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很多技術實力很強的985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生仍然選擇讀研
每個人選擇考研的目的都出於自身需求的角度來衡量,考研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繼續在本專業領域內繼續深造,這是很多名校本科生平時學習生活中共識,這也是名校的教育魅力所在。
一般情況下,985院校保研率其實很高的,保研推免競爭也很大,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保研成功或者保研到自己想去的院校,當然也有的考生一開始可能錯過了保研報名或是保研的院校自己並不滿意,寧可報考到自己想去院校,這些人選擇考研就非常正常了。
某些計算機專業實力非常強的985院校,雖專業實力強,但成果多出在研究生階段,起碼也在碩士階段才會接觸更高端更先進前沿的技術領域,承擔國家級重大的項目,作為本科生可能也只是邊邊角角,帶點打雜的味道,想要參與這些高精尖的項目,那麼讀研讀博也就是必然了。
誠然985名校本科畢業就業比較容易,但這些院校的本科生在這樣的平台和資源環境里,對專業領域的追求也會更高,彼此之間的競爭也是非常明顯,不進則退,無論是專業能力還是將來的就業深造,在一定程度上都要求自己要做到更好,讀研也就理所當然了。
總之,無論你的競爭對手是什麼樣的出身,你都要明白,在考場上你要戰勝的不僅僅是身邊的人,而是全國的人,甚至很多比你優秀的人,那麼如何戰勝這些優秀的人,才是你的目標!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你的轉發,我的10w+
我是張雪峰,一個讓學習變得更快樂的考研老師
大家出門一定要記得戴口罩,勤洗手,盡量不去人多的地方,減少外出。
為什麼很多技術實力很強的985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還選擇繼續讀研?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因為這些考生想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領域繼續深造,繼續發展,成為該專業領域的學術型人才和卓越人才。
雖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力強大,包含的學科領域也非常豐富它,所涵蓋的各個專業方向的就業具有絕對強大的競爭力,而旦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都具有絕對的發展空間,但是也僅僅是從事計算機科學基礎工作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以及維護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要從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領域更高層次,更高級別,更加廣闊的空間的研究,還需要更加強大的知識支撐,理論支撐,還需要培養自己強大的創新理念,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另外,更有不少的考生,把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碩士研究生的學習,博士研究生的學習,甚至博士後學習,納入了自己人生職業生涯的規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著名的985工程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因為成績非常優秀,被保送到的國外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或者國內著名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研究生,著名大學的保研率是非常高的。因此,這些著名的985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本科選擇了繼續深造,繼續發展。
計算機專業,現在幾乎成了神專業了,只要是計算機畢業,那各個揚眉吐氣,如果是環化生材畢業,上大學都不敢說自己是啥專業,恐怕被別人嘲笑。
現在各大論壇網站都很透明,大家以討論,結果都出來了,環化生材,畢業基本不去轉行,就沒有任何出路,985環化生材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作,月薪三千,博士月薪也就五六千,而人家二本計算機,起薪就上萬,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而且環化生材千年不漲,計算機年薪越來越高,985計算機碩士,起薪都是20萬到30萬,而環化生材呢,起薪上萬的博士,全國都找不出幾個來。
所以,任何大學的環化生材都不能學,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其他高校就更不用提了。
咱們高中時候,大學老師總是說:上了大學就輕鬆了,結果你上了大學學理工科發現,輕松個屁,輕松的後果是期末不及格。
也有老師說:你上了211/985重點大學,上了清華北大,任何專業畢業都前途一片大好,這句話其實也是錯誤的。上了任何大學,如果選錯了專業,那你就over了,不是學校不行,而是行業不行。
所以大家都躲著農林類大學,都一窩蜂的去兩電一郵,兩財一貿,這個選擇就很對 ,而且去任何211/985重點大學,理工科第一選擇就是計算機,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哪怕這個211大學的計算機實力再差,都應該學,而且畢業收入絕對是最好的。
哪些大學計算機實力強?計算機實力強的大學都是國內頂級的大學。
第三牛不說了,除了西電外清一色的985大學。
上面我說了,計算機畢業收入都很高,所以這些大學應該是本科畢業就有一個很好的前途了,但是實際情況呢?絕大多數學生都選擇了讀研究生,為何?
