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 個國家的高超音速風洞最先進
台灣的風洞最先進,不過台灣可能已經淘汰了風洞改為使用綜合噴射推進與氣熱測試設備來代替風洞在軍事方面的用途。
風洞先進與否主要看數據截取能力,馬赫速范圍,也就是馬赫數范圍越高越好,數據測量也精準越好,台灣研製IDF就用了自己的風洞,美國的風洞,英國的風洞,都去做了測試,馬赫數范圍是一樣的,但測試效果,台灣風洞獲取的數據更精準更接近實際,當然縮比模型做的風洞測試也不可能發現實際飛機的全部問題,例如IDF原型機出來後有跨音速尾翼震顫的問題,事先在各國的風洞測試中都沒發現。
台灣有各種馬赫數的風洞,最遲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期就已經有了25馬赫炮風洞,所謂炮風洞不是測試炮彈的風洞,而是這種風洞的工作就和火炮一樣,嘣的一聲就結束了,也就是工作時間極為短暫屬於秒級甚至毫秒級工作時間的玩意,要想獲得足夠的數據必需反復多次的進行轟擊測試。
風洞的用途實際極為有限,所以航空航天試驗還需要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各種測試設備,例如發動機試車台等等,僅發動機試車台就有地面試車台和環境試車台(用於測試發動機在不同高度的工作狀態),高超音速飛行體還需要高溫測試裝置,極超音速飛行體要有超高溫燒蝕測試裝置,而且這些測試裝置用途單一,並涉及高溫的測試誤差大,不能代替實際飛行測試,所以要開發高超音速導彈極超音速導彈,必需進行大量的實際飛行測試,曠日持久無法保密。而且沒有測試沖壓發動機工作的測試台,因為沖壓發動機工作必需維持在超音速狀態才有足夠的進氣壓力來維持工作,如果用人工的增壓裝置直接接根管子給沖壓發動機進氣道打氣來增壓點燃,顯然測試結果與實際飛行就是八回事,這樣的測試顯然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事情。
台灣綜合噴射推進與氣熱測試設備則完全沒有上述測試設備的缺陷,用於亞音速,跨音速,超音速,高超音速,極音速的各種飛行體與發動機測試和數據收集,到底什麼時候開發並擁有的外界無從知道,2018年首次在日本公開資料,這套設備不是最先進的,而是早就擺在地面上的,不是藏在九鵬灣地下基地里的,只是之前外界根本認不出那是個航空航天測試設備而已,把那當化工廠設備了。這套設備的高超音速~極音速工作氣流馬赫數是2~6馬赫,氣體溫度是700度~1500度,可以模擬超高速防空導彈乃至洲際導彈彈頭重返大氣層的工作馬赫環境(10~20馬赫),可進行彈頭燒蝕保護性能測試,防護錐隔熱保護測試,還可進行噴射發動機環境測試,火箭發動機環境測試,甚至沖壓發動機環境測試,這也就意味著研製導彈所需要的全彈飛行測試與各部位飛行性能測試,完全可以在測試設備中完成,不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際飛行測試,而且研製速度會非常快,因為實彈飛行測試如果失敗,要搞清楚到底是發動機的問題,還是彈頭承受不了空氣摩擦高熱,還是彈體熱脹冷縮不均導致解體,那都是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測試設備里則一目瞭然,這樣一旦進入實彈測試階段,導彈也就距離服役很近了。
而這套設備也具備完整風洞功能,更重要的是,在極音速范圍他不是工作時間秒級甚至毫秒級的炮風洞,而是持續風洞,配合高熱效應對洲際導彈彈頭重返大氣層超過20馬赫速度的燒蝕效果都能全程測試,對高超音速沖壓發動機導彈也可以全射程飛行測試。所以在日本展出影片和模型時,非常得意的說,這種設備獨一無二,其他國家誰都沒有。其實這種設備除非賣給老美,否則是賣不出去的,是非常明顯的高度威脅性國際管控技術,拿到日本去參展純屬炫耀實力。
台灣綜合噴射推進與氣熱測試站剝去外衣後的真面目
台灣很可能已經淘汰了風洞設備,不然土耳其軍事科學專家團訪問台灣時,台灣軍方為什麼會優惠價格大力推銷超音速風洞,甚至答應只要土耳其買,現貨供應還可以轉移全套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