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介紹一下什麼是PDM技術PDM軟體是什麼
PDM技術是一門管理所有與產品相關的信息和所有與產品相關的過程的技術。
產品數據管理(Proct Data Management)PDM是以軟體為基礎的技術,PDM軟體包括了產品設計數據、文檔圖片、BOM(產品管理)、設計流程、變更流程、項目管理等幾個部分組成。
系統通過提供產品設計、製造和技術支持服務所需的全部數據追溯與存儲功能,進而控制企業產品信息的處理和使用,優化產品的一系列研發過程,負責將所有與產品相關的信息和所有與產品有關的過程集合為一個系統。
國外典型的PDM軟體主要有Siemens PLM Software公司的TeamCenter、PTC公司的Windchill、Dssault Systèmes公司的SmarTeam、SAP公司的mySAP等
(1)成組技術簡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業界著名的PDM咨詢服務商CIMdata公司曾這樣定義:「PDM是一種幫助工程師和其他人員管理產品數據和產品研發過程的工具。PDM系統確保跟蹤設計、製造所需的大量數據和信息,並由此支持和維護產品。」
就產品管理而言,PDM系統可以幫助組織產品研發設計,完善產品結構優化,跟蹤研發進展中的設計概念,及時方便地檢索存檔數據以及相關產品信息。
就過程而言,PDM系統可以協調組織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內諸如設計審查、批准、變更、工作流優化以及產品發布等一系列過程事件。
❷ GT是什麼意思全稱是什麼
GT
GTGT:拉丁文Gran Turismo,英文翻譯為Grand Touring,Grand的意思是大,而Touring的意思是旅行。Grand Touring加在一起,其實是解作大型的旅行車。遠在歐洲尚未有汽車的年代中,Grand Touring在當時是解作長途旅行時所使用的大型馬車的車廂。但是現在隨著時代不斷的演進與變遷,馬車早已經被汽車所淘汰,在20世紀60年代的汽車普遍不能勝任長途旅行的工作,機械可靠程度很低,由此出現了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大馬力跑車,被稱為GT,而Grand Touring的意思也就轉變為大馬力的汽車,人類汽車歷史上只要是能被稱為GT的車型,必不是流俗之輩,現在GT已被泛指為高性能跑車,再沒分豪華與不豪華。
在賽車界中,GT就是被指為擁有大馬力動力輸出,同時有車頂設計的雙門雙人所乘坐的超級跑車(開蓬跑車不能算為GT賽車)因此GT的中文名稱或許應該稱之為世界上最頂級的超級跑車。
FIA GT世界錦標賽是國際汽聯所管轄最頂級的賽事之一,更是全球超級跑車製造廠商們的兵家必爭之地,開辦幾年以來一直受到世界廣大賽車愛好者的關注。沙林、里斯特、克萊斯勒、馬莎拉蒂、林寶堅尼、保時捷、法拉利,來自名門貴族擁有優良血統與高科技資源的九家超級跑車製造廠,所精心打造的超級兵器都是FIA GT世界錦標賽的座上嘉賓。再加上七十幾位來自世界各國駕駛技術一流的賽車手,在十一個國家各具有不同挑戰性的國際賽道上,以最快速度全力完成比賽。
GT賽車是美感和動力的完美結合體,許多超級跑車製造廠都在GT比賽中建立起它們的名聲,並讓旗下的產品成為世界各國車迷們夢寐以求的超級跑車。在FIA GT的賽例中規定GT賽車必須由可在一般道路上行駛的跑車專業改裝,並以引擎輸出馬力的大小分為兩個組別,分別是平均有600匹馬力的Grand Touring組和400至470匹馬力的Series Grand Touring組(N-GT)。
根據FIA規定,參加GT賽事的車隊全都是私人車隊,並且不能接受車廠的直接經濟援助,跑車製造廠只能出售車輛和配件以及提供技術和物流上的援助,同時車廠不能只向某一個車隊售賣跑車。每個型號的賽車在每年第一場賽事中至少要有6輛參賽,不過經由專業改裝車廠改裝並且已經在FIA登記的符合規定的賽車可不受此限制,參加整個賽季的賽車最多隻能有36輛,每場賽事都允許兩名當地車手參加(舉辦賽事的國家)。無論任何原因,參賽的車輛都必須參加賽季中每場賽事,如果在其中任何一場缺席的話,那麼在該賽季接下來幾場賽事都不準許參賽,這樣的規定可保證賽事的參賽者數量以及比賽的競爭性。
