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媒介技術
論文提要:媒介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給人類帶來了一次全新的交流模式的構型。從印刷術到報紙、廣播、電視和互聯網,每一次的技術進步都浸透著人類關於交流的渴望。保羅·萊文森認為一切媒介都是「補救性媒介」,補救過去媒介之不足,讓媒介更加人性化。博客作為一種新興的網路交流方式,被人們稱為繼bbs、及時通訊工具和電子郵件後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本文從媒介技術演進的角度,運用「補救性媒介」的理論分析了博客與傳統媒體和其他三種網路交流方式的區別,試圖探究這種新興的媒介形式彌補了以前媒介的那些不足
,又滿足了人的哪些交流願望,以及這種媒介形式自身的缺陷和地位,以讓我們更科學地認識新的媒介技術的演進,而不是盲目的信奉和推崇。
⑵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有什麼要求
多媒體的英文單詞是Multimedia,它由media和multi兩部分組成。一般理解為多種媒體的綜合。
多媒體技術不是各種信息媒體的簡單復合,它是一種把文本(Text)、圖形(Graphics)、圖像(Images)、動畫(Animation)和聲音(Sound)等形式的信息結合在一起,並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互動式操作的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改變了計算機的使用領域,使計算機由辦公室、實驗室中的專用品變成了信息社會的普通工具,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管理、學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詢、商業廣告、軍事指揮與訓練,甚至家庭生活與娛樂等領域。
多媒體技術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1)集成性 能夠對信息進行多通道統一獲取、存儲、組織與合成。
(2)控制性 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中心,綜合處理和控制多媒體信息,並按人的要求以多種媒體形式表現出來,同時作用於人的多種感官。
(3)交互性 交互性是多媒體應用有別於傳統信息交流媒體的主要特點之一。傳統信息交流媒體只能單向地、被動地傳播信息,而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實現人對信息的主動選擇和控制。
(4)非線性 多媒體技術的非線性特點將改變人們傳統循序性的讀寫模式。以往人們讀寫方式大都採用章、節、頁的框架,循序漸進地獲取知識,而多媒體技術將藉助超文本鏈接(Hyper Text Link)的方法,把內容以一種更靈活、更具變化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5)實時性 當用戶給出操作命令時,相應的多媒體信息都能夠得到實時控制。
(6)信息使用的方便性 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興趣、任務要求、偏愛和認知特點來使用信息,任取圖、文、聲等信息表現形式。
(7)信息結構的動態性 「多媒體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書」,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認知特徵重新組織信息,增加、刪除或修改節點,重新建立鏈
1.2 文件
表示媒體的各種編碼數據在計算機中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儲的,是二進制數據的集合。文件的命名遵循特定的規則,一般由主名和擴展名兩部分組成,主名與擴展名之間用"."隔開,擴展名用於表示文件的格式類型。
1.3 多媒體信息的類型及特點
(1)文本 文本是以文字和各種專用符號表達的信息形式,它是現實生活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種信息存儲和傳遞方式。用文本表達信息給人充分的想像空間,它主要用於對知識的描述性表示,如闡述概念、定義、原理和問題以及顯示標題、菜單等內容。
(2)圖像 圖像是多媒體軟體中最重要的信息表現形式之一,它是決定一個多媒體軟體視覺效果的關鍵因素。
