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常用的現場急救技術包括
1、保持呼吸道通暢
可利用物品去除口腔內出血、嘔吐物和其它分泌物,可抬起雙頦使呼吸道通暢(可不使頸椎受到彎曲);多發傷或單獨頭、頸部損傷時,脊髓必須給予固定保護。意識喪失者、頭面頸部創傷者、無自主呼吸或呼吸困難者,應早期進行院外氣管插管、人工呼吸及高流量吸氧。
2、止血
一般止血法。比較小的創傷出血,用生理鹽水沖洗局部後,覆蓋無菌紗布,用綳帶加壓包紮。當四肢大血管出血用加壓包紮法無效時採用。常用的止血帶有橡皮管(條)與氣壓止血帶兩種,使用時不易時間過長,防止肢體缺血。
3、包紮
綳帶包紮法。最普遍的一種傷口包紮法,其取材、攜帶和操作方便,方法容易掌握;三角巾包紮法。三角巾包紮應用靈活,包紮面積大,效果好,操作快,適用於頭面胸腹四肢等全身各部位。使用時要求三角巾邊要固定,角要拉緊,中心舒展,敷料貼體。
4、固定
可以防止骨折斷端移動而損傷血管、神經、內臟。主要用於固定四肢、骨盆和脊柱。院前頭部或頸部受傷時,急救者不能確定頸椎是否受損時都推薦使用頸椎固定托;受到嚴重創傷或雖創傷較輕但有症狀的傷員行急救時也推薦固定頸椎。
5、搬運與轉送
傷員經止血、包紮、固定等處理後,要將傷員盡快搬運和轉送到救護站或醫院進行治療。其運送先後次序應是先轉運危及生命者,然後轉運開放性損傷和多發性骨折者,最後轉運輕傷員。
需要時應給予傷者鎮痛葯或抗感染葯物,防治疼痛性休克和感染的發生,但顱腦損傷和未確診的胸、腹部損傷患者不宜使用鎮痛葯物。
B. 激流救援技術分為幾種
2種。
1、繩索救援:該救援技術適用於水流非常竄急的激流,救援人員無法下水進行營救時使用。
2、劃艇救援:此救援技術適用於水流比較平緩的激流,劃艇能夠行駛的情況。
C. 簡述現代急救的基本技術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其實簡單地說,急救的基本技術主要包括了創傷急救和心肺復甦兩大塊內容。創傷急救則包括了止血、包紮、固定、搬運這四大基本技術。徒手心肺復甦則是由胸外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三步驟組成的。另外還有一些如氣道異物梗阻的急救--海姆力克手法;燙傷、燒傷、凍傷的急救等等。
D. 急救的技能有哪些
急救的技能有:
1、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通常採取口對口的方法,用你呼出的氣體吹入傷病者的肺部,以保證維持其生命的最低氧氣供應。實施人工呼吸時,一隻手按壓在傷病者前額,使其頭向後仰,另一隻手的食指和中指置於其下頜處,上提下頜,保持其氣道暢通。
接著,急救者用壓住前額的那隻手捏緊患者雙側鼻孔。然後,用口唇包緊傷病者的口唇,在保持氣道暢通的操作下,平穩地向內吹氣,但要注意,千萬不要漏氣,如果吹氣有效,其胸部會膨起,並隨著氣體的呼出而下降。
吹氣後,急救者口唇離開,並松開捏鼻子的手指,使氣體呼出,同時側轉頭呼吸新鮮空氣,再進行第二次吹氣。每次吹氣的時間為成人不少於1秒,兒童1秒到1秒半,每分鍾的頻率是8—12次。
2、胸外心臟按壓
當人的心臟停止跳動時,人體的血液循環也就終止了,而胸外心臟按壓就是要以外力推動血液循環。按壓的位置要在胸骨上方和兩乳之間,雙手掌根重疊放在這個區域,手指伸直或交叉互扣。
按壓時,上身前傾,雙臂伸直,雙肩正對病人胸骨上方,垂直向下用力按4—5厘米,然後放鬆,但雙手不要離開胸部,每分鍾100次,節奏要均勻。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人工呼吸要與胸外按壓交替進行,按壓30次,吹氣2次為一個循環,這個過程也被稱為「心肺復甦」。
3、外傷止血
當人體失血量超過全身血量的40%時,生命就會受到威脅。外傷止血最常用的方法是加壓包紮止血法,頭部、四肢及身體各處的傷口都可使用。
具體方法是,讓患者坐下或躺下,抬高受傷部位,把消過毒的紗布蓋在傷口上,然後用手直接按在上面,壓5—10分鍾,之後,用綳帶或三角巾纏繞住傷口,以幫助傷口止血。如果傷處有腫脹、麻木的感覺,說明包紮不當。
當身體出血時,如果血色鮮紅,則說明是動脈出血,在進行處理的同時,可以用手按住出血口的上方,能有效止血,但此方法每次按壓不要超過10分鍾,否則會影響整個肢體的血液供應。
