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技術評估的內容
技術評估的主要內容有:①針對某項技術或為解決某一問題而設計的方案和提出的政策,考察採用或限制該技術時將引起的廣泛社會後果,盡可能科學地客觀地對正負影響特別是非容忍影響作全面充分的調查分析,建立綜合評估指標體系。②研究相應於上述後果的政策選擇,如擬定法律、稅收或優惠政策,實施控制,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
從縱向劃分,有企業級、國家級和全球性問題評估。企業級的問題主要圍繞公司推行新技術能否獲取利益開展評估活動。國家級的問題是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對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開展評估研究,包括制訂有關技術評估政策、確定方向、研究評估方法和建立監控系統,並負責指導、協助地方和企業的技術評估活動。全球性問題評估就是把全球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考慮各種相關因素及其後果。
B. 軟體質量評估的軟體質量評估指標體系
通常,我們在軟體的測試與評估時,主要側重於功能特徵、可靠特徵、易用特徵和效率特徵等幾個方面。在評價活動的具體實施中,應該把被評估軟體的研製任務書作為主要依據,採用自頂向下逐層分解的方法,並參照有關國家軟體質量標准。 功能性是軟體最重要的質量特徵之一,可以細化成完備性和正確性。對軟體的功能性評價主要採用定性評價方法。
a.完備性
完備性是與軟體功能完整、齊全有關的軟體屬性。如果軟體實際完成的功能少於或不符合研製任務書所規定的明確或隱含的那些功能,則不能說該軟體的功能是完備的。
b.正確性
正確性是與能否得到正確或相符的結果或效果有關的軟體屬性。軟體的正確性在很大程度上與軟體模塊的工程模型(直接影響輔助計算的精度與輔助決策方案的優劣)和軟體編制人員的編程水平有關。
對這兩個子特徵的評價依據主要是軟體功能性測試的結果,評價標准則是軟體實際運行中所表現的功能與規定功能的符合程度。在軟體的研製任務書中,明確規定了該軟體應該完成的功能,如信息管理、提供輔助決策方案、輔助辦公和資源更新等。那麼即將進行驗收測試的軟體就應該具備這些明確或隱含的功能。
對於軟體的功能性測試主要針對每種功能設計若干典型測試用例,軟體測試過程中運行測試用例,然後將得到的結果與已知標准答案進行比較。所以,測試用例集的全面性、典型性和權威性是功能性評價的關鍵。 根據相關的軟體測試與評估要求,可靠性可以細化為成熟性、穩定性、易恢復性等。對於軟體的可靠性評價主要採用定量評價方法。即選擇合適的可靠性度量因子(可靠性參數),然後分析可靠性數據而得到參數具體值,最後進行評價。
經過對軟體可靠性細化分解並參照研製任務書,可以得到軟體的可靠性度量因子(可靠性參數)。
a.可用度
可用度指軟體運行後在任一隨機時刻需要執行規定任務或完成規定功能時,軟體處於可使用狀態的概率。可用度是對應用軟體可靠性的綜合(即綜合各種運行環境以及完成各種任務和功能)度量。
b.初期故障率
初期故障率指軟體在初期故障期(一般以軟體交付給用戶後的三個月內為初期故障期)內單位時間的故障數。一般以每100小時的故障數為單位。可以用它來評價交付使用的軟體質量與預測什麼時候軟體可靠性基本穩定。初期故障率的大小取決於軟體設計水平、檢查項目數、軟體規模、軟體調試徹底與否等因素。
c.偶然故障率
指軟體在偶然故障期(一般以軟體交付給用戶後的四個月以後為偶然故障期)內單位時間的故障數。一般以每1000小時的故障數為單位,它反映了軟體處於穩定狀態下的質量。
d.平均失效前時間(MTTF)
指軟體在失效前正常工作的平均統計時間。
e.平均失效間隔時間(MTBF)
指軟體在相繼兩次失效之間正常工作的平均統計時間。在實際使用時,MTBF通常是指當n很大時,系統第n次失效與第n+1次失效之間的平均統計時間。對於失效率為常數和系統恢復正常時間很短的情況下,MTBF與MTTF幾乎是相等的。
國外一般民用軟體的MTBF大體在1000小時左右。對於可靠性要求高的軟體,則要求在1000~10000小時之間。
f.缺陷密度(FD)
指軟體單位源代碼中隱藏的缺陷數量。通常以每千行無註解源代碼為一個單位。一般情況下,可以根據同類軟體系統的早期版本估計FD的具體值。如果沒有早期版本信息,也可以按照通常的統計結果來估計。「典型的統計表明,在開發階段,平均每千行源代碼有50~60個缺陷,交付後平均每千行源代碼有15~18個缺陷」。
g.平均失效恢復時間(MTTR)
指軟體失效後恢復正常工作所需的平均統計時間。對於軟體,其失效恢復時間為排除故障或系統重新啟動所用的時間,而不是對軟體本身進行修改的時間(因軟體已經固化在機器內,修改軟體勢必涉及重新固化問題,而這個過程的時間是無法確定的)。 易用性可以細化為易理解性、易學習性和易操作性等。這三個特徵主要是針對用戶而言的。對軟體的易用性評價主要採用定性評價方法。
a.易理解性
易理解性是與用戶認識軟體的邏輯概念及其應用范圍所花的努力有關的軟體屬性。該特徵要求軟體研製過程中形成的所有文檔語言簡練、前後一致、易於理解以及語句無歧義。
b.易學習性
易學習性是與用戶為學習軟體應用(例如運行控制、輸入、輸出)所花的努力有關的軟體屬性。該特徵要求研製方提供的用戶文檔(主要是《計算機系統操作員手冊》、《軟體用戶手冊》和《軟體程序員手冊》)內容詳細、結構清晰以及語言准確。