(3)動畫 動畫是利用人的視覺暫留特性,快速播放一系列連續運動變化的圖形圖像,也包括畫面的縮放、旋轉、變換、淡入淡出等特殊效果。通過動畫可以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使許多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變遷生動有趣。合理使用動畫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聲音 聲音是人們用來傳遞信息、交流感情最方便、最熟悉的方式之一。在多媒體課件中,按其表達形式,可將聲音分為講解、音樂、效果三類。
(5)視頻影像 視頻影像具有時序性與豐富的信息內涵,常用於交待事物的發展過程。視頻非常類似於我們熟知的電影和電視,有聲有色,在多媒體中充當起重要的角色。
1.4 多媒體計算機系統
多媒體計算機系統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多種信息技術的集成,是把多種技術綜合應用到一個計算機系統中,實現信息輸入、信息處理、信息輸出等多種功能。
一個完整的多媒體計算機系統由多媒體計算機硬體和多媒體計算機軟體兩部分組成。
一、 多媒體計算機的硬體
多媒體計算機的主要硬體除了常規的硬體如主機、軟盤驅動器、硬碟驅動器、顯示器、網卡之外,還要有音頻信息處理硬體、視頻信息處理硬體及光碟驅動器等部分。
(1)音頻卡(Sound Card) 用於處理音頻信息,它可以把話筒、錄音機、電子樂器等輸入的聲音信息進行模數轉換(A/D)、壓縮等處理,也可以把經過計算機處理的數字化的聲音信號通過還原(解壓縮)、數模轉換(D/A)後用音箱播放出來,或者用錄音設備記錄下來。
(2)視頻卡(Video Card) 用來支持視頻信號(如電視)的輸入與輸出。
(3)採集卡 能將電視信號轉換成計算機的數字信號,便於使用軟體對轉換後的數字信號進行剪輯處理、加工和色彩控制。還可將處理後的數字信號輸出到錄像帶中。
(4)掃描儀 將攝影作品、繪畫作品或其它印刷材料上的文字和圖像,甚至實物,掃描到計算機中,以便進行加工處理。
(5)光碟機 分為只讀光碟機(CD-ROM)和可讀寫光碟機(CD-R,CD-RW),可讀寫光碟機又稱刻錄機。用於讀取或存儲大容量的多媒體信息。
二、 多媒體計算機的軟體
多媒體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必須在原基礎上擴充多媒體資源管理與信息處理的功能。
多媒體編輯工具包括字處理軟體、繪圖軟體、圖像處理軟體、動畫製作軟體、聲音編輯軟體以及視頻編輯軟體。
多媒體應用軟體的創作工具(Authoring Tools)用來幫助應用開發人員提高開發工作效率,它們大體上都是一些應用程序生成器,它將各種媒體素材按照超文本節點和鏈結構的形式進行組織,形成多媒體應用系統。Authorware、Director、Multimedia Tool Book等都是比較有名的多媒體創作工具。
1.5 多媒體教學的基本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完成教學任務的教與學的一種範式,它包括教的模式和學的模式及有關的教學策略。
(1)課堂演播教學模式(課堂講解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有兩種方式:教學呈現和模擬演示。
(2)個別化教學模式 個別化教學模式的多媒體課件一般包括:介紹部分、教學控制、激發動機、教學信息的呈現、問題的應答、應答的診斷、應答反饋及補救、結束。
與個別化教學模式相對應的多媒體課件有兩類:多媒體教材和教輔類電子讀物。
(3)計算機模擬 模擬教學模式所涉及的問題有:基本模型、模擬的呈現與表現問題、系統的反應及反饋。
(4)探索式教學模式 探索式教學模式一般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確定問題、創設教學情境、探索學習、反饋、學習效果評價。
制約因素主要有:漫遊(Wandering)和迷向(Disorientation)。
(5)協作化教學模式
(6)基於網際網路的遠程教學模式
1.6 多媒體計算機教學系統
一、 多媒體計算機教學硬體環境
(1)課堂演示教室
(2)網路教室
(3)現代教學資源中心與電子閱覽室
(4)校園網
二、 多媒體計算機教學軟體系統
(1)多媒體素材製作軟體
文字處理:記事本、寫字板、Word、WPS
圖形圖像處理:PhotoShop、CorelDraw、Freehand
動畫製作:AutoDesk Animator Pro、3DS MAX、Maya、Flash
聲音處理:Ulead Media Studio、Sound Forge、Cool Edit、Wave Edit
視頻處理:Ulead Media Studio、Adobe Premiere
(2)創作工具
編程語言:Visual Basic、Visual C++、Delphi
多媒體寫作系統:Authorware、Director、Tool Book、Flash
(3)多媒體計算機教學軟體
各種可用於課堂教學、輔導、演示的教學課件。
第二章 多媒體課件的結構設計
2.1 多媒體課件的開發過程
一、 多媒體課件開發組人員構成
(1)項目負責人
(2)學科教學專家
(3)教學設計專家
(4)軟體工程師(系統結構設計)專家
(5)多媒體素材製作專家
(6)多媒體課件製作專家
二、 多媒體課件開發基本過程
