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眼動技術研究什麼的

眼動技術研究什麼的

發布時間:2022-12-28 00:09:21

Ⅰ 眼動儀可以做什麼

眼動儀是心理學基礎研究的重要儀器。眼動儀用於記錄人在處理視覺信息時的眼動軌跡特徵,廣泛用於注意、視知覺、閱讀等領域的研究。

工作原理:

現代眼動儀的結構一般包括四個系統,即光學系統,瞳孔中心坐標提取系統,視景與瞳孔坐標迭加系統和圖像與數據的記錄分析系統。眼動有三種基本方式:注視(fixation),眼跳(saccades)和追隨運動(pursuit movement)。

眼動可以反映視覺信息的選擇模式,對於揭示認知加工的心理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從研究報告看,利用眼動儀進行心理學研究常用的資料或參數主要包括有以下。

注視點軌跡圖,眼動時間,眼跳方向(DIRECTION)的平均速度(AVERAGE VELOCITY)時間和距離(或稱幅度AMPLITUDE),瞳孔(PUPIL)大小(面積或直徑,單位象素pixel)和眨眼(Blink)。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眼動儀

Ⅱ 眼動儀怎麼說話的原理

眼動儀說話的原理如下

眼動儀中有一種眼動結合語音輔助交互裝置,包括,語音單元、定位單元以及主控單元;語音單元用於獲取用戶的聲音信號,將聲音信號傳輸至主控單元;定位單元用於獲取注視點信號,並識別注視點信號對應的位置信息。

將包含位置信息的注視點信號傳輸至主控單元;主控單元用於獲取注視點信號,並將包含位置信息的注視點信號轉換成屏幕坐標;還用於獲取聲音信號,識別聲音信號中的控制指令,在相應的屏幕坐標上實施控制指令。

就是追蹤人的眼睛看了什麼東西,有個攝像頭可以把你前方的場景錄下來,在視頻上有個叉叉,那個叉叉就是你的視線焦點了!我們新買了一個叫Dikablis的眼動儀,還不錯呢,還能自動分析一些數據。

眼動儀的介紹

眼動儀用於記錄人在處理視覺信息時的眼動軌跡特徵,廣泛用於注意、視知覺、閱讀等領域的研究。現有不同廠家生產的多種型號的眼動儀,如EyeLink眼動儀、EVM3200眼動儀、faceLAB4眼動儀、EyeTrace XY 1000眼動儀。

