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v line溶脂針中文翻譯
一、v line溶脂針的作文翻譯是V型面部線條溶脂針。
二、Vline溶脂針的主要成分:
1.豆異黃酮發酵:有抵制新脂肪細胞的產生,促進脂肪分解,改善皮膚的作用。
2.維斯那定 (Visnadine) 具有強力的抗磷酸二酯酶活性,把在脂肪細胞內的環磷酸腺苷維持到高水準使脂肪酶活性化以促進脂肪脂質分解。
3.肉鹼 (Carnitine) 把脂肪酸運到線粒體內使氧化分解以促進脂肪分解。
4.七葉素 (Escin) 抗浮腫,抗炎
5.藻類提取物(Algae Extract):含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維他命有助於強化皮膚紋兒。
6.槐樹花提取物
② ISO七層協議每一層對應的設備和各層相應的協議
OSI的7層從下到上分別是:
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一、物理層:
1、傳輸協議:IEEE802.1A、IEEE802.2
2、傳輸單元:bit-flow比特流
3、主要功能設備/介面:光纖、雙絞線、中繼器和集線器 & RJ-45(網線介面)
二、數據鏈路層:
1、傳輸協議:ARP、MAC、FDDI、Ethernet、Arpanet、PPP、PDN
2、傳輸單元:frame幀
3、主要功能設備/介面:網橋、二層交換機
三、網路層:
1、傳輸協議:IP、ICMP、ARP、RARP
2、傳輸單元:數據包(packet)
3、主要功能設備/介面:路由器、三層交換機
四、傳輸層:
1、傳輸協議:TCP、UDP
2、傳輸單元:Segment/Datagram
3、主要功能設備/介面:四層交換機
五、會話層:
1、傳輸協議:SMTP、DNS
2、傳輸單元:報文
3、主要功能設備/介面:QoS
六、表示層:
1、傳輸協議:Telnet、SNMP
2、傳輸單元:報文
3、主要功能設備/介面:–
七、應用層:
1、傳輸協議:FTP、TFTP、Telnet、HTTP、DNS
2、傳輸單元:報文
3、主要功能設備/介面:–
(2)vline是一個什麼層的技術擴展閱讀:
TCP是面向連接的,UDP是面向無連接的。TCP在通信之前必須通過三次握手機制與對方建立連接,而UDP通信不必與對方建立連接,不管對方的狀態就直接把數據發送給對方
OSI七層模型是一個理論模型,實際應用則千變萬化,因此更多把它作為分析、評判各種網路技術的依據;對大多數應用來說,只將它的協議族(即協議堆棧)與七層模型作大致的對應,看看實際用到的特定協議是屬於七層中某個子層,還是包括了上下多層的功能。
tcp是流模式,udp是數據包模式。tcp只要不超過緩沖區的大小就可以連續發送數據到緩沖區上,接收端只要緩沖區上有數據就可以讀取,可以一次讀取多個數據包,而udp一次只能讀取一個數據包,數據包之間獨立。
順序編號:tcp在傳輸文件的時候,會將文件拆分為多個tcp數據包,每個裝滿的數據包大小大約在1k左右,tcp協議為保證可靠傳輸,會將這些數據包順序編號。
網路-網路七層協議
③ 簡述OSI七層模型的TCP/IP模型都有哪幾層和他們的對應關系
1.OSI模型把網路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每一層對於上一層來講是透明的,上層只需要使用下層提供的介面,並不關心下層是如何實現的。
2.TCP/IP參考模型是首先由ARPANET所使用的網路體系結構。這個體系結構在它的兩個主要協議出現以後被稱為TCP/IP參考模型(TCP/IP Reference Model)。這一網路協議共分為四層:網路訪問層、互聯網層、傳輸層和應用層。
3.TCP/IP模型的分層及與OSI參考模型的對應關系為:
網路介面層--對應OSI參考模型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
網路層--對應OSI參考模型的網路層;
運輸層--對應OSI參考模型的運輸層;
應用層--對應OSI參考模型的5、6、7層。
OSI模型的網路層同時支持面向連接和無連接的通信,但是傳輸層只支持面向連接的通信;TCP/IP模型的網路層只提供無連接的服務,但是傳輸層上同時提供兩種通信模式。
(3)vline是一個什麼層的技術擴展閱讀:
TCP/IP主要特點
(1)TCP/IP協議不依賴於任何特定的計算機硬體或操作系統,提供開放的協議標准,即使不考慮Internet,TCP/IP協議也獲得了廣泛的支持。所以TCP/IP協議成為一種聯合各種硬體和軟體的實用系統。
(2)TCP/IP協議並不依賴於特定的網路傳輸硬體,所以TCP/IP協議能夠集成各種各樣的網路。用戶能夠使用乙太網(Ethernet)、令牌環網(Token Ring Network)、撥號線路(Dial-up line)、X.25網以及所有的網路傳輸硬體。
(3)統一的網路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個TCP/IP設備在網中都具有惟一的地址
(4)標准化的高層協議,可以提供多種可靠的用戶服務。
④ 什麼是V-line technology
意思就是臉部整形技術
V-LINE:一般是指下巴,整個臉型的優美線條
從范冰冰、張柏芝到章子怡,「V」型臉明星的走紅,已經完全顛覆了過去人們對瓜子臉、鵝蛋臉的審美標准,流暢的臉部曲線、尖尖翹翹的下巴,簡直就是上天賜予人類最優美的線條。
⑤ Vline什麼意思 如題
VLINE:垂直行線性調整
⑥ 電腦顯示器壞了
修50左右 你自己看看是不是按鍵壞了 如果沒壞試試下面的辦法
進入顯示器工廠模式的方法!
誰家的電視機壞了,圖像的顏色亂了,肯定要請電視機維修人員來修。但是大家也許聽說過,有時候維修人員到了家裡,連螺絲刀都不拿,只是把遙控器「亂」按一通,電視機的故障就解決了。你說奇怪不奇怪?
