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髖關節松動技術有哪些

髖關節松動技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2-31 04:56:58

㈠ 運動髖關節的鍛煉方法

運動髖關節的鍛煉方法

運動髖關節的鍛煉方法,運動也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在運動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積極運動也是一種生活態度,鍛煉身體有利於增強我們的身體素質,現在分享運動髖關節的鍛煉方法技巧。

運動髖關節的鍛煉方法1

一、床上鍛煉法

(1)髖關節伸屈活動鍛煉法:仰卧位,使關節伸展,雙手叉指合掌抱住股骨下端,利用反復屈肘力量往上拉與主動屈髖活動相結合,持續活動5~10分鍾,次數幅度逐漸增加。

(2)髖關節外展直腿抬高活動鍛煉法:仰卧位,雙下肢伸直,雙手置於體側,患肢外展直腿抬高25°~35°,持續1分鍾放下,作10次。同理可作側卧及俯卧抬腿,鍛煉外側及後側肌群。 (術後3個月開始)

(3)髖關節作外展、內收活動,雙膝屈曲約90度,與肩同寬,膝關節作內收、外展運動,持續5~10分鍾。

(4)髖關節外旋、內旋活動鍛煉法:仰卧位,雙下肢伸直,雙手置於體側,兩腳分開, 與肩相等,以足跟為軸心,作下肢外旋 內旋活動,持續5~10分鍾。

(5)髖關節屈曲位外旋、內旋活動鍛煉法:仰卧位,使膝關節屈曲100°,髖關節屈曲90°,雙手抱膝,利用手腕力量反復作外旋、內旋活動,持續5~10分鍾。

二、床下鍛煉法

(1)扶物下蹲法:單或雙手前伸扶住固定物,身體直立,雙足分開,與肩等寬,慢慢下蹲後再扶起,反復進行3~5分鍾。(術後半年開始)

(2)患肢擺動法:單或雙手前伸或側身扶住固定物,單腳負重而立,患肢前屈後伸內收,外展擺動3~5分鍾。(術後半年開始)

(3)內外旋轉法:手扶固定物,單腳略向前外伸,足跟著地,作內旋和外旋運動3~5分鍾。(術後半年開始)

(4)屈髖法:患者正坐於床邊或椅子上,雙下肢分開;患肢反復作屈膝屈髖運動3~5分鍾。

(5)抱膝法:患者正坐床邊、沙發、椅子上,雙下肢分開,雙手抱住患肢膝下反復屈肘後拉與主動屈髖運動相配合,加大屈髖力量及幅度。

(6)開合法:正坐於椅、凳上,髖膝踝關節各成90°角,雙足並攏,以雙足尖為軸心作雙膝外展,內收運動,以外展為主3~5分鍾。

(7)蹬車活動法:穩坐於特製自行車運動器械上,如蹬自行車行駛一樣,速度逐漸加快,活動10~20分鍾。

通過上邊的介紹我們知道了髖關節的鍛煉方法有哪些。髖關節的鍛煉方法分為床上和床下兩種方式,所以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適應自己的鍛煉方法。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每天鍛煉的時間和強度要有一個度,避免起到相反的作用。

運動髖關節的.鍛煉方法2

原創文章 禁止轉載

想有效瘦身、燃脂,卻不想花大錢上健身房?其實,對於有減重需求的朋友來說,散步就是人人都辦的到、簡單便利,又無須額外花費的運動好選擇。雖然適度散步對人體好處多多,但專家也提醒,想讓散步效果更加倍,學會如何用「髖關節」的力量正確行走,更是致勝關鍵!

散步姿勢藏學問!「髖關節步行法」燃脂更有效

雖然適度散步有助健康,但是怎麼走的正確、有效發揮燃脂效果,可就大有學問!想要成功運動到大腿內部肌群,帶動臀部肌肉,又不傷害關節,關鍵就在於學習「髖關節步行法」:

【髖關節步行法】

「髖關節步行法」能讓散步這項有氧運動發揮更好的效果,除了張開比平常更大的步伐,還要在腳後跟碰到地面時,盡可能打直膝蓋。只要想像腳後跟踩到地面的樣子,膝蓋就能自然打直。如此一來,就能利用臀部與大腿後側的肌肉往前邁步,膝蓋也能正確往上抬。

動作分解:

1、往前踏步時,膝蓋會先彎曲再踏出。

2、放鬆肩膀、挺起胸膛、伸直背部,讓上半身保持直線。踩到地面時,腳尖往前抬起。踩在地上的那隻腳的膝蓋要用力打直。

Tips:從側面看去,肩關節、髖關節根部、膝蓋骨的後側、腳踝幾乎呈現一直線,就代表姿勢正確。

㈡ 髖關節疾病應該怎麼治療你有哪些好的方法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髖關節關節病的最佳方法。髖部、臀部和股頭周圍的關節囊和韌帶軟組織,隨著年齡的增長,變性,負載、髖關節等因素的影響下差距縮小,骨質增生,患者疼痛,行走困難,線需要x光,CT和mri判斷,影響病人的生活重,為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解決方案,增加髖關節的靈活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第二種為髖臼內側入路,這種方式適合於長期負重、行走困難的患者,髖關節間隙狹窄,骨質增生明顯的患者。這種方式可以將髖臼內側入路改造為髖臼外側入路,並將病變部分切除,減少術中出血,減輕術後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第三種方式為置換。

㈢ 人工全髖關節的種類有哪些

人工全髖關節的種類很多(圖11-5-1)按固定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用骨黏合劑固定及不用骨黏合劑固定兩大類,而假體則按是否用骨黏合劑而有不同設計用骨黏合劑固定的有CharnleyMullerTR-28及Harris等類型

圖11-5-1人工全髖關節

1.適應證60歲以上髖關節病變所引起的髖關節疼痛,已不能應用其他手術治療而只適用股骨頭切除術的患者,是全髖關節置換術的主要適應證對要求改進髖關節負重及活動功能的較年輕的患者也可考慮本手術

(1)陳舊性股骨頸骨折頭臼均已破壞並有疼痛而影響功能者

(2)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包括創傷性特發性及可的松或酒精中毒引起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3)退行性骨關節炎對50歲以上,髖臼已受累,有較重疼痛及功能障礙者可行全髖關節置換術

(4)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強直性脊柱炎尤其是雙髖及脊柱受累者,應放寬年齡限制,提早行全髖置換術

(5)髖關節強直單側髖關節生理位置強直而無疼痛者,不是手術指征

(6)慢性髖關節脫位包括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髖臼發育不良,以及因創傷感染導致的陳舊性脫位而致繼發性骨關節炎者

(7)關節成形術失敗的病例

2.禁忌證(1)年老,體弱,嚴重呼吸循環系統功能障礙不能承受手術者

(2)髖關節有化膿性感染史者

(3)髖關節有結核病者

(4)40歲以下髖關節骨性關節病患者

(5)髖關節周圍的皮膚肌肉條件差者

(五)人工膝關節膝關節是全身最大結構復雜的關節運動功能要求較高人工膝關節置換後,要求達到負重伸屈外展及旋轉活動,穩定性好人工膝關節的設計種類多樣,大致可分為3型

1.髁型人工膝關節髁型關節設計基礎是膝關節的韌帶基本正常,而股骨髁和脛骨平台假體之間並無任何連接(圖11-5-2)髁型人工膝關節適用於韌帶基本正常的患者在切除關節時可借提高脛骨平台或降低股骨髁來恢復側副韌帶的緊張度術後作用於骨與人工關節間的主要是壓力髁型人工關節在骨質疏鬆骨和韌帶嚴重破壞以及明顯畸形時均不適用