E. 急救四大基本技術包括
創傷出血是我們最常遇到的意外傷害,不論是刀割碰傷,還是車禍碰撞,都需要盡快處理。然而,創傷急救的四大基本步驟——「止血、包紮、固定、搬運」卻未被大多數人熟知。本版邀請急救專家溫新華介紹最基本的急救技術,一旦遭遇意外,在急救人員到來前,你能為自己、為他人,科學施救;在急救人員到來後,你能協助他們搭建一條綠色的生命通道。 止血出血部位要抬高
「外傷出血」是我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外傷,小到割傷、劃傷,大到創傷後的大面積出血。一般成年人的血量為體重的7%—8%,當失血超過血量的15%時,血壓降低,會出現口渴、冒冷汗等症狀;當超過40%時,生命就會受到威脅,出現意識不清、休克等症狀。因此,在創傷急救中,快速止血最為重要。
止血前應先識別出血的類型。動脈出血時,出血速度很快,呈噴射狀,並且顏色鮮紅;靜脈出血時,出血速度較慢,呈暗紅色;毛細血管出血時,血液慢慢滲出,呈鮮紅色。針對創傷後外出血,常用止血方法是加壓包紮法和指壓動脈法。此外,創傷後還存在「內出血」的情況,皮膚完整而血管破裂或內臟出血。如懷疑內出血,應減少患者活動,盡快送醫院診治。
加壓包紮法是外傷出血時最先考慮的方法,方法簡單易行,身體各處傷口均可使用。操作方法分為三步:1.讓傷者坐下或躺下、抬高受傷部位;2.用消毒紗布或干凈透氣、無黏性、吸水性好的臨時敷料覆蓋傷口,急救者用手直接在紗布上施壓5—10分鍾;3.止住血後,用綳帶卷、三角巾或布條、手帕等緊緊纏繞、包紮傷口。
有條件的話,覆蓋傷口前應用潔凈的水清潔污染的傷口,出血速度快時,就應先止血;如果血液浸濕覆蓋傷口的紗布,最好不要取掉,應往上再加敷料,然後用綳帶包紮。緊急情況下,可直接用手按壓住傷口止血。
指壓動脈法就是用手指壓住傷口近心端的動脈血管,使血管被壓在骨頭上,從而阻斷血流。指壓動脈法適用於手部、足部等四肢組織,但此法影響組織的血液供應,所以只能短時間使用,不宜超過10分鍾。常用方法包括:上肢出血時,一手握住傷者前臂抬高,另一手放在上臂中部,用力按壓肌肉塊下緣,感覺到血管跳動後,拇指和四指捏緊;手指出血時,讓傷者將手高舉過胸,捏緊手指根部兩側;下肢出血時,立即給傷者脫去或剪開褲子,屈起傷者大腿使肌肉放鬆,在大腿根部中點稍下方找到血管搏動處,用力下壓。此外,足部出血可按壓足背動脈,小腿出血可按壓膝蓋後方血管搏動處。
包紮關節處纏人字形
包紮的主要目的在於壓迫止血,保護傷口。常用材料是綳帶和三角巾,在緊急情況下,可用布塊或衣物代替。無論使用什麼材料進行包紮,必須注意松緊度。受傷肢體會不斷腫脹,因此,每隔10分鍾就應檢查循環情況。血液循環不好時,局部皮膚會發白或發紫,並伴有局部刺痛或麻痹。
自製綳帶時可將布料撕成長條,包紮上肢時,綳帶寬度以5厘米為宜,包紮下肢最好為7.5厘米。包紮傷口的常用方法是螺旋形包紮法和人字形包紮法。螺旋形包紮法最為簡單,加壓止血後,從放置敷料下方,自下而上、由內向外纏繞,每一圈應遮蓋前一圈2/3,直至敷料被完全遮蓋。此法適用於前臂、上臂、小腿等地方的傷口止血包紮。
人字形包紮法(見圖一)更適用於肘部、膝部、足跟部等關節處傷口的止血包紮。加壓止血後,將肘部、膝關節做90度彎曲,綳帶放在肘部、膝關節中央,先繞一圈固定敷料,再由內向外做人字形纏繞,每一圈遮蓋前一圈的2/3,纏完3個「人」字後,最後纏繞一圈做固定。
三角巾的主要功能是固定止血包紮的物品,固定骨折、抬高傷肢。自製三角巾時可將一塊邊長為1米左右的正方形純棉布料對角剪開,成為兩塊三角巾。緊急情況下,可用圍巾、皮帶等長條狀物品臨時替代。
三角巾的常用方法是「大手掛」(見圖二),步驟如下:1.支起受傷前臂,手及手腕高於肘部,成80度角;2.將三角巾全幅張開置於前臂和胸部之間,帶尖伸展至肘部;3.將上面的帶尾從未受傷的肩部繞過頸後,將下面的帶尾向上覆蓋手和前臂,在鎖骨上凹處打結。為減少摩擦,最好在打結處墊上軟墊、毛巾等。
固定骨折位置先辨清
骨折是在意外事故中相當常見的外傷,一般分為閉合性和開放性骨折兩種。
發生閉合性骨折時,骨折部位外皮完好,受傷部位可能出現大面積淤傷和腫脹;出現皮膚因骨折而破裂、傷口深入骨骼處或骨骼外露時,則是開放性骨折。處理骨折的原則是固定並防止錯位。人體不同部位的骨折具有不同體征,辨別體征,確定骨折部位,判斷骨折類型後再急救十分重要。