既然電視機「壞了」可以不用拆機就能修好,那我們的電腦顯示器是不是也可以不拆機就能解決一些問題呢?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顯示器的工作原理:自從顯示器採用了匯流排I2C控制電路以後,顯示器的顏色、亮度、對比度、消磁、模式、特殊功能調整、故障檢測等都是在顯示器內部的微處理器(MPU,也就是類似於台式計算機的CPU)的控制下進行的。當顯示器加電開機後,顯示器內部的MPU首先加電復位,進行初始化,再接著從顯示器內的存儲器(一般為串列存儲晶元,型號為24C08,24C16或者是93C46,93C56等等,容量為幾K位元組)中讀取顯示器的標准工作狀態值和上次存儲的狀態數值,並同時檢測當前各部件的工作狀態,然後按讀取的數值控制相應單元電路工作,同時根據行場信號的極性和行頻的不同選定相應的顯示工作模式,完成圖像和文字的顯示。當然,如果顯示器的MPU損壞,顯示器是肯定不能工作的。
既然數控顯示器的白平衡,暗平衡與幾何失真等有關參數都可以通過顯示器的OSD菜單進行調整,那麼換句話說,我們在某些場合下就可以不用拆機就能把顯示器的一些故障排除。這就必須說起「顯示器的工廠模式」,這和電視機的工廠模式一樣,都是一種隱藏的菜單調整功能,用於顯示器在出廠前和維修時進行調試。
現在市面上的顯示器多數都是屏顯OSD控制方式,因為生產廠家的技術保密的原因,每種顯示器的工廠模式都只有生產廠家的技術人員和維修人員知道,並且都還人為的設置技術壁壘,不同型號的顯示器還設置了不同的工廠模式進入方法。正因為如此,一些本來非常簡單的故障也一定返回維修站或返廠才能維修,耽誤了許多寶貴的時間,也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經銷商的滿意度。
因此在這里我把自己平時收集整理的顯示器工廠模式進入方法寫出來,供大家參考。同時,各生產廠家不斷的推出新型號的顯示器,其功能和性能都會有很大的改變,工廠模式的進入方法也會不同。
進入工廠模式可以解決的故障類型
1.圖像的亮度偏暗,即使把用戶模式中的亮度和對比度都調到最大,也無法看清某些內容的細節,特別是在玩游戲時,如果遇到黑暗處時就什麼也看不清楚了。
2.圖像的左右兩邊無法調整為垂直,總有很明顯的偏差。
3.水平方向的圖像寬度變窄,即使把左右寬度調為最大,也不能達到滿幅。也可能是上下之間的寬度不能達到滿屏或過大,超出了顯示器屏幕之外。
4.水平有變曲,上邊或下邊不水平有挑角等。
5.圖像在某一色溫下顏色明顯偏向某一種顏色,改變色溫時有的色溫下圖像顯示正常。
6.用戶模式中的某一菜單功能不能使用,如消磁,鎖定鍵盤等。
7.圖像模糊,有時還有字元上下或左右抖動的情況。
8.字元或圖標在屏幕上的大小不一致,在有的地方大,而在有的地方小。
9.顯示器圖像顯示正常,但是某一區域有清晰可見的網紋出現。
10.查看顯示器的主要性能參數,工作總時間等。
11.改變顯示器的節能工作方式,是否打開老化開關,OSD菜單功能選擇等。
為什麼需要進入工廠模式調整?
顯示器採用匯流排控制的數控方式後,顯示器內部取消了大部分的可調電位器,顯示器也就不會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因電位器氧化後接觸不良而造成的故障,同時因為I2C匯流排控制,PCB板的布線也方便多了,各集成電路之間的連線比以前的模擬顯示器少多了,功能更強大,調試更簡單,可以輕松的實現圖像的枕形失真,桶形失真,平等四邊形調整,上角墊,下角墊,旋轉等特殊功能的調,並且就邊黑平衡和白平衡的調整也不再利用電位器來實現了,只須通過OSD菜單就能完成。
我們大家也都知道,我們在使用手機打電話時,有時會因為信號太弱或者有強干擾而中斷通話。同理,在計算機工作過程中,如果周圍環境中存在較強的電磁干擾或者由於信號線過長造成信號在傳輸過程中衰減過大,這時接收端收到的信號就可能發生錯誤。當錯誤率很低或只有個別數據位發生錯誤時,系統沒有檢測出來,這時就可能被接收下來,並進行存儲。這就是為什麼顯示器在使用過程中為什麼亮度,對比度會突然變暗,顏色突然變亂無法調整的原因。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進入工廠模式進行調整,使之恢復正常數值。
不過有時候,進入工廠模式也無法進行調整,這個時候只能重寫顯示器中的存儲器內容,需使用專用的編程器進行讀寫,或者更換存儲晶元。
顯示器工廠模式的進入方法集錦
1.TCL顯示器
1)M1502顯示器
面板按鍵:「-」,「+」,「←」,「→」,電源開關「◎」。
工廠模式:首先關閉顯示器電源開關,再同時按住「-「與」→」不鬆手,打開顯示器電源開關,當顯示器屏幕出現圖像時松開手,這時即進入工廠模式,屏顯OSD菜單里多出紅色的「FAC」字母。不過,對於這款顯示器,工廠模式與用戶模式功能基本相同,沒有特別功能。
2)ML520液晶顯示器
面板按鍵:「+」,「-」,「MENU」,電源開關。
工廠模式:首先關閉顯示器電源,再按住「MENU」鍵不鬆手,接著打開顯示器的電源開關,等屏幕上出現圖像內容時松開手,這時就進入顯示器的工廠模式狀態。
3)M1737顯示器
面板按鍵:「←」,「→」,「-」,「+」,和電源開關鍵「◎」(輕觸開關)。
工廠模式進入方式:首先關閉顯示器電源,再按下「◎」後,馬上按一下「+」即松開,這時顯示器出現圖像後已經進入工廠模式。
其工廠模式中有副亮度和副對比度調整,還有老化開關設置等,比用戶模式多出好多項調整內容。
4)M1702顯示器
面板按鍵:電源開關和單鍵飛梭。
工廠模式進入方法:首先關閉顯示器電源開關,再按著單鍵飛梭鍵不鬆手,接著打開顯示器電源開親,等屏幕出現圖像時,即進入工廠模式。工廠模式的OSE菜單界面基本與用戶模式相同,只是多了三個紅色的「FAC」字母。
5)MF767,768,703M,707,708,709,F4系列
屏幕按鍵:退出「Exit」,左」←「,右」→「,菜單」Menu「,電源開關」◎「。
工廠模式的進入:
按下「Enter」鍵,屏幕上彈出OSD菜單,再連續按動「→」鍵移動到「ZOOM」位置,再連續按下「Enter」鍵兩次,第二次按下後不要鬆手,等待大約5秒鍾後,在屏幕的中上方會彈出一個談藍色底色,深藍色字元的OSD菜單,這表示已經進入工廠模式調整狀態。選中「Exit」鍵可以退出OSD菜單,使OSD菜單消失,便再按「Enter」鍵會再次出現,關機退出工廠模式。選中「Return」選項可以返回用戶界面的OSD菜單狀態,此時無需關機即退出工廠模式。
如果是亮度偏暗時,我們可以使用NOKIA顯示器測試軟體,點擊brightness and Contrast」按鈕,過入恢度等級顯示圖案。然後進入顯示器的工廠模式,調整副亮度,副對比度,使8%的灰度略顯輪廓就可以了。注意不要太亮,因為太亮時,雖然游戲界面下清楚了,但到了正常桌面下,文字會模糊。
注意:在工廠模式中調的任一數值即被存儲,必須一點一點的調整,防止因調數值過大造成電路保護。另外,事先記下調整項的初始值,以便能夠恢復。
自檢測試:同工廠模式,先按M鍵呼出OSD菜單,把圖標移到右下角的弓形失真調整的位置,長按M鍵不鬆手,稍等一會兒,顯示器的圖像會按用戶模式菜單的圖標內容完成自檢調整演示。
提示:TCL公司於2003年八月份推向市場的TCL MF707A內部的MPU做了更改,操作界面變成了中文,進入工廠模式的方法不同於以上的方法。
6)MF786X顯示器
這款顯示器的EMC公司為TCL公司OEM的產品,是為TCL品牌電腦的配置的。
面板按鍵:「Menu」,「↓」,「↑」,「Exit」,電源開關「◎」。
