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植物菌物病害和細菌性病害的診斷技術要點
葉部診斷:1 病斑上有(白色,灰色,褐色,黑色,黃紅色等)霉點的是真菌性病害,如輪紋病有輪紋型黑霉點;銹病有黃紅色霉點等。2 病斑上(濕度大時)有粘稠液(乾燥後,發明亮),或穿孔狀的,或病斑腐爛的等沒有霉點的是細菌性病害,如細菌性角斑病,腐爛病等。其他部位的診斷:莖蔓和根部症狀均有明顯區別。
2. PCR技術在植物病害診斷中的作用及其優缺點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及建立在此之上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用於體外擴增DNA,在生物學、醫學及植物病理學等領域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PCR技術應用於植物病害的診斷檢測,植物病原真菌、細菌、線蟲的分類鑒定,克隆基因、鑒定抗病基因以及病原物的定量等方面,具有靈敏、特異、快速、簡便等較好的效果,但PCR技術在植物病理學領域的應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農業相關資訊可瀏覽 春藤網
3. 怎麼對現代植物的病害進行診斷
現代植物病害的診斷應從症狀入手,全面檢查,仔細分析,下結論要留有餘地。首先仔細觀察病植物的所有症狀,尋找對診斷有關鍵性作用的症狀特點,如有無病徵,是否大面積同時發生。其次是仔細分析,包括詢問和查對資料在內,要掌握盡量多的病例特點,結合鏡檢、剖檢等全面檢查。自然界里變化萬千,典型症狀並不真是典型,例外的事是常有的。因此,診斷的程序一般包括:①症狀的識別與描述;②調查詢問病史與有關檔案;③采樣檢查(鏡檢與剖檢等);④專項檢測;⑤逐步排除法得出適當結論。
柯赫氏法則(Koch』sRule)通常是用來確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具體內容:①在病植物上常伴隨有一種病原生物存在;②該微生物可在離體的或人工培養基上分離純化而得到純培養;③將純培養接種到相同品種的健株上,表現出相同症狀的病害;④從接種發病的植物上再分離到其純培養,性狀與原來微生物記錄相同。如果進行了上述4步鑒定工作,得到確實的證據,就可以確認該微生物即為其病原物。但有些專性寄生物如病毒、植原體、霜黴菌、白粉菌和一些銹菌等,目前還不能在人工培養基上培養,可以採用其他實驗方法來加以證明。
柯赫氏法則同樣也適用於對非侵染性病害的診斷。只是以某種懷疑因素來代替病原物的作用。例如當判斷是缺乏某種元素引起病害時,可以補施某種元素來緩解或消除其症狀,即可確認是某元素的作用。
4. 植物病害怎麼診斷
一, 知天、知地、知作物:做到三知方可入門。
二, 知根、知莖、知葉、知果:做到四知方能知大局。
三, 看尖、看葉、看花、看果、看莖、看根:做好六看方診斷
四, 扒根、抓葉、灼病而聞:可斷定是病非病。
註:用防風打燒機烤「病害」部分,馬上聞氣味:
酸味者是真菌病害,臭味者為細菌性病害,又酸又臭者是真、細菌混合性病害,燒焦羽毛味者病毒性病害,有青葉味是日灼、除草劑、缺水、凍害、高溫等引起的不是病害。
概述: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環境因素的侵擾後,內部的生理活動和外觀和生長發育所顯示的某種異常狀態即生病,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現稱為病狀。 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徵性表現稱為病症。
(一)病狀:主要分為變色、壞死、腐爛、萎蔫、畸形五大類型。
1、變色
植物生病後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顏色稱為變色。原因:由於葉綠素或葉綠體受到抑制或破壞,色素比例失調造成的。變色有兩種主要表現形式:
A,褪綠和黃化:整個植株、整個葉片或其一部分均勻地變色,褪綠是由於葉綠素的減少造成的,變色規律:嫩綠、淺綠色、淺黃、黃、白、灰、紅、褐、紫、黑、乾枯死亡。 成因如下:缺肥(N、P、K、Mg、Ca、S)、旱、澇、凍、日灼、缺多微素、氯危害、除草劑、葯害、肥害、病害…..
B,非均勻變色:主要表現在葉片(反、正二面)、果面(陰、陽二面),由深綠、淺綠、黃綠、黃色、無色、白、紅等色組成。表現為:
a)部位相間而形成不規則的雜色,不同顏色部位的輪廓是清楚的。
b)變色部位的輪廓不很清楚,就稱作斑駁。成因如下:缺多微素、病毒病、根腐病、凍、日灼、
鎂危害、除草劑、葯害、肥害、病害…..
