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3d技術原理是什麼
人以左右眼看同樣的對象,兩眼所見角度不同,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前後、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立體電影的原理即為以兩台攝影機仿照人眼睛的視角同時拍攝,在放映時亦以兩台放影機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銀幕上,以供左右眼觀看,從而產生立體效果。
拍攝立體電影時需將兩台攝影機架在一具可調角度的特製雲台上,並以
立體電影原理
符合人眼觀看的角度來拍攝。兩台攝影機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為哪怕是幾十分之一秒的誤差都會讓左右眼覺得不協調;所以拍片時必須打板,這樣在剪輯時才能找得到同步點。
放映立體電影時,兩台放影機以一定方式放置,並將兩個畫面點對點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個銀幕內。在每台投影機的鏡頭前都必須加一片偏光鏡,一台是橫向偏振片,一台是縱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這樣銀幕就將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觀眾的眼睛裡。觀眾觀看電影時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鏡,左右鏡片的偏振方向必須與投影機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過濾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畫面,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放映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放映的畫面。這些畫面經過大腦綜合後,就產生了立體視覺。
Ⅱ 3D顯示技術是什麼
導語:隨著數碼科技的發展,數碼已經融入了我們之中。3D顯示技術可以分為眼鏡式和裸眼式兩大類。裸眼3D目前主要用於公用商務場合,將來還會應用到手機等攜帶型設備上。而在家用消費領域,無論是顯示器、投影機或者電視,現在都是需要配合3D眼鏡使用。目前主流的眼鏡式3D技術有哪些?在眼鏡式3D技術中,又可以細分出三種主要的類型:色差式、偏光式和主動快門式,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色分法、光分法和時分法。
色差式3D技術,英文為Anaglyphic 3D,配合使用的是被動式紅-藍(或者紅-綠、紅-青)濾色3D眼鏡。這種技術歷史最為悠久,成像原理簡單,實現成本相當低廉,眼鏡成本僅為幾塊錢,但是3D畫面效果也是最差的。色差式3D先由旋轉的濾光輪分出光譜信息,使用不同顏色的濾光片進行畫面濾光,使得一個圖片能產生出兩幅圖像,人的每隻眼睛都看見不同的圖像。這樣的`方法容易使畫面邊緣產生偏色。
偏光式3D技術也叫偏振式3D技術,英文為Polarization 3D,配合使用的是被動式偏光眼鏡。偏光式3D技術的圖像效果比色差式好,而且眼鏡成本也不算太高,目前比較多電影院採用的也是該類技術,不過對顯示設備的亮度要求較高。
目前在偏光式3D系統中,市場中較為主流的有RealD 3D、MasterImage 3D、杜比3D三種,RealD 3D技術市佔率最高,且不受面板類型的影響,可以使任何支持3D功能的電視還原出3D影像。不過這種技術會使畫面解析度減半,很難實現真正的全高清3D影像,而且畫面亮度也會被大大降低。在液晶電視上,應用偏光式3D技術要求電視具備240Hz以上刷新率。
