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有哪些
一、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一)造紙術1.西漢先後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 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2.東漢宦官蔡倫於105年改進造紙術,製作植物纖維紙。(二)印刷術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製的《金剛經》卷子。2.宋代雕版印刷業很發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三)指南針1.戰國時期發現磁石指南特性,發明「司南」。2.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後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製成指南針用於航海。3.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的發展,並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四)火葯1.唐朝時《真元秒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葯,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2.北宋時火葯已經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製造火葯和火器;宋仁宗時成書的《武經總要》記載了許多火器的製作方法。3.宋代時發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二、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成就1.春秋:《春秋》中「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留下世界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元。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2.西漢:武帝時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時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的記錄。3.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4.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現行公歷同,但早於現行公歷300年問世。三、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1.西周:勾股定理載於《周髀算經》。2.春秋:九九乘法表。3.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 一千年。他還為《九章算術》作注。4.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推出「割圓九術」,將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圓密率捷法》。今天主要給大家總結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天文成就、數學成就這三部分內容,後續我們再學習其他的。⑵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有哪些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主要有有「四大發明」以及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術「四大發明」是中華文明的一種標志,但我國古代的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經過三年調研梳理研究,由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持的《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系列成果日前發布。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
的遴選標准為突出原創性、反映古代科技發展的先進水平以及對世界文明的重要影響三個方面。最新推選出的88項「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分為三大類。在科學發現與創造這一類別中,包括了陰陽合歷、小孔成像、二十四節氣、中國珠算等。
「四大發明」是中華文明的一種標志,但我國古代的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經過三年調研梳理研究,由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持的《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系列成果日前發布,推選出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88項。
⑶ 中國的古代科學技術有哪些
1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指中國古代各項科技成果,包括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等。
2 中國古代科技源於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種實用技術。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建築等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發明創造無不帶有鮮明的實用烙印。然而,時代在前行,曾經應用廣泛的古代實用技術,今天早已失傳或正在消失,需要以現代技術手段復原和再現,以今天的科學道理去揭示和闡述。
⑷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1,指南針(原來叫指南車)的發明,為世界航海確定方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青銅的冶煉技術,使得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
3,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
4,張衡發明渾天儀和地動儀,提高了人類觀察天文和觀察地震的能力。
5,火葯的發明,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6,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陶器和瓷器的製作,推動了飲食文化的發展。
…………
⑸ 中國古代有哪些科技成就
一、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A、科技戰略的發展
1、建國初
①建立科研機構:1949年設立中國科學院,郭沫若任院長。
②制定中國科學發展遠景規劃,以發展原子能、火箭、電子計算機等高科技為重點。
2、文革期間:中國科技事業遭到嚴重破壞。
3、文革後
①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 ,鄧小平重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科學技術和知識分子重新得到肯定和重視。
②1985年,科技體制改革開始,推進了科技和經濟的結合。
制定863計劃、星火計劃和火炬計劃,提高了我國科技綜合競爭實力。
③1995年,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標志我國科技發展進入新階段。
B、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主要成就
1、「兩彈一星」(指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的開發研製。
科學家:鄧稼先、錢學森
目的:打破美蘇等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
①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意義:加強了中國國防能力;為和平利用核能打下基礎。
後來先後建成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
②1964年自行設計製造中近程導彈實驗成功。
③1960年,中國自己設計研製的第一枚火箭在酒泉發射成功。
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進入航天時代。
2、航天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①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
是中國在世紀之際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②2003年10月15日「神舟」5號飛船載人(楊利偉)航天飛行成功。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3、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南優2號)
第二次綠色革命,第五大發明
他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雜交水稻之父)。
意義: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有助於解決未來世界性飢餓問題,為世界農業科技作出重大貢獻。
4、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1983年研製成功「銀河1號」
5、生物技術的發展: 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人工合成蛋白時代
⑹ 我國古代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學技術成就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之略說(包括四大發明)
1、中國古代科技成就—遙望蒼穹(上) 神秘的天體,遙遠的星空,千百年來一直是我們的祖先關注的對象.月亮的圓缺代表了什麼?太陽的運動軌跡有規律可尋嗎?天上恆星有多少,它們的位置又在哪裡?一代代的古天文學家們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留下了無數的發現.隕石,北極光這些天文現象很早就出現在古代的神話里,戰國時期的石申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漢代的史官司馬遷寫了《天官書》,這是對前代天象觀測記錄的一次總結.
