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化工業如何技術突破

化工業如何技術突破

發布時間:2023-01-06 21:39:02

⑴ 19世紀60年代現代化學工業在軍事應用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是什麼

高分子化工和精細化工技術。
高分子化工和精細化工技術的發展,使各種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學材料和化工產品的生產與使用得以實現。現代,火箭推進劑和核裝葯的出現,使導彈和核武器投入實戰使用。不僅為軍事領域各個方面提供了大量高性能的化工產品,而且帶動了民用工業的發展。
化學工業又稱化學加工工業,泛指生產過程中化學方法佔主要地位的過程工業。化學工業是從19世紀初開始形成,並發展較快的一個工業部門。

⑵ 現代化學工業在軍事應用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是什麼

高分子化工和精細化工技術的發展,使各種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學材料和化工產品的生產與使用得以實現。40年代中期,火箭推進劑和核裝葯的出現,使導彈和核武器投入實戰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軍備競賽的加劇和戰爭的需要,促進了軍事化學的進步,而軍事化學和化工技術的發展,不僅為軍事領域各個方面提供了大量高性能的化工產品,而且帶動了民用工業的發展。

⑶ 當前石油化學工業發展面臨哪些方面的形勢與挑戰

石油石化是重要的基礎產業,它為國民經濟的運行提供能源和基礎原材料,許多國家都對該領域高度關注。而原油位於石化產業鏈的源頭,在全球能源消費中占很大比例。如在2004年前後,歐洲和亞洲約為32%,中東地區高達53%,中南美洲約44%,非洲約41%,北美約40%。2008年,全球每天消費原油大約為8600萬桶。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費國是美國、中國和日本。石化行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以1999年至2003年的平均值計算,中國石化行業工業總產值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14.4%,工業增加值占約16%,總資產佔比約13%,產品銷售收入佔比超過14%,而石化行業工業增加值約佔GDP的4%。

石化行業的地位不僅體現在其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上,也體現在其對整個國民經濟提供的基礎性作用上,其基礎性作用和支柱性地位體現在下列三個方面: 1.為生產和生活提供能源。根據IEA的數據:2005年,在中國的一次能源總需求中,石油佔18.8%,是除煤炭以外最大的能源資源。我們常用的汽油、煤油、柴油、石腦油、燃料油等都是石油的下游產品。2.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原材料。石油不但是重要的能源物質,也是化工行業的重要原料。從上游的石腦油,到中游的各類中間體,以及下游的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等,都是石化產業的重要原材料或者產品。化工領域是個巨大的行業,其產品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航天航空等高科技產品,下至服裝和生活日用品,無一沒有化工原料油的身影。3.支持與促進農業發展。在農業領域,除農機動力需使用燃料之外,化肥占據了很大的比重。此外,現代農業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石油石化產業鏈的構成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石油產品和化工產品的整個加工工業,包括原油和天然氣的開採行業和油品的銷售行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通常可以將石油石化產業分為:石油開采業、石油煉制業、石油化工、化工製品和化肥行業等。

「石油開采」指的是將原油和天然氣從地下采出的過程,並將原油和天然氣分離。「石油煉制」指的是將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煤油、石腦油、重油等油品的過程。「石油化工」指的是,將石油產品和石化中間品加工成石化中間品的過程。而「化工製品」指的是將石化中間品加工成製品的過程。「化肥行業」指的是將石油產品合成為化肥的過程。每個過程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點。具體分類和特點如下:

石油工業包括全球的勘探、開采、煉制、運輸(通常利用油輪和管道運輸)和油品銷售等。石油也是許多化工產品的原料,包括醫葯品、熔劑、化肥和塑料等。該行業通常被分為三個主要部份:上游、中游、下游。通常將中游納入下游之內。

石油石化產業鏈

石油領域的上游通常指原油和天然氣的尋找、採收和生產,被稱為勘探和生產領域。還包括尋找地下或者水下油田和氣田,和鑽井等工作,以及後續開采原油和收取天然氣等油井的運營工作。

下游領域包括石油煉廠、化工廠、石化產品的分配和銷售環節,以及天然氣銷售企業等。下遊行業涉及數千種油品和化工產品,如汽油、柴油、航空燃料、取暖油、瀝青、潤滑劑、合成橡膠、塑料、化肥、防凍劑、殺蟲劑、醫葯品、天然氣和丙烷等。

石化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為了便於研究價格的形成和傳導過程,本文根據價格形成和傳導的特點,按照石油產品(簡稱油品)和化工產品兩大類進行分析。

