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叫隱身技術目前隱身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隱形技術(stealth technology)俗稱隱身技術,准確的術語應該是「低可探測技術」(low observable technology)。即通過研究利用各種不同的技術手段來改變己方目標的可探測性信息特徵。
主要技術
採用獨特的外形設計和吸波、透波材料,以降低飛機對雷達波的反射;降低飛機發動機噴氣的溫度或採取隔熱、散熱措施,減弱紅外輻射。
美國的F-117A隱形戰斗轟炸機(現已退役)、B-2隱形轟炸機已經裝備部隊,正在研製的F-22隱形戰斗已於2005年服役。
(1)隱身技術是怎麼做出來的擴展閱讀;
隱形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戰略和戰術防禦系統提出了嚴峻挑戰,迫使人們考慮如何摧隱形身兵器並研究反隱形技術。
隱身技術與反隱形技術的發展,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無論哪一方有新的突破,都將引起另一方的重大變革。反隱形技術的發展方向是:綜合運用,系統綜合(集成),開發新的反隱形技術理論。
由於隱身技術的研究主要是針對雷達探測系統的,所以,反隱形技術的發展重點也是針對雷達的。雷達實現反隱形的技術途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提高雷達本身的探測能力;2利用隱形技術的局限性,削弱隱形兵器的隱形效果;3開發能摧毀隱形兵器的武器。
Ⅱ 什麼是隱身技術 隱身技術的介紹
1、隱身技術是低可探測技術,俗稱隱形技術。
2、即通過研究利用各種不同的技術手段來改變己方目標的可探測性信息特徵。隱形技術涉及到電子學、材料學、聲學、光學等許多技術領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大軍事技術突破之一。其技術包括:雷達隱形、紅外隱形、磁隱形、聲隱形和可見光隱形等。
Ⅲ 什麼是隱身技術
隱身技術幾乎可以說是與1935年英國雷達技術用於防空同時出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設計飛翼式噴氣試驗機和在潛艇上使用吸波材料,是今天雷達隱身技術中隱身外形和隱身材料技術的首次應用。70年代中期,美國提出的各種隱身飛行器方案設想、結構外形已應用了紅外抑制技術的研究成果,並開始設計研製F-117A隱身戰斗機。70年代末,美國採用系統工程的方法進行隱身技術綜合應用研究,縮短了將先進技術轉化為先進武器的周期。自80年代以來,隱身技術逐漸成熟並達到了實用化水平,並且其發展勢頭相當迅猛。
Ⅳ 雷達隱身的原理是什麼
由於現代軍事上雷達的廣泛使用,使之成為一種重要的探測工具。雷達隱身自然就成為一種重要的隱身技術。雷達發射電磁波,遇到金屬目標會發生反射,一部分反射波被雷達接收,目標就被發現了。
根據反射波還可以探測出目標的大小和距離。雷達探測目標和目標本身的形狀、大小、材料有關系,和雷達探測角度也有關系。為避免雷達波的探測,可以從目標的設計上想一些辦法,使它盡量減少雷達波的反射。回波減小,也就減少了雷達接收機所能夠截獲的電磁波的能量,使得雷達對目標的探測距離縮短,起到一定的隱身作用。比如,在武器外形上應避免出現稜角、尖端、缺口等垂直相交的面,以減少雷達回波。另外,還可以在材料上想辦法,英國在二戰初期,用膠合板、雲衫木等材料製成轟炸機,速度快、飛得低,對方雷達幾乎看不到它。
這種飛機在戰爭中損失最小,這是用木質材料作為隱身材料的最早應用。現代則使用磁性吸波材料和塗料,吸收電磁波。
Ⅳ 什麼是隱形技術