工廠模式進入方法:在顯示器正在工作時,拔掉顯示器電源線。用左手按住「MENU」鍵不鬆手,再用右手把顯示器電源線插上,等顯示器屏幕出現圖像時,松開左手,這時屏幕上彈出的藍底白字的OSD菜單功能項很多,此時表示已經進入工廠模式。在工廠模式中可以調整最大行頻(需要硬體支持,不能隨意調整),老化開關是否打開,用戶菜單模式選擇,場幅動態聚焦調整等特殊功能。
7)MF769系列顯示器
面板按鍵:「Menu」,「←」,「→」,「Return」,電源開關鍵「◎」。
工廠模式進入方式:同TCL767。
M769F顯示器的工廠模式進入方法同EMC D777顯示器,先拔掉顯示器電源開關,按住「MENU」鍵不鬆手後,再插上電源線,等屏幕上出現圖像時,已經進入工廠模式設置狀態。
提示:TCL顯示器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用於TCL品牌電腦的,多數為康冠公司生產,也就是生產EMC顯示器的廠家,型號一般為TCL MXXXF;另一種是TCL王牌顯示器,是位於廣東惠州的TCL自己的工廠生產的,用於兼容機銷售,型號一般為TCL MFXXX。
8)M901F顯示器
面板按鍵:「↓」,「↑」,「R」,「M」和電源開關鍵「◎」
恢復出廠值:首先關閉顯示器的電源開關,再按住「M」鍵不鬆手,緊接著打開顯示器的電源開關,這時顯示器恢復出廠值設置,即實現Recall功能。
工廠模式進入方法:首先關閉顯示器的電源開關,再按住「M」鍵和「↑」不鬆手,緊接著打開顯示器的電源開關,等屏幕出現圖像時松開上述兩個按鍵,這時屏幕上即出現OSD菜單,即進入工廠模式。在OSD菜單的中上方有紅色的「FAC」字樣,表示當前狀態是工廠模式。
禁止老化功能:關閉顯示器電源開關,同時按住「↓」與「↑」鍵,再打開顯示器的電源開關,等屏幕出現圖像後鬆手,這時就禁止了顯示器的老化功能,即Disable BURN IN功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見到的:當主機關閉後或顯示器單獨加電時,顯示器會有圖像或文字顯現,該功能主要是為了方便顯示器在出廠前進行檢驗和維修時使用的,也可以用來幫助判別顯示器的故障部位。
打開老化開關功能:關閉顯示器的電源開關,同時按住「↓」與「R」鍵開機,等屏幕出現圖像時松開這兩個按鍵,這時就打開了Enable BURN IN功能。仔細觀察會發現,在屏顯的OSD菜單中多出了紅色的「BIN「字樣。
9)MF902F顯示器
面板按鍵:「1」,「↓」,「↑」,「2」及電源開關鍵。
工廠模式的進入方法:首先關閉顯示器的電源開關,同時按下「1」和「2」鍵,再打開顯示器的電源開關,等屏幕出現圖像後即進入工廠模式調整狀態。
不過,這款顯示器在工廠模式中沒有對副亮度和副對比度的調整功能,如果遇到顯示器屏幕偏暗的情況時,只有打開顯示器後殼,適當調節高壓包(FBT)上的「SCREEN」加速極電壓旋鈕。
10)M1766F顯示器
面板按鍵:單鍵飛梭和電源開關鍵「◎」。
工廠模式進入方法:按下單鍵飛梭,彈出OSD菜單,把游標(顯示器OSD菜單的游標)旋至左下「EXIT」位置,按下單鍵飛梭鍵不鬆手7-8S後即進入工廠模式。注意:按下單鍵飛梭鍵,OSD菜單消失,但是應一直按下去,才能進入工廠模式。
在工廠模式中可以進行副亮度和副對比度及水平圖像寬度等內容的調整。
11)ML56液晶顯示器
面板按鍵:「-」,「MENU」,「+」和電源開關鍵(在顯示器面板的下部)。
工廠模式進入方式:首先關閉顯示器電源開關,按住「MENU」鍵不鬆手,再打開顯示器電源開關,等屏幕出現圖像後,松開手。再按下「MENU」鍵時,在屏幕的右上方即出現一個綠底白字並且上下為黃色,非常醒目,下部的英文提示為「FACTORY-ADJ」,表示此時為工廠模式。
主要功能是顯示器內部三個主要晶元的控制功能調整(ASI32X,AD9884,TW98),有RGB三色白平衡與暗平衡調整,亮度與對比度調整,U,V增益調整;還有「AUTO ADJUST」(自動調整)和「INIT ALL」(初始化全部)。
12)7KIr顯示器(品牌機配套)
面板按鍵:「EXIT」,「←」,「→」,「MENU」,電源開關「◎」
工廠模式進入方法:按下「MENU」鍵,呼出OSD調整菜單,移動「→」到「ZOOM」處,按下「MENU」不鬆手,等大約5-6秒鍾後,在屏幕上方彈出一個藍底白字的OSD菜單,就表示已經進入工廠模式調整狀態。
在工廠模式中比用戶模式多出如下功能:
「BI」(SET BURN-IN OFF/ON),用來設置是否打開老化開關,此功能要開時,顯示器在無信號輸入時,屏幕上有圖像為顯示。此功能關閉時,顯示器在無信號輸入時,延時4秒種顯示器進入節能狀態。
「TM」(USED TIME),此功能用來記錄顯示器的開機使用時間。
「USER ADJUSTMENT」,返回用戶調整模式。
「EXIT」退出工廠模式的OSD菜單。
「BC」(BUTTOM CORNER),下邊角調整。
」TC「(TOP CORNER),上邊角調整。
」HS「(HORIZONTAL S),水平S線性調整。
該款顯示器也同樣俱有TCL顯示器的玲瓏指功能,當按下「MENU」鍵時,顯示器的圖像會在「Personal(個人設置)」,「Mild(柔和)」,「Standard(標准)」,「Bright(高亮)」四中模式中轉換。
提示:TCL顯示器的種類很多,每一種的工廠模式進入方法也各不相同,這需要在維修和維護過程中積累和摸索。
13)TCL M505
面板按鍵:「MENU」,「+」,「-」,「SELECT」
工廠模式進入方法:按下「MENU」鍵,呼出OSD菜單,連續按動「-」,移動OSD菜單游標到「ZOOM」位置,連續按下「SELECT」兩次,第二次按下後,不鬆手,直至在屏幕上方出現一個新的OSD菜單時,就表示已經進入工廠模式狀態。
14)TCL M505U
面板按鍵:「1」,「←」,「→」,「2」,電源開關「◎」
工廠模式:首先關閉顯示器電源開關,同時按住「1」和「2」鍵,然後打開顯示器電源開關,等屏幕出現圖像時再松開「1」和「2」。
在工廠模式中,顯示器的OSD菜單比用戶模式多出如下內容:
弓形PINBALANCE, 平形四邊形PARALLELOGRAM, 上角CORNER TOP, 下角CORNER BOTTOM, 垂直線性V LINEAR, 副對比度CONTRAST MAX,色溫COLOR(1,2,3),亮度BRIGHTNESS MIN,暗平衡R CUT OFF,信息顯示DISP FREQ,垂直動態聚焦VF(V FOCUS),高壓調整HV ADJ,老化開關BURN IN,自動亮度限制ABL,顯示器測試OSD TEST PATTERN,副亮度SUB BRIGHTNESS。
2.方向顯示器
1)T-171顯示器
方向該款顯示器既有自己的產品,同時也為江蘇宏圖三胞OEM顯示器。該款顯示器使用的MCU與TCL,方正是同一廠家的,其界面和使用方法類似於TCL7系列顯示器。
面板按鍵:「Menu」,「-」,「+」,「Exit」和電源開關「◎」(輕觸開關)
工廠模式進入方法:按下「M」鍵,彈出OSD菜單,移動OSD菜單的游標到右上角「ZOOM」的位置,連按兩下後不鬆手,直到在其上方再彈出一個天藍底白字的OSD菜單,好進入工廠模式。在方向顯示器的工廠模式中沒有副亮度和副對比度調整功能,只有ABL調節項。
2)BT-1591顯示器
類似於T-171,不過用戶模式與工廠模式的功能類似,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在顏色設置中可以分別RGB三色分別進行增益和截至電壓調整,以改變圖像的黑白平衡。
