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華為智能汽車有哪些技術

華為智能汽車有哪些技術

發布時間:2022-12-27 02:10:30

⑴ 華為自動駕駛曝光,自動駕駛技術的核心技術是什麼

現在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開始進入到傳統的製造行業當中,希望能夠在其中分一杯羹,主要是因為現在新能源汽車已經逐漸成為了一個能夠得到大家認同的社會主流。而此前華為就宣布希望能夠製造出屬於自己的智能汽車。但是隨後他們又回應表示他們並沒有造汽車,只不過是被一些汽車提供一些核心技術,特別是在自動駕駛方面。那麼今天就跟大家來探討一下,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到底是什麼。

第三,如何看待自動駕駛?

從一些科技電影來看的話,自動駕駛技術在未來肯定是能夠實現的,只不過需要的時間還是比較長的。而華為這一次所推出的自動駕駛技術,已經是比較成熟的。不過目前還沒有大量的投入到市場當中,所以還不能夠下一個定論。

⑵ 汽車智能化技術有哪些

智能汽車與一般所說的自動駕駛有所不同,它指的是利用多種感測器和智能公路技術實現的汽車自動駕駛。智能汽車首先有一套導航信息資料庫,存有全國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各種服務設施(餐飲、旅館、加油站、景點、停車場)的信息資料;其次是gps定位系統,利用這個系統精確定位車輛所在的位置,與道路資料庫中的數據相比較,確定以後的行駛方向;道路狀況信息系統,由交通管理中心提供實時的前方道路狀況信息,如堵車、事故等,必要時及時改變行駛路線;車輛防碰系統,包括探測雷達、信息處理系統、駕駛控制系統 ,控制與其他車輛的距離,在探測到障礙物時及時減速或剎車,並把信息傳給指揮中心和其他車輛;緊急報警系統,如果出了事故,自動報告指揮中心進行救援;無線通信系統,用於汽車與指揮中心的聯絡;自動駕駛系統,用於控制汽車的點火、改變速度和轉向等。 智能車輛是一個集環境感知、規劃決策、多等級輔助駕駛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系統,它集中運用了計算機、現代感測、信息融合、通訊、人工智慧及自動控制等技術,是典型的高新技術綜合體。目前對智能車輛的研究主要致力於提高汽車的安全性、舒適性,以及提供優良的人車交互界面。近年來,智能車輛己經成為世界車輛工程領域研究的熱點和汽車工業增長的新動力,很多發達國家都將其納入到各自重點發展的智能交通系統當中。多輸入 通常對車輛的操作實質上可視為對一個多輸入、多輸出、輸入輸出關系復雜多變、不確定多干擾源的復雜非線性系統的控制過程。駕駛員既要接受環境如道路、擁擠、方向、行人等的信息,還要感受汽車如車速、側向偏移、橫擺角速度等的信息,然後經過判斷、分析和決策,並與自己的駕駛經驗相比較,確定出應該做的操縱動作,最後由身體、手、腳等來完成操縱車輛的動作。因此在整個駕駛過程中,駕駛員的人為因素佔了很大的比重。一旦出現駕駛員長時間駕車、疲勞駕車、判斷失誤的情況,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通過對車輛智能化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可以提高車輛的控制與駕駛水平,保障車輛行駛的安全暢通、高效。對智能化的車輛控制系統的不斷研究完善,相當於延伸擴展了駕駛員的控制、視覺和感官功能,能極大地促進道路交通的安全性。智能車輛的主要特點是以技術彌補人為因素的缺陷,使得即便在很復雜的道路情況下,也能自動地操縱和駕駛車輛繞開障礙物,沿著預定的道路軌跡行駛。編輯本段特點高科技 智能汽車是一種正在研製的新型高科技汽車,這種汽車不需要人去駕駛,人只舒服地坐在車上享受這高科技的成果就行了。