2、中國古代科技成就—遙望蒼穹(下) 漢代以後,中國古代天象觀測繼續發展.兩晉時期的陳卓,建立了全新的星官體系,並用《玄象詩》將其記錄下來;到了宋代,流傳下來了一副石刻星圖,在公元1054年的時候,觀測到了一次罕見的超新星爆發,這對現代天體物理學的發展意義重大.天象觀測記錄豐富,古代天文學人才輩出,使得中國古代天象觀測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歷法的變遷 原始社會,人們發現天象的變化與四季交替存在可循的規律.這個規律成為了古人天象觀測的最實際的應用,歷法便在百姓生存與貴族統治的雙重需求下誕生了.
4、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天象觀測工具 古人在觀測天象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製造工具的天賦,圭表、漏壺、渾儀、渾象,每一件都顯示著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輝煌,尤其是到了宋元時期,中國天象觀測儀器製造水平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非常遺憾的是,元朝以後,這些儀器的製造水平也停滯不前,隨著西方入侵者的隆隆炮聲,這些精美的儀器成為中國屈辱歷史的見證.
5、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地震檔案 中國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同時也是地震記錄最豐富的國家.打開古代地震檔案會發現:有智者超前地發明儀器觀測地震,也有勇者身處險境去記錄分析地震,更有許多無名史官記錄下兩千多年的地震資料,讓我們有可能分析研究腳下的大地何時會發脾氣.
6、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神農滄桑(上) 遠古時期,人類靠打漁、捕獵採集著野果為生.農業的產生讓人類的腳步踏上了文明之路.從此人類開始了定居、耕種、養殖的生活……
7、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神農滄桑(中) 古老的育種技術……甚至皇帝都親手做過.富有創意的祖先……是怎樣給農作物起名字?悠遠的中國農業發展的歷程,就近在一日三餐的變化.
8、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神農滄桑(下) 這些我們祖先使用過的工具……是農具?或是武器?無數巧奪天工的農具……可能是一個很普通的老百姓發明的.牛犁的出現……使人類的生產力有了第一次解放.
9、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改變世界的發明:火葯(上) 古代醫葯學家把硝石、硫磺入葯治病,而煉丹家卻用它來煉制長生不死的仙丹.陰差陽錯,仙丹沒煉成,倒煉出了火葯.剛問世的火葯因為各種原因被嚴格保密,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有人開始用它作法行騙,也有人帶者它投身軍事,一個偉大的發明終於公諸於世.
10、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改變世界的發明:火葯(下) 火葯讓古老的「石包」發展為今天的「炮」,刀槍劍戟的冷兵器逐漸被各式各樣的火葯兵器所替代.走上正軌的火葯開始廣泛介入軍事和民用,與此同時,戰爭和和平貿易卻帶著它原離故土,向西行進.
11、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東方之光:造紙術 一堆亂麻,一塊破布,一張樹皮,這些廢料卻能夠造出潔白的紙,紙的發明是中國人最偉大的創造,它使文明可以傳承,使知識可以傳播.千年來,紙的發展從沒有停止過,一張普通的紙,卻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12、中國古代科技成就┈青銅時代 一個紛爭的年代,一段青銅兵器的歷史,一把王者之劍背後的故事,本期科學歷程將向你娓娓道來.