(1)項目定義 教學內容的選擇、課件設計可行性分析、課件需求分析(必要性)
(2)教學設計 圍繞教學目標要求,合理選擇和設計媒體,採用適當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
(3)結構設計 安排目錄主題的顯示方式,建立信息間的層次結構和瀏覽順序,確定信息間的交叉跳轉關系。
(4)多媒體素材的准備與製作
(5)課件的編輯合成
(6)課件的試用與測試
(7)評價
(8)課件產品的成型
2.2 超文本超媒體的結構
超文本是一種由節點和鏈組成的網狀結構。節點、鏈、網路是定義超文本結構的三個基本要素。
一、 節點(Nodes)
它是存貯信息的基本單元,又稱信息塊,每個節點表達一個特定的主題,它的大小根據實際需要而寫,沒有嚴格的限制。
(1)文本節點 可用來表達思想,解釋概念,描述現象等。
(2)圖文類節點 適合於表現事物的形態和結構。
(3)聽覺類節點
(4)視聽類節點
(5)程序類節點 通常用"按鈕"來表現,進入這種節點後,將啟動相應的程序,完成特定的操作。
二、 鏈(Link)
鏈表示不同節點間信息的聯系。它是由一個節點指向其它節點,或從其它節點指向該節點。因為信息間的聯系是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所以鏈也是復雜多樣的,有單向鏈(→),雙向鏈(←→)等。鏈的功能的強弱,直接影響節點的表現力,也影響到信息網絡的結構和導航的能力。超文本中有了鏈才有了非線性;有了鏈,用戶才能"沿著"鏈找到相關信息。在多媒體課件中,鏈是隱藏在信息背後、記錄在系統中,我們看不到表示單向或雙向的線,只是在從一個節點轉向另一個節點時,會感覺到鏈的存在。
鏈的基本組合方式有以下幾種:
(1)一條線性瀏覽路徑
(2)樹狀結構
(3)無環的網
(4)分塊連接
(5)任意連接
三、 網路(Network)
超文本的信息網路是一個有向圖結構,類似於人腦的聯想記憶結構,它採用一種非線性的網狀結構來組織塊狀信息。超文本網路中信息的聯系體現了課件創作者的教學意圖與策略,超文本網路結構不僅提供了知識、信息,同時也包含了作者對信息的分析、推理和整合。
如果網路中節點內不僅有文本,而且還包含有圖形、動畫、聲音及它們的組合等多種信息,即用超文本技術來管理多媒體信息,這種系統則稱為超媒體。
2.3 多媒體課件的基本結構
傳統教學中,教學信息如課本、錄音、錄像等的組織結構都是線性的,這在客觀上限制了人類自由聯想能力的發揮,而超文本技術就克服了這一缺點,多媒體課件中的信息結構就是採用這種非線性的超文本方式。
根據多媒體課件中節點和鏈的連接關系,我們可以歸納出多媒體課件中的教學內容結構組織方式有以下幾種:線性結構、樹狀結構、網狀結構、混合結構。
2.4 結構設計
多媒體課件的結構設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節點設計、鏈的設計以及由此產生的網路和學習路徑的設計。
一、 節點設計
根節點是學習者進入系統學習遇到的第一個節點,同時也是其它任何節點都能返回的中心節點,因此根節點的設計十分重要。根節點的常用設計方法有:
(1)總述 根節點是整個內容的概述,它與知識庫中的所有主要概念都建立有聯系。
(2)自頂向下 使用層次分析法,根節點是頂端的主要本質概念。
(3)菜單 根節點是知識庫中的主要概念的列表或內容表。
(4)輔導 根節點是進入其它節點通道的示範。
二、 鏈的設計
鏈的設計主要涉及節點之間如何聯結及其怎樣表示。
鏈分為三種:
線性鏈,反映節點之間的次序、位置等關系。
樹形鏈,體現節點間的層次、歸屬、類推等關系,反映節點內容的語義邏輯聯系。
網狀鏈,即任何節點之間都可以建立聯系,如背景、索引、例證、重點、參考資料等,體現創作人員的聯想。一個超媒體系統中各種類型的鏈所佔的比例取決於領域知識、系統目的和學習特徵。
三、 網路和學習路徑設計
節點和鏈的組織方式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超媒體系統網路結構:階層型、細化型、對話型。
常見的學習路徑模式有:順序式、循環式、分支式、索引式、網狀式。
2.5 多媒體課件交互界面的設計
一、 人機交互界面的基本概念
人機交互界面的設計主要解決與人機交互相關的用戶分析、任務分析、交互方式以及相應的課件開發過程等問題。
二、 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的設計原則
(1) 確定使用對象
(2) 用戶控制性
(3) 直接性
(4) 敏捷性
(5) 一致性
(6) 反饋性
(7) 清晰性
(8) 美觀性
(9) 寬容性
(10) 易用性
(11) 象徵性
三、 界面設計
(1) 窗口 一般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標題欄、菜單欄、流動條(水平、垂直)、狀態欄和控制欄。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統可以稱為窗口技術的典範。
(2) 菜單 常見的菜單有:條形菜單、彈出式菜單、下拉菜單、圖標式菜單等。用戶對菜單的操作主要是通過滑鼠點擊,並輔以鍵盤或觸摸屏來實現的。