四肢骨折最為常見,處理方法是:用雙手穩定及承托受傷部位,限制活動;如上肢受傷,應用綳帶把傷肢固定於軀干;下肢受傷,可將傷肢固定於健肢,也可用綳帶、夾板包紮固定;包紮後需要立刻檢查傷肢末端的感覺、活動能力和血液循環。對於開放性骨折時,盡量別用水沖洗傷口,也不要上葯;已裸露在外的骨折斷端不要試圖復位,應在傷口上覆蓋紗布,適度包紮,等急救人員到場後處理。
如果患者受傷後昏迷,應懷疑顱骨骨折,傷者除了伴有嘔吐、抽搐外,還可能並發耳鼻處流血或血性液體(腦脊液)。顱骨骨折時,最重要的是保持頭部穩定,可將頭部稍微墊高,讓傷者安靜平躺。如果傷者一側耳朵有液體流出,應把頭側向那一方,切勿塞住耳孔。
頸椎骨折往往伴有頸椎錯位,頸椎骨折者頸部疼痛,頭部及四肢不能活動,張口困難。檢查時,不可讓傷者翻身,不能左右旋轉頭部,不要扶起傷者飲水或餵食,否則可能壓迫脊髓。急救時應用頸托固定頸部,也可就地取材,將衣物等揉成兩個團,填塞在傷者頭頸兩側,使頭頸部不能隨便轉動。特別注意的是,頸椎骨折處理不慎會有致命危險,如非不得已,千萬別搬移傷者,要等醫生前來施救。
肋骨骨折可能是單根或多根肋骨骨折。單根骨折時症狀較輕,傷者僅感覺胸痛,隨呼吸而加重;多根骨折時,呼吸困難,常見反常呼吸,即吸氣時胸部反而塌陷。此時,傷者應緩慢、輕輕呼吸,減少呼吸時的胸部運動,以起到減輕疼痛的作用。
搬運傷重至少兩人抬
搬運是創傷急救的最後一個環節,目的在於帶傷員脫離危險地帶,減少痛苦和二次傷害。特別提醒的是,要根據傷情選擇適當的搬運方法和工具,情況不明時,切忌輕舉妄動。
搬運傷員有五大注意事項。1.先急救,後搬動;2.盡可能不搖動傷員身體;3.隨時觀察呼吸、體溫、出血、面色變化等情況,注意給患者保暖;4.人員、器材未准備完善時,切忌隨意搬動;5.運送傷者最好乘坐救護車,途中必須保持平穩,不能顛簸。
緊急情況下常用徒手搬運法。單人搬運適用於傷勢較輕的傷員,背、抱或扶持;雙人搬運,一人搬托雙下肢,一人搬托腰部;三人搬運適用於疑有肋骨、腰椎骨折的傷者,一人托肩胛,一人托腰和臀,一人托兩下肢,三人同時把傷員輕輕抬放到硬板擔架上;多人搬運適宜頸椎、脊椎受傷患者,搬運原則是使傷者身體保持一條直線,頭頸不能彎曲,傷者如躺在地上,應有專人跪在傷者頭前,雙手扶住傷者下頜,緩慢直線牽引,保持頭頸部處於中立位
F. 常用的現場急救技術包括
現場急救的總體任務是採取及時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傷病員的痛苦,降低白化病致殘率和死亡率,為醫院搶救奠定良好的基礎。
現場急救後能生還的傷員和病人優先救援。這是一般原則。為了更好地完成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還必須遵守以下六條原則。
1、首先恢復,然後固定的原理原則是指在心臟和呼吸停止和斷裂,心肺腦應該通過嘴對嘴的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復甦和骨折固定後心臟和呼吸恢復。
2、先止後包紮原則是指在傷口大出血的情況下,立即用穴位按壓、止血帶或葯物止血,然後對傷口進行消毒包紮的原則。
3、重前輕原則,是指優先搶救危重和輕傷患者,優先搶救後輕傷患者。
4、先救後治的原則過去,大多數傷員和病人都是先送後救的,這往往導致救援的時機不對,導致本不應該死亡的人失去了生命。
現在把它倒過來,首先保存它,然後再發送它。在去醫院的路上,不要停止搶救措施,繼續觀察病情和損傷的變化,少亂流,注意保暖,安全到達目的地。
5、急救與呼救並重的原則。在大量傷病員的情況下,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目前的情況下,爭取急救和外援更快。
6、運輸與醫療的一致性原則過去,在危重病人的處理中,運輸、醫療、監測在思想上和行動上是分開的。交通是由交通部門負責的,途中醫療是由衛生部門協助的,彷彿只是協助的責任。
(6)營救的基本技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許多情況下,由於協調不佳、未能確保途中繼續進行救援以及車輛嚴重顛簸,造成了傷員和病人的過度痛苦和死亡。這種情況在國內外都很普遍。