1.價格傳導的過程

鑒於化工領域廣泛存在著「中間體」,而國內又缺少交易「中間體」的現貨市場。因而我國石化終端產品的價格形成過程較為復雜,往往受到上游價格壟斷的影響。

產業鏈圖顯示了石化產業鏈的主要環節,其產業鏈末端產品的價格經由各自產業鏈的加工環節傳導形成。如圖所示:石油餾分(主要是輕質油)通過烴類裂解,或裂解氣餾分可製取乙烯、聚乙烯、丁二烯等烯烴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烴。芳烴亦可來自石油輕餾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輕餾分和天然氣經蒸汽轉化、重油經部分氧化可製取合成氣,進而生產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三烯三烴經與無機產品反應可獲得「中間體」,包括PE、EG、聚乙烯醇、丙烯晴、已內醯胺、對二甲苯等,也就是產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產品的原料。

通常價格的形成主要受兩種因素主導:一是消費拉動,二是成本推動。在這兩種類型之間,價格傳導的過程和效果也大不相同。

(A)消費拉動型

在消費拉動的情況下,受下游需求增長的影響,價格開始上漲。此時,該加工環節的邊際利潤也隨之增長,進而拉動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這一過程在產業鏈中的每一個加工環節中重復,直至傳導至產業鏈的源頭石腦油(或者天然氣)。這一過程有時也會在某一環節受到阻礙,特別是在產能遠遠大於產量或者需求的環節。

(B)成本推動型

在成本推動的情況下,產業鏈源頭原材料價格首先上漲,其結果要求將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轉嫁到該加工環節的產品價格之中。這一過程在產業鏈中的每一個加工環節重復,直至傳導至產業鏈末端的終端產品。不同的是,成本的推動不如需求的拉動那麼順利。由於產業鏈中下一環節的阻礙,而無法完成價格傳導過程,致使該加工環節的邊際利潤降低,甚至處於虧損狀態。事實上,上游價格的向下傳導,必須得到下游產品消費市場的消化。一旦價格超過了消費者願意接受的程度,該產品將面臨積壓的命運,價格根本無法繼續傳導。結果該產品不得不虧損銷售,生產企業必須承擔虧損的現實,直到價格能夠向下傳導為止。

(C)消費萎縮

與上述兩種情況相反的是,消費萎縮和成本下降時的傳導過程。當消費萎縮時產品開始積壓,企業開始減產,導致該加工環節的原材料價格下降。這一過程逐漸向上游傳導,最終迫使產業鏈源頭產品價格回落。這一過程有時會在某一環節減弱,因為該上游產品有可能是其他產業鏈的上游,只要該產業鏈的整體需求沒有充分的下降。

(D)成本下降

對於下游企業來說,原材料成本的下降是件好事。不但可以提高加工利潤,還可以降低產品價格,擴大市場。然而,在成本下降的整個傳導過程中,加工企業卻很難應對。面對不斷降價的原材料,無論以何種價格買入,企業都要面臨虧損。這就導致了另外一種局面,企業寧可停產也不願意生產。當然,為了保住重要的客戶資源,大多數大型企業不得不繼續虧本生產。
我們還可以將上游原材料價格與下游產品價格進行對比,找出價格運動的相關性。從以往產業鏈上產品價格的年均變化趨勢來看,石腦油價格的變化與原油價格的變化總體一致,相關度在產業鏈中最高。也就是說,其裂解差價相對穩定。此外,從原油到PTA的整個產業鏈,價格傳導有如下規律:

原油-石腦油 (加工費區間:35—50美元/噸)

石腦油-MX (加工費區間:50—60美元/噸)

MX-PX 加工費區間:80—100美元/噸)

PX-PTA (加工費區間:150—170美元/噸)

事實上,將原料和產品之間的差價與上述加工費區間對比,我們可以了解某一環節的盈利狀況和所處的環境。一旦某一環節出現扭曲,該環節或許就是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

2.價格傳導的特點

石化產業價格傳導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A)時間滯後性。通常產業鏈越長,滯後的時間也較長。

(B)過濾短期小幅波動。由於具有滯後性,一些短期和小幅波動還沒有來得及向下傳導,價格就已經發生變化,因而短期波動得以過濾。

(C)傳導過程可能被阻斷。當產業鏈中某一環節的供需關系處於極端狀態時,該環節供需關系本身上升為影響價格的主導因素,因而價格傳導被阻斷。

(D)價格壟斷性。由於國內缺少交易石化「中間體」的市場,因而其價格具有壟斷性。越是靠近產業鏈上端的企業,其價格壟斷性越強。

(E)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進口依存度較高的「中間體」,其定價常常受到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進口依存度越高,受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越大。