隱形技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出現的重大技術項目。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英等西方大國及前蘇聯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研究隱形技術,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已由基礎理論階段進入實際應用階段。目前,隱形技術已被應用於研製隱形飛機、隱形導彈等各種隱形武器裝備,有的已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例如,美國的洛克希德公司研製的F-117A隱形戰斗機,1981年首次試飛成功,已在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大顯身手。可以預見,未來戰場上,將出現大量的各種隱形武器裝備,在戰爭中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隱形技術的物理原理
隱形技術,是改變己方作戰目標的可探測信息特徵,從而降低目標被對方發現概率的技術統稱。
利用各種偵察技術獲取的戰場目標信息,其物理實質都可看成「波」。根據工作波段,偵察技術可以分為雷達波偵察、紅外偵察、激光偵察等。其中雷達波偵察及激光偵察,是從偵察飛機或偵察衛星等偵察平台上,向目標發射雷達波和激光,通過分析由目標反射回來的雷達波或激光的特性來判斷目標的類型、距離、方位、速度等。因此雷達波偵察及激光偵察稱為「有源」偵察。而紅外偵察技術不需從偵察平台發射紅外光波,而是偵察平台直接接收由目標輻射出的紅外波進行偵察,因此這種偵察技術稱為「無源」偵察。相應的隱形技術根據工作波段也可分為雷達波隱形、紅外隱形、激光隱形等。根據隱形的工作方式,隱形技術又可分為有源隱形和無源隱形。
1.雷達波隱形技術
雷達是迄今為止最為有效的遠程電子探測設備,它根據雷達目標對雷達波的散射能量來判定目標的存在並確定目標的位置。要實現雷達波隱形,其核心問題就是使目標的雷達回波無法被偵察雷達探測到。對這一核心問題,軍事上有個專門術語,即降低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所謂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就是表現目標散射雷達強弱的物理量,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越小,雷達接收能量越小,因而就越難對目標作出正確的判斷。減少雷達散射截面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材料隱形技術,二是外形隱形技術。這兩種技術常常被綜合運用。
(1)材料隱形技術
材料隱形技術就是在目標表面塗上吸波材料或透波材料,使目標不反射或少反射雷達波,降低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雷達吸波材料是抑制目標反射雷達波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最先獲得實際應用的隱形技術手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潛艇的潛望鏡上就塗敷了吸波材料,這是雷達隱身的初次嘗試。
吸波材料技術按其工作原理,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雷達波作用於材料時,材料產生電導損耗等物理反應,使雷達波的電磁能轉換為熱能而散發。另一類是雷達波能量分散到目標表面的各部分,從而分散反射到雷達天線方向上的電磁能。第三類是使雷達波在材料上、下兩面的反射波疊加發生干涉,相互抵消。吸波材料一般採用鉛鐵金屬粉、不銹鋼纖維、石墨粉、鐵氧體等具有特殊電磁性能的吸波劑物質來製作。
吸波材料按其使用方法可分為塗料型和結構型。
塗料型吸波材料。目前廣泛使用的塗料型「鐵氧體」吸波材料,就是在「氧化鐵」類陶瓷材料中加入少量的鋰、鎳等過渡金屬,可使反射回波降低20到30dB(dB即分貝,是表示聲波強度的計量單位),但它存在影響飛行器的氣動性能、容易脫落、吸收頻帶窄等缺點。
結構型吸波材料。將吸波材料與非金屬復合材料結合起來,使之既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又具有復合材料重量輕、強度高的優點,可用來製造隱形飛機的機身機翼等結構部件。
