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醫怎麼學習
修德為先。
我認為,醫德大於醫術。德不修,徒論醫術,不過是個普通的醫生。如果醫德敗壞,則根本就是含靈巨賊,也談不上醫術如何了。
修德之本,在於誠意正心。這是居敬持志的功夫,也是最必要的功夫。儒家在這方面達到了極致。古人雲: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這是為人與治學的至境,是學醫的最終理想。學問的修得以至誠的德行為本,而德性的養成則以求知問學為途。學醫先「尊德性」,在這個信念的基礎上,然後始能
「道問學」而通醫理。
我強烈建議讀一下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這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對於為人和為醫教極有意義。我曾在當當網的書評中寫過這樣的話:「極品中的極品,中國人必讀。這是國學入門的書,也是可以讀一輩子的書。從初學者到飽學之士,皆需時時讀幾段這本書,可以提供無窮的儒家思想與智慧。
沒有讀的,抓緊讀。作為中國人,不管是哪個行當的,都要一讀此書。而且,此書不難,慢慢地就入手了。」
另外,學醫還可以讀讀佛教方面的書,錘煉心性,修養佛性。配合靜坐,可以體悟許多與佛與醫相關的東西出來。再者,王鳳儀老善人的嘉言錄極有利於養心養性,不可不讀。之後,你就知道怎樣學醫,怎樣行醫,怎樣做人了
我曾經寫過一篇《醫德與醫術》的文章,專門講醫德這個問題,可以找來參考一下。
強調一下,修德不是只管讀書和背書,讀書只是明了其中的道理,關鍵還得去做,去實踐。王鳳儀老善人講過:「道是行的,不行就沒有道。」認真體會一下這句話,把它永遠地刻在心裡去。
首重經典。
一般來說,學中醫有兩個途徑,一則自後世之書入手,漸而讀到經典;二則自經典入手,漸及後世諸家。前者易,後者難。前者容易上手,似可快速小成,但後者根基穩固,一旦掌握了醫學經典,則如手執利刃,而難病大病心中瞭然。因此,我主張自經典入手,既省時間和精力,又可掌握最正宗的醫術。
經典者何?一般認為是《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神農本草經》、《難經》和《傷寒雜病論》。這幾本書都是古文,不太容易讀懂。手邊可以備一本《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隨時翻閱,極有幫助。
我認為可以先看《黃帝內經》,就當成故事來看。你看黃帝坐在那裡,與他的臣子岐伯一問一答,多麼逍遙自在。且這本書是壓韻的,其中大多數的句子都有韻腳,讀來朗朗上口,極富詩意。如果實在畏難,可以看後世的翻譯。市面上有不少這樣的書,都差不多,可以找來讀一讀,關鍵是讀懂書中的道理。這本書是中醫的最核心的基礎,是需要經常讀的書。我建議可以放在床頭,每天睡前讀一讀。如果能配合臨床,則更有妙味。堅持每天學一點,漸而可通。讀時可以不求甚解,但理解其意思即可。但遇到好的句子,不妨多多地背誦。
讀《黃帝內經》的同時,可以參考清代黃元御的《四聖心源》。這是一本需要反復讀,反復琢磨,一直到背誦的書。我認為黃元御是後世真正理解了《黃帝內經》的極少數醫家之一,其妙悟岐黃,臨證如神。黃元御勤於筆耕,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醫學著作,實在是後世蒼生之福。同時還可參考張景岳的《類經》、李中梓的《內經知要》以及汪機的《讀素問鈔》。
讀完《黃帝內經》,緊接著就讀《難經》,這本書是就《黃帝內經》的幾個問題進行問難。問題比較簡單,讀起來也不難,很薄,一兩個月就可以讀完。可以配合讀滑壽的《難經本義》。
中葯是臨床醫生的手中利劍,必要精通。所以學了理論後,緊接著要學《神農本草經》。可以參考黃傑熙評釋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問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辯錄》,另外中醫大學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葯學》亦可一參,但當以《神農本草經》的觀點為本,勿受後世過多影響。
繼而精研《傷寒雜病論》。這是醫聖張仲景的大作,也是後世最受推崇的一本書,歷來其注釋近千家。目前大學教材以宋本為主,我比較重視桂林古本傷寒論,因為其內容更為充實,且糾正了宋版的許多錯誤與矛盾之處。研讀《傷寒雜病論》,可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傷寒論講義》