3.油品價格的形成

在我國,除石腦油和燃料油外,其油品的價格仍然由「發改委統一定價」,採用區間定價的原則。即只有當國際油價波動超過一定幅度時,才會進行調整。因此這些油品的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的聯動性並不太大,且滯後的時間很長。但我國的石腦油和燃料油已率先採用了「市場定價機制」。可以設想,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的油品價格形成機制將最終採用由市場定價的方法。

在市場定價的環境下,油品價格一方面受原材料成本和加工環節邊際利潤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要受產品供需關系的影響。除了生產成本之外,我國的油品價格往往受進口成本的影響,特別是亞洲市場價格的影響,尤其是在國內需求缺口較大的情況下。例如,我國黃埔市場的燃料油(180CST)價格,主要受新加坡市場價格的影響;而我國的石腦油價格則主要受日本市場價格的影響。

在亞洲的油品市場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新加坡市場。亞洲地區特別是遠東地區的成品油定價基本上都要參考新加坡成品油市場價格,而「普氏」(PLATTS)的油品報價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普氏(PLATTS)公開市場是指每天下午5:00-5:30在公開報價系統(PAGE190)上進行公開現貨交易的市場,每天公布的報價是15天以後交貨的價格,實際交割一般在15-30天之內進行。

4.裂解差價與價格傳導

與化工產業不同,由於不存在所謂的石化「中間體」,油品的價格均由交易油品的市場決定(我國沒有交易石化中間體的現貨市場)。一般來說,油品成本應該包括生產原材料和輔料,以及加工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或者說,油品價格由「原材料成本」+「邊際利潤」構成。通常,我們使用「裂解差價」的概念,描述某一油品的市場價格與原油的市場價格之差。

在油品市場上,裂解差價是衡量企業盈利狀況的一種指標,也是市場供需關系的一種反應。當裂解差價走高時,煉廠的利潤擴大。意味著:或者油品價格上漲,或者原油價格下降,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其結果是煉廠利潤增加。當裂解差價走低時,意味著:或者油品價格下跌,或者原油價格上漲。這種價差的變化,通常暗示著價格的未來走向。

影響價格的其他因素

1.季節性影響

季節性主要是指隨著季節的交替而產生的需求量不同的情況,石化終端產品的季節性消費情況直接帶動上游石化產品的產銷變動,從而進一步引發價格的相應波動,形成一定的季節性交替。在石化產業鏈中,還有一些環節具有季節性特點,包括原油等。

2.相關商品價格走勢

由於相關商品價格價格具有較強的替代作用,其價格變動也直接影響到石化產品價格走勢,如PTA和棉花,由於其都是紡織品的直接上游原料,所以它們之間具體較強的替代作用,價格走勢也具有一定的聯動性。

3.人民幣匯率變化

人民幣匯率變化直接影響到石化中間體及上下游產品的進出口價格,將直接影響到該系列商品的進出口競爭力情況。如對PTA而言,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人民幣升值降低紡織品的出口競爭力。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意味著按美金計價的進口PX價格更加具有吸引力,有可能促使相應的報價上升。

4.國家宏觀政策法規對價格的影響

國家宏觀政策法規對價格的影響主要包括進口關稅、出口退稅以及國家產業政策取向等等。進口關稅直接影響到進口商品的成本,出口退稅反應在出品商品在國外的競爭力情況,而國家產業政策取向則直接影響到某個產業或領域在未來的發展狀況,對未來產品的供需情況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關況具有較強的聯動作用。

總之,石化產業鏈較為復雜,且各品種具有各自的特點。如PTA與紡織品市場密切相關,而LLDPE與農膜市場密切相關。這就導致了各個品種還有自己的運行規律,盡管原油價格的影響完全相同。鑒於我國的農業生產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有限,因而LLDPE領先於原油價格恢復上行,這就是一個「減緩、阻斷、甚至逆轉原油走勢」的典型案例。

⑷ 工業化對一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以及如何實現工業化

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一個理想的大工業體系,應該是由基本實行計劃經濟的重工業體系,和需要自由貿易、強調企業獨立性和自由貿易的裝配工業、輕工業共同組成的。前者,對有限關鍵技術和資源進行投資開展,提供基本的工業物資和機械。後者則基本保持前工業時代的體制,利用這些物資和機械完成最終產品的產品製造(包括非實物產品)。發達國家通過對核心產業部分國有化和企業之間的互相滲透,基本建立了這種經濟體制,只是裝配工業和輕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國家。而對於一般落後國家而言,後者並不缺乏,缺乏的是無法通過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建立的重工業體系。
應答時間:2021-06-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⑸ 200多年前的工業革命,美國是怎樣突破英國的技術封鎖,成為新霸主的