13、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傳播文明:印刷術(上) 印刷術不折不扣的是一種改變歷史進程的工藝技術.最先發明的是雕版印刷.但對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肇自隋時,行於唐世,闊於五代,精於宋人」是迄今為止最為人們所接受的種精典說法.隋代佛教的興盛為雕版印刷的起源與初步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在唐代,印刷術不僅僅用於佛經的印刷,一般書籍,日歷印量大增;戰亂不休的五代,印刷術卻沒有停止,而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14、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傳播文明:印刷術(下) 宋代對印刷術的發展來講是一個精彩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偉大的活字印刷術,出現了永載史冊的布衣畢升;元代是一過渡性階段,但王楨發明的轉輪排字法離機器印刷只有一步之遙;明朝的豆版印刷流傳至今,成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印刷術的成熟使清代出現了許多精典的印刷巨著.
15、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指南針史話(上) 指南針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這已是盡人皆知的事實,但是指南針究竟是由誰發明的呢?本片將為你講述一個關於指南針的神奇故事.
16、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指南針史話(下) 指南針傳到西方後,大大促進了西方航海的發展,直接推動了達伽瑪、哥倫布的遠洋航行,而作為最早發明指南針的中國為什麼卻講指南針用於看風水的迷信活動上呢?
17、中國古代科技成就┈輝煌的古船(上) 清朝末期,西方人的鐵甲戰艦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但是,又有誰知道這些西方的鐵甲戰艦曾經得益於我們古代船隻的發明創造!
18、中國古代科技成就┈輝煌的古船(下) 戰船是我國古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大雄偉的戰艦讓人生畏,為保衛國家立下汗馬功勞.但如此輝煌的造船史,為什麼到了近現代就沒落了呢?
19、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漫話古代橋梁 古橋的歷史本來就妙趣橫生,更何況中國古人又被加上「古代橋梁工程師」的桂冠.本期節目以拱橋的技術發展為線索,為您描述了中國古代各領風騷的五座橋梁.
⑺ 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有許多領先世界。如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東漢張衡發明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南北朝時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准確數值為小數點後七位數,領先世界;元朝郭守敬發明授時歷;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沈括的《農政全書》等等,不勝枚舉。
⑻ 古代我國的重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中國經歷了燦爛的五千年文明,古代科技源於我們的先輩在世的生活繁衍中的各種實用技術。如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建築、橋梁等這些令我們現在都引以自豪的發明創造。它們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為現代科技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的思考和延續。下來我們走進歷史長河感受我們燦爛輝煌的古代科技成果吧。
我們知道「四大發明」是中華文明的科技標志,但它不足以全面反應我們先輩的科技成就,就突出原創性;反映古代科技發展的先進水平;對世界文明有重要影響這三個方面來看我國古代重要科技創造成就遠不止於此。
從大禹治水開始
大禹分九州,利用石器、木器、骨器工具,利用毛草編制繩索等測量工具測量和觀察主要山脈、河流。這些可能是我們科技成就的開端。這時已經通過開渠、分洪、修堤,逐步掌握了計算、測量和繪制簡單的地圖。
夏朝時期
