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銅鏡的發展歷史
1. 關於銅鏡發展歷史的詩句
關於銅鏡發展歷史的詩句 1.關於銅鏡的古詩
多類.李白《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月中帝子隱真香
楓林碧水淺淡妝
燈下天姿人不識
唯對銅鏡自心傷
吾心似秋月,碧潭光皎潔.
無物堪比倫,叫我如何說?
身時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試
勿使惹沉埃.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2.想知道關於銅鏡的歷史
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說文》中說:「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在三代之初,監都是用瓦製成的,所以古代的監字是沒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鑒,後來鑒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鑒,但是瓦鑒依然通行。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為鏡的適用優於鑒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後,再不用水作鑒了。秦漢以後,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麵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隋唐以來,還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直到明代末期,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清代乾隆以後,玻璃開始大興於民間。直至民國初年,少數邊遠地區還有以銅為鏡子的。
鏡以秦為最古,然而秦鏡流傳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傳世的都不可得到。因為古代,死人用鏡贈於殮者,即用鏡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時代沿襲成為風氣.因此古代的名鏡大多入土。可是古鏡銅質好的,入土多年,都不會失去其良美的質地。因此幾千年後,仍可以看到古人的偉器。
鏡雖然開始於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鏡實際上卻難以得到。因為秦朝短促,產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風氣也不比後朝,所以現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鏡大多是漢朝的產物。漢鏡的製作極為精巧,且多有嵌鑲珠寶的。銘文大多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勵的意思。尚方的御鏡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鏡,澤漆光明、花紋明麗、勻凈無疵、字劃清晰、筆勢縱橫。漢代的銅鏡都有銘文,其銘文都是吉祥語句,如家勢富昌、宜子孫、大富貴、大吉祥等。鏡的名稱則有日月鏡、十二生辰鏡、尚方御鏡、辟邪鏡、仙人鏡、神人鏡、宜官鏡等,不可盡數。大概都用銘文或者作者為其取的名字。只有唐代時制有透光鏡,鏡背的字迎著太陽或燈光時,都可以明顯地映射於牆壁之上。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3.想知道關於銅鏡的歷史
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
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
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
《說文》中說:「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在三代之初,監都是用瓦製成的,所以古代的監字是沒有金字旁的。
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鑒,後來鑒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鑒,但是瓦鑒依然通行。
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為鏡的適用優於鑒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後,再不用水作鑒了。秦漢以後,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
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麵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隋唐以來,還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
直到明代末期,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清代乾隆以後,玻璃開始大興於民間。
直至民國初年,少數邊遠地區還有以銅為鏡子的。 鏡以秦為最古,然而秦鏡流傳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傳世的都不可得到。
因為古代,死人用鏡贈於殮者,即用鏡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時代沿襲成為風氣.因此古代的名鏡大多入土。可是古鏡銅質好的,入土多年,都不會失去其良美的質地。
因此幾千年後,仍可以看到古人的偉器。 鏡雖然開始於秦朝。
但是真正的秦鏡實際上卻難以得到。因為秦朝短促,產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風氣也不比後朝,所以現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鏡大多是漢朝的產物。
漢鏡的製作極為精巧,且多有嵌鑲珠寶的。銘文大多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勵的意思。
尚方的御鏡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鏡,澤漆光明、花紋明麗、勻凈無疵、字劃清晰、筆勢縱橫。漢代的銅鏡都有銘文,其銘文都是吉祥語句,如家勢富昌、宜子孫、大富貴、大吉祥等。
鏡的名稱則有日月鏡、十二生辰鏡、尚方御鏡、辟邪鏡、仙人鏡、神人鏡、宜官鏡等,不可盡數。大概都用銘文或者作者為其取的名字。
只有唐代時制有透光鏡,鏡背的字迎著太陽或燈光時,都可以明顯地映射於牆壁之上。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
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4.銅鏡的發展歷程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
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齊家文化至西周時期 齊家商周銅鏡均為圓形。