面板按鍵:同T-171
工廠模式進入方法:同T-171
3.方正顯示器
1)電腦型號:A+781X 顯示器型號:FG769-HF
面板按鍵:「Exit」,「←(Brightness)」,「→(Contrast)」,「Menu」,和電源開關鍵
工廠模式進入方法:類似於TCL顯示器。按「M」鍵,彈出OSD菜單後,移動「C」鍵,把OSD菜單的游標移動到「Zoom」的位置,按下「M」鍵不鬆手,大約5秒鍾後,即進入工廠模式。
工廠模式中比用戶模式多出了二十多項功能,對顯示器三基色調整和幾何圖像調整等有很大的改進。
其中「FOSD」是改變工廠模式中OSD菜單的上下位置。
「TM」是一個計時器,能夠記錄顯示器開機工作的時間。這對於防止JS把樣品或翻新顯示器當成新品來賣。
「User Adjustment」是用來返回用戶模式操作界面。
「Exit」是退出工廠模式OSD菜單。
「←→」是用來改變顯示器的最高行頻,必須由硬體支持,不能人為的強行改變,否則可能損壞顯示器。
「LH」是用來改變顯示器的亮度模式,有BL和BM兩種。
「SB」是用來改變顯示器的高亮度模式,有1,2,3種。
其餘的HC,HS,VS,VE,HE,HM,VM都是與行場有關的圖像調整。
2)顯示器型號FH786-HS
這款顯示器是EMC公司OEM的產品。
面板按鍵:「Exit」,「↓」,「↑」,「Enter」,和電源開關鍵「◎」
工廠模式進入方法:同EMC D77N的進入方法。
4.LG775N(FT)顯示器
面板按鍵:「Menu」,「↓」,「↑」,「←」,「→」,「Select」,和電源開關鍵「◎」
解決故障類型:
雖然把用戶模式中的亮度及對比度的設置調整到最大數值,圖像看上去仍然看上去亮度變暗,發黑,無法觀察清楚圖像內容細節。由於顯示器內部無副亮度調節電位器,同時高壓包(FBT)上也沒有加速極(G2)的調節電位器,這時要解決這種問題只能進入工廠模式才能解決。
工廠模式進入方法:
(1)打開顯示器電源開關,然後按住「←」鍵和「sel」鍵不鬆手,這時再按下電源開關。等屏幕黑一下之後,再松開「←」和「select」鍵。然後按「↓」鍵調整OSD菜單到最下邊一項。在用戶模式中它是「黑色五星圖標」,經上述調節後,變為「1/2」圖標。
(2)按一下「select」鍵,進入調節項後,選中第一項「消磁」項(此項有藍條指示)。
(3)按一下「→」鍵,此時OSD菜單消失,在屏幕右邊出現如下內容:
RDDV(紅槍增益),GDDV(綠槍增益),BDDV(藍槍增益),SCON(副對比度),RCUT(紅槍截止),GCUT(綠槍截止),BCUT(藍槍截止),SBRT(副亮度),ABL(自動亮度限制),VLINE(垂直行線性調整),VBAL(垂直平衡調整),HTOP(水平頂角調整),HBOT(水平底角調整)選項。
(4)用「↑」與「↓」鍵選擇要調節的選項,用「→」和「←」鍵進行數值調節,使屏幕的圖案到合適狀態就可以了。
(5)相關選項調節完成後按一下「Select」鍵退出設置,並存儲所進行的設置。
5.美格顯示器
面板按鍵:單鍵飛梭鍵,電源開關鍵。
工廠模式的進入方法:
1)關閉顯示器電源,不必拔下電源插頭。
2)按下單鍵飛梭鍵不鬆手,這時再按下電源開關,等大約會5秒鍾後松開單鍵飛梭鍵。這時顯示器的屏幕上出現OSD菜單,在菜單的右上角有紅色的「FAC」英文字母,表示此時顯示器處於工廠模式調整狀態。
仔細觀察會發現,用戶模式的OSD菜單位於屏幕中間偏上,底色為中藍色;而工廠模式的OSD菜單位於屏幕的左上角,底色為白色,菜單的形式二者相同。
3)轉到單鍵飛梭鍵,進行相應的選項調整。相關的選項有:R-GAIN(紅槍增益),G-GAIN(綠槍增益),B-GAIN(藍槍增益),SB-CONTRAST(副對比度),PARALLEL(平形四邊形調整),PIN-BALANCE(枕形調整)。我們在調節R,G,B增益時,用戶模式中的RGB的數值也會同步跟著變化,在調節SB—CONTRAST副對比度時,用戶模式中的數值自動置於100%。
4)在完成調整設置後,轉到EXIT位置退出關機即可。
解決的故障類型:
1)圖像左側邊緣調好後,圖像右側會凹進或凸出,在用戶模式中無法把左右兩側同時調為垂直。也可能時呈相反的情形。
2)整個圖形呈平形四邊形狀。
提示:美格顯示器多數採用的是單鍵飛梭,只有一個大圓鍵,工廠模式進入方法相同,按住單鍵後,再打開顯示器電源開關,等屏幕上出現圖像時松開即可進入工廠模式。
6.長城顯示器1770DI
工廠模式進入方法:
(1)關機後,按住「F」鍵和回車鍵再開機,等屏幕顯示出圖像後鬆手。
(2)再按「F」鍵則出現「黑底白字」的OSD菜單,即進入工廠模式。
(3)按「EXIT」鍵退出工廠模式,按「F」鍵即返回用戶模式。
在工廠模式中比用戶模式中多出「場線性」,「行線性」,「最低亮度」,「最高亮度」。
7.愛國者顯示器
1)型號77A,777Q,788FD
面板按鍵:「1」,「←」,「→」,「2」和電源開關鍵。
工廠模式進入方法:同時按住「1」鍵和「2」鍵,再打開電源開關等顯示器屏幕亮後松開,即進入工廠模式。工廠模式的OSD菜單為顯眼的紅底。
2)型號500E
面板按鍵: ←,→,-,+, 電源開關鍵「●」。
工廠模式進入方法:同時按住「-」和「+」鍵不鬆手,再打開顯示器電源開機,等屏幕出現圖像時,即進入工廠模式。
8.廈華顯示器
機型1769FCMA(又17YA),15III
面板按鍵:單鍵飛梭鍵,OSD鍵,電源開關。
工廠模式進入方法:
(1)關機後,按下電源開關再開機,且不要松開。這時再按下單鍵飛梭鍵,也保持不鬆手。
(2)松開電源開關,則進入工廠模式,這時OSD菜單上會出現「FACTORY OSD」字樣。
9.EMC顯示器
對於老型號的EMC顯示器,工廠模式進入方法:首先關閉顯示器電源開關,然後同時用左手按住「>」鍵和「退出」鍵,再用右手打開顯示器電源開關,等屏幕上出現圖像時,右上角出現工廠模式OSD菜單。
工廠模式比用戶模式中多出「水平摩爾」,「垂直摩爾」,可以用來調整字元抖動,屏幕模糊,有網紋等故障。
型號:EMC 572N,EMC D777顯示器
面板按鍵:「Exit」,「UP」,「Down」,「Select」鍵,電源開關(軟)。
工廠模式進入方法:在顯示器正在工作時,拔下電源插頭,這時用左手按住呈形排列的最上方的那個鍵不鬆手。用右手插上顯示器電源線,這時顯示器會馬上得電開始工作,等顯示器屏幕出現圖像後再松開左手,這時屏幕上即出現藍底白字的OSD菜單,表示已經進入工廠模式狀態。
在工廠模式中可以對OSD菜單的調整模式(兩種,方形和菱形)進行選擇,同時可以禁止手動消磁功能。
10.尼索(NESO)顯示器
1)FD770A,FD786G,FD570A
面板按鍵:單鍵飛梭,電源開關
工廠模式:按單開機10S後(這時屏幕仍舊是黑屏狀態)松開即可。
2)HD770A,TD770A
面板按鍵:笑臉(圖像模式功能鍵),Menu(Exit,中間位置),↑,↓,→,←,電源開關「◎」。
工廠模式:首先關閉顯示器電源開,按住R鍵不鬆手,再打開顯示器電源開關,等屏幕出現圖像後即進入工廠模式。在工廠模式中比用戶模式多出了如下的功能菜單:
英文 中文 英文 中文 英文 中文
V-MOIRE 垂直摩爾調整 BI(DISABLE,ENABLE) 老化開關 VF(V FOCUS) 垂直聚焦調整
H-MOIRE 水平摩爾調整 GS(GRAP SUB CONT) 圖像模式副對比度 BCL(ABL) 亮度控制限制
BR(B-R LANDING) 底邊右邊角調整 DEFO(TDA4856/TDA4841) 行振盪集成塊 SUB-CONTRAST 副對比度