Ⅲ 眼動儀的應用領域

眼動在工效學(ergonomics)研究中的應用
在工程設計中經常要考慮人的因素的制約性。如視覺信息搜索的速度,范圍及其快捷性等。眼動的工效學就是利用眼動指標來探測人--機交互作用中視覺信息提取及視覺控制問題,使設計符合人的身體結構和身心特點,實現人,機,環境之間的最佳結合。能夠讓人們更容易,更有效,更舒適和更安全地工作。
眼動的交通心理學研究
眼動在交通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涉及駕駛艙內的表盤設計問題,道路建設及路標設置問題,駕駛者在駕駛過程中的視覺信息搜索及其培訓問題等。法國的Florence Hella在採用呈現信息的新技術研究汽車儀表盤時曾特別強調眼動分析的重要性。
構建駕駛員眼動特徵的理論模型在駕駛行為的研究中非常重要。有人提出預測汽車駕駛員行為的模型-隱含馬克夫動態模型(Hidden Markove dynamic models簡稱 HMDMs),該模型可根據觀察駕駛員的行為獲取的眼動模式來推測駕駛員的行為意向(當前狀態)。如注意路上的汽車情況,檢查車的當前位置,將車的位置調到路中央等。因此這個分析系統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可以為智能汽車系統提供有用信息。
眼動在航空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航空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早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已開始。它主要是研究航空環境中飛行員的行為特點和航空設備設計中人的因素問題。以眼動為指標的研究主要包括:1)航空環境中飛行員的行為特點。2)研究飛行器設計與使用者的人機關系問題。3)研究和訓練飛行員的方法。
眼動在體育心理學方面的研究
在各種體育運動過程中,視覺信息的提取是其基本的心理支持。而視覺信息提取的不同模式可能正確反映了高水平運動員與一般水平(或新手)運動員之間的運動能力差異。所以記錄不同水平運動員在運動訓練或比賽過程中的眼動模式,有利於提供對新手進行有效訓練的模式和策略。有些項目,如籃球,足球,乒乓球,冰球,高爾夫球,網球,檯球,鉛球,板球,體操,擊劍,自行車和職業國際象棋等都可以利用眼動儀進行研究。
眼動儀在網站可用性研究的應用
眼動追蹤技術對網站可用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對網頁瀏覽習慣的研究和網站頁面布局的研究兩個方面。其中,對網頁瀏覽習慣的研究主要是通過觀察分析網民的網頁瀏覽數據,來獲取相關資料,從而對網頁的結構、設計、內容等對網民的影響力做出判斷,並且進一步推斷出網站如何實現最優布局才能對網站受眾產生最大的視覺和心理影響。
網頁瀏覽習慣的研究
在眼動研究中,發現瀏覽不同網頁時,被測試的注視習慣幾乎是一致。最普遍的瀏覽模式呈現的是F形注視點分布。當然,並不是所有被測試的注視點都是F形分布的,也會有E形的和倒L形,但是大部分數據中都與F型注視極為相近,其實它們都是F形注視的衍生。
由圖中的信息可以看出,眼動追蹤技術將用戶在瀏覽三個不同的網頁時的眼動軌跡進行了記錄,其中第一幅圖所展示的是典型的F型注視點分布。通過對記錄數據的分析,我們能夠清楚的了解到用戶注視這三個網頁的先後順序,對其中某一部分的注視時間,注視次數,眼跳距離,瞳孔直徑變化等,並以此來分析用戶的心理活動,從而為網頁布局提供有效的信息,使網站企業對網頁的結構、內容、廣告位確定以及優化等的決策具有強大的理論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在眼動追蹤技術對網頁瀏覽習慣的研究中,這只是其中國一個細微的共性,而更精確有效地信息和研究,還有待於對每個網站更具針對性的可用性測試。
相對於眼動追蹤技術對網頁瀏覽習慣的研究,其對網站頁面布局的研究目的雖與前者的研究目的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於對後者的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創新,因而對其研究目的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網站頁面布局的研究
眼動追蹤技術對網站頁面布局的研究是致力於使用戶感覺更加順暢舒適,在瀏覽頁面習慣性的注視動作上,優化網站頁面的內容,使瀏覽者更便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具體的說,眼動追蹤技術通過記錄被測試人員的眼睛運動軌跡,一方面來分析用戶的眼動軌跡和瀏覽習慣,另一方面完整而客觀的還原用戶對頁面各部分的視覺注意力、注視軌跡和關注質量,通過眼動追蹤對三大門戶網站的可用性研究,我們可以看到,與MSN和SINA相比,SOHU首頁的頁面布局更加均勻,如中間縱向分為三列,並且內容色調基本一致,寬窄也相當接近,這更加有助於用戶注意力的均勻分配。通過這三幅圖的分析結果,我們能夠較為直觀的得出不同的網頁分別需要改觀的地方有哪些,從而得出更吸引人的網路頁面布局。
眼動追蹤技術是由19世紀認知心理學領域的科學家發現並開始研究,在百餘年的研究歷史中,眼動追蹤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和進展。在21世紀,眼動追蹤技術成功成為一門實踐科學,普遍的應用於學術研究和商業領域。隨著眼動追蹤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需求不斷加大,其在網站可用性方面的應用將越來越廣。利用眼動追蹤技術所提供的數據和信息,網站企業的頁面設計將越來越具有體驗性,使用戶獲得耳目一新的瀏覽感受,從而一方面為網站發展帶來優勢,也使用戶更加快捷、便利的從網路獲取所需要的信息。

Ⅳ 眼動測定是怎樣判斷異常的

就是通過視線追蹤技術,監測用戶在看特定目標時的眼睛運動和注視方向,並進行相關分析的過程。過程中需要用到眼動儀和相關軟體。早期人們主要利用照相、電影攝影等方式來記錄眼球運動情況,現在利用眼動儀等先進工具,可以得到更加精確的記錄。