200多年前的工業革命,美國是怎樣突破英國的技術封鎖,成為新霸主的?在世界的另一端,美國自由主義應運而生。新自由資本主義經濟不僅打敗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建國,而且打敗了英國在內戰中留下的農奴制經濟體制。在實現了國家統一的美國,新興的自由資本主義立即顯示出新的活力和無與倫比的創新和創造力。歐洲人發明的內燃機是工業化的,美國人大量生產的。不僅如此,美國人還在船上安裝了蒸汽機,並首次實現了自主動力導航。這開創了航海的新時代。這些都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關系與生產力關系的論述。


美國人能夠超越英國並不是美國人試圖突破英國技術封鎖的結果。英國早已放棄了封鎖。美國人的精明之處在於,他們能夠抓住產業升級帶來的新禮物,登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快車,從而超越舊的強國。美國人當然不願意為英國人買棉花。他們想開辦自己的棉花工廠。對英國來說,紡織業是他們的經濟命脈。英國人永遠不會容忍美國人拿自己的利益當賭注。後來,英國頒布了一項法律,禁止美國人參觀英國工廠,禁止掌握紡織技術的英國工程師移民美國。違反上述法律的人將被送進監獄。


為了生存,一些英國人仍然冒著被送進監獄偷渡到美國的風險。這些走私者還包括紡織技術人員。根據歷史記錄,到1860年,大約有400萬移民到美國,其中超過十分之一是紡織工程師。例如,萊斯特,他有「美國工業革命之父」和「英國叛徒」的名字。萊斯特最初是英國一家紡織廠的合同工,他簽署了一份保密協議。後來,他潛入美國,用他強大的記憶力重建了英國的紡織機器。從那時起,美國開始了自己的工業革命。一百年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強國。

⑹ 化學工業的發展

從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是化學工業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無機化工已初具規模,有機化工正在形成,高分子化工處於萌芽時期.

無機化工
第一個典型的化工廠是在18世紀40年代於英國建立的硫酸廠.先以硫磺為原料,後以黃鐵礦為原料,產品主要用以制硝酸,鹽酸及葯物,當時產量不大.在產業革命時期,紡織工業發展迅速.它和玻璃,肥皂等工業都大量用鹼,而植物鹼和天然鹼供不應求.1791年在法國科學院懸賞之下,獲取專利,以食鹽為原料建廠,製得,並且帶動硫酸(原料之一)工業的發展;生產中產生的氯化氫用以制鹽酸,氯氣,漂白粉等為產業界所急需的物質,純鹼又可苛化為,把原料和副產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這是當時化工企業的創舉;用於吸收氯化氫的填充裝置,煅燒原料和半成品的旋轉爐,以及濃縮,結晶,過濾等用的設備,逐漸運用於其他化工企業,為化工單元操作打下了基礎.呂布蘭法於20世紀初逐步被索爾維法(見)取代.19世紀末葉出現電解食鹽的.這樣,整個化學工業的基礎——酸,鹼的生產已初具規模.

有機化工
紡織工業發展起來以後,天然染料便不能滿足需要;隨著鋼鐵工業,煉焦工業的發展,副產的煤焦油需要利用.化學家們以有機化學的成就把煤焦油分離為,,,,蒽,菲等.1856年,英國人由合成苯胺紫染料,後經過剖析確定天然茜素的結構為二羥基蒽醌,便以煤焦油中的蒽為原料,經過氧化,取代,水解,重排等反應,仿製了與天然茜素完全相同的產物.同樣,制葯工業,香料工業也相繼合成與天然產物相同的化學品,品種日益增多.1867年,瑞典人發明代那邁特炸葯(見),大量用於採掘和軍工.
當時有機化學品生產還有另一支柱,即乙炔化工.於1895年建立以煤與石灰石為原料,用電熱法生產電石(即)的第一個工廠,電石再經水解發生乙炔,以此為起點生產乙醛,醋酸等一系列基本有機原料.20世紀中葉發展後,電石耗能太高,大部分原有乙炔系列產品,改由為原料進行生產.