歷法。中國傳統的天乾地支紀年紀日法在夏朝就開始了。是中國最早的歷法。當時已能依據北斗星旋轉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夏歷就是以斗柄指在正東偏北所謂「建寅」之月為歲首。保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它按夏歷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是已知的有關「夏歷」的重要文獻。
釀酒(釀造技術)。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釀造酒,夏後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夏朝釀好酒、飲好酒變成了一種權力和財力的象徵。
製造工具技術。琢磨石器,製作骨器、蚌器,製作木器等各種手工業,並在這些工具上鑽孔。以鑽孔石鏟與石刀為主。各種石器磨製精緻,幾乎沒有鑽孔損毀或重鑽的現象,表明製作石器的技術已相當成熟。
燒制陶器技術。當時廣泛使用了快輪製造技術,而且在燒造方法上,又多採用陶器出窯前的施水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色或黑色,且又質地堅硬。陶器表面除多施用籃紋、方格紋與繩紋等裝飾外,還有精美而細致的指甲紋、羽毛紋、劃紋、圓圈紋和鏤刻等裝飾。品種如炊器、飲器、食器和盛儲器等達三十多種。特別是有些造型美觀,製作精湛,胎質細膩制陶業大概已成為手工業生產部門。
冶鑄技術。夏代就有冶鑄青銅器記載。如「禹鑄九鼎」和夏啟命人在昆吾鑄鼎,出土的鑄造銅器的遺存可以為證。在二里頭文化遺存中有青銅鑄造的刀、錐、錛、鑿、鏃、戈、爵等工具、武器和容器,同時還發現有鑄銅遺址,出土有陶范、銅渣和坩堝殘片。
⑼ 我國古代科技成就有哪些
1、天文歷法方面成就:中國古歷採用陰陽合歷,即以太陽的運動周期作為年,以月亮圓缺周期作為月,以閏月來協調年和月的關系。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
夏代的歷法是中國最早的歷法,當時已經依據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保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現存的有關「夏歷」的重要文獻,是中國最早的天文歷法著作。
⑽ 我國古代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我國有哪些古代重要科技成就?四大發明就不說了,中國人都知道。簡單介紹一下除四大發明外,各領域的科技成就。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化繁榮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大量的思想家、哲學家各持主張,到處游說,互相爭辯,造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也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農業
這一時期農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鐵農具廣泛使用。在耕種上開始出現復種輪作。出現農家學派和農業專書。戰國時期的農家著作有《神農》和《野老》兩書。現存最古老的農書就是《呂氏春秋》(公元前239年)一書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四篇論著。第一篇論述了新興地主階級的重農思想,後三篇論述了從耕地、整地、播種、定苗中耕除草、收獲以及不違農時等一整套農業生產技術和原則。形成了精耕細作的傳統。這四篇著作也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思想,注意到了耕耘、施肥等人為因素與土壤、氣候等自然因素的辯證關系。
精耕細作的農業培養方式的雛形形成。具體表現為:深耕(利用鐵具、牛耕深度耕作)、畎畝(排水防漬方法形成)、慎種(等距全苗的觀念)、易耨(中耕除草做得迅速而細致)、審時(適應氣候時節以耕種)
手工業
在技術方面,青銅冶鑄技術在春秋戰國時期發展到最高階段。從春秋中期到戰國時期,青銅冶鑄已經從西周時期比較單一的陶范鑄造發展到綜合地使用多種金屬工藝,創造新的器形、紋飾,達到了新的技術高度。戰國中期以後,冶鐵技術很發達,出現了三項重大突破:一是生鐵冶鑄技術的出現。在戰國時期,用生鐵鑄成的農具和手工工具已被廣泛應用。但是早期的生鐵都是白口鐵,碳以碳化鐵的形式存在,性脆易折。二是煉鋼技術的出現。三是鑄鐵柔化術的出現。 將成型鑄鐵器件在高溫下進行弱化處理,可得到強度、韌性大為改善的黑心韌性鑄鐵和白心韌性鑄鐵,鐵器件得以在戰國時期廣泛應用。
春秋末期大型渠系工程開始興建,戰國時期更加盛行。著名的渠系工程有漳水十二渠、都江堰、鄭國渠、邗溝和鴻溝等。這一時期,手工業生產技術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內部分工細密和手工業技術的規范化是這一時期手工業發展的突出特點。《考工記》是我國第一部手工業技術規范匯集,它對車輛的製作工藝和規范、弓箭的材料要求和技術要求、樂器的製作和樂音知識等都有了完整的說明。
