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茯苓產地哪裡的最好
茯苓產地雲南、安徽、湖北的最好。
茯苓分布在我國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主產於安徽、雲南、湖北等地區。
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不規則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貳』 茯苓種植技術_茯苓如何種植
茯苓種植在溫暖、陽光充足、通風乾燥的環境,怕嚴寒。茯苓如何種植?我整理了茯苓種植技術,一起來看看吧。
茯苓如何種植【概述】
別名:松薯、松苓、雲苓、茯苓片、赤苓、茯靈、白茯苓、茯菟等。
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05(Schw.)Wolf]的乾燥菌核供葯後,按切取部位又分茯苓皮、赤茯苓及茯苓片等等。有滲濕、健脾、寧心等功效。主治痰飲、水腫、小便不利、泄瀉、心悸眩暈等症。
主要生長栽培區域:主產於雲南、廣西、福建、安徽、湖北等省區。人工栽培我國已有400多年歷史,現有較多省能大量栽培並投入生產,山東省煙台等地區已引種成功,並投人生產。
【植物形態】
茯苓植株是由菌絲體、菌核、子實體三部分組成的真菌。菌絲體是茯苓的營養器官,幼嫩時呈白色絨毛狀,老弱時為棕褐色,並在菌絲體上產生菌核和子實體。菌核是貯藏器官,也是休眠器官,寄生在松樹等樹木的根部或埋在地下的松樹枝莖等材料上,由菌絲集結而成。形態近圓而多變,大小不一,可由幾十克至幾十千克。新鮮的菌核外皮略皺,黃褐色或淡褐色,皮薄而粗糙,有明顯的瘤狀皺縮。皮里(同一塊菌核內部)部分呈白色,部分呈暗紅色,也有的在同一塊菌核內部均呈白色,而另一塊均呈淡紅色粉粒狀。切開斷面不平,具顆粒狀稜角,有裂隙。切面有粉性,薄片呈淡灰色水紋。子實體是繁殖器官,無柄,平伏生在菌核表面,厚3~8ram,白色,成熟呈黃白色或淡褐色,管口深2~3mm,不規則形,孔壁薄,邊緣漸變成齒狀。孢子長方形至近圓形,極小,6~8btmX3~4肚m,壁表面平滑,透明無色。
【生物學特性】
茯苓喜溫暖、陽光充足、通風乾燥的環境,怕嚴寒。野生於松樹根上,在砍伐下的腐木段上也能生長。茯苓是兼性腐生真菌,其菌絲既依靠侵害活的樹根,又能吸取死樹的營養而生存。喜歡寄生於松樹的根部,依靠其菌絲在樹根和樹干中蔓延生長,分解、吸收松木的養分、水分作為營養來源。為好氣性真菌,只有在通氣條件良好的情況下,才能很好生長。故喜生長在通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坡地,結苓(菌絲聚結成大型菌核)常在土面下20~30cm的樹根處。
人工種植的茯苓,生長發育可分兩個階段:
(1)菌絲生長階段:菌絲從樹根或人工段木中吸取營養,同時分泌酶,用來分解和轉化樹根或段木中的有機質,蔓延生長。
(2)菌核階段:菌絲生長到後期,聚結成團,形成菌核,亦稱結苓。結苓的大小與菌種的優劣、營養條件(即宿主情況)、溫度、濕度及其他環境條件有密切關系。
茯苓菌絲的生長溫度為18~35℃,以25~30℃生長最快且健壯,35℃以上菌絲容易老化,10℃以下其生長十分緩慢,0。C以下處於休眠狀態。子實體則在24.o~26.5℃時發育最迅速,並能產生大量孢子,當空氣相對濕度為70%~80%時,孢子大量散發,可明顯見到“孢子雲”現象。在20℃以下,子實體生長受限制,所產生的孢子也不能散發。