還有一種材料隱形技術是透波材料技術,就是是對雷達波「透明」的材料,它對雷達波的反射性能與空氣接近,入射的雷達波幾乎完全透射,從而減少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
(2)外形隱形技術。
外形隱形技術的歷史沒有材料隱形技術那麼長,但它的發展卻十分迅速,應用十分廣泛,目前已成為隱形技術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技術。
所謂外形隱形技術,就是合理地設計武器裝備的外形。來達到兩個目的:一是降低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二是使目標的回波偏離偵察雷達的偵察方向。例如:F-117A隱形飛機就是採用以外形技術為主、吸波材料為輔的隱形技術方案。其形狀是一個前後邊緣不平行的復雜多面體,飛機大部分表面都後傾,與垂直方向呈大於30°角,並採用大後掠角機翼和V形雙垂尾。這種奇特外形使F-117A在飛行過程中,對敵人的雷達探測波產生時隱時現的微弱回波,敵人雷達很難探測到這些信號,這就大大降低了F-l17A的雷達散射截面,提高了其隱形效果。在海灣戰爭中,F-117A隱形攻擊型戰斗機,大約執行了1270架次空襲任務,摧毀了巴格達許多目標,而自己無一傷亡。
2.紅外隱形技術
與雷達探測不同,紅外探測是一種無源探測,是直接接收目標輻射的紅外波,或者說是探測目標與背景的紅外輻射差異。物理學研究表明,任何溫度離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能發射紅外線,不同溫度的物體發射的紅外線波長和強度不同。物體溫度越高,其紅外輻射能力越強。軍隊武器裝備都是很強的紅外輻射源,紅外探測系統利用軍事目標自身的紅外輻射或目標與背景之間的溫度差異能夠發現目標。
紅外隱形技術就是要求用多種技術手段,抑制武器裝備目標本身的紅外輻射來達到隱身目的,當然也可以製造假的紅外輻射源來進行紅外干擾,從而保護真正的武器裝備。所以紅外隱形技術同樣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紅外無源隱形技術;二是紅外有源干擾技術。紅外無源隱形技術,主要是通過降低和改變目標的紅外輻射特徵,即採用屏蔽和冷卻方法降低目標輻射的紅外能量,使敵方探測器難以跟蹤。如目標敷以高溫隔熱材料,飛機遮擋高溫尾噴口,降低排氣溫度等就是基於降低溫度,達到隱形的目的。紅外有源干擾,是有意識地利用紅外裝置發射紅外輻射,人為地施放干擾。在美國,紅外干擾技術發展很快,一般是在戰斗機上安裝紅外干擾裝置,依賴從飛機上發射誘餌彈進行紅外干擾。一些慢速飛行的低空飛機則裝有紅外干擾器,使其能逼真地模擬飛機發動機噴管和尾焰的紅外輻射特徵,從而吸引紅外製導導彈。前蘇聯的紅外干擾技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研製出紅外誘惑系統,能讀出敵方紅外感測器信號,對敵方進行欺騙和干擾。
由於物質對電磁波的吸收、反射、散射等特徵都隨電磁波的頻率不同而不同,又由於雷達、紅外探測方式不同,因而不同隱形波段對目標的電磁特性要求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從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採用各種隱形技術,只能降低目標的被探測概率,還不能達到完全隱形。新的更好的隱形技術還有待於物理學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和軍事科學家的進一步努力。
3.激光隱形技術