主動快門式3D技術,英文為Active Shutter 3D,配合主動式快門3D眼鏡使用。這種3D技術在電視和投影機上面應用得最為廣泛,資源相對較多,而且圖像效果出色,受到很多廠商推崇和採用,不過其匹配的3D眼鏡價格較高。
主動快門式3D主要是通過提高畫面的刷新率來實現3D效果的,通過把圖像按幀一分為二,形成對應左眼和右眼的兩組畫面,連續交錯顯示出來,同時紅外信號發射器將同步控制快門式3D眼鏡的左右鏡片開關,使左、右雙眼能夠在正確的時刻看到相應畫面。這項技術能夠保持畫面的原始解析度,很輕松地讓用戶享受到真正的全高清3D效果,而且不會造成畫面亮度降低。
一般情況下,3D液晶電視屏幕刷新頻率必須達到120Hz以上,也就是讓左、右眼均接收到頻率在60Hz以上的圖像,才能保證用戶看到連續而不閃爍的3D圖像效果。目前,包括三星、松下、創維等品牌推出的3D電視,都是採用主動快門式3D技術。
Ⅲ 3D電影顯示器是什麼原理
你說的3D電影顯示器實際上是時分3D,也就是「時間分離」,是顯示器以很快的速度切換你左右眼應該看到的圖像,當顯示右眼應該看到的圖像時,與顯示器同步的時分眼鏡會遮住你的左眼,當顯示左眼應該看到的圖像時眼鏡會遮住你的右眼,此時你左右眼看到的圖像就不一樣,經過大腦合成後就變成了立體圖像。
現在成熟的3D技術主要有時分式,光分式,色分式,時分式就如我之前所說的原理,目前時分眼鏡主要用的是NVIDIA的,光分式也就是偏振光式,要用到偏振眼鏡,兩個眼鏡片分別可以通過橫向偏振的光波和縱向偏振的光波,屏幕上的兩個影響分別對應兩種不同的光波,這樣你左右眼看到的圖像也就不一樣了,經大腦合成就成了立體圖像。色分是是指將左右眼要看的兩個圖像分別用紅色和藍色渲染(也有用綠色紅色,藍色棕色渲染的),而你戴的眼鏡是一個鏡片為藍色,另一個為紅色,藍色鏡片會遮擋住紅色的光,紅色鏡片遮擋住藍色的光,這樣你左右眼看到的圖像也就不一樣了
現在的裸眼3D電視主要是將眼鏡的作用做到了電視機屏幕上,但是這種電視機對眼睛的傷害很大
總之3D的原理就是讓你左右眼看到的圖像不同,經大腦合成產生3D效果
這個答案是我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打得,希望您滿意
Ⅳ 電影里,4K、3D、IMAX這些概念到底什麼區別
文章轉自Hao4K影音
Hao4K影音:最新4K資源下載、4K播放下載教程、最新4K設備評測!
Hao4K專注4K家庭影音, 服務千萬家庭影音發燒友!
周末去看個電影相信現在是多數人的娛樂方式,但隨著影視技術的發達,電影院也越來越多「特色」,但你知道電影院里的3D/4D/IMAX/巨幕/杜比影院/全景聲/DTS:X 臨境音到底都有什麼區別嗎?不知道的還以往只是想騙你的錢……
先說結論在不考慮票價,只單純關注視聽享受的情況下,大概的建議如下:
第一梯隊:IMAX影廳和杜比影院--IMAX專屬片源的影片,首選激光IMAX,其次是普通數字IMAX;非IMAX專屬片源的影片可以盡量選擇杜比影院。
第二梯隊:Real D 3D, 中國巨幕,LUXE巨幕。
第三梯隊:4K普通廳,杜比全景聲廳,DTS臨境音。
第四梯隊:普通廳,ScreenX,各種4D廳等。
不過,如果不是什麼大片或者什麼特別重要的電影,我還是覺得等4K出來後和家人一起看一樣爽歪歪,特別是家裡有家庭影院設備的在家看個4K UHD藍光原盤效果也不會比普通電影院差多少!
如果感興趣可以讀下面的文章了解
比如,巨幕廳也很大,有的甚至比IMAX屏幕面積還要大,那需不需要多花那麼多錢去看IMAX?杜比為什麼還有「杜比影院」 和「杜比全景聲」兩種?DTS臨境音和杜比全景聲哪個更厲害?
畢竟現在電影都很推崇「沉浸感」,到底去看哪種才能獲得更為「沉浸」的視聽享受呢?