對水分的要求,以宿主(樹根、段木)含水量在50%~60%時為最適宜,土壤含水量則以25%~30%為最好。由上可見,茯苓喜溫暖、稍乾燥的環境條件。在年平均溫度17℃左右,無霜期280天左右的山地,栽培茯苓較為有利,寒冷潮濕的氣候則不利於茯苓生長發育。另外,土壤酸鹼度以pH 5~6為適宜。
茯苓菌核是茯苓的儲藏器官,子實體是繁殖器官,菌絲體是營養器官,它的主要養料來源是松木及木屑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
茯苓接種後,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菌絲便迅速向木料上蔓延,一般20~30天,乳白菌絲便可布滿木料,100~120天便可開始結苓。栽培茯苓,在濕度為25%左右的土壤上生長較好。如濕度低於15%,菌絲生長就受到抑制。水分過多就會被溺死。茯苓結苓後,對水分要求更迫切,如此時遇乾旱,菌核便會龜裂。除加強培土外,應進行噴灑水抗旱。茯苓菌絲生長過程需有足夠空氣,才能結出較大菌核(茯苓)。茯苓在栽培過程中不需要陽光,但是陽光能通過土壤調節溫度和濕度,問接影響茯苓的生長。茯苓的營養由菌絲分泌酶將松木中纖維素等物質分解吸收。
茯苓種植技術1.選地整地
(1)選地:茯苓為好氣性真菌,最怕澇,喜通風向陽環境。以新開墾的坡度為20。~30。的山坡,排水良好、土質疏鬆、土層深厚、含砂多、含泥少的砂土、黃砂土為好。土壤以酸性或弱酸性為宜(即pH一5~6),切忌鹼性土壤。砂礫土、黏土,鹽鹼地、積水潮濕地不宜栽培。培植過茯苓的地5年以內不能再種。最好選用多年來未耕種的半砂半土或砂地。選好地後3~4月問,晴天進行整地,深翻30~40cm,除凈雜草和石塊,苓場周圍要挖好排水溝,以利雨季及時排出水。
(2)備木料:秋末冬初,在松樹休眠階段,選彎曲不成材的松樹伐倒,此時幹得快且不易脫樹皮。伐下的木料進行剝皮留筋,即把圓柱形的松木料,順木將樹皮相間縱剝。剝一條寬皮,不剝的一條皮叫“筋”,俗稱“剝皮留筋”,以利菌絲傳引上料,作引種的傳引路線,“筋”的寬度2.5~3cm。剝皮部位剝到木質部,最好將木質部少颳去一點,便於出油乾燥。將剝皮留筋木料按“井”字形堆起乾燥,第二年春天呈六七成干時,在松木斷口停止排松樹脂,敲著有清脆聲音時鋸料。鋸成長50~80cm的料段,細木料最長不超過90cm,鋸好後按“井”字形堆垛。放於向陽、通風、便於乾燥處。木料必須干透,才可作為茯苓的寄主材料,供栽培用。不幹透,菌絲不能吸收其養分,影響生長。
2.繁殖方法
(1)選種准備:作繁殖用的菌種,也叫引子。有菌絲引、肉引和木引三種。
1)菌絲引:是以液體培養基人工分離培養的斜面菌種,接人栽培種瓶內培養,當菌絲長滿全瓶時,即可栽培。
2)肉引:是用鮮茯苓,選鮮嫩、皮薄、裡麵粉白、漿水足的苓塊切片,直接貼在松木段上。每個鮮茯苓重0.2~lkg左右為好,個小堅硬的及個大松泡的都不可做引子。
3)木引:指肉引接種的木料。即帶有茯苓菌絲的木段,也可以繁殖大量的菌種,並可節約鮮茯苓用種量。5月份,用松木剝皮留筋的乾料,截成30~40cm的短段,每窖3~5根,平放窖底。用土封住一端,選鮮嫩、漿足的茯苓做引子,緊貼木料的另一端,每塊木料上都有茯苓引子30~509。貼後用土擠緊,使緊貼一起,木料上覆土7~lOcm,兩端覆土13~16cm,貼後60~80天,當木料呈米黃色,表示已充分傳菌,如木料呈黃白色,還不成熟,暗黃色已老。選斷面呈米黃色的木料,截成13~16cm長的小段,即成木引。