醫學
這一時期中國獨特的醫學理論初步建立。醫學方面出現專門的醫學著作。之前的《扁鵲內經》、《扁鵲外經》已經佚失。保留的最早的醫學文獻就是《黃帝內經》,它是以論述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診斷等作為重點,並包括針灸、經絡、衛生保健等。這部著作用問答形式寫成,據考證成書大概在戰國時期。該著作主要介紹了醫學中的整體概念,把人體器官看成一個整體,符合辯證法。並用當時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闡述生理、病理、疾病的發生發展。認為人體陰陽相對平衡是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條件,如果失掉這種平衡就會產生疾病。把肝歸屬於木,心歸屬於火,脾歸屬於土,肺歸屬於金腎歸屬於水,用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來闡明人體各部分的關系。
一、職業醫生和醫學專著的出現
在春秋時期,中國已經出現了專職的醫生隊伍。扁鵲及其弟子子陽、子豹等都是當時著名的職業醫生,公元前6~5世紀的秦國還有了專門的宮廷醫療機構。
同時,專門醫學著作也陸續問世,如長桑君 的《禁方書》,《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也多成於春秋戰國之際。戰國時,醫書的數量已十分可觀,《黃帝內經》是其中最著名的。
二、醫學基礎理論體系的奠定
隨著巫、醫的分流和醫學研究的開展,春秋戰國時期醫學理論逐漸形成。如春秋時醫和的陰、陽、風、雨、晦、明「六氣」致病說,扁鵲言論涉及的「五臟」、「腸胃」、「血脈」、「血氣」、陰陽等生理概念,《內經》確立了以臟腑經絡氣血為核心的醫學理論體系,為後世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天文觀測技術
從原始的定性描述向定量化研究的轉變,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出現——《石氏星表》。
關於五大行星的知識 。測定了幾個行星的會和周期。(會和周期就是某一個行星前後兩次和太陽在同一方向上或和太陽在相反方 向上所間隔的時間) 發現了火星、金星的逆行現象。甘德還用肉眼發現了木星的衛星。石申則發現日食、月食是天體相互掩蓋的現象。
天象觀測。關於日食的記錄,在這一時期大約有50次,經分析有33次是可靠的。《左傳》記載了關於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記錄。《春秋》中記載了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四分歷的使用。能夠更好地確定節氣,確立了陰陽合歷的歷法形式,產生了24節氣的獨立創造。
大約在公元前360—前350年間,楚國人甘德寫了《天文星占》、魏國人石申寫了《星占》,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在技術方面,用天文觀測儀器漏壺來測定時間,用圭表觀測日影來確定季節。
數學
商代人已使用10進位法,有了畫圓和直角的工具。春秋末期的《孫子兵法》里有關於分數的記載,戰國時期《荀子.大略》等書中記載了乘法九九表。《墨經》中提到了幾何學中的點、線、面、方、園乃至極限和變數的概念。
籌算制度的出現。
組合數學雖是現代數學的分支,它的思想卻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春秋時期成書的《易經》便含有組合數學的萌芽。
自然哲學
世界本源問題
自然哲學作為古代科學的一種形態,在春秋戰國時期取得了光輝的成果。以墨家、道家以及荀子和韓非為代表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對科學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殷周時期的八卦說和五行說。《管子.水池》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老子提出「道」是「萬物之宗」的思想。尹文學派提出了唯物主義的精氣說,認為「精」、「氣」是世界的本原。荀子進一步發展精氣學說認為萬物都是由統一的物質性的氣所構成。中國的自然哲學家們也曾涉及到物質有沒有最小單位或物質能不能無限分割等問題。惠施提出「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即物質的最小單位無內可言。也有人主張物質可以無限分割,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命題。
關於宇宙的結構
先秦時期的天圓地方說;西周時代的蓋天說,蓋天說不符合天體的真相,不能解釋天體運轉的現象。比蓋天說進步些的是地圓說;戰國時趙人慎到主張「天體如彈丸」;《莊子》對地不動的觀念提出疑問;戰國末期李斯提出「日行一度」的觀念。
