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鋼琴演奏的基本技術類型有哪些
鋼琴演奏的基本技術類型有:按照觸鍵方式分類,鋼琴演奏技術可分為斷奏、連奏;
按照技術內容分類,鋼琴演奏技術分為琶音、音階、雙音、八度、和弦;
按照演奏風格分類,鋼琴演奏技術分為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等。
『貳』 鋼琴的發聲原理是怎樣的
鋼琴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有“樂器之王”的美稱。鋼琴為什麼會發聲?鋼琴怎麼發聲的?鋼琴的發聲原理是怎樣的?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鋼琴的發聲原理的相關知識,歡迎閱讀!
鋼琴的發聲原理
一、鋼琴的基本構造
踏板
踏板(Pedal)是指鋼琴下面用足踩的踏板而言。它是鋼琴中除鍵盤外最重要的配件。1711年義大利樂器製造家克理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在改造鋼琴時發明的。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其中最常用的是延音踏板)
延音踏板(Damper Pedal):右踏板,也叫做延音踏板,又叫共鳴踏板。是英國人布勞馬(John Broadwood)於1783年發明,通常是鋼琴下最右內側的踏板,也有書上稱之為“增音器”,當延音踏板被壓時下,平時壓在弦上的制音器(Damper)立即揚起。使所有的琴弦延續震動,將踏板放開後,所有的制音器又全部壓在琴弦上制止發音。由於按下制音踏板會使琴聲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故又稱強音踏板(Loud Pedal)。
柔音踏板(Soft Pedal):左踏板,也叫做弱音踏板(ulna cord)。在平台式鋼琴里,踩下柔音踏板時,琴槌會立刻向旁推移,使音量減少,並使聲音變得非常清純、柔和。而立式鋼琴,踩下柔音踏板時,琴槌移近琴弦,藉以減輕沖力,減少打擊的長度與強度,使音量變小。它的作用就不僅是幫助演奏者彈得更弱,也是為了增加聲音的柔和,並除掉音質中任何敲擊的成分。左踏板往往被比作"旋樂演奏者的弱音器"。
消音踏板(Sostenuto Pedal):中踏板、選擇延長音踏板(sostenuto)。具有特殊性能的踏板。三角鋼琴中間踏板的用途是“特定連音踏板”,用法是先彈下琴鍵並保持,踩下“特定延音踏板”不放,剛才所彈鍵會繼續延音,其他鍵不受影響。大部分現代立式鋼琴的中間踏板被踩下時,一塊活動的絨布會夾在琴槌和琴弦之間,使音量變得極低。通常只使用於夜間或清晨彈奏鋼琴之時,以免驚擾鄰居的安寧。所以有時候也稱為也有稱之為倍弱音踏板。
調音釘
調音釘(Tuning Pins)是一些能夠用特製扳手扭動旋轉的釘狀螺栓。它的旋床是有鎖口的特製高碳鋼,因而琴弦能牢固地繞在弦軸釘上,致使音準在琴弦高強度拉力作用下能長期保持並穩定下來。
琴槌
琴槌(Hammer)外包著高品質的毛氈或絨布,由於這層“皮膚”多是羊毛造的,因而又稱羊毛槌。它本身連著琴鍵,當琴鍵被按下時,琴槌便會打落琴弦上並借著琴弦的振動使鋼琴發出聲音。因此,它的作用是用來敲擊被調音釘緊扣著的琴弦。
制音器
制音器(Damper)制音器是與弦緊貼著,用來阻止弦的震動。例如當鋼琴上的琴鍵被按下時,鋼琴內部的琴槌會打在一條條用銅製造的琴弦上,借著琴弦的震動發出聲音。
擊弦機
擊弦機(Action)擊弦機連接著琴鍵和琴槌,是整部鋼琴的靈魂和最重要的配件。
音板
音板(Soundboard)音板位於鋼琴內部的一塊大木板,高檔鋼琴用楓樹實木板拼成,現代低端普及琴有用密度板。它連著調音釘,緊貼著琴弦,當琴弦振動,音板會使聲波高效率耦合到空氣中,即將聲音透過響板反射以及擴大出來。
琴鍵
琴鍵(Keyboard)整個琴鍵都是由黑鍵和白鍵組合而成。黑鍵36個,白鍵52個,共88個。
二、鋼琴的發聲原理
鋼琴背架上有一排鋼絲弦,有單根的纏弦,有兩根和三根的裸弦。共計二百多根。鋼琴發聲就是由琴鍵頂起擊弦機,又由榔棰敲擊弦列發出聲音。由於這些根弦的粗細、長短、張力不同,所以發出不同的音高。如果這些琴弦的張力發生一丁點變化,它的音高就相應改變。所以經常調律是必須的。
鋼琴的發音系統
鋼琴的發音系統大致包括琴弦、弦軸、弦軸板、後背支柱、鑄鐵板、弦枕、音板、肋木、琴碼等。
(1)琴弦
鋼琴發音的振動題是琴弦。琴弦是用含有純度非常高的碳素而製成的,被叫做“音樂鋼絲”。琴弦的材質非常重要,可以說琴弦材質的提高,是使鋼琴的性能能夠快速進步的最大、最重要的因素。
18世紀初所使用的琴弦,是由鐵絲或銅鋅合金製成的。由於這些材料的抗張強度很低,耐久力也小,還缺乏充分的張力,所以聲音是微弱的。
1819年,隨著鑽石與紅寶石的拔絲模的出現,得到了能夠經得起很強的張力又不會使鋼絲延長的琴弦。材質、拉絲技術的進步也是完成現代鋼琴的重要因素。現在使用的碳素鋼絲的原料是碳素含有率在0.85-0.95%的程度,它具有極其細微的粒狀組織。琴弦所要選擇的是具有均勻質量的沿著拉力方向只有一點點延長的結晶系。
琴弦不僅僅只是進行單純的物理實驗、化學分析等。它也決不可混入不純的物質,不能有創傷,還要求要有精準的尺寸,以及材質在整體長度上的均勻一致,橫斷面的整齊。有很強的抗張強度,抗折彎也很強的原材料。
為了檢查它的張力、硬度、彎曲度、扭曲度,還要使用顯微鏡技術,拍扁等多種的最高級的試驗。
琴弦的粗細號數常見的是最高音從13號(0.775mm)開始使用,共約20種號。
根據琴弦振動的理論,高音細而短,低音粗且長。在鋼琴的低音部隨著受到鋼絲的粗度與長度的限制,還需要把用於銅芯線的軟銅絲重復的纏繞在鋼絲上,以減少它的振動數。
什麼位置上配合使用怎樣粗細長短的琴弦,對音色、音量、均衡都有很大的影響。
還有,在中、高音部分是一個音3根弦,低音部是2根弦,而最低音部約一個八度的音只使用1根琴弦,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音量均衡。一台88鍵的鋼琴,琴弦數量大約有220-230根,三角琴大約240根左右。
把琴弦拉緊後達到正確的音高時,1根弦的張力是80-90公斤,一台琴的張力加起來可達到20噸左右。
(2)弦軸
鋼琴的琴弦是被纏繞在弦軸上。弦軸的標准長度是62mm,直徑為7mm左右,掛弦眼的內徑為1.6mm,重量16克。( 修理 中用於更換的弦軸有7.2-7.5mm的)用調音扳子轉動弦軸,把琴弦拉緊,緩慢的把張力進行加減就是“調律”。
弦軸的頭部為了便於插入調音扳子而做成四角型,下半部分是帶有很細的螺紋被旋進木板里。轉動弦軸的時候如果軸眼太緊,就會使它斷裂。還有,為了弦軸表面能夠防銹,要進行化學方面的處理,塗酸化膜擊實施鍍鎳等。
把琴弦的一端插進弦軸上的橫洞里繞二又四分之三圈,另一端掛在掛弦釘上。在中、高音部分,一般在這個掛弦釘上回轉它的另一端,把回轉後的另一端琴弦掛在相鄰的弦軸上。
弦軸的數量與琴弦是相等的,一台琴是220-230根琴弦。
弦軸墊圈是楓木材料製成的,用於堵塞弦軸與鋼板之間的間隙,使摩擦力增強,能更好的保持音準,看上去也美觀。
(3)弦軸板
弦軸是被擰入到弦軸板里的,弦軸板是由數塊楓木以不同的木紋方向上粘合而成的。弦軸板的質量對音準的保持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如果乾燥不充分,會使弦軸逐漸松動,很容易跑音。即必須在能夠支撐1根弦的張力在100公斤以上時,弦軸也不能回轉。三角琴由於更要增加音準的保持力,還要使用多層弦軸板。
(4)後背支柱、鑄鐵板
一個能夠支撐20噸的琴弦張力的主要部件是支柱和鑄鐵板。它們兩者一般被設計成一體和適當的相乘效果。
在鐵板鑄造技術進步後的今天,比起容易受到溫度、濕度影響的木製支柱來說,近來見得多的還是以鋼板為主體的設計。
支柱的組成方式,三角琴採用放射狀,立式琴一般採用縱向式的排列。它主要的作用是增加抗扭曲的強度,像人的肋骨那樣,能把中心部微妙的隆起的技術需要最高的技術。
鑄鐵板不只是支撐琴弦的張力,也是為了輔助琴弦的振動。鑄鐵的質量、材質的硬度以及形狀、厚度都對聲音有著微妙的影響。
(5)弦枕
琴弦是靠弦軸與掛弦釘連接起來的,實際振動發音的是在弦枕或千斤與琴碼之間。琴碼是琴弦振動的支點,同時,還是傳導音板振動的重要部分。
在立式琴上,弦枕是鋼板上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把琴弦支起來,在弦軸與弦枕之間用壓弦檔把琴弦壓下去。三角琴的高音部分也是用弦枕與壓弦檔壓住,在中音和低音部則使用“千斤”。千斤是用銅鋅合金製作的,它是琴弦振動的支點的一端,在立式琴上也有全部都用千斤代替弦枕而使用的。
千斤是弦枕和壓弦檔的合並物,它能使琴弦的間隔、弦長、弦的高度均勻一致。不論是千斤還是壓弦檔與弦枕,它與琴弦的角度及接觸點的形狀,對於優質的發音都是極為重要的。
(6)音板
如果單單只靠琴弦的振動,由於琴弦的表面積非常小,在空氣中傳出的聲波也就極其微弱,幾乎聽不到聲音。但是如果能夠讓很大的音板全部振動起來,由於有寬闊的振動面積,就能夠得到很大的聲音。不僅如此,音板還是支配琴弦、榔頭以及整架鋼琴音色的一大要素。
作為好音板的條件,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振動傳播快;