當前眼動分析法是研究人類認知加工的有效方法,其無損傷、生態化、高效化的優勢是一般研究技術難以取代的。心理學與生理學研究及實驗成果明確指出的眼動與說謊存在一定關系,相關特徵差異包括瞳孔直徑、眼動軌跡、眼動注視時間、注視區域、眨眼頻率、眼跳等。

眼動技術既可以分析認知加工過程,又可以分析認知過程所伴隨的情緒反應,而″謊言″產生機制,則恰是認知加工與情緒加工雙重加工的合體。此外,相對於其它反測謊手段來說,一些眼動指標不受人意識控制,有意控制某些眼動指標反而會出現指標異常。

Ⅳ 眼動實驗的原理

眼動實驗的原理主要是:目前熱門的視線追蹤技術,主要是基於眼睛視頻分析(VOG,Video oculographic)的「非侵入式」技術,即用攝像機將眼睛運動錄下來再通過圖像分析判斷視線落點,且感測器與用戶沒有直接接觸。有些採用此類技術的儀器可以允許用戶自由活動,如Tobii的X60/120和T60/120系列的裸機,但有時也會通過一些方式限定用戶的活動范圍,比如要求用戶把下巴放在固定的支架上,以獲得更准確的數據。
我們知道,用戶的視線在移,眼球也在轉動,所以要推算出用戶的視線方向,就得在眼睛圖像中找到某種在眼球轉動時也保持不變的特徵,並計算其與瞳孔中心(其中心線即視線方向)間的向量關系。

Ⅵ 眼動儀的原理

現代眼動儀的結構一般包括四個系統,即光學系統、瞳孔中心坐標提取系統、視覺和瞳孔坐標疊加系統以及圖像和數據記錄與分析系統。眼球運動有三種基本方式:注視、迅速掃視和追蹤運動。眼動能夠反映視覺信息的選擇模式,對於揭示認知加工的心理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從研究報告來看,利用眼動儀進行心理學研究的常用數據或參數主要有:注視點軌跡圖、眼動時間、在迅速掃視方向上的平均速度時間和距離(或振幅幅度)、瞳孔大小(面積或直徑、單位像素)。

眼動的時空特徵是視覺信息提取過程中的生理和行為表現。它與人的心理活動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這也是許多心理學家致力於眼動研究的原因。

Ⅶ 眼動實驗屬於語言學嗎

眼動實驗屬於語言學。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顯示,眼動研究最早出現於心理學領域,近年來眼動技術在語言學研究領域的應用日漸廣泛。眼動即眼球的運動,眼動研究指研究者採用某種方式記錄眼睛在觀測文字、圖片或視頻時的運動軌跡,並藉此推斷大腦處理信息的過程(Tanenhaus&Spivey-Knowlton1996)。眼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是注視(fixation)和眼跳(saccade)。

Ⅷ 為什麼人們要用眼動技術研究閱讀

每天,我們從外部世界獲得的信息中有90%以上來自眼睛。心理學家很早就開始通過直接觀察眼球運動直接對心理過程進行研究。例如,在本世紀20年代國外就有人在沒有任何儀器的情況下,使用肉眼觀察眼動來研究廣告心理學[1]。現在通常用照相技術和眼動儀對眼動進行分析研究[2]。心理學家認為眼球運動是視覺過程的直接反應,並且反映了多種人類認知活動,受到多種認知因素的影響,如眼球的運動與注意、預期、記憶、推理、閱讀等認知活動都有密切的關系。

有關閱讀中眼動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法國學者Lamare和Jaral 以及Heuy的工作[2]。此後,人們試圖通過研究眼動中注視點的順序和眼跳動來了解閱讀背後的知覺過程。近20多年,由於心理語言學研究的深入和眼動技術的發展,研究者開始嘗試把眼動作為人閱讀過程的指示器。眼動記錄是一種比較自然、干擾較小的過程,與心理學中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有其特殊的優越性,因而使得這一領域的研究變得異常活躍[2]。然而,由於閱讀過程的復雜性,眼動記錄能在何種程度上反映閱讀過程中的認知活動呢?研究者已對這個問題做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對於眼球運動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這些探索的結果還主要是來自西方心理學家工作。

