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心理咨詢有哪些咨詢技術
一、精神分析療法 精神分析療法主要是把來訪者所不知曉的症狀產生的真正原因和意義,通過挖掘潛意識的心理過程將其「召回」到意識范圍內,使來訪者了解症狀的真實意義,以便使症狀消失。 通過挖掘來訪者潛意識中的心理矛盾和沖突,找到致病的症結,並把它們帶到意識領域中來,使來訪者對此有所領悟,在現實原則的指導下得以糾正和消除,從而建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結構,達到心理健康。其咨詢的基本目標是使潛意識意識化,使潛意識沖突表面化,從而幫助來訪者重新認識或重建人格,克服其潛意識沖突。咨詢過程中咨訪雙方要相互信任,又要保持一定距離,避免來訪者產生某種形式的抗拒。 精神分析療法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1. 自由聯想 自由聯想是精神分析治療的基本方法,是在了解來訪者基本情況以後,讓來訪者躺在一個安靜、光線適當的房間內或坐在舒適的沙發上,咨詢者站在或坐在其後而不是前面,然後讓來訪者打消顧慮,盡情傾訴他想要說的話。咨詢者不要隨意打斷來訪者的話,對他所講的內容不加評論,鼓勵其大膽地說,必要時可進行適當的引導。 2.疏導宣洩 疏導宣洩是通過痛快淋漓的傾訴,將心頭的郁悶和內心深處的隱私痛快地訴說出來,一吐為快,從而恢復心理平衡,防止發生身心疾病。要有效地引導患者傾訴心中的苦悶,以達到心理宣洩的目的。 3.認知與領悟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當前心理疾病的根源在過去的經歷之中,甚至可以回溯到幼年時期。過去的焦慮經驗因種種原因被壓抑到潛意識層面而使患者「遺忘」。通過精神分析,引起來訪者的回憶、聯想,將潛意識層中的病因「召回」到意識領域,使之意識到這些心靈深處的「病根」與當前疾病之間的因果關系,在理智上、情感上真正達到認識和領悟,這時症狀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而自然消失。當然,這種領悟是通過醫生的分析、解釋和治療而實現的。 4.暗示療法 心理暗示是指通過語言或動作,以含蓄的方式,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情感、意志以及行為產生影響。受暗示者的心態改變是下意識的,其受影響的過程是不自覺的。暗示療法在癔病治療中經常使用,其療效非常明顯。暗示內容應當針對來訪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語言和方式,靈活機智地使用暗示性語言。 精神分析療法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咨詢的過程中要慎用,因為小學生的年齡尚小,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對自身的心理問題還無法作出正確的估計。對小學生使用精神分析療法要視具體情形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二、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也叫行為矯正法,它是建立在行為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心理咨詢方法。其基本認識是:異常行為和正常行為一樣,是通過學習、訓練後天培養而獲得的,自然也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來改變或消失。 行為療法是所有心理咨詢方法中應用最廣的一種,其中包括了許多經典的具體方法。 1.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法在行為治療中佔有重要地位。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來訪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症焦慮的情境,並通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神經症的目的。其基本原理是,人和動物的肌肉放鬆狀態與焦慮情緒狀態是一對抗過程,一種狀態的出現會對另一種狀態起抑製作用。系統脫敏法一般包括三個步驟。一是排列出焦慮的等級層次表,即找出使來訪者感到焦慮的事件,並用0~100表示出對每一事件感到焦慮的主觀程度。其中,。為心情平靜,25為輕度焦慮,50為中度焦慮,75為高度焦慮,100為極度焦慮。然後將標出的焦慮事件按等級程度由弱到強依次排列。二是進行放鬆訓練,以全身肌肉能迅速進入鬆弛狀態為合格,一般要6~10次練習,每次需時30分鍾,每天12次。三是進入系統脫敏過程,進行焦慮反應與肌肉放鬆技術的結合訓練。系統脫敏可分為想像系統脫敏和現實系統脫敏。想像系統脫敏的過程即讓來訪者處於全身肌肉放鬆狀態下,由咨詢者口頭描述,讓來訪者進行想像,從最低層開始,想像30秒,停止想像時報告此時感到主觀焦慮的等級分數,以不感到緊張害怕為止,再進入下一個層次,如此漸進直到通過最後一個層次。系統脫敏法可以治療學生考試焦慮和社交恐懼。 2.滿灌療法 滿灌療法也叫暴露療法、沖擊療法。同系統脫敏法類似之處都是鼓勵來訪者去接觸自己敏感的對象,在接觸中實現脫敏;不同之處是開始就讓來訪者進入自己最恐懼或焦慮的情境之中,給他一個強烈的沖擊,同時不允許其採取堵耳、閉眼、哭喊等逃避行為。其基本原理是,快速、充分地向來訪者呈現他害怕的刺激,實際體驗後他感到並不是那麼害怕,恐懼感就會慢慢消除。