國內最牛的清華大學姚班智班,那深造率可以說說百分百,清華大學計算機實力全國第一大家沒異議吧, 清華大學除了叉院的姚班智班外,還有一個計算機學院,深造率都是非常的高。
為何呢?越是牛的大學,牛的專業,深造率越高。因為這個待遇啊,基本上是學歷越高,待遇越高,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北航計算機夠牛吧,北航的本科生平均年薪是12萬,而碩士是19萬,博士是21萬,所以大家肯定都願意讀研了。
西電的學生收入,計算機是最高的,這一點沒有疑問,不過本科生基本在八九千,而碩士平均上萬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在各大知名企業和知名國企,招聘門檻很高,基本上都是碩士起步,本科生基本上已經不要了,或者需求量很少,而且待遇比較差,所以這就逼著大家都去讀研究生。
另外這些知名985本來保研率就很高,加上讀研的那就更厲害了。
比如北航,升學率基本達到73%。頂級985都是這個比例了,所以越是好大學,讀研的人越多,越是熱門專業,讀研畢業後待遇會更高, 華為的百萬年薪,那都是准對博士,本科生想都不要想了。
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
計算機現在是最熱門的行業,收入特別高,另外什麼樣的人都能找到工作。
我自己知道,有個文科生,她特別喜歡計算機編程,大學畢業工作一年之後去北大青鳥上了兩次培訓班,就華麗麗地到IT公司應聘去了,現在已經是某個小部門的頭了。
這不算神奇,我看網上有人說,他的同事原先是送快遞的,後來自己參加了培訓班,轉行當碼農,據說幹得不錯。最神奇的是,我見到網上說,國外有位流浪漢,他自學了計算機,因為國外的圖書館都是免費開放,裡面有電腦,又有很多的公開課。他應聘成為了一位碼農。剛工作時,他還是流浪漢。
很多去國外讀博士,嫌自己專業不好的人,也會轉行,經常就轉到計算機專業,拿個碩士。
總之,讓大家覺得計算機門檻很低,阿狗阿貓都能幹。
確實,計算機行業的進入門檻是不高。不過,這只是一個方面。還有另一面。
計算機的上限看不到頭,計算機的前沿在產業界,搜索、語音識別、雲技術、自動駕駛、機器視覺、人腦介面、AI等研究最活躍的都是IT巨頭公司們,像谷歌、亞馬遜、臉書、網路和微軟等。
我曾經遇到過美國在計算機領域很著名的一位教授,問他某個方向的發展趨勢。他說,他不知道,如果知道了,他就去開公司了。這句話有些半開玩笑,也部分是實情。
張亞勤一直是在微軟和網路工作,曾經是網路總裁,這次高調加盟清華,當智能科學的講席教授。他本人有60多項專利,500多篇論文,比高校中的大牌教授厲害多了。這次阿里巴巴的王堅入選了工程院院士,這是民企第一人。他主持的阿里雲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唯一一個雲計算系統,性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阿里雲當然厲害啊,大家想想看,雙11那麼多人同時登錄、買東西,世界上有幾家公司禁受得起這種巨量的沖擊?需要很高的技術門檻。
最後,我們可以看看北航畢業生的薪水比較,北航畢業生的平均年收入為18萬。很多人不信,不信的人是不了解情況,在北京高教界的人都知道,北航現在基本算是一個計算機出名的學校了,它的學生大量地在計算機行業內就業,所以工資收入極高。可以看出來,北航的碩士和博士,收入比本科生高多了。
所以,在計算機專業,如果有能力,要盡量讀研。
大家覺得呢?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作為一名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導師,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當前重點大學計算機專業的讀研比例還是比較高的,一方面原因是重點大學的保研比例本身就比較高,另一方面原因是IT行業的結構升級也包括人才結構升級,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更多的本科生選擇讀研。從近些年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的就業情況來看,讀研之後會明顯提升自身的崗位級別和薪資待遇,而且也會獲得更多的研發資源。
計算機相關專業整體的就業表現還是比較不錯的,很多本科生也會順利走上開發崗位,但是隨著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行業將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因為單純地「模仿」已經走到盡頭了,國內的互聯網企業要想在產業互聯網時代獲得新的突破,必須具有自我創新能力,而這個過程必然需要大量的創新型人才。
從目前的教育體系來看,研究生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要渠道,而且像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方面的人才更是以研究生教育為主要培養方式,這就導致了研究生的薪資待遇相對於本科生有一個明顯的提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前的考研熱現象。
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有比較大的區別,在本科教育階段,不論是重點大學還是普通大學,在課程體系方面並不會有較大的區別,而研究生教育的區別則比較大,研究生教育往往能夠體現出一所高校的學科實力和科研實力,而且研究生教育幾乎會整合高校最為優質的教育資源,這也正是讀研的價值所在。
計算機專業可謂當前的熱門專業,作為985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想找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應該不難。既然如此,那麼,這些985大學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為何仍然要選擇讀研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先舉個例子。以電子 科技 大學為例,電子 科技 大學的計算機專業也是非常厲害的,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A,成電畢業生進入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的人比較多。在2019年成電發布的就業質量報告中顯示,2019屆本科畢業生起始平均薪酬在12.5萬元,而研究生的薪酬待遇要高於本科生。這也是不少學生選擇讀研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從就業單位上來講,本科畢業生大多隻能從事基本的編程工作。雖然薪酬待遇也不錯,但是未來的發展很有限。而研究生不僅僅是學歷高了,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努力,學到了更先進的知識,掌握了更高的技能,所以在選擇工作時,餘地更大。相比於本科生,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進入更高、更好的企業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未來的發展空間更大些。
第三:從所學知識來看,本科生主要學習基礎知識,因此本科生畢業想從事研發工作有一定難度,需要進一步學習。而研究生的定位就是創新性人才的培養,他們所學知識專業性更強,以後從事研發工作可謂得心應手。
985高校的保研率也是非常高的。有部分學生在校就被保研,有這樣的機會,如何不珍惜呢?這也是985 大學計算機專業學生讀研的又一個原因!