2、比重小;
3、具有柔韌性,又富有彈性;
4、能夠給與優美的音色。
關於音板的材料,從古代時在歐洲就極為重視。有屬於歐洲雲杉的德國雲杉被認為是最好的音板材料。現在使用很多的是美國的阿拉斯加松、德國松、日本松。國產琴大多是採用我國東北或四川的雲杉。
音板使用厚度約10mm,中間最厚,然後逐漸的向邊緣變薄,它的幅寬為7-375px。用數塊木板順著木紋的方向,從高音到低音側斜著向從中間向兩邊拼貼。在音板的中央部分要向琴弦的方向翹起約10mm,使它有一個弧度。因為在音板的表面被琴弦壓緊時,在它的裡面是處於被壓縮狀態。如果失去這種在琴碼下的壓縮狀態,就沒有希望獲得優良的發音,它需要有形形色色的加工 方法 和竅門。
音板的材質要選擇木紋的流暢直順和木紋寬度一致為好。
(7)肋木
一般來講,木材的振動傳播速度有順著木材的方向和與木紋成直角的方向之說。順著木紋傳播的速度比直角的傳播速度快約3.5倍,彈性也相差約12倍。由於既要束縛住音板整體聲音的傳播,又不能使木紋的順方向與直角方向變得不平衡,就要把肋木和音板的後面成直角粘合在一起,以使聲音達到整體的均衡。
肋木所使用的材料與音板相同,它是與音板的木紋成直角。肋木在與音板粘合的一面是被做成一個大的弧形。根據音板的尺寸裁成不同的長短,中間的最長。然後用十樹根按一定的間隔依附在音板上。還有一種根據立式琴的機型,從次高音到高音,為了達到優質的音色、音量及擴展,在高音側採用“鳥爪式”的肋木安裝方法。
肋木是造成音板有必要的彎曲的輔助材料,另外它還能起到把安裝在音板上的琴碼支撐住所通過的琴弦的輔助作用。
(8)琴碼
在音板的正面,振動琴弦的一端是由琴碼當作支點的。琴碼在把琴弦的振動傳導到音板上的同時,還必須要把強大的張力的琴弦保持在碼釘上,所以必須使用有高度韌性的材料。
在一台鋼琴上,有長碼和短碼共2根,長碼是從高音連接到中音,短碼被使用在低音的纏弦部分。琴碼是粘結在與音板的木紋大致相同的方向上。
在次中音部,由於要保證有必要的弦長,而低音短碼又被安裝在長碼的下端。為了盡可能的讓它在中間的位置上把振動的琴弦發出的聲音傳到音板上,一般是採用讓它彎上去的方式。
另外,在琴碼上的根碼釘是起把琴弦屈曲後而固定住的作用的。
對於振動的琴弦,也是防止它不穩定的界限。琴碼增加了音板的固有振動,把音量增大,使音變得優美。可是如果使用了劣質材料,就會在音板中消耗很大的能量。還會使傳播效果變壞,那就會變成不明亮的鋼琴了。
總之,對於鋼琴的發音系統而言,每一個部件都有著各自不可取代的地位,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正確發音對 學鋼琴 的重要性
一、 從連第一個音開始就要學會“聽”:
鋼琴的入門方法很多。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從斷奏入門是被廣泛接受和採用的。斷奏的開始雖以單音作為元素,一個個音的練習“落下去-手指站住-提起來”。但是問題在於大家同樣都在練斷奏,練法卻有很大的不同。我認為需特別強調的是,練習的正確與否,必須通過聲音來檢驗。學生從練第一個單音段奏開始就要去聽,當手指觸鍵,琴槌擊弦時,聽聲音是否充分地發出來了;是否有良好的震動與共鳴;當手指保持在琴鍵上站立時,耳朵要傾聽聲音的持續和延長,並要學會辨別好聽的聲音和不好聽的聲音。在此基礎上,讓學會理解到不好聽的聲音是由於錯誤的彈法直接造成的。譬如說:敲砸的聲音是由於過高過猛地向鍵盤沖去而造成的;悶暗的聲音是因為下鍵的速度造成的;而擠壓的聲音是由於在鋼琴發聲後,手還繼續對鍵盤施加壓力而造成的。那麼,正確的彈奏應該是手臂放鬆自然,離鍵不要太遠,用物體自然下落的速度觸鍵,一旦聲音發出,手絕對不要在對鍵施加壓力。就是說,這個音應是一觸即發的,並且要去掉一切不必要的多餘的動作。通過這樣的要求,彈出好聽的聲音應是明亮、寬厚、具有共鳴的。教師應要求學生在一開始就要學會把正確的動作與正確的聲音結合起來,懂得聽什麼和怎麼聽,這樣的開端對以後的鋼琴學習會受益無窮。
當學生學會聽一個一個的單音後、第二步就應從短小的樂曲里去聽音與音之間的聯系和傾向,聽每組音的聲音是否均勻,平衡。第三部在開始學習兩個音的小連線時,要聽兩音之間是否聲音連起來了,聽小連線的第二個音結合重量下落是否在語氣上達到了強調。第二個音作為尾音結合重量提起,聲音是否比較柔和和委婉並在減弱。第四步,在學習幾個音的連線和樂句連線後,則要結合句頭、句尾、句中的語氣、高矮、強弱等去聽樂句的進行。
總之,要學會聽,要懂得如何去鑒別聲音的好壞優劣,這是教師和學生的首要任務。這個概念必須在一開始學鋼琴時就建立起來!
二、自然重量的運用與調節是良好聲音的基礎和保證
所謂自然重量,首先是指手臂的重量,進而是指對身體部分對重量的補充和結合。在彈奏中如不會使用重量,聲音必然就會單薄、浮淺和缺乏表現力。
對重量的運用與訓練應有一個過程,首先是要學會能把手臂的重量全部放下去,彈出豐滿、淳厚的聲音。一般在教學中常常提到的“一灘到底”即是指把重量“放入”鍵盤,不要把重量淤塞在手臂、手腕的某個部位。
而重量的調節必須建立在重量能全部自如放下的基礎上,根據音樂所需要聲音的強弱、厚薄給予鍵盤重量的變化/如果聲音要強,可結合補充身體的力量;如果聲音很輕弱,則可把重量控制到最小。譬如說,僅一個手指的重量,也是可以的。但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為了聲音的通透,不論重量通過指尖“送”到鍵盤里去。唯有這樣才能使最輕的聲音清清楚楚地傳到音樂廳最後一排觀眾的耳朵里去。
綜上所述,我在此提出的重量概念是包括全部的重量棗全部臂重並可加上身體所能補充給手臂的總和;也包括經過調節和控制的,哪怕是最微小的重量。由這樣大大小小的重量,經過靈活自然的變化應用,給我們的聲音變化提供了極大的可能。
三、指尖的觸鍵必須“彈到點”
我提出“彈到點”這個說話,是一個觸鍵的概念,我認為這是保證良好音質的必需。
從鋼琴的發音特點來講,每個音不論強弱、厚薄都應該有一個最佳的發音點。這個點在觸鍵時應多深多淺,力量應用得多大多小,下鍵速度應多快多慢都應根據聲音的需要來衡定。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何種聲音都需由槌敲擊琴弦才能發出該聲音所需要的震動;這種震動一是壓不出來,二是聲音一旦發出來之後再用力也改變不了。哪怕是再深厚持續的聲音也必須在發音的瞬間積聚好力量,使聲音盡可能深沉有利地發出來,使其有最好的震動和延續。而在聲音延續過程中我們保持情緒,保持手的穩定,保持自然重量繼續在琴鍵上。我們在鋼琴上“保持著”,這種感覺是絕對必須的。可是唯獨有一點我們不能做到,那就是企圖在發音完成後,我們在施加力量去改變這個已發出來的聲音!在鋼琴上我們只可能在一瞬間把我們所希望和追求的那個聲音發好,其後聲音延長得是好是差,在發音時就已決定了。所以我認為無論聲音強弱,每個音的發音點都應在觸鍵時感覺好。深厚的聲音自然應該把琴鍵彈“深”;果斷的聲音觸鍵時必須直截了當;歌唱的聲音要讓琴弦發出最好的共鳴和延長;輕巧的聲音則要在觸鍵的過程中找到它合適的位置,千萬不要壓。
總之,我認為彈琴必須“彈到點”,這是符合鋼琴這件樂器的特點的。在觸鍵上找到每個音的最佳發音點,能提高手指的控制能力,加強手指觸鍵的精密程度,增加演奏的把握性。而最主要是改善了聲音的質量,發出真正符合鋼琴特點的“鋼琴化”的聲音。
四、變缺憾為優勢
當我們聽好的歌唱家演唱或優秀的小提琴家演奏時,他(她)們的聲音連貫和氣息悠長,這是鋼琴很難比擬的。的確,鋼琴作為鍵盤樂器,要彈出好的連奏或歌唱性是太不利了。但是好的鋼琴家們在鋼琴上也能彈出非常動人的歌唱性樂曲,他們演奏出來的“鋼琴化”的歌唱可以是如此的迷人。那麼訣竅何在呢?在於他們掌握了鋼琴這門樂器,充分發揮了鋼琴的長處,並巧妙地掩蓋了鋼琴的弱點。
鋼琴的弱點在於其聲音一旦發出,就只能靠其餘震延續,聲音很快地減弱。所以就某一個音來說,是不能作出漸強的。同時鋼琴的聲音只要發出,就不可再修正或改變,這一點也是大大地比人聲和管弦樂器要不利。但鋼琴也有它的發音特點。我們可以盡量發揮右踏板的延音功能來增加聲音的共鳴並幫助聲音的連接。在彈奏上應掌握並運用重量的傳遞和貫穿。同時要結合音樂中的漸強,漸弱、輕重緩急的處理,安排好句頭、句尾、樂句中的高點,體會好樂句中的強調音、非強調音和語氣,掌握好樂句中節奏的伸縮和變化,設計好種種音色的變化與層次。另外,還可用伴奏部分或 其它 聲部進行烘托與陪襯,以這些方法來製造鋼琴所獨有的連奏和歌唱性,也正是高明的演奏者們所擅長的,其魅力也非管弦樂器和人可比的。
再回到訓練上來說,要讓學生首先掌握連奏的彈法,學會用一隻手臂的力量貫穿一條連線或一串音流。不要把一個個音都散了或彈得停滯不前,而要彈得向前流動,一氣呵成。這需要手上的感覺,也需要內心的感覺。同時,要掌握好樂句的彈奏,對每個樂句的語氣、起伏、句頭、高點、句尾等等都要安排處理好。進而要分析、感受並做出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關系變化和發展,調整好旋律、低音、伴奏幾者之間的層次,逐步提高彈奏歌唱性的技巧,使其由淺入深,由底到高。我認為,只要用心去聽,去想,去感受,就必然會取得成果。
五、掌、腕、臂、身諸部位與聲音的關系擇要