2、 壞死
指植物細胞和組織的死亡。原因:通常是由於病原物殺死或毒害植物,或是寄主植物的保護性局部自殺造成的。
表現: 壞死在葉片上常表現為壞死斑和葉枯。壞死斑的形狀、大小和顏色因病害而不同,但輪廓都比較清楚。有的壞死斑周圍有一團變色環,稱為暈環。大部分病斑發生在葉片上,早期是褪綠或變色,後期逐漸變為壞死。
病斑的壞死組織有時可以脫落而形成穿孔症狀,有的壞死斑上有輪狀紋,這種病斑稱作輪斑或環斑。環斑是由幾層同心圓組成的,各層顏色不同。類似環斑的症狀,有葉片上形成的單線或雙線的環紋或線紋,形成的線紋,表皮組織壞死的則表現為蝕紋。
葉枯是指葉片上較大面積的枯死,枯死的輪廓有的不像葉斑那樣明顯。葉尖和葉緣的大塊枯死,一般稱作葉燒。
植物葉片、果實和枝條上還有一種
1/3頁
稱作瘡痂的症狀,病部較淺而且是很局限的,斑點的表面粗糙,有的還形成木栓化組織而稍為突起。
植物根莖可以發生各種形狀的壞死斑。幼苗莖基部組織的壞死,引起所謂猝倒(幼苗在壞死處倒伏)和立枯(幼苗枯死但不倒伏)。木本植物莖的壞死還有一種梢枯症狀,枝條從頂端向下枯死,一直擴展到主莖或主幹。
果樹和樹木的枝幹上有一種潰瘍症狀,壞死的主要是木質部。病部稍微凹陷,周圍的寄主細胞有時增生和木栓化,限制病斑進一步的擴展。成因如下:N、P過量,缺多微素、病毒病、凍、日灼、砷危害、除草劑、病害…..
3、 腐爛
指植物組織較大面積的分解和破壞。原因:由於病原物產生的水解酶分解、破壞植物組織造成的。
表現:
腐爛與壞死的區別:腐爛是整個組織和細胞受到破壞和消解,而壞死則多少還保持原有組織和細胞的輪廓。
干腐:組織腐爛時,隨著細胞的消解而流出水分和其他物質。如細胞的消解較慢,腐爛組織中的水分能及時蒸發而消失則形成干腐。
濕腐:指細胞的消解很快,腐爛組織不能及時失水則形成濕腐。
軟腐:主要先是中膠層受到破壞,腐爛組織的細胞離析,以後再發生細胞的消解。
根據腐爛的部位,分別稱為根腐、基腐、莖腐、果腐、花腐等名稱。
潰瘍、流膠的性質與腐爛相似,是從受害部位流出的細胞和組織分解的產物。 N、P過量,缺多微素
5. 植物病害診斷步驟
病害診斷的程序一般包括:
(1)仔細觀察發病植物的所有症狀,包括植物病狀如變色、壞死、腐爛、萎蔫和畸形,以及病原物的病症如霉狀物、粉狀物、銹狀物、顆粒體等,尋找對診斷有關鍵性作用的症狀特點,是否大面積同時發生等,進行症狀的識別與描述。
(2)仔細分析,包括詢問和查對資料在內,要掌握盡量多的病害特點,調查詢問病史與有關檔案。
(3)采樣檢查結合必要的鏡檢、剖檢等全面檢查,專項檢測。
(4)逐步排除法得到適當結論,判斷出植物病害的類別:是侵染性病害還是非侵染性病害,如是侵染性病害的是由哪些病原物引起的,如是非侵染性病害的是由外界傷害還是由營養元素缺乏引起的,是缺什麼營養元素引起的等。
6. 花卉病毒類似病害的診斷和鑒定方法有哪些
植原體、螺原體等無壁菌門的原核生物造成的植物病害與植物病毒產生的症狀相似,無病症表現,因此,它們又叫病毒類似病害。花卉上比較常見的是植原體病害,因此我們介紹一下植原體病害的診斷和鑒定。
1 超薄切片,電鏡下觀察植原體
方法如植物病毒的超薄切片和電鏡觀察。
2 抗生素治療診斷
用四環素、土黴素和金黴素等對受病植株進行葉面噴施和灌根,植原體對這幾種抗生素敏感,病害症狀可以得到緩解。而植物病毒對抗生素不敏感,如果施用,對病害無效。
3 植原體PCR檢測
根據植原體的共同保守序列,用植原體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R16mRl/R16mF2進行植原體直接PCR擴增,可擴增到植原體的特異擴增帶。
還可以將直接PCR產物分別稀釋40倍後,引物換為R16R2/R16F2進行巢式PCR擴增,可得到與引物設計相符的植原體的特異擴增帶,說明為植原體病害。
這里以仙人掌植原體叢枝病的PCR檢測為例,介紹植原體的PCR檢測技術。
實驗操作如下:
Ⅰ.總核酸提取
