標准研究所(ETSI)在GSM phase2+階段引入了CAMEL
協議(移動通信高級邏輯的客戶化應用程序),當時的版本是phase1。1998年4月,ITU-T
在新推出的智能網能力集一2標准中描述了移動接入的功能實體,稱為CAMELphase2標准。
伴隨著移動網路向第三代系統的演進,網路的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斷地提升。智能網及
其智能業務是構成未來個人通信的基本條件。
4更高的頻段
從第一代的模擬行動電話,到第二代的數字移動網路,再到將來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
統,網路使用的無線頻段遵循一種由低到高的發展趨勢。
1981年誕生的第一個具有國際漫遊功能的模擬系統NMT的使用頻段為450MHz,1986年
NMT變遷到900MHz頻段。我國目前的模擬TACS系統的使用頻段也為900MHz。在第二代網路
中,GSM系統的開始使用頻段為900MHz,IS-95CDMA系統為800MHz。為了從根本上提高GSM
系統的容量,1997年出現了1800MHz系統,GSM900/1800雙頻網路迅速普及。2000年將投入
商用的第三代系統IMT-2000則定在2GMHz頻段。
5更有效利用頻率
無線電頻率是一種寶貴資源。隨著移動通信的飛速發展,頻譜資源有限和移動用戶急
劇增加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出現了「頻率嚴重短缺」的現象。解決頻率擁擠問題的出路是
採用各種頻率有效利用技術和開發新頻段。
模擬制的早期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採用頻分多址方式,主要通過多信道共用、頻率復用
和波道窄帶化等技術實現頻率的有效利用。隨著業務的發展,模擬系統已遠不能滿足用戶
發展的需求。數字移動通信比模擬移動通信具有更大的容量。同樣的頻分多址技術,數字
系統要求的載干比較小,因而頻率復用距離可以小一些,系統的容量可以大一些。而且,
數字移動通信還可採用時分多址或碼分多址技術,它比模擬的頻分多址制在系統容量上大
4-20倍。
CSM作為最具代表性和最為成熟的數字移動通信系統,其發展歷程就是一部頻率有效利
用技術的演進史。GSM採用時分多址制式,其對頻率的有效利用主要是通過頻率復用技術的
不斷升級實現的。從傳統的4×3方式,到3×3、1×3、MRP、2×6等新的復用技術,頻率復
用的密集度逐步提升,頻譜效率快速提高,GSM系統的容量得到逐步釋放。
1995年開始投入商用的IS-95CDMA(窄帶)系統,以無線技術的先進性和大容量等特
點著稱。它以擴頻技術為基礎,不同用戶的信號靠不同的編碼序列來區分,如果從頻域或
時域來觀察,多個CDMA信號是相互重疊的,故理論上CDMA系統的頻譜利用率比GSM系統更高,
網路容量更大。同時CDMA系統具有一定的過載能力,即系統具備較容量。
作為未來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主流無線接入技術的WCDMA(寬頻碼分多址)能夠更高效
地利用無線電頻率。它利用分層小區結構、自適應天線陣和相平解調(雙向)等技術,網
絡容量可得到大幅提高,可以更好地滿足未來移動通信的發展要求。
6網路趨於融合,走向統一
6.1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結構
第三代系統的主要目標是將包括衛星在內的所有網路融合為可以替代眾多網路功能的
統一系統,它能夠提供寬頻業務並實現全球無縫覆蓋。為了保護運營公司在現有網路設施
上的投資,第二代系統向第三代系統的演進遵循平滑過渡的原則,現有的GSM、D-AMPS、
IS-136等第二代系統均將演變成為第三代系統的核心網路,從而形成一個核心網家族,
核心網家族的不同成員之間通過NNI介面聯結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從而實現全球漫遊。在
核心網路家族的外圍,形成一個龐大的無線接入家族,現有的幾乎所有的無線接入技術及
WCDMA等第三代無線接入技術均成為其成員。第三代系統充分顯示了未來電信網路的融合特
征。
6.2未來的網路構架
技術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市場管理政策的放鬆將使計算機
網、電信網、電視網等加快融合為一體,寬頻IP技術成為三網融合的支撐和結合點。未來
的網路將向寬頻化、智能化、個人化方向發展,形成統一的綜合寬頻通信網,並逐步演進
為由核心骨幹層和接入層組成、業務與網路分離的構架。
⑥ 目前主要的移動通信終端的主要技術是什麼
移動通信終端的主要技術是什麼:
移動終端或者叫移動通信終端是指可以在移動中使用的計算機設備,廣義的講包括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POS機甚至包括車載電腦。但是大部分情況下是指手機或者具有多種應用功能的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隨著網路和技術朝著越來越寬頻化的方向的發展,移動通信產業將走向真正的移動信息時代。另一方面,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的飛速發展,移動終端的處理能力已經擁有了強大的處理能力,移動終端正在從簡單的通話工具變為一個綜合信息處理平台。這也給移動終端增加了更加寬廣的發展空間。
移動終端作為簡單通信設備伴隨移動通信發展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自2007年開始,智能化引發了移動終端基因突變,從根本上改變了終端作為移動網路末梢的傳統定位。移動智能終端幾乎在一瞬之間轉變為互聯網業務的關鍵入口和主要創新平台,新型媒體、電子商務和信息服務平台,互聯網資源、移動網路資源與環境交互資源的最重要樞紐,其操作系統和處理器晶元甚至成為當今整個ICT產業的戰略制高點。移動智能終端引發的顛覆性變革揭開了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序幕,開啟了一個新的技術產業周期。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持續發展,其影響力將比肩收音機、電視和互聯網(PC),成為人類歷史上第4個滲透廣泛、普及迅速、影響巨大、深入至人類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終端產品。
移動終端,特別是智能移動終端,具有如下特點:
(1)在硬體體繫上,移動終端具備中央處理器、存儲器、輸入部件和輸出部件,也就是說,移動終端往往是具備通信功能的微型計算機設備。另外,移動終端可以具有多種輸入方式,諸如鍵盤、滑鼠、觸摸屏、送話器和攝像頭等,並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輸入。同時,移動終端往往具有多種輸出方式,如受話器、顯示屏等,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2)在軟體體繫上,移動終端必須具備操作系統,如Windows Mobile、Symbian、Palm、Android、iOS等。同時,這些操作系統越來越開放,基於這些開放的操作系統平台開發的個性化應用軟體層出不窮,如通信簿、日程表、記事本、計算器以及各類游戲等,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個性化用戶的需求。
(3)在通信能力上,移動終端具有靈活的接入方式和高帶寬通信性能,並且能根據所選擇的業務和所處的環境,自動調整所選的通信方式,從而方便用戶使用。移動終端可以支持GSM、WCDMA、CDMA2000、TDSCDMA、Wi-Fi以及WiMAX等,從而適應多種制式網路,不僅支持語音業務,更支持多種無線數據業務。
(4)在功能使用上,移動終端更加註重人性化、個性化和多功能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移動終端從「以設備為中心」的模式進入「以人為中心」的模式,集成了嵌入式計算、控制技術、人工智慧技術以及生物認證技術等,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宗旨。由於軟體技術的發展,移動終端可以根據個人需求調整設置,更加個性化。同時,移動終端本身集成了眾多軟體和硬體,功能也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