圖11-5-2膝關節表面置換示意圖

2.鉸鏈式人工膝關節結構簡單,操作容易,易於矯正各種畸形,在嚴重骨和韌帶破壞以及骨腫瘤切除的情況下,可以獲得穩定不痛迅速恢復步行的功能缺點是負載完全由軸承擔,常可引致骨與人工關節間的松動或疲勞折斷(圖11-5-3)

圖11-5-3鉸鏈式人工膝關節(Guepar型)

3.其他類型這些設計企圖結合髁型及鉸鏈型的優點如球臼型人工膝關節Atten-borongh型假體及GSB型假體等

㈣ 在籃球技術中有哪幾種轉髖的突破技術

下面給大家講幾種轉髖的突破技術。

第一種、側身轉髖啟動。我們很多人在打籃球面對貼身防守的時候,都會很難快速擺脫對面的防守人員。那麼在這個時候我們只要使用側身轉髖啟動,那麼我們就可以輕松的破解貼身防守。側身轉髖啟動就是通過原地跳躍轉髖,然後讓我們的身體快速從側對籃筐而轉向正對籃筐的動作。

轉髖猶豫步可以給我們的突破增加一個節奏,在我們打籃球實戰的時候,突然的轉髖停頓會讓對方的防守人員產生遲疑,然後我們在這個時候就可以直接二次啟動,這樣我們就能輕松的突破出去。

㈤ 如何開跨,松髖

劈橫叉對你有幫助,兩腿向你的兩側盡力伸展,最好先把身體活動熱了再練,不容易受傷。

㈥ 髖關節脫位如何治療

【概述】
髖關節結構穩固,必須有強大的外力才能引起脫位。是一種嚴重損傷。在脫位的同時軟組織損傷亦較嚴重。且常合並其它部位或多發損傷。因此患者多為活動很強的青壯年。一般分為前、後及中心脫位3種類型。脫位後股骨頭位於Nelaton線(髂骨前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之前者為前脫位。脫位於該線之後者為後脫位。股骨頭被擠向中線,沖破髖臼而進入骨盆者為中心脫位。三種類型中以後脫位最為常見。這種損傷應按急診處理,復位越早效果越好。
【診斷】
有明顯外傷史,患處疼痛明顯,活動受限。患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可在臀部摸到脫出的股骨頭,大粗隆上移明顯。X線檢查可確診。
【治療措施】
1.新鮮脫位的治療
(1)後脫位的復位方法
①問號法(Bigelow's法)
在腰麻下,病員仰卧,助手固定骨盆,髖、膝屈曲至90度,術者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前臂放在腘窩處向上牽引,開始先使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使股骨頭離開髂骨),然後一面持續牽引,一面將關節外旋、外展、伸直、使股骨頭滑入髖臼而復位(助手可協助將股骨頭推入髖臼)。因為復位時股部的連續動作呈「?」形,似一問號,故稱「問號法」復位,左側後脫復位時,股部的連續動作如一個正「問號」,反之,右側後脫位為一反「問號」。
②提拉法(Allis法)
患者仰卧,助手的動作和術者的位置同上法,復位時術者先將患側髖和膝關節屈至90°,使髂股韌帶和膝屈肌鬆弛,然後一手握住小腿向下壓,另一前臂套住膝後部向上牽拉,使股骨頭向前移位接近關節囊後壁破口,同時向內外旋轉股骨幹,使股骨頭滑入髖臼,助手可同時將股骨頭向髖臼推擠復位。復位時常可聽到或感到一明顯響聲。此法比較安全。
③復位後的處理
固定:復位後可用單側髖人字石膏固定4~5周(或平卧用砂袋固定患肢使呈輕度外展內旋位),以後可架拐早期活動,但患側不能負重,待6~8周後,進行X線檢查,顯示無股骨頭壞死時再負重走路。
④手術復位的適應症
手法不能復位,應考慮及時手術復位。髖臼上緣大塊骨折,須手術復位並作內固定。
(2)前脫位治療原則同前,僅手法方向相反,復位後處理亦同。
(3)中心脫位宜用骨牽引復位,牽引4~6周。如晚期發生嚴重的創傷性關節炎,可考慮人工關節置換術或關節融合術。
2.髖關節陳舊性脫位,因髖臼內充滿纖維瘢痕,周圍軟組織攣縮,手法復位不易成功。可根據脫位時間、局部病變和傷員情況,決定處理方法。脫位未超過三個月者,或試行手法復位。先行骨牽引1~2周,將股骨頭拉下至髖臼緣,再在麻醉下試行輕緩手法活動髖關節,以松解粘連,獲得充分松動後再按新鮮脫位的手法進行整復。但切忌粗暴,以免發生骨折。手法復位不成功或脫位已超過三個月者應手術復位。對關節面破壞嚴重者,可根據患者職業決定做髖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病因學】
脫位分為前、後脫位和中心脫位三種類型,以後脫位最常見。後脫位是由於髖關節在屈曲、內收,受到來自股骨長軸方向的暴力,可使韌帶撕裂,股骨頭向後突破關節囊而造成後脫位。若髖關節在屈曲和輕度內收位,同樣外力可使髖臼頂部後緣骨折,股骨頭向後脫位。如髖關節在中位或輕度外展位,暴力可引起髖臼骨折,股骨頭沿骨折處向盆腔方向移位,叫作中心脫位,很少見。如髖關節處於外展位,股骨大粗隆與髖臼上緣相頂撞,以此為支點繼續外展,暴力沿股骨頭長軸沖擊,可發生前脫位。股骨頭可停留在閉孔或恥骨嵴處。如在下蹲位,兩腿外展,窯洞倒塌時,也可發生前脫位。
【臨床表現】
1. 後脫位
(1)髖關節在屈曲內收位受傷史。
(2)髖關節疼痛,活動障礙等。
(3)脫位的特有體征 髖關節彈性固定於屈曲、內收、內旋位,足尖觸及健側足背,患肢外觀變短。腹溝部關節空虛,髂骨後可摸到隆起的股骨頭。大轉子上移,高出髂坐線(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之連線,即Nelaton's line)。
(4)有時並發坐骨神經損傷,髖臼後上緣骨折。晚期可並發股骨頭壞死。
(5)X線檢查可確定脫位類型及骨折情況,並與股骨頸骨折鑒別。
2.前脫位時,髖關節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患肢很少短縮,大粗隆亦突出,但不如後脫位時明顯,可位於髂坐線之下,在閉孔前可摸到股骨頭。
3.中心脫位畸形不明顯,脫位嚴重者可出現患肢縮短,下肢內旋內收,大轉子隱而不現,髖關節活動障礙。臨床上往往需經X線檢查後,方能確定診斷。常合並髖臼骨折,可有坐骨神經及盆腔內臟器損傷,晚期可並發創傷性關節炎。
【並發症】
坐骨神經損傷
髖關節脫位的葯物治療
初期
【治法】 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方葯】
1.主方肢傷一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當歸12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紅花6克,黃柏10克,防風10克,木通10克,甘草6克,生地黃12克,乳香5克。水煎服,每日l劑。
2.外用方消瘀膏(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
處方:大黃1份,黃柏6份,梔子2份,木瓜4份,蒲公英4份,姜黃4份。共為細末,用水、蜜糖各半,調敷患處。
中期
【治法】 和營續損,舒筋活絡。
【方葯】
1.主方生血補髓湯(錢秀昌《傷科補要》)
處方:生地黃12克,白芍9克,川芎6克,黃芪9克,杜仲9克,五加皮9克,牛膝9克,紅花5克,當歸9克,續斷9克。水煎服,每日l劑。
2.外用方紫荊皮散(王肯堂《證治准繩》)
處方:紫荊皮、膽南星、半夏、黃柏、草烏、川烏頭、當歸、川芎、烏葯、補骨脂、白芷、劉寄奴、牛膝、桑白皮各等份。共研細末,飴糖調敷患處。
後期
【治法】 補益氣血,強壯筋骨。
【方葯】
1.主方舒筋湯(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加味
處方:當歸12克,陳皮9克,羌活9克,骨碎補9克,伸筋草15克,五加皮9克,桑寄生15克,木瓜9克,黃芪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外用方海桐皮湯(吳謙等《醫宗金鑒》)
處方:海桐皮6克,透骨草6克,乳香6克,沒葯6克,當歸5克,川椒10克,川芎3克,紅花3克,威靈仙3克,甘草3克,防風3克,白芷2克。共為細末,裝入小布袋內,煎水熏洗患處。
髖關節脫位的練功活動 在牽引期間應進行股四頭肌及踝關節功能鍛煉。解除牽引後,可扶雙拐患肢不負重下地行走,3個月後逐步負重鍛煉,以減少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和創傷性關節炎。
預防常識:
髖關節脫位,應及時診治。因為有少數脫位會合並髖臼骨折,必須有X線攝片確診。早期復位容易,效果也較好。陳舊者,多數要手術復位,效果相對不好。此外,治療不當會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嚴重地影響關節功能。
本病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注意生產生活安全避免受傷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另上需注意髖關節脫位應及時診治因為有少數脫位會合並髖臼骨折必須有X線攝片確診早期重定容易效果也較好陳舊者多數要手術重定效果相對不好此外治療不當會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嚴重地影響關節功能