鏡面平或微凸,鏡身較薄,多為弓形或稱橋形鈕。以素鏡為主,西周中晚期出現重環鏡和鳥獸紋鏡。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這一時期出現和流行的鏡類有:素鏡(全素鏡、單圈、雙圈凸弦素鏡)、純地紋鏡(方形的很少,圖案都有地紋,但沒有銘文)、花葉鏡、四山鏡、多鈕鏡等。
一般都是體薄而圓的,上有橋形小鈕。 戰國中期,銅鏡的種類繁多。
銅鏡的紋飾也有所變化,如花葉鏡中的葉紋鏡從簡單的三葉、四葉到八葉,還出現了雲雷紋地花瓣鏡、花葉鏡。四山鏡的山字由粗短變得瘦削,在山字間配有花瓣紋、長葉紋、繩紋,相當繁縟。
還出現了五山鏡、六山鏡。這時出現的鏡類有菱紋鏡、禽獸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金銀錯紋鏡、彩繪鏡等。
戰國晚期至秦未出現了四葉蟠螭鏡、蟠螭菱鏡,有三層花紋的雲雷紋地蟠螭連弧紋鏡。 漢代銅鏡 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 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銅鏡 ,以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
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
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國兩晉南北朝 根據考古發掘出土銅鏡資料來看,這一時期的銅鏡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 神獸鏡類:重列式神獸鏡、環繞式神獸鏡、畫文帶佛獸鏡。 變形四葉紋鏡類:變形四葉駕鳳鏡,變形四葉佛像鳥鳳鏡、變形四葉獸首鏡、雙菱紋鏡、瑞獸鏡。
這時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神獸組合成紋飾主題內容。這時的銘文由於文字難十辨認.雖發現一些銘文鏡,但能辨認清楚的很少。
吳鏡中發現紀年銘文最多,有:黃龍亦鳥、建興、五鳳、太平、水安、甘露、鳳凰等孫吳年號,三國、兩晉、南北朝出現新的鏡型不多,主要沿襲漢鏡的樣式。這時銅鏡的種類不多,類型集中,創新極少。
這時神獸鏡流傳最廣。變形四葉紋鏡中以變形四葉八鳳鏡居多。
從銅鏡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個時期處於停滯衰落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
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
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
隋唐銅鏡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隋代和唐初年間,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為主,瑞獸鏡比較盛行、瑞獸鏡是隋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類型。
它除了繼承中國古代銅鏡的傳統,又有了新的創新。瑞獸葡萄鏡是唐鏡引人注目的鏡類,它揭開了唐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銅鏡裝飾上出現的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使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時期,主要流行對鳥鏡、瑞花鏡、盤龍鏡。
唐代鏡最大特點之一是藝術樣式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銅鏡藝術也呈現出濃郁「盛唐氣象」。
宋遼金銅鏡 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
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鍾形鼎形等多種樣式。
並出現了很多花草、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
金代銅鏡從近幾十年考古發掘出土的金代銅鏡來看,其主體、紋飾也是十分豐富的。雖有不少是模仿漢、唐、宋各代的銅鏡做工,但也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圖紋。
常見的有雙前鏡、歷史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獸鏡、瑞花鏡等。金代銅鏡紋飾,一是仿造漢、唐、宋三代銅鏡的圖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紋樣,又創造出一些新式圖樣。
以雙魚鏡、人物故事鏡較為多見,特別是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 元。
5.戰國到唐代銅鏡的發展史
漢代銅鏡 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 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銅鏡 ,以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 隋唐銅鏡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隋代和唐初年間,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為主,瑞獸鏡比較盛行、瑞獸鏡是隋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類型。它除了繼承中國古代銅鏡的傳統,又有了新的創新。瑞獸葡萄鏡是唐鏡引人注目的鏡類,它揭開了唐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銅鏡裝飾上出現的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使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時期,主要流行對鳥鏡、瑞花鏡、盤龍鏡。 唐代鏡最大特點之一是藝術樣式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銅鏡藝術也呈現出濃郁「盛唐氣象」。
這是我在博寶寶珍商城上看到的,給你看看吧。
6.銅鏡的發展史做繁華的時期是
古代的銅鏡,是用來映照的.鏡背面的紋樣具有個性身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有人稱之為「翻過來看」的文物. 昨日上午,為期兩天的「中國紹興·銅鏡與東亞古代文明國際學術論壇」在柯橋開幕.來自中、日、韓三國銅鏡研究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銅鏡與東亞古代文明」主題,以學術報告會、專題研討等形式,就這一地區銅鏡類別、產品分布范圍、冶煉技術、發展歷程等有關歷史文化信息開展研討與交流,也為大家揭開了一面面鏡子背後蘊藏的豐富而又神秘的人文歷史…… 古銅鏡的悠久歷史 銅鏡,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古代人們用以照面飾容的主要用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也與本地區的民族文化信仰,習俗息息相關.其功能及使命隨著玻璃鏡的出現與普及,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據了解,中國銅鏡的歷史,從現有的考古資料大約可以上溯至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1977年,青海省貴南縣馬台齊家文化墓地曾出土一枚銅鏡,直徑9厘米,厚0.4厘米,表面光滑,背面飾不規則的七角星幾何紋圖案.