(1)手掌的架子作為力量的支撐點,是保證聲音質量的關鍵部位。彈強烈的聲音時,手掌架必須牢固,這是較易取得共識的。彈輕聲時,更需強調手掌架的牢固,對這個概念還需加強理解和認識。彈輕聲時,如手掌架懈軟塌陷,聲音必將無法清晰集中而變得模糊浮淺。哪怕是彈印象派最需要朦朧聲音的作品,手掌架依然不能懈怠,而要保持有把握的控制。如不注意這點,也許聲音就根本無法彈勻彈輕,使聲音變成了混濁一片。在訓練中常見的毛病是手掌塌陷,因軟而無法支撐起來。由於手掌無法充當力量的支點,手腕只能拱起來代替掌部作為支點。隨之而來可能引起端肩和手臂緊張。我們可以發現凡是手掌軟蹋的彈奏,聲音是無法深厚和集中的。因此手掌架的訓練應在入門時就開始,在慢練時要盡量強調手型,在較快的彈奏或正式演奏時則不必刻意強調外型,而是憑內在的功夫和力量了。此時也許外表看來掌關節較平,但手掌不是軟蹋的而是內部具有一定的支撐力。至於手腕拱起的毛病,單純想從手腕去解決是不可能的。手掌架去解決才是可行的。手掌架立起來了,起到了支點作用,手腕自然就能放下來了。
(2)腕臂的訓練與聲音的關系,手腕是手指與手臂之間承上啟下的樞紐。手腕有許多上下,左右的動作方式,其中有些是手腕獨立完成的,有些是和手臂結合起來協調完成的。在此我們不是去一一介紹這些動作的要領,而是要提出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手腕的左右靈活調節,在教學中常被忽視,但是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以手腕為主導的左右調節,是同時結合手臂左右調節的腕臂綜合動作,指在對手指不斷變化著的位置進行微調,並使得不論何種位置時,手臂的重量(或大或小)都能通過手指而全部送入琴鍵。此時的關鍵是要特別注意在用4、5指彈奏時,一定要把手調節到最佳位置,把力量“送進”琴鍵,使最高音(或最低音)的聲音突出和通暢。這種調節使腕臂對手指充分起到了後方支援前方的作用,使得每個聲音能自然。
還需特別指出的是,腕臂的每種不同的動作都是為它特定的聲音效果服務的。不論哪一種非常有用的動作,也不能不加分析,不分場合地處處濫用。以“落滾”式的手腕動作為例,手腕柔軟提起和下落的動作,用來學習兩個音的小連線是很好的。同時,作為優美、柔和的觸鍵方式,用來做分句,呼吸等等都有十分良好的效果。但如在所有地方手腕都這么軟,聲音該挺立的地方都被軟化了,那時禍害無窮的。在需肯定、果斷、有力的地方,需生動、活躍、彈性的聲音,尤是跳音類觸鍵時,手腕應固定,手臂平行成一個整體,才能防止聲音軟化。
(3)身體協調與聲音。在彈琴時,從身體接觸琴凳開始到手指接觸鍵盤,應該是一個可以靈活調節的整體。當我們的身體處於自然積極狀態時,聲音必然會豐潤寬厚,使人聽起來順暢,舒展。身體協調的關鍵在與腰骶部的力量能否調動出來。在彈最響亮、最豐滿的聲音時,只要身體挺立,用上腰骶的力量,不需多大的動作和力氣,聲音可以很自然和方便地彈出來。在此要防止的毛病是:要該掉彎腰的習慣,懶洋洋消極地把重心往後往下塌陷,重心的後傾下榻是協調用力的最大障礙。
關於鋼琴的聲音是一個極為廣泛和復雜的課題。本文僅就聲音和技術的一些片面擇要簡述。要把鋼琴彈的好聽,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探討,譬如,聲音與節奏;與音樂表現;與不同風格;與不同作曲家的不同作品;與不同演奏家的不同個性都有密切的聯系和豐富的研究內容。由於鋼琴藝術的學問是如此廣博,我們所需進行的努力是永無止境的。
猜你喜歡:
1. 鋼琴的發聲原理
2. 鋼琴的發聲原理
3. 電鋼琴的發聲原理
4. 鋼琴發音原理
5. 樂器的發聲原理
6. 三角鋼琴的發聲原理
『叄』 鋼琴的構造及發聲方法
鋼琴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有「樂器之王」的美稱。以下是專門為你收集整理的鋼琴的構造及發聲方法,供參考閱讀!
鋼琴的構造及發聲方法
一、鋼琴的基本構造
踏板
踏板(Pedal)是指鋼琴下面用足踩的踏板而言。它是鋼琴中除鍵盤外最重要的配件。1711年義大利樂器製造家克理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在改造鋼琴時發明的。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其中最常用的是延音踏板)
延音踏板(Damper Pedal):右踏板,也叫做延音踏板,又叫共鳴踏板。是英國人布勞馬(John Broadwood)於1783年發明,通常是鋼琴下最右內側的踏板,也有書上稱之為「增音器」,當延音踏板被壓時下,平時壓在弦上的制音器(Damper)立即揚起。使所有的琴弦延續震動,將踏板放開後,所有的制音器又全部壓在琴弦上制止發音。由於按下制音踏板會使琴聲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故又稱強音踏板(Loud Pedal)。
柔音踏板(Soft Pedal):左踏板,也叫做弱音踏板(ulna cord)。在平台式鋼琴里,踩下柔音踏板時,琴槌會立刻向旁推移,使音量減少,並使聲音變得非常清純、柔和。而立式鋼琴,踩下柔音踏板時,琴槌移近琴弦,藉以減輕沖力,減少打擊的長度與強度,使音量變小。它的作用就不僅是幫助演奏者彈得更弱,也是為了增加聲音的柔和,並除掉音質中任何敲擊的成分。左踏板往往被比作"旋樂演奏者的弱音器"。
消音踏板(Sostenuto Pedal):中踏板、選擇延長音踏板(sostenuto)。具有特殊性能的踏板。三角鋼琴中間踏板的用途是「特定連音踏板」,用法是先彈下琴鍵並保持,踩下「特定延音踏板」不放,剛才所彈鍵會繼續延音,其他鍵不受影響。大部分現代立式鋼琴的中間踏板被踩下時,一塊活動的絨布會夾在琴槌和琴弦之間,使音量變得極低。通常只使用於夜間或清晨彈奏鋼琴之時,以免驚擾鄰居的安寧。所以有時候也稱為也有稱之為倍弱音踏板。
調音釘
調音釘(Tuning Pins)是一些能夠用特製扳手扭動旋轉的釘狀螺栓。它的旋床是有鎖口的特製高碳鋼,因而琴弦能牢固地繞在弦軸釘上,致使音準在琴弦高強度拉力作用下能長期保持並穩定下來。
琴槌
琴槌(Hammer)外包著高品質的毛氈或絨布,由於這層「皮膚」多是羊毛造的,因而又稱羊毛槌。它本身連著琴鍵,當琴鍵被按下時,琴槌便會打落琴弦上並借著琴弦的振動使鋼琴發出聲音。因此,它的作用是用來敲擊被調音釘緊扣著的琴弦。
制音器
制音器(Damper)制音器是與弦緊貼著,用來阻止弦的震動。例如當鋼琴上的琴鍵被按下時,鋼琴內部的琴槌會打在一條條用銅製造的琴弦上,借著琴弦的震動發出聲音。
擊弦機
擊弦機(Action)擊弦機連接著琴鍵和琴槌,是整部鋼琴的靈魂和最重要的配件。
音板
音板(Soundboard)音板位於鋼琴內部的一塊大木板,高檔鋼琴用楓樹實木板拼成,現代低端普及琴有用密度板。它連著調音釘,緊貼著琴弦,當琴弦振動,音板會使聲波高效率耦合到空氣中,即將聲音透過響板反射以及擴大出來。
琴鍵
琴鍵(Keyboard)整個琴鍵都是由黑鍵和白鍵組合而成。黑鍵36個,白鍵52個,共88個。
二、鋼琴的發聲原理
鋼琴背架上有一排鋼絲弦,有單根的纏弦,有兩根和三根的裸弦。共計二百多根。鋼琴發聲就是由琴鍵頂起擊弦機,又由榔棰敲擊弦列發出聲音。由於這些根弦的粗細、長短、張力不同,所以發出不同的音高。如果這些琴弦的張力發生一丁點變化,它的音高就相應改變。所以經常調律是必須的。
鋼琴的發音系統
鋼琴的發音系統大致包括琴弦、弦軸、弦軸板、後背支柱、鑄鐵板、弦枕、音板、肋木、琴碼等。
(1)琴弦
鋼琴發音的振動題是琴弦。琴弦是用含有純度非常高的碳素而製成的,被叫做「音樂鋼絲」。琴弦的材質非常重要,可以說琴弦材質的提高,是使鋼琴的性能能夠快速進步的最大、最重要的因素。
18世紀初所使用的琴弦,是由鐵絲或銅鋅合金製成的。由於這些材料的抗張強度很低,耐久力也小,還缺乏充分的張力,所以聲音是微弱的。
1819年,隨著鑽石與紅寶石的拔絲模的出現,得到了能夠經得起很強的張力又不會使鋼絲延長的琴弦。材質、拉絲技術的進步也是完成現代鋼琴的重要因素。現在使用的碳素鋼絲的原料是碳素含有率在0.85-0.95%的程度,它具有極其細微的粒狀組織。琴弦所要選擇的是具有均勻質量的沿著拉力方向只有一點點延長的結晶系。
琴弦不僅僅只是進行單純的物理實驗、化學分析等。它也決不可混入不純的物質,不能有創傷,還要求要有精準的尺寸,以及材質在整體長度上的均勻一致,橫斷面的整齊。有很強的抗張強度,抗折彎也很強的原材料。
為了檢查它的張力、硬度、彎曲度、扭曲度,還要使用顯微鏡技術,拍扁等多種的最高級的試驗。
琴弦的粗細號數常見的是最高音從13號(0.775mm)開始使用,共約20種號。
根據琴弦振動的理論,高音細而短,低音粗且長。在鋼琴的低音部隨著受到鋼絲的粗度與長度的限制,還需要把用於銅芯線的軟銅絲重復的纏繞在鋼絲上,以減少它的振動數。
什麼位置上配合使用怎樣粗細長短的琴弦,對音色、音量、均衡都有很大的影響。
還有,在中、高音部分是一個音3根弦,低音部是2根弦,而最低音部約一個八度的音只使用1根琴弦,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音量均衡。一台88鍵的鋼琴,琴弦數量大約有220-230根,三角琴大約240根左右。
把琴弦拉緊後達到正確的音高時,1根弦的張力是80-90公斤,一台琴的張力加起來可達到20噸左右。
(2)弦軸
鋼琴的琴弦是被纏繞在弦軸上。弦軸的標准長度是62mm,直徑為7mm左右,掛弦眼的內徑為1.6mm,重量16克。(修理中用於更換的弦軸有7.2-7.5mm的)用調音扳子轉動弦軸,把琴弦拉緊,緩慢的把張力進行加減就是「調律」。