(中醫規劃教材,梅國強主編)、曹穎甫的《經方實驗錄》 、舒馳遠的《新增傷寒集注》,以及黃元御和鄭欽安的書。
如果堅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時間里完成上面的任務,如此就奠定了一個深厚寬廣的中醫基礎,以後再起萬丈高樓不過是時日問題了。
傳統文化。
我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的根。其中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概念既是文化,也是中醫的基礎。所以,學醫要先學傳統文化。
唐代葯王孫思邈說過,「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葯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致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鑽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庄》、《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一)這是把幾乎所有的古代文化給包括進去了。
現代人要象葯王這樣博極群書,相信也很難做到,但《易經》要學,因為包含的學問極大極深,整個就是中醫的根基。弄通了易理,建立起來象與數的概念,玩味文王易圖以及十二消息卦,則《黃帝內經》的很多道理自然就貫通無礙了。可以參考李陽波的《運氣學導論》、唐容川的《醫易通說》、鄒學熹的《醫易滙通》以及南懷瑾的《易經雜說》。
另一本是《道德經》,是道家的精華。幸好這本書也不厚,僅五千字,來來回回疏理幾遍,也就慢慢地通了。如此可以建立一氣流行的概念,則龐雜的中醫頓時有序簡單起來。就參考南懷瑾的《老子他說》即可。
要精通中醫,這兩本書就必需讀,而且要精讀,反復讀。可以與前面的中醫經典一起讀,堅持不懈,一兩年也就讀透了。配合著還要讀一些歷史以及文學詩詞書,藉以陶冶情操,擴大知識面。中醫理論要想精,必需要有廣博的傳統文化基礎,即要有廣度,而後方可有厚度和高度。
而且,學中醫要善於背誦。民國時秦伯未受業上海丁甘仁時,丁師要求背誦《古文觀止》,當時他很不理解,但臨證十數年後,才體會老師的用心之苦。現在的中學課本中有近百篇古人,這些都是兩千年來的文化精華,建議全部背誦。背古文,不僅僅是學文化,同時也提高人生修養。
要建立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首先就是要多讀書。需知有讀醫書而不為醫者,沒有不讀書而為醫者。但讀書要思考,要自悟。讀書破萬卷,如果不思考,就等於白費。不知觀天查地以比象於人,亦不是學醫之道。為醫者讀書,就是要學以至用。如此讀書,則可打下深厚的國學基礎,臨床時自然能貫通醫理,左右逢源。
另外,任選一個版本的中醫大學課本《醫古文》,反復研讀,這是讀古書的基礎。或者用王力的《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亦是不錯的選擇。
後世精華。
唐宋之後,名醫輩出,醫書汗牛充棟,一個人精力有限,不可能讀得完,所以就要有所篩選。中醫門派眾多,觀點各異,越到後世越是明顯。可先從一家學起,先宗一家之言,次而及其他家。
我認為可以先從黃元御學起,中國中醫葯出版社的《明清名醫全書大成黃元御醫學全書》不失為一個極好的版本。以黃元御的理論為基礎搭個醫學流派的骨架,將《四聖心源》融會貫通其中,如此見病知源,立方有據,可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可以讀鄭欽安三書:《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和《傷寒恆論》,建立一陽盈縮的觀點,奠定扶陽的基石。
其它醫書,可讀可閱者亦很多。但如果為了臨床技術,我只就自己所讀過的,精選出一份書單,由讀者自己體會。
盧崇漢《扶陽講記》
明清名醫全書大成之《陳修園醫學全書》
明清名醫全書大成之《徐靈胎醫學全書》
范中林《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
余聽鴻《余聽鴻醫案》
吳佩衡《吳佩衡醫案》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周慎齋《醫家秘奧》
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陳朝祖《中醫治法與方劑》