實驗方法
墨子和他的學生進行了光的直線傳播的小孔成像的實驗,以及平面鏡、凹鏡、凸鏡的實驗,說明了焦距與物體成像的關系。
《墨經》中還用實驗方法討論了衡器一類的杠桿平衡情況,比阿基米德更早注意到距離和平衡的關系。
墨家也很注重概念研究和邏輯推理。對於一事物現提出名詞,再下定義,然後解釋。但是,當時的實驗方法還是定性研究,沒有形成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
秦漢到南北朝
從秦漢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這一階段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中又一個重要的時期。秦漢時期,秦統一了全國,文字度量衡的統一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漢承秦制,使封建制度進一步鞏固。全國的統一,不僅促進了科學技術的交流而且還能集中人力、物力,從而更好的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
三國、兩晉和南北朝時期,各對峙政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大都採取發展生產的措施,促進了生產技術和實用科學的發展。民族大融合促進了科技的交流和發展。
農業
農業上,出現了一系列的農書。著名的有西漢時期的《氾勝之書》該著作把農作物的栽培過程當作一個有機整體來研究,總結了我國北方的耕作制度。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該書對古代農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他的出現標志著我國農業實用科學體系的形成。
手工業
在技術方面,冶鐵技術和制瓷技術比較成熟,漆器工藝得到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的鋼技術的發明,主要有鑄鐵脫碳鋼、炒鋼、百煉鋼、灌鋼等技術。從商周時期的原始瓷器經過1000多年到了東漢出現真正的瓷器。瓷器是從靑秞器演變而來的,早期都是青瓷南北朝時期出現白瓷。秦漢時期的漆器工藝發展很快,工序有很多步,而且技術設施和組織管理都十分完善和嚴整。
秦統一中國後,開鑿了著名的通航運河靈渠。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在漢武帝時期盛極一時。大型的有龍首渠、六輔渠、白渠等。龍首渠穿過大山使用了穿鑿隧道的方案,並發明了井渠施工法。六輔渠主要是灌溉鄭國渠灌溉不到的地方。
醫學
中國獨特的醫學體系在這一時期形成並迅速發展。從戰國到三國是中醫醫學體系的形成時期。《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理論開始形成的標志。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以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為代表的醫學著作,還出現了以《神農本草經》為代表的葯學著作。《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葯、的辯證施治原則,使醫學理論與醫療實踐相結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大量的醫葯學著作,特別對脈學、針灸學、本草學、方劑學方面,如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葛洪的《肘後方》等。使我國醫葯學體系臻於完善。
漢代也出現了很多名醫,如:張仲景、淳於意、華佗等。淳於意辯證審脈,治病多有效驗。華佗擅長內、外、婦、兒、各科尤其是外科手術的成就十分有名。
天文觀測技術
天文學的發展是這一時期的又一重要成果,東漢著名天文學家張衡對渾天說進行了說明並創制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正確解釋了月食的成因。歷法方面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歷法體系,西漢編制的太初歷,對於後世的歷法建立了楷模;南北朝時期編制的大明歷,首次把歲差的概念引入歷法。對於推算太陽所在宿度和節氣的精度,有重要作用;東晉虞喜最早發現了歲差,歲差是月亮和太陽對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振動作用所造成的地軸進動的反應。
在技術方面,在天文儀器的製作上對圭表和漏壺進行了改進,是它們的更加精準。
數學