㈦ 關節松動術簡介

目錄

1 拼音

guān jíe sōng dòng shù

2 概述

關節松動術是治療者在關節活動允許范圍內完成的一種針對性很強的手法操作技術,具體應用時常選擇關節的生理運動和附屬運動作為治療手段。關節松動技術類似於我國傳統醫學中的手法治療(推拿術或 *** 術),但在理論體系、手法操作及臨床應用中,兩者均有較大的區別。

3 操作名稱

關節松動術

4 適應證

關節松動術適用於:

1.任何因力學因素(非神經性)引起的關節功能障礙,包括:

2.關節疼痛、肌肉緊張及痙攣。

3.可逆性關節活動降低。

4.進行性關節活動受限。

功能性關節制動。

對進行性關節活動受限和功能性關節制動,關節松動技術的主要作用是維持現有的活動范圍,延緩病情發展,預防因不活動引起的其它不良

5 禁忌證

1.關節活動過度。

2.關節因外傷或疾病引起腫脹(滲出增加)。

3.關節的急性炎症。

4.關節部位的惡性腫瘤。

5.未癒合的關節內骨折。

6 准備

不需要設備。要向患者說明治療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7 方法

7.1 1.患者 ***

治療時,患者應處於一種舒適、放鬆、無疼痛的 *** ,通常為卧位或坐位,盡量暴露所治療的關節並使其放鬆,以達到關節最大范圍的被動松動。

7.2 2.治療者位置

治療時,治療者應靠近所治療的關節,一手固定關節的一端,一手鬆動另一端。

7.3 3.治療前評估

手法操作前,對擬治療的關節先進行評估,分清具體的關節,找出存在的問題(疼痛、僵硬)及其程度。根據問題的主次,選擇有針對性的手法。當疼痛和僵硬同時存在時,一般先用小級別手法(Ⅰ、Ⅱ級)緩解疼痛後,再用大級別手法(Ⅲ、Ⅳ級)改善活動。治療中要不斷詢問患者的感覺,根據患者的反饋來調節手法強度。

7.4 4.手法實施

(1)手法操作的運動方向:操作時手法運用的方向可以平行於治療平面,也可以垂直於治療平面。治療平面是指垂直於關節面中點旋轉軸線的平面。一般來說,關節分離垂直於治療平面,關節滑動和長軸牽引平行於治療平面。

(2)手法操作的程度:不論是附屬運動還是生理運動,手法操作均應達到關節活動受限處。例如:治療疼痛時,手法應達到痛點,但不超過痛點;治療僵硬時,手法應超過僵硬點。操作中,手法要平穩,有節奏。不同的松動速度產生的效應不同,小范圍、快速度可抑制疼痛;大范圍、慢速度可緩解緊張或攣縮。

(3)手法操作的強度:不同部位的關節,手法操作的強度不同。一般來說,活動范圍大的關節如肩關節、髖關節、胸腰椎,手法的強度可以大一些,移動的幅度要大於活動范圍小的關節,如手腕部關節和頸椎。

(4)治療時間:治療時每一種手法可以重復3~4次,每次治療的總時間在15~20min。根據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可以每天或隔1~2天治療一次。

7.5 5.治療反應

一般治療後患者即感到舒適,症狀有不同程度的緩解,如有輕微的疼痛也多為正常的治療反應,通常在4~6h後應消失。如第二天仍未消失或較前加重,提示手法強度過大,應調整強度、縮短治療時間或暫停治療一天。如果經3~5次的正規治療,症狀仍無緩解或反而加重,應重新評估,調整治療方案。

7.6 6.脊柱常用的關節松動技術

(1)頸椎:

①分離牽引:患者去枕頭仰卧,頭部伸出治療床外。治療者右手托住患者頭後部,左手放在下頜,雙手將頭部沿長軸向上牽拉,持續數秒鍾後放鬆還原,如此反復數次。

②側屈擺動:患者 *** 同上。頭向右側屈時,治療者右手放在枕後及頸部右側,食指和中指放在擬發生側屈運動的相鄰椎體橫突上,左手托住下頜,上身左轉,使頸椎向右側屈。向左側屈時則相反。

③旋轉擺動:患者 *** 同上。向左旋轉時,治療者右手放在枕骨上托住頭部,左手放在下頜,雙手同時使頭部向左轉動。向右旋轉時則相反。

④後伸擺動:患者 *** 同上。治療者一側大腿向前放在患者頭後部支撐。雙手放在頸部兩側向上提使患者頸椎後伸。

⑤垂直按壓棘突:患者去枕俯卧位,雙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前額,下頜稍內收,以減輕頸椎的生理性屈曲。治療者雙手拇指並排放在同一椎體的棘突上,將棘突向腹側垂直推動。