(2)茯苓接種栽培技術:
6月間,宜早不宜遲,遲種生長期短,產量低。選晴天接種,土質稍濕潤挖窖,窖底順坡向挖,深25cm左右,長、寬根據木段大小、多少而定。
1)菌絲引接種:接種前將段木放入窖中,每窖1~2或3~5根,粗細搭配。先將窖中細段木的一端削尖,以便能插入栽培瓶中,尖端向上,瓶倒套在段木尖端,兩旁或一側緊靠粗段木。這樣菌絲由細段木蔓延至粗段木上,接種後及時覆土lOcm左右,窖面呈龜背形。
2)肉引法:根據松木料的粗細大小,每窖3~5根料,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三,將木料平放窖中。貼引子的一頭要擺齊,靠緊,便於傳引。貼引子時,先將引子用刀割一淺口,劃破苓皮,再用手掰開,隨掰隨用。將不貼引子的一頭,埋住固定位置,腳踏在木料上,將引子帶皮的一面向外向上,肉面貼在木料頭上,貼後一手按住引子,一手扒土塞緊,上面蓋一片大的樹葉以防水浸引子腐爛。上面再覆土lOcm左右。種好一窖再種下一窖,窖距30cm左右。
3)木引:用已種下六成熟,斷面呈米黃色的松樹段,截成10~15cm的小段,每窖下木引一小段,放在新木料底部中間一根的上方,中間一根木料要短些,使木引頭和木料頭接攏對齊。接引後,用大的樹葉將木引蓋好,以防浸水爛引子,然後覆土10cm左右。
(1)澆水排澇:引子下窖後,下點小雨最好,傳引快,但怕大雨水。如連續5~6天無雨,可在窖上噴水潤濕。排水溝要經常清理,避免下雨時地面徑流沖刷,而影響“傳引”結苓。故雨後注意及時排水,保證地面無積水。
(2)培土除草:下種後2~3個月便開始結苓,翌年3~6月是茯苓迅速膨大期,結苓期地面出現裂縫,茯苓容易外露,要經常培土,填縫覆蓋,以免影響正常結苓。培土同時,順便清除田間雜草。入冬前要全面蓋土防寒,開春後扒去覆土。種茯苓的場地,嚴禁人畜踐踏,影響結苓。
(3)茯苓種植防治病蟲害
白蟻:屬膜翅目蟻科。白蟻蛀食木料和茯苓時,使之不能長茯苓,造成嚴重減產。防治方法:5~6月間繁殖出巢時,在蟻路上撒農葯,使觸殺死亡,最好沿蟻路找蟻室,挖出燒毀,或者用敵百蟲毒土,撒在窖上,進行毒殺www.cyone.com.cn/;也可以引進白蟻新天敵——蝕蟻菌,此菌只要蟻群中有一隻感染上,能使巢內全部白蟻感染而死亡,而蝕蟻菌對人、畜均無感染力。
4.選育良種
茯苓菌種選擇特別重要。要菌種生長快,對環境適應能力強的茯苓。茯苓肉引選擇更為重要,肉引的鮮茯苓,選皮薄、鮮嫩,裡面以粉白為優,漿水足的茯苓塊切片做肉引最好。
【茯苓種植收獲加工】
8~9月份,茯苓外皮呈黃褐色時即可採收。採收時選晴天,將窖上土除去,把茯苓取出,保持茯苓個體完整。刷去泥砂,堆在不通風的屋子裡,使其發汗,隔2~3天攤開風干表土水分,再堆放發汗,反復2~3次。堆放過程中有的茯苓產生雞皮狀的斑點,變黃白色時,應隨即剝去,以免引起腐爛。至外皮現皺紋時,用刀剝下皮即“茯苓皮”。然後將茯苓切成均勻的薄片,曬干即可作葯用。近表皮處呈淡棕紅色,加工切成塊狀或片狀,稱“赤茯苓”。剩餘的邊角稱“茯苓碎”,然後分別曬幹人葯。有時茯苓菌核中有穿心樹枝或樹根,可帶枝或根切片曬干後,即是傳統中葯中的“茯神”。通常lO0kg鮮茯苓,可加工50~ 55kg茯苓片或塊。
茯苓片以片薄、色白、細膩、有光澤、無碎末者為佳。
茯苓塊以整齊、均勻,無碎末者為佳。
茯苓個,以體重堅實、外皮棕褐色,略帶光澤,皮紋細,無裂隙,斷面色白細膩,黏牙力強,不帶砂者為佳。體輕,質松,有裂隙,外皮帶砂粒者次之。
猜你喜歡:1. 如何種植茯苓