(3) 圖標 圖標是常用的一種圖形界面對象,它是一種小型的,帶有簡潔圖形符號。它的設計是基於隱喻和模擬的思想。圖標能幫助用戶簡便地通過界面調用功能。
(4) 按鈕 常見的按鈕類型有:Windows風格按鈕、閃爍式按鈕、動畫式圖形按鈕、熱區(Hotspot)式按鈕、文本按鈕、圖形按鈕等。
(5) 對話框 是一個彈出式窗口,當課件運行時,除了各種選項和按鍵操作外,系統還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提供一個對話框來讓用戶輸入更加詳細的信息,並通過對話框與用戶進行交互。它也是充分體現多媒體人機交互特點的界面技術之一。
四、 屏幕設計
(1) 封面(片頭)屏幕
課件的首頁即封面,應使學生明確這是一個課程的開始。封面屏幕一般包括:課程名稱、課件作者、製作時間、版權等。
(2) 主界面屏幕
課件都是通過主界面為學習者提供教學內容選擇的,類似於我們書的目錄。
(3) 教學屏幕
教學屏幕就是多媒體課件開展教學活動的屏幕畫面,也是課件設計的重點。
五、 友好人機交互界面的設計方法
(1)顯示色彩的設計 要正確選擇色彩基調,並注意到對比、統一與和諧
(2)畫面間的變換與動畫 畫面之間的變換適當使用淡入、淡出、疊加、分裂、百頁窗、馬賽克等轉場效果。
(3)聲音處理與解說詞 聲音處理常採用44.1kHz或22.05kHz的采樣頻率,這樣可獲得滿意的效果。解說詞要求每句話、每個詞都應緊密結合畫面,准確地表達內容。言詞應當生動、朴實,力求簡練,語音吐字清晰。解說詞每秒不應超過三個字。
2.6 多媒體課件的導航設計
一、 迷路
學習者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時,找不到相應的節點,稱之為迷路。常見的迷路有:全局性迷路、局部性迷路、歷史性迷路。
二、 導航設計
為避免學習者在多媒體課件中漫遊時出現迷路現象,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必須進行有關導航的設計。多媒體課件中常見的導航方式有以下幾種:分層導航、跳轉、地圖、後退、歷史清單、書簽、查找、在線幫助。
三、 導航界面
常見的導航界面技術有以下幾種:菜單、按鈕、字體與顏色、圖像、動態表達。
2.7 多媒體課件結構設計的描述——腳本的編寫
在完成多媒體課件的結構分析後,必須採取有效的方法對結構設計階段的結果進行描述,以便使多媒體課件的製作人員能夠了解結構設計者的意圖,從而設計出符合要求的多媒體課件。對多媒體課件設計階段的結果進行描述的工具就是腳本,製作腳本是多媒體開發人員製作多媒體課件的直接依據。
一、 片頭片尾設計
片頭主要說明多媒體課件的名稱、作者、版權等。片尾主要說明多媒體課件製作和資料提供的單位或人員、鳴謝等。一般採用圖形、動畫、聲音等多種手段,以增強課件的藝術氣氛和感染力。
二、 主界面設計
主界面一般是進行教學的第一個畫面,通常採用菜單、圖標、熱區等方式,提供關於學習內容的選擇,它是多媒體課件的總導航。
三、 教學屏幕設計
教學屏幕是多媒體課件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場所,在多媒體課件中,除封面、片尾、主界面外,其餘畫面均為教學屏幕。教學屏幕反映了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體現了各知識點的邏輯關系。
多媒體是計算機和視頻技術的結合,實際上它是兩個媒體;聲音和圖像,或者用現在的術語:音響和電視。多媒體本身有兩個方面,和所有現代技術一樣它是由硬體和軟體,或機器和思想混合組成。可以將多媒體技術和功能在概念上區分為控制系統和信息。 多媒體之所以能夠實現是依靠數字技術。多媒體代表數字控制和數字媒體的匯合,電腦是數字控制系統,而數字媒體是當今音頻和視頻最先進的存儲和傳播形式。事實上有人就簡單地認為多媒體是電腦和電視的結合。電腦的能力達到實時處理電視和聲音數據流的水平,這時多媒體就誕生了。多媒體電腦需要具有比主流電腦更強的能力,多媒體電腦決定了主流電腦的發展。區別普通電腦和多媒體電腦的主要東西是音效卡和只讀光碟驅動器。光碟是多媒體的主要存儲和交換媒體。沒有這種方便的光碟,電腦工業就無法銷售構成多媒體節目的幾百兆位元組的音頻、可視的和文字的數據,你也無法買到多媒體。
現在可以回答什麼是多媒體。它不只是一件東西,而是包括許多東西的復雜的組合:硬體、軟體和這兩者相遇時的界面。不,我們還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多媒體還包括你。咳,就是!對於多媒體,你不再是一個被動的觀眾,你可以控制,可以交互作用,可以讓它按你的需要去做。在一個報告中,你可以不管那些無用的東西而直接進入重要的數據,可以將感興趣的全世界的報告和圖片收集匯編到一起。這就是多媒體的力量和它與傳統媒體(如書本和電視)的區別所在。