⑥垂直按壓橫突:患者 *** 同上。治療者雙手拇指放在同一椎體的一側橫突上,指背相接觸,將橫突垂直向腹側推動。如果疼痛明顯,外側手的拇指靠近橫突尖,這樣,輕微的松動即可產生明顯的力學效應;如果關節僵硬明顯,外側手的拇指靠近橫突根部。

(2)胸、腰椎:

①垂直按壓棘突:患者去枕俯卧位,腹部墊一枕頭,上肢放在體側或垂於治療床沿兩側,頭轉向一側。治療者下方手掌根部放在胸腰椎上,豌豆骨放在擬松動的棘突上,五指稍屈曲,上方手放在下方手腕背部將棘突垂直向腹側按壓。

②垂直按壓橫突:患者 *** 同上。治療者雙手拇指放在擬松動胸腰椎的一側橫突上,指背相接觸或拇指重疊將橫突向腹側推動。

③旋轉擺動:胸椎旋轉時,患者坐在治療床上,雙上肢胸前交叉,雙手分別放在對側肩部。向右旋轉時,治療者左手放在其右肩前面,右手放在左肩後面,雙上肢同時用力,使胸椎隨上體向右轉動;向左旋轉時則相反。

腰椎旋轉時,患者健側卧位,下肢屈髖、屈膝。屈髖角度根據松動的腰椎節段而定,節段越偏上,屈髖角度越小,節段越偏下,屈髖角度越大。治療者雙手放在上方髂嵴上將髂骨向前推動。如果關節比較僵硬,治療者可以一手放在髂嵴上,一手放在上方肩部內側,雙手同時反方向來回用力擺動,這一手法對中段腰椎病變的效果比較好。如果是下段腰椎病變,可以讓患者將上方下肢垂於治療床沿一側,藉助下肢的重力來增加擺動幅度。

7.7 7.四肢常用關節松動技術

(1)肩關節:

①分離牽引:患者仰卧,肩外展約50°並內旋。治療者外側手托住上臂遠端及肘部,內側手四指放在腋窩下肱骨頭內側,拇指放在腋前,向外側持續推肱骨,然後放鬆,重復3~5次。

②前屈向足側滑動:患者仰卧,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治療者雙手分別從內側和外側握住肱骨近端,同時向足的方向牽拉肱骨。

③外展向足側滑動:患者仰卧,上肢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放在治療者前臂內側。治療者外側手握住肘關節內側,內側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側,四指向下向足的方向推動肱骨。

④前後向滑動:患者仰卧,上肢注意放鬆。治療者下方手放在肱骨遠端內側,將肱骨托起並固定,上方手放在肱骨頭上,將肱骨向後推動。

⑤後前向滑動:患者仰卧,上肢放在體側,屈肘,前臂放在胸前。治療者雙手拇指放在肱骨頭後方,其餘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前方,將肱骨頭向前推動。

⑥側方滑動:患者仰卧,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治療者外側手握住肱骨遠端及肘部固定,內側手握住肱骨近端內側並向外側推動肱骨。

⑦後前向轉動:患者健側卧位,患側在上,肩稍內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後。治療者雙手拇指放在肱骨頭後面,其餘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近端前面,由後向前轉動肱骨。

⑧前屈擺動:患者仰卧,上肢前屈至受限處,屈肘90°,治療者外側下肢屈髖屈膝放在床上與患側上臂接觸,內側手握住患者腕部,外側手握住肘部,在活動受限處擺動。

⑨外展擺動:患者仰卧位,肩外展至活動受限處,屈肘90°,前臂旋前。治療者內側手從肩背部後方穿過,固定肩胛骨,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聳肩的代償作用。外側手托住肘部,並使肩稍外旋和後伸,將肱骨在外展終點范圍內擺動。

⑩內旋擺動:患者仰卧,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旋前。治療者上方手握住肘窩部固定,下方手握住前臂遠端及腕部,將前臂向床面運動,使肩內旋。患者也可以取坐位,肩外展90°,屈肘90°。治療者內側手握住肱骨遠端固定,外側手握住前臂遠端及腕部,將前臂向下後擺動,使肩內旋。

?外旋擺動:患者仰卧,肩外展,屈肘90°。治療者下方手放在肱骨頭前面固定肩部並稍向下加壓,上方手握住前臂遠端及腕部,將前臂向床面運動,使肩外旋。

?松動肩胛骨:患者健側卧位,患側在上,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治療者上方手放在肩部,下方手從上臂下面穿過,拇指與四指分開,固定肩胛骨下角。雙手同時向各個方面活動肩胛骨,使肩胛骨作上抬、下降、前伸(向外)、回縮(向內)運動,也可以把上述運動結合起來,作旋轉運動。

(2)髖關節:

①長軸牽引:患者仰卧位,下肢中立位,雙手抓握床頭,以固定身體。治療者面向患者,雙手握住患者所需牽引的大腿近膝關節處,並用近患者側的上肢腋下夾持患者患側小腿踝關節處。雙手同時用力,身體後傾,將股骨沿長軸向足部牽位。

②後前向滑動:患者健側卧位,患側下肢屈髖,屈膝,兩膝之間放一枕頭,使上方下肢保持水平。治療者站在患者身後,雙手拇指放在大腿近端後外側,相當於股骨大轉子處,其餘四指放在大腿前面用力將股骨向腹側推動。

③屈曲擺動:患者仰卧位,患側下肢屈髖,屈膝,健側下肢伸直。治療者上方手放在膝關節上,下方手托往小腿,雙手同時將大腿向腹側擺動。

④旋轉擺動:患者仰卧位,患側下肢分別屈髖,屈膝90°,健側下肢伸直。治療者上方手放在髕骨上,下方手握住足跟。內旋時,上方手向內擺動大腿,下方手向外擺動小腿;外旋時,上方手向外擺動大腿,下方手向內擺動小腿。

⑤內收內旋擺動:患者仰卧位,患側下肢屈髖,屈膝,健側下肢伸直。治療者上方手放在患側髖部,下方手放在患膝外側將大腿向對側髖部方向擺動。

⑥外展外旋擺動:患者仰卧位,患側下肢屈髖,屈膝,足放在對側膝關節上,健側下肢伸直。治療者上方手放在對側骨盆上,下方手放在患側膝關節將膝關節向下擺動。

8 注意事項

1.治療者必須具備良好的解剖學、關節運動學、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疾患病理學等醫學基礎知識。

2.掌握適應證和基本操作手法。

㈧ 開胯和松胯的特殊方法,髖關節,骶骨,尾骨,腰關節的詳細介紹

講胯的重要作用,首先就要明白什麼是胯?胯在解剖學上的位置是哪裡?