數學在這一時期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算經十書在這一時期出現,其中最重要的是《九章算術》,該書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還流傳到朝鮮和日本,對朝鮮和日本古代數學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周髀算經》包括了應用勾股定理進行測量方面的計算,還使用了相當繁復的分數演算法和開平方法。
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劉徽、祖沖之等數學家。劉徽對《九章算術》的全部問題作了理論說明,並且發明了「割圓術」開創古代計算圓周率的途徑。祖沖之在數學方面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
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的數學,主要是以計算為主,而邏輯論證的思想是不夠的。
化學和地學
化學的發展,是以煉丹術的形式開始的。煉丹家了解到物質變化是自然界里的普遍規律。同時在長期的煉丹活動中積累了一些關於無機物可以化合、分解變成其他物質的經驗和知識,寫下了早期人類化學活動的一頁。
地學方面,西漢初年 繪制的地圖,使我們可以窺知當時地圖繪制的精度、技術、形制等問題,為研究古代地圖提供了珍貴資料。
地理著作的編纂,東漢時期,出現了第一部用「地理」命名的地學著作,就是《漢書.地理志》,該書是在封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治要求下的產物,它既包括有自然地理知識,又包括有人文地理的內容,開創了我國古代特有的地理學模式。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了專門記述水道的地理著作。《水經》和《水經注》,它們以記錄水道的來龍去脈作為主要內容,能反映一定的自然地理狀況,具有比較高的地理價值,成為我國古代地理學著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隋唐到元代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在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體系之後,到唐宋時期達到了高峰,成為科技史上更加光輝燦爛的一章。唐朝在經濟文化上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宋代科學技術取得了很大發展。總之不管是在技術上還是科學上中國在世界上均處於領先地位。隋代到元代的社會雖然動盪,但總體上是比較穩定的,農業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國內各民族間和中國和外國間的科技交流有所加強。
農業
農具的改進:隋唐時期,已經使用牛牽引的鐵犁,唐代已經普遍的使用灌溉工具,馬均的龍骨水車得到推廣。
農書的出現:
隋唐時期陸羽的《茶經》是我國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葉專著。
宋代的《陳旉農書》是我國最早專門總結江南水田耕作的一部小型的綜合性農書。
元代的《王禎農書》是對農業機械的發展作了生動的描述。
宋代的《陳旉農書》是一部關於南方水稻栽種技術的專著,宋元時期各種植物譜錄紛紛出現,如《桔錄》、《荔枝譜》、《菊譜》等,出現了有關甲克類、鳥類和魚類的專題論文。
在技術方面,農業技術和水利工程得到空前發展,農業技術的改進主要體現在農具的改進上,隋唐時期,南方耕地廣泛使用直轅犁改進而來的曲轅犁,水田耕作技術也有所提高。
水利工程方面,南北航通大運河的開鑿。封建社會以農業為主,農田水利的興修在這時期是最發達的,例如浙江的海塘成為抵禦海潮侵襲的有效設施。
這一時期,我國的科學技術逐漸傳入國外。
醫學
這一時期,醫療行政機構已經比較完善。唐代的醫葯教育制度也應經相當健全。北宋時期,設立了專門的醫學教育機構 「太醫局」 。還建立了一些帶有慈善性質的醫療設施。隋唐時期,有巢元方修撰的《諸病源候論》問世。宋代政府也組織編修本草和方術,最後修成《開寶本草》金元時期中醫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形成四大家的醫學學說。巢元芳的《諸病源侯論》、葯王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字,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中醫分科:由唐代的四科發展到宋代的九科,到元代更增加到11科。
隋唐時期的醫療行政機構和醫學教育
隋唐政府設有「太醫署」和「尚葯局」。北宋設立了「太醫局「分九科,元代分13科。宋元時期設立醫學校,三年考試一次,及格的可以進行會試,錄取後可以任醫官。
隋唐時期:《諸病源候論》,《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行的葯典。《開元廣濟方》,《貞元集要廣利方》。
宋代:《開寶本草》,《嘉佑本草》,《圖經本草》,《證類本草》,《太平聖惠書》,《聖慧選方》。