弦軸的頭部為了便於插入調音扳子而做成四角型,下半部分是帶有很細的螺紋被旋進木板里。轉動弦軸的時候如果軸眼太緊,就會使它斷裂。還有,為了弦軸表面能夠防銹,要進行化學方面的處理,塗酸化膜擊實施鍍鎳等。
把琴弦的一端插進弦軸上的橫洞里繞二又四分之三圈,另一端掛在掛弦釘上。在中、高音部分,一般在這個掛弦釘上回轉它的另一端,把回轉後的另一端琴弦掛在相鄰的弦軸上。
弦軸的數量與琴弦是相等的,一台琴是220-230根琴弦。
弦軸墊圈是楓木材料製成的,用於堵塞弦軸與鋼板之間的間隙,使摩擦力增強,能更好的保持音準,看上去也美觀。
(3)弦軸板
弦軸是被擰入到弦軸板里的,弦軸板是由數塊楓木以不同的木紋方向上粘合而成的。弦軸板的質量對音準的保持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如果乾燥不充分,會使弦軸逐漸松動,很容易跑音。即必須在能夠支撐1根弦的張力在100公斤以上時,弦軸也不能回轉。三角琴由於更要增加音準的保持力,還要使用多層弦軸板。
(4)後背支柱、鑄鐵板
一個能夠支撐20噸的琴弦張力的主要部件是支柱和鑄鐵板。它們兩者一般被設計成一體和適當的相乘效果。
在鐵板鑄造技術進步後的今天,比起容易受到溫度、濕度影響的木製支柱來說,近來見得多的還是以鋼板為主體的設計。
支柱的組成方式,三角琴採用放射狀,立式琴一般採用縱向式的排列。它主要的作用是增加抗扭曲的強度,像人的肋骨那樣,能把中心部微妙的隆起的技術需要最高的技術。
鑄鐵板不只是支撐琴弦的張力,也是為了輔助琴弦的振動。鑄鐵的質量、材質的硬度以及形狀、厚度都對聲音有著微妙的影響。
(5)弦枕
琴弦是靠弦軸與掛弦釘連接起來的,實際振動發音的是在弦枕或千斤與琴碼之間。琴碼是琴弦振動的支點,同時,還是傳導音板振動的重要部分。
在立式琴上,弦枕是鋼板上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把琴弦支起來,在弦軸與弦枕之間用壓弦檔把琴弦壓下去。三角琴的高音部分也是用弦枕與壓弦檔壓住,在中音和低音部則使用「千斤」。千斤是用銅鋅合金製作的,它是琴弦振動的支點的一端,在立式琴上也有全部都用千斤代替弦枕而使用的。
千斤是弦枕和壓弦檔的合並物,它能使琴弦的間隔、弦長、弦的高度均勻一致。不論是千斤還是壓弦檔與弦枕,它與琴弦的角度及接觸點的形狀,對於優質的發音都是極為重要的。
(6)音板
如果單單只靠琴弦的振動,由於琴弦的表面積非常小,在空氣中傳出的聲波也就極其微弱,幾乎聽不到聲音。但是如果能夠讓很大的音板全部振動起來,由於有寬闊的'振動面積,就能夠得到很大的聲音。不僅如此,音板還是支配琴弦、榔頭以及整架鋼琴音色的一大要素。
【拓展內容】
鋼琴樂理 基本知識
一、基本音級
在樂音體系中,具有獨立名稱的7個音級叫做基本音級。這7個音級表就是現在鋼琴上白色琴鍵所發出的聲音。
基本音級的名稱有音名和唱明兩種標記方法,每個音級的音名是用字母來標記的。唱名則利用讀音來表示。(關於音名和唱名的關系,我們將在後面的調式與調性的部分具體講解。)以C大調為例:C大調基本音級的音名從低到高分別標記為:C、D、E、F、G、A、B與其對應的唱名則是do、re、mi、fa、sol、la、si 七個讀音。
在樂音體系中7個基本音級的標記(音名和唱名)是循環使用的。即C、D、E、F、G、A、B之後又回到c、d、e、f、g、a、b或do、re、mi、fa、so l、la、si之後還是do、re、mi、fa、sol、la、si……如此循環往復。
但是,每一個循環中的音級是音高不同的,也就是說,雖然音名(或唱名)相同但音高是不一樣的。在標記音名時時採用大寫、小寫,或者是在大寫字母後加入下標、小寫字母後加入上標的方法加以區別。如:C、a、a1(後面的數字「1」應為上標形式)、B3(數字「3」應為下標形式)。其中兩個相鄰的、具有同樣名稱的音的關系叫做「八度」。
二、變化音級
在七個基本音級中,除了E和F(C調唱名為mi和fa)、B和C(C調唱名為si和do)之外,其他的兩個相鄰的音級之間還可以得到一個音,也是人耳可以明顯分辨出來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在C音和D音之間還可以得到一個音高既不同於C又不同於D的音,也就是說這 個音要比C音高但是又比D音低。我們可以認為這個音是升高C音或者說是降低D音得來的。這種升高或降低基本音而得來的音,叫做變化音級。變化音級表現在鋼琴上就是黑色琴鍵所發出的聲音。變化音級的標記方法是在基本音級的前面加入#(升號)或b(降號)。如C音和D音之間的音,我們可以說它是升高C音而得來的,這樣就把它標記為#C(讀做「升C」),同時,我們也可以認為它是降低了D音而得來的,因此也可以把它標記為bD(讀作「降D」)。
由此可見,#C和bD實際上是一個相同的音,只不過標記方法不同罷了。這種標記方法不同、實際音高相同的音叫做「等音」。
三、音的分組
前面我們講過,在樂音體系中七個基本音的名稱是循環重復使用的。因此就會產生許多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音,為了加以區別,我們將音列分為許多個「組」。
最中央的一組叫做「小字1組」,用小寫字母並在右上方加數字1來表示,如c1、d1、e1、f1……(字母後的數字應為上標形式,下同)比小字1組高的音組依次命名為「小字2組」、「小字3組」、「小字4 組」、「小字5組」,其中,小字2組的標記方法是——用小寫字母並在右上方加數字2。其他各組的標記方法依此類推。
比小字1組低的音組依次命名為「小字組」、「大字組」、「大字1組」、「大字2組」
小字組的音用不加數字上標的小寫字母來標記,如c、d、e、f、g、a 、b;
大字組的音用不加數字下標的大寫字母來標記,如C、D、E、F、G、A 、B;
「大字1組」和「大字2組」的音用大寫字母並在右下方加數字下標來表示:如F1、G1、B2、A2……
同名變化音級的標記方法只要在基本音級的前邊加上#(升號)或b(降號)即可,如#A1、#e、#f2、bA、bg3……
下面以鋼琴為例,介紹一下兒音的分組(只列出基本音級的分組)—— 在鋼琴上,由低到高基本音級(白鍵)的分組依次為:
大字2組:A2、B2
大字1組:C1、D1、E1、F1、G1、A1、B1
大字組:C、D、E、F、G、A、B
小字組:c、d、e、f、g、a、b
小字1組:c1、d1、e1、f1、g1、a1、b1
小字2組:c2、d2、e2、f2、g2、a2、b2
小字3組:c3、d3、e3、f3、g3、a3、b3
小字4組:c4、d4、e4、f4、g4、a4、b4
小字5組:c5、
『肆』 鋼琴的特點
一、音域寬廣
現代鋼琴一般都有88個琴鍵,也就是從大字二組A到小字五組的c的全部半音。有些鋼琴的低音區還有比大字二組A更低的若干琴鍵。這樣寬廣的音域,只有管風琴可與其相比,超出了任何其他樂器。
二、音量變化幅度巨大
音量是指聲音的強度、力度。鋼琴既可發出十分微弱、人耳剛剛能聽見的弱音(ppp),也可發出洪亮有力、震撼人心的強音(fff),以及處於極弱極強兩者之間的各個力度層次的聲音。並且,這些不同的力度都是可以隨鋼琴家的心之所欲彈出的,這又使鋼琴勝過包括管風琴在內的所有單件樂器。
三、最理想的多聲樂器
由於鋼琴使用十二平均律,使音樂的轉調、復調、和聲獲得極大的自由。鋼琴家藉助踏板的作用,用他們經過訓練的雙手,可以在鋼琴上彈奏出無限豐富的不同音的縱向、立體組合。手風琴、吉他也是多聲樂器,但是它們在樂音組合的多種可能性上,卻遠遜於鋼琴。
多聲,即多聲思維。多聲思維,使音樂從單線條的變為多線條復合的,平面的變為立體的,單色的變成多色的,這就使鋼琴具備了任何單個樂器都無法與其相比的表現無限豐富的藝術內容的可能性。
四、憑著以上三點,使鋼琴可以獨自成為一個完整的音樂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作曲家們絕妙的音樂思維可以自由地縱橫馳騁。有人說,一滴水能夠映照出整個世界,我們更可應說,一架鋼琴,無須與任何其他樂器合作,就可以容納入人類精神的宇宙。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偉大作曲家都是鋼琴家,都譜寫鋼琴曲?為什麼鋼琴曲是所有樂器獨奏去中數量最大的?道理就在這點上。
五、鋼琴又是相對普及的樂器
雖說鋼琴屬於貴重物品,但對於今天的許多人來說,都不是可望不可及的東西。相比之下,管風琴則從來不是家庭個人可以私有之物。所以,盡管管風琴具有某些可以與鋼琴匹敵的功能,卻永遠不能像鋼琴那樣進入千家萬戶。
六、鋼琴還是個相對容易學的樂器
通常,不用很久,初學者即可彈奏出完整、立體、多聲的鋼琴小曲來。
延伸閱讀:鋼琴即興伴奏技巧
一、鋼琴技巧
鋼琴即興伴奏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就是鋼琴技巧,不會彈鋼琴的人是不會在鋼琴上彈伴奏的。但要明確一點,鋼琴技巧絕不等於伴奏技巧,二者有本質的區別:前者是以機械練習為主來再現樂譜內容的,而後者是以創造性的勞動完成歌曲伴奏的任務,使之成為與歌曲相輔相成的整體。
二、和聲基礎
即興伴奏屬多聲部范疇,當然需要和聲基礎。而和聲水平的高低又直接關繫到伴奏的音響效果和表現力。和聲選擇要根據具體的作品需要來考慮,處理好排列法,連接法,省略音,功能性,色彩性,節奏感,表現力及和弦的結構與和弦外音,和聲風格等等。這在和聲練習中有固定的規則,而在實際應用當中又是很靈活的。還有的問題在練習中找不到,而在實際應用當中又是必須處理好的。因此和聲基礎是十分重要的。