多媒體能做什麼?它展示信息、交流思想和抒發情感。它讓你看到、聽到和理解其他人的思想。也就是說,它是一種通訊的方式。聲音、圖像、圖形、文字等被理解為承載信息的媒體而稱為多媒體其實並不準確,因為這容易跟那些承載信息進行傳輸、存儲的物質媒體(也有人稱為介質),如電磁波、光、空氣波、電流、磁介質等相混淆。但是,現在多媒體這個名詞或術語幾乎已經成為文字、圖形、圖像和聲音的同義詞,也就是說,一般人都認為,多媒體就是聲音、圖像與圖形等的組合,所以在一般的文章中也就一直沿用這個不太准確的詞。目前流行的多媒體的概念,主要仍是指文字、圖形、圖像、聲音等人的器官能直接感受和理解的多種信息類型,這已經成為一種較狹義的多媒體的理解。
在計算機和通信領域,我們所指的信息的正文、圖形、聲音、圖像、動畫,都可以稱為媒體。從計算機和通信設備處理信息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原始信息存在的式---數據、文字、有聲的語言、音響、繪畫、動畫、圖像(靜態的照片和動態的電影、電視和錄像)等,歸結為三種最基本的媒體:聲、圖、文。傳統的計算機只能夠處理單媒體---「文」,電視能夠傳播聲、圖、文集成信息,但它不是多媒體系統。通過電視,我們只能單向被動地接受信息,不能雙向地、主動地處理信息,沒有所謂的交互性。可視電話雖然有交互性,但我們僅僅能夠聽到聲音,見到談話人的形象,也不是多媒體。所謂多媒體,是指能夠同時採集、處理、編輯、存儲和展示兩個或以上不同類型信息媒體的技術,這些信息媒體包括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和活動影像等。
在日常生活中,被稱為媒體的東西有許多,如蜜蜂是傳播花粉的媒體、蒼蠅是傳播病菌的媒體。但准確地說,這些所謂的「媒體」是傳播媒體,並非我們所說的多媒體中的「媒體」,因為這些傳播媒體傳播的都是某種物質實體,而文字、聲音、圖像、圖形這些都不是物質實體,它們只是客觀事物某種屬性的表面特徵,是一種信息表示方式。我們在計算機和通信領域所說的「媒體」,是信息存儲、傳播和表現的載體,並不是一般的媒介和媒質。
從概念上准確地說,多媒體中的「媒體」應該是指一種表達某種信息內容的形式,同理可以知道,我們所指的多媒體,應該是多種信息的表達方式或者是多種信息的類型,自然地,我們就可以用多媒體信息這個概念來表示包含文字信息、圖形信息、圖像信息和聲音信息等不同信息類型的一種綜合信息類型。
總之,由於信息最本質的概念是客觀事物屬性的表面特徵,其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較為准確而全面的多媒體定義,就應該是指多種信息類型的綜合。
這些媒體可以是圖形、圖像、聲音、文字、視頻、動畫等信息表示形式,也可以是顯示器、揚聲器、電視機等信息的展示設備,傳遞信息的光纖、電纜、電磁波等中介媒質,還可以是存儲信息的磁碟、光碟、磁帶等存儲實體。
另外,虛機團上產品團購,超級便宜
⑶ 分別從傳播學主體 對象 制度化 媒介 技術要求 互動性等方面比較分析社交媒體與傳播學中所界定的人際
從主體和對象來看,社交媒體是主體多元化的,誰都可以成為社交媒體的信息生產者和接受者,是多對多的傳播,人際傳播是一對一的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來嚴格意義上都是一對多的傳播,主體和對象的多元化是社交媒體不同於其他的地方,這也促使了草根大行其道,普通人也擁有了話語權,但話語權其實還是多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即網路意見領袖(KOL),普通人的話語只有進入KOL的視野才有機會進入大眾視野為大眾設置議程。
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制度化程度高,人際傳播隨意,社交媒體傳播其實是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的交互,皆因主體不同而不同。但總的看來其制度化程度並不高,監管也存在難度,而且是誰來監管,是運營商(如新浪微博)還是國家新聞審查機構?這其中涉及到利益的博弈,運營商需要一定的言論尺度來維持平台的活躍度,審查機構則希望這是可控的平台。目前在新浪發一些敏感話題和言論,可能面臨被屏蔽乃至封號的風險,第三方運營商要保證自己在合法的范圍內經營而不被關閉,所以不可避免地也在向制度妥協,但必然遊走在制度的邊緣,某些話題如果並沒有被屏蔽乃至被熱議,也是一種運營商的小心試探,當然這決定了話題並不會太敏感,運營商精於此道。應該說,只要是在體制內,都不可避免要部分妥協,這也是某些名人從新浪微博出走的原因。可以說制度對微博等社會化媒體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隱形牢籠,不可越界,但小到具體的某些傳播行動,又好似沒什麼影響。
媒介和技術要求,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技術要求啦,WEB2.0,自己可以搜搜。
⑷ 運用現代教育媒體技術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現代教學媒體設計與運用的要求有:
1、多通道原則多通道媒體原則是指設計教學材料時,應該注意多種加工通道的配合,選用多重媒體(如文本、講解、圖形等)形式來表徵同一知識內容.