因為他們熱愛計算計專業!我的兒子也是重點大學畢業考研的,當初有企業年薪30萬聘他。現在博士畢業,不僅學到了更多的專業知識,而且學習能力空前高漲,那真是一般人比不了的!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先參考下這個問題,本科、碩士、博士有什麼區別?
曾今發生過一件事情,上海交大本科畢業生來微軟參加筆試,結果做不出來冒泡序列的題。所以學校強不代表技術高明,高考能考一個好的學校,上了大學後荒廢的也不再少數。
1.選擇繼續深造,有可能是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了自己的方向,現階段的大學教育,本科是學不到什麼東西的,本科就好比是一個學術圈的的圓圈,碩研究好比是在圓圈的邊緣留下了一個點的痕跡,而博士研究生的學歷,就好比是把學術圈的圓圈戳起了一個邊緣。
2.繼續深造也有可能是逃避就業,畢竟現在阿里,網路,騰訊的招聘都是要看學歷的,我老公在船舶類一家研究所工作,國企研究所是不會面對本科學歷招聘的,要想拿到研究所工作,都得是985高校的研究生,同時給你解決北京戶口。要不然在國企研究所本科學歷的進去只能做一些保障類的工作,而碩博研究生學歷的就不一樣了,通常會從事一些預研設計類的工作。這樣的想法也會導致985高校學生繼續讀研深造。
你們說的讀研,其實是碩士。
中國的高等教育 歷史 很短,1949年以後搞的是蘇聯模式,1977年以後開始學習美國和西歐模式,研究生教育從那個時候開始算是起步了。
中國的碩士,在近40年中,其實不是同一個東西。
1980年代,大專生都是很稀缺的產品,就不要說碩士了。那時候國內很窮,普通人一個月收入是幾十元,相當於幾美元,而美國人月收入上千美元甚至幾千美元,去美國留學讀碩士,經濟上感覺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提高非常大。
那時候,國內培養的碩士也少,非常稀缺,大學生畢業都包分配,碩士更有優越感。
到1999年擴招的時候,大學老師很稀缺,有個碩士文憑,很容易就當名牌大學的老師。
但是,這只是在中國經濟落後的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
在美國,碩士,基本就是本科畢業後的就業培訓班,是商業項目,是短期盈利項目,幾乎沒有學術屬性,入學門檻也很低,所以高露露長春理工大學碩士無法畢業,花錢去哥大拿個碩士文憑很正常。
美國學制和中國差別很大,美國醫學、法學沒有本科,也沒有碩士,就是本科畢業直接讀博士。美國也沒有直博的說法,博士本來就是本科畢業直接申請,不需要碩士。
在美國,碩士是不能算作大學校友的,層次很低。
現在中國正在進行的大學改革,很多方面也在學習美國的經驗,碩士擴招已經很久了,開始泛濫了。
但是現在這茬大學生的父母,還是他們那個年代碩士稀缺,碩士值錢的觀念,他們沒有注意到大學改革的新趨勢,沒有注意到碩士擴招的規模,在為自己孩子規劃職業的時候,還用老的觀念,認為不讀個碩士影響今後發展,有的還認為沒讀碩士,面子也不好看。這些觀念其實都落後了,是錯誤的。
另一方面,現在大學擴招,大學畢業生產量太高,需要大學生的好崗位不多,就業的門檻也因此抬高不少,有的大學後勤保衛部門看監控的有編制的崗位甚至都要求有博士學位,也給人造成不讀碩士沒有發展的錯覺。實際上, 社會 上總的好崗位就那麼些,如果大家都去讀碩士,如果你的實力不足,仍然沒有用。
為什麼很多技術實力很強的985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很多選擇繼續讀研?