此後,商周時期的青銅鏡時有發現,但銅鏡工藝尚處於初級階段.至漢代,青銅鏡製作有了較大的發展,除了在早期的一些裝飾上發生了變化外,同時在紋飾中出現了銘文,甚至出現了以銘文作為主要紋飾的品種.與此同時,一些高浮雕工藝的裝飾,如神獸鏡、畫像鏡、龍虎鏡等品種的青銅鏡也開始出現.精美的高浮雕工藝將畫面中的人物神仙、車馬龍虎、禽獸等表現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達到了漢鏡工藝的頂峰. 紋飾和形制工藝精湛 隋唐時期的銅鏡在紋飾和形制上較前代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在紋飾上,以寫實的風格,用浮雕工藝表現的瑞獸、龍鳳、禽鳥、花卉和人物故事等內容,已成為銅鏡裝飾花紋的主要題材;在形制上,出現了菱花鏡、葵花鏡、方形鏡、亞字鏡等完全不同於以往的鏡形.所以,唐代的銅鏡在風格上展示了大唐國富強、開放、豪邁的精神風采.其中,隋唐之際典型的瑞獸銘帶鏡、海獸葡萄鏡以及一些特種工藝鏡,其紋飾造型之生動,工藝之精湛,整體風格之富麗堂皇,給人們以強烈的藝術震撼力. 宋、元時期的銅鏡,鏡形除沿襲前代外,新出現了長方形、桃形、鍾形、瓶形以及鏡上加柄等多種造型;裝飾題材以商標字型大小和纏枝花鳥居多;胎質的合金成分與漢唐相比發生了明顯變化,胎避趨向輕薄,更加註重實用.宋室南渡後,以湖州為主的兩浙鑄鏡手工業十分發達.私家作坊則以湖州發現為最多,從鏡銘中見到的主要有:石家、石小二哥、石二郎、石三、石十郎、石十三郎,直至石六十郎等石姓作坊,和李家、徐家、蔣家等所作銅鏡.此外,也有「杭州真石大叔青銅照子」、「杭州鍾家青銅照子今在越州清道橋下岸向西開張」、「越州徐家銅照子」、「越州戴宗青銅照子」等有鑄造地銘文的銅鏡出土. 會稽古銅鏡輝煌的過去 紹興的古代銅鏡在中國銅鏡發展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從現有資料考察,紹興西施山遺址出土的戰國時期銅鏡,是目前浙江境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實物例證.西漢中葉,以昭明鏡、日光鏡和蟠螭鏡為主流的青銅鏡不斷涌現;東漢時期,又出現了更為廣泛的尚方鏡、規矩鏡、禽獸鏡等品類. 紹興古為會稽.會稽銅鏡在東漢早期逐漸興起.漢時,北方大量民眾南遷和東漢會稽太守馬臻興築鑒湖,使紹興的農業、手工業經濟得到極大的發展,為會稽銅鏡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此外,會稽一帶豐富的銅、鉛、錫等礦藏資源,也為會稽銅鏡的興起提供了必需的條件保障.《越絕書》中即有「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的記載.再加上越國素有以鑄劍聞名於世的傳統冶煉鑄造技術,使會稽成為當時全國的鑄鏡中心之一,會稽銅鏡在中國銅鏡發展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紹興是東漢和三國孫吳時期最重要的鑄鏡中心,以紹興為中心的會稽鏡是中國銅鏡的重要品牌和創新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地獄特徵.銅鏡文化是紹興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為什麼把此次論壇放在紹興舉行的原因.」許多銅鏡研究專家都表達了這一看法. 銅鏡為何讓人如此著迷 一面面銹跡斑斑古銅鏡,印刻著歲月的痕跡,它已無法映照出人們的面龐,卻仍有這么多人對此著迷,這是為什麼呢? 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所長林華東道出了緣由:如今古銅鏡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濃縮文化,鑒證歷史.盡管鏡面昔日的光潔已失去,但其鏡背個性的紋飾、銘文卻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 有專家說,青銅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作為當時先進性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國夏、商、周被稱為「燦爛的青銅器時代」.春秋戰國以後,青銅器逐漸衰落,被更先進的生產力代表鐵器所取代,但青銅鏡的製造和使用卻並沒有因青銅器的衰落而衰落,相反,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發展.因此,古銅鏡也被看作是青銅文化的延續.古銅鏡在青銅器時代初期就已經出現,直到清代水銀玻璃鏡的出現,使它退出了實用領域;然而,它本身所蘊涵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研究與收藏.歷代銅鏡的鑄造工藝、銅質、紋飾、銘文等無不反映特定的時代背景,反映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及風俗習慣等. 。
7.中國鏡子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中國奴隸制社會初期正處青銅器時代,人們在長期的青銅冶鑄實踐中,認識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間的關系,並能人工的控制銅、錫、鉛配比。古書《考工記》中記載 「金有六齊」,即合金的六種配比。其中最後一齊: 「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就是製作銅鏡用的配比。 「鑒」即是鏡,含錫較高,是因為銅鏡磨出光亮的表面和銀白色澤,還需要有鑄造性能以保證花紋細致。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 「透光鏡」,它能反射出銅鏡背後的美麗圖案,因此引起世人的極大興越。為了解開 「透光鏡」之謎,國內外學者花了幾百年時間進行研究探索,直到近代才發現,這是由於鏡面在製造加工以後,有相對於背面圖案的輕微不等的曲率,通過反射映出背面的圖案。這充分說明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制鏡技術和對光反射特性深刻認識。
一九七六年春,在我國河南殷墟的婦好墓中,發現了青銅鏡,距今三干二百多年。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里所說的以銅為鏡便是指的青銅鏡。在描寫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木蘭辭》里,有一句是:「當窗理雲鬃,對鏡貼花黃。」這鏡也是指青銅鏡。青銅鏡是銅和錫的合金製成的。從青銅鏡到玻璃鏡,經歷了一段漫長而又有趣的歷史。 大約公元前後前後,玻璃鏡首先發明於敘利亞的西頓。後經過羅馬時代,慢慢發展起來,但是由於羅馬玻璃工藝時運不濟,迅速走向衰退, 鏡業的發展也在5、6世紀徹底衰落了,再也沒有大的發展; 歐洲文藝復興以後,玻璃鏡再度向東方出口,其時,正值威尼斯鏡,法國鏡大行其道; 100年前左右,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才開始使用玻璃鏡而非金屬鏡,至此改寫亞洲鏡像單調朦朧的歷史,貢獻出徹底完美的光線反射;同時也激活了化裝鏡的時尚脈動。
