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位雜交術只能在電鏡下做嗎
是的。原位雜交技術依據其標記物的不同可分為電鏡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和電鏡非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都必須通過電鏡進行,原位雜交技術應用放射性同位素作為標記,具有敏感性高,標記物不會干擾雜交反應,並且結果適合於進行定量分析等特點。
2.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 做一個樣品多少錢
原位雜交就是用核酸探針與基因組DNA或RNA進行鹼基互補配對,在組織的原位標記目標DNA或RNA,核酸探針事先用同位素標記,因為標記物為同位素所以容易檢測靈敏度高,但是同位素嘛你知道的,對人有害。熒光原位雜交原理同上,但是標記物為熒光,對人無害,但是靈敏度不高。多彩熒光原位雜交技術也是一樣,只不過採用了幾種不同顏色的熒光素標記不同的探針,一次雜交可以檢測多種目的基因。因為熒光的靈敏度不如同位素高,為了提高靈敏度,就有了原位PCR。原位PCR的原理是,在基因組DNA或RNA的原位,進行PCR,使用的引物事先用熒光素標記,所以擴增出來的目的基因片段都帶有熒光素,使得檢測的靈敏度大幅提高。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准確內容請參見分子克隆。
3. 熒光原位雜交(FISH)是什麼,怎麼做
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門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原有的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非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動植物基因組結構研究、染色體精細結構變異分析、病毒感染分析、人類產前診斷、腫瘤遺傳學和基因組進化研究待許多領域。
一、實驗方法原理:
FISH的基本原理是用已知的標記單鏈核酸為探針,按照鹼基互補的原則,與待檢材料中未知的單鏈核酸進行異性結合,形成可被檢測的雜交雙鏈核酸。由於DNA分子在染色體上是沿著染色體縱軸呈線性排列,因而可以探針直接與染色體進行雜交從而將特定的基因在染色體上定位。與傳統的放射性標記原位雜交相比,熒光原位雜交具有快速、檢測信號強、雜交特異性高和可以多重染色等特點,因此在分子細胞遺傳學領域受到普遍關注。
雜交所用的探針大致可以分類三類:1)染色體特異重復序列探針,例如α衛星、衛星III類的探針,其雜交靶位常大於1Mb,不含散在重復序列,與靶位結合緊密,雜交信號強,易於檢測;2)全染色體或染色體區域特異性探針,其由一條染色體或染色體上某一區段上極端不同的核苷酸片段所組成,可由克隆到噬菌體和質粒中的染色體特異大片段獲得;3)特異性位置探針,由一個或幾個克隆序列組成。
探針的熒光素標記可以採用直接和間接標記的方法。間接標記是採用生物素標記DNA探針,雜交之後用藕聯有熒光素親和素或者鏈霉親和素進行檢測,同時還可以利用親和素-生物素-熒光素復合物,將熒光信號進行放大,從而可以檢測500bp的片段。而直接標記法是將熒光素直接與探針核苷酸或磷酸戊糖骨架共價結合,或在缺口平移法標記探針時將熒光素核苷三磷酸摻入。直接標記法在檢測時步驟簡單,但由於不能進行信號放大,因此靈敏度不如間接標記的方法。
二、實驗方法及步驟
1. 探針變性
將探針在75℃恆溫水浴中溫育5 min,立即置0℃,5~10 min,使雙鏈DNA探針變性。
2. 標本變性
(1)將制備好的染色體玻片標本於50℃培養箱中烤片2~3 h。(經Giemsa染色的標本需預先在固定液中退色後再烤片)。
(2)取出玻片標本,將其浸在70~75℃的體積分數70% 甲醯胺/2×SSC的變性液中變性2~3 min。
(3)立即按順序將標本經體積分數70%、體積分數90%和體積分數100%冰乙醇系列脫水,每次5 min,然後空氣乾燥。
3. 雜交
將已變性或預退火的DNA探針10 μL 滴於已變性並脫水的玻片標本上,蓋上18×18蓋玻片,用Parafilm封片,置於潮濕暗盒中37℃雜交過夜(約15~17 h)。由於雜交液較少,而且雜交溫度較高,持續時間又長,因此為了保持標本的濕潤狀態,此過程在濕盒中進行。
4. 洗脫
此步驟有助於除去非特異性結合的探針,從而降低本底。
(1)雜交次日,將標本從37℃溫箱中取出,用刀片輕輕將蓋玻片揭掉。
(2)將已雜交的玻片標本放置於已預熱42~50℃的體積分數50%甲醯胺/2×SSC中洗滌3次,每次5 min。
(3)在已預熱42~50℃的1×SSC中洗滌3次,每次5 min。
(4)在室溫下,將玻片標本於2×SSC中輕洗一下。