2、實用媒體原則實用媒體原則是指設計教學材料時,選擇呈現給學習者的材料內容應作到言簡意賅的闡述知識,而不應為了追求內容的有趣、豐富而增加對學習者理解知識內容沒有幫助的學習材料.
3、最佳組合原則最佳組合原則是指設計教學材料時,在通道內部認知負荷不超載的前提下,根據不同的通道形式(聽覺、視覺)來選擇相應最佳的媒體組合形式.由於雙編碼的優勢,一些多媒體組合比其他多媒體組合或單一媒體更能激勵精細加工過程.通過口頭及圖片渠道加工的信息似乎優於只通過口頭渠道或只通過圖片渠道加工的信息。
4、臨近原則鄰近原則是指設計教學材料時,描述同一內容的不同媒體應在空間上(如文本和插圖)或者時間上(如動畫和講解)鄰近呈現.此原則包括兩個子原則:空間鄰近原則和時間鄰近原則.空間鄰近(spatial-contiguity)原則是指只能呈現視覺材料時,解釋圖片的文本和該圖片在空間上相鄰呈現比分離呈現更能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分離呈現會影響學習者對知識的整合和理解。
5、交互性原則互動是學習者、學習系統和學習材料之間的相互行動.交互性用戶界面允許學習者控制、操縱、探索學習材料或定期要求學習者回答問題,以便整合學習材料.交互可以改善學習可能因為它激勵學習者對學習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交互必須具有認知吸引性.當學習者只看到一屏又一屏的文字且只能得到簡單的「對」與「錯」的反饋時,是不太可能學的進去的.此外,與長期的信息存留相比,交互性對短期學習有較強的影響.一個互動的用戶界面似乎對多媒體學習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舉例來說,研究員Stafford對96個研究項目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互動與學習成就以及隨時間推移知識的保留有關.其他研究者Bosco和Fletcher研究了75個研究項目,發現當參與者處在一個互動的教學環境中時,能夠更快的理解學習材料並有較好的學習態度.
6、個體差異原則(使用媒體激勵)個體差異原則是指每個學習者的認知特點和認知容量均不一樣,因此在設計教學材料時,應根據學習者的認知特點並結合材料的難易程度設計出適合不同群體的教學材料.多媒體對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習者來說顯得更有幫助.例如,在布萊克1977年的研究中,參與者是具有不同空間與心理能力的大學生,他們通過動畫(電影)、畫有動態箭頭的靜態圖片、或普通靜態照片來學習五子棋的運動模式.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使用動畫學習的效果比用靜態照片的效果要好.然而,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在這三種情況下的學習效果差別不大.