2. 茯苓怎麼種植
3. 茯苓種植技術
4. 茯苓的種植技術及功效作用
5. 土茯苓種植的方法
6. 土茯苓如何種植
7. 土茯苓怎麼種植
『叄』 茯苓種植技術
1、培育菌種:種植茯苓時,需要將塊莖放在25-30℃的溫室中,使其長滿菌絲。2、種植方法:把茯苓菌絲接種至松木段上,並用沙土填緊。3、清溝排漬:雨季時及時為茯苓排出積水。4、防治病蟲害:向茯苓四周噴灑生石灰,防治白蟻。
1、培育菌種
種植茯苓時,需要先培育菌種,可以將其塊莖表皮削干凈後使用乙醇進行消毒,再將茯苓塊莖用無菌刀切成小刀,然後將其放置在培養基中,並且將環境溫度控制在25-30℃之間,促進茯苓快速長出菌絲。
2、種植方法
茯苓適宜生長在木段上,種植茯苓時,需要選擇在背風向陽且地勢開闊的地方建立園區,並在園區里排列放置松木段,可以砍取入冬前且沒有進入到休眠期的松樹段木,再將茯苓菌絲接種至松木上。
3、清溝排漬
茯苓喜潮濕,但是不耐積水,養殖茯苓時,如果降雨量過大,就會導致植株漬水腐爛,需要在雨季前挖掘排水溝,並且在雨季時要檢查溝渠是否被堵塞,使積水快速排出,以免茯苓生長不良。
4、防治病蟲害
茯苓在生長過程中容易遭受白蟻的危害,養殖茯苓時,需要定期觀察植株的生長狀態,及時將染病發黑的茯苓拔除,並且要在園區四周噴灑生石灰,避免白蟻進入,而且要向茯苓噴灑除菌葯劑,使其健康生長。
『肆』 茯苓主要在哪生產
茯苓主產於安徽、雲南 、湖北。
茯苓,中葯名。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復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干。
分布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
(4)伏岑技術在哪裡擴展閱讀:
1、利水消腫
茯苓對身體的水腫和小便困難,稀少的人來說,有很好的治療功效。而且茯苓葯性溫和,使我們的尿量增加的同時,又不會損傷我們的脾胃。
2、健脾止瀉
茯苓能夠健脾滲濕而止瀉,尤其是擅長於治療脾虛濕盛所導致泄瀉症狀,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的功效,常與黨參、白術、山葯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葯。
3、養心安神
茯苓還含有一些安神的營養成分,對於因工作壓力大或者其他原因出現的精神問題,如經常失眠,夢多,生活中感到抑鬱,不愛笑,神經過於緊綳等,都可以通過用茯苓和人參酸棗仁等燉至高湯,來達到緩解和治癒的目的。
『伍』 種植茯苓的技術
茯苓為兼性寄生菌,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葯材,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種植茯苓的技術,希望對您有用。
選地整地
茯苓種植場地宜選擇排水良好的東、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為宜。土壤以黃砂土為好,粘土、砂礫土不宜種植,且不宜連作。選好地後,深翻時要除凈雜物,有白蟻危害的地區需用殺白蟻葯進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種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塊,徹底除凈雜物。