首先,實力很強的985大學不僅僅是計算機專業,其他專業也都是一樣的,學校實力很強,很多優質資源軟硬體實力都很強,選擇繼續讀研,可以繼續充實自己的專業本領,985大學,很多學校都有很高的保研比例,也是學校為了更好的培養人才開啟的通道,所以,對於畢業直接讀研和工作之後再考研,前者更便捷
其次,就就業來說,其實畢業生應該都很清楚,企業的需求已經逐步走向高學歷,起步都是碩士研究生,大學通識教育,哪怕是985大學,其實本科對專業的深度學習和工程研究都很有限,必須要通過一定時間專業上更深入的研究和實踐,才可以更快的走進工作崗位,企業也可以縮短培養時間,降低人才培養成本,所以高學歷,也成為企業招聘的趨勢。
最後,就長遠來說,碩士研究生在未來企業的發展和個人職業提升中優勢相對於本科畢業生來說更明顯。當然也不排除很多人眼裡的能力大於學歷,但學歷是敲門磚,沒有一定的學歷,就沒有機會進入到特定的行業中去,更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這個關系必須要理清楚,985學校的畢業生更加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不管學校處於什麼層次,專業處於什麼層次,都必須要知道就業形勢和競爭,好學校好專業的學生都在努力,那自己就沒有理由不學習不上進,畢竟所有的收獲都需要一步一步去努力。
❷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視頻王博士是誰
王堅。
王堅,1962年10月出生於浙江杭州,男,畢業於杭州大學,博士學歷,雲計算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1999年王堅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隨後在2008年9月加盟阿里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
2009年王堅創辦阿里雲並擔任總裁,在王堅的帶領下,讓阿里雲實現年營收近300億,整個阿里雲體系估值高達4500億。2012年王堅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9年王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主持研發中國唯一自研的雲操作系統——飛天,實現中國雲計算從0到1的突破。
1962年10月,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1980年,考入杭州大學心理學系,除了專修的工業心理學,還在學校旁聽計算機課程,1984年獲學士學位。研究生階段,王堅師從心理學家、人類工效學家朱祖祥教授。
❸ 王堅院士是心理學出身 為什麼成為了計算機方面的專家
說明其多才多藝,百事通,
幹啥都行。
❹ 為什麼阿里雲的王堅博士是心理學博士,卻可以做阿里的CTO
為什麼王堅博士是心理學博士,卻可以做阿里雲總裁、以及阿里巴巴CTO?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給大家說一個道理:有一種人叫做「先知」,他們能看到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未來,剛好博士就是這樣的人。
很多同學會說,王堅博士一行生產代碼都沒有寫過,一個沒有寫過代碼的人怎麼可以做阿里巴巴的CTO和阿里雲的總裁呢?
不過在大家的懷疑和質疑下,博士還是把阿里雲做起來了。並且阿里雲沒有走開源方案的穩妥之路,而是選擇了自研飛天阿里雲操作系統,並最大化實現「自主可控飛天雲」。
30歲教授、31歲博導、32歲系主任。
可能大多數同學都會說,就算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在體制內這么火箭一般的升遷速度,是不是得到了「特殊照顧」。特殊照顧不假,但是博士是靠實力征服學術界、工業界的。
博士當年是人機界面領域的世界級專家,主要是提升機器智能、提升機器效率,這裡面就包括了最核心的計算機前沿技術,負責過國家863課題。在杭大讀研究生的時候,也經常旁聽浙大計算機系的課程。
對於大公司來說,可能早期CTO還需要寫代碼,但是等企業到了一定的體量,CTO又不需要直接寫代碼。
寫代碼有軟體工程師、做架構有架構師、演算法優化有演算法工程師,CTO的職責是給大家畫一個「餅」,至於這么餅怎麼做、需要用什麼材料,這些交給具體去執行的人就好。
經常聽博士演講的都知道,感覺博士說的話「聽不懂」, 不是因為人家的思維混亂,而是他講的東西很可能就是未來的樣子。
就拿阿里雲來說,十年前博士給一群人講雲計算,講智慧城市,誰能聽懂呢?