傳統上講拳在談到人體上的部位時往往不夠精確,尤其我們口頭語言更是不嚴謹,造成很多誤解和不理解。只有把這些身體部位細節弄明白,才能一說就明白了怎麼做,才能知道每一個太極拳的動作鍛煉的是哪?才能做有針對性的練習,才能統一太極拳的術語,不會一個師傅解釋的一個樣,教的一個樣,才能使太極拳的訓練既有個性又有統一的標准,才能傳統和現代科學相結合,更有益於太極拳的推廣普及和提高。

很多拳理傳統上講的非常好,但是現代人理解不了,需要把經典用現代的語言簡單,清晰的描述出來,讓更多剛剛接觸太極拳的朋友能看懂,能夠知道怎麼練。不管是養生還是技擊都是有意義的。

我在講拳理拳法的時候一般會先講對應的解剖學上的定義,來避免描述不準確。同時對人體器官的直觀了解也有助於內觀禪修。

胯骨,即髖骨,構成骨盆外側半的向上擴展的大骨,有時口頭上我們也叫盆骨,嚴格講胯骨只是盆骨的一部分,只不過是盆骨上最大的骨骼。

髖骨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組成的,出生時,這三部分被透明軟骨分開,到到25歲時,三個區域將融合在一起合成一塊骨。

恥骨是位於骨盆前方的兩片骨頭,中間有空隙而非緊靠在一起,兩片骨頭間靠韌帶及纖維軟骨組織聯接起來,這個區域就叫恥骨聯合。

骨盆是由兩塊髖骨和一塊骶骨(還有尾骨)組成的。

兩個髖骨在恥骨聯合處連接,並與骶骨和尾骨(脊柱的骨盆部分)一起構成骨盆的骨骼組成部分,即圍繞骨盆腔的骨盆帶。它們在骶髂關節處與骶骨連接,骶骨是軸向骨架的一部分。

骶骨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與第5腰椎椎體的下面形成腰骶關節,與髂骨相應的關節面形成骶髂關節。骶椎的數目可能增加,如骶骨含有第5腰椎時稱腰椎骶化。

尾骨略呈三角形,由3~5節尾椎癒合而成,一般在30~40歲才融合完成。尾骨在晚年可與骶骨相癒合形成一骨。

胯關節就是髖關節由股骨頭與髖臼構成,屬球窩關節,是典型的桿臼關節。髖關節是人體裡面最大一個關節,一個最大的負重的關節,它需要很堅強的關節囊,肌肉附著,髖關節囊本身有韌帶加強,其中髂股韌帶是全身最強的韌帶,激烈的運動都需要髖關節的運動。

髖關節周圍就是我們人體最大的肌肉-臀大肌,也是最強大的肌肉之一!人體力量的源泉。

臀部肌肉覆蓋的面積很廣,許多下肢的動作都需要臀部的參與才能完成。臀部的力量和髖關節的靈活性直接決定了我們的運動水平。只有臀部才能提供運動中所需的超強爆發力。

一切人體運動皆是依靠肌肉收縮實現的。太極拳的發力同樣離不開肌肉收縮。只不過太極拳利用的是人體的脊柱附件核心肌肉和胯部等力量最大的肌肉,以及韌帶、筋等。

東漢·許慎《說文》胯,股也。腰和大腿之間的部分。

我們一般講的胯其實就是骨盆的區域,是包括了骨盆的盆骨的,不僅僅包括胯骨。胯既包括骨骼也包括肌肉,韌帶等等,我們在談拳理拳法的時候可以把它看成骨骼會更容易理解,也容易講清楚,但是必須明白這這是一種便宜說法。

《拳論》中說:「襠內自有彈簧力,靈機一轉鳥難飛。」說襠勁其實說的是胯。

講到這里我們才基本明白平時說的胯包括什麼,下面就要仔細分析拳論和拳理之中關於胯的動作究竟指的是哪一個部位。只有明白了這一點練習才能有的放矢。

第一個動作就是開胯

開胯的第一個意思,開髖關節

不管是舞蹈,瑜伽還是體操,武術等都離不開開胯,一般都認為這個胯指的是髖關節,髖關節有6個活動方向,開胯就是使髖關節的各個活動方向加大,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字馬,就是開髖關節的一個動作和結果。

使髖關節活動度加大,就是平時所說的開胯,活胯,是最主要鍛煉的地方。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可以借鑒舞蹈,體操,瑜伽,雜技等等各種運動的動作來進行開胯,開髖關節,太極拳的開胯在這一點沒有什麼特殊性,所有其他運動的開胯方法技巧都可以借鑒。

開髖關節的動作很多,不需要多講了,只講一個大家可能不知道的開胯動作,就是靜坐,在雙盤單盤打坐時也是在開胯,時間短感覺到的都是腿難受,時間長了就能感覺到胯了,時間一到要夠長才行,一般每天8個小時以上。

不同的動作拉伸的髖關節韌帶部位都是不一樣的,結合解剖學有目地的去練習比較好。

開胯的第二個意思,開恥骨聯合和骶尾關節

恥骨聯合由兩側的恥骨聯合面借纖維軟骨連接而成,有恥骨上韌帶、恥骨弓狀韌帶加強,有人將恥骨聯合算做半關節。

太極拳中有人把開胯也叫圓襠還有叫調檔,吊檔,開襠園胯,襠部(即會陰部)要開圓,不可夾成人字形似的尖襠,要兩膝微向外分開,胯根撐開。

開胯圓襠的動作核心不是膝蓋,不是兩胯,圓襠不一定非要兩腳兩膝向外分開,外形也可大可小,不一定非要兩腳分開很大。重點是尾閭。卷尾閭是動作,是因,開胯圓襠分膝是果。主動力是尾閭向前卷再向上提,自然就會開胯圓襠分膝。尾閭能上卷才能虛靈,人體重心並不是像秤砣一樣落到地面,而是通過尾閭上卷向上提,帶動大腿內側筋收縮,人體在松沉的基礎上有上提之意,松沉同時上提,才會虛靈,圓活,才不會遲滯。

只有做好圓襠,重心轉換,虛實變化才能靈活,才有圓活一說。圓襠可以使我們更好的支撐,重心穩定。

練太極的人體中總是存在兩股相反的力量,開中有合意,化中以含發,不知不覺中完成力量的圓融轉化。常常守中,用中,著著式式不離中,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任何方向發力。這兩股相反力量的存在最終形成身體的整勁。

練拳不能陷入一些名詞名相當中,有很多名詞如收臀、斂臀、溜臀、坐胯、落胯、掖胯、松腰、腰眼後突、腰伸直、垂尾閭、扣尾閭這些詞都是從臀和胯、腰的角度去描述卷尾閭這個動作帶來的外形特徵,不是用力或者動作的主體,只要抓住卷尾閭這個動作,自然全都能做到了。

尾閭向前卷再向上提(上圖左側),這個卷尾閭的動作就是在開恥骨聯合,女性分娩時,恥骨聯合之間的裂隙增寬,以便胎兒順利娩出。力量是由尾閭推動,帶動髖骨向兩側打開,髖骨的向兩側打開動作通過髖關節推動股骨頭,再傳遞到膝關節促使膝關節外分,膝關節外分的力量通過小腿傳到腳上,推動腳尖外分打開。胯為人體下半部分的根節,這個過程就是「根節催」的原理。在拳架中不同式細節上會有所變化。