TR(T-R LANDING) 頂邊右邊角調整 FREQ(MAX FREQ) 最大行頻 COLOR ADJUST 顏色調整
BL(B-L LANDING) 底邊左邊角調整 ES(EV SUB CONT) EV模式副對比度 BRIGHTNESS 亮度
TL(T-L LANDING) 頂邊左邊角調整 V-CONV CONTRAST 對比度
NS(N-S LANDING) 上下邊緣調整 H-CONV OV(OSD V.POSITION) OSD菜單垂直位置
EXIT 退出
FK(H FOCAD) OH(OSD H POSITION) OSD菜單水平位置
JK(TIME(SEC)) OSD 菜單停留時間 HF(H FOCUS) DEGAUSS 消磁
ROTATION 旋轉 SUB-H SIZE 副水平寬度 VG (V GAIN) 垂直
VC(V LINEAAR BAL) 垂直C線性平衡 VS(V LINEAR) 垂直S線性平衡 HL(H LINEAR) 水平線性
PIN BALANCE 桶形調整 PARALLEL 平形四邊形 TRAPEZOID 梯形調整
PINCUSHION 枕墊失真 BOT CORNER 下角失真 TOP CORNER 上角失真
V-SIZE 垂直寬度 V-POSITION 垂直位置 H-SIZE 水平寬度
H-POSITION 水平中心位置
在尼索顯示器中有摩爾開關選項,當把摩爾開關打開時,顯示器的圖像清晰,不過圖像上的干擾條紋嚴重,常常會讓客戶誤認為是顯示器故障,造成返修,需要引起注意。
3)FD770V,TD770V
面板按鍵:智能鍵(中心),四個方向鍵。
工廠模式:未知。
11.宏圖三胞
1)HISAP H-500E
面板按鍵:單鍵飛梭,電源開關
工廠模式:首先關閉顯示器電源開關,再按住單鍵飛梭鍵不鬆手,打開顯示器電源開關,等顯示器屏幕出現圖像進,在屏幕右下方會出現透明字元的OSD菜單,即表示已經進入工廠模式。
2)HISAP H5002D
面板按鍵:「+」,「-」,「Return」,「Menu」,電源開關鍵「●」
工廠模式:首先關閉顯示器電源開關,用左手按住「R」鍵不鬆手,再打開顯示器電源開關,等屏幕上出現圖像時,在屏幕右下方出現透明字元的OSD菜單,即表示進入工廠模式。
3)HISAP LW1564D
該款顯示器無OSD菜單,顯示器設置依賴面板下方的LED指示燈表示。
面板按鍵:「Select」,「-」,「+」,電源開關「●」
4)HISAP H-7002FD
面板按鍵:「+」,「-」,「Return」,「M」,電源開關「●」
工廠模式:方法同H5002D。HISAP顯示器的用戶OSD菜單為黃底藍標,工廠模式的OSD菜單為透明底色白色圖標。
5)HISAP E152液晶顯示器
面板按鍵:「AUTO」,「↓」,「↑」,「MENU」,「-」,「+」,電源開關「◎」。
工廠模式:未知。
12.CTX顯示器PR500F
面板按鍵:「←」,「→」,「+」,「-」,電源開關「◎」
工廠模式:首先關閉顯示器電源,再用左手同時按住「+?/div>
⑦ iso/osi七層網路通信協議的含義是什麼
一、網路協議
在計算機網路系統中,為了保證通信雙方能正確而自動地進行數據通信,針對通信過程的各種情況,制定了一整套約定——網路系統的通信協議。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1、協議的定義
簡單地說,協議是指通信雙方必須遵循的、控制信息交換的規則的集合,是一套語義和語法規則,用來規定有關功能部件在通信過程中的操作,它定義了數據發送和接收工作中必經的過程。協議規定了網路中使用的格式、定時方式、順序和檢錯。
2、協議的組成
一般說,一個網路協議主要由語法、語義和同步三個要素組成。
語法指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確定通信時採用的數據格式,編碼及信號電平等。
語義由通信過程的說明構成,它規定了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應答,對發布請求、執行動作、以及返回應答予以解釋,並確定用於協調和差錯處理的控制信息。
同步是對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指出事件的順序以及速度匹配。
3、協議的特點
現代計算機網路採用高度結構化的設計和實現技術,是用分層或協議分層來組織的。每一層和相鄰層有介面,較低層通過介面向它的上一層提供服務,但這一服務的實現細節對上層是屏蔽的。較高層又是在較低層提供的低級服務的基礎上實現更高級的服務。
網路系統體系結構是有層次的,通信協議也被分為多個層次,在每個層次內又可分成若乾子層次,協議各層次有高低之分。
只有通信協議有效,才能實現系統內各種資源共享。如果通信協議不可靠就會造成通信混亂和中斷。
在設計和選擇協議時,不僅要考慮網路系統的拓撲結構、信息的傳輸量、所採用的傳輸技術、數據存取方式,還要考慮到其效率、價格和適應性等問題。
二、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
在計算機網路產生之初,每個計算機廠商都有一套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的概念,它們之間互不相容。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個分委員會來專門研究一種用於開放系統互聯的體系結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簡稱OSI,ISO/IEC 是 國際化標准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的英文縮寫,它是致力於國際標準的、自願和非盈利的專門機構。"開放"這個詞表示: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OSI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連接。這個分委員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即OSI參考模型,它定義了連接異種計算機的標准框架。OSI是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的簡稱,其中文譯名為「開放式系統互聯」。開放系統互連七層模型的定義和功能是網路技術入門者的敲門磚,也是分析、評判各種網路技術的依據。OSI模型為一種分層結構,通過這種結構,使得網路中不同計算機間相互交換信息的方式標准化。
開發系統互聯OSI參考模型是在1984年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發布的,現在已被公認為計算機互聯通信的基本體系結構模型,該模型是設計和描述網路通信的基本框架,描述了信息如何從一台計算機的應用層軟體通過網路媒體傳輸到另一台計算機的應用層軟體中。該模型應用最多的就是描述網路環境。生產廠商根據OSI模型的標准設計自己的產品。它描述了網路硬體和軟體如何以層的方式協同工作進行網路通信。
1、 OSI的分層結構