20世紀70年代起,激光雷達的應用促進了激光隱形的研究。激光雷達與普通雷達工作原理相似,只是激光波長比雷達波短(通常在1.06mm和10.6mm這兩個波長),因此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測距精度。而且由於沒有大型的天線,因而易於自身隱蔽,又不怕電子干擾。激光隱形技術和雷達隱形技術相似,其中激光隱形塗料是激光隱形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指標就是盡量降低其反射率,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剛剛起步。
4.等離子體隱形技術
等離子體是繼固體、液體、氣體之後的第四種物質形態,因而也被稱為物質的第四態。以水為例:正常條件下,當溫度低於0℃時水呈固態,也就是所謂的冰;當溫度超過0℃時,水呈液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水;當溫度超過100℃時水呈氣態,也就是水蒸氣;再將水蒸氣繼續加熱至攝氏幾千度,水就進入了第四種形態,也就是等離子態。
等離子體根據溫度的高低可分為熱等離子體和冷等離子體。熱等離子體溫度可達幾千、幾萬甚至上億攝氏度;冷等離子體的溫度則接近於常溫。從成因上看等離子體又可分為天然人造兩種形式。地球環境中的等離子體主要是閃電、隕星侵入所致。而在地球之外等離子體則大量存在,距地表幾百公里的電離層就是一個等離子體層,太陽之類的恆星也是一個大等離子體,據稱宇宙中97%的物質都是以等離子體的形式存在。人類製造的等離子體也是多種多樣,核彈爆炸會產生大量高溫等離子體。而日常生活中的霓虹燈、燈棒、等離子電視等也會產生等離子體。只是這些等離子體都是低溫等離子體,主要是通過電離某些惰性氣體而產生。所以,切莫以為等離子體距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它是無處不在,甚至每天都存在於我們的身邊。
等離子體為什麼具有隱形功能呢?這主要是因為等離子體對無線電波具有折射與吸收作用。關於等離子體對於無線電波的吸收作用可以從衛星或飛船回收過程中所經歷的「黑障區」得到直觀的認識:當衛星或飛船以極高的速度返回大氣層時,其表面的溫度會因劇烈的空氣摩擦急速上升到幾千、上萬攝氏度,此時衛星與飛船的表面空氣會因為溫度升高而變成等離子體並將衛星或飛船嚴密包裹起來,由於等離子體對無線電有強烈的吸收作用,因此地面跟蹤雷達將會因為沒有回波信號而丟失目標,無線通信也因等離子氣團的包裹而無法進行。此時衛星或飛船與地面之間的一切聯系將中斷。即形成所謂的「黑障區」。只有等衛星或飛船速度下降、表面空氣溫度降低、等離子體消失之後雷達才能重新跟蹤,通信也才能恢復正常。正是基於等離子體這種奇妙的電波吸收與屏蔽作用,軍事強國都對等離子體隱形技術抱有極大的興趣,試想:如果在己方的飛機、軍艦、導彈等主戰裝備上也都包裹一層等離子體,那敵方的雷達豈不都成了睜眼瞎?
關於等離子體隱形技術的應用,目前以俄羅斯為首。俄羅斯發展等離子體隱形的主要思路是在飛機等主戰裝備表面形成等離子體氣團,從而達到吸收、折射對方雷達波之目的。其具體思路是,利用等離子體發生器、發生片、放射性同位素在主戰裝備表面形成一層等離子雲,並設計等離子的特徵參數(能量、電離度、振盪頻率和碰撞頻率等)滿足特定要求,使敵方難以探測。
俄羅斯及別的國家理論研究表明,等離子體隱形有幾個突出的優點:
(1)隱形效率高
首先,等離子體可以達到99%的吸收或折射效果,這樣的效率遠遠超過現有吸波材料,接近完全吸收;其次,等離子體具有很寬的吸收波段,基本可以對所有波段的雷達波進行吸收和干擾。而目前美國的隱形技術只對短波雷達有效,對於長波雷達效果卻不甚理想。
(2)不改變裝備的外形結構
傳統吸波材料效率不是很高,所以要實現隱形主要是寄希望於外形設計,因此美國的隱形飛機與導彈都特別強調隱身外形,這對飛行器的飛行性能必然會產生不良影響;等離子體由於具有極高的吸波效率,根本就不需要對裝備有什麼特別的外形要求,只要能在裝備表面形成一層等離子體就完全可以達到目的。所以等離子體隱形可以保留裝備的原有外形及戰術、技術性能。
(3)相對簡單廉價
等離子體隱形技術如果能投入實際應用,其技術相對簡單,成本也相對較低,比起傳統的隱形技術,更便於大規模使用。
二、未來的無形戰場
隨著隱形技術的發展和隱形武器裝備的問世,不久的將來將會出現大量性能各異的隱形武器裝備,未來的戰場將是無形戰場,未來的戰爭將實現隱身化。