剛開始胯部沒有覺知時是無法做到根節催的,只能先從最容易的腳膝去調整,通過腳和膝帶動胯分開,帶動坐胯,整個過程和以後先動尾閭是反著的,是練拳的過程,可以說沒有懂勁永遠做不對動作,即使外形看著再漂亮也沒有里邊的勁力傳遞,也不算入門。

懂得用胯去催動膝和腳,懂得轉胯一般膝蓋就不會受傷,膝蓋受傷主要是因為拳架膝蓋不過腳尖的錯誤理解,和打拳時的膝蓋擰轉這些違反生理常識的動作。

卷尾閭的主動用力點是尾閭,尾骨,其實就是尾閭周圍的肌肉收縮,有恥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和尾骨肌,這三部分肌肉一起控制尾骨。恥骨尾骨肌專業叫尾骨肌,簡稱PC肌,PC是恥骨和尾骨英文字母的字頭簡稱。卷尾閭就是一定會鍛煉到恥骨尾骨肌。

男子的PC肌是從陰囊到肛門之間的肌肉群,它起著抬起陰莖的輔助作用;女子的PC肌是陰道到肛門之間的肌肉群。經常練習PC肌,可以提高性生活的質量,對提高性興奮度和陰道收縮能力等肯定是有作用的。對痔瘡、前列腺增生的預防和女性尿道括約肌的鍛煉也很有好處。國內外都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提肛也是鍛煉恥骨尾骨肌的方法,很多養生和氣功武術都把提肛和卷尾閭混為一談,就在於這兩個動作都會鍛煉到恥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提肛肌由恥骨直腸肌、恥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所組成。

提肛和卷尾閭都可以鍛煉到尾骨和尾骶關節,這就方便了我們練習尾閭,在平時坐著或站立都可以進行尾骨肌的收縮練習,練習久了自然會有效果。

提肛時腰椎可以一點不動,但是卷尾閭一定要骶椎腰椎尾骨一起運動。

很多拳師特別重視尾閭的重要作用,是脊柱之機關,真正的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地,練拳時尤其要留意骶椎尾骨。

卷尾閭能調動整個脊柱形成豎弓形,力量沿脊柱縱向傳遞到肩,通過沉肩傳到肘,通過墜肘傳遞到手。寸勁,彈抖勁都離不開卷尾閭,會做卷尾閭手才能放鬆,在做動作是發力點在尾閭處,意念在尾閭處,其他地方只不過是力量傳遞點而已,自然能松,整個過程就是動量傳遞。

再加上胯的橫向力就形成了整體的螺旋勁,太極拳的動作是腰胯合一的。骶椎及時脊柱的一部分也是胯的一部分,主要是我們練拳時自己要分清老師指的是腰還是胯,具體到每一個骨骼我們才不會練錯。

據報道太極拳名師董虎嶺晚年因糖尿病而腿部截肢坐在輪椅上,也能將人打出丈遠。太極拳名家李經悟晚年前列腺手術後,行動不便,坐於椅上猶能發放人。原因何在?坐著胯不動但是腰可以動,腰動的結果和卷尾閭形成相同的一個結,腰一折疊,命門後突,後背弓成,力由脊發,力量節節貫穿傳遞到手上,一樣化發。

練太極拳還得糖尿病和前列腺,能發人有什麼用?養生如此不練也罷。太極拳應當能治糖尿病和前列腺才對。

人各有志,養生技擊目的不一,切莫混為一談。

太極拳論中講一動無有不動,關鍵在於尾閭要動,胯要動。

胯動是盆骨內部之間的相對運動,不是整個身體亂晃,不是扭腰,腰椎不適合扭轉,最好不做扭轉發力,避免受傷。扭腰則胯不動,則肩胯難合,肩胯不合,更何論手足合。傳統拳里句話叫腰馬合一,講的是腰胯合一,一起轉動,腰避免單獨扭轉,旋轉必帶胯。

蹲牆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動作,非常好,以後再專門講這個。

開胯的第三個意思,開骶髂關節

太極拳中的開胯並不是單純的指髖關節,更重要的是指增加骶髂關節的活動度。骶骨與髂骨和骶骨與尾骨間,均有堅強韌帶支持連結,形成關節。

骶髂關節有強韌帶,很難鍛煉到,一般的舞蹈瑜伽,體操等等運動員,胯關節都能開的很大,而內家拳練習者很少有能做到一字馬的,但是內家拳發出來的力量不是舞蹈運動員所能比的。區別就在於內家拳的開胯還包含了骶髂關節的鍛煉,強韌帶意味著強大力量,太極拳拳架看著慢慢的,但是每一個動作都在做胯的開合,就包括了骶髂關節的開合和骶骨與尾骨間的動作。

骶骨既是脊柱的一部分也是盆骨的一部分,是連接髖骨和脊柱的連接點,骶髂關節是連接人體最大兩組力量的核心地方,是身體最大的縱向力和最大的橫向力的轉換結合地,能不能形成身體的整勁,關鍵就在於這個連接點。縱橫交匯才能產生螺旋,能量匯聚集中,就是身體上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體現,大到宇宙星辰,小到DNA,螺旋結構數不勝數,身在其中的我們人體自然也無法離開螺旋。太極拳的動作亦是由螺旋組成,手臂走螺旋,身體有螺旋,練時常有,用時才靈。平時講的纏絲勁,「滾鑽」之力其實就是身體走的螺旋。

內家拳用龍虎之力來形容脊柱和胯的力量。太極拳放鬆的是手臂和腿部四肢末梢的肌肉,才能重點使用脊柱和胯周邊的肌肉,才能學會獨立的控制胯部動作,所以練習太極拳胳膊腿的肌肉不會變強,但是胯和脊柱的肌肉,就是臀大肌和脊柱兩側的豎脊肌,腰肌這些肌群和韌帶筋骨會增強。骶骨上沒有肌肉,是臀大肌和豎脊肌連接的三角地帶,豎脊肌貫穿聯結上下和脊柱的橫突左右,起到了一個像水泥里的鋼筋作用。

基本的原理就是用進廢退,肌肉放鬆就只能用筋骨調整身體,多用脊柱和胯部分的肌肉,這些筋骨和肌肉自然就會增長變強。

太極拳不是不長肌肉,初期甚至中期脊柱和胯部的肌肉一定是增長的,才能發揮出打擊力量,但是只有放鬆才能節節貫穿將力量傳遞至手上,只有末梢的放鬆才能在鍛煉到脊柱和胯部肌肉的同時增強覺知力,控制力,有覺知方能控制。

光有這些肌肉還不行,更重要的是關節的韌帶,一般傳統上叫做筋,當然筋的概念更廣泛,但是在此就認為是韌帶肌腱有利於理解和練習。脊柱、髖關節和骶髂關節的韌帶形成張力,力量才能形成崩彈的效果,才能發揮出巨大的力量,不管是絕對力量還是速度都需要有韌帶的參與。

如果想鍛煉控制這些韌帶就要做相應的動作,一般拳架都包括了,放鬆不放鬆都可以鍛煉到,放鬆重要是增強覺知力,可以體會到骨架支撐,對於筋和肌肉的練習作用不大,完全可以借鑒各種單式動作練習關節。