2 眼動技術在閱讀研究中的幾個基本問題

經過多年的研究,人們發現了眼球運動和認知活動有基本對應關系。任務難度越大,認知因素就越多地參與、塑造並決定了低水平、反射性的眼球運動行為。如E.Kowler對預期追蹤是源於習慣性行為還是源於認知預期的問題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在「沒有線索」的實驗中被試傾向於按上次刺激運動的方向反應,這更多是一種習慣性活動,而在有認知線索的情況下,認知線索對預期眼球跟蹤產生了明顯的影響[3]。眼動與知覺和認知過程之間的關系是過去15年間眼動研究的中心問題[2]。隨著研究方法的進步,研究者也發現認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自然任務狀態下的眼球運動。一些基本問題的深入探討為閱讀過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2.1 眼腦距離

所謂眼腦距離是指眼球運動與大腦加工之間的聯系,可以用視覺過程和認知加工過程之間的延遲來描述。將眼動技術應用於閱讀加工的研究,基本前提就是眼球運動能夠反映即時的閱讀加工過程。Just等人假設,當眼球離開一個詞時,表明他對此詞加工完成並且轉向下一個詞的加工,因此注視時間可作為一個即時的詞加工指標。也就是說視覺過程與認知加工過程之間的延遲很短。大量的研究結果也基本支持這種假設。在閱讀中眼睛不是平滑、連續地運動,而表現出幾種運動方式,即眼球振顫、眼跳(Saccade)、回掃(Regression)、和注視(Fixation)。讀一篇文章,眼睛通常先在某個地方注視一段時間,然後做一個很快的眼跳,這樣眼睛便移到了下一個注視位置;每當讀完一行,眼睛便進行一次大幅度的換行;有時眼睛還會重新回到原來讀過的地方——回掃。眼睛注視時間一般在200-400毫秒之間,眼跳時間一般很短只有10―40毫秒。研究發現,在眼跳的時候,眼睛幾乎不能獲取信息,主要的認知加工就是在注視時進行的[4]。Rayner等發現,當文章的難度加大時,認知加工過程變得復雜和困難,眼跳的距離一般變短,被略過的詞數減少,而回掃的次數明顯增加,平均注視時間變長[4]。從高頻單詞、預測性高的單詞上的眼動模式可以看出閱讀中的認知加工和眼動過程是密切聯系的。在一般的文章中,單詞的頻率和長度是高相關的,控制了單詞的長度後,注視時間上仍然有很強的頻率效應[4]。嚴格匹配了句子中不同預測性單詞的頻率和詞長,發現單詞的預測性越強,單詞上的注視時間越短[8]。McConkie等還發現了首次注視點的位置受到了詞形的約束[5]。這些結果顯示了眼動與認知加工在時間上是一致的,在空間上也是一致的。總之,在即時的基礎上,眼球運動基本上受到了認知加工的影響並反映了認知加工活動。

2.2 溢出效應和前視效應

盡管眼動數據對理解閱讀過程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它們並不是完全對應的。如,在注視時間中除認知加工過程外還包含一個單純的運動激發過程。低水平的視覺和感覺因素也會影響在單詞上的注視時間和移向下一個單詞的眼跳長度[4]。而且一次單獨的注視活動也可能包括多個認知過程。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即時理解過程的測定。在閱讀過程中,很多單詞的加工開始於注視這些單詞之前,而另一些單詞在注視點離開之後還會被加工。也就是說,單詞不僅僅在單一的注視中被加工。「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和「前視效應」(preview effect)就是這種現象的具體反映。

有些研究發現,閱讀中不僅低頻詞的注視時間比高頻詞的注視時間長。而且,低頻詞後面的單詞或區域的注視時間也會相對較長。這種現象就被稱為「溢出效應」。例如:在下列句子中,比較被試在兩種條件下眼動過程發現,在閱讀替換句時,被試不僅在句中低頻詞(walte、gondola)上的注視時間比在原句中高頻詞(music、vehicle)上的注視時間長30—90毫秒。而且,被試在低頻詞的下一個詞(captured、moved)上的注視時間也增加了30—40 毫秒[6]。這表明與低頻詞相關的加工過程可能影響到對下一個詞的加工。在歧義消解研究領域中,研究者就將這種影響效應作為歧義消解過程的一種反映。由於歧義詞的通達和信息整合會影響到後面的閱讀過程,在歧義詞後面幾個單詞(解歧區)上的注視時間會比非歧義詞後面幾個單詞上的注視時間長。所以研究者會考察讀者在歧義詞和歧義詞後解歧區上的注視時間(閱讀時間)來推測大腦對歧義詞等的加工過程。