李時珍《瀕湖脈學》
黃煌《張仲景五十味葯證》
左季雲《傷寒論類方法案匯參》
喻嘉言《寓意草》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
趙京生《針灸經典理論闡釋》(第三版)
李可《李可老中醫急危重證疑難病經驗專輯》
喻嘉言《醫門法律》
胡慎柔《慎柔五書》
周楣聲《灸繩》
鄒澍《本經疏證》
柯韻伯《傷寒來蘇集》
㈡ 中醫怎麼學從哪學起
一、報考高等中醫葯院校學中醫
在中醫葯院校學中醫是最直接、最規范、最系統、最全面的途徑。我國有25所高等中醫葯本科院校,比較知名的有北京中醫葯大學、成都中醫葯大學、廣州中醫葯大學、上海中醫葯大學和南京中醫葯大學,他們被稱為「老五所」,是我國成立最早的高等中醫葯院校。
四、拜名老中醫為師學習
為了傳承名老中醫的學術,我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中醫師承體制,在這個省市都設有中醫師承基地,建設有專門的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工作室,專門招收想學中醫、愛好中醫的學生和社會人士拜師學習。如果想學中醫,找到合適的名老中醫學習也是不錯的選擇,可以更快提升學習水平。
㈢ 如何學習中醫(中醫入門)
中醫學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被一些工作繁忙的白領和過著安逸退休生活的老年人所喜愛。也有許多人喜歡看一些關於中醫的書籍,同時一些相關的中醫養生節目也同時應運而生。對於有時間有精力來學習中醫的人,這些書籍和節目會給他們帶來多大的裨益呢?因為本人很少關注這些節目,閱讀這些書籍,所以也沒有多大的發言權。但對於即將步入之門的中醫系學弟學妹還有試圖系統了解中醫的人們,我還是有一些個人意見和建議的。有人說讀中醫就要讀經典,這是至理名言。但是未曾入門的人不可能讀得懂經典的,就好像一個不會走路的嬰兒,你不可能用訓練劉翔的方式去訓練他跑步。能夠將中醫經典中的一部融會貫通的人,必定是一位醫術高超的醫生。所以,初學的人讀經典,一本書讀二三十遍不知所雲都是有可能的。那麼初學中醫的人應該怎麼去學中醫呢? 首先任何技術都必須要有理論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對於一個學中醫的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不知道陰陽五行、不了解六淫七情、不知道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不明白經絡走向的人很難明白和理解中醫。《中醫基礎理論》教材當然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權威著作,但不得不說,一般作為教材的書籍,可讀性都相對比較低。我向學弟學妹們推薦的是秦伯未先生的《中醫入門》,這本書的可讀性是比較高的,而且秦伯未先生綽號「秦內經」,對於中醫經典著作倒背如流,這本書是帶領大家步入中醫之門不可多得的一部著作。此外,方葯中先生的《中醫基礎理論通俗講話》同樣也十分具有可讀性。 中醫基礎明白之後,就要學習一下中醫的診斷學。中醫診斷是最為復雜最為難學的一個科目。因為中醫最吃功夫的就是辯證論治。學習這門學科,最為系統的就是《中醫診斷學》的教材了,其中編撰最好的是被稱為五版教材的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由鄧鐵濤先生組織編寫的《中醫診斷學》,但是同樣可讀性不高。焦樹德先生的《從病例談辨證論治》和方葯中先生的《辨證論治研究七講》可以彌補可讀性的問題,但是這兩部書,都需要讀者擁有一定的中醫學知識。 中葯的學習是中醫學習的一個重點,《本草備要》是一部不錯的著作,薄薄的一個本子。可讀性遠遠高於《中葯學》的教材。此外《葯性歌括四百味》《葯性賦》都是歌訣形式的中葯著作。如果是學習中醫的學弟學妹們,這兩本書背一背,對中葯的應用有很大的裨益。至於聞名天下的《本草綱目》可讀性很高,但是見過全本《本草綱目》的人基本上都望而卻步,人名衛生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金陵版的《綱目》絕度有防身的效果,足足有十多斤重,絕度不是兩三年可以讀完的東西更不要說背下來了。我覺得《本草綱目》可以作為字典一類的工具書來應用,不適合當做學習書目來閱讀。 方劑的學習其實是一個漸入佳境的階段。中葯爛熟於心的話,對於中醫的處方會有一定的理解。方劑學歷代初學者推崇的是《湯頭歌訣》,這部書的作者和前面提到的《本草備要》的作者是同一個人——清代的汪昂。