刺激的出現要堅持到來訪者對此刺激習以為常為止。採用滿灌療法應事先將治療方式與來訪者講清,徵得同意後方可進行。滿灌療法適合於對有焦慮和恐懼傾向的來訪者使用。具體運用時,要考慮來訪者的文化程度、受暗示程度、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和身體狀態等多種因素。對體質虛弱、有心臟病、承受能力差的來訪者,要慎用這種方法 3.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是將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過直接作用或間接想像,與來訪者需改變的行為症狀聯系起來,使其最終因感到厭惡而放棄這種行為。其基本原理是,將來訪者的不良行為與某些不愉快的、令人厭惡的刺激相結合,形成一個新的條件反射,用來對抗原有的不良行為,進而最終消除這種不良行為。常用的厭惡性刺激有物理刺激(如電擊、橡皮圈彈痛等)、化學刺激(如嘔吐劑等)和想像中的厭惡性刺激(如口述某些厭惡情境,然後與想像中的刺激聯系在一起)。在進行心理咨詢時,厭惡性刺激應該達到足夠的強度,通過刺激能使來訪者產生痛苦或厭惡反應,直到不良行為消失為止。 4.代幣法 代幣法又稱獎勵強化法,是一種通過獎勵(即強化)而形成某種期望出現的適應性行為的方法,即當來訪者一出現某種預期的良好表現時,立即給予獎勵,使該行為得以強化。代幣實際上是一種可以在某一范圍內兌換為物品的券,可以是小紅旗、有分值的小卡片等。咨詢者用代幣作為獎勵,強化來訪者的期待行為,然後來訪者可以用獲得的代幣換取自己喜歡的東西。要注意將代幣與來訪者感興趣並想得到的東西聯系起來,並建立一定的代幣兌換規則。 5.放鬆療法 放鬆訓練的基本原理是,放鬆狀態下大腦皮層的喚醒水平下降,興奮性降低,全身肌肉放鬆,緊張情緒得到緩解,以增進身心健康。放鬆訓練的基本步驟是:(1)選擇一個安靜整潔、光線柔和的房間,讓來訪者舒服地躺在沙發上,閉上眼睛;(2)體驗緊張、放鬆的感覺,然後逐步進行主要肌肉的緊張和放鬆練習。每一部分肌肉群的訓練過程為集中注意一肌肉緊張一保持緊張一解除緊張一肌肉鬆弛。 行為療法在小學生心理咨詢中經常使用。恰當地使用行為療法矯治小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兒童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三、 人本主義療法 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療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患者中心治療,一般用於有心理沖突或心理疾病的來訪者;二是通過交朋友小組進行小團體治療,主要解決交往障礙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問題。 患者中心療法指在人本主義治療思想指導下的個別談話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貫徹非指導性原則,討論問題的思路由來訪者主導,治療過程中的中心人物是來訪者而不是咨詢者。非指導性的患者中心療法的基本假設是:人的自身內部有理解自己並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導自己行為的廣闊能源;只要提供適宜的環境氣氛,這些能源就能開發出來。這種適宜的氣氛主要有三條:真誠、無條件關懷和移情的理解。在咨詢過程中要求咨詢者努力創造這種適宜的環境氣氛,使來訪者體會到自己在咨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積極主動地講述自己的心理問題,並在咨詢者的引導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交朋友小組的成員由背景或問題相似的人組成,如不善於與人交往、有一定社交恐懼心理的人,或不習慣與異性相處和交往的人等。參加人數在十人左右。參加者雖然有一定心理障礙,但病情不太嚴重,他可以坐下來參加小組的談話而不會因為有妄想或奇異行為而影響集體行動。交朋友小組一般由咨詢人員擔任主持人。主持人的作用在於促進組內成員之間的建設性關系,建立融洽而無拘束的氣氛,使參加小組活動的人逐漸消除防範心理,達到能相互吐露真情,建立較深的感情關系。通過交朋友小組的活動,消除心理障礙,增進心理健康。 人本主義療法強調來訪者的主觀能動性,對人採取積極樂觀的看法,注重個人的內在價值和主觀體驗,強調咨詢關系的重要性,強調以咨詢者的態度為中心。這些觀點都強烈沖擊著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方法,有一定的積極價值,但不適合處理危機中需給予某些指導性策略的來訪者,不適合無法通過口語表達的來訪者 四、 認知療法 認知療法是根據人認知過程會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來訪者的不良認知,從而減輕或消除其情緒問題和非適應性行為。認知療法的主要著眼點是來訪者的認知問題,企圖通過改變來訪者對自己、對他人或對事物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所表現的心理問題。它不僅重視異常行為的改變,還重視來訪者認知和態度的改變,促使其人格產生深刻的變化。 認知療法有許多具體的技術,其中運用較多的如三欄目技術、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合理情緒想像技術、自我指導訓練等。 