另一種效應的存在是因為閱讀中,讀者的旁視野會從注視點以外的區域中獲得有用的加工信息,這些信息的獲得會使後面的閱讀加工過程變得容易。這種效應就被稱為「前視效應」。很多研究中都發現和利用了這種效應。早在1907年,Dodge指出從旁視野中獲得的信息能夠縮短對注視點上單詞的命名反應時[7]。在自然的閱讀過程中,讀者每次眼跳移動8個字母的位置,大約1.5個單詞。短的單詞常常會被跳過,而六個字母以上的單詞一般不會被跳過。讀者忽略掉的這些短詞,可能是讀者從旁視野提前獲得了這些詞的部分信息,並在注視它們之前就通達了意義[4,6,8]。很多研究閱讀的技術,如計算機移動窗**術,忽略了「前視效應」的存在,因而不如用眼動技術研究閱讀過程接近自然閱讀狀態。根據這種效應,McConkie 等創建了眼動隨動顯示(eye movement contingent display)技術[2,4]。這種技術主要有兩種範式,一種被稱為移動窗口範式,一種是邊界範式。移動窗口範式是在注視點的附近設定一個「窗口」,「窗口」之外的內容以某種方式改變,眼跳到新注視點處出現新的窗口。這種範式能夠近似的確定讀者閱讀的知覺廣度[4]。而邊界範式在眼跳越過某一設定的邊界時變化一次呈現內容,以確定從旁視野中被試能夠獲得何種信息[4,8]。

2.3 知覺廣度

讀者在一個注視點上能夠知覺的范圍不止一個單詞。知覺廣度是注視點周圍可以獲得有用信息的區域。用眼動數據對閱讀過程進行較精確的推測時,了解知覺廣度范圍的大小和從知覺廣度中提取的信息類型是很重要的。

2.3.1 知覺廣度范圍

很多研究表明,單次注視的知覺廣度是有限的。利用上述眼動技術——移動窗口範式,通過不斷變換呈現窗口的大小,可以精確測量被試知覺廣度的大小。其基本原理是,當呈現窗口小於人的知覺廣度時,閱讀速度減慢。研究發現,英文閱讀時讀者從當前注視點得到信息的范圍是從注視點左邊3―4個字母到注視點右邊大約15個字母的位置之間。識別單詞的信息局限在注視點右邊5―7個字母的范圍中,所以這個范圍被稱作識別范圍。這表明知覺廣度范圍在注視點兩側是不對稱的。O』Regan等發現了英文中眼睛注視詞的最佳位置接近詞的中間或中間偏左的位置上,注視點落在這些位置上,被試命名詞或詞彙判斷的反應時間最短[9]。在閱讀過程中,注視點偏離最佳位置加大將會導致再次注視頻率的上升[10]。在從左到右書寫的文字中(如英文),注視點右邊的知覺廣度范圍較大,而在從右到左書寫的文字中(如希伯來文),注視點左邊的知覺廣度范圍較大,說明知覺廣度的不對稱性受到了閱讀主導方向的影響[4]。

知覺廣度范圍的大小還受到許多其它因素的影響,例如,文章難度會影響讀者的知覺廣度,難度較大的文章知覺廣度的范圍較小。知覺廣度范圍還受語言正字法空間特性的影響,如與拼音文字的讀者相比,閱讀中文和日文的讀者的知覺廣度范圍較小[4]。閱讀過程中,知覺廣度的范圍局限在單行內,也就是說注視點無法提取到下一行文字中的信息的[4]。