每場比賽的賽程以500公里或3小時為限,比賽車輛採用動態起跑方式。參賽車必須以量產車為基礎經過專業改裝製造而成,每一輛賽車至少由兩名或最多三名車手連手參賽,每位車手最多隻能持續駕駛賽程總距離之55%。賽事途中參賽車手與賽車必須幾次經歷進入維修站,與車隊技術人員一起努力共同來完成、加油、換胎、換手的工作,也唯有緊密的團隊合作才有機會擊敗強勁的競爭對手,在每一站賽事中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而在2007賽季,比賽的時間方面會有所改變。除了斯帕24小時大賽以外,整個比賽的時間縮短為兩天,而且比賽的長度也減少為兩小時,同時規定每一輛賽車必須在比賽中兩次進站。比賽時間的改變將會大大減低參賽的費用。
為使比賽更加精彩,賽事組委會不斷修訂並完善新的比賽規則,以保證比賽的公平性和刺激性。按照比賽規定,每一輪比賽獲勝的賽車都將在下一輪比賽中負載相應的附加車載重量,第一名加重25 kg、第二名加重20 kg、第三名加重15 kg、第四名加重10 kg、第五名加重5 kg,並以累積100公斤為上限,所加的額外配重在下一次完賽,並且成績在第六名之外方可減重,第七名減重5kg、第八名減重10kg、第九名減重15kg、第十名減重20kg、第十一名及以後減重25kg,每次減重以25公斤為限。這一規定對於排名暫時落後的賽車非常有利。
(1)、賽車
阿斯頓—馬丁、雪佛蘭、林寶堅尼、塞琳、馬莎拉蒂、保時捷、法拉利,全部都是汽車業界中最傳奇的名字。賽車由私人的專業車隊負責運作。由道路上使用的超級跑車改裝而成的賽車,馬力分別達到400或650匹,它們被分成兩組:馬力最大的GT1和比較接近生產型號的GT2。此外,國家級超級跑車錦標賽(第2組)和單一製造商錦標賽(GT3)也可以非錦標賽爭奪者形式參加比賽。這些車輛包括摩士拿(Mosler)MT900、蓮花Exige 300RR和吉列維迪高(Gillet Vertigo)。
(2)、車手
各式各樣的車手都有份參加比賽—前一級方程式或3000方程式明星車手、耐力賽及超級跑車賽專門車手、年青和正在成長中的車手和有才能的君子車手。二或三位車手會共享一輛賽車。在24小時比賽中,更可以有多達四位車手。
(3)、比賽形式
- 自由練習:兩個各90分鍾的時段
- 排位賽:一個20分鍾的時段決定起步位置
- 熱身:在比賽日早上一個15分鍾的時段
- 比賽:以500公里或者3小時為上限。除了巴西的Mil Milhas一千英里大賽和比利時的斯柏24小時大賽。
除了斯柏24小時大賽(星期六)和迪拜(星期五)之外,比賽將在星期日舉行。每場比賽的前三名賽車都會被累積地增加重量。
(4)、FIA-GT的特殊規例介紹
1. 除了某些特定情況,組成錦標賽的每場賽事的賽程都控制在500公里和3小時以內,比利時-斯帕站比賽控制在24小時以內(不計暖胎圈)。
2. 車隊的積分是計算每場賽事中該車隊內得分最高的兩輛賽車的得分,實行10-8-6-5-4-3-2-1的記分制度。
3. 任何車手在每場賽事中只要跑了20%以上的賽程,都可獲得分數。每場500公里賽事中只允許2至3名車手駕駛同一輛車,每名車手至多隻可以駕駛55%的賽程,在24小時賽事中最多允許4名車手,每名車手每次駕駛不可超過3小時,總駕駛時間不可超過12小時,其中休息時間不允許少於1小時。任何車手不允許換車。
4. 按前一站賽事中車手的組別排名,下一站賽事全程該車手的賽車要在前一站的車重的基礎上加重或減重。列表如下:
上一站比賽的組別排名
GT組 N-GT組
第1名 + 40 kg + 20 kg
第2名 + 30 kg + 15 kg
第3名 + 20 kg + 10 kg
第4名 - 20 kg - 10 kg
第5名 - 30 kg - 15 kg
第6名 - 40 kg - 20 kg
第7名或以後 - 40 kg - 20 kg
通用技術(簡稱GT)是指信息技術之外的,較為寬泛的、體現基礎性和通用性並與專業技術相區別的技術,是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對廣大同學的發展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技術。
❸ 介紹一下什麼是PDM技術PDM軟體是什麼
PDM的中文名稱為產品數據管理(Proct Data Management)。PDM是一門用來管理所有與產品相關信息(包括零件信息、配置、文檔、CAD文件、結構、許可權信息等)和所有與產品相關過程(包括過程定義和管理)的技術。通過實施PDM,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有利於對產品的全生命周期進行管理,加強對於文檔,圖紙,數據的高效利用,使工作流程規范化。