馬老師都直言:感覺要分家了一樣,我也稀里糊塗的聽不懂,但感覺好像是未來的樣子。 不過在阿里雲最困難的時候,在阿里雲、以及博士個人面對外面質疑最大的時候,還是 馬老師毅然決然的站出來支持博士,並且在內網公開表示自己的態度:
在阿里雲發展初期,馬老師給最好的資源、給最好的工程師,不然阿里雲也不會有今天。
阿里雲的發展道路太艱辛了,當年已經譽滿天下的博士放下身段從0開始做阿里雲,被所有的人甚至是阿里雲無數的人質疑,很多人因為堅持不下去都離開了。在2012年阿里雲年會上,博士掩面哭泣,只有真正做技術的人才知道這裡面有多難。
很多事情,冥冥中自有天意。嚴格來說,王堅和馬雲都不是計算機科班出身,王堅是搞心理學的,馬雲是搞英語的;但就是馬雲,一個不懂計算機技術的英語老師利用計算機技術創建了阿里巴巴集團,也正是王堅,一個心理學博士生導師推動阿里創建了全球前三的雲計算服務---阿里雲。
馬雲曾經這樣說過:「 正是因為我不懂計算機技術,阿里反而對於技術非常敬畏,所以阿里能夠做成全球最強的計算機網路公司,謙虛點說,也是之一。 」這就是馬雲的邏輯,或許他認為由一個計算機領域之外大的又懂計算機的人來領導阿里的技術變革能夠做成一番事業,而這個人,就是王堅。那麼,王堅又是憑什麼能夠獲得馬雲的青睞來擔任如此重要的崗位呢?這當然和王堅個人的能力是分不開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王堅於1962年出生於杭州,和馬雲是老鄉;雖是老鄉,但馬雲和王堅的命運卻迥然不同。從王堅的個人履歷來看,他的人生用順風順水來形容並不過分。
1984年,王堅獲得杭州大學心理學系學士學位,雖然是心理學,主攻的研究方向卻是數字人機交互方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計算機心理學的一個分支,這為王堅後期進入計算機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6年之後的1990年,王堅已經獲得了杭州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從現在這個時間節點來看,能夠在6年內完成碩士和博士學生生涯,足以證明王堅並非池中物。1992年,王堅已經晉升為教授,一年後就成為了博士生導師。1998年,王堅已經出任杭州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同年入選「151」人才工程。 即便現在很多致力於走學術道路的人來看,這樣的經歷已經算作天才級別了。
雖然王堅一直在心理學領域摸爬滾打,但他更傾向於在計算機領域大展身手,卻苦於沒有機會。1999年,王堅終於迎來這次機會,他受到了微軟的邀請加入了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副院長,和李開復以及現在擔任小米公司聯合創始人的林斌成為了同事。同年,馬雲在杭州率領自己的師生好友18人成立了阿里巴巴集團。
王堅在微軟負責用戶界面、機器學習、大規模數據處理等研究以及北京adCenter實驗室,從這個時候開始,王堅的才華才真正和他的志向相吻合,他終於能夠在微軟這家 科技 巨頭身上將自己完全沉浸在超大規模的數據海洋之中。值得一提的是,王堅在微軟的研究成果SQM大數據技術成功幫助了Office 2007以及幾十個微軟產品的開發;不僅如此,王堅領導發明的墨水 科技 也應用在了ablet PC、OneNote 2003、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 2005,Windows Vista等眾多產品中。
所以,王堅的能力已經是被微軟充分證實過的,他不需要再向任何人證明自己。
2008年,正當王堅在微軟做得風生水起時,王堅的好友同時也是時任阿里巴巴的技術總監劉振由於技術上的問題找到了王堅,這是第一次王堅和馬雲相遇。王堅一看當時阿里的情形腦中立馬就知道了他可能會為阿里帶來的變革,巧合的是,馬雲一眼就認定了是王堅。
一個月後,王堅就加入了阿里集團並擔任首席技術架構師。 王堅的強項是大數據處理,而當時阿裡面臨的問題就是不知道如何處理如此超大規模的數據量,就算是從崗位匹配度山,王堅也是國內阿里的不二人選。
當王堅看到如此大規模的數據時,就和馬雲商量阿里要做自己的雲計算平台,這是王堅首次在阿里提出「阿里雲」的概念。馬雲知道後相當支持,還許諾一年給王堅的阿里雲項目投資10億,哪怕是十年也要完成"阿里雲計算"的項目;搭建雲計算平台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過程中王堅被認為是「騙子」,但他沒有放棄;終於,2013年隨著阿里收購了中國萬網,王堅藉助中國萬網的技術平台成功為阿里搭建好了一套完整的雲計算平台——阿里雲。
此後,阿里雲一路高歌猛進,開始向全國甚至全世界提供自己的雲服務。 包括12306在內的大型國企、大大小小的政府單位以及民營企業都成為了阿里雲的客戶,而阿里雲也一舉成為全球前三的雲計算平台。
大家不要想當然了。王堅是技術出身的,可不是大家想的文科生背景來做CTO。
他是心理學與計算機的交叉學科人機工程領域當年國內最好的專家之一。李開復組建微軟研究院北京office(後來這里成了中國AI和CTO的黃埔軍校)時,詢問國內這方面的權威,人家第一個推薦的就是王堅。而且他在微軟研究院表現是非常突出的,在研究方向的選擇和成果上都有獨到之處,讓很多其他搞更硬方向的科學家也不得不佩服。
在我看來,王堅可能是過去十年中國最成功的CTO。單看阿里現在幾千億美元市值里阿里雲估值佔多少就知道了。阿里雲單獨拆出來,應該已經是中國最大的技術公司之一。在公司里做技術花錢支撐業務,而是把技術本身做成業務,給公司掙出這么大的價值,CTO能做到這一步,極其難得。
CTO自己寫不寫代碼不那麼重要,關鍵是能在技術戰略上看的遠,找准正確方向,想清楚,而且能夠跟公司的CEO形成共識,獲得支持,在這個大方向真正落到實處,做出來。在這一點上,王堅非常成功。
謝謝您的問題。王堅是心理學博士,確是阿里巴巴的CTO(首席技術官),說明就要有人才,也要有伯樂。
王堅,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曾是杭州大學、浙江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生導師兼系主任。2008年選擇從微軟亞洲研究院加入阿里擔任首席架構師,2009年創建阿里雲並當了首任總裁,在從零開始的情況下,就「狂妄」地舍棄了相對保險的開源路線,堅持做大規模分布式計算系統-「飛天」。
王堅的技術觀與心理學無關。王教授是浙江大學心理學教授,浙江大學工業心理學國家實驗室主任。王堅於1999年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執行副總裁。因此,王堅具有工業互聯網的背景,而不是純粹的心理學。就像我們今天的觀點一樣,許多人多年前質疑王堅是一名心理學。去阿里進行科學研究是一件很大的事嗎?事實上,在進入阿里巴巴之前,王堅是微軟研究院的工程師。我們當時可以參考比爾蓋茨的口頭禪,「不要問我,找王堅去」,這表明了信任,王堅的技術專長也很明顯。
為什麼阿里巴巴雲的王堅博士獲得博士學位。在心理學方面,他可以成為阿里的首席技術官嗎?