醫療救護要在任務要求一致、步驟協調、任務完成的條件下進行。在運送危重病人時,可減少痛苦,減少死亡,安全到達目的地。
在過去,急救是一種拿起來就跑的方法。這個概念在國際上已經被等待和穩定受傷的觀念所取代。這種穩定方法表明,可以有效地降低戰時和和平時期急診護理中的死亡率和殘疾率。
當等待和穩定損傷情況時,不是讓患者等待,而是打開氣道,心肺腦復甦,控制大出血,制動骨折,少處理,非專業人員應多加註意。
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大大加強了院外急救和運輸工作。例如,在美國,傷員從接到呼叫信號到醫院只需要37分鍾左右,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充分證明了時間就是生命。
急救時間標准:
大量的急救實踐表明,急救人員越早接近傷員,傷員受傷後的急救時間越短,傷員的存活率就越高。
1、最佳急救:受傷後12小時內。
2、更好的急救時間:受傷後24小時內。
3、延遲急救:受傷後24小時。
G. 現場急救七大基本技術是什麼
現場急救七大基本技術,具體包括兩大類基本操作技能,涉及到心肺復甦有3項,涉及到創傷急救有4項,分別是:
一、基礎生命支持(BLS),有關現場心肺復甦的基本操作技能共有3項技術,
1、徒手心肺復甦CAB
2、電擊除顫D(及心電圖識別)
3、復甦葯物(及氣管插管)
二、基礎創傷急救(BTLS),有關創傷的現場急救基本操作技能共有 4項,稱之為外傷的四大急救基本技,
1、止血
2、包紮
3、固定
4、搬運
(7)營救的基本技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內傷骨折後注意事項
1、使患者平卧,不要盲目搬動患者,頸椎受傷的患者更不能隨意搬動及對受傷部位進行拉拽、按摩。
2、檢查受傷部位,對受傷的上肢可以用手帕、布條等懸吊並固定在其胸前,下肢可以與未受傷的另一下肢捆綁固定在一起。
3、開放性骨折,要注意保持傷處清潔,防止感染。
4、做完應急處理後,立即送往醫院救治,要注意運送途中不可碰撞受傷部位,避免人為加重傷情。
傷者搬運的注意事項:
1、移動患者前,先檢查頭、頸、胸、腹和四肢是否有損傷,如果有,應先作急救處理,如止血、固定後再搬運。
2、搬運脊柱骨折的患者,要保持患者身體的固定,頸椎骨折的患者除了身體固定外,還要有專人牽引固定頭部,避免移動。
3、用擔架搬運患者,一般頭略高於腳,但休克患者則腳略高於頭,行進時,患者的腳在前,頭在後,以便於觀察患者的情況;有腦脊液耳漏、鼻漏,頭部抬高30度,昏迷患者頭偏於一側。
4、用汽車運送時,床位要固定,防止顛簸,避免剎車是使患者再度受傷、疼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危急重症
H. 戰傷救護的基本技術主要包括哪些
戰傷救護的基本技術主要包括了通氣、止血、包紮、固定、搬運五項。
I. 簡述現代急救的基本技術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急救的基本技術主要包括了創傷急救和心肺復甦兩大塊內容。
創傷急救包括了止血、包紮、固定、搬運四項基本技術,徒手心肺復甦則是由胸外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三步驟組成的,另外還有如氣道異物梗阻的急救海姆力克手法,燙傷、燒傷、凍傷的急救等。
心肺復甦指心搏驟停一旦發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時地搶救復甦,4四分鍾到六分鍾後會造成患者腦和其他人體重要器官組織的不可逆的損害,因此心搏驟停後的心肺復甦必須在現場立即進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
第十一條 紅十字會履行下列職責:
(一)開展救援、救災的相關工作,建立紅十字應急救援體系。在戰爭、武裝沖突和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中,對傷病人員和其他受害者提供緊急救援和人道救助;
(二)開展應急救護培訓,普及應急救護、防災避險和衛生健康知識,組織志願者參與現場救護;