鏡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居用品,即使實用品,又是裝飾品。人類使用鏡子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古代人類最初是從江河池水中看到自己的形象的,因此曾有過以水為鏡的階段。在江河池水中看像,受自然條件限制,刮風、下雨時水面不平,或水流渾濁就看不清像了。於是從生活經驗中發展到用器皿盛水照像,這就是「水鏡」。最早是用陶盆盛水來看自己的形象,我國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原始社會的文物中,就有用來盛水的陶器。後來有了銅盆,又用銅盆盛水。利用「水鏡」只能俯首看像,不能抬頭。到了青銅時代,由於銅面能反光,人們便直接用銅面照像,由此產生了銅鏡。戰國時期,由於社會生產關系發生大變革,各種工藝技術發展很快,銅鏡製作技術不斷提高。銅鏡背面多用淺浮雕或鑲嵌金銀絲,做出各種圖案,成為精美的工藝品。青銅鏡在我國用了三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玻璃鏡代替。
『貳』 漢朝黑科技之青銅透光鏡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被外國人稱之為「魔鏡」
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古人的智慧出乎我們的想像,特別是在漢朝更是閃閃發光,亮瞎你的眼睛。我們今天說的這件漢朝的黑科技,簡直就是只能用“逆天”二字來形容,他更是被外國人稱為“魔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魔鏡”的那些秘密。
聽來是不是很燒腦,總之一句話就是這個青銅透光鏡很厲害,能發明它的漢朝人更厲害。漢朝的青銅鏡透光鏡是古代鑄鏡工藝上的一項傑出創造,表明漢朝在銅合金的冶煉、鑄造和加工等方面已達到較高的技術水平。漢朝的青銅透光鏡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在其館藏的上萬枚銅鏡中,只有區區四枚這種透光鏡,並且全都是漢朝的,異常珍貴。雖然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發現了漢朝青銅透光鏡的秘密,然並卵用,我們現在依然無法掌握這種高超的製作技藝。
『叄』 西漢青銅「透光鏡」為什麼會透光專家最終復製成功了
西漢時期,在承襲了商周藝術遺風的基礎上,青銅器工藝達到了頂峰。當時達官貴人的家中,出現了一種神奇的青銅透光鏡,它凹凸有型,卻能在陽光下反射出背面的花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透光鏡的原理又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不得不說,考古是揭開歷史秘密的重要途徑,我們要感謝考古專家,是他們為我們揭開了一個塵封多年的秘密,同時也讓後世重新找到了失傳的藝術精髓,令今人大開眼界,也為華夏的文化傳承奠定了基礎。
『肆』 「透光銅鏡」的出現證明了中國古代高超的工藝水平,為什麼這些技術會失傳
相信不少人逛博物館看到銅鏡時,都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銅鏡正面就是像今天一樣的鏡面,平滑光潔干凈,是用來照見自己的。但博物館中的銅鏡都是千年之前的文物,已經生銹,所以就沒展示出來。
官營手工業:(1)產生:西周時期(2)特點:①官府統一經營管理、工匠職業世襲②生產范圍廣、規模大、分工細致③明代以前占據著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3)優勢:
資金雄厚,規模經營有利於精細分工與協作,工匠集中,管理嚴格,有利於古代手工業技藝的提高。(4)不足:不計成本,不入市場,供官府和貴族消費,缺乏競爭,採取強制勞動,超經濟剝削手段,激化矛盾。
『伍』 陽光一照就能投影,考古出土的照妖鏡有多麼的詭異
在中國古代,「透光鏡」成為了人們眼中的一種「神物」,因為人們發現通過這個鏡子可以進行投影。但是遺憾的是,到了宋代的時候,透光鏡基本已經失傳了。如今上海博物館中有著上萬枚的銅鏡,但是能夠有透光現象的卻只有四枚,並且全部出現在漢代。那麼人們便開始好奇,為何西漢的鏡子有如此的魔力呢?
曲率的差異和花紋之間有了一定的聯系,那麼當光線照射到了鏡面上的時候,曲率比較大的地方光就會比較分散,而曲率小的地方,反射光就會比較集中,這樣一來便有了明暗的對比,並最終形成了圖案。因此,當人們看到光線照射到鏡子上的時候,牆上便會顯示出花紋,彷彿銅鏡真的可以「透光」似的。
『陸』 透光鏡:失傳1000多年的「黑科技」,製造技術現代人也無法復制
文·段宏剛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文明的國家,在5000年 歷史 里,中華先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發明了琳琅滿目的東西,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四大發明」之外,還有許多其它的 科技 成果,有些發明, 科技 含量之高,工藝之先進,做工之優良,完全可以看作是 「黑 科技 」。
國際考古界有一個公認的觀點,認為人類誕生文明的三大標志是: 金屬工具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國家的形成。
青銅是人類 社會 最早使用的金屬工具,由80%左右的紅銅加上20%左右的錫或鉛製作而成。
青銅具有熔點低(800 C),強度高,韌性好等特點,被古人廣泛用在製造兵器、炊具、酒具、樂器、容器、禮器、工具,以及其它生活用品領域。
古人在生活中離不開青銅器皿,銅鏡便是古人每天都要用的一種生活用品。銅鏡的製作材料恰恰就是青銅,跟製作炊具和兵器的青銅在成分上相差不大。
在銅鏡沒有被正式創造出來之前,古人通常把清水倒在銅盆里當作鏡子來使用,稱作「鑒」,像人們常說的「日月可鑒」、「光可鑒人」等成語,淵源都來自這里。
實際上,銅鏡早在商朝時期就被製作出來,不過,人們在當時把銅鏡僅僅當作祭祀的一種禮器。
大約在東周末年,銅鏡才脫離祭祀用品的范疇,開始進入貴族的生活。直到西漢末年,銅鏡大量走向民間,成為普通大眾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古人製作銅鏡時非常講究,在造型上,將其塑造成圓形、橢圓形或者方形,背面雕飾出許多精美的花紋和圖案,正面以鉛、錫等軟金屬慢慢磨礪,直到磨得光滑平整,能清晰地照出影子,才算製作完成。
銅鏡畢竟是在西漢時期盛行起來的,因此,目前傳世的銅鏡絕大部分出自西漢。
西漢銅鏡以圓形為主,非常重視裝飾效果,鏡子背面流行的圖案裝飾多達幾十種,有些銅鏡在背面還會鑄上幾個具有美好寓意的篆字,如,常富貴、長相思、樂未央,等等。
在眾多出土的西漢銅鏡里邊,有一款西漢中期的銅鏡十分引人注目,因其具有神奇效果,被現代人稱作 「透光鏡」, 是中國古代名副其實的「黑 科技 」。
「透光鏡」的工作原理和製作工藝都很復雜,現代人很難想像出2200多年前的西漢人有能力把它們發明創造出來,因此,民間許多人把透光鏡稱作「照妖鏡」。
到目前為止,透光鏡在國內已經出土了好多塊,出土的普通銅鏡更是不計其數,它們因為常年深埋在地下,其鏡面和花紋都保存得相當完好,大部分到現在依然能當鏡子用。
1991年從徐州東洞山「漢楚王陵墓群」3號墓出土的透光鏡,是同類文物里最有代表性的一個,現珍藏在上海博物館,是國家一級文物。
東洞山透光鏡為圓形,直徑為17.5厘米,重量為130克,鏡面平整光滑,略微凸起,背面刻有銘文為: 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樂未央,千秋萬世勿相忘,時來何傷,宜王。
透光鏡除了能當鏡子用之外,還能產生神奇的效果。如果將陽光對准鏡面,鏡子背面對著牆壁,就能把銅鏡背面的花紋與文字完整地映射到牆上,如同光線從鏡子背面穿透了鏡體,再映射到了牆面,看起來極具有神秘色彩,把光學原理和力學原理體現得淋漓盡致。
正因為如此,透光鏡一直被古人奉為「神物」,外國考古學家看到透光鏡的神奇效果後,驚得目瞪口呆,直接把它稱作 「魔鏡」 。
上海博物館除了東洞山透光鏡之外,還珍藏了一塊上世紀60年代末出土的透光鏡,直徑為7.5厘米,重量為50克,其工作原理跟東洞山透光鏡完全一樣。
透光鏡為何會產生這種現象?