c.易操作性
易操作性是與用戶為操作和運行控制所花的努力有關的軟體屬性。該特徵要求軟體的人機界面友好、界面設計科學合理以及操作簡單等。
3.4 效率特徵指標
效率特徵可以細化成時間特徵和資源特徵。對軟體的效率特徵評價採用定量方法。
a.輸出結果更新周期
輸出結果更新周期是軟體相鄰兩次輸出結果的間隔時間。為了整個系統能夠協調工作,軟體的輸出結果更新周期應該與系統的信息更新周期相同。
b.處理時間
處理時間是軟體完成某項功能(輔助計算或輔助決策)所用的處理時間(注意:不應包含人機交互的時間)。
c.吞吐率
吞吐率是單位時間軟體的信息處理能力(即各種目標的處理批數)。未來的社會情況復雜、信息眾多,軟體必須具有處理海量數據的能力。吞吐率就是體現該能力的參數。隨著信息的泛濫,要求軟體的吞吐率應該達到數百批。
d.代碼規模
代碼規模是軟體源程序的行數(不包括注釋),屬於軟體的靜態屬性。軟體的代碼規模過大不僅要佔用過多的硬碟存儲空間,而且顯得程序不簡潔、結構不清晰,容易存在缺陷。
因為這些參數屬於軟體的內部表現,所以需要用專門的測試工具和特殊的途徑才可以獲得。將測試數據與研製任務書中的指標進行比較,得到的結果可以作為效率特徵評價的依據。 隨著計算機技術、數據融合技術、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對軟體功能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評估軟體質量已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選擇合適的指標體系並使其量化是做好軟體質量評估的關鍵。當然,由於軟體的評估具有其特有的規范和要求,其評估指標涉及面廣、不確定性因素較多、量化困難,至今還沒有統一的標准。
C. 軟體技術指標有哪些
近年來,軟體在整個電腦系統中的作用已越來越重要,其所佔費用的比重也越來越大。評價電腦軟體的性能,應注意以下幾點:
實際性能購買軟體時應根據工作的需要,充分了解該軟體的適用范圍和實際性能,不能只聽商家或廣告的介紹,而應向已經使用過的用戶請教。經銷同類軟體的部門很多,要多方比較鑒別,盡可能選購功能齊全、運行可靠、人機界面友好、維護方便的軟體。有些軟體在作粗略測試時表現不錯,但作深入運行後,便會出現無故死機等異常現象,顯然該類軟體是無法實際應用的。
兼容性在選購軟體時特別要考慮它的兼容性,不僅要兼容已有的和即將有的硬體設備,還要適用已有的和即將有的軟體系統。這說明要了解所購軟體適用於什麼機型,需在任何操作系統支持下工作,和其它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的數據通信能力如何,是否可以在多用戶或網路環境下使用,最多可以處理多大的問題,響應速度如何,以及運行該軟體時實際所需的最大內存空間與所佔磁碟空間等。除此之外,還需考慮軟體與實際工作的適用程度,能否滿足本單位的特殊使用要求,因為某些商品軟體的適用性往往與某個單位的具體工作要求是有距離的。
用戶友好性優秀的軟體對用戶應該是友好的,例如提供菜單驅動的命令輸入方式,直觀形象的圖形用戶界面和對話框等,並支持方便的滑鼠操作。大多軟體還應有在線幫助,這樣,配合可顯示的軟體說明文本和應用實例教程,使用戶可在不需記憶太多的東西、不必查閱手冊的情況下,便能迅速學會使用該軟體。
安全性與容錯能力軟體的安全保密問題近年來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在選購時要了解該軟體有沒有安全保密措施,如口令或密碼的設置、使用許可權的劃分等功能,此外,安全性還包括一旦數據丟失後的恢復能力。容錯處理能力是指軟體在運行過程中,如果用戶不小心而誤操作,系統能否有效地制止,或作最簡單的處理便可恢復被誤修改或被誤刪除的信息,並使系統繼續運行而不必從頭開始。
可維護性與升級性軟體也存在可維護性與升級性問題。一般說來,採用結構化程序設計方法編寫的軟體具有較好的修改、除錯和功能擴展等維護能力。隨著硬體性能的提高和軟體技術的成熟與進步,各種軟體的版本也會作不斷得更新和升級,當然只有購買由信譽卓著的軟體公司編寫的並大量銷售的軟體,才能保證這種維護與升級能力,從而保障用戶的利益。
資料齊全商品化的軟體應有完整詳盡的使用安裝說明資料和用戶手冊,沒有資料的軟體,不是完整的軟體。
D. 什麼是 軟體項目技術指標
軟體技術指標分成"功能指標"和"非功能指標".
1. 功能指標,即軟體所能提供的各種功能和用途;
2. 非功能指標,包括軟體產品的各種性能參數,如安全性/擴展性/部署方便性/可用性等.
(4)軟體技術評估的內容有哪些擴展閱讀:
用戶視角
對用戶而言,性能就是響應時間。用戶甚至不關心響應時間中哪些是軟體造成的,哪些是硬體造成的。但用戶感受到的響應時間既有客觀成分,也有主觀成分,甚至是心理因素 。
管理員視角
管理員需要使用軟體提供的管理功能等手段來方便普通用戶使用。這類用戶首先關注普通用戶感受到的軟體性能。其次,管理員需要進一步關注如何利用管理功能進行性能調優。
開發人員視角
開發人員的視角與管理員的視角基本一致,但開發人員需要更深入地關注軟體性能。在開發過程中,開發人員希望能夠盡可能地開發出高性能的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