2.3.2 從知覺廣度中獲得的信息

讀者從知覺廣度范圍中獲得閱讀過程所需要的多種信息。在識別范圍內,可以獲得識別某個單詞需要的所有信息。而在識別范圍之外的區域中,讀者也可以獲得多種有用的信息。那麼這些信息又是什麼樣的呢?有一種設想認為從旁視野中能獲得單詞的發音信息,但是研究發現在首音節相同的情況下,旁視野中的啟動詞write並未對目標詞rough的命名有促進效應。研究者認為讀者可以從旁視野中得到單詞的視覺特徵。如Rayner等發現在旁視野中出現字形相似的詞會促進對後來注視的目標詞的命名反應。Rayner和McConkie等人提出了「起始字母識別假設(preliminary letter identification hypothesis)」來解釋在旁視野中獲得了何種信息。這種假設認為讀者可以從旁視野中獲得單詞中前幾個字母的信息,這種信息可以為後面字母的識別提供必要的語境信息(如視覺信息或正字法規則),也可能促使注意集中在沒有被識別的字母上而促進了對單詞的識別[7]。研究中發現無論啟動詞在注視點的左邊還是右邊,啟動詞與目標詞的前若干個字母相同確實會促進對目標詞的命名。

Rayner 和 McConkie等人的研究還發現讀者在旁視野中不能獲得語義信息,識別范圍外的區域中獲得信息並不都促進單詞的識別[7,11]。

2.4 注視時間與詞彙通達

影響詞彙通達的因素(如詞頻、詞長和單詞的可預測性等)也影響了單詞上的注視時間,這一事實使研究者一般認為:單詞上的注視時間基本對應於詞彙通達時間,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眼跳時間。但是「溢出效應」和「前視效應」都會影響某個單詞上的注視時間,研究者應該考慮的是在一個單詞上的注視時間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對單詞的加工時間。心理學家們在研究中提出了不同的眼動控制模型,試圖說明眼動過程與詞彙通達過程的對應關系。其中,Morrison提出的眼動控制模型將詞彙的通達作為眼球移動的啟動點,而注意的轉換在真正的眼球運動前面。因而,這個過程是⑴詞彙通達⑵注意轉換到下一個注視的位置⑶眼球的移動[2]。也就是說,注視時間內完成了詞彙的通達並且可以發出眼球移動的指令。Morrison在研究中操縱了閱讀中刺激的起始的延遲時間,發現延遲時間長度強烈的影響了注視時間的長度,這說明了注視時間受到了直接控制,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詞彙通達與注視時間的直接對應關系[12]。

但是,注視時間並不僅僅反映了詞彙通達的過程。Rayner 等對注視時間與詞彙通達、文章整合過程的關系進行了討論[6]。Schustack, Ehrlich 和Rayner進行實驗對這個問題做了最為直接的檢驗。實驗中被試閱讀同樣的一段文章並對出現在屏幕上的目標詞命名。結果顯示了注視時間反映的不單是詞彙通達過程還包括文章整合的過程[6]。

當然,注視時間的變異大部分是由詞彙通達過程引起的,利用眼動技術來研究即時的閱讀過程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利用眼動的數據來解釋某些閱讀過程時,應該考慮到如前視效應,溢出效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才可能得到可信的推論。

閱讀全文

與眼動技術研究什麼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技術能帶回家 瀏覽:520
專利中多個技術點什麼意思 瀏覽:314
寬頻數據掉了怎麼修 瀏覽:620
貴港水果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614
氣溫高溫差大是可以養什麼水產品 瀏覽:802
正大飼料黑河代理是哪裡 瀏覽:642
excel如何輸入規律數據 瀏覽:961
如何落實產品一致性檢查 瀏覽:987
民房交易在什麼地方辦理 瀏覽:368
程序後面加點什麼意思 瀏覽:346
小程序每日交作業怎麼批改 瀏覽:99
交易成功結束是什麼意思 瀏覽:652
poss機的代理怎麼做 瀏覽:139
如何看懂交易所的k線圖 瀏覽:320
朋友送的減肥產品怎麼樣 瀏覽:986
微信查社保的小程序是什麼 瀏覽:810
政府名下房產交易有哪些規定 瀏覽:742
台風信息怎麼查 瀏覽:686
記賬代理哪個品牌好 瀏覽:75
程序員的手速怎麼練出來的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