三、伴奏類型
掌握了一定的鋼琴基礎,和聲基礎,就要用一定的形式進行陳述。伴奏音型就是和聲基礎應用到具體作品中有規律的陳述形式,而這個形式是否恰當,怎樣才能恰當,應當有一定的根據。如鋼琴的性能,伴奏音型的特點與表現力,演奏方法,以及伴奏者現有鋼琴技巧的水平,應用能力的水平等等,伴奏效果的好壞,除了和聲效果以外就是伴奏音型的應用了。因此,創造性的選擇好,設計好伴奏音型是彈好即興伴奏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四、歌曲分析
對歌曲體裁,形式,曲式,內容的分析,是能否恰當選擇和聲,伴奏音型的根據,就和聲而言,調性的明確,半終止,終止的確定及和弦結構,和聲效果,風格是否與歌曲內容相統一,都是通過對歌曲的分析來確定的。伴奏音型的選擇也是要依據對歌曲的分析,一首優美的抒情歌曲和一首堅定有力的進行曲,二者的伴奏音型肯定是不同的,就是同一首歌曲在每一樂段之間以及從呈示發展到高潮再現的處理也是不可能一成不變的。因此,從伴奏的需要出發,對歌曲進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對伴奏音型的選擇與應用更是不能缺少的一個主要環節。
五、綜合應用能力
綜合應用能力是指鋼琴技巧,和聲基礎,伴奏音型,歌曲分析四個方面的綜合以及即興的編配,與演唱者的合作,藝術實踐經驗等內容。這個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是能否彈好即興伴奏的關鍵。
鋼琴調律的方法
一、確定標准音高
用小字一組的a1音叉定音,校準小字組的a,而要調准這個音並非易事,除了聽得准以外,手法准也尤為重要,本學期的調律實踐中,我著重練習了微調的能力,靈敏地感覺弦軸的轉動,並准確地聽出拍音。有時需要提高標准音,最大可能需要達到445Hz,而這時所聽出的拍頻為兩列波的頻率差,即5次/秒
二、分律
分律是本學期的重點內容,不僅需要敏感的聽覺和手上的感覺,更需要理性科學的聲學分析與計算。首先以之前調好的a音為基準,進行「上四下五」的分律,鋼琴的律制,為十二平均律,要獎導致聲音不和諧的24音分平均分配到每兩個相鄰的音上所以純四度與純五度的拍頻約為1次/秒,即每兩個相鄰的音多加兩個音分。當進行至f時,開始使用「三六度檢驗法」進行檢驗,即大三度與大六度的拍音相同。由於十二平均律中每兩個相鄰音的頻率比為1.05946
所以大三度的頻率比為(1.05946)3,大六度的頻率比為(1.05946)9,由此可求得大三度的音分值為1200lg(1.05946)3/lg2,同理,大六度的音分值為1200lg(1.05946)9/lg2,算出後可得到大三度和大六度的拍頻約為7次/秒。
但是這是以f為根音建立的大三度和大六度,在f之後的每個音上建立的大三度和大六度,其拍音逐漸增快,當進行到最後一個大三度c1--e1時,拍音可達到11次/秒。所以用「上四下五」的方法確定音高,再以「三六度」進行檢驗,可得到較完美的十二平均律。
說來容易,但是進行起來並不簡單,因為所調出來的每一個音都是以前一個音為基礎的,所以只要有一個音出現錯誤,就會導致其後面的音全都不正確,在最後一個純五度無法吻合,所以有時需要進行逆向調律找出錯誤點。
三、 同度與八度的調律
這已經是必須熟練掌握的步驟了,現在的我要保證在同度與八度的調律時的速度與准確度。同度與八度的調律就是要讓發出同一音的弦調至相同的頻率。不能有拍音的存在,這樣就可以將鋼琴的88個音全部調好了。
四、調律中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在實際的調律中,弦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理想,所以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也有相應的解決方法。
首先,不能用左右晃動弦軸的方法來調節音高,因為這樣調出的音沒有保持力,會很快的走音,另外,弦軸也會松動,這對鋼琴會造成極大的傷害。其次,當發現某音不穩定時,可採用重擊的方法定音,實際就是將相應的琴鍵用力「砸」下去,這樣弦的張力達到穩定,不會因張力太大導致音高的下降。最後就是高音偏高低音偏低的問題,由於人耳的聽覺與理論的計算值並不完全一致,所以高音要比正常高出一些,同理低音也要比正常低一些,即做八度平移時,高音要多出幾個音分,低音要低出幾音分。使其出現微小的拍音,調至鋼琴兩端時,大約各超出三十音分。
鋼琴調律是一門邊沿科學,既要對鋼琴有感性的認識,又要對調律有理性的思考。這樣無論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還是在方法的創新上,都會有更好的突破和發展。
鋼琴的構造及發聲方法
一、鋼琴的基本構造
踏板
踏板(Pedal)是指鋼琴下面用足踩的踏板而言。它是鋼琴中除鍵盤外最重要的配件。1711年義大利樂器製造家克理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在改造鋼琴時發明的。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其中最常用的是延音踏板)
延音踏板(Damper Pedal):右踏板,也叫做延音踏板,又叫共鳴踏板。是英國人布勞馬(John Broadwood)於1783年發明,通常是鋼琴下最右內側的踏板,也有書上稱之為「增音器」,當延音踏板被壓時下,平時壓在弦上的制音器(Damper)立即揚起。使所有的琴弦延續震動,將踏板放開後,所有的制音器又全部壓在琴弦上制止發音。由於按下制音踏板會使琴聲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故又稱強音踏板(Loud Pedal)。
柔音踏板(Soft Pedal):左踏板,也叫做弱音踏板(ulna cord)。在平台式鋼琴里,踩下柔音踏板時,琴槌會立刻向旁推移,使音量減少,並使聲音變得非常清純、柔和。而立式鋼琴,踩下柔音踏板時,琴槌移近琴弦,藉以減輕沖力,減少打擊的長度與強度,使音量變小。它的作用就不僅是幫助演奏者彈得更弱,也是為了增加聲音的柔和,並除掉音質中任何敲擊的成分。左踏板往往被比作"旋樂演奏者的弱音器"。
消音踏板(Sostenuto Pedal):中踏板、選擇延長音踏板(sostenuto)。具有特殊性能的踏板。三角鋼琴中間踏板的用途是「特定連音踏板」,用法是先彈下琴鍵並保持,踩下「特定延音踏板」不放,剛才所彈鍵會繼續延音,其他鍵不受影響。大部分現代立式鋼琴的中間踏板被踩下時,一塊活動的絨布會夾在琴槌和琴弦之間,使音量變得極低。通常只使用於夜間或清晨彈奏鋼琴之時,以免驚擾鄰居的安寧。所以有時候也稱為也有稱之為倍弱音踏板。
調音釘
調音釘(Tuning Pins)是一些能夠用特製扳手扭動旋轉的釘狀螺栓。它的旋床是有鎖口的特製高碳鋼,因而琴弦能牢固地繞在弦軸釘上,致使音準在琴弦高強度拉力作用下能長期保持並穩定下來。
琴槌
琴槌(Hammer)外包著高品質的毛氈或絨布,由於這層「皮膚」多是羊毛造的,因而又稱羊毛槌。它本身連著琴鍵,當琴鍵被按下時,琴槌便會打落琴弦上並借著琴弦的振動使鋼琴發出聲音。因此,它的作用是用來敲擊被調音釘緊扣著的琴弦。
制音器
制音器(Damper)制音器是與弦緊貼著,用來阻止弦的震動。例如當鋼琴上的琴鍵被按下時,鋼琴內部的琴槌會打在一條條用銅製造的琴弦上,借著琴弦的震動發出聲音。
擊弦機
擊弦機(Action)擊弦機連接著琴鍵和琴槌,是整部鋼琴的靈魂和最重要的配件。
音板
音板(Soundboard)音板位於鋼琴內部的一塊大木板,高檔鋼琴用楓樹實木板拼成,現代低端普及琴有用密度板。它連著調音釘,緊貼著琴弦,當琴弦振動,音板會使聲波高效率耦合到空氣中,即將聲音透過響板反射以及擴大出來。
琴鍵
琴鍵(Keyboard)整個琴鍵都是由黑鍵和白鍵組合而成。黑鍵36個,白鍵52個,共88個。
二、鋼琴的發聲原理
鋼琴背架上有一排鋼絲弦,有單根的纏弦,有兩根和三根的裸弦。共計二百多根。鋼琴發聲就是由琴鍵頂起擊弦機,又由榔棰敲擊弦列發出聲音。由於這些根弦的粗細、長短、張力不同,所以發出不同的音高。如果這些琴弦的張力發生一丁點變化,它的音高就相應改變。所以經常調律是必須的。
鋼琴的發音系統
鋼琴的發音系統大致包括琴弦、弦軸、弦軸板、後背支柱、鑄鐵板、弦枕、音板、肋木、琴碼等。
(1)琴弦
鋼琴發音的振動題是琴弦。琴弦是用含有純度非常高的碳素而製成的,被叫做「音樂鋼絲」。琴弦的材質非常重要,可以說琴弦材質的提高,是使鋼琴的性能能夠快速進步的最大、最重要的因素。
18世紀初所使用的琴弦,是由鐵絲或銅鋅合金製成的。由於這些材料的抗張強度很低,耐久力也小,還缺乏充分的張力,所以聲音是微弱的。
1819年,隨著鑽石與紅寶石的拔絲模的出現,得到了能夠經得起很強的張力又不會使鋼絲延長的琴弦。材質、拉絲技術的進步也是完成現代鋼琴的重要因素。現在使用的碳素鋼絲的原料是碳素含有率在0.85-0.95%的程度,它具有極其細微的粒狀組織。琴弦所要選擇的是具有均勻質量的沿著拉力方向只有一點點延長的結晶系。
琴弦不僅僅只是進行單純的物理實驗、化學分析等。它也決不可混入不純的.物質,不能有創傷,還要求要有精準的尺寸,以及材質在整體長度上的均勻一致,橫斷面的整齊。有很強的抗張強度,抗折彎也很強的原材料。