高分子材料
受熱發粘,受冷變硬.1839年美國用硫磺及加熱天然橡膠,使其交聯成彈性體,應用於輪胎及其他橡膠製品,用途甚廣,這是高分子化工的萌芽時期.1869年,美國用樟腦增塑硝酸纖維素製成塑料,很有使用價值.1891年在法國貝桑松建成第一個人造絲廠.1909年,美國製成酚醛樹脂,俗稱電木粉,廣泛用於電器絕緣材料.
這些萌芽產品,在品種,產量,質量等方面都遠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所以,上述基礎有機化學品的生產和高分子材料生產,在建立起石油化工以後,都獲得很大發展.

化學工業的大發展時期編輯
從20世紀初至戰後的60~70年代,這是化學工業真正成為大規模生產的主要階段,一些主要領域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和石油化工得到了發展,進行了開發,逐漸興起.這個時期之初,英國和美國的等人提出的概念,奠定了化學工程的基礎.它推動了生產技術的發展,無論是裝置規模,或產品產量都增長很快.

合成氨工業
20世紀初期異軍突起,用物理化學的反應平衡理論,提出氮氣和氫氣直接合成氨的催化方法,以及原料氣與產品分離後,經補充再循環的設想,進一步解決了設備問題.因而使德國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建立第一個由氨生產的工廠,以應戰爭之需.合成氨原用焦炭為原料,40年代以後改為石油或天然氣,使化學工業與石油工業兩大部門更密切地聯系起來,合理地利用原料和能量.

石油化工
1920年美國用生產,這是大規模發展石油化工的開端.1939年美國標准油公司開發了臨氫催化重整過程,這成為芳烴的重要來源.1941年美國建成第一套以為原料用制乙烯的裝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化工產品市場不斷擴大,石油可提供大量廉價有機化工原料,同時由於化工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形成石油化工.甚至不產石油的地區,如西歐,日本等也以原油為原料,發展石油化工.同一原料或同一產品,各化工企業卻有不同的工藝路線或不同催化劑.由於基本有機原料及高分子材料單體都以石油化工為原料,所以人們以乙烯的產量作為衡量有機化工的標志.80年代,90%以上的有機化工產品,來自石油化工.例如,等,過去以電石乙炔為原料,這時改用氧氯化法以乙烯生產氯乙烯,用丙烯氨氧化(見)法以生產丙烯腈.1951年,以天然氣為原料,用蒸汽轉化法得到一氧化碳及氫,使得到重視,目前用於生產,,個別地區用生產.

高分子化工
高分子材料在戰時用於軍事,戰後轉為民用,獲得極大的發展,成為新的材料工業.作為戰略物質的天然橡膠產於熱帶,受阻於海運,各國皆研究.1937年德國法本公司開發獲得成功.以後各國又陸續開發了順丁,丁基,氯丁,丁腈,異戊,乙丙等多種合成橡膠,各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方面,1937年美國 成功地合成尼龍 66(見),用熔融法紡絲,因其有較好的強度,用作降落傘及輪胎用.以後滌綸,維尼綸,腈綸等陸續投產,也因為有石油化工為其原料保證,逐漸佔有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大部分市場.塑料方面,繼酚醛樹脂後,又生產了,醇酸樹脂等熱固性樹脂.30年代後,品種不斷出現,如迄今仍為塑料中的大品種,為當時優異的絕緣材料,1939年高壓用於海底電纜及雷達,低壓聚乙烯,等規聚丙烯的開發成功,為民用塑料開辟廣泛的用途,這是齊格勒-納塔催化劑為高分子化工所作出的一個極大貢獻.這一時期還出現耐高溫,抗腐蝕的材料,如,,其中聚四氟乙烯有塑料王之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也陸續用於汽車工業,還作為建築材料,包裝材料等,並逐漸成為塑料的大品種.

