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花了20年,超13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都在研究什麼對我們有用
在太陽落山的某個時候,你也許能看到,在西邊的地平線上,有一個明亮的物體,無聲地在天空迅速移動,它就是人類目前為止,建造的最大的太空建築,國際空間站。
作為科學研究和開發天空資源的平台,國際空間站集成了人類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也是目前人類所創造的最昂貴的裝置。
自1993年計劃建立國際空間站到1998年的第一批模塊升空,直到2011年才完成初步的組建。目前,國際空間站已經花費超過1300億美元,內部配有許多最尖端的實驗室設備,雖然整體並沒有地球上的一些實驗室那麼大,但是它有一個所有地球實驗室都無法比擬的特殊環境,那就是微重力。利用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環境,有助於科學家們研究許多科學領域的基本現象。
空寂空間站都研究些什麼呢,對我們的生活又有什麼幫助?
其實,國際空間站目前主要有五個方向的研究,生物學技術,物理科學,空間科學,人體研究和地球科學。
那麼他們有哪些成果呢?國際空間站從2015年5月起,就通過培育蔬菜品種,研究各種植物在失重條件下的生長狀況了,當年的8月,宇航員就培育出了在太空生長的長葉蔬菜並嘗試食用。還進行了花卉和西紅柿以及草莓的種植,新鮮的農產品可以豐富宇航員的生活品質,補充宇航員需要的微量元素有助於 健康 。當然記錄這些培訓實驗信息,可以幫助我們在未來長期太空旅行或者移居其他星球時種植蔬菜,通過對太空環境下植物根系生長的研究,科學家也可以設計更科學的地球水培或者溫室生長條件,促進目前農業生產。
國際空間站也是蛋白質晶體生長的理想平台,一些分子在太空環境中會長出更大更純的晶體,研究這些晶體結構,能為許多高價值蛋白質,提供比地面更好的三維結構,幫助研究人員確定具體的蛋白質功能,有利於研究人員研究靶點葯物,從而提高人類 健康 。
對於基礎物理學,國際空間站也有一定的條件優勢,比如2011年5月,安裝在空國際空間站的質譜儀,就能在太空中精確的測量宇宙射線中的帶電粒子和光子,其涵蓋了多種宇宙線粒子,包括正電子流,反質子,質子比以及電子等等,有助於科學家解釋一些前沿物理現象,了解整個宇宙。
在微重力環境的空間站,冷凝物可以保持其波狀的形式5到10秒,這為科學家提供了進入量子領域的窗口,對理解量子相變,輔助驗證離子物理的理論有重大意義。
2018年10月,一台3D列印材料回收系統被送上了空間站,這台設備由地球遙控,通過攝像機監控製造物品,和地球的3D列印機不同,它採用回收的研磨塑料顆粒來製造新產品,可以把送入空間站的多種塑料比如泡沫和包裝都變成原料,從而製造出塑料餐具或者簡易工具,大大節約太空航行的成本。
當然。還可以通過對宇航員身體的研究,了解有關人體如何適應太空旅行的大量信息,其中包括防止人類在太空中骨質流失,視力減弱等。從基因水平到宇航員如何處理在航天器的長期隔離的研究,可以幫助人類為未來載人航天太空居住做好准備,也為地球上的人們帶來了許多附加的利益。
據統計,目前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已經超過4000億美元,隨著航天航空技術的發展,相信未來太空領域,會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一片藍海。
Ⅱ 花了20年,國際空間站究竟在研究什麼呢
最主要的就是研究關於人類能否在宇宙裡面適應跟生存,還有宇宙的秘密這些問題。國際空間站的想法是由當時的美國總裁里根在 1989年首次提出的,即通過合作看到太空中最大的載人空間站。這個想法他們是知道的,如果一旦提出的話,就可能會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爭議。因為探索空間雖然一直是人類的夢想,但他們實際上會受到科學技術的限制。
簡而言之的問題就是,僅僅因為空間微重力的特殊原因,國際空間站可以對生命科學,還有生物技術還有航空航天醫學還有材料科學還有流體物理學還有燃燒科學等等,這些研究出來的結果提供了比地球更好的東西,甚至不能提供地球上的條件,直接促進人類世界的科學進步。
關於以上的問題今天就講解到這里,如果各位朋友們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區分享你們個人看法,喜歡我的話可以關注一下,最後祝你們事事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