備料
茯苓菌生長要依賴松木提供養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樹為材料。在生產上主要分為干段木栽培和樹蔸栽培兩種。
1.干段木備料法
選擇直徑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樹砍倒(或取材後留下的頭尾),砍去其部分枝條,留下樹尾的樹葉,然後用鏟刀按樹的大小鏟去4~5面樹皮(以鏟至木質部為宜),鏟面間要留下兩指寬的樹皮4~5條,從上至下不宜有斷痕,留下的樹皮稱為引線(俗稱“留筋”)。經10~15天,待樹干曬干至出現有裂口後將其鋸成長70~80cm的小段,並按“井”字形堆垛於乾燥向陽處。段木垛上蓋草料,垛的四周開好排水溝,地面上撒殺白蟻葯。
2.樹蔸備料法
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時,選擇直徑12cm以上的樹樁,將其周圍1?5m范圍內的雜草、表土鏟除干凈,灌木砍掉,深挖0.8m左右,讓樹樁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後在樹樁上鏟去4面樹皮,留下4條兩指寬的引線。露出地面的樹根最多留4~6條,將其餘的根截斷。對樹根也要鏟皮3面,左右側各留1條手指粗的引線,留根長度1~1.5m。上述各項工作,宜在上年冬季進行。
接種
1.接種季節
茯苓接種分春、秋兩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進行。桂南、桂東南、桂西地區氣溫回升較早,在清明前後接種較適宜;桂北、桂西北地區宜到立夏前後接種。秋季各地氣溫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後接種。
2?接種方法
茯苓栽培是以菌種或鮮茯苓個(菌核)作為“種子”進行繁殖。菌種是用小松木段片裝瓶(塑料)消毒,加適量培養基質,接上茯苓原種培養後,在瓶內長出白色旺盛的菌絲體。鮮茯苓個繁殖則是選用皮薄、嫩紅褐色的鮮茯苓個,用竹刀切成帶皮、重為0.1~0.15kg的片塊作為接種用的繁殖材料。
接種前,在整好的種植地內順著坡向開窖,窖深20cm,寬40~50cm,長度依段長而定。稍平整窖底,撒上殺白蟻葯並與土拌勻,將段木順坡向擺入窖內。先放入兩段。用菌種接種時,先在兩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長×寬=150cm×10
cm的新口,用鑷子將瓶內長有菌絲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擺在段木間新口處,加蓋松木片或松葉,上面再放一條段木(兩段木重20kg以上則不放第三段木),覆土10~15cm。用鮮茯苓塊接種則在段木的上端鋸幾處,將鮮茯苓塊貼上,輕輕摩擦後用手壓緊,用土覆蓋。樹蔸接種則是在樹蔸上削2~3個新口,然後將菌種和鮮茯苓塊分別接種在樹蔸的新口處,蓋上松木片和松葉,蓋土15~17cm,窖面要堆成龜背形。
田間管理