因為這種汽車上裝有相當於汽車的「眼睛」、「大腦」和「腳」的電視攝像機、電子計算機和自動操縱系統之類的裝置,這些裝置都裝有非常復雜的電腦程序,所以這種汽車能和人一樣會「思考」、「判斷」、「行走」,可以自動啟動、加速、剎車,可以自動繞過地面障礙物。在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它的「大腦」能隨機應變,自動選擇最佳方案,指揮汽車正常、順利地行駛。 智能汽車的「眼睛」是裝在汽車右前方、上下相隔50厘米處的兩台電視攝像機,攝像機內有一個發光裝置,可同時發出一條光束,交匯於一定距離,物體的圖像只有在這個距離才能被攝取而重疊。「眼睛」能識別車前5~20米之間的台形平面、高度為10厘米以上的障礙物。如果前方有障礙物,「眼睛」 就會向「大腦」發出信號,「大腦」根據信號和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判斷是否通過、繞道、減速或緊急制動和停車,並選擇最佳方案,然後以電信號的方式,指令汽車的「腳」進行停車、後退或減速。智能汽車的「腳」就是控制汽車行駛的轉向器、制動器。重要標志 無人駕駛的智能汽車將是新世紀汽車技術飛躍發展的重要標志。可喜的是,智能汽車已從設想走向實踐。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都可以領略到智能汽車的風采。 所以,智能汽車實際上是智能汽車和智能公路組成的系統,目前主要是智能公路的條件還不具備,而在技術上已經可以解決。在智能汽車的目標實現之前,實際上已經出現許多輔助駕駛系統,已經廣泛應用在汽車上,如智能雨刷,可以自動感應雨水及雨量,自動開啟和停止;自動前照燈,在黃昏光線不足時可以自動打開;智能空調,通過檢測人皮膚的溫度來控制空調風量和溫度;智能懸架,也稱主動懸架,自動根據路面情況來控制懸架行程,減少顛簸;防打瞌睡系統,用監測駕駛員的眨眼情況,來確定是否很疲勞,必要時停車報警……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汽車的智能化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汽車智能化技術主要包含計算機、現代感測、信息融合、通訊、人工智慧及自動控制等技術。1、智能汽車首先有一套導航信息資料庫,存有全國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各種服務設施(餐飲、旅館、加油站、景點、停車場)的信息資料;2、GPS定位系統,利用這個系統精確定位車輛所在的位置,與道路資料庫中的數據相比較,確定以後的行駛方向;3、道路狀況信息系統,由交通管理中心提供實時的前方道路狀況信息,如堵車、事故等,必要時及時改變行駛路線;4、車輛防碰系統,包括探測雷達、信息處理系統、駕駛控制系統 ,控制與其他車輛的距離,在探測到障礙物時及時減速或剎車,並把信息傳給指揮中心和其他車輛;5、緊急報警系統,如果出了事故,自動報告指揮中心進行救援;6、無線通信系統,用於汽車與指揮中心的聯絡;7、自動駕駛系統,用於控制汽車的點火、改變速度和轉向等。智能車輛是一個集環境感知、規劃決策、多等級輔助駕駛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系統,它集中運用了計算機、現代感測、信息融合、通訊、人工智慧及自動控制等技術,是典型的高新技術綜合體。目前對智能車輛的研究主要致力於提高汽車的安全性、舒適性,以及提供優良的人車交互界面。近年來,智能車輛己經成為世界車輛工程領域研究的熱點和汽車工業增長的新動力,很多發達國家都將其納入到各自重點發展的智能交通系統當中。 @2019

⑶ 對話王軍:詳解華為智能車戰略 | 汽車產經

撰文 | 陳昊、於傑出品|汽車產經

無論華為正在做什麼,大家似乎總是更關心華為有沒有奪走車企的靈魂?或者,華為是不是又要造車了?