張三豐的十三勢歌決中講「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這里的腰隙,腰間,有人說是命門或丹田或腰眼,似有不妥。命門和丹田早就有了名稱如果是指命門為何不直接說,反而用腰隙,腰間,於理不通,腰眼和腰隙也對不上。古人將骶骨骶椎算作腰的一部分也是合理的,隙和間對於骨骼縫隙和中間完全說得通,而下兩句「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誰求,屈伸開合聽自由」都是在講的骶椎的部位,上下呼應,重點都是在講骶髂關節,骶椎,尾閭這個練拳重要部位。

經常把腰骶連在一起稱呼,有時候太極拳中說腰其實講的是腰骶或者是胯。比如說有時候轉腰是在說轉腰胯。

下丹田就在盆骨的中心,子宮或精囊是生命延續,繁衍後代之所,理應受到重點保護,所謂的丹田鼓盪,丹田開合其實就是說的骶髂關節,骶椎,尾閭的動作,再具體點的動作就是卷尾閭,和髖骨的開合。

能夠專門練習骶髂關節的動作並不太多,或者說一般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個關節,甚至不知道這個關節能動。

八卦掌走圈的作用簡單講就是在活動骶髂關節,在開骶髂關節,每一步都是在拉伸骶髂關節的韌帶,所以效果神奇。走圈其他的好處和這個相比都是次要的,其他的功效比如所謂的擰轉螺旋勁,整勁,身體靈活等等其實都是在骶髂關節和髖關節的開合靈活的基礎上產生的。至於說在轉圈中放鬆體會天人合一,無人無我境界等感受其實是屬於行禪的范疇和走圈沒有必然聯系,此點上轉圈並無特別出色的地方,走路靜坐同樣可以達到而且會更容易。但是開骶髂關節和走圈是最直接的因果關系,胯關節都是次要的,走圈轉掌作為八卦掌的基本功,是練習八卦掌的人必須要學的,練習太極拳平時也應當經常練習。

詠春的站樁兩只腳向中間扣,達到的效果也是松開骶髂關節,和走圈是一樣的。

趙堡太極拳還有一個在拳架中練習胯的動作就是單側髖骨的起落,提起腳,不是腳蹬地,不是只抬腳,是提胯,提單側胯骨,髖骨。落腳時是單側胯骨落,如此提腳落腳自然極輕,腳底不受力,膝蓋不受力。如欲提胯必須先合胯,合胯後移重心使欲提胯的腿變成虛腿。每一次轉換都包括了胯的開合起落。所以趙堡太極拳看起來會比較放鬆,如行雲流水,瀟瀟灑灑。外行看不出門道,其實內含堅剛。

在上樓梯是有意識的不用大腿的力量而用提胯邁台階,膝蓋盡量少許彎,可以避免膝蓋受力,走路會很輕盈,不會踩得樓梯很大聲音。先打個預防針,這樣上樓梯,胯是很累的。在練踢腿時,先提胯,身體的平衡和穩定會掌握的很好,發力點是胯,合著內臟,上半身形成整勁,整個身體的提墜,身體重量,韌帶肌肉收縮幾股力量合成一處,形成巨大的打擊力。

總結一下,松開骶髂關節的動作基本都是腳尖向中間合,來拉伸骶髂關節的韌帶。

骶髂關節一般不能活動,妊娠後在激素的影響下,韌帶稍許鬆弛,各關節因而略有松動,對分娩有利。平時諺語所說的「月子病月子養」的原因,就是恥骨聯合,骶髂關節這幾個關節的韌帶不容易打開鬆弛,葯效難以到達,只能等再生個小孩時,關節松動邪氣排出,病就好了。

趙堡太極拳拳架幾乎每一個動作都是在做胯的開合起落,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鍛煉骶髂關節和恥骨聯合,長期練習可以使韌帶鬆弛關節松動,也就是說練習太極拳可以治好月子病,長期練習太極拳可以促進順產。

衡量一套拳架好不好,其一就是看是否能夠鍛煉到骶髂關節和恥骨聯合,能否夠松開骶髂關節。

松開骶髂關節可以說是太極拳或內家拳區別於其他拳種的重要特點之一。

第二個動作就是活胯

活胯的重點是髖關節和腰骶關節,腰椎的松活,這幾個關節松活胯就會靈活的轉動,活胯一定活腰。比如說肚皮舞,胯部動作非常快,看起來整個胯非常靈活,是腰椎,腰骶關節和胯關節的松活,這里的胯是一個整體的活,沒有內部相對的活,沒有鍛煉到骶髂關節和恥骨聯合,所以說練習肚皮舞如果不有意識的去練習盆骨內的關節,舞蹈對於生小孩順產不一定有太大幫助。

第三個動作就是松胯

松胯的范圍就更廣泛一些了,包括開胯和活胯,胯部活動的各個關節都要能松開。肌肉也要放鬆,不能肌肉一直緊張。

總結而言胯在我們太極拳當中的重要作用是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首先 不懂胯外三合就做不對,就練不好太極拳。

第二 技擊離不開胯,胯身體旋轉的力量來源,最大力量的部位。

第三 養生同樣也離不開胯,重要器官在盆腔內,下丹田所在地,身體靈活也主要由胯決定。

「練拳不練步等於沒練,練步不練胯等於白練」,「寧傳十手拳,不傳一手胯」「教拳不教胯,教胯師傅怕」這些俗語都是在強調胯的重要性。

胯不止在武術中重要,在各種運動中都很重要,這是基本的人體結構所決定的。

太極拳很多關於胯的動作都不是獨立的,不能說鍛煉了這個關節就不鍛煉那個關節,關鍵在於意識作用在哪裡。雖然這里是從解剖入手,但越練,功夫越深,意就越重要。

㈨ 髖關節康復訓練

做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病人,以下動作應盡量避免,否則您的人工髖關節發生松動的機率會大大提高。
●術後早期禁止"蹺二郎腿",更不要在蹺二郎腿的同時施壓
●禁止坐低矮凳(20cm左右),包括蹲便
●禁止直腿從高處跳落
●避免做劇烈運動
●避免摔倒
●不論平卧位還是行走時盡量不要向外旋轉您的髖關節。
●側卧位時盡量不要向手術側側卧
為了使您輕松愉快地完成訓練,我們為您制定了以下訓練計劃:

術後72小時內
-

1.傷口處放置引流管……
傷口處放置引流管,避免術後血腫的發生,24~72小時後拔除。

2.早期應盡量平卧……
早期應盡量平卧,手術一側腿向外打開30o,膝關節前面和足尖保持向上,雙腿內置入三角枕。避免向手術側翻身。可以側卧後,睡覺時最好在兩腿之間放置一個枕頭。

3.抬高手術一側腿……
抬高手術一側腿,主動屈伸踝關節。有條件者使用下肢靜脈泵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4.72小時內疼痛將較劇烈……
72小時內疼痛將較劇烈,術後早期疼痛多因手術創傷所致,適當服用鎮靜止痛葯或採用病人自控型止痛泵,減少疼痛刺激,以保證病人較好地休息。

5.術後一般使用抗生素……
術後一般使用抗生素,具體需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6.全身靜脈麻醉的病人術後常規霧化吸入……
全身靜脈麻醉的病人術後常規霧化吸入,鼓勵排痰防止肺部感染。多飲水,多吃粗纖維和多維生素類食物防止便秘。