精細化工
在方面,發明了活性染料,使染料與纖維以化學鍵相結合.合成纖維及其混紡織物需要新型染料,如用於滌綸的,用於腈綸的,用於滌棉混紡的活性分散染料.此外,還有用於激光,液晶,顯微技術等特殊染料.在方面,40年代瑞士P.H.米勒發明第一個有機氯農葯之後,又開發一系列有機氯,有機磷,後者具有胃殺,觸殺,內吸等特殊作用.嗣後則要求高效低毒或無殘毒的農葯,如仿生合成的類.60年代,,發展極快,出現了一些性能很好的品種,如吡啶類除草劑,苯並咪唑殺菌劑等.此外,還有抗生素農葯(見),如中國1976年研製成的井岡黴素用於抗水稻紋枯病.醫葯方面,在1910年法國製成606砷制劑(根治梅素的特效葯)後,又在結構上改進製成914,30年代的類化合物,甾族化合物等都是從結構上改進,發揮出特效作用.1928年,英國發現,開辟了抗菌素葯物的新領域.以後研究成功治療生理上疾病的葯物,如治心血管病,精神病等的葯物,以及避孕葯.此外,還有一些專用診斷葯物問世.擺脫天然油漆的傳統,改用,如醇酸樹脂,,丙烯酸樹脂等,以適應汽車工業等高級塗飾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丁苯膠乳製成水性塗料,成為建築塗料的大品種.採用高壓無空氣噴塗,靜電噴塗,電泳塗裝,陰極電沉積塗裝,光固化等新技術(見),可節省勞力和材料,並從而發展了相應的塗料品種.

⑺ 我國在工業化應用上率先獲得哪些突破

目前,全球微生物酶制劑市場主要由幾家跨國企業壟斷。與之相比,國內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仍然處於不利的位置,以大宗普通微生物催化劑(如澱粉酶、糖化酶)為主,行業呈現出競爭白熱化的態勢。但我國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並著力改善。2017年5月,《「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項規劃》在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層面,提出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支持人工智慧技術等具有重大產業變革前景的顛覆性技術發展要求。

除此之外,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的江會鋒團隊,通過使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關鍵合成酶的發掘,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重要中葯活性成分燈盞花素的人工生物合成,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引起強烈反響。來源:光明日報

⑻ 談談對化學工業的認識和了解

化學工業在國民經濟生產和人們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專用化學品既是化工產品,又是化工產品中新興發展的高科技產品,。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專用化學品產業呈加速發展態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

2008年1-11月,中國專用化學品工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709,369,38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1.81%;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676,740,338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9.90%;實現累計利潤總額40,968,87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5.51%。

2009年1-11月我國專用化學產品製造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20,964,10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6.16%;實現累計利潤總額52,558,688,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2.04%。

現階段中國專用化學品工業企業必須抓住新的發展形勢,加大科技創新,實現化學工業的結構調整,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加強自主研發能力,發展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實現可持續發展。

化學工業的特點:

化學工業是屬於知識和資金密集型的行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它由最初只生產純鹼、硫酸等少數幾種無機產品和主要從植物中提取茜素製成染料的有機產品,逐步發展為一個多行業、多品種的生產部門,出現了一大批綜合利用資源和規模大型化的化工企業。

這些企業就其生產過程來說,同其他工業企業有許多共性,但就生產工藝技術、對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生產過程的嚴格比例性、連續性等方面來看,又有它自己的特點:

1、生產技術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和綜合性。化工產品品種繁多,每一種產品的生產不僅需要一種至幾種特定的技術,而且原料來源多種多樣,工藝流程也各不相同;

就是生產同一種化工產品,也有多種原料來源和多種工藝流程。由於化工生產技術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任何一個大型化工企業的生產過程要能正常進行,就需要有多種技術的綜合運用。

2、具有綜合利用原料的特性。化學工業的生產是化學反應,在大量生產一種產品的同時,往往會生產出許多聯產品和副產品,而這些聯產品和副產品大部分又是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可以再加工和深加工。因此,化工部門是最能開辟原料來料、綜合利用物質資源的一個部門。

3、生產過程要求有嚴格的比例性和連續性。一般化工產品的生產,對各種物料都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在生產過程中,上下工序之間,各車間、各工段之間,往往需要有嚴格的比例,否則,不僅會影響產量,造成浪費,甚至可能中斷生產。

化工生產主要是裝置性生產,從原材料到產品加工的各環節,都是通過管道輸送,採取自動控制進行調節,形成一個首尾連貫、各環節緊密銜接的生產系統。這樣的生產裝置,客觀上要求生產長周期運轉,連續進行。任何一個環節發生故障,都有可能使生產過程中斷。

⑼ 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的化學工業水平處於一個怎樣的水平

《「十一五」化學工業科技發展綱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按照化工科技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以推進行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推進循環經濟、提高行業競爭力為目標。
———增強科技進步對化學工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科技貢獻率達到60%,科技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1.5%,重點骨幹企業達到5%,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

———通過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 ,進一步突破30項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自行研製5~8套大型成套化工裝備。到2010年,使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有明顯提高,使我國化工行業整體技術水平達到本世紀初國際先進水平。

———經過科技開發和技術攻關 ,為滿足國民經濟各領域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提供一批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新產品。精細化工產值率達到48%左右。