11月15日,阿維塔11首發亮相後的專訪中,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COO王軍說,「說白了我們只是提供一些部件。」

有意思的是,相比外界對車企靈魂的擔憂,王軍說,上汽不僅一直和華為有合作,而且雙方都認為是媒體誤讀了「靈魂論」。

與此同時,也沒有合作車企對華為的全棧商業模式,以及「HI」標識掛到車尾這件事表示異議和排斥。

事實上,自從2019年上海車展華為高調宣布進軍汽車行業,兩年多來,華為「沒日沒夜地「在與合作夥伴的切磋中經受」歷練「,並清晰地形成了兩個定位——「幫車企造好車」和「幫車企賣好車」。

幾天前在阿維塔11上,華為展示了Huawei Inside全棧商業模式的最新成果。

王軍對這個階段性成果是滿意的,並且評價它「肯定是國內領先的」。

Huawei Inside的能力

「跟長安合作的時候,當時我們正好希望做一個平台。這個平台能夠面向未來的軟體定義汽車不斷的迭代。不但軟體,而且硬體都能夠是構建一個持續迭代的能力。」

王軍說,在與長安阿維塔合作的Huawei Inside模式中,應用了華為智能車的全棧能力。其中的核心,是一個叫做iDVP的智能汽車數字平台。

從官宣信息看,iDVP擁有軟體可迭代,硬體即插即用,縮短車型研發周期的能力。

王軍說,iDVP相當於一個底層的「大軟體操作系統」,除了可持續迭代演進,它更大的能力在於打通了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智能車控這三個控制域。

「我們做了各個域(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自身的操作系統,在這個操作系統之上,我們又做了一個打通三個域之間的操作系統。」

王軍說,目前國內還沒有哪家能像華為一樣做到這一點。所以,在智能車技術領域,華為目前肯定是領先的。

除了iDVP,Huawei Inside「全棧套餐」還包括自動駕駛計算平台、智能座艙平台、雷達、BMS電池熱管理系統等等。

而且,對於「全棧」能力的定義,王軍在采訪中造了一連串反問句。

「演算法大家都在做,但算力平台有幾家可以做?」

「晶元有幾家可以做?」「晶元上運行的操作系統有幾家可以做?」

「有些還需要高精地圖,有幾家?」

「要做好自動駕駛,你要有感測器,有幾家能做感測器?特別是做激光雷達。能把激光雷達的性能指標做下來的有幾家?」

「真正做全棧的,你可以算算全世界有幾家。」

合作中沒有「靈魂軀干」的顧慮,

但「我肯定要提意見」

 「後來我跟包括陳虹董事長在內的上汽很多人聊過。其實雙方,包括跟我們領導也匯報過,大家的感覺就是媒體誤讀。」

關於今年6月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的「靈魂論」,王軍說,並沒有影響到華為與車企的合作。也沒有合作車企對車上使用「HI」的標識提出異議,或產生排斥。

因為王軍認為,華為就是一個部件供應商的角色。而車企要打造差異化的能力,來自於其他幾個方面。

「差異性的東西核心就是品牌,第二它的造型,第三整車廠基礎的造車能力,第四你供應鏈,然後你整體的一個銷售的能力,這是個端到端的能力。我們說白了只是提供了一些部件。」