天文學
天文學上,歷法發展的高峰,皇極歷、大衍歷都在這一時期形成,宋代歷法主要體現在一系列天文常數精確度的提高。元代的授時歷把我國古代歷法推向新高潮。
數學
數學方面,到宋元時期達到高峰,特別是在13世紀下半葉出現了秦九韶、李冶、楊輝、朱世傑等四位數學家。秦九韶的《數學九章》在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和一次同餘式的解法兩個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李冶開創了用代數方法解幾何問題的先例。楊輝密切聯系當時的社會需要發展實用數學,對各種問題提出簡潔演算法。朱世傑的《算學啟蒙》從初級知識入手,是一部由淺入深的啟蒙教科書。
地學
唐宋時期地學知識的發展,體現在地圖發展越來越詳細,統治者組織人員編修地圖。同時從唐代到宋元時期中外交通發達,交往頻繁,出現很多域外地理著作。同時對海陸變遷、潮汐漲落、地址礦物也有新的認識。
宋代以後對各門實用科學進行綜合研究,沈括的《夢溪筆談》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明清時期科技
這一時期是中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終結,封建社會進入末期,各種矛盾激化,資本主義萌芽得到發展,西方的科學技術進入我國,封建階級的保守性並沒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同時土地兼並嚴重,階級斗爭尖銳,科技發展緩慢,但與此同時手工業生產有所發展。
農業
傳統農業面臨危機,海外新作物的引進和「一歲數收」技術的進步是這一階段農業的主要特點。農學著作大量增加。有地區性農書,重要的有《沈氏農書》和《知本提綱》。作物栽培學的農書如《稻品》和《芋經》農場經營管理的專書如《補農書》和《農書著實》。救荒的農書如《救荒本草》。除蝗的專書如《捕蝗考》。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是一部集我國古代農業科學之大成的學術著作,搜集了農業政策和農業技術各方面的知識。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關於手工業和農業的最寶貴的網路全書之一。對農業和手工業具有重要作用,也傳入國外。
醫學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一部具有世界學術地位的專著,該書對葯物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並傳入日本。李時珍共完成了52卷的《本草綱目》,在這部巨著中共敘述葯物1892種,書中還附有處方11096條。書中生動描述了葯用生物的形態、產地、採集和栽培方法,還精確地論述了蒸餾法及其歷史以及水銀、碘、高嶺土等在醫療中的用途,糾正了前人的某些錯誤,對世界醫葯學和生物學都作出了重大貢獻。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是繼《本草綱目》之後一部比較好的本草書籍。《植物名實圖考》是一部科學價值比較高、開近代植物志先聲的專著。此外,中醫學也有了新的發展,在內科醫學方面,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是明清兩代的重要成就。外科醫學方面,出現了陳實功的《外科正宗》。
在醫療技術上,明清兩代的醫學家在臨床實踐中,深入研究了傳染病等熱性病的病因、特點和防治措施,總結出胃、氣、管、血及三焦辨證的論治的醫學理論,形成溫病學說。另一個成果就是人痘接種法的發明。
地學
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記錄了通過觀察山水得到的地理知識,他用幾乎畢生的精力,歷盡艱辛,到祖國各地進行實地考察。他以游記的形式記述了他考山觀水所得到的地理知識,特別是關於溶岩、河道的考察結果。他對因高度、緯度不同而產生的氣候及其對動植物生態與分布的影響等,都做了很好的論述。
建築冶金造船
建築技術普遍提高,到了清明時期中國傳統的建築技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南北二京宮殿的建築、園林建築以及萬里長城的修建,都更好的體現了我國的建築技術
冶金技術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采礦方面,明代已經採取「火爆」法。在明代發明了煉焦法,並改進了鼓風備,增加了冶煉爐的溫度,並可以使爐子變大,從而使冶金生產的質量和產量都有比較大的提高。我國也是用火煉鋅最早的國家。
明代被稱為中國航海家的時代,明代初期我國在航海技術繼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鄭和下西洋所用的大船一般被稱為「寶船」最大的船長有44丈4尺,寬18丈,帆有1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