1.查窖補缺接種後7~10天,便可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這時應檢查各窖內的菌情,以便及時補缺。1清晨露水未乾時在種植地內察看,若窖內段木已長有茯苓菌絲,則窖上土乾燥無露水;若窖上有露水,則說明段木未長有茯苓菌絲。2從窖旁把土挖開,發現段木下段已有白色菌絲生長,聞之有茯苓氣味,可確定為茯苓菌絲。如發現死菌和不上菌的茯苓窖,應隔7~10天再檢查1次。如第2次檢查仍不見茯苓菌絲,才可開窖從其它已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調到未上菌的窖內。或將未上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曬干水分,將剝口重新削過,另接上菌種。3要注意的是,茯苓菌種上菌1個月左右,在木面是見不到菌絲的。此時,大部分菌絲已入木生長。茯苓接種後1個月,不見基面菌絲,就誤認為不上菌而把段木撬開,會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2.接種7~10天後,如果發現白蟻,應立即用殺白蟻葯噴灑在白蟻身上或蟻路上,進行防治。
3.茯苓形成菌核(結苓)後,如發現茯苓露出地面應及時培土,雨季要注意排水。
採收加工
茯苓一般在接種後8~10個月成熟。將採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內避風處,用稻草蓋嚴“發汗”5~6天,然後攤開晾1~2天。待水分蒸發後,重新堆起,再用稻草蓋嚴放5~6天後,去皮(或先剝凈鮮茯苓外皮),放入蒸籠內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時要換水3~4次,其標志是當水轉黑時便換水)。取出用利刀將其切成長×寬×厚=4cm×4cm×0.5cm的方塊。然後將白塊、赤塊分別擺放在竹席或竹篩里,上覆1張白紙,置陽光下曬至全乾,要注意常翻動。如遇陰雨天可用炭火烘乾,但不可用明火烘烤,避免煙熏使茯苓片變黃,影響產品質量。
1 茯苓的氣候生長發育條件和生存環境
1.1 生存環境
茯苓性喜溫暖、乾燥,向陽山坡(坡度一般在10~35度),海拔高度700~1000米左右適宜;排水良好、土壤疏鬆、含砂量30~70% 、土壤質瘦、通氣量大、土層厚度在1米左右,上松下實的白砂壤、紅砂壤為好,同時稍帶酸性,PH值6~7之間最好,忌使用雜木地、火燒地、溪澗邊陰濕地、肥土地、黑土地、有地下水和低窪地。含砂量高和通風透氣能刺激菌絲生長形成菌核,有利於提高茯苓產量。
1.2 水份
茯苓要求乾燥的土地及松木,菌絲體適宜的相對濕度為55~65%,濕度過大容易造成菌絲死亡,故種植場所應選在有一定坡度向陽的山坡,並且排水良好的地方,避免潮濕、易造成洪澇的場所。
1.3 溫度
茯苓菌絲在地中20~30℃范圍皆能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5~28~C,0~C低溫不會凍死,35℃高溫也不會很快死亡;冬季低溫會造成苓塊生長緩慢,超過35℃以上高溫將造成菌絲死亡;變溫及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刺激菌絲結苓。
1.4 光照
茯苓喜在向陽的山坡生長,菌絲及菌核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土中發育生長,對漫射光反應不靈敏,但強光直接照射會殺死菌絲和菌核或抑制其生長。
2 接種期及其生產期選擇
2.1 接種期的選擇