OSI參考模型定義了不同計算機互連標準的框架結構,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被認為是新一代網路的結構。OSI參考模型的系統結構是層次式結構,由七層組成,它從高層到低層依次是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等,各個層次包含了不同的網路活動和設備,以及相應的技術介面,此外,各個層次還擁有獨立的稱之為協議的標准。各層間相對獨立,並且下一層為上一層提供服務。通過分層可以把復雜的通信過程分成了多個獨立的、比較容易解決的子問題。
開放式系統互連模型的最大優點是將服務、介面和協議這三個概念明確地區分開來:服務說明某一層為上一層提供一些什麼功能,介面說明上一層如何使用下層的服務,而協議涉及如何實現本層的服務;這樣各層之間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互連網路中各實體採用什麼樣的協議是沒有限制的,只要向上提供相同的服務並且不改變相鄰層的介面就可以了。網路七層的劃分也是為了使網路的不同功能模塊(不同層次)分擔起不同的職責,從而帶來如下好處:
減輕問題的復雜程度,一旦網路發生故障,可迅速定位故障所處層次,便於查找和糾錯;
在各層分別定義標准介面,使具備相同對等層的不同網路設備能實現互操作,各層之間則相對獨立,一種高層協議可放在多種低層協議上運行;
l 便於研究和教學。
2、各層的主要功能
物理層(Physical Layer)
OSI模型的最低層是物理層,也是OSI分層結構體系中最重要、最基礎的一層,它是建立在通信介質基礎上的,它直接面向傳輸介質,實現設備之間的物理介面,為數據鏈路層提供一個傳輸原始比特流的物理連接。。通過通信介質實現二進制比特流的傳輸,負責從一台計算機向另一台計算機傳輸比特流(0和1)。物理層定義了數據編碼和流同步,確保發送方與接收方之間的正確傳輸;定義了比特流的持續時間以及比特流是如何轉換為可在通信介質上傳輸的電或光信號;定義了線纜如何接到網卡上。我們知道,要傳遞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體,如雙絞線、同軸電纜等,但具體的物理媒體並不在OSI的7層之內,有人把物理媒體當作第0層,物理層的任務就是為它的上一層提供一個物理連接,並為建立、維持和拆除物理連接規定了它們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 程特性。在這一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僅作為原始的位流或電氣電壓處理,單位是比特。
物理層的機械特性:物理連接時所採用的連接器的幾何尺寸、插針和插孔數量及排列順序等。
物理層的電氣特性:在物理連接上傳輸二進制比特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壓的高低、阻抗的匹配、傳輸速率和距離的限制。
物理層的功能特性:物理介面上各條信號線的功能分配和確切定義
物理層的規程特性:利用信號線進行二進制比特流傳輸的一組操作過程,即各信號線的工作規則和先後順序。
在物理層中,為用戶設備提供入網連接點的設備被稱為數據通信設備 (DCE);擁有的數據設備被稱為數據終端設備 (DTE);
數 據 鏈 路 層(Data Link Layer)
數據鏈路層負責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線路上,無差錯的傳送以幀為單位的數據,負責建立、維持和釋放數據鏈路的連接,向網路層提供可靠透明的數據傳輸服務組幀。數據幀是存放數據的有組織的邏輯結構,每一幀包括一定數量的數據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含有源站點和目的站點的物理地址。通常,數據鏈路層發送一個數據幀後,等待接收方的確認。接收方數據鏈路層檢測數據幀傳輸過程中產生的任何問題。沒有經過確認的幀和損壞的幀都要進行重傳。在傳送數據時,如果接收點檢測到所傳數據中有差錯,就要通知發送方重發該幀。
網 絡 層(Network Layer)
網路層,負責信息定址和將邏輯地址和名字轉換為物理地址,決定從源到目的計算機之間的路由,根據物理情況、服務的優先順序和其他因素等,確定數據應該經過的通道;管理物理通信問題,如報文交換、路由和數據競爭控制等。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傳 輸 層(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是整個協議層次的核心。它根據通信子網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網路資源,並以可靠和經濟的方式,為兩個端系統(也就是源站和目的站)的會話層之間,提供建立、維護和取消傳輸連接的功能,提供數據流控制和錯誤處理,以及與報文傳輸和接收有關的故障處理,負責可靠地傳輸數據,確保報文無差錯、有序、不丟失、無重復地傳輸。傳輸層對信息重新打包,將長的信息分成幾個報文,並把小的信息合並成一個報文,從而使得報文在網路上有效的傳輸。在接收端,傳輸層對信息解包,重新組裝信息,通常還要發送、接收、確認信息。
會 話 層(Session Layer)
對話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會話層,允許不同計算機上的兩個應用程序建立、使用和結束會話連接,協調數據發送方、發送時間和數據包的大小等。會話層也執行名字識別以及安全性等功能,允許兩個應用程序跨網路通信。會話層通過在數據流上放置檢測點來保護用戶任務之間的同步。這樣,如果網路出現故障,只有最近檢測點之後的數據才需要重傳。
表 示 層(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層在會話層和應用層之間,這一層主要解決擁護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負責協議轉換、翻譯數據、加密數據、改變或轉換字元集以及擴展圖形命令;負責數據壓縮以便減少網上數據的傳輸量。它為異種機通信提供一種公共語言,確定計算機之間交換數據的格式,可稱其為網路轉換器。在發送計算機方,表示層將應用層發送下來的數據轉換成可辨認的中間格式;在接收計算機方,表示層將數據的中間格式轉換成應用層可以理解的格式。這種類型的服務之所以需要,是因為不同的計算機體系結構使用的數據表示法不同。對於用戶數據來說,可以從兩個側面來分析:一個是數據含義被稱為語義同,另一個是數據的表示形式,稱做語法,像文字,圖形,聲音,文種,壓縮,加密等都屬於語法范疇。例如:ASCⅡ,EBCDIC,JPEG,GIF,PICT,MIDI,MPEG等。表示層上還運行重定向器(Redirector)工具,對網路資源的I/O操作重定向到伺服器上。
應 用 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即OSI模型的最高層,是應用程序訪問網路服務的窗口,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需要以及提供網路與用戶應用軟體之間的介面服務。該層服務直接支持用戶的應用程序,如文件傳輸、資料庫訪問和電子郵件等。應用層處理一般的網路訪問、流量控制和錯誤恢復。在OSI的七個層次中,應用層是最復雜的,所包含的應用層協議也最多,有些還正在研究和開發之中。
3、OSI模型系統間的通信