通過採用各種先進的隱形技術,各種隱形武器裝備競相登場,目前使用的各種偵察探測儀器根本無法發現它們活動的蹤跡,甚至坦克的轟鳴聲,也在隱形技術的幫扶下,變得「杳無音訊」。通過精巧的結構設計和採用先進的隱形材料,還能使武器裝備和重要設施產生奇妙的視覺效果,和環境融為一體,就像變色龍一樣。未來的戰場到處都是迷宮,處處埋伏著隱形殺手。
目前,除了研製隱形兵器外,不少國家正在研究具有隱形功能的機場、機庫、通信系統和偵察系統等。
未來的鐳射彎曲光線折射技術可使人體隱身,士兵穿上由這種技術製成的作戰服後,能夠變成「隱形人」。隱身服能夠隨著環境特徵相應地改變色彩,穿上隱身服,進入樹林的士兵會立刻變成「綠人」,進入雪地的士兵會立刻變成「雪人」,真正實現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如果隱身士兵塗上隱身油,抑制人體熱量散發,使紅外特徵與周圍環境保持一致,那麼,隱身士兵不但用肉眼看不見,就使用紅外探測器也無法看見。一旦服裝和武器的隱形塗液研製成功,「來無影,去無蹤」將不再是神話。
Ⅵ 隱身技術原理
在所要進行隱身的設備上安裝了密密麻麻的微型攝像頭,以及一些輔件,這樣倒映在攝像頭內部的像就通過那些輔件直接進入人的視線。
就拿隱身衣來講,也是這個原理,人穿上它之後就被「隱身」了,其實你看到的是從另一個角度的微型灄像頭所拍攝的像,並不是人真的「沒了」。
這些是幾年前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的。
Ⅶ 隱形技術最早出現是在什麼時候
70年代以前。
飛機一出現,人們就企圖降低它的可見光特徵信號,後來,重點轉變為反雷達探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美國和英國都曾嘗試降低飛機的雷達特徵信號。德國潛艇通氣管採用過能夠吸收雷達波的塗料。
60年代中期以後,一體化防空系統效能得到很大提高,提高飛機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變得異常突出,西方國家研究出了一些戰術和技術對抗措施,並研製出U-2、A-12、YF-12、SR-71、D-21等具有一定隱形能力的飛機。但由於缺少提高生存能力的系統方法,更缺少支撐隱形的先進技術,所以還沒有出現真正的隱形武器系統。
(7)隱身技術是怎麼做出來的擴展閱讀
在日本,有科學家發明出光學隱形衣。這項研究的核心理論是將物體前後移動的影像集成在一起,製造出「透明」的效果。實際上這是一種幻想是覺得「隱形」手段,有點類似自然界變色龍的做法。
在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約翰·彭得利爵士和美國的同事們研究的方向是如何在衣服上設置一個裝置,讓光波可以像河水從一塊光滑的岩石周圍流過一樣在衣服上流動,從而達到隱形目的。約翰爵士認為通過改變光線,讓光線經過一堆特殊材料製成的衣物而不發生反射,也不留下陰影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過製作隱形衣的過程非常困難。畢竟遮擋光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約翰爵士的合作夥伴大衛·史密斯說:「由於我們現在還沒有完美的隱身衣,被覆蓋的物體仍能夠反射一些光,也有一些影子,這意味著它的背景仍然能夠看見,只不過是變暗了。我們現在需要改進隱形材料結構的性能。
Ⅷ 隱形戰斗機隱形的原理是什麼
隱形飛機的隱身原理
隱身——我們似乎並不陌生,在很多神話和傳說中,人類都流露了自己隱身的夢想。很早以前人們一直在想這個辦法,所謂明眼人打瞎子,一直都在想把自己隱藏起來,讓敵人暴露在自己的目光下。
最早的隱身——迷彩是一種光學隱身。在視覺上我們很難分清原來的形狀,如飛機背上塗迷彩的草綠色,很容易跟草地的顏色混淆;而機腹塗成天藍色,跟天空的顏色一致,這樣無論它在地上還是天上,都很難看清楚。