PDM 製造過程數據文檔管理系統 ,能夠有效組織企業生產工藝過程卡片、零件藍圖、三維數模、刀具清單、質量文件和數控程序等生產作業文檔,實現車間無紙化生產。
一、PDM技術簡介
PDM是Proct Data Management的縮寫,是指某一類軟體的總稱。CIMdata曾這樣定義:「PDM是一種幫助工程師和其他人員管理產品數據和產品研發過程的工具。PDM系統確保跟蹤設計、製造所需的大量數據和信息,並由此支持和維護產品」。
整個PDM系統和相應的關系型資料庫都建立在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和網路系統的平台上。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應用軟體,如CAD、CAPP、CAM、CAE、CAT、文字處理、表格生成、圖象顯示和音像轉換等等。在計算機硬體平台上,構成了一個大型的信息管理系統,PDM將有效地對各類信息進行合理地、正確地和安全地管理。
由上述可知,PDM系統的重要功能有:產品結構管理、電子圖檔管理、工作流程管理、項目管理、安全管理、許可權管理、產品配置管理、版本管理、與CAD/CAM系統的介面、與MRPII/ERP系統的介面等。
二、PDM關鍵技術 1、成組技術
成組技術(GT:Group Technology)是在零件設計和製造中充分利用相似性原理的方法。PDM系統中,GT技術主要體現在信息的編碼管理和產品族管理。信息分類編碼是企業信息化的基礎,是企業實現計算機集成的基本條件之一。PDM中的編碼方案應根據企業的需求,與企業的產品緊密結合在一起,充分考慮企業產品的更新換代和生產過程中信息的表示,使編碼簡潔、實用,起到組織和協調企業內部生產的作用。因此,編碼的優劣成為企業能否接受PDM系統的關鍵性指標。
產品族管理是支持目前企業中「小批量、多品種」生產方式的有效工具。PDM系統中,將具有同類性能特徵的產品、相似結構的部件和零件進行統一管理,提供符合國標的基本零件族定義和一套定製屬性及繼承關系的方法,能有效提高企業零部件的重用水平,使設計人員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迅速生成產品結構樹、物料清單(BOM:Bill of Materials),從而對用戶的需求作出快速反應。
2、客戶化技術
PDM是一種使能技術,需要根據企業的不同情況進行實施。客戶化工作包括為企業定製設計工作流程、項目管理方式、編碼規則、版本控制方法、各種信息的利用方式以及企業提出的各種需求。客戶化的目的是縮短PDM的實施周期,增加PDM系統的柔性,在客戶化過程中最終實現「零編程」。目前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有模板技術和組件技術。
模板技術是將各功能模塊中的條件參數化。在PDM系統中建立適合於各種功能的模板庫,客戶化過程中,根據不同的需求調用不同的模板,即可在短時間內建立系統所需求的功能模塊。模板技術適用於相對獨立的功能模塊,如果用戶提出超出模板功能的要求時,系統需要另配開發工具,利用定製函數或描述語言進行簡單的編程來實現。
組件技術是在系統中構造一些基本功能模塊和過程模塊(稱為組件Component),這些模
塊具有開放的介面和良好的可組合性,並可實現「即插即用」。當系統需要實現某種功能時,可以將這些基本模塊進行組合,定義相應的屬性即可。組件技術使得PDM的客戶化工作變得十分簡單,只需要搞清企業的具體需求,學會組件的重構方法即可構造出企業所要求的PDM系統。組件技術是軟體設計的方向,尤其適用於Case-by-Case工程,企業可根據管理模式的變化自主調整系統的功能,減少對開發商的依賴。
3、流程的設計方法
PDM中的流程設計是確定產品設計中各個環節和路徑的過程,具體包括設計人員工作職責的制訂、審批人員許可權的劃分等。現行企業中各部門的工作流程具有相似性,實施方案需要根據企業的現行管理模式確定,這就給流程設計方法提出了能不斷適應企業經營管理模式變化而重新組合的功能要求。
PDM中的流程設計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預置式流程設計,該方法將企業中的流程模式預制在一個模塊中,制定流程時只需要對流程進行選擇即可達到設計的要求;另一種是採用可視化設計方法,用圖框表示節點,有向線段表示信息的流向,用屬性來定義節點和流程的相互關系,如將節點定義為設計人員、校對人員、審批人員等,將流程定義為提交、返回修改等。可視化設計流程的方法比較直觀,易於表達,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企業也容易接受。