為了檢查它的張力、硬度、彎曲度、扭曲度,還要使用顯微鏡技術,拍扁等多種的最高級的試驗。
琴弦的粗細號數常見的是最高音從13號(0.775mm)開始使用,共約20種號。
根據琴弦振動的理論,高音細而短,低音粗且長。在鋼琴的低音部隨著受到鋼絲的粗度與長度的限制,還需要把用於銅芯線的軟銅絲重復的纏繞在鋼絲上,以減少它的振動數。
什麼位置上配合使用怎樣粗細長短的琴弦,對音色、音量、均衡都有很大的影響。
還有,在中、高音部分是一個音3根弦,低音部是2根弦,而最低音部約一個八度的音只使用1根琴弦,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音量均衡。一台88鍵的鋼琴,琴弦數量大約有220-230根,三角琴大約240根左右。
把琴弦拉緊後達到正確的音高時,1根弦的張力是80-90公斤,一台琴的張力加起來可達到20噸左右。
(2)弦軸
鋼琴的琴弦是被纏繞在弦軸上。弦軸的標准長度是62mm,直徑為7mm左右,掛弦眼的內徑為1.6mm,重量16克。(修理中用於更換的弦軸有7.2-7.5mm的)用調音扳子轉動弦軸,把琴弦拉緊,緩慢的把張力進行加減就是「調律」。
弦軸的頭部為了便於插入調音扳子而做成四角型,下半部分是帶有很細的螺紋被旋進木板里。轉動弦軸的時候如果軸眼太緊,就會使它斷裂。還有,為了弦軸表面能夠防銹,要進行化學方面的處理,塗酸化膜擊實施鍍鎳等。
把琴弦的一端插進弦軸上的橫洞里繞二又四分之三圈,另一端掛在掛弦釘上。在中、高音部分,一般在這個掛弦釘上回轉它的另一端,把回轉後的另一端琴弦掛在相鄰的弦軸上。
弦軸的數量與琴弦是相等的,一台琴是220-230根琴弦。
弦軸墊圈是楓木材料製成的,用於堵塞弦軸與鋼板之間的間隙,使摩擦力增強,能更好的保持音準,看上去也美觀。
(3)弦軸板
弦軸是被擰入到弦軸板里的,弦軸板是由數塊楓木以不同的木紋方向上粘合而成的。弦軸板的質量對音準的保持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如果乾燥不充分,會使弦軸逐漸松動,很容易跑音。即必須在能夠支撐1根弦的張力在100公斤以上時,弦軸也不能回轉。三角琴由於更要增加音準的保持力,還要使用多層弦軸板。
(4)後背支柱、鑄鐵板
一個能夠支撐20噸的琴弦張力的主要部件是支柱和鑄鐵板。它們兩者一般被設計成一體和適當的相乘效果。
在鐵板鑄造技術進步後的今天,比起容易受到溫度、濕度影響的木製支柱來說,近來見得多的還是以鋼板為主體的設計。
支柱的組成方式,三角琴採用放射狀,立式琴一般採用縱向式的排列。它主要的作用是增加抗扭曲的強度,像人的肋骨那樣,能把中心部微妙的隆起的技術需要最高的技術。
鑄鐵板不只是支撐琴弦的張力,也是為了輔助琴弦的振動。鑄鐵的質量、材質的硬度以及形狀、厚度都對聲音有著微妙的影響。
(5)弦枕
琴弦是靠弦軸與掛弦釘連接起來的,實際振動發音的是在弦枕或千斤與琴碼之間。琴碼是琴弦振動的支點,同時,還是傳導音板振動的重要部分。
在立式琴上,弦枕是鋼板上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把琴弦支起來,在弦軸與弦枕之間用壓弦檔把琴弦壓下去。三角琴的高音部分也是用弦枕與壓弦檔壓住,在中音和低音部則使用「千斤」。千斤是用銅鋅合金製作的,它是琴弦振動的支點的一端,在立式琴上也有全部都用千斤代替弦枕而使用的。
千斤是弦枕和壓弦檔的合並物,它能使琴弦的間隔、弦長、弦的高度均勻一致。不論是千斤還是壓弦檔與弦枕,它與琴弦的角度及接觸點的形狀,對於優質的發音都是極為重要的。
(6)音板
如果單單只靠琴弦的振動,由於琴弦的表面積非常小,在空氣中傳出的聲波也就極其微弱,幾乎聽不到聲音。但是如果能夠讓很大的音板全部振動起來,由於有寬闊的振動面積,就能夠得到很大的聲音。不僅如此,音板還是支配琴弦、榔頭以及整架鋼琴音色的一大要素。
鋼琴練習的基本竅門和方法
一、將五聲調式音階引入鋼琴基本練習的必要性
學習鋼琴演奏,必須學習音階、琶音這些基本練習。它們是鋼琴演奏的「基本功」。「不論演奏哪種風格,哪個時代的作品,都離不開大量的音階、琶音」○1。在基本練習中,「音階的手指練習是基礎的基礎」○2。
在我們平時學習的音階基本練習中,最常接觸的音階練習是自然大調、和聲小調、旋律小調這三種。它們「都是由一個三音組與一個四音組構成,通過大指轉彎,把這兩組連接起來。」○3 即1、2、3、1、2、3、4或4、3、2、1、3、2、1這樣的指法規律。○4 通過這些練習能夠使我們在演奏樂曲的音階式進行片斷時得心應手。
然而,當我們接觸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時,特別是那些根據古曲、民歌等改編的作品中,運用了能夠體現中國民族風格的五聲調式。在學習和演奏這些作品時,就會遇到五聲調式的音階進行。由於五聲調式音階是由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組成,這時,自然大調、和聲小調、旋律小調那種1、2、3、1、2、3、4式的指法規律便不適用了。
因此,在演奏中國風格的作品前,進行一些專門針對五聲調式音階的基本練習,對於演奏好這些作品,特別是其中五聲調式音階的進行片斷是很有幫助,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五聲調式音階的基本特徵
中國五聲調式是由五個按純五度排列起來的音構成,其順序為宮、徵、商、角、羽。將這五個音放在一個八度內,構成五聲調式音階,即我們熟知的宮、商、角、徵、羽的順序。
可以看到,五聲調式音階只有五個音,剛好由五個手指完成這五個音的彈奏。這與有七個音構成的自然大調、和聲小調、旋律小調有明顯的區別。
以C自然大調和C宮調的右手作比較來看:
譜例一:C自然大調:
C宮調 :
從譜例上我們能夠看到兩者除了音的個數不一樣外,在進行實際彈奏上還有區別。
自然大調的七個音是一個挨著一個的,每個音之間都是二度音程,中間沒有「間隙」;它的指法是由一個三音組與一個四音組通過大指轉彎連接起來。
五聲調式音階中,角到徵、羽到宮這兩對音之間的音程是三度,就是說在彈奏到這兩對音的進行時有距離要「跨越」;它的指法是由一個三音組與一個二音組構成,在跨越角到徵、羽到宮這兩個相對較長的音程後連接起來的。
這些特徵不僅是五聲調式音階與自然大調、和聲小調、旋律小調的區別,而且是將五聲調式音階作為基本練習的重點和難點。
『伍』 學習鋼琴的技巧與方法
一、從人體的生理結構、生理機能,具體說,從人的手臂來分類。
從手臂分類,鋼琴基本技術分為三個方面的技術——手指技術;手腕技術;手臂技術。
二、從鋼琴曲的織體結構分類。
從鋼琴曲的織體結構分類,鋼琴基本技術分為四個方面的技術:
單音技術;八度技術;和弦技術;其它特定形態的技術。
單音技術,是指彈奏一個個單音音符接連進行的技術性鋼琴織體的技術。這種技術主要包括四大類型:音階與琶音;顫音;重復音;其它無統一模式的單音織體。
八度技術,是指同時彈下兩個相互距離為八度之同音的技術。
和弦技術,是指彈奏由幾個互為一定音程關系的音組成之和弦的技術。
其它特定形態的技術,指的是前面說過的那幾種最常見的鋼琴織體形態以外的其它鋼琴織體。如:單手雙三度;分解八度;分解和弦。
以上講的鋼琴從兩種角度來分類,是互相關聯和統一的。
所謂單音技術,主要就是手指技術,在整個手臂中,彈奏單音的技術,最關鍵的部位是手指。
所謂八度技術,八度技術=手腕技術,主要為手腕技術,彈奏八度的技術最關鍵部位是手腕。
所謂和弦技術,和弦技術=臂膊、手腕、手指共同技術。彈奏和弦的技術最關鍵部位是這三個部位。
單音技術的正確彈奏方法
首先強調兩點:
1、以彈音階與琶音的正確方法來說明單音技術。因為,音階與琶音是鋼琴技術性單音織體中最基本、常見的織體形態,世界上鋼琴曲中的技術性單音織體,大部分實際上都是音階與琶音或它們的演變。就是那些非音階與琶音型單音織體,其彈奏方法一般也同於或基本同於音階與琶音。因此,以音階與琶音來說明整個技術性單音織體的正確彈奏方法,是最形象、貼切的。一個嚴格學鋼琴的人,一定要堅持不斷地練音階與琶音,因為音階與琶音技術是整個鋼琴技術的基礎。
2、所要講的彈奏方法,是基本方法,也是進行音階與琶音基本練習方法,而不是根據樂曲的不同音樂要求而需變化運用的種種特定彈法。
音階與琶音的正確彈奏方法可分十五點
一、手指要彎曲,以指尖部位觸鍵。觸鍵時,除大姆指尖外,其它指尖與鍵面成90度直角後傾少許的基本垂直角度。觸鍵時,各手指最前端小關節要挺立,形成向外支撐的弧形狀。
彈琴時手指要有一定硬度,彈出的音才會結實,有力.而指尖要有硬度,手指小關節就必須挺立;如塌陷,一定松軟無力,也就彈不出充實的聲音.這就是手指小關節要挺立的原因。
彈琴時,指尖觸鍵時間越短,琴音的泛音震動延留也越長。一般人彈琴如手指彎曲,指尖反應力會比手指平直更敏捷,觸鍵時間也就能比手指平直更短,這是手指要彎曲的又一原因。
二、彈琴時,手指要抬高,每個指頭彈每個音之前、之後都要抬高,暫間隔不彈的指頭也要抬高。抬時,手指要保持彎曲。
彈琴時手指抬高,指頭才能距琴鍵一定距離,才可產生足夠的慣性力,彈出結實有力的聲音,使聲音有足夠的泛音震動延留。再者,練琴時手指抬高,還可加大指頭的動作量,增強手指彈奏機能的訓練效果。這就是手指抬高的原因。
三、以手的掌關節為發力點
要以手指與手掌相交處的掌關節為彈奏的主要發力點。掌關節要發出足夠的力量,必須做到:1、動作敏捷;2、動作幅度盡量大;3、動作用力。