汪昂本身不是醫生,而是一個富人。他組織了當地一大批名醫為他編寫醫書,最後以汪昂的名字署名出版。雖然如此,他組織編寫的許多書都是中醫入門的很好著作。《湯頭歌訣》詩歌的形式編寫使讀者便於背誦,當代《方劑學》所附的方歌大多數是出自《湯頭歌訣》,還有一部分是根據湯頭歌訣改寫的。晚清名醫大多入門時都曾經背誦過汪昂的《湯頭歌訣》。 讀過上述書籍的話,基本上已經可以說一隻腳步入中醫之門了。對於並非學習中醫的人來說,懂了這些,再找中醫看病的時候,你至少可以分辨出醫生的優劣和處方的合理性了。如果是學習中醫的人呢?這些遠遠不夠,還沒完全入門呢。中醫院校的學生,讀過這些書就可以認真學習中醫的內、外、婦、兒了。學習這些科目時,有一本書是值得閱讀的,那就是《醫宗金鑒》。《醫宗金鑒》是乾隆朝由皇帝御批,由當時太醫院使(相當於院長)吳謙帶領太醫院編寫的一部教科書,供清代學醫的人學習。這本書基本代表了當時最高的醫學成就,除了晚晴系統出現的溫病學外,基本包括了中醫學除祝由科(醫學心理學)之外的所有學科,可以說是醫學的集大成之作。建國之前,許多醫生以《醫宗金鑒》為本學習中醫,並且成為名醫。此外,清末民初時河北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被譽為「中醫第一可法之書」,就是最可以效法的書籍,同樣值得一讀。 對過這些書之後一個中醫學徒就可以勉強出師了,即使不能葯到病除也應該不會出現誤人性命的問題。如果想葯到病除怎麼辦?系統學習《黃帝內經》這是中醫學的「祖經」,還要系統學習《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這幾部書在《醫宗金鑒》《醫學衷中參西錄》中都有系統闡析),這些是中醫的經典著作。此外便是涉獵歷代醫家的著作,特別是「金元四大家」即劉完素、李東垣、張從正和朱丹溪的著作。如此學習的話,就向著名醫的道路邁進了。讀過這些書,還有一部分書是要讀的,那就是醫案。中醫不同於西醫,醫案是中醫著作的重要組成,其中《臨證指南醫案》可以說是醫案中的一朵奇葩。當今中醫學界得泰斗鄧鐵濤先生曾經說過這部醫案教育了數十代的中醫。可見《臨證指南醫案》的價值。 學基礎→學臨床→學經典→學各家→做臨床→學醫案,這是一條中醫應該走的路,而作為一個對於中醫有愛好的人,同樣需要學習基礎,而並非人雲亦雲,需知有些中醫保健書籍是對的,還有一些不過是騙騙稿費罷了。知道中醫基礎才可以去偽存真。
㈣ 如何自學中醫零基礎學中醫
零基礎自學中醫可採取以下的學習方法:
中醫的課外書籍推薦
1、中里巴人的《求人不如求己》和《萬病皆可心葯醫》,裡面許多都是大道至簡的方法。
2、吳清忠的《人體使用手冊》系列,第一本感覺作者應該是對中醫的理解不太成熟,所以有些東西說的太絕對了,但後面的書有指出不完整之處。
3、徐文兵的《字里藏醫》。不得不說的是徐老師和梁冬一起做的一個節目國學堂之《從新發現中醫太美》裡面講的《黃帝內經》真的很棒,還有就是國學堂里也有許多其他的中醫特色分享,也是很值得一聽的。
㈤ 如何能學好中醫專業
第一單元:中基50;中葯50;西內40;法規10
第二單元:中診50;方劑50;西診40;倫理10
第三單元:中內90;針灸60
第四單元:中外40;中婦40;中兒40;傳染病30
我是五色土聊 歷史 ,我來回答:
要想學好中醫,要具備以下條件:
其一,你要有很高的悟性,敦敏持重,是那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人。
其二,你是中醫世家的後人,或者是有這種學習的環境,耳濡目染。
其三,要有德行,有仁者之心,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既常言說的醫者父母心。
其四,你要有謙虛卑下之心,拜有緣的高人為師,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其五,你發自內心的喜愛中醫,你覺得為患者解除病痛,會為你的內心帶來極大的滿足。
其六,你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學功底扎實,博覽群書。
你如果具備了以上條件,就有了學習中醫的基礎。
清代名醫黃元御,不是醫學世家,他通過自學和拜名師,終成一代宗師,他是乾隆皇帝的御醫,曾著有《黃元御著作13種》、《四聖心源》、《道德懸解》、《周易懸象》等,乾隆爺曾親書」 妙悟岐黃 」來褒獎他的學識,用」 仁德葯濟 」概括了他一生的人品,它的外文名字叫」 黃葯師 」,跟金庸筆下的黃葯師,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也許金庸老先生也很欣賞黃元御吧!!!