(三)參與、推動無償獻血、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參與開展造血幹細胞捐獻的相關工作;
(四)組織開展紅十字志願服務、紅十字青少年工作;
(五)參加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工作;
(六)宣傳國際紅十字和紅新月運動的基本原則和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
(七)依照國際紅十字和紅新月運動的基本原則,完成人民政府委託事宜;
(八)依照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的有關規定開展工作;
(九)協助人民政府開展與其職責相關的其他人道主義服務活動。第十三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阻礙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履行救援、救助、救護職責。第二十七條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冒用、濫用、篡改紅十字標志和名稱的;
(二)利用紅十字標志和名稱牟利的;
(三)製造、發布、傳播虛假信息,損害紅十字會名譽的;
(四)盜竊、損毀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紅十字會財產的;
(五)阻礙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履行救援、救助、救護職責的;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紅十字會及其工作人員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所列行為的,按照前款規定處罰。
J. 急救四大基本技術包括
(止血、包紮、固定、運送)
搶救是爭奪生命的戰斗,醫護人員在急救實踐過程中面對危重病人,如何作出決快速的判斷與反應,及時作出診斷與治療病人,直接關繫到病人的安危與預後好壞,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應掌握急診救護技術。止血、包紮、固定、與傷員運送是四項基礎技術。
一、 出血與外傷止血法:
血液從血管流出為出血,創傷一般都有出血,按出血的部位分為內出血、外出血。
1.內出血:血液從破裂的血管流入體腔內稱為內出血。嚴重的創傷可導致嚴重的內出血,如顱內出血,肝破裂,脾破裂。處理不當會危及生命。
2.外出血:血液從破裂的血管流出體外為外出血,常肉眼可見流出的血液。
按出血的血管分類可分為動脈出血、靜脈出血、毛細血管出血。
1. 動脈出血:為動脈壁破損所至,出血呈噴射狀,鮮紅色,噴射隨心臟搏動而同步增強。
2. 靜脈出血:靜脈血管破裂是血液從裂口持續流出,血暗紅色。
3. 毛細血管出血:毛細血管損傷,血液從損傷面湧出,色鮮紅。
無論何種出血,如出血量大超過人體總血量1/4~1/3就有生命危險。較少量的出血如處理不當不及時也可導致肢體壞死或殘疾。因此,必須迅速採取有效的止血措施。
急救現場止血法:
1. 包紮止血法:一般的小傷口、小面積的毛細血管或小靜脈出血可用包紮止血法。先用鹽水沖洗局部,消毒清潔皮膚(毛發較多部位應先剃去毛發再清洗),蓋上消毒紗布敷料,包紮局部即可。
2. 指壓止血法:用手指按壓出血血管的上端(近心端),使血管受壓閉塞,血流中斷達到止血的目的。救護人員要熟悉各部位血管出血的壓迫點及壓迫要領:
面部出血:指壓下頜較前方的面動脈,可止住同側下半面部出血。
顳部出血:壓迫耳前的顳淺動脈可減少同側顳部、頭皮出血。
頭部出血:壓迫頸總動脈可止住同側頭部出血。此法要慎用,以免引起腦缺血。
肩部或腋窩出血:在鎖骨上窩處壓迫同側鎖骨下動脈即可.
上肢出血:手、前臂及上臂下端動脈出血可壓迫上臂內側上1/3處的肱動脈止血。
下肢出血:可用拇指或拳頭壓迫大腿內側上1/3處的股動脈。
3. 止血帶止血:四肢較大血管破裂,如出血量較大,使用止血帶止血是簡易而有效的止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