(1)取0.3g植株幼嫩組織,用液氮冷凍後充分研磨成粉狀。
(2)移入含有0.6ml預熱到60℃的CTAB DNA提取緩沖液中,在60℃水浴中溫浴30min。
(3)加入等體積酚∶氯仿∶異戊醇(25∶24∶1),抽提30min。
(4)12000r/min離心8min,取上清液,重復(3)、(4)步直至蛋白質除盡。
(5)加入氯仿∶異戊醇(24∶1),抽提30min,12000r/min離心8min,取上清液。
(6)加入等體積預冷的異丙醇及1/10體積的醋酸鈉(3mol/L,pH5.2),混勻,-20℃保持至少30min,14000r/min離心10min,使核酸沉澱。
(7)用70%乙醇洗滌2次後,.真空乾燥。
(8)沉澱溶解於100μl TE緩沖液中。
(9)取10μl DNA經0.7%瓊脂糖凝膠電泳後觀察結果,計算DNA濃度。其餘於-20℃冰箱中保存備用。
Ⅱ.PCR擴增
參照Lee所報道的植原體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對R16mF2/R16mRl序列和R16F2/R16R2序列合成引物,引物序列如下:
R16mF2:5′-CATGCAAGTCGAACGGA-3′
R16mRl:5′-CTTAACCCCAATCATCGAC-3′
R16F2:5′-ACGACTGCTGCTAAGACTGG-3′
R16R2:5′-TGACGGGCGGTGTGTACAAACCCCG-3′
引物溶解於適量滅菌水中至終濃度為10μmol/L。
直接PCR(Direct-PCR):
(1)取一PCR薄壁管,依次加入下列試劑
10×PCR反應緩沖液 5μl
5mmol/L MgCl2 4μl
2.5mmol/L dNTP 4μl
R16mF2(或R16F2) 3μl
R16mRl(或R16R2) 3μl
4U/μl 1TaqDNA聚合酶 1μl
模板 2μl
加入雙蒸水至終體積為50μl,混勻並加入30μl石蠟油。
(2)PCR擴增。反應循環為95℃預變性5min;95℃變性30s,55℃退火1min,72℃延伸90s,35個循環後於72℃保溫10min,4℃冰箱中保存。
(3)取5μl PCR產物於1%瓊脂糖凝膠檢測PCR擴增結果。
巢式PCR(Nested-PCR):
將用引物對R16mF2/R16mRl擴增的直接PCR產物按1∶40比例稀釋後,作為反應模板,引物對換為R16F2/R16R2,退火溫度升高至60℃,其餘反應條件同直接PCR。
Ⅲ.結果
用植原體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R16mRl/R16mF2進行植原體直接PCR擴增,可擴增到一條約1.5kb的特異擴增帶(圖1)。通過實驗,用泡桐叢枝作為植原體的陽性對照,檢測出YNOl樣品(仙人掌品種珊瑚枝叢枝)和YNO2(仙人掌品種堆羅漢叢枝)為植原體病害。其他YNO3(仙人掌品種豬耳掌叢枝)、YNO4(仙人掌品種金獅子叢枝病)、YNO5(仙人掌品種青海波叢枝)不是植原體病害,可能為品種的特性。
圖1 直接PCR擴增結果
7. 林木病害診斷是什麼
(diagnosis of tree diseases)
(李傳道)
對一種林木病害的致病原因作出的判斷。
林木病害診斷方法
①症狀觀察診斷法:各種林木病害常具有特徵性症狀,特別是比較常見和熟知的病害,一般根據症狀就能作出正確的診斷。症狀表現的部位有時並不一定是植物受侵的部位,例如梢枯可以是枝梢直接受病菌侵染所致,也可能是由於根病或維管束病的影響。有時,不同的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症狀,如樹干潰瘍的病原可能有日灼、凍害、真菌或細菌。故單憑症狀很難作出准確的診斷。②病原物檢查診斷法: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組織內,都有病原物存在,病原真菌還常常在病組織表面形成子實體。