你好,我是中醫二羊。作為一位中醫專業出生的臨床中醫生,我來分享一點我的經歷。
第一點:學好中醫專業未必意味著學好中醫一個中醫葯大學裡面的中醫專業,我們都知道課程有中醫基礎,西醫基礎,還有英語等等其他的課程。
中醫專業學的好的同學往往各個科都學得很好,所以他們的考試成績都非常的漂亮,甚至很多拿獎學金等等。
根據我的經歷,我發現在學校的時候,中醫專業學的好的大多都是女生,畢竟女生背書背知識的能力比男生要強,並且容易下苦功夫。
但是下了臨床就不一樣了,能很比較喜歡中醫的女生真的很少,這我想也是,估計為什麼 歷史 上還是少有中醫大家是女性的。
我並沒有任何歧視女性女生的意思,但是總體來看我身邊的人喜歡中醫,並且用好中醫的女性相對於男性要少。
學好中醫專業各門課程考的很好,但並不意味著中醫學的很好,中醫學得很好,也並不意味著中醫學的很好。
第二點,中醫知識學得很好,並不意味著中醫臨床很好。我們都知道,學習中醫需要記憶大量的知識,還有葯物,方劑等等,這些基礎知識也是必備的,但是這些知識學的好的同時也有一個弊端。
一旦下了臨床就會發現中醫臨床是非常的靈活和需要變通的,書本上教的一些知識,這個時候有的反而成了死的東西。反而成了條條框框。
第三點,中醫臨床在課外,我想想要學好這門專業的話,不僅僅局限於課本,或者是背好書,考好試。
上學時候我不是一個乖乖的學生,看的課外書比較雜,或者是中醫課外書比較多一點。下臨床了,我反而覺得我以前看的課外書對我幫助比較大。
最後,學好中醫真的是要花很多的功夫和時間,那我現在下臨床也發現上學的時候背過的方歌,歌訣,熟讀過的經典條文,對我非常的有用。
我們的後面的一些中醫學子,或者是師弟師妹們在基礎這方面多下功夫。當然中醫一輩子都學不完,書看不完,後面的路還很長。確定自己是真的喜歡中醫就下定決心學吧,
如果不喜歡沒興趣,可以趁早改學別的。
我是中醫二,中醫於我而言是一種愛好,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態度。
一、最重要的是需求和興趣。自身或家人體弱生病久治不愈需要中醫,見證過中醫治療效果產生興趣。只有有需求和興趣,才能自願投入大量精力去學習。
二、醫學院的中醫專業,學習內容多,要側重基礎知識的記憶,經絡穴位,方劑中葯,經典條文。為以後臨床打基礎也為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做准備。
三、樹立長遠目標。學好中醫困難很多,知識書籍汗牛充棟,自身認識、悟性局限性,外界干擾質疑誘惑。只有確立終身學中醫,才能不被眼前的短期的問題干擾。
四、獨立思考。現在是學好中醫最容易的時代。舊時「江南諸師秘仲景方而不傳」,現在網上各種中醫大師的真知灼見都能查閱學習。只要你想,你堅持,沒有什麼能阻擋你。
五、盡快入門。中醫是為治病救人的,臨床效果差是沒入門。早入門才能有機會登堂入室。
這個問題好難回答啊!
先問兩個問題
1、要說學「好」,好的標準是啥,跟誰比?
與扁鵲、華佗比,還是跟 張仲景、 李時珍、皇普謐比,還是以施今墨、張錫純為標准,還是以當今的中醫博士畢業為標准?還是以研究出一個治療某種病症的特效通用方為標准?比如治療某種罕見病。我是能治療普通型白發了,能讓黑發人種的人終生不長普通型白發。
2、你是上中醫專業本科學習,還是業余學習?