(5)取出玻片,自然乾燥。
(6)取200 μL復染溶液(PI/antifade或DAPI/antifade染液)滴加在玻片標本上,蓋上蓋玻片。
5. 雜交信號的放大(適用於使用生物素標記的探針)
(1)在玻片的雜交部位加150 μL封閉液I,用保鮮膜覆蓋,37℃溫育20min。
(2)去掉保鮮膜,再加150 μLavidin-FITC於標本上,用保鮮膜覆蓋,37℃繼續溫育40 min。
(3)取出標本,將其放入已預熱42~50℃的洗脫液中洗滌3次,每次5 min。
(4)在玻片標本的雜交部位加150 μL封閉液II,覆蓋保鮮膜,37℃溫育20 min。
(5)去掉保鮮膜,加150 μLantiavidin於標本上,覆蓋新的保鮮膜,37℃溫育40 min。
(6)取出標本,將其放入已預熱42~50℃的新洗脫液中,洗滌3次,每次5 min。
(7)重復步驟(1)、(2)、(3),再於2×SSC中室溫清洗一下。
(8)取出玻片,自然乾燥。
(9)取200 μLPI/antifade染液滴加在玻片標本上,蓋上蓋玻片。
6. 封片
可採用不同類型的封片液。如果封片液中不含有Mowiol(可使封片液產生自封閉作用),為防止蓋片與載片之間的溶液揮發,可使用指甲油將蓋片周圍封閉。封好的玻片標本可以在-20~-70℃的冰箱中的暗盒中保持數月之久。
7. 熒光顯微鏡觀察FISH結果
先在可見光源下找到具有細胞分裂相的視野,然後打開熒光激發光源,FITC的激發波長為490 nm。細胞被PI染成紅色,而經FITC標記的探針所在的位置發出綠色熒光。
4. 原位雜交的原理是什麼有何用途
原位雜交的原理是利用核酸分子單鏈之間有互補的鹼基序列,將有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的外源核酸(即探針)與組織、細胞或染色體上待測DNA或RNA互補配對,結合成專一的核酸雜交分子,經一定的檢測手段將待測核酸在組織、細胞或染色體上的位置顯示出來。為顯示特定的核酸序列必須具備3個重要條件:組織、細胞或染色體的固定、具有能與特定片段互補的核苷酸序列(即探針)、有與探針結合的標記物(曾呈奎等2000) 。
RNA原位核酸雜交又稱RNA原位雜交組織化學或RNA原位雜交。該技術是指運用cRNA或寡核苷酸等探針檢測細胞和組織內RNA表達的一種原位雜交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在細胞或組織結構保持不變的條件下,用標記的已知的RNA核苷酸片段,按核酸雜交中鹼基配對原則,與待測細胞或組織中相應的基因片段相結合(雜交),所形成的雜交體 (Hybrids)經顯色反應後在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其細胞內相應的mRNA、rRNA和tRNA分子。RNA原位雜交技術 經不斷改進,其應用的領域已遠超出DNA原位雜交技術。尤其在基因分析和診斷方面能作定性、定位和定量分析,已 成為最有效的分子病理學技術,同時在分析低豐度和罕見的mRNA表達方面已展示了分子生物學的一重要方向。
5. 原位雜交技術幾天出結果
7天出結果,因為頭五天需要用葯物培養,第六天開始檢驗,所以得7天出結果。
6. 原位雜交技術的原位雜交技術分類
原位PCR技術是常規的原位雜交技術與PCR技術的有機結合,即通過PCR技術對靶核酸序列在染色體上或組織細胞內進行原位擴增使其拷貝數增加,然後通過原位雜交技術進行檢測,從而對靶核酸序列進行定性、定位和定量分析。原位PCR技術大大提高了原位雜交技術的靈敏度和專一性,可用於低拷貝甚至單拷貝的基因定位,為原位雜交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原位雜交技術因其高度的靈敏性和准確性而日益受到許多科研工作者的歡迎,並廣泛應用到基因定位、性別鑒定和基因圖譜的構建等研究領域。目前原位雜交技術在植物中的應用比較廣泛,例如在棉花、麥類和樹木等的遺傳育種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畜牧上原位雜交技術主要用於基因定位和基因圖譜的構建以及轉基因的檢測和性別鑒定等方面。在水產方面,原位雜交技術則主要應用於基因定位(多見於對魚類和貝類等水生物的研究)和病毒的檢測(多見於蝦類)。此外,原位雜交技術做為染色體高分辨顯帶技術的補充和發展,在水生物的細胞遺傳學的研究領域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其他的生物技術一樣,原位雜交技術在其發展與應用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但隨著原位雜交技術的不斷改進與完善以及檢測手段的改進,原位雜交技術的優越性越來越突出,其應用也會更加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