王堅是一個強硬的人才。馬雲把阿里雲遞給了王堅。然而,王堅和阿里巴巴雲當時被視為一個笑話。該技術難以實現,前景不明朗。特別是,李彥宏和馬化騰也公開表示,他們不熟悉雲技術。王堅在阿里受苦,他心裡也有工作。阿里巴巴雲開發初期發生了很多事故,工程師睡不著覺。在最艱難的時期,80%的工程師離開了阿里雲。王堅說阿里巴巴雲是由工程師填寫的。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事實。多年以來,阿里雲一直是全球領先的雲計算技術,估值近700億美元。預計它將成為阿里巴巴旗下另一家價值100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王堅的堅持終於得到了回報。
1、王堅早年在杭州大學求學,杭州大學被浙大合並很久了,大部分人並不了解,實際上這所大學放到現在,應該是比廈門大學要強大的存在,其畢業生中的兩院院士、富豪、政治高官、海外知名教授等,放到現在至少比一大半的985高校要出色。其中,王堅所讀的工業心理學,當時在全國排名第一,創始人為我國工業心理學創始人陳立教授,而王堅在這個全國排名第一的工業心理學專業中,30歲做到教授、31歲做到博導、32歲任系主任,本身是極為出色的。此外,工業心理學是一門交叉科學,除了管理心理學、勞動心理學、工程心理學、人事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等等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之外,人機之間的交互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也是研究點之一。王堅博士在當年計算機在國內還處於初級階段時,就意識到了計算機在工業心理學中的重要性,於是會經常去浙大旁聽計算機的課程,以王堅博士的學習能力,計算機學到當時比較頂級的水平是可信的。這為他豐富的交叉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微軟之後,王堅主要從事用戶界面、機器學習、大規模數據處理等研究,這與他之前做的工業心理學一脈相承,可以說,王堅是國內大數據、機器學習和人機交互方面的先驅,這為他在阿里的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2、王堅是CTO而不是碼農,CTO的重要作用,第一是技術戰略,第二是技術管理。王堅在微軟時已經是大數據專家,看到亞馬遜雲之後,做阿里雲對王堅而言是自然的事情,雖然阻力很大,但王堅是「見過世面」的,他相信雲和數據代表了未來。實際上,阿里這些年的一些前瞻性產品和規劃,或多或少都和王堅有關: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新零售、領先的 汽車 操作系統AliOS以及後續的物聯網操作系統AliOS Things、領先的辦公社交產品釘釘、達摩院、中台等等,這些年在王堅的帶領下,阿里的研發費用不斷攀升,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王堅擔任技術高管,是非常稱職的。
4、不得不說馬雲用人方面實在是很強的,王堅這樣的技術戰略和管理高手,張勇這樣通盤的運營高手,曾鳴這樣的戰略高手等等,而淘寶的蔣凡是85年的,阿里的人才梯隊,在互聯網企業中應該是做的最好的。
很多人以為心理學是文科,實際上是理科。
王堅是杭州大學心理學博士,並做過心理學系的主任。在1998年前,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杭州大學並稱國內四大心理學系,其中杭州大學的工業心理學是國內第1的。
1998年,杭州大學被浙江大學合並。浙江大學也挺重視心理學系,還把它擴展成了心理學院。但遺憾的是,浙大心理學系在多個學科排名中卻比原來落後了。
為什麼我知道這些?因為我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
這個話題非常大,為什麼要界定只有動計算機的才能做CTO,由於人的很多固化思維導致了很多創新性的想法被抹殺,現在國內互聯網行業真正做出點技術含量的產品,阿里雲絕對算是非常出色的一個,如果換成一個懂計算機的人去搞,未必真能做得出來,因為在計算機領域學的時間太長了反而容易形成固化的思維,不一定有太多想法迸發出來,其實回過頭來看王堅的職業經歷。