四、彈音階與琶音,手指要用力,手腕和小臂要放鬆。
手腕和小臂這兩處彈琴最易緊張,酸累的部位,要盡量放鬆。這方面,不少人都遇到一個矛盾:手指用力,手腕和小臂即下意識地隨之用力和緊張;手腕和小臂放鬆,手指也隨而軟弱無力。要盡力協調二者的關系,使前者用力,後者放鬆。這一課題較難,但必須解決。
五、彈音階與琶音,要用手指處自身的獨立力量,切勿用手腕、小臂來加壓、加力。
不少人彈奏,由於手指無力,一味用手腕、手臂加壓、加力,這就往往產生兩種不良後果:一是手腕、手臂因而酸累不堪,致難於持續彈奏,個別嚴重者甚至把手彈壞,變成所謂『職業病』;一是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即由於的手指無力而藉助手腕、手臂;又由於藉助手腕、手臂,手指養成對藉助手腕、手臂的依賴性,自身之力就總練不出,總要藉助,依賴。衡量藉助手腕、手臂有無加壓、加力的外觀標准,是看彈奏時手腕和小臂有無強烈抖動。如抖動強烈,則表明在加壓、加力;反之,如加以約束使之強烈抖動不得,則失去加壓、加力的可能。因此,克服手指因無力而藉助手腕、手臂這一毛病的有效辦法就是,彈奏時嚴格約束手腕和小臂的強烈抖動,便手指在無外力藉助下自行活動,逐漸練出獨立功力。
人體手臂的大多處,即手掌、小臂、大臂乃至肩,彈琴都有可能酸累;唯有一處,就是日夜不停地彈,也永不會累,就是手指。因此,只有當手指練出充分獨立功力,彈奏不須依賴其它外力,彈琴才能持久、自如,才能彈好。
六、彈音階與琶音,手掌、手腕和小臂要大體成一直線,並與鍵面基本平行。
手腕最好略低於手掌,而絕不可高於手掌。因為,有條規律:手腕略低於手掌,彈出的音就能結實、有力,果粒感強;而手腕高於手掌,彈出的音必輕飄、模糊、缺乏果粒感。當然,有些樂曲中的音階或琶音織體,音樂表現特別要求輕飄或模糊的效果,手腕只得高於手掌來彈,這是特定情形,另當別論。
有些人彈琴,手腕高出兩邊的手掌和小臂,像個駝峰。還有些人除此另加手指不彎而直伸,像只爬行的烏龜,彈出的音也模糊不清。這些壞毛病都必須糾正。
七、彈音階與琶音,手背內、外兩端高低要大體相等,整個手背呈基本水平狀。
人的手指中,四、五指最弱,不少人彈琴因四、五指無力支撐,致手背外端四、五指處向外下斜塌陷,形成手背內高外低,四、五指彈出的音也因而軟弱模糊。這樣,還往往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四、五指無力致手背外端下陷,手背外端下陷,又壓住四、五指,使之不能充分抬動,而練不出自身力量,致手背外端下陷得不到改變。克服這一惡性循環的辦法是,彈奏時嚴格限制住手背外端下陷,甚至在使用四、五指時,有意識地將手背外端微微提高,給四、五指以足夠空間充分活動,使其力量慢慢練出。四、五指充分抬動,彈出的音就能清晰、明亮、有力了。
八、彈音階與琶音,大指前半截應自然向里微微彎曲,後半截與手掌要稍有間隙。
有些人彈琴,大指前半截不向里彎,而向外逆撇,後半截與手掌緊緊並貼,這種姿勢完全違反生理自然。大家可以試試,大指若外撇,不僅大指本身緊綳、僵硬,連手的整個內側半邊也必然緊綳、僵硬。
九、彈音階與琶音,手指、手掌,特別是掌關節處都要凸起、挺立,整個手,形成一個自然形態的「架子」、「模子」狀。這個「架子」、「模子」既不能緊綳、僵硬,又不可松垮、散軟,而要松緊、軟硬適當,呈自然狀態。
有些人彈琴,手綳得又緊、又僵、又硬,像只鐵爪;有些人彈琴,手鬆垮垮、軟棉棉、像團棉花,都是不對的。
十、彈琴,包括彈音階與琶音時,整個手臂要置於自己感到適當、舒適的自然位置。
有些人彈琴兩手肘、兩臂緊緊夾著身子。也有些人彈琴兩手肘、兩臂過分外撇和高懸。這都是壞習慣,應糾正。
十一、彈音階與琶音,右手往上彈或左手往下彈時,兩手大指每彈完一個音後,應即刻向內彎曲收進掌心下。
大指收進時,須做到幾點:
1、鬆弛、自然、不可緊張、生硬;
2、在下個彈奏手指彈奏之時同時收,不可遲後;
3、果斷迅速收,不可遲疑、緩慢;
4、一收到底,不可只收一半;
5、收時,手腕高低不變,手腕不可拱起。
為什麼大指要收進呢?因為音階與琶音中要用大指彈的每個琴鍵之間,隔有其它琴鍵,而且互有一定距離大指每彈完一琴鍵後,如收進,其再彈下一琴鍵時,恰到下一琴鍵位置,就能從容彈出。如不收進,該彈下一琴鍵時,大指尚在原琴鍵處,離下一琴鍵還有一定距離,只能生拐硬跳去彈。大指一次次生拐硬跳去彈必帶起手腕和小臂一下下搖晃拐動,非但樣子難看,彈出的音也是一團團的。對於大指要收進這一重要要求,許多彈琴者都忽視未顧,甚至根本不知。特別提醒大家要重視。
十二、彈音階與琶音,右手往下彈或左手往上彈時,兩手三或四指繼大指之後彈時的抬高動作,要切實做出。
因為,這里三或四指彈時,要交迭越過大指上方,跨度較大,動作較難。不少人彈到這里,往往困難,而只顧使三或四指彈對位置、發出聲音,對於這兩指的抬高及相應的彈奏效果則忽略不顧。有些人為使三或四指夠到目標琴鍵,甚至拐動臂肘、手腕一起去夠彈,彈出的音混濁、模糊,樣子也很難看。
正確彈法是:大指下彈時,三或四指同時彎曲地抬高,再彈下;三或四指抬高時,掌關節及手掌前端亦一並上抬;而手腕要保持原有高度,勿上拱。
十三、彈音階與琶音,手指觸鍵有兩條重要准則:
1、要盡量集中手指觸鍵那一瞬間的力量;
2、要盡量縮短手指觸鍵那一瞬那的時間。
為達到後一條,手指下彈時動作要敏捷,彈下後要盡快離鍵抬起(不針對音階與琶音的慢速彈奏)。
很多人都以為,彈琴手指動作中最難、最重要的環節是手頭下彈;其實,下彈後指頭離鍵上抬的環節同等重要,而且,從一定角度說,難度還超過下彈。
以上所說手指下彈後要盡快離鍵抬起,不針對音階與琶音的慢速彈奏。因為,慢彈時,手指每彈一鍵,都要在鍵上停頓片刻,方可接彈下一鍵,不可能迅即離鍵抬起。
十四、彈奏包括音階與琶音在內的鋼琴技術性單音織體,手的各部位中,以兩處最為關鍵,即掌關節和包括手指小關節在內的指尖部位。
掌關節的主要功能為:啟動手指的彈奏動作,發出手指的彈奏力量,和支配手指的指頭變換。
指尖的主要功能是將手指彈奏的力量傳導至琴鍵,並在此過程中對手指觸鍵進行細微控制、調整。
一些人彈琴手指技術欠佳,歸根結底是掌關節和指尖功力不足。因此,訓練手指彈奏技能,應著重掌關節和指尖的訓練。使掌關節靈活、有力,指尖堅硬、敏銳。
十五、彈音階與琶音,彈奏者在內心觀念與自我感覺上,要以每一個音、每一個琴鍵、每一個手指各為一獨立體,音與音、鍵與鍵、指與指之間互不依附、混淆、粘連,一個是一個,乾乾凈凈,利利落落,清清楚楚。
『陸』 鋼琴的結構和原理
鋼琴的構造:鋼琴由88個琴鍵(52個白鍵,36個黑鍵)和金屬弦音板組成。
鋼琴的原理:鋼琴的前身是撥弦古鋼琴,也稱作羽管琴鍵。它與鋼琴的內部原理大致相同,都是在琴體內部裝有音板和許多拉緊並列的琴弦。不同的是鋼琴的弦槌擊弦發音,撥弦古鋼琴用羽管制的撥子撥弦發音。
此外,還有一種與它們同一血統的鍵盤樂器—擊弦古鋼琴,它同樣是一種裝有擊弦裝置的樂器,用銅制的形槌擊弦發音;它的應用范圍不如撥弦古鋼琴廣泛,主要用在當時的貴族家庭中演奏。
(6)什麼是鋼琴的縱向技術擴展閱讀
鋼琴保養
1、購買了一架新鋼琴,首先想到的是做一個琴罩。
2、為了保證鋼琴的漆膜光亮清潔,應經常用軟布揩擦表面。
3、鋼琴上不要放置不必要的裝飾品和雜物,以免雜物掉進鋼琴,使機件發生故障。
4、鋼琴的擊弦機系統等部件使用了許多全羊毛氈材料,為了防止蛀蟲蛀壞呢氈,老鼠鑽進琴內咬壞機件或在琴里做窩,必須在鋼琴里放上樟腦丸之類的殺蟲劑。
5、彈奏時,不能用手猛烈敲擊琴鍵或用腳猛踩踏腳板,以免造成擊弦機械損傷和踏腳彈簧斷裂、不要用銳器刻畫琴鍵和漆膜表面。在開閉琴蓋時動作不要過猛,應首先合上書架,以免開閉琴蓋時,琴鍵受損。鋼琴使用完畢應將琴蓋等全部關閉,並罩好琴套,防止灰塵的入侵。
『柒』 學鋼琴的手法和方法
一、從人體的生理結構、生理機能,具體說,從人的手臂來分類。
從手臂分類,鋼琴基本技術分為三個方面的技術——手指技術;手腕技術;手臂技術。
二、從鋼琴曲的織體結構分類。
從鋼琴曲的織體結構分類,鋼琴基本技術分為四個方面的技術:
單音技術;八度技術;和弦技術;其它特定形態的技術。
單音技術,是指彈奏一個個單音音符接連進行的技術性鋼琴織體的技術。這種技術主要包括四大類型:音階與琶音;顫音;重復音;其它無統一模式的單音織體。
八度技術,是指同時彈下兩個相互距離為八度之同音的技術。
和弦技術,是指彈奏由幾個互為一定音程關系的音組成之和弦的技術。
其它特定形態的技術,指的是前面說過的那幾種最常見的鋼琴織體形態以外的其它鋼琴織體。如:單手雙三度;分解八度;分解和弦。
以上講的鋼琴從兩種角度來分類,是互相關聯和統一的。
所謂單音技術,主要就是手指技術,在整個手臂中,彈奏單音的技術,最關鍵的部位是手指。
所謂八度技術,八度技術=手腕技術,主要為手腕技術,彈奏八度的技術最關鍵部位是手腕。
所謂和弦技術,和弦技術=臂膊、手腕、手指共同技術。彈奏和弦的技術最關鍵部位是這三個部位。
單音技術的正確彈奏方法
首先強調兩點:
1、以彈音階與琶音的正確方法來說明單音技術。因為,音階與琶音是鋼琴技術性單音織體中最基本、常見的織體形態,世界上鋼琴曲中的技術性單音織體,大部分實際上都是音階與琶音或它們的演變。就是那些非音階與琶音型單音織體,其彈奏方法一般也同於或基本同於音階與琶音。因此,以音階與琶音來說明整個技術性單音織體的正確彈奏方法,是最形象、貼切的。一個嚴格學鋼琴的人,一定要堅持不斷地練音階與琶音,因為音階與琶音技術是整個鋼琴技術的基礎。
2、所要講的彈奏方法,是基本方法,也是進行音階與琶音基本練習方法,而不是根據樂曲的不同音樂要求而需變化運用的種種特定彈法。