⑸ 如何定義技術和媒介技術
什麼是技術?美國學者伊曼努爾.梅賽尼曾經下過這樣一個定義:「技術即以達到實踐目標為目的的知識體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我國學者高良華認為:所謂技術,指的是「人類藉以改造與控制自然使其滿足生存與發展需要的,包括物質裝置、技藝與知識在內的操作體系」。
借鑒上述兩位學者的觀點,根據本書的宗旨,我們在這里為媒介技術做出如下通俗的界定:所謂媒介技術,也稱傳播技術,指的是人類為駕馭信息傳播、不斷提高信息的生產與傳播效率所採用的工具、手段、知識和操作技藝的總稱。
⑹ 新媒體技術要求
一個真正的新媒體人應該具備以下條件:
1、文案
作為一個新媒體運營者,寫文案是最基礎的能力,寫出來的文章要盡可能地被更多人喜歡、點擊,這才是關鍵。平時要多寫作積累。
2、具備捕捉時事熱點的能力
無論是社會熱點新聞還是行業熱點資訊,都要比別人更敏感一些要學會快速跟進熱點。
3、積累渠道的社交能力渠道推廣在新媒體運營中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在平日里對於渠道的積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積累渠道最重要的是與人溝通打交道的能力,因此基本的社交能力也是新媒體人要具備的能力之一。
4、用戶運營新媒體運營要與用戶建立良好的關系,時常與用戶交流,明白用戶真正的需要,改進創新產品,達到很好的用戶體驗。
5、規劃好平台內容的能力
內容建設是在平台搭建初期就要完成的工作,後期雖然也可以變化,但是主體是一定要定下來的,主體一旦確認了,以後就不要再變換了,千萬記住平台的調性一定不要輕易變化。沒有內容、內容質量不高都是留不住粉絲的主要因素。
⑺ 多媒體技術的概念是什麼
多媒體技術,指把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多媒體信息通過計算機進行數學化採集、獲取、壓縮/解壓縮、編輯、存取等加工處理,再以單獨或合作形式表現文檔。
多媒體技術的基本概念在計算機行業里,媒體有兩種含義:其一是指傳播信息的載體,如語言、文字、圖像、視頻、音頻等等;其二是指存貯信息的載體,如ROM、RAM、磁帶、磁碟、光碟等,目前,主要的載體有CD-ROM、VCD、網頁等。
多媒體是近幾年者出現的新生事物,正在飛速發展和完善之中。我們所提到多媒體技術中的媒體主要是指前者,就是利用電腦把文字、圖形、影象、動畫、聲音及視頻等媒體信息都數位化,並將其整合在一定的互動式界面上,使電腦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體形態的能力。它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傳統方法,符合人們在信息時代的閱讀方式。
(7)媒介技術要求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多媒體包括文本、圖形、靜態圖像、聲音、動畫、視頻剪輯等基本要素。在進行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的,也就是從這些要素的作用、特性出發,在教育學、心理學等原理的指導下,充分構思、組織多媒體要素,發揮各種媒體要素的長處,為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習者提供不同的學習媒體信息,從多種媒體渠道向學習者傳遞教育、教學信息。
1、文本
(1)文本的作用
多媒體教學課件可以通過文本向學生顯示一定的教育教學信息,在學生用多媒體進行自主學習遇到因難時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幫助、指導信息,使學生的學習順利進行下去,一些功能齊備的教學軟體還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結果和從學生一方獲得的反饋信息向學習提供一定的學習評價信息和相應指導信息。
另外,大部分教學軟體都會用文本為軟體的使用提供一定的使用幫助和導航信息,增強了軟體的友好性和易操作性,軟體的使用人員不用經過專門的培訓就能根據屏幕上的幫助、導航信息使用操作學習軟體。最後,在一些教學軟體中,教學軟體能從學習者身上獲得一定的反饋信息,實現信息提供者和接收者之間的信息的雙向流動,加強了學習過程的反饋程度。
(2)文本信息的特點
計算機屏幕上的文本信息可以反復閱讀,從容理解,不時間、空間的限制,但是,在閱讀屏幕上顯示的文本信息,特別是信息量較大時容易引起視覺疲勞,使學習者產生厭倦情緒。另外,文本信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閱讀者在閱讀時,必須會?quot;解碼"工作,即抽象的文字還原為相應事物,這就要多媒體教學軟體使用者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不同的閱讀者對所閱讀的文本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
(3)文本的開發與設計
①普通文本的開發。開發普通文本的方法一般有兩種,如果文本量較大,可以用專用的字處理程序來輸入加工,如:Microsoft Word、Word Pad等;如果文字不多,用多媒體創作軟體自身的字的字元編輯器就足夠了。
②圖形文字的開發。Microsoft Office 辦公軟體提供了藝術工具Microsoft Word Art,用Word 或Microsoft 等軟體中插入對象的方法,可以製作豐富多彩、效果各異的效果字;用PhotoShop這一類的圖形圖像處理軟體同樣能製作圖形文字。