在長達幾十年裡,都沒有人能搞清楚。
1969年,周總理來到上海博物館視察,看到這面透光鏡時感到很驚奇,就向博物館工作人員詢問它的工作原理。
當時,我們的 科技 落後,研究透光鏡的時間也比較短,並沒有解開其中的原理。於是,周總理就下令讓科學家們好好研究,一定要找到答案。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的著作的《夢溪筆談·器用》一文里,關於透光鏡的原理有這樣一句描述: 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後冷而銅縮多。
20世紀80年代,上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和一些科學家,根據沈括的這句話,再加上大量實驗,總算給世人解開了這個千古之謎,並給出如下解釋:
透光鏡在製作時,鏡子背面的花紋和圖案,由於厚薄分布不同,能工巧匠在研磨過程中,讓其產生了力學形變,力學變形又促使曲率的發生,曲率最終導致鏡子出現了這種神奇的透光效果。
遺憾的是,透光鏡的製造技術不知因為什麼緣故,從北宋後失傳了。自《夢溪筆談·器用》提過透光鏡之後,再也沒有見過透光鏡在文本資料里出現過。
銅鏡走出 歷史 舞台,大約在明朝中葉,此時,玻璃製品不斷傳入中國,笨重的銅鏡在輕巧的玻璃鏡子面前沒有任何優勢,只能被替代。
現代專家雖然研究出了透光鏡的工作原理,但透光鏡究竟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專家到現在也是一籌莫展,無奈地表示: 西漢透光鏡的製造技術之難,即使在現在也無法復制。
可見,古人的智慧和動手能力不見得比現代人差,古人發明的有些東西,現代人也難以望其項背。
『柒』 誰有關於漢鏡的料資,還有它的傳奇之處幫忙找一下
西漢「透光鏡」
源於西漢 (公元前206牟—~公元24年)的「透光鏡」在陽光(直射光)的照射下能在反射光中將鏡背的紋飾成像於任意尺寸的反射屏(或牆面)上。北宋科學家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指出,因為鏡背面有花紋,致使鏡面也呈現出相對應的微觀曲率,肉眼雖難容易覺察,但當鏡子反射光線時,由於長光程放大效應,就能在屏上反映出來。 這種令銅鏡透光的工藝至宋代(公元1000年左右)即已失傳。實際上,製造透光鏡的方法很多,例如用簡單的手工補充研磨拋光法直接在鏡面上磨出花紋槽溝即可。因為槽溝很淺,又圓滑無棱,肉眼極難察見,反光時卻能收到「透光」效果。當然,採用這種方法,要使反射光斑中的花紋與鏡背圖案完全一致,要下相當大的功夫才行。
七十年代,上海交大盛宗毅教授(現交大青銅公司總經理〕等首先提出西漢古鏡「鑄造成因、研磨透光」的透光機理並模擬原始工藝,成功的以「鑄磨法」復制出與古鏡媲美的透光銅鏡。學生可親自演示銅鏡的「透光」效應並探討其透光機理,從而領略這枚科技瑰寶中蘊含的物理。參見《金屬學報》1976年第一期。
西漢透光鏡的「透光」原理
--------------------------------------------------------------------------------
西漢「透光鏡」的外形與一般的銅鏡沒有區別,鏡面平滑光亮,毛發可鑒,而且鏡背還鑄有各種美麗的紋飾,逗人喜愛。但把鏡面放在陽光下,反射光照在牆上,竟出現與鏡背花紋字跡相對應的明暗相同的圖像,好像光線能透過金屬的鏡面,又從鏡背反射出來一樣。這顯然是一奇跡,成為九百多年來中外學者不解之謎。現經我們研究發現,這是透光鏡的特殊結構由於殘余應力的作用和影響,以及一定的磨研條件和方法所造成的結果。
「透光」的西漢銅鏡從表面看來,似乎與一般銅鏡沒有什麼區別,鏡面明似一泓秋水。但將鏡面對著陽光,反射光照到牆上,竟出現與鏡背花紋字跡相應的明暗相同的圖像,好像光線能透過金屬的鏡面,從鏡背反射出來一樣。這種奇妙的青銅鏡充分顯示,我國古代匠師的獨特創造與精湛的技術水平。可惜製造這種透光銅鏡的技術已失傳。由於對這種離奇的「透光」現象迷惑不解,曾被看成神物,用來降妖伏怪。國外學者稱透光鏡為「魔鏡」。對於西漢銅鏡奇特的透光現象,雖經歷代中外學者九百多年的研究仍為千年不解之謎。因此,古代流傳下來的透光鏡都作為稀世珍寶。日本製造有透光效果的魔鏡,是在江戶以後(吉田貞治:《關於日本魔鏡》)相當於我國明朝的時候。由於魔鏡作為神社或佛龕的神器,所以保存得較好。圖一為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面名為「西漢『見日之光』青銅鏡」。
中外學者的幾種觀點
金屬不會透光,為什麼這種叫做透光鏡的銅鏡,當太陽光對著鏡面,反射光照到牆上,卻會出現鏡背的花紋呢?它又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呢?