下面發表我的觀點
1、先說最簡單的:業余自學。在當今的醫療法律制度下,沒有執業醫師資格,就不能行醫;在當今醫患矛盾白熱化的 社會 ,動不動就訛詐你幾萬,甚至上百萬,你即使通過自學,已經對古醫書的內容字斟句酌、倒背如流、融會貫通、學富五車,敢給誰看病,先扣一個非法行醫的帽子,啥都完了。你學了,只能給自己用,給家裡人用,而中醫學是經驗醫學,沒有大量的臨床實踐,想妙手回春,手到病除,只能是做夢!現在剛剛開始試行的中醫「確有專長」操作,也只能局限於某一方面,那樣的話,人群小,經驗就會少,要想經驗豐富是不可能的。
病症是從瞎治開始的,沒有大量的病人作為實踐的基礎,有再深厚的理論基礎也沒有用,再說了,醫學的理論多數是瞎編的,不通過臨床實踐,根本不容易理解。還有,名醫沒有壽命太短的,太短了就沒有那麼多的經驗,就不會成為一代名醫。多數人都不服我說的:醫學理論是瞎編的。縱觀所有的中醫書籍,沒有合著,都是獨著,因為合著必然要吵起來。當代的中醫教科書是學西醫的人士編的。所以寫到「消渴」章節時,裡面既有「消渴」,又有「消渴症」,又有「消渴病」,還有「上中下三消、腎消」又有「糖尿病」,一塌糊塗。
醫學復雜萬千,醫學博大精深,沒有名人指點,很難深悟其理。就連那些字都很難搞清楚,再加上本來寫的就不清楚。《黃帝內經》里的許多生僻字(所有的生僻字可以到我的qq空間的日誌里去找),連字典里都很難查到。查到了又有許多解釋錯了。當今最權威的《漢語大字典》中的許多關於醫學方面的「 字 」的解釋出現錯誤。我已經給其糾正了20多處,故此編委會贈送我一套《漢語大字典》。到現在已經發現了100多處。全部寄到編委會了,待其再版時進行修改。
( 紅色的版本是贈送給我的 )
2、再說比較難的:
通過學校學習,首先要高考成績優秀,記憶力好,在校期間刻苦學習,成績一直優異,不斷進取,研究生,博士生,拿到畢業證,但是這時只能算學到了理論,而沒有實踐經驗,如同馬謖一樣,只善於:紙上談兵。治病的經驗要來源於實踐,而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才不是盲目的實踐。但是問題是,中醫理論大部分都錯著呢,怎麼能學完了就技藝超群呢?因為不論中醫與西醫的醫學理論,都是從瞎編開始的,而且多數都錯了,所以教科書在不斷地被修改。因為中醫沒有長足的進步,就沒有大刀闊斧的修改。我正在從事這方面的努力,而且經過這樣的努力後,學完了就會診治病症。醫學的理論和臨床大部分是脫節的。看看我以「風」字為首,把與風有關的中醫和西醫方面的知識串通起來的效果圖。通過造出新名詞,准確表達事物,在中西醫間架起了一座立交橋,這樣中醫和西醫的結合就融合在一起了。
將來的醫生必須中西醫都會,因為中醫 與西醫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只有取長補短,才能在治療病症時得心應手。
3、最後說最難的。
以「神醫」為標准。因為人體是整體,奧秘無窮,是與自然界和整個宇宙密不可分的,而(語言)文字是非常笨拙的,不能用現有的文字表述明白,而且永遠也表述不明白,只能是個大概,而且必須在共同認知的基礎上才能明白。比如經絡,沒有一定內功的人,或沒有內視能力的超能力的人,永遠不可能清楚其中的奧秘,只能知道一點皮毛而已!
西醫通過解剖,永遠也解剖不出經絡、穴位、精神、意識,等。離開整體和活體,非常多的功能是不存在的。所以西醫不可能擊垮中醫,中醫也不可能擠垮西醫,西醫的優勢人所共知。只有中醫與西醫,包括其它醫學完美結合才是正道。
怎麼又是一個相似問題。
我給你指條路。讓您找到路。
讀經典 跟名師 上臨床
跟明師,讀經典,勤臨床
醫者仁術,學醫先立德
?:如何能構學好中醫專業?:那就是能構二字,有信心!感恩於 社會 !高雅丹薄的思想品征,晨救人類的人才,才能學好。如孫思邈,扁鵲,華佗,素素,朱丹溪,軒轅傳奇的人物,太上,太乙,九銀真經,張三峰經典,從文字出坎到當今盛行,沒有信承,根本無力專業之談論。學好中醫:一,從自已適變人體,看古書有多辯能力,二,書中有取徑,三,學藝仿師,得忽精華,師言曰:假傳萬倦書,真傳一詢活的原則。四,勤奮之勞,就會有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