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鋼鐵冶煉技術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
我國鋼鐵冶煉技術的發展是從冶煉生鐵開始的,冶鐵術大約發明於西周時期。
先煉生鐵後煉鋼,生鐵是煉鋼的原料。煉鋼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此外,銅冶煉技術也是我國的一項重大發明。
在我國古代冶金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風箱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是我國發明的一種世界上最早的鼓風設備。
歐冶子是春秋時越人,是當時的冶金高手,更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鑄劍師。《越絕書》中記載有「楚王見劍」的故事,讓我們有幸看到「龍淵」劍的誕生過程。
楚王命令相劍家風鬍子到越地去尋找歐冶子,叫他製造寶劍。於是歐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尋覓能夠出鐵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這3樣東西都具備了,才能鑄制出利劍來。
最後,歐冶子來到了龍泉的秦溪山旁,發現在兩棵千年松樹下面有7口井,排列如北斗,明凈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實乃上等寒泉,就鑿池儲水,即成劍池。
歐冶子又在茨山下採得鐵英即純凈的鐵,拿來煉鐵鑄劍,就以這池裡的水淬火,鑄成劍坯。可是沒有好的亮石,終是無法磨出寶劍。
歐冶子又爬山越水,千尋萬覓,終於在秦溪山附近一個山嶴里找到亮石坑。發覺坑裡有絲絲寒氣,陰森逼人,知道其中必有異物。於是焚香沐浴,素齋三日,然後跳入坑洞,取出來一塊堅利的亮石,用這里的水慢慢磨製寶劍。
經兩年之久,終於鑄劍3把:第一把叫「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
這些劍彎轉起來,圍在腰間,簡直似腰帶一般,若一鬆手,劍身即彈開,筆挺筆直。若向上空拋一方手帕,從寶劍鋒口徐徐落下,手帕即分為二。這些寶劍之所以如此鋒利,皆因取鐵英煉鐵鑄劍,取這池水淬火,取這山石磨劍之故。
楚王見劍大喜,乃賜此寶地為「劍池湖」。後在唐代改叫「龍泉」,一直叫到今天。
楚王曾引泰阿之劍大破晉軍。當時晉國出兵伐楚,圍困楚都3年,為奪楚國鎮國之寶「泰阿劍」。楚國都城將破之時,楚王親自拔劍迎敵,突然劍氣激射,飛沙走石,晉軍旌旗仆地,全軍覆沒。
上述記載,雖然帶有傳說的成分,但據現代考古發掘報道,春秋時期,我國的冶金技術確實非常之高,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歐冶子為越王勾踐鑄造的寶劍,被埋在地下數千年,發掘出土後發現還光亮不銹,十分鋒利。經現代科學研究,這些青銅兵器都經過很好的外鍍處理,表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金屬外鍍術的國家。
冶金技術
白銅
失蠟
❷ 造鐵技術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鐵礦石從地球產生就有了。我國開始冶鐵的時間大約在春秋時期,在春秋晚期,我國已用 高溫液態還原法得到生鐵並用來鑄造農具和兵器。
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開 始有煉鐵業: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鐵器才基本上從日常用具中排擠了銅器而占統治地 位、中國商代銅鉞上就鑲鑄有鐵刃,表明中國在公元前1000多年就熟悉了鐵的鍛造性能。 化學符號Fe來自鐵的拉丁文名ferrum。.也有文獻記載,赫梯帝國(前14世紀初~前12世 紀) 是最早冶鐵的國家,西亞古代奴隸制國家。
❸ 中國是哪個朝代大量普及鐵質兵器的哪個朝代冶鐵技術完全成熟
中國在春秋戰國開始出現鐵質兵器,
但是直到秦朝依舊是鐵、青銅兵器共存,
直到西漢時代鐵質兵器才大量普及,
在南北朝時代冶鐵技術基本上成熟了,
那時出現了灌鋼法。
但是完全意義上的成熟是在近代,
那時列強侵略中國後我國引進了西方現進的冶鐵技術。
❹ 冶鐵技術最早出現哪個年代
現在知道的最早是西周晚期 越王勾踐劍就是一把鐵劍 那時候的技術已經相當熟練 並且考古還發現了其他的鐵工具 已經證明 鐵出現比這個還要早的多 但早也不過周 可以說鐵出現周是可以的 這個范圍比較大 你可以根據情況採用
❺ 自然界中沒有鐵的合金。都是氧化物。古人怎麼發現鐵合金並發展冶鐵技術的
冶煉鐵的原理是用碳元素去置換出氧化鐵中的氧元素,產生二氧化碳和鐵。
而木炭和柴火主要燃燒成分也是碳,在用含有氧化鐵的石頭作為鍋子或者礦石柴火附近加熱產生了鐵。然後就發明了用木炭煉鐵的方法。
❻ 我國的冶鐵技術大約始於哪個朝代
我國塊煉鐵始於春秋時代,在掌握塊煉鐵技術的不久,就煉出了含碳2%以上的液態生鐵,並用以鑄成工具使用。
考古發現的最早人工冶煉鐵器屬於春秋時期,目前已知有大約二十件左右,有凹形鋤(臿)刃,梯形錛刃、削、刮刀、劍、鼎等,經金相核驗,多數屬固態還原的塊煉鐵(指不含炭的鐵)。
春秋晚期時期,人們掌握了塊煉滲碳鋼及其淬火工藝,大大提高了鐵器的實用性能,為戰國中期以後的鐵器大量應用於軍事和農業生產創造了技術條件。
(6)野鐵技術在什麼時候出現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的制鐵術發明於春秋時期。由戰國到西漢,鋼鐵兵器逐漸興起。西漢中期以後,除弓、矢以外的主要兵器,多已由鋼材製作,為了提高鋼的硬度和強度,淬火技術應運而生。
兩漢時期,鋼的淬火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河北滿城,西漢中期劉勝墓,遼寧遼陽三道濠西漢遺址,山東蒼山縣等地都發現了淬火過的鋼刀和鋼劍,在史書上也有關於淬火的文字記載。
隨著淬火技術的深入發展,古人發現淬火劑對淬火質量有很大影響,三國(公元222~265年)時代的蒲元和南北朝時期的綦母懷文在這方面都曾經作出過較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