根據菌絲對溫度的要求和壽寧縣氣象站(海拔820米)21年土壤5、10、15、20厘米溫度的統計並按我縣各月溫度遞減率推算出海拔500~l100米各月20em平均土壤溫度。我縣海拔500~70om區域最適宜接種期為6、9、10月,次適宜接種期為4、5、11月;海拔800~1100m區域最適宜期為6~9月,次適宜接種期為5、l0、l1月。選擇接種適宜期的晴天接種最好。由於在菌絲生長的旺盛期,可使土壤溫度升高3~5℃,因此我縣海拔500—700mlg域應避開7、8月份的高溫期,海拔8ID0m以上區域要避開7、8月份中的極值出現時間,以免高溫造成“燒菌”現象。從我縣20厘米土壤溫度統計分析看,全年都不可能出現低於0℃的凍害,對菌核生產造成危害。另外,從我縣各月日較差統計看, 日較差大,全年都有利於刺激菌絲生長為菌核,有利於菌核的產生。
2.2 人工苓場的疆土深度
接種後覆土太深,土壤溫度低,對菌絲和菌核生長不利;覆土太淺將造成苓場土壤溫度升高過快,可能出現高於35~C的高溫造成“燒窖”現象。若遇強降水天氣,又可能把泥土沖刷掉,而使松木暴露,使菌絲體和菌核受陽光直射而受傷害,同時,又可能造成雨水人窖而出現“浸窖”現象,危害菌絲存活,所以一般覆土深度在15-20厘米左右為宜。
2.3 適宜種植高度
海拔高、溫度低應有全日陽光照射,海拔低、溫度高應有半日陽光照射,這主要是控制適宜茯苓生長的溫度條件。海拔過高或過低使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造成茯苓菌絲和菌核死亡或抑制其正常生長。茯苓接種後需4—12個月才能生長成熟。從表3分析看,我縣海拔500-600米地區,7-8,q 20cm土壤平均溫度均達26~C以上且最高溫度很容易突破35~C,不利於茯苓生長;海拔1100米以上l、2、3、12,5]份土壤20era平均溫度較低不利於茯苓生長,所以我縣種植的海拔高度以700-1000米為宜。
3 苓場管理中的氣象措施
3.1 茯苓怕淹不怕旱,每次雨後要檢查一次苓場,發現有積水或覆土流失時,應立即清溝蓋窖。若窖場內有雜草應小心拔除。
3.2 茯苓接種後四個月左右就開始結苓,在當年9、10月和次年3、4月是茯苓生長旺盛期,會使地面開裂,這時應經常檢查,如有裂縫,應及時用土蓋好,以免茯苓受雨淋、風吹、日曬而影響產量。
『陸』 中國茯苓之鄉在哪裡有幾個
茯苓之鄉位於大別山主峰南麓的湖北省羅田縣九資河是盛產茯苓的主產區。這里的茯苓質量居全國之首,產量為全省第一,被人們譽為「茯苓之鄉」。相傳成吉思汗率兵征戰黑海,由於全軍兵馬受濕,征程維艱,處於瀕臨覆沒的狀態。經醫生診斷後,服用了羅田茯苓,官兵精神大振。明清時,羅田茯苓被列為我國中草葯寶庫中「八珍」之一。歷代醫學家稱它「通神而致靈,和魄而煉魂,利竅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胃,乃上品仙葯也。」相傳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曾多次到羅田縣九資河一帶採集茯苓。據清史記載,慈禧太後為了保養身體,在太醫推薦下,令御膳房製作「茯苓餅」供膳,並以此賞賜王公大臣。因此,該食品被譽為宮廷上等貢品。現代醫學研究又有了新發現,茯苓含有效抗癌成分,對腫瘤、癌細胞以及高血壓症引起的肝硬化、糖尿病等中老年人常見病均有明顯的預防抑製作用。羅田縣茯苓生產歷史悠久,技術精湛。早在元、明時,羅田就改茯苓野生為人工種植,至今已有500餘年歷史。
據近代方誌學家王葆心考證:湖北省羅田縣九資河鎮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鳩鶿國,九資就是鳩鶿的變音和異寫。 網路裡面可以查到的!