OSI參考模型的各層使用不同格式的控制信息,以便與其它計算機系統的對等層進行通信,這個控制信息由對等OSI層之間交換的特殊請求和指令組成。控制信息一般採用數據頭或數據尾的形式。數據頭附加在上層傳輸下來的數據之前;數據尾附加在上層傳輸下來的數據之後。一個OSI層並不一定必須附加一個數據頭或數據尾到上層的數據中。此外,在一個OSI層信息中,信息單元的數據部分還包括所有從上層傳送下來的數據頭,數據尾和數據,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封裝(Encapsulation)」。
信息交換發生在對等OSI層之間,源系統中的每一層把控制信息附加到數據中,而目的系統的每一層則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分析,並從數據中移除控制信息。例如系統A 的數據從應用層軟體發往系統B,數據首先被傳輸到系統A的應用層,然後由系統A的應用層將系統B應用層所需的控制信息附加在實際傳輸的數據之前,封裝後的信息單元(數據頭和數據)被傳輸到表示層,表示層再將包含有系統B表示層所需的控制信息附加到數據頭中,隨著每層附加包含系統B同層所需要的控制信息的數據頭(或數據尾),信息單元長度不斷變化,整個信息單元在物理層被傳輸給網路介質, 並通過介質發送到系統B。 系統B 的物理層接收到信息單元後,將它傳送到數據鏈路層,然後系統B的數據鏈路層讀取附加的控制信息,移去數據頭,並把信息單元的余留部分傳送到網路層。每一層都讀取並移去該層的數據頭,然後將信息單元的余留部分傳送到上一層,在應用層執行完這些步驟之後,系統A中的數據就以非常精確的格式傳送到系統B的應用軟體中了。
三、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的比較研究
使網路中的兩台計算機系統通信需要一致的協議,同時不通主機、不同廠商的網路互聯需要統一的標准。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OSI)參考模型。OSI模型提出後的20多年來,有關網路協議設計的思想已經有了很大發展,許多現代的網路協議(例如本文將要介紹的TCP/IP協議)也不完全符合OSI模型,但是OSI的概念與思想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1、OSI參考模型
OSI/RM只給出了計算機網路的一些原則性說明,並不是一個具體的網路。它將整個網路的功能劃分成七個層次(如圖1所示)。層與層之間的聯系是通過各層之間的介面來進行的,上層通過介面向下層提出服務請求,而下層通過介面向上層提供服務。兩個用戶計算機通過網路進行通信時,除物理層之外,其餘各對等層之間均不存在直接的通信關系,而是通過各對等層之間的通信協議來進行通信(用虛線連接),只有兩物理層之間通過傳輸介質進行真正的數據通信。
2、TCP/IP協議分層
網路介面層 這是TCP/IP協議的最低一層,包括有多種邏輯鏈路控制和媒體訪問協議。網路介面層的功能是接收IP數據報並通過特定的網路進行傳輸,或從網路上接收物理幀,抽取出IP數據報並轉交給網際層。
網際網層(IP層) 該層包括以下協議:IP(網際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網際網路控制報文協議)、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協議)、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解析協議)。該層負責相同或不同網路中計算機之間的通信,主要處理數據報和路由。在IP層中,ARP協議用於將IP地址轉換成物理地址,RARP協議用於將物理地址轉換成IP地址,ICMP協議用於報告差錯和傳送控制信息。IP協議在TCP/IP協議組中處於核心地位。
傳輸層 該層提供TCP(傳輸控制協議)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議)兩個協議,它們都建立在IP協議的基礎上,其中TCP提供可靠的面向連接服務,UDP提供簡單的無連接服務。傳輸層提供端到端,即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主要功能是數據格式化、數據確認和丟失重傳等。
應用層 TCP/IP協議的應用層相當於OSI模型的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它向用戶提供一組常用的應用層協議,其中包括:Telnet、SMTP、DNS等。此外,在應用層中還包含有用戶應用程序,它們均是建立在TCP/IP協議組之上的專用程序。
3、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的比較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作為兩個為了完成相同任務的協議體系結構,因此二者有比較緊密的關系,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逐一比較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l 分層結構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都採用了分層結構,都是基於獨立的協議棧的概念。OSI參考模型有7層,而TCP/IP協議只有4層,即TCP/IP協議沒有了表示層和會話層,並且把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合並為網路介面層。不過,二者的分層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l 標準的特色
OSI參考模型的標准最早是由ISO和CCITT(ITU的前身)制定的,有濃厚的通信背景,因此也打上了深厚的通信系統的特色,比如對服務質量(QoS)、差錯率的保證,只考慮了面向連接的服務。並且是先定義一套功能完整的構架,再根據該構架來發展相應的協議與系統。
TCP/IP協議產生於對Internet網路的研究與實踐中,是應實際需求而產生的,再由IAB、IETF等組織標准化,而並不是之前定義一個嚴謹的框架。而且TCP/IP最早是在UNIX系統中實現的,考慮了計算機網路的特點,比較適合計算機實現和使用。
l 連接服務
OSI的網路層基本與TCP/IP的網際層對應,二者的功能基本相似,但是定址方式有較大的區別。
OSI的地址空間為不固定的可變長,由選定的地址命名方式決定,最長可達160byte,可以容納非常大的網路,因而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根據OSI的規定,網路上每個系統至多可以有256個通信地址。
TCP/IP網路的地址空間為固定的4byte(在目前常用的IPV4中是這樣,在IPV6中將擴展到16byte)。網路上的每一個系統至少有一個唯一的地址與之對應。
l 傳輸服務
OSI與TCP/IP的傳輸層都對不同的業務採取不同的傳輸策略。OSI定義了五個不同層次的服務:TP1,TP2,TP3,TP4,TP5。TCP/IP定義了TCP和UPD兩種協議,分別具有面向連接和面向無連接的性質。其中TCP與OSI中的TP4,UDP與OSI中的TP0在構架和功能上大體相同,只是內部細節有一些差異。
l 應用范圍