王軍舉例說:阿維塔11是一款SUV,而極狐阿爾法S是一款轎車,華為的激光雷達就要根據這兩款車的造型,分別去改變結構件做不同的匹配。

據了解,阿維塔還因為做激光雷達的匹配改進,而比原定計劃延遲了很長時間。

華為車BU正式成立是在2019年,至今兩年多時間與車企的合作感受如何?采訪中,王軍用「歷練」兩個字做了總結。

「整個過程對華為來說是個歷練,因為我們原先確實不懂車,但是通過跟這些車企的合作,對華為公司也是一個在車領域的經驗的積累,真的是幫助非常大。」

 另一方面,王軍說,華為在ICT領域的一些理念跟未來汽車的發展理念很接近,也很能夠促進合作車企的成長。

對於兩年來合作的成果,王軍認為是滿意的。因為「無論是HI模式,還是華為智選模式,真的是擺脫了傳統的供應商模式。」

如果說傳統的汽車供應商提供的是標准件,那麼在智能汽車時代,要結合每輛車的性能、配置、空間,做出各種各樣的定製件。

王軍說,「華為公司這么高成本的人力投入,要為每一個件去定製化,如果最後車賣不好,我的投入全是打水漂,所以我肯定要提意見。」

所以,Huwei Inside的重點不僅是全棧,還有雙方深入的,類似定製化的合作。

而如此深度合作,也是Huwei Inside模式只選擇國內三家合作夥伴的原因。因為「投入太大」,「做不過來」。

「板凳要能坐10年冷」

「國內的汽車產業鏈非常不完善,車載產業鏈更是非常難構建的。我們希望華為進入這個賽道之後,能夠貢獻我們在產業鏈里的貢獻。」

王軍說,相比手機產業鏈,汽車產業鏈不僅復雜得多,而且車規級產品的know how非常深,另外,國內汽車產業鏈也有待完善。這些現狀也是華為的機會所在。

華為的汽車相關業務分兩大板塊:一個是供應商角色,也就是王軍負責的智能車BU業務;另一個是藉助華為的渠道,幫車企賣車。隸屬於華為消費者BG。

其中,智能車BU的業務定位又可以理解為兩塊:一是Huawei Inside全棧商業模式,另一個是作為tier1或tier2的傳統供應商商業模式。

目前,作為tier1、tier2,華為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智能車雲、感測器、甚至熱管理系統等等均有來自國內、國外的定點合作夥伴(10到70個不等)。

而采訪中被頻繁問及的,華為在自動駕駛領域全棧深入合作的車企最少,除了國內的長安、北汽、廣汽三家,還有一家國外車企。為什麼僅有4家?

王軍說,「因為自動駕駛投入非常大,現在我(自動駕駛)有一千多研發人員,真的可以說沒日沒夜的干。」

除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王軍認為自動駕駛也「絕對是個長跑」,未來能真正存活下來的不多。

「不是板凳能做10年冷的公司,我不覺得能真正做出一個好的產品。就像我們老闆說的,做這個行業不是蒸饅頭,kua一鍋就出來了。它需要長期的戰略耐心。」

寫在最後

誰是軀體?誰是靈魂?誰是競爭者?誰是夥伴?

智能汽車巨浪下,大家爭先恐後奔向潮頭的同時,在努力界定自己的角色,同時,辨別其他玩家的角色。

但角色最有爭議的,可能就是華為了。

其實相比造車,或許在空白較多的供應鏈上深耕才是更難的事。

有人說,華為給人的感覺一直是高調的,雄心勃勃的。采訪中,王軍不否認「雄心勃勃」。

但為了探索出一條適合智能汽車的合作模式,華為兩年多來在與車企謙虛謹慎的合作中遭受的磨練也並不少。

最終華為能不能將自己打磨成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劍,成長為中國的」博世「,只能等時間揭曉答案。

或者,你還是覺得華為會造車嗎?

⑷ 涉及五大新品 華為發布多款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在熱管理系統方面,華為採用了一體化設計,精準化控制車內溫度分布,有效提升熱量綜合利用率,高度集成是指將壓縮機、PTC等多個部件以及控制單元集為一體,使得管路數量降低40%,可靠性提升50%,並實現能效提升、體驗提升以及標定效率提升等三大提升,實現更高的系統能效。

⑸ 正式發布星閃技術 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已發展300家合作夥伴

易車訊  日前,從官方渠道獲悉,在12月21日舉辦的2021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生態論壇上,華為公布了「星閃技術」,重新定義車載無線短距通信。

王軍同時稱,在智能汽車時代數字化技術成為核心競爭力。面臨四大趨勢:算力驅動馬力,比特管理瓦特,軟體定義功能,體驗持續優化。未來,華為會進一步加大對生態的投入,促進產業持續發展。

⑹ 首款華為鴻蒙汽車月銷量破3000,這款汽車有哪些賣點

M5這款車從它的發布會,大嘴和吳佩的采訪對話,以及前前後後華為總部內部人士的站隊表現和車機參數配置來看這就是諾亞方舟換木板。不過不同的是,這個方舟的初代也是換木板的參與操刀的,初代也未具諾亞方舟的雛形。說到余大嘴這個人呢?大嘴是真大嘴,辦事也是真辦事,挨打就立正,總體還行,能處。至於這款車,只要是性價比黨單參數看對比市售同價段車型來說確實比較香,去試駕要是也香那就相當於買了車界的華為P6或Mate9,有舍必有得,自在諸位選擇。