迷彩的確可以迷惑敵人的眼睛,但是雷達一出現,它就失去了作用。雷達發射的電磁波像水紋一樣遇到障礙物會被反射,反射回來的電磁波會在接收儀器上顯示為一個光點,稱為雷達反射截面,戰場上可以根據雷達反射截面的大小來發現並推測目標大小。B2隱形轟炸機就是通過縮小自己的雷達反射截面來實現隱身的。它的雷達反射截面是目前世界上各種飛機里最小的,大概只有0.01,相當於一隻水鳥的雷達反射截面,這是很驚人的。就是說,當B2從頭頂飛過,監視雷達的人,在雷達的接收儀器上看到了光點,會認為是一隻鳥。而且遠距離時可能什麼都沒看見。要縮小雷達反射截面,就要設計多棱折面的外形。如第一代隱形飛機F117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有一個奇怪的外形——多棱折面。當雷達波到達折面後,會向其他方向反射。
利用折面的設計,實現對雷達波的反射,達到隱形的目的,這種技術反映了較早的隱形思想。但是對於飛機來說,平面的設計會使飛機的阻力增大,升力減少,機動性變差。
第二代隱形飛機,比如B2,它就不採用這種方式,整個機體是由曲面組成的,為了減少雷達波的反射,B2上面塗了一種能夠產生等離子體的塗料,在飛行中,該塗料把周圍的空氣電離,形成一層帶電薄膜(物理上把這層膜叫等離子體鞘)蒙在飛機的周圍。使射來的雷達波或者被散射或者被吸收。但由於此塗料是靠它的輻射來產生電離,因而對人體有害,一般用在無人機上。這是一種利用或者是人為地製造等離子體的隱身技術。有人駕駛的B2上的人造等離子體是用高壓、高溫產生的。它的機翼前緣加有高電壓,尾噴流裡面加有負離子,因而它的機翼前緣到機翼後緣之間能產生幾十萬伏甚至是上千萬伏的電位差,使它機翼的表面氣流電離,產生等離子體 。
此時飛機已經不在空氣里飛行,而是在等離子體里飛行,等離子體的密度和空氣的密度是不一樣的,它的升力、阻力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如果設計得好,它的機動性能可以有較大幅度的改善。
雷達技術的應用,使人類視覺大大延伸,為了與之抗衡,隱形技術也逐步發展,隱形的手段五花八門,但是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就是盡量用各種方法避開敵人的視線。
Ⅸ 隱身技術是怎麼回事
人們或許在科幻小說里閱讀過「隱身人」,「隱身人」喝下了一種神奇的葯水以後,其他人利用肉眼小能看見他。那是人們的幻想,是不可實現的。
可是在現在,科學家們發明了幾種隱身兵器,比如美國的B-1、B-2戰略轟炸機以及F-117戰斗轟炸機。
具有隱身性能的兵器,並非是指在人的肉眼視線里不可以被看到,「隱身」僅僅是針對雷達等探測系統來講的。雷達能夠探測到掃描范圍以內的任何目標,比如飛機、艦艇等。雷達是個「千里眼」,採用隱身技術的隱身兵器能使雷達變為「瞎子」。
隱身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興起的新技術。隱身技術採用各種主動和被動的方法,讓飛機、軍艦等武器裝備不反射或者降低反射雷達的電波,減少紅外特徵的輻射,達到減少被探測的幾率。
隱身技術應用於兵器上,大大提高了兵器的生存能力以及兵器的突然襲擊能力。隱身技術主要包括改進武器裝備的外形設計來減少雷達波的反射,使用吸波或者透波材料,來吸收或者讓電磁波通過等許多方法。
美國研製成功的幾種隱形飛機就是利用了隱身外形的技術。為了降低對雷達的反射面,隱形飛機一般有著古怪的外形,從機翼至機身都很平滑,就像一支飛鏢一樣。大多採用V形尾翼,這樣能有效地減少雷達波的反射,而且它的進氣口與尾噴管處在機身的背部,降低了雷達波的反射面,同時降低了紅外輻射面。
使用了這種外形設計以後,隱形飛機對雷達的散射面積已經很少了。例如,F-117轟炸機在雷達屏幕上顯示的信號與一隻小鳥在雷達屏幕上所顯示的信號差不多,雷達操縱員是難以發現的。因為隱形飛機可以像幽靈一般出沒於敵國上空,所以,人們將它們稱做「空中幽靈」。
繼隱形飛機以後,許多國家開始研製隱形軍艦、隱形坦克等等;隱身武器已經成了兵器家族裡頗受青睞的成員了。
可是,隱身兵器也有其弱點,現在的隱身技術還不可以做到讓兵器對雷達完全隱身。並且科學家們還發明了許多反隱身技術,來對付隱形武器巨大的威脅。
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隱身與反隱身斗爭會愈來愈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