國內外學者提出種種假設,歸納一下,不外是兩種觀點:
一. 鏡面各點由於組織結構或成分不同,對光的反射率也不同,因而產生明暗不同的亮影;
二. 鏡面各點由於凹凸曲率不等,對光的反射情況不一致,因而產生明暗不同的亮影。
如果觀察鏡面組織確實可發現與鏡的厚薄有一定的關系。鏡體薄處(無紋飾)晶粒細,沒有明顯的α初晶;厚處(鏡背有紋飾)晶粒粗,有明顯的α初晶。這種鏡面組織上的差異是不是古鏡透光的原因呢?西漢透光鏡表面有一層白亮的薄膜,把整個鏡面蓋住,即鏡面上原來這些組織結構的差異都被這層薄膜蓋住了,在陽光下顯不出來。由此可見西漢透光鏡的透光與鏡面組織無關。
為了進一步弄清楚鏡面組織的差異與透光現象的關系,在自製的透光鏡的鏡面上,塗一層透明的硫化鋅,再塗上一層金,結果仍有透光效應。若用真空鍍膜的辦法,在自製「透光鏡」的鏡面上塗一層鋁或銀,也顯示透光效果。再說如果因厚薄不同造成組織晶粒的差異,而會發生透光現象,那麼凡是有厚薄差別甚至差別越大,透光效果也就越好。但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古銅鏡,鏡背都有凸起的紋飾,特別是唐鏡,有的厚薄差別極大,然而這麼大量的銅鏡都沒有透光現象。所以這種解釋不符合實際情況。
那麼,西漢透光鏡的透光是不是由於鏡面的凹凸曲率差異而形成的呢?可以認為日本的魔鏡是由於鏡面的凹凸曲率差異而透光的,西漢透光鏡的透光與日本魔鏡的效果並不相同。日本魔鏡在反射光時其圖像只是在較短距離內的屏幕上才顯示得比較清楚,超過某個距離,反映的圖像就模糊;而西漢透光鏡隨著反射距離的增加,圖像的亮度雖然逐漸減弱,明暗部分卻逐漸增大。還有,有些魔鏡反射圖像是空心的,也就是圖案的邊緣是一條明亮的線,中心仍舊是暗的。而所有西漢透光鏡所反射的圖像都是明亮的實心。
從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幾面透光鏡來看,它們的共同特點是:
一. 鏡體周圍有既闊且厚的邊:
二. 鏡體非常薄,僅有0.5~0.9毫米;
三. 鏡面微凸,鏡背與鏡面曲率相應,除紋飾處外,整個銅鏡厚度比較均勻;
四. 鏡背有凸起的環向布置的紋飾,而沒有垂直於圓周幅狀凸起的線條。
殘余應力是銅鏡透光的基本因素
正由於西漢透光鏡有前述的這些特徵,又由於銅鏡在鑄造過程中鏡體較薄,冷得快;鏡環較厚,泠得慢,當鏡環還在冷凝收縮時,鏡體已經凝固並具有一定的剛性。這時鏡環的收縮對鏡體起了緊箍的作用。同時,已經凝固的鏡體,也對鏡環起了一個支撐的作用。銅鏡冷定後,鏡體與鏡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如圖二所示。
鏡體在受到徑向壓力P和彎矩M(M=RMt)的作用時,在鏡體內產生殘余應力。由於鏡體是一凸面體,在殘余應力作用下,鏡體有拱起的趨勢。不過鏡體有一定的剛度,只有當鏡體磨薄到一定的程度,抗彎的剛度已顯著降低時,這種徑向壓力和彎矩的作用,才使鏡體變形而明顯地向鏡面一邊拱起。鏡體各處的厚薄不相同(有紋飾處較厚,無紋飾處較薄,薄處的剛度比厚處小,鏡體在拱起時,薄處變形就比厚處大,也就是薄處的凸起程度比厚處大。這就形成了透光鏡鏡面各處不同程度凸起的全凸鏡面。銅鏡在磨研時,鏡體各處的剛度以不同的速率在不斷降低,鏡體各處變形的差別越來越大。鏡面曲率的差異也愈來愈顯著,變成越磨越不平的鏡子。鏡面的這種曲率差異與鏡背的紋飾相對應,因此在陽光照射下反映出的明暗相間的圖像正是鏡背的圖像。圖三為鏡面局部放大的示意圖。
採用雷射光干涉法所攝的照片(the laser interfero-picture),可進一步證明以上的觀點。透光鏡的鏡面是一個全凸面,對應鏡背無紋飾處的鏡面曲率半徑較小,有紋飾處鏡面曲率半徑較大。實際上曲率所造成的勢高差異實在太小,起伏僅有幾個微米,肉眼根本無法察覺,只有通過光程放大之後,在反射圖像中才能看到。從圖三中可見,有銘文的厚處曲率較小,沒有銘文的薄處曲率較大。當平行光照射到鏡面時,曲率比較大的地方反射光較分散,在屏幕上的投影就比較暗,曲率比較小的地方反射光較集中,比較周圍曲率大的鏡面反射光,投影就比較亮,因此反射圖像中有較亮的實心字跡花紋顯現出來,這就是透光的奧秘。
日本魔鏡的圖像是空心的,原因是它採用了刮磨的方法。字跡的邊緣正是厚薄交界的地方,刮磨時受力最大,在鏡面上會產生相應的凹度,反射光特別集中。由此可見西漢透光鏡與日本魔鏡都有透光現象,但透光的原理並不完全相同。
在殘余應力作用下造成曲率差異使銅鏡透光,不僅通過力學理論計算所得的各處曲率與測量相符(計算從略),而且還可用另一試驗得到驗證。那就是將已磨成的透光鏡將它打碎,或把鏡環鑿去,即將鏡環與鏡體分離,這樣殘余應力被釋放,就會發現鏡體再也不透光了。再有一個簡單的試驗也可證實上述的觀點,就是把透光鏡的個別字跡銑去,也就是將較厚處的厚度減少到與薄處一樣的厚度。按前述理論分析,被銑薄的地方與原來就較薄的地方都會一樣均勻地拱起,曲率變化也將一致,應不再有透光現象了,結果果然如此。
為了進一步證明引起殘余應力的彎矩作用效果,可做一個簡單的試驗。當陽光照射透光鏡時,用四指拿住鏡環,同時用大姆指鏡鈕,結果可發現透光的效果更好。