———培育一支較強的行業科技隊伍, 努力整合科技資源和優化科技配置,加強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行業技術創新體系。到2010年,初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技術創新格局。

重點任務

《「十一五」化學工業科技發展綱要》以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行業的需求為著眼點,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化工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

———突破關鍵共性技術, 集中精力實施產業化 以大型、成套和實現產業化為目標,以工程技術開發為重點,通過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和技術集成創新,開發若干套大型、成套技術,完成若干套工業化示範裝置建設,從而從整體上帶動行業的發展。

———加強自主創新,堅持「兩個結合」的原則 要加強自主創新 ,不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同時要堅持新技術開發與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相結合,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積極採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技術升級;要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爭取在高起點上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裝備;要努力實現傳統產業高技術化、高新技術產業化、引進技術國產化。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 實施重點跨越 根據國家、企業的財力狀況和已有的技術基礎、產業需求的實際,確定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和重點產品等目標,集中力量,重點攻關,以取得技術上的超前突破,帶動相關行業的跨越式發展。

———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形成「產、學、研」的有機結合 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技術升級,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是關鍵。在實施產業化技術開發過程中,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認真落實項目的依託工程和配套條件,實行產、學、研聯合攻關和開發。

優先發展的六大領域

根據世界化工產業技術發展趨勢,「十一五」期間以下六大領域將得以優先發展。

●農用化學品

化肥工業 氮肥將重點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煤氣化技術,新型凈化技術,節能型氨合成技術,水溶液全循環尿素改造技術,尿素改性技術,氮肥聯產甲醇、二甲醚等能源化工技術等。磷肥將開發大型磷復肥生產技術、磷肥生產過程中的循環經濟技術及低品位磷礦石綜合利用工業化技術等。鉀肥將重點開發大型化的氯化鉀、硫酸鉀、硝酸鉀生產新技術,鹽湖提鋰等綜合利用技術。

化學礦 針對中低品位膠磷礦難采、難選問題,開發先進采礦技術和選礦技術;硫鐵礦則重點圍繞解決硫鐵礦制酸過程中副產大量的燒渣,造成環境污染嚴重問題,開發硫鐵礦制酸燒渣綜合利用技術。

農葯工業 農葯科技創新的重點是加強基於生物合理性原始創新產品的開發與轉化,開發農葯生產與使用過程中綠色化關鍵共性技術等。重點發展的品種有:替代高毒有機磷殺蟲劑新品種和地下害蟲防治劑,用於水果蔬菜的新型殺菌劑和病毒抑制劑以及殺線蟲劑,適於水用輕型耕作的除草劑和新型旱田除草劑。

●新型煤化工及天然氣化工

發展新型煤化工和天然氣化工,要集中精力突破煤焦化、煤氣化、煤液化、天然氣轉化、凈化、催化合成等關鍵共性技術。

「十一五」重點開發和實施煤的焦化技術、大型煤氣化技術和以煤氣化為核心的「多聯產」技術、大型天然氣蒸汽轉化成套技術、碳一化工產品的產業化技術、大型煤液化技術。

●化工新材料

當前我國化工新材料工業相對落後,與國外差距大,主要表現在生產技術落後、規模小、成本高、產品質量波動明顯,許多國外已大規模生產的品種國內尚不能工業化。

「十一五」發展的重點是通用塑料的改性技術、工程塑料的產業化技術、工程塑料的高性能化技術、高性能子午線輪胎工業化技術、大型合成橡膠工業化技術、橡膠復合材料及橡膠新型加工助劑產業化技術、功能高分子材料、氟硅新材料、新型無機功能材料等。

●精細化工

我國精細化工業應強化自主創新,突破核心催化技術、現代反應工程技術和精細加工技術,開發環境友好工藝。

「十一五」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重點是功能塗料及水性塗料,染料新品種及其產業化技術,重要化工中間體綠色合成技術及新品種,電子化學品,高性能水處理化學品,造紙化學品,油田化學品,功能型食品添加劑,高性能環保型阻燃劑,表面活性劑,高性能橡塑助劑等。

●氯鹼工業

目前我國氯鹼工業發展態勢較好,但目前存在的問題仍十分突出。

「十一五」將圍繞降低能耗和實施規模化、精細化,重點開發和推廣:離子膜法制鹼國產化技術;擴張陽極與改性隔膜應用技術;聚氯乙烯改性和聚合工藝優化技術;萬噸級三相流蒸發裝置開發;高速自然強制循環蒸發器開發;滑片式高壓氯氣壓縮機推廣;以氯氣、氫氣為原料的下游產品的生產技術等。

