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以下:
三、神州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天宮二號」成功發射升空。神州十一號飛船2016年10月19日3時31分,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並進行一系列的空間實驗。
四、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五、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Ⅱ 新中國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
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
1966年,中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
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1983年,研製成功「銀河1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號飛船載人(楊利偉)航天飛行成功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Ⅲ 中國科技有哪些
1.、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獲圓滿成功
國防科技工業局宣布,2014年11月1日6時42分,再入返回飛行試驗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順利著陸,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獲得 圓滿成功。
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於2014年10月24日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科研人員將對飛行試驗獲得的數據進行深入研究,為優化完 善嫦娥五號任務設計提供技術支撐。
試驗器服務艙將繼續在太空飛行,並開展一系列拓展試驗。首次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 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關鍵技術,為確保嫦娥五號任務順利實施和探月工程持續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2、量子通信安全傳輸創世界紀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及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和清華大學合作,通過發展高速獨立激光干涉技術,結合高效率、低雜訊超導納米線單光子 探測器,將可以抵禦黑客攻擊的遠程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安全距離擴展至200公里,並將成碼率提高了3個數量級,創下新的世界紀錄。
2014年11月7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了這一重要成果,審稿人評論認為「實用量子密鑰分發的重要里程碑」和「物理和技術上的重大進展」,並被選為「編輯推薦」論文。同時,歐洲物理學會下屬網站《物理世界》也以《安全的量子通信傳輸到遠距離》為題,對其進行了報道。
3、 超級稻畝產首破千公斤
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團隊牽頭的國家 「863」計劃課題「超高產水稻分子育種與品種創制」取得重大突破。
2014年9月24日和10月10日,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任組長的專家組和農業部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程式華等專家,在牛形村和紅星村現場測產,平均畝產分別達到1006.1公斤和1026.70公斤,首次實現了超級稻百畝片 過千公斤的目標,創造了一項里程碑式的世界紀錄。
這是農業部首次針對超級稻千公斤攻關品種組織的國家級測產驗收。2014年,「Y兩優900」在全國13 個省市自治區的30個示範片開展高產示範攻關,在較為不利的氣候下仍獲得豐收。
4、光通信技術取得新突破
「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傳輸基礎研究」國家「973」項目在武漢通過驗收,在國內首次實現一根頭發絲般粗細的普通單模光纖中以超大容量超密集波分復用傳輸80公里。
傳輸總容量達到100.23Tb/s,相當於12.01億對人在一根光纖上同時通話。這一項目由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牽頭,華中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單位參與,實現了我國光傳輸實驗在容量上的突破。
網路傳輸容量是衡量國家網路承載能力和水平的關鍵性 指標。這一項目致力於打造超高速度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傳輸網路,為下一代光傳輸網路進行的技術儲備,推動我國在光通信領域保持國際領先地位。
5、首架國產大飛機下線
2015年11月2日,中國自主研製的大型客機C919首架機在上海正式下線。C919飛機自主創新有5個標志,包括飛機總體方案、氣動外形、飛機機體設計與製造、系統集成及工程項目管理等。
研製人員針對氣動布局、結構材料和機載系統,實現先進材料首次在國產民機上的大規模應用、數百萬零部件和機載系統研製流程高度並行。在研發的集成創新過程中,全產業鏈上有將近20萬人參與研發製造,其採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輻射拉動了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基礎學科進步及航空工業發展。
業內專家認為,C919總裝下線對於中國民機產業發展、基礎工業實力提升、發展製造強國具有深遠的意義。按計劃,該飛機將於2016年首飛。
Ⅳ 中國十大頂尖技術是哪些我國這十大技術能位居世界第一
我國目前的科技水平已經是處於世界前列了,甚至有很多頂尖技術能稱之為世界第一,那麼你知道中國十大頂尖技術是哪些呢?今天本站世界之最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目前我國能位列世界第一的十大技術,其中包括了量子技術、激光技術、高鐵技術等,下面我們便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中國十大頂尖技術:
1、量子技術
2、激光技術
3、高鐵技術
4、航空航天技術
5、無人機技術
6、陶瓷技術
7、水稻技術
8、橋梁技術
9、水利水電技術
10、超級計算機技術
1、量子技術
在就是我國的超算技術,雖然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速是來自美國,但是我國的神威、天河二號等超算都是榜上有名的,我國的超級計算機技術也是領先世界很多國家!