地地道道的心理學博士,在國內還算是頂尖的,因為在學校裡面做系主任不會玩人際關系就辭職去了微軟的亞洲研究院,在裡面做出點名堂,因為機緣巧合遇到了馬雲,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訴了馬雲,結果馬雲被深深的打動,就當每年拿出10個億來做雲計算,結果在前幾年進展不是很順利的情況下,王堅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內外交困,在阿里集團內部已經分成兩個派系,一種堅持認為王堅就是不懂技術瞎胡搞;另外一種就是堅決支持王堅堅持去做,其中馬雲的決心最大,其實馬雲格局更大,就當是戰略投資了,沒有巨大的投入就沒有巨大的收獲,反過來講大家認為的心理學到底是個什麼學科。
王堅學的是工業心理學,這裡面很多的邏輯和思維模式基本上接近計算機,雖然本專業學的心理學,但王堅通過去蹭課學習計算機竟然在很短時間內就掌握住了計算的大量知識,不得不承認對於王堅本人來講在某些方面是天賦存在的,有些人即使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都會變得十分吃力,而王堅不僅僅在心理學領域有著極大的建樹,但在計算機領域後續通過自己的努力也玩的風生水起。
現在的大家提到心理學可能就會想到如何疏導人的思想等等,心理學的范疇非常的廣泛,而工業心理學裡面很多的邏輯已經設計上都接近於計算機思維,王堅能在微軟乾的風生水起絕對不是浪得虛名,任何一項新技術的誕生過程必然是痛苦的,之所以在阿里巴巴表現的比較明顯,主要原因在於當初國內互聯網出入如火如荼的上升階段,每年花10個億去做任何事情回報率都會非常高,所以大家在看到投入幾年還是沒有結果表示嚴重的懷疑,以致於在阿里巴巴的論壇有技術人員提出王堅會不會寫代碼這種異議,可見當時王堅的壓力有多大。
而在實際的阿里雲開發過程中,工程師更新了也是好幾代,先不要講裡面的辛苦程度,主要外在的壓力太大,很多人挺不住雙向的壓力就選擇了離職,在最關鍵的技術環節王堅沒有絲毫的退縮,所以技術人員都怕跟王堅匯報,因為只要沾上邊就能提出各種各樣的標准和要求,對於目標近乎苛刻的追求,也就是講並沒有因為外界的壓力而降低項目開發的要求,反而是變本加厲。當時流傳著一些話博士不知道用什麼魔力,攏住了一批技術骨幹跟著他賣命,現在的阿里雲技術不僅僅解決了當初的高並發問題,而且雲計算技術在全球已經能拿到第三的排名,僅次於亞馬遜,微軟,而且在解決12306的並發卡頓問題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現在的阿里雲已經是國產自主研發的一種標志和象徵,成為大家爭相傳誦的好故事,而在真正出來之前有多少人講這是一種騙局。
正是因為在這種特殊的身份下做出創新性的東西,如果搞個計算機博士未必真能跳出所謂的思維意識圈,從這點上看馬雲的戰略大局意識還是非常強大,看的是人不僅僅是未來,關鍵是在於能做出什麼東西來,王堅註定在阿里的 科技 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希望能幫到你。
因為,牛逼的人,只要認真起來,做什麼都是不差的。
牛人喜歡讀書,他可以考上清華北大。牛人喜歡做學術,可以做到教授甚至科學家。牛人喜歡搞技術,可以技術拔尖。
別說誰誰誰沒讀過書,但是卻賺錢無數。那是因為人家本來就牛,只是不喜歡讀書而已,
而且這種現象逐漸成為 歷史 。現在的牛人很多都是會以學習成績為榮來證明自己。
不是有句玩笑話話嗎?不會做飯的歌手不是一個好司機!雖然看上去是一句玩笑話,但也恰恰說明了,有些人天生就是有跨領域的能力,他們就是那些外來的和尚,能念出與眾不同的經! 而王堅這個心理學博士就是阿里雲的外來和尚,他在阿里巴巴就成為了一個現象的存在,以至於在他帶領阿里雲團隊的過程中屢遭質疑,在一致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逆襲成功,驚艷世界!
但成功總有原因,也並不是每一個跨界的人都能像王堅一樣會取得成功,因此王堅的成功有他的獨特之處。
王堅沒加入阿里之前可是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這足以說明馬雲當年為何會將一個心理學博士納入麾下!其實王堅在微軟就從事了機器學習和大數據處理的相關工作,所研發的大規模數據處理平台廣泛應用於微軟的廣告系統中,以及支持微軟的標志性產品Office和眾多產品的研發。08年就被中國計算機學會授予傑出貢獻獎,98年就入選了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所以王堅可是個IT領域老鳥!