4、數據存儲與管理
PDM系統中的數據管理包括數據的存取方式、數據的安全性和數據的管理模式等。目前的PDM系統中大多數採用Oracle、SyBase、SQL Server等流行的商用資料庫,數據是以記錄形式存放在資料庫中,這種存放方式可以保證數據在物理上和邏輯上的獨立性,有效地控制對數據的使用,允許不同需求的用戶共享數據。但目前計算機應用系統都是基於文件的自動化孤島,如CAD/CAPP/CAM等系統,在產品開發過程中生成的大部分數據屬於工程數據,其形式多樣,結構復雜,很難用一般的商用資料庫來進行管理。目前採用了變通的方法,即允許數據存放在各自的文件中,資料庫中只存放文件的元數據或路徑數據,如文件的存放路徑、文件名等相關的屬性。
數據的加密措施有3種。一種是所謂偽加密,即將資料庫中的元數據進行加密處理,原數據文件隱式無序存放,一般情況下很難在浩瀚的文件中理出成套技術文檔。第二種方法是採用部分加密方案,將數據文件中的屬性描述位元組取出或加密處理,破壞了原文件的存貯結構,即使將其文件拷出也無法打開。這種方法數據的處理量小,基本上不影響系統的運行效率。第三種方法是設計一種演算法,將文件整體加密處理,只要演算法不被破譯,文件就無法重現,但工程圖形的數據量大,會影響系統的運行速度。
現行PDM系統的數據管理形式是基於關系型資料庫的。數據之間關系通常是靜態的、明確的、簡單的,而產品設計過程中的數據往往是動態的、不明確的,結構也是復雜的,而且具有較高的相關性。人們希望對資料庫的操作能實現「零輸入」,即僅使用滑鼠就可實現PDM系統中編碼管理、流程管理、產品配置管理等功能。實現的方法是建立與產品資料庫相對應的動態操作資料庫,將系統所要實現的操作均存放在該操作庫中,該庫可動態的進行更新,它記錄了需要實現的和已經實現的各類操作,供使用人員在操作時參考和選擇。
5、系統集成
PDM系統的集成主要包括運行環境集成、信息集成、功能集成、技術集成以及人員和組織的集成。系統集成的核心是信息集成,關鍵是人和組織的集成,而運行環境的集成和技術的集成則決定了PDM系統的技術水平、運行效率以及生命周期,功能的集成將直接影響管理和生產的質量和效益。
PDM系統面對的是CAD/CAPP/CAM、MRPⅡ等系統所產生的數據的管理,由於各應用系統中各種對象描述採用的標准
❹ 機械製造設計中,成組技術的英文縮寫是什麼CE、FMS、GT、TQC在機械設計中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FMS定義:柔性製造系統是由統一的信息控制系統、物料儲運系統和一組數字控制加工設備組成,能適應加工對象變換的自動化機械製造系統,英文縮寫為FMS。
FMS的工藝基礎是成組技術,它按照成組的加工對象確定工藝過程,選擇相適應的數控加工設備和工件、工具等物料的儲運系統,並由計算機進行控制,故能自動調整並實現一定范圍內多種工件的成批高效生產(即具有「柔性」),並能及時地改變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掌握現代機械設計、機械製造工藝、機械制圖等基本知識,具備機械設計、機械加工工藝編制、數控編程與加工、機械零件測量及生產管理等能力,從事機械設計與製造、設備生產與安裝、調試與維護、生產現場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❺ 成組技術名詞解釋
成組技術(GT-group technology)於20世紀50年代起源於前蘇聯與歐洲等一些國家。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已有少數企業利用成組技術組織生產。20世紀70年代柔性製造系統(FMS)出現並成為解決中小批量生產新途徑後,成組生產組織的思想被融到柔性生產系統中,有效提高了生產柔性,很好地解決了多品種小批生產的問題,有很好的應用價值。應用成組技術(Group Technology):合理組織中小批量生產的系統方法。由蘇聯米特洛萬諾夫創造,後來介紹到歐美,受到普遍重視。德國阿亨大學的H.奧匹茲教授曾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制定出一整套的工作程序和零件分類編碼系統,使之更趨完善並更便於推廣應用。