③動態文字的開發。在多媒體教學軟體中,經常用一些有一定變化的動態文字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開發這些動態文字的軟體很多,方法也很多。首先,一般的多媒體體創作軟體都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字元出現效果,象PowerPoint、Authorware等創作軟體中 都有溶解、從左邊飛入、百頁窗等多種效果;其次也可以用動畫製作軟體來製作文字動畫,像Cool3D這樣的軟體在製作文字動畫時就非常簡單方便。
(4)文本的格式與視覺誘導
多媒體中的文本為學習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學習者可以通過閱讀文本獲得大量的教學信息。如果設計多媒體文本時,給文本以豐富的格式,引導學習者的注意力,增加文本的的格式有以下幾種:
① 段落對齊和左右縮進。多媒體中的段落對齊主要有左對齊、居中、右對齊、兩端對齊等,通過不同的對齊方式,多媒體教學軟體的開發人員就能方便地控制文本在頁面中的左右位置,另外,開發人員還可以通過文本的左右縮進技術控制文本在屏幕上的顯示寬度。
② 字體、字型大小、風格及顏色。一般的字處理軟體和多媒體創作軟體都提供字元的字體、字型大小、風格(下劃線、斜體、粗體等)及顏色的支持,利用這些不同的字元效果就能突出顯示教學信息中的重點和難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③ 多行文本及其滾動。
④ 線性文本與非線性文本超文本。用超文本技術開發的多媒體教學軟體更接近學習者聯想的特點,更符合學習者的身心特點,十分方便信息的查尋與檢索,在多媒體應用中具有很大的潛力。但是,超文本的開發所花的工作量遠遠超過線性文本的開發,從開發超文本所需的技術要求來講,用一般的程序設計語言或字處理程序是很難做到的,要做到超文本的隨意跳轉,最好用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或專用的多媒體創作工具,如:Visual Basic、visual C++、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tool Book等。
(5)多媒體文本開發應注意的問題
在開發多媒體系統中的文本時,應注意使用合適的字體,應注意這樣幾個問題:一是在新的應用環境中安裝這些字體,二是在多媒體系統中嵌入所用的字體。另一種方法就是如果開發的文字是標題,那就把文字製作成圖片文件,再插入到多媒體應用系統中。
2. 圖片
這里的圖片指的是靜態的圖形圖像。不同的學習者有不同的學習習慣,有些同學擅於從文字的閱讀過程中獲取教學信息,而有些同學則喜歡從圖形圖像的觀察、辨別中發現事物的本質,多媒體教學軟體中的圖形圖像就為這類的學習者提供了教學信息。另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形圖像在降低教學內容抽象層次方面同樣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 圖片的作用
①傳遞教學信息。圖形、圖像都是非文本信息,在多媒體教學軟體中可以傳遞一些用語言難以描述的教學內容,提供較為直觀、形象的教學。
②美化界面、渲染氣氛。無論是單機多媒體教學軟體,還是網路多媒體教學軟體,如時沒有圖片的美化,那樣的軟體簡直稱不上是多媒體軟體,用合適的圖形或圖像作軟體的背景圖或裝飾圖,這樣就提高了軟體的藝術,美化了操作界面,給人一定的美的享受。
③用作導航標志。在多媒體教學軟體中經常用一些小的圖形符號和圖片作為導航標志,教學軟體的使用者用滑鼠單擊這些導般標志,從一個頁面跳到另一個頁面,任意選擇自己想要了解的教學內容,從而在教學軟體中任意漫遊,不會迷路(在多媒體系統中找不到想要的信息)。
(2)圖片信息的特點
與本信息相比,圖片信息一般比較直觀,抽象程度較低,閱讀容易,而且圖片信息不受宏觀和微觀、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大到天體,小到細菌,上到原始社會,下到未來,這些內容都可用圖片來表現。
(3)圖片文件的類型
圖片包括圖形(Graphic)和圖像(Still Image)兩種。圖形指的是從點、線、面到三維空間的黑白或彩色幾何圖,也稱 量圖(Vector Graphic)。一般所說的圖像不是指動態圖像,而指的是靜態圖像,靜態圖像是一個矩陣,其元素代表空間的一個點,稱之為像素點(Pixel),這種圖像也稱點陣圖。
點陣圖中的位(Bit)用來定義圖中每個像素點的顏色和高度。對於黑白線條圖常用1位值表示,對灰度圖常用4位(16種灰度等級)或8位(256種灰度等級)表示該點的高度,而彩色圖像則有多種描述方法。點陣圖圖像適合表現層次和色彩比較豐富、包含大量細節的圖像。彩色圖像需要由硬體(顯示卡)合成顯示。
在多媒體製作中常用的就是點陣圖 。
⑻ 媒介專員的技能要求
1、熟悉媒體運作規律,掌握各個媒體的合作特點,了解媒介市場行情;
2、具有優秀的人際交往和協調能力;
3、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應變能力;
4、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
5、具備團隊協作精神。
⑼ 楊保軍媒介技術是什麼技術
楊保軍媒介技術是人性。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技術、媒介技術是人性能力的對象化,技術性較為完整的內涵是技術觀念性、規范性與物質性的統一,在新聞傳播學視野中,媒介由介質、符號、技術要素有機構成,討論與新聞傳播相關問題時,理應考慮每一要素的地位與作用,技術性的實質就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