計算機行業中有很多生物、物理、化學專業的轉行人員,他們擁有強大的邏輯分析能力,憑借其認真的鑽研精神,在進入計算機領域同樣做得很出色,甚至比大部分科班人員做得要好,尤其是在底層演算法和數據結構方面理解的更深刻。這是因為計算機其實就是一門工具類學科,更多的是為了解決現實業務問題。所以只要肯思考肯鑽研就能進入這個領域。
另外計算機需要很好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而王堅研究心理學,將心理學的很多理論很好的結合到計算機中,發揮了很好的創造力。
做一個將領容易,但要做一個統帥就沒那麼簡單了。而王堅具備了這種素質:
1、對目標的極致追求
2、強大的執行力
3、死磕到底的精神
記得在阿里雲的慶功會上王堅博士哭了,他會議了一路走來的艱辛,阿里雲團隊換了一波人又一波人,雖然受到了整個集團的質疑,但王堅博士還是堅持了下來。如果沒有對阿里雲的強大的信念,是不可能堅持到最後的。
馬雲是個奇才,他的成功離不開他強大的理解能力,看透了很多人和事,看透了很多商業背後的邏輯。一路走來,他身邊不乏精兵良將。阿里的每次變革總有人在合適的時間站出來又退到幕後,從11羅漢到蔡崇信,從孫彤宇到陸兆禧,從彭蕾到張勇,從王堅到胡曉明......馬雲慧眼識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正是馬雲在背後堅定的支持才有了阿里雲的今天,才有了王堅博士的感人事跡,所以我們要謝謝馬雲,是他成就了王堅,同時王堅也成就了馬雲的阿里雲。
任何事情都有道理,心理學貌似和IT的CTO沾不上邊,但學術分科不分界,現在是融合的 社會 ,融合就會產生新的力量,創造出新的元素,王堅博士成為CTO不會成為個例,今後會有更多的跨界人士,取得更多的成功!
❺ 阿里巴巴的王堅怎麼樣,哪裡很厲害可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阿里巴巴的王堅怎麼樣,哪裡很厲害可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應該是能力不一般
❻ 當年被稱為騙子的王堅,騙了馬雲100億,現在怎樣了
現在大家對於雲計算等詞語都不陌生了,甚至衍生出來很多雲養貓、雲旅遊等等網路熱詞。就算是沒有知識基礎的普通人也能理解一件事,那就是現在大家的生活質量飛躍得益於科技的進步,尤其是阿里系的各種改革,除了淘寶,就是世界第三的阿里雲。這個第三並不丟臉,要知道排在前面的亞馬遜和微軟本身發展歷史和經驗水平都很了不起,我國能過有阿里雲迎頭趕上是非常厲害的成就了。
如今的阿里雲,全球赫赫有名,市值超過六千億。終於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王堅還創辦了2050大會,用來聚集中國的科技人才,尤其是年輕科技人才。科研本身是非常枯燥且不知道能不能得到結果的一條路,在王堅、屠呦呦、北斗衛星系統成功之前,沒有人看好他們,他們只能付出超乎常人想像的時間和毅力,也正是有著這樣一批人們,新中國發展至今才有那麼多的奇跡誕生。。
❼ 王堅進入阿里10年,為何曾一度被罵「騙子」呢
因為王堅研發的雲計算項目,很長一段時間無法盈利,並且要消耗公司大量的資金,所以當時不少人認為王堅就是一個騙子。對於大眾來說,今天已經非常熟悉雲計算和雲服務了,這種技術可以幫助企業更方便去搭建自己的IT系統,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意義非常大。
但馬雲在面對這么大的爭議下,依然選擇相信王堅,這也讓阿里在電商之外,還有雲計算這塊重要的業務。如今的阿里雲計算已經是人盡皆知的,而王堅也憑借在雲計算領域的推動,獲得了院士稱號。這可是國內首次將院士稱號授予一位民營企業工作的科學家,這足以見王堅的地位。
10月22日,中國工程院公布院士增選結果,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當選院士。王堅主持中國唯一自研雲系統「飛天」的研發,實現中國雲計算從0到1的突破,是極少數來自民營企業的院士。院士,可以說對所有的學者、科學家都想追求的一個最高稱號。
❽ 阿里雲創始人:曾被人稱為「騙子」,馬雲卻為其投資100億,現在如何
所有的堅持都有它的意義,每一種成功,都是一點一滴的堅持構築起來的,大多數人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在看不到曙光時就選擇退縮,但往往在看到光亮之前,要經歷漫長可怕的黑暗,能忍受這些黑暗的人,最終會走向美好的未來。作為阿里雲的創始人,王堅是好樣的!正是有像王堅這樣的人,世界才不斷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