成組技術已發展到可以利用計算機自動進行零件分類、分組,不僅應用到產品設計標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及工藝規程的編制過程,而且在生產作業計劃和生產組織等方面也有較多的應用。優點產品設計的優勢從產品設計的角度,成組技術主要的優點是它能夠使產品設計者避免重復的工作。換名話說,由於成組技術設計的易保存和易調用性使得它消除了重復設計同一個產品的可能性。成組技術的另一個優點是它促進了設計特徵的標准化,這樣使得加工設備和工件夾具標准化程度大大提高。刀具和裝置的標准化有相關性的工件分為一族,這使得為每一族設計的夾具可以被該族中的每一個工件使用。這樣通過減少夾具的數量從而減少了夾具的花費。顯然,一個夾具為整個族的零件只製造一次,而不是為每一個工件製造一個夾具.提高了材料運輸效率當工廠的布局是基於成組原理時,即把工廠分為單元,每個單元由一組用於生產同一族零件的各種機床組成,這時原材料的運輸是很有效的,因為這種情況下零件在機床間的移動路徑最短,這與以工藝劃分來布局的傳統意義上的加工路線形成對比。分批式生產提高了經濟效益通常,批量生產是指大范圍的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共同之外的各種非標準的工件的生產,因此,應用成組技術生產的工件可以獲得只有在大批量生產才能夠獲得的很高的經濟利益。加工過程和非加工過程時間的減少由於夾具和材料等非加工時間的減少,使得加工過程和非加工時間相應地減少。換句話說,由於材料傳遞在每一個單元內有效地進行,工件在機加工部門間有效地傳送。這與典型的以工藝布局的工廠形成對比,加工時間大大縮短。這樣,以成組技術原理設計的工廠的生產非加工時間相比以工藝布局的工廠要短的多。更加快捷、合理的加工方案成組技術是趨於自動化的加工方法。可通過合理的工件分類和編碼系統來獲得,在這里,對於每一個工件,通過它的編碼,可以很容易地從計算機中調出有關該工件的詳細加工方案。相關介紹用系統分析方法將具有某些相似信息的事物集合成組來進行處理的一種高效率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英文縮寫GT。成組技術的思想是20~30年代開始產生的,但直到50年代由蘇聯學者С.Π.米特洛凡諾夫進行系統的研究,才形成專門的學科,並在蘇聯推廣應用,隨後又推廣到歐洲、美國和日本。聯邦德國的零件分類編碼系統和英國的成組生產單元進一步推動了成組技術的發展。中國於60年代初引進成組技術,至2010年,各國成組技術分類系統已有近百種。成組技術在發展初期僅作為一項科學的加工工藝,主要應用於機械加工行業中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因此在60年代初中國曾把GT譯成成組加工或成組工藝。早期的成組技術都是指對要加工的零件類型按某些工藝共性或結構共性歸類分組,以便採用共同的工藝裝備,目的是使批量很小的各種零件在工序相同的前提下集中起來構成大批量加工件,從而能採用大批量生產所採用的設備和加工方法。成組技術與數據處理系統相結合,可從各種類型的零件中准確而迅速地按相似類型整理出零件分類系統。設計部門可根據零件形狀特徵把圖紙集中分類,通過標准化方法減少零件種類,縮短設計時間。加工部門根據零件的形狀、尺寸、加工技術的相似性進行分類,組成加工組,各加工組還可採用專用機床和工夾具,進一步提高機床的專業化自動化程度。按成組技術具體實施范圍的不同,出現了成組設計、成組管理、成組鑄造、成組沖壓等分支。按照相似性歸類成組的信息不同,出現了零件成組、工藝成組、機床成組等方法。採用成組技術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70年代後,成組技術的發展已超出了機械製造工藝的范圍,成為一門綜合性的科學技術。分類方法1.視檢法即用眼睛審視零件圖樣或實物,然後憑人的主觀經驗分行出相似零件。它的效果主要取決於個人的生產經驗,帶有主觀性和片面性。2.生產流程分析法將使用同一組機床進行加工的零件歸為一類,這一方法用於分選工藝相似的零件組時效果顯著,但是用於分選結構相似的零件組時卻收效甚微。3.編碼分類法當大量信息需要存儲和排序時,通常都使用分類學。類似於圖書管理員應用分類學對書庫中的圖書進行分類,並按要求編碼,以便於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