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在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都有哪些
美國在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有導彈、隱形戰斗機、航母技術最發達、空天飛機、研製中的電磁軌道炮和電磁彈射的福特號航母 等等諸多科技。
⑵ 20世紀5大尖端技術成果是什麼
20世紀的5大尖端技術成果
在科學的先導和生產的促進下,20世紀發展起來五大尖端技
術:核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和生物技術,在能
源、材料、自動化、海洋和環境等高新技術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
步。
1、核能與核技術
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反應將產生和釋放出遠大於機械能、化
學能等產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既安全
又清潔、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
1942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首次實現了
人工控制的鏈式核裂變反應。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
52年第一顆輕核聚變的氫彈爆炸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
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60年代以後,核電站進入實用階段,發展
至今已成為一種重要能源,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5。
核技術還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材料、考古和環保等領域
。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開始大量生產,1947年比利發明了C14測定
年代的方法,1951年開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療癌症,70年
代以來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廣泛應用於臨床,80年代
初發展到核磁共振掃描技術(MRI)。
2、航天和空間技術
1903—1914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為動力的航行理
論,奠定了航天學的基礎。1919年,戈達德提出火箭飛行的數學
原理,並於1926年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的火箭。
1942年,布勞恩主持設計發射的液體軍用飛箭成為二戰後各國火
箭發展的藍本。
1957年,蘇聯用洲際導彈的火箭裝置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
造地球衛星,「空間時代」從此開始。1961年,蘇聯發射載人宇
宙飛船,人類首次飛向太空。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
登月,人類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1971年,蘇聯建造空間
站,人類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動基地。1981年,美國發射航天飛
機成功,從此人類可以自由進出太空。
自50年代後期起,人類開始對月球和太陽系各大行星,以及
遙遠的行星際空間進行探測,至今已發射了100多顆空間探測器,
去揭示宇宙的形成與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間環境對人類
生存環境的影響。
3、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它對人類社會、經
濟、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06年,三極電子管的發明使電信號放大,從而使遠程無線
電通信成為可能。1947年,第一隻晶體管的誕生為電子電路集成
化和數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1945年問世的電子計算機,已經
歷了第一代(電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體管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電路,60年代中至70年
代初)和第四代(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70年代初開始)
等發展階段,80年代開始對新一代的智能計算機、光學計算機和
量子計算機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計算機向巨型化和微型化兩極
發展。70年代中,巨型機的向量運算速度超過了每秒億次;微機
則進入了千家萬戶,標志著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當今,巨型機
的運算速度已達每秒3.9萬億次,而計算機互聯網路則在2億多網
民的學習、研究、交流、貿易甚至娛樂等方面創造了嶄新的工作
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術
1917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輻射的過程中,提出了「受激
輻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論基礎。1958年激光被發現。19
60年美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紅寶石晶體做發光材
料,用發光強度很高的脈沖氙燈做激發光源,在這種受激輻射作
用下產生的一種超強光束就是激光。
繼紅寶石激光器之後,半導體激光器(1963年)、氣體激光
器(1964年)、自由電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
77年)等相繼問世。
5、生物技術
基因重組技術(又稱基因工程)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和
發展的現代生物技術的最前沿領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爾
伯和史密斯發現細胞中有兩種「工具酶」,能對DNA進行「剪切」
和「連接」;內森斯則使用工具酶首次實現了DNA切割和組合。D
NA的重組能創造性地利用生物資源,實現人類改造生物的遺傳特
征、產生人類所需要的生物類型的意願。80年代以來,已獲得上
百種轉基因動植物,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轉基因葯物的研
制和生產則將為人類的健康帶來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術(即生物工程)還包括細胞工程、
酶工程、發酵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等領域。1978年首例試管嬰兒路
易斯誕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現都是細胞工程的傑作;加酶
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則是酶工程的產品;現代發酵工業始於青黴素
的生產,現已大規模利用發酵工程生產抗生素等。至於根據需要
對天然蛋白質的基因進行改造,生產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
的優質蛋白質,更是日益受到重視,被譽為第二代基因工程。
⑶ 21世紀三大尖端技術
中國三大尖端技術是核能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其實還有激光技術和生物技術
⑷ 為何中國的一些尖端科技已遠超日本