術後1~3天
-此期訓練以恢復肌肉力量和促進下肢血液流動為目的,防止血栓形成。但暫不活動髖關節。

1.屈伸踝關節
慢慢地將腳尖向上勾起,然後再向遠伸使腳面綳直。每隔5~10分鍾就可以練習數次;手術後立即開始直到您完全康復。

2.轉動踝關節
由內向外轉動您的踝關節;每天3~4次,每次重復5遍。

術後3天~2周
-此期可以開始進行一些卧位髖關節活動,以恢復肌肉力量,逐漸增加髖關節活動度為目的。

1.3~13天使用關節被動活動器(cpm)
術後早期CPM的使用既可以使剛剛更換的人工關節提前進入角色,有效地防止周圍軟組織粘連又可以對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起到一定的作用。
CPM開始活動度:30o~40o,2次/日,每次30~60分鍾,逐日加10o,達到100o~120o止

2.1屈伸膝關節
每天3~4次,每次重復10遍以下三種練習方式之一:
1) 屈伸膝關節:如圖所示屈曲膝關節使您的腳跟滑向臀部,然後伸直。注意不要使膝關節向兩側擺動。

2.2臀部收縮
每天3~4次,每次重復10遍以下三種練習方式之二:
2) 臀部收縮:平卧位使臀部肌肉綳緊,保持5秒鍾。

2.3外展練習
每天3~4次,每次重復10遍以下三種練習方式之三:
3) 外展練習:平卧位伸直腿盡量向兩側分開,然後收回,注意不要完全並攏。

3.1股四頭肌收縮
綳緊您的大腿前方肌肉(股四頭肌),盡量伸直膝關節,保持5~10秒鍾,每隔10分鍾練習10次或直到您感覺大腿肌肉有點兒疲勞。

3.2股四頭肌收縮
直腿抬高:綳緊您的大腿前方肌肉,盡量伸直膝關節,抬高下肢(距床面10cm)保持5~10秒鍾,慢慢放下。重復練習,您會感覺大腿肌肉有點兒疲勞。

手術2周後
- 此期以恢復正常髖關節活動度和增強肌肉力量為目的。
如果您的人工髖關節是骨水泥型的,那麼此期您的人工髖關節已經可以負重了,可以逐漸坐起,並開始練習站立和行走。但請您務必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下康復訓練內容。

1.14~21天起坐,坐床沿,坐椅子。
從椅子上站起時,首先身體要挪到椅子邊緣,把患肢放在前面,讓健側腿承受身體大部分重量,主動進行屈髖屈膝、伸髖伸肢運動,可繼續使用關節被動活動器。

2.22天起醫生雙手平舉扶患者雙手,練習平地步行
22天起醫生雙手平舉扶患者雙手,練習平地步行,每次100~300步,2~3次/日。
走路不在多,而要走正確,同時練習等步上下梯,上樓梯時先邁健腿,下樓梯時先邁患腿。平步時足不要外旋或內旋,不要拖步,跳步,不要跛行,要大膽讓患髖負重。切記避免意外跌倒。一般不用拐杖,以免延晚獨立行走期。第4周起同時練習下蹲,起立和立地踏步。

3.站立練習
手術不久您就可以下床站立。開始的時候您會感覺頭暈,所以您一定要有人在身旁幫助。直到您有足夠的力量站立。進行站立練習時您一定要扶著床旁或牆上的扶手。每天3~4次,每次10遍。

4.站立抬腿練習
雙手握住扶手抬起您的患肢,注意抬腿時膝關節不要超過腰部。每次2~3遍。

5.站立外展練習
注意保持您的下肢伸直位向外抬起,慢慢收回。每次2~3遍。

6.站立後伸練習
將患肢慢慢後伸,注意保持上身直立,每次2~3遍。

㈩ 關節活動法 都有哪些

髖關節功能鍛煉是以自動為主,被動為輔,動作要協調;幅度由小到大,循環漸進,逐步增加,鍛煉時間以10~15分鍾為宜。應根據股骨頭分期及功能受限程度選擇適宜的鍛煉方法。
1、屈髖蹬天法:患者仰卧位,雙上臂置於體側,屈髖屈膝90°,使小腿向上蹬,次數逐漸增加至50次。
2、抱膝法:仰卧位,患髖屈90°,膝屈45°,雙手叉指合掌抱膝關節前下方,屈肘
3、屈髖開合法:仰卧位,雙髖、膝關節屈曲,雙手置於臀外側,以雙足跟為軸心,作雙膝內收、外展、內旋、外旋活動3~5分鍾。
4、盤腿壓膝法:病人坐床上盤腿,雙掌置膝內側,用手掌向外、向下按壓膝關節,提高外展、外旋肌力,改善內收內旋肌協調動作,滑潤關節。
5、髖關節伸屈活動鍛煉法:仰卧位,使髖關節伸展,雙手叉指合攏抱住股骨下端,利用反復屈肘力量抽動上拉與主動屈髖相結合,持續活動5~10分鍾,次數幅度逐漸增加。
6、髖關節外展/內收活動鍛煉法:仰卧位,雙下肢伸直,雙手置於體側,患肢自動抬高25°~35°,作外展/內收活動,持續5~10分鍾或坐位操練。
7、髖關節外旋/內旋活動鍛煉法:仰卧位,雙下肢伸直,雙手置於體側,兩腳分開,與肩相等,以足跟為軸心,作下肢外旋/內旋活動,持續5~10分鍾。
8、髖關節屈曲外旋/內旋活動鍛煉法:仰卧位,使膝關節屈曲40°,髖關節屈曲90°,雙手抱膝,利用手腕力量反復作外旋/內旋活動,持續5~10分鍾。
9、扶物下蹲操練法:雙手前伸,抓住固定物,身體直立,雙足分開,與肩相等,緩慢下蹲後再站立,反復操練3~5分鍾。
10、髖關節擺動操練法:雙手前伸,抓住固定物,健肢負重而立,患肢足懸空,先按順時針方向作圓形擺動3分鍾,再作逆時針方向活動3分鍾。

閱讀全文

與髖關節松動技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吉客優品代理怎麼做 瀏覽:967
plc程序sftl什麼意思 瀏覽:763
標普技術進展如何 瀏覽:356
代理服務行業的賬怎麼做 瀏覽:53
歐盟農產品標准怎麼查看 瀏覽:854
什麼情況下可以不使用實質性程序 瀏覽:122
短期交易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464
客房入住信息多久消失 瀏覽:510
別人問我產品真假怎麼回答 瀏覽:545
怎麼做代理油漆 瀏覽:632
彩妝屬於什麼產品大類 瀏覽:281
泉州貨運代理進口食品價格多少 瀏覽:71
頭條為什麼沒有房產信息 瀏覽:59
qq飛車手游賽車數據怎麼查看 瀏覽:676
二手房交易後銀行多久清算 瀏覽:528
義烏外企稅務代理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801
寧夏資質化工產品有哪些 瀏覽:836
納米技術與技術的簡稱是什麼 瀏覽:987
汽修廠如何做代理 瀏覽:731
和房主直接交易需要交什麼費 瀏覽: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