3D
首先大家最熟悉也最「頭疼」的就是3D版。因為很多影院在排片時只排3D版本,讓它成為了觀眾在購票時根本繞不開的選項。而且目前不管是搭配任何其他放映模式,都必須帶上3D眼鏡,很多人都覺得累贅。
普通3D的投影技術使用偏振光來製造出景深的幻覺,目的是為了讓觀賞更有沉浸感。但是亮度不足,畫面偏暗,重影,拖影等技術問題讓很多觀眾在觀賞普通3D版本時會感覺很不適。
因為種種原因,3D電影並不像最初推出時那樣,因為大家還有新鮮感而受歡迎,甚至成為了現在很多觀眾最排斥的一種觀影體驗,是不得已的選擇。去年美國電影協會(MPAA)報道也稱全球的3D票房同比下降了20%。
所以,如果大家希望觀賞到高質量的畫面,並且確實有其他選擇,那麼不用考慮,盡量不選普通3D版本就對了。
RealD 3D
RealD 3D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3D電影放映技術,在全球數字3D市場擁有80%以上的份額。
RealD其實就是加在放映機鏡頭前的一個玻璃,以及配套的眼鏡和金屬銀幕。但這樣的技術帶來的最大優勢就是比其他的3D系統更亮。
RealD 3D 技術使用了圓偏振光來產生立體圖像投影,可以讓觀眾能夠傾斜地觀看,而不會看到重影或圖像變暗,比普通3D的觀影感受要輕松很多。
IMAX
雖然IMAX技術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發展了,但IMAX和3D電影在全球的風靡要歸功於2009年的《阿凡達》,由於阿凡達是第一個全程運用IMAX+3D技術進行拍攝、製作和放映的,在當時確實讓影迷感受到了耳目一新的觀影體驗。
IMAX的最大的特點就在於擁有巨大的屏幕,除了畫面更大,對於一些有專門IMAX版本的電影,甚至還可以欣賞到多出標准DCP格式26%的畫幅。所以對於提供IMAX專屬片源的電影來說,IMAX畫幅就意味著能夠在畫面中看到更多圖信息。
1995年的《阿波羅13》是第一部進行IMAX DMR轉制的影片,而最先在製作階段就開始使用IMAX攝影機進行拍攝的電影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2008)。並且隨後在《黑暗騎士崛起》,《星際穿越》和《敦刻爾克》中都一直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可謂是這種拍攝格式的最大擁躉者。
除了諾蘭的電影,《變形金剛》,《碟中諜》,《星際迷航》,《星球大戰》和《漫威系列》等很多好萊塢電影也使用了IMAX拍攝。
而《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和《復仇者聯盟4:終極之戰》也是目前為止公映的僅有全程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電影,也就是說全程的畫幅都是打開的。
圖片包含的亮度信息越豐富,明暗和色彩表現也更生動。所以和傳統投影相比,杜比影院呈現的圖像就看起來就不會那麼模糊或者灰濛蒙的一片。
激光IMAX vs. 杜比影院
總體來說,大部分的IMAX綜合體驗會比中國巨幕好,但是中國巨幕的高性價比讓很多觀眾把它當做是看巨幕的首選。
不過我又發現,4DX功能介紹的這張圖上有一個「掃腿」看起來非常厲害,感覺如果是看一部恐怖片,這應該是非常值得一試的體驗。
Ⅳ 電影院3D電影原理是什麼
3D電影就是立體電影,原理就是:
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的拍攝裝置,拍攝下景物的雙視點圖像。再通過兩台放映機,把兩個視點的圖像同步放映,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顯示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是重疊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體影像,就要採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圖像,右眼只看到右圖像。
從放映機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後,就成了偏振光,左右兩架放映機前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偏振光方向不改變。