中國在尖端科技方面超越日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饒,讓我們具備了一個大國崛起的基本因素,雖然在一定時期內處於落後狀態,這是因為過去的政治環境影響造成的,但是中國人的創造力還是非常強大,而且國家在科研方面有針
中國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隨著中日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中國會在更多科技領域完全超越日本,現在中國和日本已經不是一個數量級上的關系,不能夠同等看待了。
⑸ 光啟尖端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光啟尖端技術有限公司很好。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光啟尖端技術有限公司有五險一金,多樣化獎金、自助式智慧餐廳、單人/復式公寓宿舍、帶薪年假、子女六一假、節日福利、免費室內停車場,該公司很好。光啟旗下的深圳光啟尖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以電磁超材料技術為特色的創新科技企業。光啟尖端專注於高端裝備開發,業務涵蓋航空航天、國防工業等領域,具有豐富的高性能電磁結構設計經驗,雄厚的微波、電磁、復合材料研發實力。
⑹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新中國在尖端科技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1、掌握「兩彈一星」技術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2、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農業科技上的一項舉世矚目的成就。
這項技術自1976年在全國大面積推廣以後,僅至1994年,就已使中國的稻穀累計增產達2400億公斤。此外,該技術還被出口到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3、人工合成蛋白質
在生物技術方面,1965年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這項成果獲1982年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研發領導者王應睞因此被著名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譽為「中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之一」。
4、掌握回式遙感衛星技術
1975年1月29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試驗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原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
5、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試水
1971年9月,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試航。1974年「八一」建軍節,中央軍委將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斗序列。
⑺ 目前中國在尖端科學技術的創新力和歐美各國的差距有多大
眾所周知,新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可謂是突飛猛進,我們只用了短短幾十年便取得了西方上百年的成就,而且在部分領域成功實現了反超。於是就有部分媒體開始大肆宣揚,什麼吊打美國,碾壓西方之類的文章層出不窮。
其實不光是航天領域,在醫療,電子,軍工等領域美國依然是佼佼者。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差距大而選擇逃避,必須實事求是面對,承認對手的強大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中國想要崛起,不光要看到進步,更需要的還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然後奮起直追,看到差距,才能有前進的動力,還是那句老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⑻ 中國的尖端技術
東風2導彈;北斗定位;激光武器;核潛艇;中國軍隊傲視全球的六大類尖端武器 一是大功率激光技術。 中國研製的大功率激光武器已經裝備部隊,並且形成強大的戰鬥力,可以用來擊毀來犯的導彈,包括太空中的GPS通訊衛星。只要把美國的GPS通訊衛星和預警衛星擊毀,美國的所有導航設備就都變成聾子瞎子,所謂的信息戰優勢就盪然無存。 二是飛行器小動量變軌技術。 這方面的尖端技術,已經在"神五"飛船上成功使用。我們可以推測,利用這一技術,中國的導彈可以在飛行中隨意改變軌道,讓對方的攔截導彈撲空。讓美國的導彈攔截系統-"天網"(NMD-國家防禦系統)見鬼去吧! [page]三是多彈頭重入大氣層分導技術。 一個洲際導彈,可以帶3~5個核彈頭,在進入大氣層時分導瞄準不同的戰略目標。中國多次發射一箭雙星、一箭三星的大功率火箭,以及衛星回收試驗,而且每次都獲得成功,表明中國的這項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四是導彈核潛艇水下發射技術。 這使得中國真正具有了第二次核打擊力量,在所有陸基導彈發射系統全部被敵人摧毀的情況下,只要有一艘導彈核潛艇潛伏在水下,就可以實施核報復,12個導彈從水下近距離發射,每個導彈帶3~5個核彈頭,可以把敵方大部分戰略目標摧毀。 [page]五是潛艇超靜定技術。 利用目前的反潛探測設備都無法測出潛伏在水下的我國超靜定潛艇,中國潛艇在日本公海潛伏多日,卻沒有被發現,直到潛艇浮出水面才大吃一驚。 六是核武器小型化技術。 中國是個不太張揚的大國,其實中國早就擁有這個技術,將核武器作戰術應用,一枚小型核裝葯巡航導彈可以報銷一個航母戰斗群。當然,小型核武器技術裡面還包含了另一項威力無比的核武器技術:中子彈,中國的中子彈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想當年某國說中國竊取其中子彈技術,簡直是令人發笑,直到中國公布自己的部分檔案,某國就再也不談此事了。中子彈,雖然殺傷小,但對電子系統的破壞卻是非常非常巨大的
⑼ 新中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結束在尖端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主要表現
主要表現就是兩彈一星。兩彈,核彈與氫彈,一星,東方紅一號衛星。兩彈一星成功,是新中國在核技術與衛星研發技術成為繼美國與前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之後的第三國家。使中國有了核震懾的軍事力量,從而保證了以後幾十年的基本安穩(其間也有印,越等小丑作亂)。也為以後的科學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⑽ 未來十五年是我國突破最尖端技術的關鍵時期,將著重發展哪些領域
新能源、半導體晶元以及航空航天等都是重點發展的領域。
在我們國家經濟以及科技實力轉型的關鍵期,尖端技術領域的發展也成為了大家重點關注的目標。因為尖端技術領域如果取得重大突破的話,對於國家科技實力的的提升都會帶來巨大的幫助。不過尖端技術領域想要取得突破確實會比較困難,因此著重發展幾大領域也能夠集中優勢力量快速實現突破,而新能源、半導體晶元以及航空航天等領域都是尖端技術當中的重中之重。因此這幾大領域會成為未來著重發展的方向。
一、新能源領域能夠實現國家能源轉型。清潔能源領域對於國家能源轉型發展可以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這些年很多國家都把新能源領域放在了發展的首要位置。如果能夠在新能源領域打破現有僵局迎來技術突破的話,對於國家能源轉型以及減少對於進口能源的依賴都會起到積極的意義。因此新能源領域未來的發展會充滿著潛力。
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也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及挑戰。如何能夠把握好機遇以及挑戰,這對我們年輕人提出了更大的考驗,只有認真的打好基礎才能夠為國家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