音階與琶音的正確彈奏方法可分十五點
一、手指要彎曲,以指尖部位觸鍵。觸鍵時,除大姆指尖外,其它指尖與鍵面成90度直角後傾少許的基本垂直角度。觸鍵時,各手指最前端小關節要挺立,形成向外支撐的弧形狀。
彈琴時手指要有一定硬度,彈出的音才會結實,有力.而指尖要有硬度,手指小關節就必須挺立;如塌陷,一定松軟無力,也就彈不出充實的聲音.這就是手指小關節要挺立的原因。
彈琴時,指尖觸鍵時間越短,琴音的泛音震動延留也越長。一般人彈琴如手指彎曲,指尖反應力會比手指平直更敏捷,觸鍵時間也就能比手指平直更短,這是手指要彎曲的又一原因。
二、彈琴時,手指要抬高,每個指頭彈每個音之前、之後都要抬高,暫間隔不彈的指頭也要抬高。抬時,手指要保持彎曲。
彈琴時手指抬高,指頭才能距琴鍵一定距離,才可產生足夠的慣性力,彈出結實有力的聲音,使聲音有足夠的泛音震動延留。再者,練琴時手指抬高,還可加大指頭的動作量,增強手指彈奏機能的訓練效果。這就是手指抬高的原因。
三、以手的掌關節為發力點
要以手指與手掌相交處的掌關節為彈奏的主要發力點。掌關節要發出足夠的力量,必須做到:1、動作敏捷;2、動作幅度盡量大;3、動作用力。
四、彈音階與琶音,手指要用力,手腕和小臂要放鬆。
手腕和小臂這兩處彈琴最易緊張,酸累的部位,要盡量放鬆。這方面,不少人都遇到一個矛盾:手指用力,手腕和小臂即下意識地隨之用力和緊張;手腕和小臂放鬆,手指也隨而軟弱無力。要盡力協調二者的關系,使前者用力,後者放鬆。這一課題較難,但必須解決。
五、彈音階與琶音,要用手指處自身的獨立力量,切勿用手腕、小臂來加壓、加力。
不少人彈奏,由於手指無力,一味用手腕、手臂加壓、加力,這就往往產生兩種不良後果:一是手腕、手臂因而酸累不堪,致難於持續彈奏,個別嚴重者甚至把手彈壞,變成所謂『職業病』;一是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即由於的手指無力而藉助手腕、手臂;又由於藉助手腕、手臂,手指養成對藉助手腕、手臂的依賴性,自身之力就總練不出,總要藉助,依賴。衡量藉助手腕、手臂有無加壓、加力的外觀標准,是看彈奏時手腕和小臂有無強烈抖動。如抖動強烈,則表明在加壓、加力;反之,如加以約束使之強烈抖動不得,則失去加壓、加力的可能。因此,克服手指因無力而藉助手腕、手臂這一毛病的有效辦法就是,彈奏時嚴格約束手腕和小臂的強烈抖動,便手指在無外力藉助下自行活動,逐漸練出獨立功力。
人體手臂的大多處,即手掌、小臂、大臂乃至肩,彈琴都有可能酸累;唯有一處,就是日夜不停地彈,也永不會累,就是手指。因此,只有當手指練出充分獨立功力,彈奏不須依賴其它外力,彈琴才能持久、自如,才能彈好。
六、彈音階與琶音,手掌、手腕和小臂要大體成一直線,並與鍵面基本平行。
手腕最好略低於手掌,而絕不可高於手掌。因為,有條規律:手腕略低於手掌,彈出的音就能結實、有力,果粒感強;而手腕高於手掌,彈出的音必輕飄、模糊、缺乏果粒感。當然,有些樂曲中的音階或琶音織體,音樂表現特別要求輕飄或模糊的效果,手腕只得高於手掌來彈,這是特定情形,另當別論。
有些人彈琴,手腕高出兩邊的手掌和小臂,像個駝峰。還有些人除此另加手指不彎而直伸,像只爬行的烏龜,彈出的音也模糊不清。這些壞毛病都必須糾正。
七、彈音階與琶音,手背內、外兩端高低要大體相等,整個手背呈基本水平狀。
人的手指中,四、五指最弱,不少人彈琴因四、五指無力支撐,致手背外端四、五指處向外下斜塌陷,形成手背內高外低,四、五指彈出的音也因而軟弱模糊。這樣,還往往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四、五指無力致手背外端下陷,手背外端下陷,又壓住四、五指,使之不能充分抬動,而練不出自身力量,致手背外端下陷得不到改變。克服這一惡性循環的辦法是,彈奏時嚴格限制住手背外端下陷,甚至在使用四、五指時,有意識地將手背外端微微提高,給四、五指以足夠空間充分活動,使其力量慢慢練出。四、五指充分抬動,彈出的音就能清晰、明亮、有力了。
八、彈音階與琶音,大指前半截應自然向里微微彎曲,後半截與手掌要稍有間隙。
有些人彈琴,大指前半截不向里彎,而向外逆撇,後半截與手掌緊緊並貼,這種姿勢完全違反生理自然。大家可以試試,大指若外撇,不僅大指本身緊綳、僵硬,連手的整個內側半邊也必然緊綳、僵硬。
九、彈音階與琶音,手指、手掌,特別是掌關節處都要凸起、挺立,整個手,形成一個自然形態的「架子」、「模子」狀。這個「架子」、「模子」既不能緊綳、僵硬,又不可松垮、散軟,而要松緊、軟硬適當,呈自然狀態。
有些人彈琴,手綳得又緊、又僵、又硬,像只鐵爪;有些人彈琴,手鬆垮垮、軟棉棉、像團棉花,都是不對的。
十、彈琴,包括彈音階與琶音時,整個手臂要置於自己感到適當、舒適的自然位置。
有些人彈琴兩手肘、兩臂緊緊夾著身子。也有些人彈琴兩手肘、兩臂過分外撇和高懸。這都是壞習慣,應糾正。
十一、彈音階與琶音,右手往上彈或左手往下彈時,兩手大指每彈完一個音後,應即刻向內彎曲收進掌心下。
大指收進時,須做到幾點:
1、鬆弛、自然、不可緊張、生硬;
2、在下個彈奏手指彈奏之時同時收,不可遲後;
3、果斷迅速收,不可遲疑、緩慢;
4、一收到底,不可只收一半;
5、收時,手腕高低不變,手腕不可拱起。
為什麼大指要收進呢?因為音階與琶音中要用大指彈的每個琴鍵之間,隔有其它琴鍵,而且互有一定距離大指每彈完一琴鍵後,如收進,其再彈下一琴鍵時,恰到下一琴鍵位置,就能從容彈出。如不收進,該彈下一琴鍵時,大指尚在原琴鍵處,離下一琴鍵還有一定距離,只能生拐硬跳去彈。大指一次次生拐硬跳去彈必帶起手腕和小臂一下下搖晃拐動,非但樣子難看,彈出的音也是一團團的。對於大指要收進這一重要要求,許多彈琴者都忽視未顧,甚至根本不知。特別提醒大家要重視。
十二、彈音階與琶音,右手往下彈或左手往上彈時,兩手三或四指繼大指之後彈時的抬高動作,要切實做出。
因為,這里三或四指彈時,要交迭越過大指上方,跨度較大,動作較難。不少人彈到這里,往往困難,而只顧使三或四指彈對位置、發出聲音,對於這兩指的抬高及相應的彈奏效果則忽略不顧。有些人為使三或四指夠到目標琴鍵,甚至拐動臂肘、手腕一起去夠彈,彈出的音混濁、模糊,樣子也很難看。
正確彈法是:大指下彈時,三或四指同時彎曲地抬高,再彈下;三或四指抬高時,掌關節及手掌前端亦一並上抬;而手腕要保持原有高度,勿上拱。
十三、彈音階與琶音,手指觸鍵有兩條重要准則:
1、要盡量集中手指觸鍵那一瞬間的力量;
2、要盡量縮短手指觸鍵那一瞬那的時間。
為達到後一條,手指下彈時動作要敏捷,彈下後要盡快離鍵抬起(不針對音階與琶音的慢速彈奏)。
很多人都以為,彈琴手指動作中最難、最重要的環節是手頭下彈;其實,下彈後指頭離鍵上抬的環節同等重要,而且,從一定角度說,難度還超過下彈。
以上所說手指下彈後要盡快離鍵抬起,不針對音階與琶音的慢速彈奏。因為,慢彈時,手指每彈一鍵,都要在鍵上停頓片刻,方可接彈下一鍵,不可能迅即離鍵抬起。
十四、彈奏包括音階與琶音在內的鋼琴技術性單音織體,手的各部位中,以兩處最為關鍵,即掌關節和包括手指小關節在內的指尖部位。
掌關節的主要功能為:啟動手指的彈奏動作,發出手指的彈奏力量,和支配手指的指頭變換。
指尖的主要功能是將手指彈奏的力量傳導至琴鍵,並在此過程中對手指觸鍵進行細微控制、調整。
一些人彈琴手指技術欠佳,歸根結底是掌關節和指尖功力不足。因此,訓練手指彈奏技能,應著重掌關節和指尖的訓練。使掌關節靈活、有力,指尖堅硬、敏銳。
十五、彈音階與琶音,彈奏者在內心觀念與自我感覺上,要以每一個音、每一個琴鍵、每一個手指各為一獨立體,音與音、鍵與鍵、指與指之間互不依附、混淆、粘連,一個是一個,乾乾凈凈,利利落落,清清楚楚。
『捌』 電鋼琴是不是必須要有擒縱結構
我想說是可以,但是作為一個有多年演奏經驗的人來說,我絕對不會使用也不會為別人推薦這樣的電鋼琴。沒有擒縱裝置雖然也可以演奏,但原聲鋼琴都帶有這樣一個裝置, 如果你想要得到與傳統鋼琴一樣的手感,你最好選擇一個擁有擒縱裝置的電鋼琴。我比較推薦的是羅蘭(Roalnd)的Ivory Feel G(G型象牙質感鍵盤技術)鍵盤。它模仿於百萬級專業演奏級傳統三角鋼琴,能提供更加精準細膩的演奏表現。慢慢按下一個琴鍵,可以感覺到阻力在漸漸增大,隨後又忽然變小。這種擒縱結構模擬了三角鋼琴的琴槌從琴鍵機制中突然釋放的效果。在進行連續重復彈奏時,Ivory Feel G(G型象牙質感鍵盤技術)鍵盤可以達到與三角鋼琴相同的反應度和表現力。給鋼琴演奏者帶來真實的彈奏體驗,最大的提升了演奏者對音樂的可控性。
還有人說他們在電鋼琴上很難演奏出pp(極弱)的音色,但是如果是在擁有擒縱裝置的電鋼琴上,你就能夠學習並掌握演奏出pp的技巧。許多演奏慣了傳統鋼琴的演奏者在配置有擒縱裝置的電鋼琴上演奏都感覺到觸感非常自然,特別是當你演奏羅蘭(Roland)電鋼琴的時候,將會體驗到與傳統三角鋼琴一樣的手感。
Roland Ivory Feel-G (G型象牙質感鍵盤技術)鍵盤,不僅帶有擒縱裝置, 並且相較與其它電鋼琴,琴鍵(琴鍵到支點距離,隱藏在琴體內)更長,在這點上完全模仿了傳統三角鋼琴,減少琴鍵前後觸感的不同;象牙質感的鍵盤材質,可以最大程度的吸汗,防止彈奏時因手出汗而打滑。
總之擒縱裝置是電鋼琴鍵盤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可以讓演奏者彈奏與聲音之間的響應更精確,手感更真實,使演奏感受自然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