根據病原物的存在及其形態作出診斷,是較為可靠的方法。但有時在植物病部存在的菌類可能只是次生的或腐生的生物,或是寄生的但是不致病的生物,因此還要進一步證明它們的致病性。③病害誘發診斷法:人為地使某種可能的致病因素作用於健康植株,並給予適當的發病條件誘使發病,觀察其症狀同自然發病症狀是否相同,從而對自然發病的病原作出判斷。病害誘發試驗一般按照柯赫基本原則採取如下步驟:將病原物自植物病組織中分離出來;將分離得的病原物在人工培養基上培養,並進一步純化得到純種;將病原物的純培養人工接種到健康的寄主植株上,並給以適當的發病條件使其發病,病害的症狀應與自然發病植株的症狀基本相同;從人工接種發病的病組織中再進行分離,應得到與接種物相同的病原物。這些步驟概括為分離—培養—接種—再分離。但人工誘發病害因種種原因有一定局限性,例如有些病原物難於在人工培養基上培養;有時對某種病害的發病條件還不清楚,接種就不易成功等等。④病害治療診斷法:用對某些病害有特效的化學物質給診斷對象進行治療,如有明顯療效,即可對該病害的病原作出判斷。例如類菌質體對四環素族的抗菌素很敏感,用四環素處理類菌質體病害的病株,能有效地抑制症狀的發展。這種特性可以作為診斷類菌質體病害的根據之一。⑤血清診斷法:植物病原細菌對同種細菌的抗血清有凝集反應。在待鑒定的菌種的培養物中加入已知菌種的抗血清,如有凝集反應,即證明它們是同一種。血清法也用於病毒病害的診斷。⑥其他診斷法:許多植物病原細菌各有其專化的噬菌體,用已知的噬菌體處理待檢細菌,如有噬菌作用,即可作出鑒定。隨著生物化學和植物病態生理學的發展,發現不同的植物病害在生理生化上有特異的反應,如同功酶的差異等。這些特異性反應將來可能成為植物病害診斷的重要依據。
診斷方法的運用
在林木病害診斷中,對不同的病害,可以運用上述方法的一種或多種。
林木真菌病害除表現特徵性症狀外,大多數病害到後期會在寄主病部出現病原菌的子實體。用顯微鏡檢查子實體的形態,即可作出診斷。對那些專性寄生的和強寄生的病原真菌,這種診斷是很可靠的。但有些真菌不容易產生子實體,或者當病植物上出現的是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弱寄生真菌的子實體時,就必需按柯赫基本原則進行誘發試驗,以證明它們的致病性。林木細菌病害的症狀特徵是葉上病斑常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外圍有半透明暈環。因病組織中有大量細菌存在,所以將一小塊病組織放在載玻片上的水滴中,在顯微鏡下可見大量細菌自病組織中向水裡擴散呈雲霧狀。病死的組織中也可能存在腐生細菌,要作出正確的診斷,進一步按柯赫基本原則進行誘發試驗是必要的。
林木病毒病害、類菌質體病害和類立克茨細菌病害的症狀特徵是表現花葉或黃化,花器葉化、萎縮,枝條簇生、衰退等。用電子顯微鏡檢查病組織超薄切片,可發現存在於韌皮薄壁細胞中的是病毒粒體,存在於篩管細胞中的是類菌質體細胞,存在於木質細胞或篩管細胞中的是桿狀類立克茨細菌,但須用病害誘發試驗證明傳染性。這些病害的誘發通常用嫁接傳染法,即將帶病的枝條、芽或樹皮嫁接到健康的植株上,觀察健康植株是否發病並表現同樣症狀。也可用菟絲子傳染法使菟絲子先在有病植株上寄生,然後伸展到健康植株上寄生,這些病原物即可通過菟絲子進入健康植株而發病。此外,類菌質體對四環素很敏感,對青黴素則否;類立克茨細菌對兩者都敏感。病毒則對兩者都不敏感。因此,用四環素及青黴素處理病株,觀察對症狀是否有抑製作用,可將三類病原物所致的病害區別開。非侵染性病害的診斷比較復雜。從症狀上很難將它們同侵染性病害區別。但非侵染性病害發生的時間和空間常有一定的規律性。許多非侵染性病害的發生常同氣象的變化有直接聯系,例如晚霜害多在春季寒潮過後晴朗無風的夜晚發生;工礦區的煙害常在低氣壓的氣候發生;澇害多在雨季發生等等。