⑺ 華為汽車新品集中曝光!新MDC支持L4級自動駕駛,鴻蒙車機版來了

華為車聯網雲服務介紹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在三電雲服務方面的布局,華為已經在電池故障預警、熱失控預警、電池健康狀態評估、電池剩餘壽命預測、電池控制策略優化,可以實現熱失控提前預警,SOH評估和RUL精準評估,優化BMS策略延長電池壽命。

結語:華為正在深度融入汽車產業

目前華為在汽車業務上主要有兩大關鍵打法。一是利用ICT技術打造性能更好價格更低的零部件(包括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二是大規模開發汽車底層軟體。

具體上來看,華為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控制和雲服務方面已經做了基本的布局,打造了完整的開放平台。

但華為在汽車領域畢竟還是新人,還需要擴大自己的朋友圈,此次生態大會,華為傳達的一個關鍵的信息就是希望和更多的廠商建立合作,深化自己在汽車行業的布局。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⑻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全球首個通過DEKRA德凱相關認證

文/福布斯中國

9月30日,華為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BU正式獲得 汽車 網路安全ISO/SAE 21434:2021符合性證書,成為全球首個通過DEKRA德凱ISO/SAE 21434認證的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供應商。

華為從2014年就在2012實驗室成立了車聯網實驗室,經過5年的深度積累,今年5月份正式成立了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BU。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BU的業務覆蓋 汽車 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電動、智能車雲等5大領域,

從近期公開資料來看,華為正在與全產業鏈多方合作,圍繞智能座艙計算平台、智能駕駛計算平台、智能車控計算平台三大計算平台,打造智能座艙操作系統(HOS)、智能駕駛操作系統(AOS)、智能車控操作系統(VOS)三大域操作系統,積極構建多域協同框架體系的下軟硬體生態系統。另外,華為在電動車高壓快充、高階智能駕駛(ADS)、座艙OS、光通訊和智能車雲服務等方面也正在研發相關技術能力。

⑼ 2021慕尼黑車展: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正式亮相

AR-HUD不僅可以顯示儀表等必要信息,同時結合感知數據與周圍環境可增強交互感,如顯示AR導航、行人預警、障礙物預警等關鍵信息,進一步增強駕駛員的態勢感知,提升行車安全。AR-HUD所呈現的超級顯示區域,可實現高達100PPD的全高清視覺顯示,用戶可享受高清影音與游戲等沉浸式的視覺體驗。華為AR-HUD採用了獨特的光學設計,不僅實現了無重影效果從而消除人體眩暈感,還實現了10L的超小體積,使AR-HUD產品可適配於多種車型,讓更多的消費者能享受超級視界體驗,並保障安全隨行。

「當前汽車產業正處於向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演進的關鍵時期,信息與通信技術(ICT)將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價值,可以說,汽車產業擁抱了ICT產業」,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歐洲片區副總裁湯明指出,「華為憑借30多年在信息與通信技術領域積累的能力與經驗,面向智能汽車的使用場景,推出創新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和零部件,幫助歐洲的車企造好面向未來的智能汽車,給消費者帶來極智、愉悅、信賴的出行體驗。」

閱讀全文

與華為智能汽車有哪些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技術能帶回家 瀏覽:520
專利中多個技術點什麼意思 瀏覽:314
寬頻數據掉了怎麼修 瀏覽:620
貴港水果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614
氣溫高溫差大是可以養什麼水產品 瀏覽:802
正大飼料黑河代理是哪裡 瀏覽:642
excel如何輸入規律數據 瀏覽:961
如何落實產品一致性檢查 瀏覽:987
民房交易在什麼地方辦理 瀏覽:368
程序後面加點什麼意思 瀏覽:346
小程序每日交作業怎麼批改 瀏覽:99
交易成功結束是什麼意思 瀏覽:652
poss機的代理怎麼做 瀏覽:139
如何看懂交易所的k線圖 瀏覽:320
朋友送的減肥產品怎麼樣 瀏覽:986
微信查社保的小程序是什麼 瀏覽:810
政府名下房產交易有哪些規定 瀏覽:742
台風信息怎麼查 瀏覽:686
記賬代理哪個品牌好 瀏覽:75
程序員的手速怎麼練出來的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