『柒』 茯苓種植技術
3、如果發現有白蟻為害,可以使用柴油加水,或者是使用滅蟻靈沿著苓場四周噴灑,形成隔離帶。
4、接種後10天左右,檢查一次菌絲萌發情況。如果出現菌種乾枯、雜菌污染、菌絲不吃料等情況,及時進行補接。
『捌』 哪裡產的茯苓葯效最好
茯苓的葯用價值是很高的,同時它的功效與作用也比較的廣泛,對人體有眾多的好處。若是大家想知道哪裡產的茯苓比較優質的話,那麼我們可以先了解它的具體產地。茯苓分布在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主產於安徽、雲南、湖北。而要數品質正宗的還是以雲南出產的茯苓質量最好,其屬於道地葯材,稱為雲苓。那麼雲南的大部分地區,茯苓都很好,這是毋庸置疑的。另外,安徽岳西縣、湖北羅田縣的茯苓品質不遜於雲南茯苓,甚至還略好一些。但就自然環境上來說雲南最適合茯苓生長,而岳西和羅田地區人工種植和加工茯苓的技術要領先很多,以後的發展趨勢應該在雲南,因為雲南自然資源更豐富一些。
1、利水消腫
茯苓具有顯著的利水消腫作用,對身體有水腫和小便不利現象的人來說是很適用的。而且茯苓葯性溫和,使我們的尿量增加的同時,又不會損傷我們的脾胃。對小便不利和水腫的人來說,不管是屬於寒濕類,還是屬於濕熱類等其他類型,都可以食用茯苓加以治療,不用擔心茯苓會增加病症的嚴重程度。
2、健脾止瀉
茯苓的健脾止瀉功效也是非常好的,對我們的身體有著許多益處。尤其是擅長於治療脾虛濕盛所導致的泄瀉症狀。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的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的功效,常與黨參、白術、山葯等配伍。
3、養心安神
茯苓還有養心安神的作用,情緒煩躁不安的時候食用是很好的。因為茯苓含有一些安神的營養成分,對於因工作壓力大或者其他原因出現的精神問題,如經常失眠、夢多,生活中感到抑鬱、不愛笑、神經過於緊綳等,都可以通過用茯苓和人參、酸棗仁等燉至高湯,來達到緩解和治癒的目的。
4、治療感冒咳嗽
茯苓對感冒咳嗽也有一定的治癒效果,可見其葯用價值之高。那麼茯苓對由於濕熱等原因引起的感冒,具體性狀為老咳嗽、痰多,嚴重的時候還會手腳酸軟、體乏背痛。一般出現這種情況,就可以通過食用茯苓熬粥或者燉湯來達到一定輔助治療效果。
5、降血糖
茯苓還具有降血糖的作用,這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是個良葯。那麼茯苓可使平滑肌收縮振幅減少,張力下降。茯苓可影響體內代謝,對電解質的平衡有調解作用,並能降低血糖,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
6、增強免疫
茯苓能夠有效增強免疫,這得歸功於它其中含有的營養物質。因為茯苓富含茯苓多糖,其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夠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細胞免疫功能。
7、抗癌抗腫瘤
茯苓除了具有以上的功效外,還有抗癌抗腫瘤的作用。因為茯苓中含有豐富的抗癌成分,其中包括抗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氨基酸等。食用茯苓,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產生,破壞癌細胞的DNA,移除我們體內致癌的自由基等,不管是用來預防癌症還是用來治療癌症,茯苓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功效。
『玖』 茯苓生產地是哪裡
茯苓生產地是湖北省羅田縣九資河。
茯苓之鄉,位於大別山主峰南麓的湖北省羅田縣九資河,是盛產茯苓的主產區。這里的茯苓質量居全國之首,產量為全省第一,被人們譽為「茯苓之鄉」。
茯苓介紹
從清代中葉開始,九資河的茯苓就向南洋、東亞等地出口。因其質量好,葯用價值高,東南亞許多國家把它當作高級飲料,所以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茯苓年種植規模250萬噸以上,茯苓年產量250萬噸左右,居全省領先地位。
中國主產區在湖北,湖北主產區在九資河,九資河位於大別山南坡,松林茂密,陽光充足,雨水調和,空氣凈化,種植茯苓非常適宜。羅田縣茯苓生產歷史悠久,技術精湛。早在元、明時,羅田就改茯苓野生為人工種植,至今已有500餘年歷史。
據近代方誌學家王葆心考證:湖北省羅田縣九資河鎮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鳩鶿國,九資就是鳩鶿的變音和異寫。從清代中葉開始,九資河的茯苓就向南洋、東亞等地出口。因其質量好,葯用價值高,東南亞許多國家把它當作高級飲料,所以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茯苓年種植規模250萬噸以上,茯苓年產量250萬噸左右,居全省領先地位。中國主產區在湖北,湖北主產區在九資河,九資河位於大別山南坡,松林茂密,陽光充足,雨水調和,空氣凈化,種植茯苓非常適宜。