為此又做了另一個試驗,把銅鏡擱在一個與鏡環直徑相同的圓環(見圖四),在銅鈕的中心加一載荷Q,在鏡背的厚處和薄處相對的鏡面上,分別測出徑向和周向的應變值。可以看出這樣的情況:隨著載荷的增加,薄處的應變值其遞增的速率要比厚處快得多。在一個受彎的構件中,應變是隨曲率而變化,也就是說應變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曲率的大小,應變能測量,通過應變又能計算出應力,由此就能推導出應力和曲率的計算關系。盡管這種載入方式與實際鏡體的受載情況不完全相同,但至少可以說是一個附加彎矩的模擬試驗,反映了在鏡體上受到模擬的殘余應力的作用。載入Q以後,銅鏡透光效果提高。這樣的試驗結果直觀地反映了在彈性范圍內,鏡體在彎矩作用下,能使鏡體厚處與薄處曲率差異增大,又一次證明了前述的理論分析符合事實。
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西漢透光鏡距今已二千多年了,殘余應力能這麼久地保持著而使透光鏡仍有透光的效應?經研究,根據金屬的物理性能,殘余應力會隨時間的延續而降低,但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殘余應力的釋放降低到某一數值以後,變化甚微。更重要的是,原在應力作用下的彈性變形,卻轉化為塑性變形而固定下來,也就是說,已造成的古銅鏡的變形及各處的曲率差異都被保存下來。
磨研是銅鏡透光的重要環節
既然具有西漢透光鏡相同結構的鏡壞,都存在鑄造殘余應力,那麼是否所有這些鏡壞只要磨薄到一定時候,都有透光效應呢?事實上,同樣的鏡壞磨法不同,就有透光與不透光之分。例如,磨研時用力不均勻,鏡面各處受力就不均勻,各處磨削的程度也就不一樣。有的地方已經磨薄到不能再磨時,而另外一些地方還沒有磨薄到可以透光的程度,當然就達不到透光的效果。而採取正確的磨研方法,鏡面在磨盤上磨研,當鏡體的厚薄各處的剛度小到一定程度時,鏡面就明顯地拱了起來,造成鏡面的曲率差異,從而具有了透光效應。
但又發現在透光鏡被打碎後,如前所說有些透光鏡再也沒有透光現象了。但是也有些透光鏡打破後,仍有微弱的透光效應。那麼,這一事實可說明殘余應力的重要作用外,還有別的影響因素。經我們的分析、試驗、計算,認為還有一個磨研時造成的附加彈性應力,也能使鏡面拱起。
現可簡單地用作圖法分析一下理想狀態磨鏡後的結果:銅鐐鏡坯開始在磨盤上磨研時,銅鏡的球面曲率基本上與磨盤一致(見圖五),本應磨出與磨盤完全一致、非常規則的球面,磨盤的曲率半徑和鏡面的曲率半徑都該是R。但實際上,磨到一定程度,鏡環就翹了起來,或者說鏡面凸起來了,此時鏡的平均曲率變為r(見圖六)。鏡彈起時,有紋飾部分較厚,剛性較大,接近原曲率半徑R;無紋飾處彎曲起來,曲率半徑接近r值,整個鏡面曲率不一致,反射光發散度也有了差別,結果就出現了與鏡背紋飾相對應的明暗圖像,呈現出所謂透光效果。
為了證明磨鏡時鏡面變形情況,還作了專門的試驗,計算出有紋飾處和無紋飾的勢高差f(見圖七),結果用雷射光干涉法實測的結果基本相符。
西漢透光鏡的透光取決於:
一. 它的結構特徵;
二. 在它的特定結構下,殘余應力的作用;
三. 一定的磨研技術。
這三者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曲率有微小差異的全凸鏡,鏡面在陽光的照射下,不同的曲率所反射光集中和分散的程度也不一樣,其明暗圖像正是鏡背紋飾的圖案,因此造成了所謂透光現象。
毛增滇任教於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
http://210.240.178.2/science30/disc2/content/1989/00080236/0016.htm
『捌』 中國銅鏡的歷史究竟有多久
中國古代青銅范鑄技術從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在商的晚期後周的早期,青銅冶鑄業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標幟而達到高峰。在亞洲大陸上,商周的青銅范鑄技術所產生的青銅藝術,堪稱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其實,沒有先進的鑄造技術,青銅藝術的輝煌是難以想像的。正是因為在中國偉大的青銅范鑄技術基礎上產生了精美的青銅器,才創造出了偉大的"青銅時代"。中國的青銅鑄造工藝在商周青銅禮器時上達到輝煌的成就之後,然後在戰,漢,唐銅鏡繼續演繹著其獨特的魅力,縱觀中國古代青銅范鑄技術的發展,我們認為戰,漢,唐時期的銅鏡讓中國魅力四射的青銅鑄造藝術真正進入了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中的崇高地位,讓中國偉大的青銅澆鑄技術登上了光輝的頂點。戰,漢,唐時期銅鏡的紋飾設計,雕塑工藝,鑄造水平,磨礪技術等諸多方面,所達到的技術之精湛,是其他西方古文明同時期銅鏡所難以望其項背的。這個時期中國的銅鏡大多採用「范鑄法」製造。這種方法澆鑄難度大,製作成本高,做好很難。由此可知,古代其它三代文明古國當時都在使用和發展銅鏡鑄造技術方面一直無法突破,所以當今西方國家的收藏愛好者才會佩服我們中國古代的銅鏡范鑄工藝。
在戰,漢,唐之後,銅鏡作為古代藝術精品類別之一,由於部分製作技術的失傳,從晚唐時期開始在鑄造工藝方面衰落。到了宋代,銅鏡范鑄工藝慢慢失傳,然後大量改用翻砂方法鑄造銅鏡,在澆鑄之後往往需要用刀刻等輔助工藝進行在加工,才能保證背面圖案清晰。縱所周知,從晚唐時期開始,銅鏡的質地與紋飾與戰,漢,唐銅鏡相比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銅鏡質地慢慢從高錫青銅過渡到高鉛青銅,大部分銅鏡的鑄造技術明顯沒有之前的銅鏡紋飾細膩流暢。