OSI由於體系比較復雜,而且設計先於實現,有許多設計過於理想,不太方便計算機軟體實現,因而完全實現OSI參考模型的系統並不多,應用的范圍有限。而TCP/IP協議最早在計算機系統中實現,在UNIX、Windows平台中都有穩定的實現,並且提供了簡單方便的編程介面(API),可以在其上開發出豐富的應用程序,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TCP/IP協議已成為目前網際互聯事實上的國際標准和工業標准。
4、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的發展趨勢
從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出,OSI參考模型和TCP/IP協議大致相似,也各具特色。雖然TCP/IP在目前的應用中佔了統治地位,在下一代網路(NGN)中也有強大的發展潛力,甚至有人提出了「Everything is IP」的預言。但是OSI作為一個完整、嚴謹的體系結構,也有它的生存空間,它的設計思想在許多系統中得以借鑒,同時隨著它的逐步改進,必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TCP/IP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地址空間問題、QoS問題、安全問題等。地址問題有望隨著IPV6的引入而得到解決,QoS、安全保證也正在研究,並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因此,TCP/IP在一段時期內還將保持它強大的生命力。OSI的確定在於太理想化,不易適應變化與實現。因此,它在這些方面做出適當的調整,也將會迎來自己的發展機會。
盡管OSI模型在各種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由於其建立時間過早,各種網路的發展不斷突破了OSI參考模型,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對OSI模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OSI參考模型的教訓是:首先,引入時間過晚,建立標准時TCP/IP已在大學使用,而後來又被廣泛使用;其次,在技術上不能完全適應網路發展現狀,如會晤層在大多數應用中很少使用,表述層幾乎是空的,實際上英國給ISO的建議只有5層,而不是7層。相反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內容過多,有時不得不分成子層,每一子層賦予不同的功能。OSI的另一個問題是有些功能在不同的層一再出現,如編址、流量控制、糾錯等等。有些功能放在那裡很難達成一致意見,如安全性、加密及網路管理層很難達成一致而乾脆未包括在內。同時OSI完全忽略了無連接業務的相應的協議,而這在LAN和演播室區域網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只是後來才加以補充。另一個嚴重問題是OSI主要考慮通信,而計算機世界有相當多的不同點。最後在OSI的實現和政策上都有一些問題。
可以看到,其中不存在會晤層和表述層,主要面向連接的網路層也被以包交接為基礎的無連接互聯網路層代替,稱為互聯網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也大大簡化為主機到網路層(Host-To-Network),除了指出主機必須使用能發送IP包的協議外並不規定什麼。在互聯網層中定義了包結構和相應的協議,稱為互聯網協議(IP:Internet Protocol),主要作用是將IP包送到相應的地址。TCP/IP傳送層的作用類似於OSI傳送層的作用,是使源和目標設備相互對話。TCP/IP定義了兩種端到端協議,第一種是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可靠的面向連接的協議,能確保拜特流無誤碼從源設備傳送到互聯網中的其他設備。它將輸入拜特流分割成較小的信息並將其每一個都放入互聯網層,在接收端,接收TCP重組所接收的信息還原成原拜特流。TCP還進行流量控制,確保較高速的發送端不會使較低速的接收設備過載。第二種協議是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一個非確保的無連接協議,用於那些不需要TCP順序和流量控制的應用,廣泛用於單項數據傳輸、伺服器用戶類型的應答應用。在這些應用中,即時傳送比精確傳送更重要,典型的應用就是語言和視頻傳輸。 在傳送層上面是應用層,包括了所有終端協議。早期的包括虛擬終端(TELNET),文件傳送(FTP)和電子郵件(SMTP),虛擬終端協議允許用戶登錄道遠端設備並在那裡工作。以後加入的有域名服務(DNS:Domain Name Service)、網路新聞傳送協議(NNTP:Network News Transport Protocol) 和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 Hyper Text Transport Protocol)。域名服務將主機名字與網路地址相匹配;網路新聞傳送協議用於在網上到處發送新聞;超文本傳輸協議用來傳輸網頁。
TCP/IP也不是對什麼情況下都適合的,它沒有象OSI模型那樣有明確定義的「服務」、「介面」和「協議」,因此軟體工程師在設計時,在規范和實現之間有較大的距離,也很少有使用新技術設計新網路的指導意見。TCP/IP也很難用來描述不同需要的其他協議,其中的主機到網路層也很難說是一層,不能區分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而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問題是由於TCP/IP應用的廣泛,經常會有一個大學的學生設計一些新的功能,並無償提供使用,其中有一些被廣泛擴散,但由於考慮不是很全面,而很難替代,如虛擬終端協議TELNET原是為每秒10個字元設計的遠端打字終端,與圖形用戶介面和滑鼠無關,但25年後的今天,他仍然使用。與OSI的另一個區別是,OSI模型在網路層支持無連接和面向連接的通信,而TCP/IP在網路層只支持無連接通信,而在傳送層可以支持兩種通信。
⑧ 和顏美帕家的線雕為什麼要叫顏格傘骨線雕
顏格:顏格作為一整套由和顏美帕&德美診聯專家制定的手術操作要求,已獲國家注冊。顏格系列產品以規范和高質量為原則,嚴選操作醫生,堅持標准化流程,目標打造業內醫療美容項目的「金標准」。
傘骨:在萬例操作經驗的總結下,通過埋線模擬傘骨的支撐結構,在皮膚中重新撐起年輕和緊致,這里的傘骨的含義就是「線雕起到傘骨支撐作用」。
線雕:在這里著重介紹一下我們的線雕技術。
四大層次:
根據韌帶層、SMAS層、脂肪層、真皮層4大層次的衰老情況進行分層提拉,量身改善,還原年輕緊致
三大技術:
傘骨Vline布線:為打造輪廓感設計的布線方法,拉緊臉部線條,壓縮面部容積
傘骨分層復位布線:作用於衰老層次進行分層提拉,提拉後支撐力更堅實
傘骨扇面布線:以扇形傘面進行布線,作用面積大、術後皮膚平整度高,適合整體上提
一體化美學設計:遵循整體性美感,通過五層思維、十步評估法美學判斷,從整體美學角度考量,制定更加符合實際的塑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