●化工裝備

我國化工重大技術裝備研製亟待解決的問題是:自主創新研製能力不足,技術裝備總體水平不高。

「十一五」期間,一是要盡快將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粉煤氣化、甲醇低壓羰基合成醋酸等先進技術轉化成生產力;二是進一步加大工程子午胎成套裝備的研製工作,努力提高我國工程子午胎的生產技術水平;三是研發一批先進化工裝備,滿足化工生產需求。

重點開發的六項技術

化學工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解決化工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問題,需要眾多的技術予以支撐。「十一五」乃至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化學工業需重點攻克以下六項重大共性、關鍵技術。

■新催化技術

催化技術始終是化學工業中最重要的關鍵共性技術之一。我國催化技術與國外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十一五」將重點發展煉油催化技術、精細化工催化技術、合成氨工業催化技術、碳一化工催化技術、高分子聚合物催化技術、納米催化技術、生物催化技術、光催化技術以及催化新材料等。

■新分離技術

分離技術是化學工業的一項重要的共性技術。我國分離技術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落後國外10年左右。

「十一五」的重點是開發石油煉制、石油化工、大宗有機化工產品生產過程的精餾技術;酯化、酯交換、皂化、胺化、水解、異構化、烴化、鹵化、乙醯化和硝化等過程的催化精餾技術;工業氣體凈化分離、化工廢水處理的膜分離技術;熱敏性化工產品分離的分子蒸餾技術;精細化工生產過程的超重力技術;無機鹽、化肥、純鹼生產的高效結晶技術等。

■生物化工技術

我國生物化工技術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起步,至今已取得一批產業化的成果,但總體上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十一五」生物催化技術的發展重點是研究生物反應器、高效生物分離技術與設備、生物反應與分離耦聯技術,擴大生物催化劑的來源,擴大酶源等。重點開發的產品有:生物能源、生物材料、有機酸、氨基酸、功能食品添加劑等。

■自動控制與信息技術

我國信息技術在化學工業中的應用還僅僅是開始,目前發展還不平衡。

「十一五」發展的重點是大型化工、石化企業的ERP技術,將化肥、石化和氯鹼等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科技成果進行推廣應用;開發完善、提高各種優化技術。具體內容為:計算機控制、故障診斷、模擬技術;計算機分子設計技術;計算機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化工行業的電子商務,開展國內外電子商務網路活動等。

■納米技術

與國外相比,我國納米產品的生產成本高、粉體結構和性能穩定性差;納米材料應用技術研發尚處於初級階段。

「十一五」重點開發納米粉體規模生產的一些關鍵技術,納米催化技術,納米材料在塗料中的應用技術,納米材料在橡膠、塑料、化學纖維等高分子材料改性中的應用技術,納米材料在能源、環境、資源和水處理領域的應用技術。

■清潔生產技術與節能技術

高能耗、高污染仍然是制約我國化學工業發展的「瓶頸」,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節約型工業是當前我國化學工業的重點任務之一。

「十一五」優先發展大宗化工產品及精細化學品清潔生產技術,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技術,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技術,工業尾氣的凈化回收技術;在節能方面重點開發和推廣高效燃燒技術、高效蒸發和噴霧乾燥技術、蒸汽冷凝水回收技術、熱管技術、熱泵技術等。

閱讀全文

與化工業如何技術突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目標點是輸哪個數據 瀏覽:747
小程序訪問許可權在哪裡 瀏覽:823
如何微信小游戲遷移到微信小程序 瀏覽:648
消毒隔離技術包括哪些 瀏覽:931
交易貓未發貨怎麼收貨 瀏覽:115
恆昌惠誠信息咨詢怎麼樣 瀏覽:435
期權交易中如何修煉心性 瀏覽:554
信管家是哪個交易所 瀏覽:925
電腦如何看內存條信息 瀏覽:259
如何刪去手機中的系統數據 瀏覽:753
程序編碼憑證怎麼做 瀏覽:483
宋朝怎麼對外交易 瀏覽:499
項目代理合同是什麼 瀏覽:834
東莞貸款代理公司怎麼這么多 瀏覽:353
硅烷產品的主要優點都有哪些 瀏覽:336
紐威機床如何調程序 瀏覽:173
小公司財務代理記賬哪裡找 瀏覽:36
現在加價購買的電子產品有哪些 瀏覽:302
什麼產品親測能變白 瀏覽:195
如何開一家白酒代理商 瀏覽: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