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落後的十大技術領域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也在不斷的騰飛,一躍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只用了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才走完的工業道路,同時今年我國還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越來越好。不過即使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們必須也要清醒的認識到我們離西方發達國家之間還是依然存在落差的。尤其是在以下的十大核心領域中我們是沒有發言權的,仍然依賴著外國的技術,你都知道是在哪些領域嗎?一起來看看。
中國運載火箭
第一,半導體加工設備,主要是指半導體加工的各種技術,包括晶圓的生長技術、薄膜沉積、光刻、蝕刻、摻雜技術以及工藝整合等技術。而在目前,掌握半導體加工設備的只有日本跟美國這兩個發達國家。
半導體加工技術
第二,全球工程機械,掌握該技術的主要國家依然是日本跟美國。
全球工程機械
第三,工業機器人,該技術應用很廣泛,要求非常的高,擁有該技術工業化可以快速提高。目前擁有該技術的主要國家有日本、德國、瑞士。
工業機器人
第四,軸承,很多人不相信小小的軸承怎麼我國沒有掌握呢,其實軸承別看它小,其中的關鍵技術還真沒有幾個國家掌握,目前該技術主要有日本跟德國這兩個國家把控著。
軸承
第五,頂尖精密儀器,主要應用於醫療、計算機領域當中,目前掌握該技術的主要國家有日本、德國、美國。
測量儀器
第六,光學玻璃,可用於製造光學儀器中的透鏡、棱鏡、反射鏡及窗口等,由光學玻璃構成的部件是光學儀器中的關鍵性元件。掌握該技術的主要國家有日本跟德國。
顯微鏡
第七,超高精度機床,主要運用於航空、汽車以及船舶等行業,不僅要求精度高,還要求高速,高剛性,高可靠性等。目前掌握該技術的國家有日本、德國跟瑞士。
❷ 中國晶元技術的「瓶頸」是什麼
中國晶元技術的「瓶頸」是中國在晶元技術領域沒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研發能力,沒有主導晶元從材料、設計到生產制備的全套技術中任何一個環節。
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先進感測與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彭練矛16日在湖南湘潭表示,針對中國半導體材料、製造工藝和晶元設計落後的狀況,碳基電子大有所為,其對國產晶元技術突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沒有晶元技術,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實現由中國主導晶元技術的『直道』超車,就是碳基電子的定位和使命。」彭練矛表示,碳基電子的終極使命就是在現有優勢下揚長避短,從材料開始,全面突破現有的主流半導體技術,研製出中國人完全自主可控的晶元技術,在主流晶元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2)中國大陸半導體哪個技術不行擴展閱讀:
15日至17日,由湖南先進感測與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承辦的「碳基材料與信息器件研討會」在湘潭召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電科集團等中國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的170餘名代表參會。
彭練矛在會上作了題為「碳基電子的定位和使命」的主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