觀眾使用對應上述的偏振光的偏振眼鏡觀看,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面,這樣就會看到立體景像,這就是立體電影的原理。
(5)當前影院的立體顯示技術是什麼擴展閱讀:
1、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成像不同」的現象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2、而最早出現立體電影的是在1922年。這種電影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銀幕上,通過觀眾的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使觀眾左眼看到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
3、立體電影照片可應用到藝術人像寫真、個性婚紗攝影、時尚兒童攝影、寵物寶貝攝影、商業產品攝影、室內裝潢攝影、建築雕塑立體展示、旅遊風景攝影等等。
Ⅵ 立體顯示技術的原理是什麼有哪些立體顯示技術,並列舉其中兩項的應用
原理:由於人眼有4-6cm的距離,所以實際上我們看物體時兩隻眼睛中的圖像是有差別的。兩幅不同的圖像輸送到大腦後,我們看到的是有景深的圖像。只要符合常規的觀察角度,即產生合適的圖像偏移,形成立體圖像並不困難,這就是計算機和投影系統的立體成像原理。依據這個原理,結合不同的技術水平有不同的立體技術手段。從計算機和投影系統角度看,根本問題是圖像的顯示刷新率問題,即立體帶寬指標問題。如果立體帶寬足夠,任何計算機、顯示器和投影機顯示立體圖像都沒有問題。
立體顯示技術:主動顯示系統、被動顯示系統、光譜分割立體顯示系統。
主動顯示系統的應用:
用一台輸出刷新頻率范圍為96-144Hz的投影機將左右眼畫面交替顯示,實際畫面的刷新頻率為48-72Hz普通銀幕,配置外部同步裝置和主動立體眼鏡,靠同步切換主動立體眼鏡來實現左、右眼的影像分離,立體效果很好。但是帶來的問題之一就是立體眼鏡的頻繁開關閃爍帶來眼睛的不適。
主動立體投影的光損很大,投影機輸出光線的利用率一定低於16%,因為:投影機做立體圖像顯示時,輸出的左右圖像的實際亮度為標稱立體亮度值(投影機說明書標稱)的45%(理想值為50%),光線通過液晶立體眼鏡片後亮度至少要減少65%,因此剩餘的亮度為45%*35% < 16%)。如果亮度因素特別重要,用低亮度的投影機做主動立體顯示時效果不能令人滿意,例如亮度為4000流明的投影機,實際主動立體亮度只有為640流明。加之眼鏡成本比較高,因此這種顯示技術比較適合中等或中等以下的放映廳使用。
光譜分割立體顯示系統的應用:
光譜分離立體成像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立體投影顯示技術,完美的分離,獨特的,舒適的,輕松的立體解決方案,特別是在被動式多通道立體投影顯示系統或被動式背投影立體顯示系統中,該技術的作用和價值尤為特出。
光譜分割立體顯示系統利用光譜分割方法將左、右眼影像分離開,可以使用普通銀幕,配置專用眼鏡,成本不高,因此比較適合於銀幕較大的放映廳使用。
光譜分離立體成像技術這些先進的技術特性解決了目前多通道立體投影顯示領域兩個非常棘手的技術難題:一是基於偏振立體成像技術的通道間圖像之間存在的亮度和色彩差異;而且圖像的顯示質量、立體感和人的舒適性也得到空前的提高。光譜分離立體成像技術與傳統的偏振立體成像技術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採用光譜分離的方法實現左右眼立體像的高度分離,根據不同色光的波長不同將圖像進行分離,沒有任何的信號轉換處理過程,因此也被稱為被動立體成像。信號源本身未經過處理,也就不存在信號不同步問題。它不依賴於具有高增益指數的金屬投影屏幕,在漫反射的普通幕布上即可實現立體成像,而經漫反射幕反射後的光線方向是雜亂無章的,整個屏幕的光線反射不具有固定的方向性,這樣就和漫反射投影顯示系統一樣,無論觀察者的視點為屏幕前的任何位置,均不會出現通道間圖像的亮度和色彩差異。也因此可以避免主動立體成像技術中因屏幕太大或多通道系統存在的「太陽效應」問題。
光譜分離光學過濾器還可將傳統的主動立體信號轉換成同樣刷新率的、感覺更舒適的光譜立體圖像輸出,觀眾通過使用光譜分離立體眼鏡可舒適地享受高質量的立體圖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