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向其不合理信念提出挑戰和質疑,使其作出「不是」、「沒有」等否定性回答,通過一步步的挑戰和質疑,最終使學生的不合理信念發生動搖。在運用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時,首先要找到學生的不合理信念,可先從ABC模式人手,即先以某一典型事件人手,找出誘發性事件A;詢問對方對這一事件的感覺和對A的反應,找出C;詢問對方為什麼會體驗到不良情緒,即由不適當的情緒及行為反應找出其潛在的看法、信念等;分析學生對事件A持有的信念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將不合理信念作為B列出來。對於某一事件,學生可能有多種多樣的解釋、判斷和推論,在這些想法背後,會隱藏著學生某些根本性的不合理信念,這些信念常以對自己、他人和周圍世界的絕對化要求為特徵,這才是我們要找到的B。其次,通過辯論,以積極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主動思維。提問的方式有兩種,即質疑式和誇張式。質疑式提問是教師直截了當向學生的不合理信念發問;誇張式提問是教師針對學生所持信念的不合理之處,故意提一些誇張的問題,將問題放大了給學生看,使其認識到自己所持信念的不合理、不現實之處。 合理情緒想像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莫茲比(Maultsby)發展起來的。有時在尋找不合理信念時,學生為情緒所困擾,事後描述一些不愉快經歷往往只反復強調當時的氣憤之情,無法准確說出當時的思想狀況。因此,幫助學生想像當時的情景,重新進人那種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進一步探求學生當時的想法,就有可能找出不合理信念。同時也能使學生真切感受到信念與情緒反應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到改變不合理信念的重要性。
⑵ 心理學中的詢問技術是怎麼樣詢問的,詢問的目的是什麼
詢問前提,第一,語氣一定不能有攻擊性,還得看當時情況進行調整,常用語氣為溫柔,舒緩,抑揚頓挫。第二,詢問的內容不能讓被詢問者反感,如果不小心問道或刺激到被詢問人,因立即馬上停止當前話題。第三,不能有明顯的詢問態度,應該要以聊天為目的,你只能從和詢問者聊天的內容進行判斷,ta當前面臨的問題。控制不必要閑雜內容過多,盡量引導ta的談話方向。
以上為基礎,一切要看當時情況隨機應變。
詢問的目的只有一個
你是否需要治療,需要什麼樣的治療,病因是什麼,怎麼開導你,你可以接受什麼樣的方式...
完全是為了後續的引導。
⑶ 技術結構的分類
①物質形態技術和知識形態技術。物質形態技術,指生產工具、機器、設備等;知識形態技術,包括工藝、設計、信息、能力、技巧等。
②不同等級的技術。從生產技術水平高低的角度,按當時世界公認的標准,把技術劃分為先進技術、中等技術、落後技術三個級別。在先進技術中,可把最先進的部分劃出來,稱為尖端技術;在落後技術中,可把最落後的部分劃出來,稱為原始技術,從而形成尖端技術、先進技術、中等技術、初級技術、原始技術五個級別。
③不同類型的技術。如可劃分為勞動密集型技術、資金密集型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技術,能源密集型技術和非能源密集型技術,污染型技術和非污染型技術等。
④根據不同條件,還可分為適用技術和非適用技術。技術結構,就是由不同等級、不同類型技術所構成的集合體。看一個國家技術結構狀況,主要從是否先進的角度來考察。在一般情況下,先進技術所佔比重較高的技術結構能夠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的較快增長。
⑷ 心理咨詢中如何使用提問技術
心理咨詢: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並企求解決問題的求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需要解決問題並前來尋求幫助者稱為來訪者或者咨客,提供幫助的咨詢專家稱為咨詢者。來訪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適或心理障礙,通過語言文字等交流媒介,詢問與商討,在其支持和幫助下,通過共同的討論找出引起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問題的症結,進而尋求擺脫困境解決問題的條件和對策,以便恢復心理平衡、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增進身心健康。
提問技術:一般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的。建立關系初期,一般使用開放式問題,盡量不要
⑸ 技術的分類
根據生產行業的不同,技術可分為農業技術、工業技術、通訊技術、交通運輸技術等。
根據生產內容的不同,技術可分為電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三葯技術、材料技術、先進製造與自動化技術、能源與節能技術、環境保護技術、農業技術。
工具規則 工具的使用規則:例如,工具的使用說明書; 工具的原理規則:例如,工具的工作原理圖。 工具的製造規則:例如,工具的材質要求、物理化學性能的要求、形狀尺寸的要求等參數。 工具的檢測規則:例如,工具的精度標准、質量等級、特徵尺寸、功能范圍等。 工具的限制性規則:例如,工具使用時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