所以,宋遼金元時期的銅鏡。因為質地及工藝的原因,給人感覺沒有戰,漢,唐鏡那麼華美細膩,富麗堂皇。所以很多人都感慨說這個時期的銅鏡工藝慢慢走向「沒落」。包括學術界也稱這個時期為中國銅鏡發展史中的「衰落期」。
『玖』 西漢魔鏡透光之謎,神奇的透光倒影是什麼原理
對於西漢銅鏡奇特的透光現象,雖經歷代中外學者九百多年的研究仍為千年不解之謎。因此,古代流傳下來的透光鏡都作為稀世珍寶。日本製造有透光效果的魔鏡,是在江戶以後相當於我國明朝的時候。由於魔鏡作為神社或佛龕的神器,所以保存得較好。
西漢千年「魔鏡」,陽光一照就能投影見日之光是西漢銅鏡,直徑7.4厘米,毛重50克。銅鏡是古人照面孔用的器物。這件銅鏡乍看上去與通常銅鏡並無區別,但若以一束陽光照到鏡面,反射後投影到壁上,壁上的光斑中就會奇跡般地顯現出鏡不好的圖畫、銘文,好像光線透過銅鏡,把不好圖畫、文字映在壁上似的,故稱透光鏡。又由於在銅鏡不好斑紋的外側有銘文:「見日之光,全國大明」,所以該鏡被命名為「見日之光」透光鏡。
『拾』 西漢魔鏡是什麼
西漢魔鏡
這是一件神奇的「魔鏡」,出土於西漢古墓之中,最大的神奇之處在於,當把銅鏡對准陽光,反射出來的光斑中,竟會出現鏡子背面的影像,周恩來總理在博物館中看到這面透光魔鏡,也百思不得其解,科學家們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更是用了十年時間。
發現過程
透光的說法是從唐代開始的,因為光線好像穿透了金屬的鏡體,從鏡子背面反射出來一樣,所以透光鏡的稱呼就傳下來了。古人把這種具有幻術般效應的「透光鏡」一直視為「神物」。然而遺憾的是透光鏡的製作方法卻未能代代相傳,至宋代(公元1000年左右)即已失傳,宋以後的銅鏡就沒有發現有透光的。
千百年來歷代無數學者試圖揭開銅鏡透光的神奇奧秘,進行過大量探索和研究,唐代《古鏡記》中載:「承日照之,則背上文畫,墨入影內,纖毫無失。」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世有透光鑒,以鑒承日光,則背紋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宋代周密的《雲煙過眼錄》中也講到透光鏡「映日則背花俱見,凡突起之花,其影皆空。」金代麻九疇,元代吾丘衍,明代方以智,何孟春,清代鄭復光等人的著作中對透光鏡都作過描述和探索。
國外對透光鏡的研究是從十九世紀開始的。歐州與日本學者,對此也作了不少努力,發表了不少見解,但是無論從古至今,從中到外,誰都未對這個千古之謎給出正確答案,沒有人去用實驗的方法來證實自己的猜測,更確切地說,還沒有人真正復制出與西漢透光古鏡完全相同的鏡子來。
直到20世紀80年代,上海博物館和上海交通大學等一批科學工作者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通過實驗,終於揭開這個千古謎案。
原理
鏡體在受到徑向壓力P和彎矩M(M=RMt)的作用時,在鏡體內產生殘余應力。由於鏡體是一凸面體,在殘余應力作用下,鏡體有拱起的趨勢。不過鏡體有一定的剛度,只有當鏡體磨薄到一定的程度,抗彎的剛度已顯著降低時,這種徑向壓力和彎矩的作用,才使鏡體變形而明顯地向鏡面一邊拱起。鏡體各處的厚薄不相同(有紋飾處較厚,無紋飾處較薄,薄處的剛度比厚處小,鏡體在拱起時,薄處變形就比厚處大,也就是薄處的凸起程度比厚處大。這就形成了透光鏡鏡面各處不同程度凸起的全凸鏡面。銅鏡在磨研時,鏡體各處的剛度以不同的速率在不斷降低,鏡體各處變形的差別越來越大。鏡面曲率的差異也愈來愈顯著,變成越磨越不平的鏡子。鏡面的這種曲率差異與鏡背的紋飾相對應,因此在陽光照射下反映出的明暗相間的圖像正是鏡背的圖像。
總結
總之,西漢透光鏡的透光機理可歸結為:「鑄造成因,研磨透光。」現流傳的「日光鏡」和「昭明鏡」存世很多,可以認為,它們都具有「透光」的特性,但通過實驗,絕大多數都不能透光了,原因是鏡面銹蝕,真正能透光的存世甚微,所以現存世的透光鏡件件都是稀世之寶。現存世的透光鏡鏡面形成了一種叫「玻璃廓」的保護層,使鏡面平滑光亮,如冰似玉,照人映物,纖毫入內,折射出一種寶光,「玻璃廓」一旦形成,鏡面將永不銹蝕。另外,是否有「玻璃廓」也是鑒別透光鏡的首要條件之一。 透光鏡鏡面玻璃廓的成因有專家對此作了專門研究。據《文匯報》1999年12月6日報道:運用凹凸透光原理的古代銅鏡製作工藝十分復雜,材料選用嚴格,研磨周期極長,自然形成表面保護層「玻璃廓」更需一個世紀的光景,因此透光鏡一直是宮廷用品,難以流行民間……。這里揭示了「玻璃廓」是在長期使用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那麼,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為什麼千千萬萬面銅鏡之中,只有極少的幾面形成了「玻璃廓」,而絕大多數形成不了呢?能形成「玻璃廓」的銅鏡是否有特殊工藝或材料?
這些都需要我們大家共同進一步去探索,搞清楚這個問題,不僅對考古學而且對金屬表面處理都具有極其重要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