有些非侵染性病害的分布范圍與地形、地勢及土質等有較密切關系,例如刺槐缺鐵症多在鹽鹼性土地上發生;杉木黃化病多在排水不良或土壤瘠薄的土地上發生等等。有些病害同樹木本身的部位也有關系,例如苗木的日灼病多發生在苗木基部的西南面;樹干凍裂也以西南面和南面為多;因凍害或乾旱引起的葉枯病多自葉尖、葉緣開始發生等等。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在其分布的范圍內往往在一個短時期內同時發生,即使發生之後,也不再擴展蔓延。而大多數侵染性病害常有一個從輕到重、從少到多、從點到面的發展過程。非侵染性病害還可以用誘發試驗或治療試驗來診斷。空氣污染所致的病害可以用SO2、SiF4等有毒氣體在容器中處理植株枝葉,看所引起的症狀是否與自然發病的相同。缺素症可以用不同的微量元素噴射或注射,看哪一種元素有治療效果,即說明該病為缺這一元素的結果。由於土壤不適條件所致的病害,可將有病植株移植於無病區土壤中,常常可以恢復健康。
8. 簡述常用防控植物病害的主要技術有哪些
植物檢疫、抗病育種、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
9. 談談植物病害的診斷及防治。
植物病害的診斷目前主要是根據病害的外部特徵、表現去判斷。比如作物病害主要分為真菌性、細菌性、病毒性、生理性病害,各病害表現的病症不同。
一、真菌性病害
會產生不同形狀的病斑,病斑上產生不同顏色的霉狀物或粉狀物,無臭味。
二、細菌性病害
1、葉片上病斑無霉狀物或粉狀物,而且病斑處很薄易破裂或串孔。
2、根莖葉易腐爛,有臭味。
3、果實上有瘡痂,果實表面有小突起。
4、根部尖端維管束易變褐色。
三、病毒性病害
主要表現在嫩葉上,種類雖少,但危害大,易得難治。
1、花葉病毒:葉片皺縮,黃綠相間,金黃易凹,深綠易凸。
2、厥葉型:葉片細長,葉脈上沖,呈線狀。
3、卷葉型:葉片扭曲,向水彎曲。
4、條斑型:在西紅柿要成熟果實上,出現青白色,漸變鐵銹色,不易著色,果實皮里肉外有褐色條紋。辣椒果尖端向變黃色,在變黃部位出現短的褐色條紋。
四、生理性病害
不具傳染性。易出空洞果、畸形果、落花落果、花打頂、自打頂,葉片黑厚而小濃綠、易老化、乾枯。
10. 如何進行植物病害診斷和鑒定:
進行植物種植,傳統的就是除草、澆水和防治病蟲害,那麼植物病蟲害應該如何去防治呢?首先要知道如何辨別別植物病蟲害,我們生產的植物病害檢測儀可以迅速的將植物病蟲害進行鑒別,不過這是建立在知道植物病蟲害的發病機理上的,下面我們一起看下植物病蟲害是如何被引發的。 一、非傳染性病害:植物在不適宜的土壤上,或是遇到不適合的氣候、水分、肥料過多過少等所引起的病害。如甜菜地里如果土壤中缺乏微量元素「硼」,就要引起甜菜根變黑腐爛,叫做缺硼病。這一類的病害不會傳染蔓延,所以叫做非傳染性病害。 二、傳染性病害:是由病菌侵害發生的,能夠傳染,所以叫做傳染性病害。這類病害種類最多。引起傳染性病害的病菌大多數為真菌,其次就是病毒和細菌,以及線蟲和寄生性種子植物等。植物得病後,一般常見的症狀有:變色、斑點、矮化、叢生、黃化、壞死、腐爛、萎蔫、縮葉、縮果、扭曲、瘤腫、畸形等。葉面上有時布滿霉狀物(黃色、紅色、綠色等)、黑粉狀物、白粉狀物、銹狀物以及小黑點等顆粒狀物。 傳染性病害中,由於病原菌不同,植物生病後,外部的形態改變也不一樣,而且同一種寄生物在不同的植物上或者在同一植物的不同發育時期,以及受環境條件的影響,都可表現不同的症狀。相反,不同的寄生物也可能引起相同的症狀。因此,對植物病害除分析發病的原因外,還必須進一步鑒定病原生物,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對植物病害的診斷方法一般採用以下幾個步驟: 1.症狀診斷:在診斷植物病害時,首先進行症狀觀察,根據症狀特點,區別病害還是傷害。傷害是沒有病變過程,病害是有病變過程的。如果是病害,還要區別是非傳染性的,還是傳染性的病害。