Ⅳ 中國科技成就有哪些
中國科技成就有:
1、蛟龍號探海
蛟龍號作為我國正在應用的唯一一艘深海載人潛水器,在探索深海中有重要作用。
下潛深度是國家深海探索能力的象徵,在世界科考作業型載人潛水器中,只有蛟龍號能達到7000米的工作深度。
美國《紐約時報》專門發表文章對中國的深海勘測計劃給予了關注,這篇文章總結說:「蛟龍號」深潛器所進行的深潛試驗與進入外太空一樣,是中國崛起的重要標志」。
對於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的中國來講,能否去深海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2、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建成將中國天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更為深入的世界:它開創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被認為能在未來10至20年內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隨著索網諸多技術難題的不斷攻克,形成了12項自主創新性的專利成果,其中發明專利7項,這些成果對我國索結構工程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
它將推動我國天線製造技術、微波電子技術、並聯機器人、大跨度結構等高新技術的發展。
3、超級計算機
每秒9.3億億次!這是「神威·太湖之光」的浮點運算速度。
2017年6月,在德國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神威·太湖之光」憑借這一「超級速度」第三次出現在榜單榜首位置,實現三連冠。
2016年11月,基於「神威·太湖之光」,我國科研團隊完成的「千萬核可擴展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應用項目獲得了2016年超級計算機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成為我國高性能計算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4、三代核電技術
2017年8月1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三代核電技術、國家大型先進壓水堆重大專項CAP1400示範項目1號機組主管道熱段A彎管完成,彎曲半徑和彎曲角度符合設計要求。
CAP1400成功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實現了我國三代核電技術自主化,綜合性能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5、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2016年8月16日,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近年來,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領銜的量子通信團隊在該領域相繼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的大門,為我國在國際上搶佔了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成為國際同行的標桿,實現了從「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6、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也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自2012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現區域組網並投入運行以來,北斗系統的性能指標穩中有升,可以為用戶提供與美國GPS性能相當的高質量導航定位服務。
北斗系統已名聲在外,是國際海事組織認可和國際移動通信標准支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在2020年形成全球服務能力後,將成為世界一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Ⅵ 中國現代科技成果有那些
1、我國「人造太陽」裝置創造世界新紀錄
國家大科學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一重要突破標志著,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在穩態運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將繼續引領國際前沿。
東方超環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對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計劃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由於核聚變的反應原理與太陽類似,因此,東方超環也被稱作「人造太陽」。
該成果將為未來ITER長脈沖高約束運行提供重要的科學和實驗支持,也為我國下一代聚變裝置——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的預研、建設、運行和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2、國產水下滑翔機下潛6329米刷新世界紀錄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於2017年3月在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完成大深度下潛觀測任務並安全回收,最大下潛深度達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
「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是根據中科院B類戰略先導專項的部署,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製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水下觀測平台。
從原理樣機的研發到深淵觀測任務的圓滿完成經歷了13個年頭,包含淺海、深海、深淵等不同型號的水下滑翔機20餘台。
此次「海翼」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共完成了12次下潛工作,總航程超過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解析度的深淵區域水體信息,為海洋科學家研究該區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寶貴資料。
3、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
2017年5月3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科研團隊宣布光量子計算機成功構建。潘建偉團隊在多光子糾纏領域始終保持著國際領先水平,團隊利用自主發展的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量子點單光子源,通過電控可編程的光量子線路,構建了針對多光子「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
實驗測試表明,該原型機的取樣速度比國際同行類似的實驗加快至少24000倍,通過和經典演算法比較,也比人類歷史上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和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運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這台光量子計算機標志著我國在基於光子的量子計算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奠定了堅實基礎。
4、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飛
我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國產大型客機C919於2017年5月5日14時許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C919的全稱是「COMAC919」,COMAC是C919的主製造商中國商飛公司的英文名稱簡寫。
「C」既是「COMAC」的第一個字母,也是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的第一個字母,體現了大型客機是國家的意志、人民的期望。第一個9寓意「天長地久」,19寓意C919大型客機最大載客量190人。
C919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志性工程,凝聚了國內最優秀的設計人才和工程人才,針對先進的氣動布局、結構材料和機載系統,研製人員共規劃了102項關鍵技術攻關,包括飛機發動機一體化設計、電傳飛控系統控制律設計、主動控制技術等。
5、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
2017年5月18日,我國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這是「中國理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所凝結而成的突出成就,中國人民又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
源源不斷的天然氣從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層中開采上來,點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鑽探平台「藍鯨一號」的噴火裝置。這是我國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對資源量佔比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儲層可燃冰成功實現試采。
從「藍鯨一號」起步的可燃冰試采,不僅對我國未來的能源安全保障、優化能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甚至可能給世界能源接替研發格局帶來改變。
Ⅶ 中國的高科技有哪些
中國的高鐵技術是在世界上是比較領先的,高鐵現在是作為我們國家的一張名片,一般也會向外國推廣。
我們的移動支付在世界上也是比較領先的、
1、激光技術。我國激光技術世界第一,領先全世界15年。
2、超級稻及其他農作物雜交技術。超級稻被世界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3、陶瓷技術。陶瓷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領先技術。
4、反衛星武器技術。我國已經發明寄生星多年。現在開始向菲律賓的一顆商業衛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國才有,世界任何國家都沒有研製出來。是我國鎮國之寶。
5、建橋技術。我國是造橋王國,有「世界橋梁博物館」的美稱。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橋,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橋。
6、高原鐵路建設技術。青藏鐵路是世界高原鐵路技術難度最大的技術。
7、巨型水電站建設技術。我國建設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代表世界水電技術的最高水平。
8、排灌機技術。安裝在駱馬湖的抽水機直徑8米,計劃再安裝直徑12米的機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9、智能機器人技術。我國的水下螃蟹系統,是世界獨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