在觀察症狀時,一般用擴大鏡或用肉眼觀察病株的外部表現,當外部症狀不明顯時,再進行病理解剖,檢查內部症狀。由於各種病害在田間的發生和發展其表現有一定的規律,因此在觀察植物病害的症狀時,應特別注意:(1)病害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多;(2)病害發展和在田間的分布;(3)發生時期和植株生育期;(4)受害寄主和部位位;(5)栽培管理方法等。 病毒病害與非傳染性病害容易混淆,因為病毒病害在外表看不出病症,區別病毒病與非傳染性病害,除根據有無傳染現象外,還可根據病害的發生特點。非傳染性病害在田間大都是普遍、均勻、成片發生,發病地點與地形土質或環境條件有關。病毒病害在田間多是分散發生,在病株周圍可找到健株,其症狀除呈現花葉、黃化或矮縮畸形外,還常與傳毒昆蟲的活動有密切關系。 2.病原鑒定: 鑒定病原是對植物病害進行診斷最可靠的方法。對不同性質的炳原必須採取不同的鑒定方法。(1)非傳染性病害的病原鑒定 在對養分、水分、溫濕度和厭圍環境條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可進行化學診斷,就是將有病的植物榨出液或病土進行分析,測定礦物營養(如氮、磷、鉀、硫、鐵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否符合健康植物的標准,並查明所缺元素。其次還可以進行人工誘發試驗,如水培法和砂培法,人為的提供可疑的類似條件,觀察是否發病。(2)傳染性病害的病原鑒定①病毒病害的病原鑒定 病毒病害的病原用普通顯微鏡觀察不到組織病變。目前在電子顯微鏡還不普及的情況下,多採用人工接種試驗來驗證。人工接種試驗是用病株汁液磨擦接種、嫁接、昆蟲傳染等方法。同時還可以根據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如傳播方法、寄主范圍、寄主反應、體外保毒期、稀釋終點以及血清方法等來區別病毒的種類。有些植物病毒還可以採用指示物進行鑒定。②細菌病害的病原鑒定 對細菌病害的病原鑒定,多採用「細菌溢」的方法。具體是切取小塊病組織製片,放載玻片於顯微鏡下檢查,如覺現有「細菌溢」從病組織(維管束)湧出,即可勿步確定為細菌病害。如果鑒定細菌的種類,就可進行革蘭氏染色,通過陽性和陰性反立來區別。此外還可以進行分離培養,獲得較純的培養菌種,然後通過傷口或白然孔(水孔、皮孔、氣孔等)人工接種,來確定細菌的種類。 目前,對細菌病害病原的鑒定,較迅速准確的方法是採用血清反應。具體方法是取一定病原的細菌液少許放載玻片上,然後加入某種用生理鹽水稀釋過的「抗血清」,如果兩者產生「凝集」即證明是某細菌病害的病原。例如鑒定馬鈴薯環腐病的病原菌時,可將已培養好的環腐病細菌液注射到兔子體內,然後抽取兔子血液,使沉澱後取上部的血清(即抗血清),用生理鹽水稀釋後放載玻片上,與被懷疑為馬鈴薯環腐病的病原細菌掖混合,如產生「凝集」,即證明為環腐病病原。否則為非環腐病病原。③真菌病害的病原鑒定 鑒定真菌病害,一般常用的方法是挑取病株組織上的菌絲或子實體製片,然後置顯微鏡下觀察病菌的形態、特徵、色澤、大小、結構等。其次是採用分離培養和接種試驗。分離培養是切取小塊病株組織經表面消毒和滅菌水洗後,移到一定的培養基平板上,在一定的恆溫下培養,幾天後觀察菌落、菌絲體、無性抱子、有性抱子等形態、色澤。接種試驗應根據真菌病害不同的侵染類型,將病菌抱子進行拌種、花器接種、土壤接種、塗抹接種或將抱子棍懸液進行噴霧接種。④線蟲病害的病原鑒定 植物受線蟲為害後,多在受害部位產生蟲廖或膨脹的形態變化,剖切蟲瘦或膨脹部分用針挑取內部含有物製片,然後放顯微鏡下觀察有否線蟲及形態特徵。有些線蟲病並不引起植物形態變化,可採用漏斗分離法和葉片染色法進行檢查,作出診斷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